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30日

國進民退為了防走資和保網絡安全

上周五講到,中國政府在改革開放之後,經營多間國企,例如「光大」、「保利」、「華潤」等等,從經驗學習企業管理,自覺做得頗為不錯,因此才會膽敢大搞「國進民退」,向幾間主要私企派駐官員,企圖接管這些影響力巨大、富可敵國的大型公司。

簡單點說,這幾十年來,國企正是採用了私營企業的經營模式,引入競爭,商場上互殺之殘酷,最有名的個案,是中央為了減低惡性競爭,分別在2004年和在2015年,互換了三家電訊運營商的一把手,以「告知」他們別要競爭得太過分。

照我的看法,這些年來,國企的表現,除了嚴重貪腐之外,單看管理質素,並不在私企之下。然而,在習近平政府的心目中,貪腐暫時是受控了。

中國的大型私企分為兩種,一種是地產發展商,靠著官商勾結去賺錢。本來這也沒有甚麼,畢竟,全世界的地產發展商都免不了有點官商勾結,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第一桶金,就是來自空手入白刃,不花一文成本來發展紐約的一塊土地賺回來的。

然而,特朗普空手借的,只是私營銀行的資金,內房發展商借的,卻是國家銀行的錢,非但槓桿比例超高,而且,在絕對數目上,也是大得天文數字。可以說,現時絕大部分的大型內房公司,其真正的大股東,是國家,因此,嚴格來說,這些都是國企。

本來,國家借錢給這些內房老闆,也沒大問題,這好比現在香港的地產大亨,也很喜歡借錢給內房老闆,皆因這是對方努力賺錢付利息給自己,等於是為他們打工而已。然而,當政府發現內房老闆們正在走資,把資金逃往外國去,主要是美國,這不啻是偷國家的錢去美國,當然是不能忍受。因此,雖然國企比民企的效率稍低,但總比被偷光要好,國進民退是必要之惡。

至於科網兩巨頭的「被退休」,很明顯,網絡安全事關重大,即使老闆是共產黨員,也還及不上自己去管的好。再說,「雙馬」均是香港人,我可以很肯定的同大家講,就是當上了香港居民的內地新移民,也會產生思想上的質變,從這方面看,還是把管理權直接拿過來,比較放心。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9c%8b%e9%80%b2%e6%b0%91%e9%80%80%e7%82%ba%e4%ba%86%e9%98%b2%e8%b5%b0%e8%b3%87%e5%92%8c%e4%bf%9d%e7%b6%b2%e7%b5%a1%e5%ae%89%e5%85%a8-190729

監管機構「暴政」 滅絕小型上市公司

【明報專訊】港交所(0388)快速除牌的制度,目的根本就是要消滅小型上市公司。問題在於,在美國,小型上市公司除牌後,還有一些小型的交易報價平台,可以苟延殘喘,但是在香港的制度,一旦停牌,就是total loss了。

我早已經講過,證監會和港交所的制度笨得要死,完全沒有基本智力可言,因為一家公司在經營一段時間之後的死亡率是七八成以上,就算是上市公司,也不例外,只有很少公司可以持續賺錢經營十年以上的時間。

快速除牌制 停牌就是total loss

有一些公司的確存在很久,例如華信地產財務(0252)、金利來(0533)、大生地產(0089),但其實這些已經是不大活動的「殭屍公司」,有沒有上市地位都沒有分別了。

市場的生存,不是靠着長期投資者,而是靠那些日日炒來炒去,爬格仔的散戶,他們才形成了最大的成交。至於那些用電腦程式來賺錢的基金,其存在的基本邏輯,就是要吃掉爬格仔散戶的錢,如果沒有常常輸錢的散戶,大部分的機構投資者都無法生存。

現時有好幾家上市公司都對港交所提控,然而,大部分券商都保持沉默。為什麼呢?皆因在「暴政」之下,他們唯恐一旦出聲,便會成為針對對象,又有哪個敢於出聲呢?至於他們選出來的議員,日日同監管當局風花雪月,以為飲酒吃飯,和當局同聲同氣,就是為業界「盡力」,這就更加令人可悲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69786428661&issue=20190930

2019年9月27日

中國的最佳經濟策略是拖字訣

在中國古代,王朝成立到了某一階段,便會出現了土地兼併,貧富懸殊越來越嚴重,但是,政府無法解決這情況,皆因與它共治的是貴族、士大夫這些權貴,政府不可能得罪這些權貴,去討好百姓,宋朝的文彥博已經講清楚了這問題:究竟是士大夫治國,還是老百姓治國?

因此,王朝到了某一階段,就會滅亡,因為這是無法解決的矛盾。在崇禎皇帝時,王朝高官和民間權貴還有大把錢,但王室和老百姓都已一窮二白,因此,流寇只有起而造反,推翻王朝了。

這些年來,中國政府也是遇到相同的狀況,但由於中國的思維有別於古今中外的其它地方,所以,它反其道而行之,重新採用了沒用幾十年的一招:鬥地主。

這幾年來,無數貪官、無數《福布斯》富豪被下獄,被逃亡、被充公財產,正是基於這個思維。

在以前的王朝,國家沒錢了,就窮徵濫稅,向農民著手。這好比當年國民黨要兵要糧,是同村長商量,村長交人交錢;共產黨的做法,則是把村長殺掉了,自己去分配人手和財產,不算人道問題,單從管理學上來看,這少掉了中盤商的一層,理論上,交易成本是減低了。

那為甚麼中國的情況這麼差呢?當然,它有國內的問題,例如,人口正在老化,貪腐太嚴重,貪官把錢都帶走到外國了,未帶走的,也在設法逃離中國,經濟正值轉型期,更重要的,是美國大打貿易戰,打得中國透不過氣來。

然而,有一點是人們忽略了的,就是在全世界,除了美國之外,所有的國家經濟都不好,所有地方的貧富懸殊都是越來越嚴重,而很多地方都有政治不穩定的問題,並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

那麼,中國應該如何走出現時的困境呢?這問題,好比先前有人問我,現在香港的困局應該如何解決呢?

我的答案是,問題並不一定會解決,也有可能是變得更差,我實在想不出,有甚麼妙計,可以解決中國的問題。當年美國解決金融海嘯的方法,是量化寬鬆,其實量化寬鬆並不能解決問題,但卻可以延遲死亡,延下延下,一直延下去,拖到經濟復甦,那就甚麼問題也可以自然解決了。

這好比當年蔣介石對抗日本,也根本沒有甚麼妙法,只不過是拖,拖到國際大勢改變,美國加入,問題就可以自己解決了。

因此,中國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拖,可能拖到有轉機,如果一直沒有轉機,不排除會拖到爆破為止。但這已是最好的方法了!

https://hk.epochtimes.com/news/2019-09-27/43406708

火幣李林進駐桐成

   一年前,桐成控股(1611)股價無故升了2倍,從1元多升到3元多,其後謎底揭穿,原來是賣殼給火幣網,消息宣布之後,股價單日升七成,又升到5元多,後來股價慢慢回落,但企穩在3元多的高位,市值15億元,是現時殼價的3倍。

  無他,在今日的世界,虛擬貨幣的魅力沒法擋,只要一沾上邊,股價就會猛升。

  股價最高升一倍

  本月19日,桐成控股改名為火幣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並且由火幣的創辦人李林坐正主席,股價最高升一倍,現在仍企穩在5元左右。

  原因很簡單,火幣是內地經營得最成功的虛擬貨幣交易平台,雖然根據法例,它不可能把虛擬貨幣業務注入上市公司,但它的客戶基礎太強了,如果可以把這些購買力轉化為股票購買力,那就不得了!

  資深投資人、合眾會會長周顯(逢周五刊出)

https://hkcd.com/content/2019-09/27/content_1158252.html

何解中國不怕國進民退影響到經濟?

繼馬雲退休之後,馬化騰也卸任騰訊微信法定代表人,最新的消息,是柳傳志也卸任聯想控股(天津)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並不再擔任公司董事。不管大家如何解讀這些事件,中國企業界「國進民退」,政府還正在向多間大型私企派駐官員,已是客觀的事實了。

「阿里巴巴」、「騰訊控股」(700)、「聯想」之所以能夠發揚光大,有今日的輝煌成就,其掌舵人的企業家精神當然是最大的原因,但是,在中國,如果沒有國家政策的配合,也根本不可能成功。

國家之所以相信這些公司,用政策來支持它們,也有其道理,像馬雲和柳傳志,是共產黨員,馬化騰是紅二代,但有沒有入黨,未有公開資料證實,至於國家控制了「聯想」的絕大部分股權,也已經是公開資訊了。

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國策,是由國家控制了所有的專利和戰略性產業,例如石油業、電訊業等等,像「阿里巴巴」、「騰訊」、「聯想」這些公司,產業的規模大到了這個地步,而且影響力更是大得不能想像,被國家接收管理權,一點也不奇怪,只是大家一直以為以雙馬一柳的深紅背景,也許可以被視為國家代理人,現在才發現了,哦,原來還是不足夠。

人們對中國這做法,最大的批評不是國進民退的大原則,早在去年9月,金融專家吳小平發表文章《私營經濟已完成協助公有經濟發展,應逐漸離場》,已經震撼了社會。問題在於,早在幾十年前,不是已經發現了國營事業沒有效率嗎?中國共產黨向來講究科學,如果要搞「企業黨組織的領導下」「深化民營企業民主管理」,豈不是又走回了幾十年前的死路?莫不成中國心急到不顧科學的硬道理吧?

我的看法是,中國在改革開放的同時,持續地試探用資本主義的形式,去搞國企,事實上,現在有不少國企,經營狀況都很不錯,所以中國認為(不排除這是錯覺,但最少它會這樣認為),就算把這些私營企業都收回來,由官員管理,也照樣會搞得有聲有色,說穿了,如果沒有國家政策的配合,莫非「阿里巴巴」和「騰訊」也可以成功嗎?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4%bd%95%e8%a7%a3%e4%b8%ad%e5%9c%8b%e4%b8%8d%e6%80%95%e5%9c%8b%e9%80%b2%e6%b0%91%e9%80%80%e5%bd%b1%e9%9f%bf%e5%88%b0%e7%b6%93%e6%bf%9f%ef%bc%9f-190494

富豪先人一步做「基建」

【明報專訊】日前,某個大集團收購了某家A股上市公司,於是我八卦,去問問究竟內裏有何玄機,有沒有後着,是不是想注資……真正的問題,當然是值不值得投機買入啦。

線人說,其實無嘢噃,只是咁大個集團,梗係想乜嘢公司都有啲,叫起手上來,都有架生可以用,否則一旦內地有世界,到時先至去搵殼,豈非遲了一步?他說:「我們在香港,都長期揸住幾隻殼備用啦。」

所以,富豪的想法,的確是高人一班,例如說,很多人認為,大發展商手持農地,必然有很多後着。但其實,農地有租收,買來不會蝕本,老虎都要揸住一千幾百萬呎,變到當然最好,就算變不到,也不會吃虧……真正吃虧的是,假如有一天,突然可以變錢,身邊的行家都在變錢數錢,自己沒份,那就虧大了。

富豪愛「插旗」傳媒
這好有一比:香港的超級富豪,很多都擁有傳媒,為自己當喉舌,巴菲特當年都要有份《華盛頓郵報》。在科網年代,長實(1113)、新鴻基地產(0016)、新世界(0017),各有自己的科網公司,這在中文,有個術語,叫做「插旗」。

我的商界朋友,有很多都不停的在「啤」有限公司,英屬處女島公司,也不管暫時有沒有用,總之「啤」了先算,有點錢的,就去「啤」財務公司,其實都只是備用而已。

就算是我,都有理無理,整啲公司,整啲「基建」出來,皆因不知甚麼時間,這些「基建」會帶來作用!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69525104451&issue=20190927

2019年9月26日

除了愛國愛港 還要有知識和能實幹

證券界的朋友收到了金融服務界議員張華峰發來的網上問卷,就證監會《證券保證金融資活動指引》問卷調查,這問券只有簡單的四條問題,1分鐘可以答完,後面有寫「由於時間緊迫,請於9月23日早上11時前填妥並傳送問卷,以讓有關方面作出統計,謝謝。」

我不知這問卷是幾時發出的,不過我卻是在9月23日才在群組看到。然而,如果它能寫出「由於時間緊迫」,相信一定是距離最後日期不久,才發出的。然而,證監會的新指引是在10月4日執行,很多證券商在9月已經試行,張華峰議員在這時才發出問卷,會不會太遲呢?

事實上,這個新的證券保證金活動指引,就我所知,發出沒有1年,也有大半年,而就我所知,這指引之嚴,足以扼殺大部分券商的生存空間,大家都苦不堪言,見面時談起,無不咬牙切齒,早已是這幾個月來的熱門話題,作為業界的一分子,絕對不應該不對此有所知悉。

然而,張華峰議員對此不聞不問,到了這最後關頭,才發出這不痛不癢的一張問卷,究竟算甚麼議員,又究竟算甚麼意思?

