看立法會選舉辯論,很多參選人都說香港經濟要多元化,要不倚靠中國內地這個單一收入來源,而要拓展其他地區的市場,最佳的例子,當然就是新加坡了。
查實一個人,要想發達,最容易直接的方法,是找一個老闆,由老闆「照住」,那就平步青雲,無往而不利。一個地方也是一樣,例如說,1979年後的中國,便是靠著美國這一支水的大量出口,便奠定了「改革開放」的第一階段的成功。
在中國之前,日本的經濟起飛,豈不也是靠著一場韓戰?之後美國扶植日本,大量引入日本的工業產品,正是「日本製造」神話的最大支持者。不過,話時話,在明治維新時,日本也是靠著美日貿易一支水,打出了明治維新的神話,皆因老羅斯福最buy日本,要聯日抗俄。蔣介石執政初期的經濟起飛,則是因為小羅斯福反過來聯中抗日,因而大買中國貨。
現在大家都在稱讚南韓,但南韓這十多年來的經濟起飛靠的是誰?中韓貿易額就是韓美和和韓日貿易額的總和,而且,南韓對中國的出超遠遠大於入超,如果說到對中國經濟的倚賴,南韓也不在香港之下,不過,大家在迷戀韓星之餘,卻看不到這個事實。
所以說,一個地方要想經濟發達,最容易的方法,就是找一個靠山,當然了,一個人、或一個地方,要想不靠單一靠山,自食其力,也不一定不能成功,不過,要事倍功半,投資更大、收穫更小而已。
至於新加坡的借鏡,第一,她的地緣位於歐亞之間,又是基督教和伊斯蘭的交匯點,周邊很多中型國家,因而左右逢源,可以分散投資。但香港則是被中國一個大國包著,在地緣上,首先做不到像新加坡般。
在人口上,新加坡本身是多民族城市國家,如果香港要大做他國生意,也要引入大量移民,注意,不是美國和日本這些先進國家,因為這些先進國家對亞洲移民的興趣不大,反而是菲律賓、印尼這些有色人口中的富豪和專業人士。
高科技產業需要大量的人才,新加坡的人口政策,就是引入大量專業人士,給他們公民身份,然後再引入大量外地勞工,做基層工作,但絕對不給他們居留權,所以他們的收入也不會計進人均GDP。
簡單點說,要經濟多元化的同時,人口也要多元化,大家可受得了?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http://www.am730.com.hk/column-325806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