張華峰議員身為老牌愛國分子,我當然不會懷疑他為國家曾經出錢出力,做過很多有利於國家的好事。可是,愛國和為國是一回事,能不能勝任立法會議員,又是另一回事,皆因立法會議員的工作,必須每天閱讀大量文件,作出深入的研究,才能有效的議政,才能為國家、為香港做到實事。

很明顯,愛國愛港的立法會議員,其工作並不止是和政府官員吃喝玩樂,凡是政府的就去遵從,就是盡了「責任」。反而,除了歸邊之外,也要有一定的批判性,作出實地調查,對於基本知識有著應有的暸解,才可以勝任這個重擔。

可以這樣說,今天建制之所以有這個局面,就是有著太多不勝任的「愛國賊」,令到整個建制圍爐取暖,只有唯唯噩噩,完全沒有知識水平,也沒有戰鬥力,只會拖累了中央政府的形象,也拖累了特區政府的施政,更加害苦了整個經濟,令到香港市民受到了傷害。

我希望今後有關當局可以找到一些真正有能力、有實力,能做實事的人,來參與香港政事,這才是真正的愛國愛港。至於那些愛國愛港但沒有實力、也不做實事的人,只可以讓他們得到榮銜,卻不能指派他們去擔任實事的職位。我們所受到的教訓,還不夠大嗎?可不能再錯下去了!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9/26/010127332.shtml

內爆理論普遍適用,美國剝削全世界

昨天講中國和香港因為經濟發展放緩,因而發生了「內爆」,中國採取了「鬥地主」之路,大肆充公《福布斯》富豪的財產,但這只能稍助於國庫收入,無助於消除貧富懸殊。香港則走了相反之路,即是地產權貴利用土地增值的形式去剝削市民,結果也是令到貧富懸殊加劇。

這些情況,只要讀讀中國歷史,就會發現重複發生過無數次,在古時,這叫做「兼併」,皆因主要付稅人是老百姓,權貴和官員勾結,只須要付很少的稅,因而也造成了民變,民變多了,政權就滅亡了。這是和平太久必然發生的情況,也是朝代更替的原因。

那麼,西方呢?

其實,西方的情況也是差不多,只是在近幾百年,西方使用了帝國主義,大肆搶掠全世界的資源和財產……你也可以說,是市場擴大了……正如我在昨天說過,當經濟增長迅速時,全國上下,一齊賺街外錢,就不會「內爆」了。

二戰之後,美國倚賴西歐和日本的復興,擴大了市場,日本崛起後,是東南亞接力,跟著是中國開放,蘇聯崩潰,東歐加入西方大家庭後,這十多年來,再也沒有新加入,既然沒有了街外錢,「內爆」也就難免出現了。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中國的衰,只是近幾年的事,在歐洲,自從金融海嘯以來,從來沒有好過,貧富懸殊也一直在加劇,治安壞到不得了,政治動盪,比香港也好不了多少。

歐洲如此,那麼美國呢?為甚麼美國可以一枝獨秀呢?

這也是「內爆」的一種。美國是世界政治經濟的大哥大,當全世界的情況都變壞時,再也不是有錢齊齊揾的年代,而是變了塘水滾塘魚,美國作為世界一哥,好比香港的地產霸權,好比英國的貴族,當然是首先剝削自己的手下,即是日本、歐洲,甚至韓國,都要「進貢」老闆,貿易戰,以及要其附庸國負擔軍費等等,都是這個大戰略下的結果。

這其中最明顯的是波多黎各,它本來是美國的「靚中之靚」,但在金融海嘯後,反倒過來被美國剝削,現在經濟苦不堪言。

我想,到了美國剝削全世界完畢,自己也撐不住時,也許便是全世界再次洗牌的時候了!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85%a7%e7%88%86%e7%90%86%e8%ab%96%e6%99%ae%e9%81%8d%e9%81%a9%e7%94%a8%ef%bc%8c%e7%be%8e%e5%9c%8b%e5%89%9d%e5%89%8a%e5%85%a8%e4%b8%96%e7%95%8c-190345

投資項目多 地產商自然加快賣樓

【明報專訊】話說某地產發展商,其建築水平十分差勁,又漏水,又破爛,問題在於,他們不會不懂得建築質素,明明把建築質素提高,售價可以增加,邊際利潤也可以增加,那為什麼他們要這樣做呢?

你當然不可能質疑他們不懂得做生意,那麼,這做法必然有它的business model,只是我們看不出來而已。

價低沽貨快 不會提高建築質素
我的想法是,這家發展商很喜歡劈價賣樓,這個方法的優點是,下家有水位賺,沽貨的速度比較快,資金快回籠,可以用更少的資金,去賺同樣的錢。然而,如果是要比市價稍低出售,那麼把建築質素提高,就是愚笨的事了,因為把質素提高,貨物流轉必然會稍慢,這好比佐丹奴(0709)的流量大,阿曼尼的流量小,但後者的質素卻高得多。

好了,這又牽涉到,為什麼有的公司要更快賣樓,有的公司可以慢慢賣的問題。今日的幾個大型發展商,早已盆滿缽滿,個個萬億家財,根本不缺錢。然而,大家看看新鴻基地產(0016)的帳目,有大把現金,缺的反而是投資機會,因為香港每年生產地皮不多,因此他們是錢多過樓,自然是不愁慢慢賣樓啦。

不過,如果一家地產發展商,除了地產發展之外,還有很多很多的投資機會,除了香港之外,還有很多很多其他地方的生意,錢雖多,但項目更多,在這情况之下,就有必要去搞貨如輪轉,使資金盡快回籠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69438731521&issue=20190926

2019年9月25日

分析4隻炒股

第一隻,用Google可以搜索到,我在2015年寫過,佳兆業(1638)債券,當埋底褲都要買。去年,我寫佳兆業「百多億元市值的一線內房股,是市場上的唯一」,至今已升了3成多,走勢凌厲,還有再升空間。只可惜我買了的是佳兆業健康(876),至今虧損不少,但仍有強大幻想空間。

第二隻,利標控股(787),可被稱為「財技陷阱」,幾個月前,我分析它的以股代息,因而買入,相信很多同樣地使用財技分析法的同行也因此而買入。後來我看它的股價走勢不妙,決定不信財技,先行沽貨逃生,賺了幾巴仙。跟着它災難性下跌,但這兩天,價量皆升,走勢看俏。

第三隻,中芯國際(981),我講過,有個富豪炒股高手極度看好,但他已坐艇4年,坐到連黑石也退股了,現在又升回水面,幻想中國芯片技術(竟然)有突破性發展。

第四隻,創世紀控股(1849),持有少量,坐了幾個月,純屬賭心理,希望是途屹控股(1701)的翻版。


周顯
投資者、八卦公、知識分子

https://hk.appledaily.com/finance/art/20190925/20774838

經濟內爆,只能塘水滾塘魚

這幾年來,中國抓了大量貪官,沒收了無數官商勾結得來的不義之財,人們以為,這是習近平政府反貪打腐的結果,但心水清的則看出,在金融海嘯後的中國,擴張太快,虧空太多,政府太窮,欠債太鉅,因此有必要把《福布斯》富豪一個一個拿出來劏,否則國家財政難以維持下去,而這,也是近年貪官劣紳們紛紛走資出逃,先來香港、再到西方的背景。
 
表面上,這種拿有錢人開刀的做法,的確是怵目驚心。然而,從宏觀的角度看,卻可看出另一套景象來。通常,經濟在蓬勃發展時,社會上大部分人的財富均在水漲船高,人人在揾街外錢,不會形成任何矛盾。可是,一旦經濟發展放緩,又會發生甚麼現象呢?

在這情況底下,街外錢愈來愈少,大家要維持以前的收入,只有塘水滾塘魚,也即是「內爆」。

中國採取的「內爆」方法,就是充公有錢人的財產,俗稱的「鬥地主」,香港人對此,當然看不過眼,口誅筆伐大有其人。
 
可是,在香港,當經濟放緩時,究竟採用了甚麼方法,去作塘水滾塘魚,去作「內爆」呢?

答案就是地產霸權。所以才會出現市民收入增長不前,但大量的財富卻繼續源源不絕貢獻到幾個地產商的手上。

這原理十分簡單:在free fight的情況下,力強者勝,因為大財團的競爭力比中產階級強,只要自由競爭,必然是中產階級先死,才輪到大財團。

在香港,這就是地產霸權,在外國,就是其他種類的大公司。但無論是在哪個地方,都是差不多的現象,總之,貧富懸殊的拉闊,中產階級愈來愈少,貧民愈來愈多,富豪們受到的影響很少,這是世界皆然的現象。
 
有甚麼方法,可以令到大財團死得比中產階級更快呢?

在西方的文明社會,一切講法治,是做不到的,皆因富人掌握了最好的律師,也即是控制了法律,只有在中國這種野蠻和橫蠻的國家,才能不管法律,大舉抓人抓錢,充實國庫。

當然,這樣一來,就會令到私企萎縮、國企獨大,以及大量走資。然而,本文的主題只是客觀地闡述現實,並無打算去表揚或批判任何制度。


樓巿進消耗購買力階段

【明報專訊】樓價的未來走勢究竟怎樣,相信神仙也料不到,皆因變數太過多了。然而,一般來說,只要樓價真的下跌到了一至兩成,先前累積的購買力就會跑出來,直至購買力被消耗清光為止,才會再進一步繼續下跌。

事實上,現時樓市的成交正在增加,可以預計,在未來的一年樓價都不會再壞下去,只會繼續消耗購買力,但也不會轉好,皆因市場的信心不可能回復下,這種政治信心問題至少也會維持兩三年,也許還不止。

現有購買力消耗清光 才會再跌
當然樓市也不是沒試過free fall,甚至gap down幾成,例如金融海嘯,但真正的原因並非市民沒錢,而是銀行沒錢,買家借不到錢,除非是full pay。只要按揭成數不變,或只是小變,樓價是不會一下子大跌幾成。

在中期,最大的兩個供應變數:一個利好,一個利淡。利好的是可見到的供應量反而減少,因為政府找不到地。利淡因素則是政府打算用《收回土地條例》來鬥地主,這究竟會不會令到未來的供應量大幅增加呢?

至於需求,香港經濟肯定變差,短期內地人來港買樓的興趣也不會太大,另一方面看,今年的利息應該不會變了,明年只會減不會加。香港的人口增加數目向來是不變的常數,不過明年開始應會有大量港人移民到海外,因此人口增幅會放緩。

由此可見,樓市是由多個不同的因素組成,它們不會一致向好,也不會一致看壞,而是有的好,有的壞,拉扯之下,如何計算其總力量的消長in terms of價格,這才考功夫,也因此很多人都會計錯數。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3.php?col=1463481127012

2019年9月24日

快樂的羅素和抱著叮噹的沈旭暉

項明生主持的《明治憑甚麼》,我從來沒完整的看完一集,但卻斷斷續續看了不少片斷。有一天,在蕭若元的晚宴上,我和他有過一面之緣,談了幾句話。沒多久後,無意看到他在電視節目中,說自己寧願做不快樂的蘇格拉底,也不願意做快樂的豬。看到了,覺得十分好笑,遂記了下來,今日有空,寫下了筆記。

之所以覺得好笑,皆因我實在不明白其中的邏輯:為甚麼聰明和有知識的人,莫非一定不會快樂,作為沒思想的人,莫非一定快樂?

首先來說,肉豬的生活環境惡劣,尤其是中國肉豬,為了減低成本,豢養的環境十分之差,就算牠們沒有受過高深教育,智力不高,但我幾乎可以肯定,牠們活得並不快樂。

不過,西方的一些地方,例如西班牙,有些free range的豬,我在車上路過看到過,牠們在被宰掉之前,的確是過得很快活的。

我不知道蘇格拉底過得快不快樂,但是講到生活質素,他的弟子柏拉圖和徒孫阿里士多德,是過得很不錯的,人上人的生活。

如果任我選擇一個哲學家,我會當羅素,又有聲名,經濟狀況又不錯,而且還有很多女朋友,其道德甚至低下到勾引其門生艾略特的老婆。這恰好證明了,一個人的智力和知識,和其快樂與不快樂,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為甚麼我會寫出本文呢?原因是,今日的知識分子,應該用不著好像幾十年前的pretentious,裝出文化人或哲學家的樣子,這屬於比較舊派的形象。你看民國時期的作者如錢鍾書,上世紀60年代的作者如李敖少年時寫的文章,首先就是引用一大堆典故,以證明自己博學,但是到了90年代,李敖中年時期開始,已經改了寫作風格,單刀直入,因為現代人已不buy舊的一套了。

甚麼是現代流行的知識分子風格呢?例如沈旭暉,抱著叮噹,看卡通片,講流行音樂,引幾句周星馳電影的對白,貼地、親民,當然還要加上一個名牌大學博士的銜頭,這種形象,才能得到新一代人的喜愛。

時代是進步的,我們不能活在過去,這句話人人懂得,可是做到的人又有幾人呢?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9/24/010127161.shtml

同股壇藍絲講今日政局

周三下午,和兩名股壇老海鮮在四季酒店high tea,都是藍絲帶,談話內容用不著多贅。其中已轉型為地產發展商的那位百億富豪問:「你估計暴亂何時停止呢?」

我回答說:「暴亂不一定會停止,或許會加劇,也說不定。2010年突尼西亞的那位26歲青年沒有申請擺攤執照而販賣蔬菜水果,被警察部門沒收攤車,因抗議而自焚,誰也沒想到引致全國性的示威,甚至席捲整個北非和中東。故此,我只能說,在可見的將來,現時的政治動盪並未看到任何停止的可能性。」

他們只能接受和理非非,對示威的青少年不以為然,我說:「事實證明了,戰鬥有效。事物是客觀的,不以主觀意識而改變。成吉思汗屠城殺人無數,但他是勝利者。現在證明了,黑衣人的戰鬥力強過藍絲帶和白衣人,像你們,既無力又不敢去戰鬥,出手又孤寒,你們沒用,輸了也不能怪人。」

周四中午,在駿景軒午飯,碰到了某深藍的股壇女士,也講起政治話題,她痛心疾首,尤其講到對方的凌厲宣傳攻勢,我笑說:「藍絲帶成日share埋啲假新聞,被人笑到面黃,share之前都不識去參考下求驗傳媒的Facebook,正一係屎坑關刀,文(聞)又唔得,武(舞)又俾人群毆到危殆。人哋黃絲帶搞了大量有色報道,信徒信到十足,吹咩,呢啲就係國師陳雲講的rumour tactics了。」

她說日前她同成枱三、四十歲的基金經理食飯,都是黃絲帶。我好奇說,乜股壇都有咁多黃絲嗎?她說,他們還捐錢去支持運動添。我問,捐去邊?她說,他們說是秘密,不肯說呢!

最後,我說,你們的工作人員全都尸位素餐,白吃皇糧,不如你做召集人,籌返三幾億元,俾我做budget,我保證搞得有文有武,有聲有色!(我心想,我最多袋一半,好有商業道德,現在的藍絲搞手估計袋了八九成)她說好好好,不過看其往績,我的這單大刁恐怕還是落空居多。

最後一句:現在最憎林鄭月娥的,不是黃絲,幾乎所有藍絲都恨她入骨。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90%8c%e8%82%a1%e5%a3%87%e8%97%8d%e7%b5%b2%e8%ac%9b%e4%bb%8a%e6%97%a5%e6%94%bf%e5%b1%80-189978

輸到怕的後遺症

【明報專訊】我們的股票研究部近來的成績很好,我捕捉到恒新豐控股(1920)的每個升跌浪,每次都有一成左右的利潤,V君更厲害,猜中了伯明翰體育(2309),至今已升了3倍。

然而,我雖然有買到恒新豐控股,可是買得不多,贏得很少。群組中,也只有一個人買了並且賺了錢。至於伯明翰體育,連中了籤的V君也沒買,更不用說其他人了。

看到機會也不敢入市
為什麼呢?綜合各方意見,很簡單啫,這些日子來,大家已經輸得嚇破了膽,再不敢買股票了。就算還有點點膽子,也沒錢去買了。

就算是我,也只是三幾十萬,贏輸幾萬至十萬八萬,已經沒有了以前起表價七位數字的豪氣了。

那天同某名友好講起,大家現在的環境都是賺十萬花廿萬,每個月都是net cash out,賺錢的目的只是為了減低burn rate,令自己的死亡慢一點,按這個趨勢下去,正如凱恩斯所說的:「長期而言,你我都將死亡。」

我對他說:「我們暫時不用降低生活質素,衣食住行都照舊,已經算是很好了。朋友們一個一個的爆煲,才叫驚心呢!」(日前同某位已爆煲的朋友去福臨門食飯,他苦笑說,劫後餘生,執番條命,已經算是好彩了!話猶在耳,已聽到他騎去了另一位朋友幾十萬元……在以前,他可是億億聲上落,幾十萬元,打個乞嗤都不止!)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69266483761&issue=20190924

2019年9月23日

誰是恒隆陳啟宗口中的「個別人」?

日前,某內地網媒訪問了「恒隆集團」(010)董事長陳啟宗,陳是老牌富二代,大紫荊勳賢、美國外交協會、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美國百人會的成員,江湖地位顯赫,不過,近年主力發展內地房地產,據他說:「已經差不多20年沒有在香港買過甚麼土地,基本上算是香港的局外人,所以我說話算是比較客觀吧。」


(就我所知,其子公司「恒隆地產」(101)在九龍站的君臨天下是在2003年開售,2017年才賣完所有單位。這屋苑享有全港最美的海港景,因香港的燈光比九龍璀璨,因此反而是在九龍望回來的景觀更佳。)

陳在這篇訪問中,說:「我承認香港地產商有幾個很嚴重的缺點,第一,私心太重,社會公益心不夠;第二,除個別人外,大都對政治真是一竅不通。把問題都歸咎在房地產商頭上,恐怕是弄錯了。還有人說香港房地產商階層控制了政治。這簡直是笑話。可能有個別人很有政治手腕,但其他大多數房地產商哪裏懂甚麼政治?」
這句話的第一個可圈可點的,是他說了兩次的「個別人」懂得政治,究竟是誰呢?

第二,我也同意地產商不懂政治,但不懂政治的人,卻有很大的政治影響力,而且還私心太重,才是最大的問題所在。事實上,回歸22年來的特區政府,正是由親中派和地產商的聯盟共治,合稱為「建制派」。

第三,把問題「都」歸咎在地產商頭上,並不公平,但部分問題的確是出自地產商,因他們而起。

第四,陳說:「曾特首上任時非典危機已結束了,到了2005年左右開始應該賣地了吧?結果還是不賣………其實當時香港地產建設商會裏大部分人都希望政府賣地,可就有個別人叫政府不賣政府就真不賣,大家呼籲也沒有用……第三方面就是當初阻撓政府賣地的那幾個人……」

「我曾經在業界內部的飯局上聽見有人大罵梁(周按:振英)先生,就因為他要賣地。」

陳啟宗口中的這些「個別人士」,身份是少數懂得政治的香港地產商,也是他認為至少有部分責任把香港累到今日的田地。然而,他們究竟是誰呢?我可猜不到了,有誰知道呢?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8%aa%b0%e6%98%af%e6%81%92%e9%9a%86%e9%99%b3%e5%95%9f%e5%ae%97%e5%8f%a3%e4%b8%ad%e7%9a%84%e3%80%8c%e5%80%8b%e5%88%a5%e4%ba%ba%e3%80%8d%ef%bc%9f-189832

後悔沒買「海底撈化」股票

【明報專訊】龍輝國際(1007)從9月12日開始急升,原來是因為香港討論區出了「國內傳海底撈收購對手(小)輝哥火鍋」的po文,由於海底撈(6862)的市值是1800億元,而當時龍輝國際的市值只有區區的6億元,1800億對6億,股價點升都得啦!

我雖然和龍輝國際的老闆洪瑞澤是多年好友,但他沒說,我無法知道究竟這宗收購是否屬實。况且,就算是在洽談當中,到了尾聲,只要一日未敲槌,也不一定成事(如果交易板上釘釘地簽了文件,則根據法例,肯定會停牌公布)。然而,股票連升多日,並非一兩日貨仔,至少是有利的旁證。

然而,記得兩個月前同他吹水,他說過要改革小輝哥的管理方式,信心滿滿地說,改後肯定會改進其盈利。

他用什麼神奇方式來改造呢?
其實我在8月23日的本欄已經講了出來:「有朋友的上市公司在內地經營餐飲業,那天同他在跑馬地祥興茶餐廳食早餐……效法海底撈,把員工收入改為件工制,員工做每件事,托每盤食物,都可以收錢。以海底撈的經驗,本來請18個人,可以減至8個人,而且效率還增加了。員工的薪水也平均增加了2000元,可謂是皆大歡喜。」

我當然不知道他把火鍋店「全面海底撈化」,究竟和收購有沒有關係,當日的我也並沒意會到,這番話有沒有玄機,現在當然後悔當時沒乘機買入這股票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69180869167&issue=20190923

2019年9月20日

專家談港府海外「維穩」宣傳及港資流向

香港特區政府在《澳洲金融評論》(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刊登全版廣告「維穩」,宣稱香港經濟依然穩健,一國兩制仍行之有效。政府發言人表示,該廣告還會在澳洲、北美洲、歐洲和亞洲的主要報章,包括英語及其它語言的報章刊載。在此之前,已超過20個國家或地區對香港發出旅遊警示。

香港投資專家兼社評主筆周顯認為,特區政府特地在海外刊登廣告未必是針對國際投資者,公關作用大過於對投資者的影響。因為國際投資者不會看你的廣告的,但是,對本地投資者可能會有一點小作用,因為全世界本地的投資者都是比較不理性的,那廣告的作用會比較大一點。

「送中法案」引發的港人抗議已經持續了3個月之久,周顯認為明顯損害了香港的經濟,但不是因為這個「反送中運動」而發生的,之前已經開始了,在沒有發生這件事的時候已經開始了。

他說,「送中法案」及其引發的「反送中運動」對於金融界或者做生意的有兩種影響,第一種是實質影響,每個人受影響程度不同,對有錢人經濟不太有影響,反而那些窮人的經濟,主要是飲食業、零售業等受影響大一些。

周顯認為,當人去關心政治的時候,大家都沒有心思消費,那整個市面服務業就會蕭條很多。第二種是心理影響,心理上害怕的人很多,現在有很多人正在研究移民,這些事的發生無疑加快了港人的移民速度。

但是對金融業或者說對香港資金的流向影響則很大,周顯指出,這段時間權貴的錢是走了很多,在發生「送中法案」前的兩個星期,應該已經走了,不然就來不及了。

周顯認為,權貴資本出逃地的首選是新加坡,因為單純從移民的角度來看,選擇美國是很不明智的,因為美國稅高,全球性抽稅,很多麻煩事情。

但是如果是一個去逃難的人,那只有美國能夠保護你,除非是觸犯了美國的法律,否則的話美國是不會把人交還給中國的。但是加拿大、英國或者其它國家都可能會交還給中國的,因為它會害怕,它會怕自己的國家實力不夠。即使美國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也只能這樣選擇,實際上真的沒辦法。

據周顯判斷權貴的錢走出去之後,一般不會再回流香港。實際上這麼多年以來,大家移民去英國或其它地方,大家的錢也是跟著走的,連人帶錢一起走,錢一旦出去就不會回來了。就算97年移民去加拿大的那些人,他們只是人會回香港打拚,從來沒有人移民去加拿大後,還會把錢搬回香港的,只不過是他本人自己回來香港再賺錢而已。

對於人民幣開始下跌,港幣也變得不穩定,香港市民普遍擔心的資金安全問題,周顯認為,先把港元轉成美金,可能會比較安全一點,如果轉換成其它貨幣可能會有些風險。但是,如果是住在香港,跟香港綁在一起的話,那如果把港幣換成美金,除非是離岸美金,把港幣換成美金放在香港都是一樣不安全的。

而且,作為一個香港市民,每轉一次錢,都要交手續費的,就算港元貶值的話,貶低一成之類的話,你轉來轉去幾個百分比就沒有了,除非你有很大一筆資金要轉移。

但是,你要移民台灣、移民美國或移民加拿大,將資金先轉移出去,可能會比較有利。假設現在申請移民,等2年後那筆錢不見了,豈不糟了?#

https://hk.epochtimes.com/news/2019-09-20/53513454

收回土地條例 不是鬥地主嗎?

現時中共在香港打的牌招,就是《收回土地條例》。所謂的《收回土地條例》,如果用得正確,用得狠辣,就是中共最拿手的「鬥地主」。

理論上,用這法例收回的土地,必須要用作公共用途,可是,究竟甚麼是「公共用途」,也真的很難說,地產發展商認為,只有用來建公屋,才是「公共用途」,但是究竟收購價用多少錢呢?地產發展商認為,要用二千元一呎,但是像朱凱迪這種民粹政客卻認為,五百元一呎就已足夠了。


然而,居屋算不算「公共用途」呢?綠置居和首置盤算不算公屋用途呢?

像「新鴻基」地產的說法,利用《收回土地條例》把土地用廉價收回,然後拿出來拍賣,當然不可以。可是,收回土地之後,政府自己發展商業樓宇,然後拿出去出租,又可不可以呢?

(理由當然是,現時商業樓宇極度缺乏,因此收回土地,來建設商業樓宇,用來出租,是公共用途,並且符合公共利益。)

說穿了,一個地方的核心價值,低下階層是從來無法也不會去守護,中產階級只能守護一部分,最大的守護者是貴族,在香港,那就是地產發展商、大地主之流。

至於貴族的部下,就是律師、會計師、教師這些專業人士、建制守護者。他們形成了整個核心價值的保護陣營,不止在香港,在全世界,在古今中外,都是如此,至於在古代中國,就是儒家的士大夫階層了。

香港的地產發展商,是抗爭運動的同情者,李嘉誠先生已經是很鮮明的例子了,而其中還有人暗中支持著抗爭者,也是不公開的事實了。事實上,地產發展商和黃絲帶的合作抗爭,最為人所知的例子,莫過於2003年的五十萬人大遊行,把董建華的「八萬五」也鬥倒了。

當日《收回土地條例》居然是由泛民的朱凱迪提出來,大批大批的民主派支持,卻由民建聯去反對,我心裏想,這豈不是把階級關係都倒轉了過來嗎?中共為了統戰本地權貴,可連自己的立場都顛倒了。

如今遇上了抗爭運動,中共居然把顛倒了的再顛倒過來,泛民如果支持拆掉富豪權貴的大台,任由《收回土地條例》去執行,這豈不是放縱了「鬥地主」的第一步?不過先前說得口響,如今恐怕難以反口。

https://hk.epochtimes.com/news/2019-09-20/7176186

討論區傳出海底撈收購龍輝

上周四,「龍輝國際」(1007)急升了41%,其後連升3天,然後維持在高位。我調查了幾天,終於理出脈絡來。

我們好幾個炒股高手朋友一直留意著這股票,原因是:

第一,把可換股債券也計算在內,它應有95%的股票持在「友好」的手上,可算是比沙漠還要乾。

第二,它停牌了7年,才在去年重組成功,停牌前的股價是現價的10倍,上市價則是現價的20倍,換言之,往上炒差不多是完全沒有沽售壓力。

第二,香港上市的火鍋店還有「海底撈」(6862),約1,800億元市值,「呷哺呷哺」(520),約120億元市值。相比之下,「龍輝國際」只有10億元市值。


第三,它連深滬港通的50億元門檻還遠遠不到,自然有很大的憧憬。

第四,其老闆「食神」洪瑞澤人脈深厚,經常和多位超級富豪旅遊、享受美食,很容易「碌」到這些富豪的「卡」。
在以前,單憑以上理由,已足以令人垂涎、收集、持有。然而,這幾位炒股高手朋友之所以暫時觀望,只因今日市況,長期持貨的等待成本太高,唯有採取buy momentum的策略:等它開車才買,價格是貴了一點點,但省卻了等待的成本。

大升當日,初時以為是轉倉「過貨」,碰巧過去幾天,也有幾隻細價股喪炒,本來以為散戶在跟炒,後來赫然發現,原來「香港討論區」鋪出了「國內傳海底撈收購對手輝哥火鍋」﹕「格隆匯有傳」、「1,800億市值收購6億市值」、「1007升10倍」……

謎底終於揭穿了,原來如此!

我不可能知悉以上消息的真假,然而,真金白銀是無法造假的,就是在9月16日(本周一)收市後,它宣布把可換股債券兌換,花了1.21億元,換了18.56%股份。

在今時今日,還會用1億多元的現金去換股票,雖不能完全證實海底撈收購消息的真偽,但明顯增加了其可信性。這正如股價並非一兩天貨仔,而是連炒多天,這也是有利條件。不消說,醒目錢先行一步,早在兌換股票之前3天,已偷步先炒了。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8%a8%8e%e8%ab%96%e5%8d%80%e5%82%b3%e5%87%ba%e6%b5%b7%e5%ba%95%e6%92%88%e6%94%b6%e8%b3%bc%e9%be%8d%e8%bc%9d-189557

李小加就任前 港交所最輝煌

【明報專訊】話說港交所(0388)行政總裁李小加對於港交所和倫交所合併的計劃,比喻為「羅密歐與茱麗葉」,這當然是一個非常不好的比喻,皆因羅密歐所屬的Montague家族,和朱麗葉所屬Capulet家族,是世仇,這正是這段愛情之所以失敗,最後以自殺告終的理由。我相信以李小加的文學修養,應該沒看過《羅密歐與朱麗葉》這套莎劇。如果要我下比喻,港交所對倫交所頂多像羅密歐對Rosaline的單戀,後來因為單戀不遂,才改而求其次,轉而去溝未成年少女茱麗葉,可能是貪14歲的未成年少女易呃吧!

《羅密歐與朱麗葉》比喻不吉利
Rosaline這名字在莎翁筆下,出現過3次,還有兩次是在《徒愛一場》和《皆大歡喜》,每次都是以索女、上菜的形象現身,用來比喻倫交所,我想也更為適合。此外,羅密歐還有兩個朋友,分別是Benvolio和Mercutio,好比《精裝追女仔》和《最佳損友》中的陳百祥和成奎安,也好比同是中國交易所的滬交所和上交所。

我作為投資者,總之,港交所最輝煌的時期,正是李小加就任之前,而李小加在2010年1月上任以來,都沒有做過什麼好戲,牛市短,熊市長,股票經紀的工作時間愈來愈長,收入愈來愈低,券商執笠不斷,好些吃到嘴邊的大企業都到別的地方上市了,基金跑光了,只剩下搵快錢的對冲基金,大價股比細價股更加老千,細價股頻頻被DQ,散戶血本無歸。

莫非當局的心力,就只放在收購倫交所這些提出來都笑死人的項目上嗎?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68919614238&issue=20190920

2019年9月19日

香港經濟困局的癥狀與解決方案芻議

政策的邏輯與合理性

討論政府政策,有些基本原理,是必須明白但大部份人卻缺乏知識和智力、或根本無企圖去明白,每每令到政策的爭拗淪於纏夾不清,無從得出理性答案。在此,我把這些基本原理簡略地列舉出來。

第一,不管如何有利的政策,必定有人受害,也必然有人反對,因此,政策永遠是取捨,如果不想製造出受害人,也不想被反對,唯一的方法,就是甚麼也不幹。

例子﹕就算是全民派錢,庫房會受損,反對的人也有不少。

第二,甚麼也不幹也是政策的一種,這通常反對聲音最少,也即是熵值最少的「預設值」。長期而言,甚麼也不幹,必然會導致政府的腐爛。

例子﹕曾蔭權時代。

第三,長期利益有時,但不必然和短期利益互相矛盾。

例子﹕「八萬五」長期有利於改善居住環境,但中短期的樓價大跌卻令到大量中產階級破產。

第四,除了利益極大化,公平性也必須考慮,這分為平均(equality)和公平(equity)兩大原則。

例子﹕經濟增長是利益極大化,但貧富懸殊拉闊,則是不公平,這是今日全世界的共同現象,種下了社會不穩定。

第五,除了經濟,構成民生福利的,還有其他因素。

例子﹕醫療、教育、環境等等,台灣和馬來西亞的人均收入遠比不上香港,但衣食住行等生活質素比香港只高不低。

第六,經濟並非絕對的因素,政治或其他技術上的可行性也必須考慮。

例子﹕使用《收回土地條例》也許是最多香港人認同的增加土地政策,但這涉及的法律問題卻有待解決。

總括而言,世上有絕對壞的政策,卻並沒有絕對好的政策。政府的決策是衡量所有得失輕重,所作出來的利益極大化,但這必然有壞的成份,例如分配上的公平性。因此,我們不能因某些缺點而否決某政策,政府提出政策時,也必須把所有缺點也一併提出來,總之,考慮的方向是全方位(holistic)的。

政治上的死結和解決方法

自從《逃犯條例》修訂事件,香港市民藍綠分明的政治撕裂,以至於社會撕裂,已是既成事實,幻想可以快速修補,回復2019年6月之前,是不切實際的。

中央政府就整個國家的基本國策、整盤大棋上的考慮,答應抗爭者全部五大訴求,並不可能。短期而言,現階段的抗爭運動,見不到有完結的跡象。從他國的相類似的歷史去看,抗爭可能要維持一年以上的時間,群眾才會出現疲態,這還得假設事態並沒有升温惡化下去。

最樂觀的狀況,是事情慢慢淡化,抗爭持續一段不短的時間,然後衰退,消失。由於社會已然撕裂,而已有部分的人口「學習」到暴力抗爭的戰鬥方式,只要有任何的政治變化,以後不可避免地再次發生暴力抗爭。只能希望將來有抗爭時,社會支持度和暴力程度,比不上現時發生中的這一次。

歷史告訴我們,武力抗爭只要不升温惡化,不一定影響到經濟發展,七、八十年代的韓國是很好的例子。今日的香港的主要業務在金融,人民幣和H股的基本因素在內地,也許可以免疫於本地政治紛爭。再說,相比起好些國際城市,香港的政治安全並不算太差,例如倫敦被恐襲過,也不排除再被恐襲,法國黃背心運動的暴力程度,以及示威群眾的受傷人數,暫時仍遠勝今日的香港。

政府不可能再有先前的幻想,企圖培育出青少年愛國愛港的思想,這是不可能的任務,至少短期不可能。反而,政府應該以務實為主,效法1967年後的港英時代,利用賺錢、娛樂等等方法,轉移市民/年輕人的注意重心。當年的香港市民用不著熱愛港英政府,大多數人更加是愛中國多於愛英國,但只要不去折騰,遠離政治,已足夠令到港英政府有效管治。

國際上的產業分工

中國有14億人口,是最大的本土市場,再加上淘寶等的網購,以至於順豐等運輸系統的量產經營,因而令到中國享有全球最精細的產業分工,例如在河南省的夏邑縣,只集中做打火機加工生產。

正因如此,它改變了全世界的經濟運作方式,城市的規模越來越大,分工越來越精細,令到一個城市不做大做強,便沒有競爭力。

當分工精細化之後,一個富裕的城市,應該如何維持站在產業鏈上的制高點,去獲取最高的收入呢?

答案就是專門從事產值最高的產業,例如金融業、高科技業,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是,美國研究iPhone的知識產權,中國負責製造iPhone,所以美國賺走了大部分的利潤,中國只能賺一點點。

以上指的是一個城市的高端產業,定義是與外地交換,賺取「街外錢」的部分。但是,所有城市的大部分人口,都是幹著不是與外地交換的產業,如補習天王,警察,非遊客地區餐廳的廚師、侍應等等。前者表現出這個城市的富裕程度,後者表現出這城市的生活質素,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土地問題與地產霸權

土地問題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亦是社會問題。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是世界所有先進城市中最低,最惡劣的是增速緩慢,和其他城市的距離是越拉越遠,不斷惡化。

房屋問題不止於住宅,商業樓宇的情況更是嚴峻,餐廳食肆擠狹得無法舒適用餐,四大會計師樓連合伙人也沒私人辦公室,年薪過百萬元的高級行政人員連私人辦公枱也不享用,只能合用長長的「豬肉枱」,高租金非但拉高了公司的經營成本,惡劣的工作和居住環境也令跨國人員為之卻步,影響了競爭力。

土地問題令到港人的生活環境變壞,更有甚者,房屋是最多港人持有的資產,它升值了,也是最大不勞而獲的財富來源,是造成了貧富懸殊的最大原因。這造成了社會問題。

香港的建制派是由親中團體和本地商界兩大板塊構成,後者的主要成分是地產商,皆因他們擁有本地最強的經濟實力。2003年和2019年建制派的兩次政治大潰敗,都因地產商和中央政府思想上有分歧,而局部倒戈。為了保持執政聯盟的穩定,政府向來小心奕奕地去保障地產商的利益,這形成了地產霸權,但同時也造成了社會不穩定。這在政府而言,是兩難困局。

到了現時的地步,政府必須重新定義和地產商的關係,以及兩者間的權力和利益分布,這切割必然會造成政治失衡,但事到如今,已是必要之痛。

人口政策

相比起同級的經濟大城市,香港的人口不算太多,上海、北京、東京等的人口都比多出接近兩倍,人口增速也不算太快,新加坡的增速遠高於我們,然而,香港因人口而衍生出來的麻煩卻是最大。

究其原因﹕

一是自由行的在最高峰期時達四千四百多萬名,港府短視地沒有建設相應的配套去兼容偌大數目的遊客,旅遊景區和市民生活環境重疊,市民把不便引起的憤怒,一併遷怒在內地新移民的身上。

二是在「一國兩制」之下,香港的權力中心不在禮賓府而在中國內地,加上中國經濟發展迅速,新貴富豪申請香港身分證,成為了特權階級的象徵,這構成了一個以內地權貴富豪為主的人群,成為了新的上流統治階級,從而削弱了本地港人的階級地位。此外,內地商人插進了香港經濟體系,既把餅造大了,同時也分薄了餅的比率,港人有得有失,失者毫無疑問會極度不滿。

三是幾十年來的大量中港婚姻,集中於低下階層,當他們以家庭團聚,申請配偶和子女來港居住,免不了申請公屋及社會福利,因而扯薄了政府資源,尤其是本來已極度缺乏的土地及房屋。

換言之,在外是遊客,在內有上部的富豪權貴,有下部的低下階層,上下內外交煎,造成了現時的深層次矛盾。

由於抗爭運動,自由行實質上是暫停了,為了進一步解決問題,政府適宜檢討每日150人來港的配額,將其大幅減少,沒有了「外」和「下」,只留下「上」的渠道,即是只剩下投資和專才的移民,以遏止深層次矛盾。

有一點值得注意,中港婚姻/低下階層的新移民固然是建制派的堅定支持者,可是,這並不阻止其子女成為激烈反對派。不變的政治理論是,低下階層的子女如若擁有高學歷,然而事業方面卻不如意,反而更加容易成為反對派。鐵一般的事實是,激烈反對派的許多中堅分子,正是新移民第二代,例如梁天琦、羅冠聰。因此,減少單程證,也許在政治上對於政府和建制派更為有利。

無可諱言,人口增長、新移民等等,對於經濟發展不可或缺,香港的年人口增長是六千人至八千人之間,單程證人數卻有四萬多名,佔了新移民人數的六成有多,如果把150名配額大幅減少,必然會造成人口負增長。然而,只要投資/專才移民數目不變,甚至有少許增幅,再引入外地勞工,去補充因單程證減少而造成的低端人口缺口,應該不會影響到經濟增長。

當然,引入外地勞工,將又是一場不小的政治鬥爭,但現實地看,只要減少新移民,勞工短缺很快便會出現,到時將可以減低反對的壓力。

以金融業為主的經濟

現時香港最大的交換經濟,一定是金融業。金融業是國際經濟交換的制高點,比高科技的利潤還要高。事實上,高科技的總利潤並不太高,它只是增長得很快,但很多高科技公司,獨角獸之類,例如大家熟悉的Tesla、小米等等,都是虧本生意,只是藉著金融財技來融資,達致高增長而已。

很多人都熱昏了頭,希望香港增加產業多元化,要發展高科技,我不禁要問一句﹕如果我們擁有了制高點,即金融業,還有沒有需要向下爬,去搞在產業鏈之中排名更低,而且虛無縹緲,往往大做虧本生意的高科技?說到底,金融業比高科技更為實質,利潤也更高!

或者有人會問,單靠金融業,未必足以養活香港,又說,金融業靠著熱錢往來,波幅很大,令到香港的經濟也大幅波動,很不安全。

有一個殘酷的事實,但沒有人說過出來,就是一個C.E.O.,薪水很高,但一旦失業,就不容易找到新工作。一個鐘點女傭,洗碗阿嬸,酒樓待應,今天失業,明天便能找到工作。國際產業分工,也是如此﹕高端產業,永遠是大來大去,金融業的熱錢來往,還比較好,高科技業如摩托羅拉、諾基亞等等,一旦失利,只消幾年,便死翹翹了,快得令人難以置信。在幾十年前,汽車是高科技,工人薪水極高,美國的汽車工廠都在底特律,但現在,底特律成了一座死城,但從當年到如今,香港的金融業越來越是茂盛。

打個比方,如果一個C.E.O像《少林足球》的二師兄,要不去倒屎,要不去當洗碗工人,香港甘心當個九流城市,自給自足,和大家羡慕的不丹看齊,經濟便能保持穩定了。反之,如要發大財,必然要冒上波動的風險。

金融業的定位

在這個世界上,只有種金融中心﹕

第一種是為本國服務,只要國家規模足夠大,單靠本地市場,已足夠成為金融中心,例子是像中國、日本這些經濟大國的上海、東京。

第二種,美國是世界第一大國,軍艦和美元橫行天下,好比一千年前的蒙古,一百年前的英國,這是自然的金融中心。查實美國的金融開放程度並不高,不妨看看,有甚麼外資金融公司,可以在美國市場繁榮地生存?匯豐銀行在美國的利潤稍為高一點點,已因種種原因被法院判罸款天文數字了。然而,不管美國的金融市場如何封閉,第一大國就是第一大國,其金融市場永遠是世界中心。

第三種,是三不管地帶,不同的國際及本地勢力分割了利益,但本地又可有極高程度的法治和自治,例如十四世紀的威尼斯,1937年前的上海,二十世紀的瑞士,今日的新加坡,國際資金的流進流出,很大的原因是為了洗黑錢,又或者是要保存/收藏私人財富。

原因很簡單﹕這些國家/城市並沒有本地市場,也沒有雄霸世界的軍事實力,要在夾縫中生存得比別人好,只有經營在合法和不合法之間的灰色業務。然而,這些金融國家/城市的周圍,必然有一個生態圈,例如威尼斯有地中海,上海是中國和美國、日本的連繫點,香港有中國和西方,新加坡有東盟、印度、中東在。

至於這灰色業務的生存空間,仰賴大國和周圍生態圈權貴的實際需要,像1815維也納會議後的瑞士,就是歐洲貴族被拿破崙戰爭嚇怕了,共議要留一條後路給自己,瑞士的作為洗黑錢/金融中心就此形成,一直到今天,歐洲沒落,貴族沒有影響力了,美國就乘機用FATCA廢掉其武功,企圖藉此搶其生意。

香港並沒本地市場,也沒國際地位,作為金融中心,唯一可仗的條件,就是連繫內地和西方,作為黑錢/快錢的集散地。然而,美國在這些年來,持續以反洗黑錢為理由,從銀行開戶到走資限,處處制桎梏香港的銀行業。中國對於資金流出的限制越來越嚴格,又兼遇上經濟緊縮。香港證監會又強力打擊細價股等等莊家炒作活動,限制了賺快錢的活動。

很明顯,當把香港洗乾淨了之後,活力也消失了。今後香港要設法做的,是鬆開綑縛,盡力爭取資本流向的自由,更加要努力去發展其他自由的/灰色的業務,如虛擬貨幣。

高科技產業

每個城市都需要某程度的高科技,例如說,匯豐銀行聘請也外判了很多人才,去負責電腦後勤。然而,正如前文講過,一個經濟體系最重要的,是與外地交換,賺取「街外錢」的部分,而不是「塘水滾塘魚」的內需部分,皆因內需是逃不掉的,永遠也有需求,而與外地的交換部分,意即能賣出外地的產品,才是真‧競爭力的所在。

現時搞高科技產業最成功的,國防產業不算在內,是美國的矽谷,和中國的深圳。互聯網市場的一個特色,是有利於人口龐大的市場,美國的本地人口有3.3億人,中國有14億人,構成了這兩國有著無可匹敵的先天條件。再者,矽谷不單是矽谷,而是整個美國所有互聯網人才聚集在一地,深圳也不止是深圳,而是整個中國的商業冒險家的樂園,每年人口增長達到60萬人。

香港因對人才流入有限制,沒條件去效法深圳和矽谷,人口總數也沒有互聯網市場的縱深。明顯地,我們並沒有客觀條件去做高科技發展中心。

其他產業

至於問香港究竟是不是只需要金融業,便已足夠呢?

當然不是,我們還有很多固有產業,可以發展,例如旅遊業,但正如前言,本地基建連本地需求也不敷應用,甚至要拒絕自由行。說穿了,當還未搞定促進旅遊業的基建配套,以將遊客和本地居民分流,單單是政治和社會上的反對聲音,已令到旅遊業寸步難行了。

另一個例子是醫療產業,由於內地醫療水準不佳,香港的高檔醫療永遠是供不應求,但現時的醫療短缺,連自己人也不夠用,當然不可能把緊絀的資源和內地分享。

醫療短缺最大的問題是醫生不足,訓練一個醫生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資源,並不可能量產。然而,香港有一個優勢,就是人均收入高,而且醫生的收入也是世界數一數二,因此不難以吸引的薪金來引入外地醫生,以紆解短缺困境,甚至將之發展為產業。

說穿了,這是以鄰為壑的策略。除了英聯邦醫生之外,也可引入台灣醫生,台灣的醫學排名不在香港之下,但人均收入則低得多,而且言語相通。另一個醫術高明但收入低的國家是泰國,但有語言不通問題,只能有限度地去做某些需要溝通較少的醫療工作。

同樣地,引入外地醫生也要解決政治問題,畢竟,所有的大山都是既得利益者的阻撓,阻住了發展,吸著香港的血。

另一個香港傳統產業是貨櫃碼頭的港口及物流業,佔了香港經濟生產總值3.2%和 勞動人口4.6%,共約17.5萬人從事相關業務。入口是消費,現時香港的產品不多,沒有甚麼出口,只有轉口,才是交換經濟,而香港向來是區內重要的轉囗樞紐,7成貨量皆為轉口貨。

香港港口效率很高,是有名的catch up port,意即貨輪誤了時間,總能在香港追回部分時間。然而,不管我們多有效率,在2001年至2004年是世界排名第一的港口,但這些年來,隨著中國的崛起,新加坡和釜山等港口的競爭,香港的世界排名已跌至全球第八,而這劣勢相信還會擴大下去。

但另一方面,這些年來,空運業卻在急速發展,已連續7年成為全球最繁忙的航空貨運機場,以重量計算,佔總貨物量1.6%,以貨值計算,卻佔貿易額的4成。很明顯,如果從專業分工,經營效率的角度去計算,把資源放在空運發展,比放在海運港口,前者的效益更大

由於機場三跑道發展計劃已在2015年3月17日通過,正在動工當中,估計最快於2023年完工,到時應可有效拓展空運業務。

至於內需產業,如餐飲,美容之類,大部分的產能是用於增進本地市民的福祉,但卻和外地交換,也即是和競爭力無關,暫且不論。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9/19/010126768_07.shtml




長實嵐山項目為何被反對?

日前有報道說,「長江實業集團」(1113)申請把香港大埔嵐山的一幅綜合用地,更改用途至住宅發展,在諮詢期間,收到112份意見書,居然接近全數反對。

這塊地皮的面積大約15萬方呎,總樓面約74.9萬方呎,本來打算分兩期興建,共5幢28至29層高的中小戶型住宅,共1,462伙,平均單位面積512方呎,預計容納約4,532人口,最快將在2024年落成。

我作為發展土地的鷹派,對於任何「阻住地球轉」的行為,主軸當然是反對和厭惡,可是,這事件卻令我產生了3個疑問:

第一,112份意見書,全數反對,究竟是有組織的故意阻撓,還是這計劃真的討厭?不過玩意見書的做法,向來是有組織行為,只是政治手段,根本代表不了民意。想來這項目不一定是特別討厭,只是損害了某些有力人士的利益吧了。

第二,「長實」向來在改變土地用途方面,有神奇能力,有說李嘉誠「超人」的名號,正是由此而起。為甚麼這次居然失敗了呢?

第三,現時中央和特區政府的主要政策不是大量開發新界土地,甚至不惜動用《收回土地條例》嗎?我不禁好奇,在全數反對的大前提下,這計劃還有沒有通過的可能呢?

我雖然是發展房屋的鷹派,不過,在網上找到了反對聲音,其中有說:「1,462伙?依家大埔站返工時間搭港鐵連頭等都要企。呢度入埋伙後,要7點鐘搭車先至可以上到車,到時就坐喺公司門口地下,挨門瞓到9點開門就返工,唔係就唔使指意上到車。」

發展之餘,配套不足,是港府向來的施政疏忽,也不單於此地此計劃,而是數之不盡,罄竹難書。最大宗的是2003年簽訂了自由行,表明了預期其人數多到「想窮都難」,卻沒有任何興建道路、酒店,增加景點,讓居民與遊客分流等等的配套設施,今日的民怨亂局,多少與此有關。

至於「長實」方面,在鄰近的嵐山項目,在2014年開售,2016年入伙,先後發生了「不准睇現樓」、177呎薄牆高級劏房、芊色花園不開放等等爭議,顯然也在公關方面造成了極壞的影響。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9%95%b7%e5%af%a6%e5%b5%90%e5%b1%b1%e9%a0%85%e7%9b%ae%e7%82%ba%e4%bd%95%e8%a2%ab%e5%8f%8d%e5%b0%8d%ef%bc%9f-189384

瑰麗不惜工本 有「復仇」意味?

【明報專訊】新世界發展(0017)在尖東的地標,我在瑰麗酒店吃飯,去過了彤福軒和Café,又匆匆的在文化購物藝術館K11 MUSEA逛了一個圈,第一個感覺當然是——嘩,好靚喎!第二個想法則是,咁貴的裝修,圍唔圍到皮架?

我同朋友笑說,在IFC和圓方逛,商業feel很強,感到業主是很想憑這商場賺錢,名鑄那邊的K-11也有相同的感覺,但在瑰麗酒店和K11 MUSEA,就覺得是不惜工本,想不到如何可以收回成本。(我去每個地方都想它的business model,這是習慣。)

後來看新聞報道,說K11 MUSEA的造價,同其他同級商場差不多,皆因用了木紋磚代替雲石。

昔日財困賣麗晶 鄭家憾事
不過我想,雲石應該遠比木紋磚襟用,所以人流多的地方,多數用雲石,而且,K11 MUSEA凹凹凸凸的設計比較多,因此清潔所花的人工也會比較多。換言之,它的維持費用,也會比其他商場高。

再講,瑰麗酒店的彤福軒真係好靚,當晚不是我埋單,但不知要收多少錢才能回本。但它名叫得「彤福」,應該也是不惜代價,也要做到最好。這酒店用的專車是Range Rover Autobiography,比用勞斯萊斯和平治品味更高。

最後講,周大福鄭家在商場戰無不勝,特朗普也是其手下敗將,最大的失敗是因財困賣掉了麗晶酒店。如今它在旁邊重建了價值接近2000億元的巨廈,除了挑戰海港城,相信也有點「復仇」的意味,價錢應該不在考慮之列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68835679911&issue=20190919

2019年9月18日

喪炒大跌9成股份

市況不佳時,也是在累積購買力,畢竟,股票永遠有捧場客,這些「病態賭徒」,只要有一點點機會,還是會衝出來,喪炒一番。

現時大勢,市況太差,藍籌股太貴,新股不敢上市,細價股太危險,股民轉移視線,竟然一窩蜂去炒大跌了九成的股票。

最離譜是南方能源(1573),上月大跌95%後,居然反升5倍,還天天大成交,有一天成交額達到了17億元,比市值更高。這刺激到同類股份,例如錢唐控股(1466),大跌9成後,反升了2倍,成交額有2億元,是市值的一半。

以前也不是沒有相似個案,但成交額不可能有17億元,也不會連炒多天,成交額/市值比更加是遠遠不及。這種從來沒發生過的現象,放在牛市,還有合理性,但在今天發生,令人摸不著頭腦。也許,股民是成熟了,這些股票,市值不高,莊家/大股東既已被斬倉,也就無貨可沽,安全系數是也比較高。至於基本因素……今天人人炒momentum,還有人看基本因素嗎?

周顯
投資者、八卦公、知識分子
mailto:phemey@gmail.com

https://hk.appledaily.com/finance/art/20190918/20770370

《收回土地條例》會否影響樓價?

從民建聯到《人民日報》、新華社等等,從親中到中央的勢力,均在全力去打《收回土地條例》這張牌,由此證明,現時從中央到特區政府的主要力量,已從對付抗爭,逐漸移到了利用條例「收回土地」這戰場。

為甚麼把打這張牌呢?我想到的理由有4個:

第一是轉移視線,大張旗鼓地去搞,只要傳媒大幅報道,便可把現時集中全民注意力的抗爭運動分散一部分。

第二是希望藉著釋放土地,因而釋去了部分民怨,舒緩了現時的政治危機。請注意,我不時強調「部分」兩字,皆因現時的狀況實在太嚴重,任何做法最多只能解決「部分」,決不可能做到「全部」或「大部分」。

第三是,部分地產商們顯然對於抗爭運動作出過某程度的支持,又或者是雖沒支持但卻消極對待,事實上,是直至上個月,中央政府把香港的地產商們召到深圳開會訓話,他們才不情不願的去表態公開支持港府。因此,政府對他們作出某程度的「報復」或「懲罰」,也並不排除。

第四是,如果藉《收回土地條例》削掉了本地地產商的部分權力,也有利於中央和港府的權力和管治香港。

《收回土地條例》有很多政治含義和影響,刊在財經版的本文並不打算討論,然而,它對未來樓價的走勢的影響又是如何呢?

到了這地步,地產發展商已無法不支持政府任何舒解民怨的政策,龍頭大哥「新鴻基地產」(016)已率先表示,支持提高地積發展比率,增加中下階層房屋供應,以及收回農地作為來興建公營房屋……

注意,他們口中的「公營房屋」不知是否包括了居屋,不過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黃遠輝卻認為要加入綠置居和首置盤。

照我的看法,在可見的未來,房屋供應只會進一步減少,因此上述改變對於樓價的影響(縱有也)不會太大。然而,一直以來,大家最擔心的是,《收回土地條例》最終不排除演化成為「鬥地主」,逐步放寬適用範圍,因而大量增加供應,這是很可能的。

最後一句是,細價樓的護城河較窄,不管如何,永遠是未來最危險/升幅最少/潛在跌幅最大的板塊。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3%80%8a%e6%94%b6%e5%9b%9e%e5%9c%9f%e5%9c%b0%e6%a2%9d%e4%be%8b%e3%80%8b%e6%9c%83%e5%90%a6%e5%bd%b1%e9%9f%bf%e6%a8%93%e5%83%b9%ef%bc%9f-189196

炒momentum不容易

【明報專訊】一個客觀的事實是,我在2007年出版《炒股密碼》,是全香港第一個講財技炒股法的人,你看看今日講股票寫股票的新一代,有哪個不講財技?老餅就不會講。這些炒股新一代,不管有沒有看過我的書,沒有一個人不受到我的影響。

當然,財技炒股法有很大的缺陷,這在昨天已經講過了。在這兩年,這種炒股法更加是全不適用,玩家們都輸到攤攤腰,究竟以後還能不能繼續用下去,頗成疑問。不過,這也正同其他的研究股票方法差不多,例如資產、市盈率等等,都是以前非常有效,但後來普及化了,人人都懂了,這種研究法就只變得只有參考作用,而不是絕對指標了。

人人懂的方法會失效
現時最有效的分析方法,是炒momentum,但我仍然未能捉緊其節奏,原因之一,是momentum是很動態的,由於我的炒股方法很靜態,無法時時刻刻看着股票機,因而無法使用很動態的炒法。

近日聽到最好笑的笑話,是某位黃絲朋友在其臉書寫:以後收到所有Cold Call都立刻大叫「光復香港」,不停重複直到佢Cut線為止。有人問如果真係有人答「時代革命」咁點,咁咪好有禮貌咁同佢講暫時唔需要借錢,但祝佢往後生意興隆囉……

我想,雖然我不是黃絲,不過收到電話推銷時,我都好想講呢句話呀!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68747304761&issue=20190918

2019年9月17日

從印度取消克什米爾地位講到《基本法》

查謨-克什米爾的成立

克什米爾是印度、巴基斯坦、中國三地交界的地區,自從十三世紀起,分別被西藏、莫臥兒和錫克這兩個印度帝國、英國所控制,1846年,英國以7.5萬盧布把查謨-克什米爾地區賣給了友人Gulab Singh,從此這裏便成為了由英國當宗主國的土邦Jammu and Kashmir。

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原則是信奉印度教的地區印度,和信奉伊斯蘭教的地區巴基斯坦分治,然後分別獨立,然而,克什米爾的王公信奉印度教,不過八成人民則是穆斯林,究竟這地區應該歸印度,還是歸巴基斯坦,當時懸而未決,當地的土邦大君(Maharaja)、花花公子Hari Singh本來希望獨立成國。

1947年10月至1949年1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因此地的爭拗而發生了戰爭,侵入了查謨-克什米爾,戰後印度實質中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巴基斯坦則控制了西北部,但兩國均聲稱享有全部克什米爾的主權。

查謨-克什米爾的特殊地位及其取消

印度在取得了查謨-克什米爾地區後,讓其自治,並在其憲法的370條講明了此地的特殊地位「 (1) Notwithstanding anything in this Constitution,— (a) the provisions of article 238 shall not apply in relation to the State of Jammu and Kashmir……」

另一條文則是《印度憲法》35條,講明了克什米爾人民和印度人民的區別﹕

「Saving of laws with respect to permanent residents and their rights. — Notwithstanding anything contained in this Constitution, no existing law in force in the State of Jammu and Kashmir, and no law hereafter enacted by the Legislature of the State.

(a) defining the classes of persons who are, or shall be, permanent residents of the State of Jammu and Kashmir; or

(b) conferring on such permanent residents any special rights and privileges or imposing upon other persons any restrictions as respects—

(i) employment under the State Government;

(ii) acquisition of immovable property in the State;

(iii) settlement in the State; or

(iv) right to scholarships and such other forms of aid as the State Government may provide,

shall be void on the ground that it is inconsistent with or takes away or abridges any rights conferred on the other citizens of India by any provision of this part.」

換言之,是連就業、買賣物業、居住、福利也被區隔了,這差不多等於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國家了。事實上,查謨-克什米爾甚至在1956年,立了自己的憲法,是憲法,而不是低一級的基本法。

然而,在2019年8月5日,印度政府卻以印度憲法的序言(Preamble)的一句「WE, THE PEOPLE OF INDIA, having solemnly resolved to constitute India into a 1[SOVEREIGN SOCIALIST SECULAR DEMOCRATIC REPUBLIC] and to secure to all its citizens:……QUALITY of status and of opportunity;

and to promote among them all……」為理由,判定了35a條給予區別於印度人民的特殊地位給克什米爾人民是違憲,也即是說,憲法的一部分違反了寫在憲法序言的大原則,因此,印度政府以此為理由,廢除了憲法35a條。

既然35a條沒有了,克什米爾人民沒有了特殊地位,那麼,它的法律地位就只是一個「Union Territory」,而根據《印度憲法》專門講「Union Territories」的第8部分的239條,可以由印度總統直接委派總督管治﹕

「(1) Save as otherwise provided by Parliament by law, every Union territory shall be administered by the President acting, to such extent as he thinks fit, through an administrator to be appointed by him with such designation as he may specify. (2) Notwithstanding anything contained in Part VI, the President may appoint the Governor of a State as the administrator of an adjoining Union territory, and where a Governor is so appointed, he shall exercise his functions as such administrator independently of his Council of Ministers.」

中國《憲法》和《基本法》

有意思的是,居然也有人提出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基本法》的矛盾性。

《憲法》的第一章總綱中的第一條開宗明義說﹕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社會主義。」

然而,《基本法》第五條卻寫﹕「香港特別行政區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

這兩者究竟有沒有自相矛盾呢?又或者直接問﹕《基本法》第5條究竟有沒有違憲呢?

此外,《憲法》第三十三條﹕

「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那麼,香港(和澳門)居民享受了和其他公民不同的地位,究竟又是否違反《中國憲法》第三十三條呢?這正如前述印度對於查謨-克什米爾人民自治的邏輯,是照樣可以套用的。

事實上,只要細心研究,所有憲法都有其內在矛盾。奧匈裔數學大師Kurt Gödel發現了《美國憲法》有獨裁傾向,1947年12月5日,他進行美國入藉口試,兩位好朋友愛因斯坦和摩根斯坦早知他的書獃子脾氣,向法官Phillip Forman打了招呼,Forman循慣例詢問Gödel,究竟美國會不會成為納粹般的獨裁國家,Gödel正準備大發偉論,Forman馬上另問話題,結Gödel順利入藉美國。

當然了,法律是為政治服務的工具,正如印度的取消查謨-克什米爾地位的決定,也是取決於政治需要。在可見的將來,應該不會有人提出以上的《憲法》和《基本法》的內在矛盾,因為沒有人可在此得到任何利益。所以,本文也只是學術研究,作為我寫《基本法密碼》的一部分。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9/17/010126567.shtml

攬炒策略的基本邏輯

我和Henryporter的政治立場南轅北轍,可是卻是好朋友,一起做網台節目,皆因我們永遠把事實和客觀分析凌駕於立場之上。正如他作為焦土派,卻常常不偏私地把立場相同的「同志」的糗事揭露出來,至於我,也有大量例子,例如我的階級立場絕對反對武力抗爭,但我在抗爭運動開始之初,已在多篇文章指出抗爭是「有用的」。

(說一句調皮話:照我的階級立場,也許正是因為它「有用」,我才反對。我並不比其他人更聰明,只是比他們更老實。)

今天講的主題,是「攬炒」,因為很多人說這做法不理性。當然了,藍絲反對攬炒,完全合理,可是,本文所針對的,是基於這做法有沒有用的反對,換言之,是針對温和黃絲的想法。

其實,攬炒在政治鬥爭之中,是常見的招數,這其中最普遍的表達方式,就是戰爭。

對,戰爭就是攬炒的一種,只是當戰勝了,預期得到的戰利品,可以彌補到過程中的損失,兼且有賺,這因而令到攬炒得到數學計算的合理性。當然了,如果攬炒是完全沒有哪怕是一點點成功的可能性,或者是有可能不過結果是打輸了而全軍覆沒,這就自然並不值得,不過後者的計算是「未打過點知會輸呢」?

攬炒的博奕可能性很多,例如說,弱小的一方必須是對方的犧牲比自己大,這攬炒才有價值,又或者是自己更能容忍犧牲,例如我願意犧牲一隻手臂來換取你一根手指,不過我捨得失去手臂而你捨不得失去手指,因此我贏了。

一百年前,蘇聯和芬蘭開戰,芬蘭的國力遠遠比不上蘇聯,可是芬蘭人的平均戰力更強,而且願意犧牲,當時蘇聯不願意付出虧本的代價來得到芬蘭,結果便撤兵和談了。

反過來說,強大的一方如果願意作出更大的犧牲,正如當年蘇聯如果不惜成本效益也要打倒芬蘭,好比它後來的抗拒納粹德國,那麼,芬蘭早已完蛋了。

在此,我只說出了攬炒的基本原理,但這當然並不代表我同意這做法,更不代表我認為這策略會成功。我只是很客觀地講出這策略並非不理性而已。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94%ac%e7%82%92%e7%ad%96%e7%95%a5%e7%9a%84%e5%9f%ba%e6%9c%ac%e9%82%8f%e8%bc%af-189027

大升市贏幾千萬是閒事

【明報專訊】上星期,我引述了內地網站介紹我的文章,跟着被某討論區引用了,其中一句「10萬元本錢賺了1000萬元引起轟動」,被很多網民質疑其真實性。

本來,這些意氣之爭,並無值得爭論的地方,但一來由於沒有題目可寫,二來這牽涉到一些理論性的問題,值得同讀者分享,那我就寫點感想出來。

記得在2007年,我寫了《炒股密碼》第一版,那時為了促銷,我在作者簡介寫了這句話,在附錄中還刊登了我月賺千萬元的股票單。這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地方,皆因在那雞犬皆升的半年,一隻股票升十倍至幾十倍,是閒事,最高峰的一隻,8個月升500倍。

所以我認為,這些讀者認為沒這可能,那就是見識太少了。當然,如果質疑我周顯本人做不到,只是純屬吹牛,那也是全不排除這可能的,不過做到比我更佳紀錄的,也大不乏人,這卻是鐵一般的事實。

炒細價股難贏大錢 常年只能穩守
事實上,在一兩年間,炒股票贏上三幾千萬元,只要懂一點技巧,再加遇上一個大升市,是閒過立秋,有名有姓的,像梅偉琛、渾水、黃敬凱這些年輕人,炒股比我高明得多,錢也比我贏得更多,其實還有更多例子,不過大家不識得這些名字,也就不說了。

有人問,你們這麼成功,那豈不是比巴菲特更有錢?這就牽涉到size的問題,因為炒細價股,只要懂得基本技巧,贏小錢不難,可是贏大錢,卻十分困難,往往贏不到,反而被套牢。再說,這要碰正幾年一次的大牛市,才能有這般的成績,但像2015年至現在這4年,技高者只能穩守,技低者就會輸光了。

明天再續講。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68660131626&issue=20190917

美女數目增加和關之琳的門牙縫

上週我寫了近年男女供求的失衡,皆因近期我發現了,美女的市場價值好像大幅降低了,而根據經濟學不變的供求定律,這必然有著其中的內在原因。

美女不值錢了,這觀察一是來自我親身在飯局clubbing目睹到的美女比例增加了,二是見到富二代的換畫比以前更加頻密了,而且花在美女身上的消費也越來越少了。

所以,我認為,不但是市場上女人的總數多出了兩倍以上(上期算出的數字),就是美女的平均數目,也大幅增加了。

第一當然是化妝和整容這兩大妖術的高速進展。我看八、九十年代的電影,關之琳固然是美女,可是門牙之間露出裂縫,這種「錯誤」,今日的整容美女是決不會犯的。

第二是營養的進步,以及今日的女人比以前養尊處優得多,因而也年輕得多。再說,現時一個女人,花在面膜facial的金錢,一個月幾千元閒閒地,還要一日少花上一小時的時間,不年輕就有鬼了。

第三是,生育是催人老的最快方法,現時的女人普遍遲婚,也有效的令到美女的平均質素提高。

總之,美女多了,是客觀的事實,這裏只是提供解釋。解釋不一定對,但事實卻是錯不了的。

本週的心水股票是「卡姆丹克太陽能」(712),祝大家好運!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nextplus/magazine/article/20190917/2_693586_0/-%E8%82%89%E9%A3%9F%E4%B8%AD%E7%92%B0-%E7%BE%8E%E5%A5%B3%E6%95%B8%E7%9B%AE%E5%A2%9E%E5%8A%A0%E5%92%8C%E9%97%9C%E4%B9%8B%E7%90%B3%E7%9A%84%E9%96%80%E7%89%99%E7%B8%AB-%E5%91%A8%E9%A1%AF-

2019年9月16日

上一代的遺產也是下一代的上位障礙

在清理剪下的寫作資料,其中有一位叫「Kenny Siu」的讀者留言:

「周總:我和你是比較幸運及吃苦的一代,我們讀書機會比年紀大過我們的人多,又識電腦,而97前好多上了位的人要移民,就讓出了位置,仲教識你幫佢地睇住檔欄,如沙士時買樓,又更已是上了岸。上了岸就與世無爭喇,不過未必會教後生,仲要切開工作範疇,新人只識部份,起不了飛腳。仲有一招,每幾年又換另一班大學生。」

這段話牽涉到兩個問題,第一個是legacy。

我們這一代人的上一代,並沒有甚麼遺產留給我們,我們把香港從一無所有、朝不保夕的社會,打造成富裕城市,今日的年輕一代因而可以舒舒服服過活。要知道,要當廢青也要有本錢,如果沒有基本生活保障,在三、四十年前,廢青是不可能存在的。

雖然,我的大舅父也是一個廢青,除了學過裁縫之外,沒有做一天正經工作。後來居然娶了一位比他年輕十多年,當年只有十七歲的女孩當老婆,從此吃拖鞋飯渡日。四十多歲時全心投入社運,說要把精力奉獻給社會,在社區好像有點名氣。但這種幸福的人畢竟是社會上的少數。

但反過來說,正如我們這一代的成功,同時也成為下一代上位的障礙,皆因位置早已被我們佔光,我們掌握大部分資源,他們根本分不了羹。這當然有很多其他原因,例如壽命長了,體力好了,諸如此類。

記得我們年輕時,周潤發、劉德華等等,以及其餘的三大天王,都是二十幾歲便成名,那時的老一輩,如任劍輝、新馬仔,早已經退休,把生態圈都留給下一代,但是在現在,五六十歲的人仍然在社會活躍,和以前是全不相同了。

所以,上一代既是blessing,也是curse,他們只看到前一點,下一代則只看到後一點。

至於切開工作,是全世界共行的現象。當年每一種產品,都有專門工匠精雕細琢,但現在則大規模生產、工作切碎,每一個人都可以很容易取代對方,根本沒有同資本家談判的能力。

到了這個情況,任何工種都難以獨自生存,也許只有一樣除外,就是當互聯網的KOL,這也是這一門營生大受歡迎的原因。

因為這位讀者的留言引發了我的兩宗思考,因而剪貼下了在資料簿,現在寫下這篇文章,算是「處理」了。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9/13/010126278.shtml

李小加究竟要有多笨 才提收購倫交所?

上周三收市後,「港交所」(388)提出以每股2,045便士,再加上2.595股的「港交所」發行的新股,收購倫敦證券交易所,即收購倫交所的每股作價是8,361便士,即較前收市價付出22.9%溢價。

據報道,「港交所」研究收購倫交所,已有一年。一個月前,倫交所提出以270億美元收購由黑石和路透社擁有的金融數據集團Refinitiv,「港交所」的收購建議的先決條件之一,是要對方放棄這收購,事實上,假如對Refinitiv的收購成功,倫交所的市值將會變得太大,「港交所」再也吃不下了,因此必須馬上提出收購計劃。

在上周三當日,即是消息公布前,「港交所」的股價先下跌,以倒升0.33%收市,翌日則下跌了3.5%,顯然市場認為收購價太貴,「港交所」是吃虧了。然而,在上周三當日,恒生指數上升了476點,這也顯然代表了,這收購有利於整體股票的流通,因而刺激股價上升。


我看內地一個半官方網站,網民對此新聞的回應是:「代價太大,阻力太大,基本涼涼。」「香港有種迷思就是以為民主國家都是單純的自由經濟掛帥。」「人家剛290億收個公司,你320億加股份想收購人家,做夢呢?」

這些網民的想法和我相同,畢竟,證券交易所是政治的事,除非「港交所」早已和唐寧街十號結盟,否則對方又怎可能答應呢?這倒不如看看某位英國大亨提出全面收購「港交所」,又有沒有可能成事呢?

果然,在上周五,倫交所董事局一致拒絕收購提議,認為併購沒有好處,收購方案在策略、交易代價的形式和價值等方面存有問題,而且還決絕和有點侮辱性地指出,沒有必要進一步接觸。

這個熱臉貼在冷屁股的結果,我身為香港的股民也覺得有點丟臉。我只想說,連內地網民也如此清晰地即時指出這收購的不可能,「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究竟要有多笨和多無知,才會去研究和提出這項收購呢?

我想來想去,唯一的可能利益,也許只是在當日,倫交所的股價曾經炒高16.35%,臨收市前升幅收窄至5.91%,說不準是有春江鴨事前偷跳買入吧。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9d%8e%e5%b0%8f%e5%8a%a0%e7%a9%b6%e7%ab%9f%e8%a6%81%e6%9c%89%e5%a4%9a%e7%ac%a8-%e6%89%8d%e6%8f%90%e6%94%b6%e8%b3%bc%e5%80%ab%e4%ba%a4%e6%89%80%ef%bc%9f-188870

證券行落雨收傘 細股唯有free fall

【明報專訊】上周三,錢唐控股(1466)跌了82%,這隻股票我持貨4年,在今年初沽出,賺了6、7倍,今日見到其慘况,難免黯然。

在幾年前,我同時買入它和民生國際(0938),結果一隻升了幾倍,一隻跌了一半,拉勻算是有賺。記得當時它叫「民生珠寶」,買入後升了3倍,股友們都沽清了,我卻並沒沽出,結果它跌回原價,還要倒輸,被股友笑到面黃。誰知後來敗部復活,升了接近10倍,我靜觀其變,但今年初時,由於市况太差,終於忍不住,要沽貨了。

我記得當時沽來沽去,都仍有盤去接,沽了接近1000萬元,股價只是微跌,都給莊家硬食了。其後股價還倒升了一成以上,當時我心想,個莊好勁,有點後悔太過心急出貨𠻹!

這故事告訴我們:
第一,莊家表面上幾勁,也不排除外強中乾,從外表上完全看不出來。

第二,今日的大市實在太差,莊家們一個一個的爆煲,滿目瘡痍,令人慘不忍睹。

其實,此股之爆煲,也是早有預兆,皆因它的主力倉,是在某家證券行,看中央結算便可知曉。這家證券行以前是按殼的第一號(讀者該猜到是哪一間),現在則落雨收傘,說證券行老闆準備殺倉,也不是第一日傳出的新聞了,我也不止一次聽聞。只是一隻我贏錢的股票,遭到如此下場,真的有點滄桑,然而人間正道是滄桑,細股下場是free fall,宇宙定理也。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68575783281&issue=20190916

2019年9月13日

美國人持有中國債券的法律訴訟

中美貿易戰的同時,美國總統特朗普接見了「湖廣鐵路五厘利息遞還金英鎊借款債券」的過債權人代表,也即是美國債券持有人基金會(American Bondholders Foundation)共同創辦人Jonna Bianco,這債券是1911年清國為修建湖廣鐵路而發行的,估值約1萬億美元。

Jonna Bianco擁有多重身份,但均與美國國家安全有關,毫無疑問,特朗普這招是打債券牌,又出怪招對付中國。

1912年,清朝被推翻,北洋政府付了十幾年利息,蔣介石政府則拒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拒絕追認。中美在1979年建交,1980年美國人開始追討這筆錢。

說回中英建交時,中國付了4千多萬英鎊,買斷了英國所有在華的欠債和被沒收資產。它對美國則付出了8千多萬美元,但只包括了資產,卻沒有包括債券。

很明顯,中國並非沒有想到這一點,但美國卻沒答應,也即是說,美國人早已留了這一手。

官司在美國的阿拉巴馬州開審,中國以「國家主權豁免」(Sovereign Immunity of State)為理由,這也即是說,主權國家不受到它國的立法、司法、或行政的管轄,因而拒絕接受傳票。

美國的態度很簡單,你不接受傳票,即是缺席審訊,就是輸了。

1984年,中國上訴得值,理由是對方的法律根據是1967年立法的《外國主權豁免法》(Foreign Sovereign Immunities Act),商業行為不在主權豁免之內,但這條法律對1911年的債務沒有追溯力。

在2005年和2009年,「美國債券持有人基金」分別向中國要索償還前朝債務,OK,精彩的是美國法院的判決,理由是以五國財團並沒有美國在內,原訟人並非一手市場的買家,又沒有提供發票,很可能是在二手市場以藝術品的價格買入,因而判其敗訴。

這判決雖然是中國勝訴,但留下了一條尾巴,就是假如財團包括了美國在內,又或者是該美國人的祖先一直持有這債券,他們的家族是苦主,那就很難說了。中國自從清朝到民國,一共發行了幾十種債券,就是只賠償美國人有關的,也可以賠到破產。

https://hk.epochtimes.com/news/2019-09-13/31158532

五眼國家的移民監和歐盟國家的入籍試

今時今日,金融界的大金主、大莊家們,聚首一堂時,談的不是生意經,事實上,以現時的市況,也沒有任何的生意經可談,而是大談愛國愛港的心得,罵罵示威者的無法無天,吹到酒酣耳熱之後,話題一轉,多半轉到移民經,互相交換移民心得。有兩點補充:

第一點,討論移民心得大多是股票莊家之流,至於真正的上流社會,如old rich,地產發展商之類,幾乎全部擁有外國護照,講的主要是買美國債券,在英國發展地產項目的心得,當然罵「曱甴暴徒」,永遠是藍絲建制派的指定話題。

第二點,我雖是加拿大人,沒有再移民的需要,但一來學術研究,二來作為友儕話題的資料搜集,也對此作出過研究。其實只要大學畢業,有一定財富的中產階級,要移民外國,一點也不難,更不用說有身家的人們了。說穿了,對於有身家的人,移民障礙永遠只有兩個,一是入籍試,二是移民監。


香港大部分市民都識得英文,如果是移民到講英語的「五眼國家」(Five Eyes),即是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新西蘭,考入籍試並沒多大困難。然而,五眼國家的移民監限制最是嚴格,在5年內,英國不能離境超過450天,加拿大要住滿3年,澳洲是4年,美國和英國每年要住6個月,新西蘭每年是8個月……

這即是說,要把人生的一部分貢獻給「坐牢」了。當然了,現在有互聯網,坐移民監比20年前舒服得多,但也絕對不是好過。


不過,真正的有錢人,還可以申請澳洲的500萬澳元投資移民,雖然貴,但5年只須住40天,物有所值,股壇醫生便是申請了這一款。如果不想坐移民監,很多歐盟國家都只須住幾天至幾十天,就可以入籍,困難處就是用當地語言考入籍試。這其中以希臘最平,只須用25萬歐元來買房子,但據說,從來沒有人成功考入籍試合格而入籍。

有人申請保加利亞,只須用30萬歐元購買上市公司股票,不用考入籍試,但有保加利亞人告訴吾友V君,當地盜賊如毛,你必須肯定你見到的官員不是騙徒才好!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4%ba%94%e7%9c%bc%e5%9c%8b%e5%ae%b6%e7%9a%84%e7%a7%bb%e6%b0%91%e7%9b%a3%e5%92%8c%e6%ad%90%e7%9b%9f%e5%9c%8b%e5%ae%b6%e7%9a%84%e5%85%a5%e7%b1%8d%e8%a9%a6-188685

長實永遠帶頭劈價賣樓

【明報專訊】日前去睇樓,經紀同我講,現在市場接近零成交,所有的經紀都集中去sell業主願意劈價的樓,企硬不減的樓就無人去sell。
我問,咁新樓呢?他說,𠵱家都無乜發展商推新樓啦!我說,不過以長實(1113)作風,永遠是第一個劈價,它推新樓,一定都會賣個滿堂紅。我認為,長實是香港最識賣樓的發展商,其business model,去到全世界都照樣可行,其他發展商就只能在香港這個獨特環境中生存。誰知經紀的回答是:𠵱家長實都無乜新樓啦。吹脹!

續寫內地書商對我的作者簡介:
「周顯其人,貪威識食,練精學懶,不務正業。媒體有稱其為富豪投資軍師、鬼才、奇才,是香港文筆了得的實戰派投資大家。他於1991年入市炒股,半年內便以10萬元本錢賺了1000萬元引起轟動,至今仍活躍於投資市場。因混跡精英階層,所以屬於特大號社會渣滓……他在媒體公開娛樂版面曝光被包養的女星……與有錢人一起謀劃吃喝玩樂。現在,我把他隆重介紹給股民,是因為他擅長撿股,能夠在股市賺取暴利,供養他悠哉,甚至糜爛的物質生活。美女擁簇、衣履光鮮,好吃懶做,出入自由,是每一個屌絲、宅男、股民的夢想。但真正做到的人,如周顯,又怎麼能沒有過人之處?」

最後一句是:「周公子容貌實在一般,才能有幸不沉美於女色,得到時間寫書,請務必珍惜。」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68315142399&issue=20190913

2019年9月12日

清朝民國債券多,要清還破產十次都唔掂

昨天講到美國和英國對中國舊債的不同態度,原因很簡單,兩國的實力不同,所要求的條款自也有別。另一原因是,當時英國因有香港在手,不想同中國翻臉。


總之,美國有心留這條尾巴,在1980年,即就清朝發行的湖廣鐵路債券,在阿拉巴馬州聯邦法院提出索償。

中國以「國家主權豁免」(Sovereign Immunity of State)為理由,意即以主權國家不受到他國的立法、司法或行政的管轄,拒絕接受傳票。

1982年,美國引用在1967年立法的《外國主權豁免法》(Foreign Sovereign Immunities Act),商業行為不在主權豁免之內,對中國缺席審判,判中國敗訴。

1984年,中國上訴,以1967年的立法對1911年的債務沒有追溯力為理由,推翻原判決。債券持有人繼續上訴,1987年,最高法院拒絕受理。

然而,另一宗案件,奧地利猶太人後裔Altmann要求收回二戰時被納粹政府沒收的多幅油畫,2004年聯邦最高法院作出判決,《外國主權豁免法》具有追溯力。

​​​​​​​哦,這就大鑊了,在2005年,「美國債券持有人基金」的支持下,Marvin Morris要求償還中華民國違約債券,那是1913年的貸款,總額是2,500萬鎊,由英、德、法、俄、日五國財團借出。

頗堪玩味的是美國法院的判決,以五國財團並沒有美國在內,因而與美國沒有「substantial contact」,判原告敗訴。

2009年又有一宗北洋政府債券的訴訟,法官認為中國有「主權豁免」,因美國沒有「direct effect」,況且,原訟人並非一手市場的買家,又沒有提供發票,很可能是在二手市場以藝術品的價格買入,因而判其敗訴。

說穿了,這些訴訟不過是政治掛帥,適當時間玩玩中國,這次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玩清朝債券決非第一次,也不可能是最後一次。

據我所知,清朝到民國最少有26種各式不同的債券,如果要全部索償,中國破產十次都唔掂!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b8%85%e6%9c%9d%e6%b0%91%e5%9c%8b%e5%82%b5%e5%88%b8%e5%a4%9a%ef%bc%8c%e8%a6%81%e6%b8%85%e9%82%84%e7%a0%b4%e7%94%a2%e5%8d%81%e6%ac%a1%e9%83%bd%e5%94%94%e6%8e%82-188492

人幣貶值抵消經濟變壞

【明報專訊】去年底,我引述某位內房大孖沙的見解,說A股已經見底,將會止跌回升,當時說出來,還半信半疑,皆因中國的經濟局勢仍然險峻,暫時見不到回復牛市的迹象。但近來A股走勢不壞,看來這位內房大孖沙的預言似乎是成真了。

為什麼經濟底子不好,仍然可以從熊市變回牛市呢?這其實並沒脫離基本理論的認知,就是一來中國採用了貨幣寬鬆政策,去刺激經濟。二來更加簡單,就是人民幣貶值了,這抵消了經濟變壞的後座力。

經濟險峻 A股走勢卻不差
我在《炒股密碼》舉過一個很經典的例子,就是當津巴布韋貨幣崩潰的那幾年,股票卻在大升,如果把兩者相加減,股市完全可以抵消其幣值下跌,還有升幅。

日前因為有job要宣傳自己,因而找到了內地網站對我的介紹,主要是為了促銷本人的股票作品,所寫的作者簡介,我參考了,覺得很是佩服,寫得比我自己寫還要好!

「『華人富豪投資軍師』周顯入門投資經典,風靡港島備受喜愛的投資入門經典必讀,告訴你無人知之秘密,向華勝、蕭若元、劉鑾雄等港島名人投資座上賓……你看,當代香港股民炒股的時間比大陸股民要長得多,他們尚且不知道銀行賣的是甚麼產品,公司管理層有沒有坑害股東,罐頭裏裝的是豆豉鯪魚還是沙……有些秘密,還是周顯才能告訴你。」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68228653783&issue=20190912

2019年9月11日

大莊家派貨定長揸?

港股的最大莊家,毫無懸念是中國國務院,毋須多作解釋:這麼多的國企在港交所上市,作為大股東,沒理由不為股票維持秩序,保障自己的財富,對嗎?

順此推理,上周三大市暴升995點,只因林鄭月娥的撤回修例,還有後著是,周五收市後人民銀行宣佈降準0.5個百分點,也沒理由中國不先做春江鴨,入貨炒一轉短線,大賺其挾倉快錢。相信讀者更為關心的是,究竟在此之後,港股走勢如何呢?

第一點:人行降準,有利於A股,卻不利於人民幣滙價,不幸地,港股向來的最大單一因素,正是人仔,兩者同步升跌。因此,中期而言,這消息反而對港股不利。

第二點:五大訴求,撤回修例,其餘的四大訴求呢?鐵一般的事實是,抗爭繼續,並沒任何減弱,這證明了,這消息並無實質作用。

第三點:中央藉此兩大消息而炒一轉,究竟在高位派不派貨先?如果不派貨,低位買入長揸也是硬食,非但沒好處,反而失了現金。若然沽貨套現,在市場賺了一筆,往後港股只會跌得更低!

周顯
投資者、八卦公、知識分子
mailto:phemey@gmail.com

https://hk.appledaily.com/finance/art/20190911/20766176

美國發明惡債不用還,英國收現金免舊債

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新招是玩清朝末期發行的湖廣鐵路債券,據報道說,如果連利息歸還,總數可以達到1兆元之鉅。

話說清政府對於鐵路的態度,初時是拒絕,跟著是接受但交由民營,最後是國有化,由政府向外國貸款去興建。這引起了民間的「保路運動」,是直接令到清朝滅亡的主因之一。

這就是湖廣鐵路債券,一共是600萬英鎊,年息5%,在1911年發行,1951年到期,幾個月後,清朝就滅亡了。不過,中華民國政府一直有支付利息,一來是因為新成立急著要列強承認,不敢賴帳。二來是因為它還要再向西方繼續借錢,因此必須要有還利息的信用。

直至蔣介石政權在1928年名義上統一中國後,其立場是不承認不平等條約,終於在1930年,停止償還利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拒絕償還所有中華民國的「惡債」。

有意思的是,「惡債不用還」這原則究竟是誰發明的呢?答案是美國。

那時,美國是英國的殖民地,獨立戰爭時,英國政府發行債券,建造紐約到費城的公路,運送軍火。不少西班牙人買了,戰後向英國索償,英國以鐵路在獨立了的美國為理由,要求西班牙人改向美國提訟,美國人後來便發明了「惡債不承繼」這原則了。

1979年中美建交,兩國在北京簽了《中國政府和美國政府關於解決資產問題的協議》,中國向美國支付了八千多萬美元,相當於外匯儲備的一成,去解決雙方在1949年後的資產糾紛,主要是在韓戰後互相沒收對方在當地的資產,但究竟包不包括前朝發行的債券呢?協議並沒有講明。

相比起中國和英國所簽署的《關於解決歷史遺留的互相資產要求的協定》就明確得多了:

第三條是:「聯合王國政府承允,它既不為……就1980年1月1日以前的任何資產向要求向中國政府進行追究……(這包括了)一,對1949年10月1日以前中國歷屆政府所舉借的包括它們所發行或擔保的債券在內的舊外債的索償要求……」

第四條則講明:「中國政府同意向聯合王國政府支付23,468,008英鎊……」

篇幅所限,只講了一半,明天繼續。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7%be%8e%e5%9c%8b%e7%99%bc%e6%98%8e%e6%83%a1%e5%82%b5%e4%b8%8d%e7%94%a8%e9%82%84%ef%bc%8c%e8%8b%b1%e5%9c%8b%e6%94%b6%e7%8f%be%e9%87%91%e5%85%8d%e8%88%8a%e5%82%b5-188341

美國發明惡債不用還,英國收現金免舊債

【明報專訊】上星期,我寫了一篇文章,講述長和系投資香港,其利潤遠比投資外國為高,有讀者留言說﹕「大師,赫斯基能源呢啲戰略資產唔係有錢就買到,正如誠哥係喺歐洲搞電訊蝕好多年錢,但背後的地位卻非錢可以買到。至於英國的收購,應該係效法葛拉漢式的投資,拆售資產都有賺。

最失敗投資巴郡 變成投資公司
對此,我的回答是﹕
第一,誠哥買香港的戰略資產,如港燈,又或者是和黃,其利潤回報均比海外投資強得太多。

第二,葛拉漢式投資的拆售,先決條件是買下了之後,馬上拆售,才能收到價值投資法的最大效用。

巴菲特初出道時,就是用這個方法,直至他貪平買了巴郡,當時是一家紡織公司,但又欣賞其管理層,不捨得將它拆售,結果反而變成了他最失敗的投資之一,後來唯有慢慢把它變成了一家投資公司。

不過,正是因為這次失敗經驗,令到巴菲特學會了看一家公司未來的價值,這證明了一個有智慧的人,是可以從失敗中成長,令到自己變得更成功。如果是次一級的水平,當汲取了這個錯誤經驗之後,多半以後會拆售得更快,避免陷入泥淖,這是把舊招式練得更完美,但卻並沒有因此而升呢晉級。至於水平再差一點的,當然是死不認錯,繼續犯錯了,這佔了人口的絕大部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68142534429&issue=20190911

2019年9月10日

科技改變會不會令你變成羅素的雞?

我很少回應讀者,但如果讀者提出了某些重大課題,我還是不吝去回應的。例如說,有讀者問:「鑑古知今會否在今日這個資訊與科技皆臨奇點的時代變成羅素的雞?」

這問題簡單點說,問的是在科技這些客觀形勢在急劇改變時,歷史經驗是否繼續有用呢?「The man who has fed the chicken every day throughout its life at last wrings its neck instead, showing that more refined views as to the uniformity of nature would have been useful to the chicken.」作為一隻雞,從小到大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究竟會不會有一天不再適用呢?

經驗究竟能不能預測以後的發展,得視乎你明不明白其中背後的因素。雞不明白飼主為何要餵飼牠,因此,牠對餵食的經驗知識就是錯誤的。

這就是我常常要講理論的重要性,因為理論就是用來解釋經驗背後的原因。然而,你掌握到理論,如果沒有實際上的經驗知識,卻亦不能夠取得勝利。

最佳的例子,就是樓價。在1997年以前,凡是樓價連升了幾十年,因此造成了樓價必升的經驗。這根本用不著懂得理論和背後原因,總之你懂得實務,即是如何買平樓和控制槓桿等等,便能賺錢發達。

然而,在1998年至2003年,樓價跌了七成,經驗破產了,羅素的雞被宰了。但如果懂得了更高層次的理論,就會知道樓價的周期論,供求關係等等,八萬五作為供應量的增加,經濟衰退令到需求量減少,這些更高層次的理論主宰了樓價。

然後,樓價進入了另一個周期,再次成為了羅素的雞。於是,社會上又出現了種種無關於價格周期和供求關係的種種荒謬理論,誤導了整個社會,不在話下。

結論是﹕如果單憑經驗而不去理解產生經驗的理論,的確會變成羅素的雞。所以,讀歷史不能只讀事件,而要追尋其中的理論和脈絡,這才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說﹕「黑格爾在某個地方說過,一切偉大的世界歷史事變和人物,可以說都出現兩次。他忘記補充一點:第一次是作為悲劇出現,第二次是作為鬧劇出現。」

如果要我說,我會說事情會出現無數次,只視乎你用甚麼理論和層次高度去看。然而,究竟這是悲劇還是鬧劇,就要視乎你是在哪一個位置:究竟是親歷其境,還是隔山觀火了。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9/10/010125995.shtml

中英聯合聲明不是協議而是自說自話

絕大部分的人都對《中英聯合聲明》有著誤解,本文對此作出一個簡單的描述。

顧名思義,《中英聯合聲明》並非一份協議,而是一份「聯合聲明」,為甚麼它不是協議呢?

因為它一共有8條文,只有四至八是聯合聲明,一和三是中國聲明,二是英國聲明,為甚麼會有這樣的安排呢?皆因兩國對於香港地位有著不同的定義,因此只能自說自話,無法就此達成一個協議。

這其中的基本原理是,中國不承認不平等條約,因此從來不承認英國在香港的主權和治權,因此,它的第一條正是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而英國則不承認這一條,因此第二條正是英國講的「交還香港」,而中國亦不承認這一條。

第三條就是有關中國「對香港的基本方針」,即是「一國兩制」和《基本法》,注意,這一條是中國自說自話,也不是雙方同意的「聯合聲明」。所以,可以說中國是promise了「一國兩制」和《基本法》,但這promise並非是對英國所作的,而是自說自話,好比「恢復主權」也是自說自話。

在西方的眼中,不平等條約自然有效,皆因整個世界都是依照「勝者為王」的森林法則所訂立,如果戰勝國對戰敗國所訂立的不平等條約統統不成立,首先日本就可以恢復在1945年前的所有領土了。這將引起無窮無盡的混亂,整個世界都無法運作。

至於中國,最不能承認不平等條約的真正理由,是如果1842年簽的《南京條約》有效,則在1895年,同樣是由清朝簽的《馬關條約》也不可能沒效,那麼,它就沒有法理去聲稱擁有台灣的主權了。

現在說到《中英聯合聲明》的時效問題,《維基百科》很客觀地寫出「失效日」是「1997年7月1日(中方認為)」,「2047年7月1日(英方認為)」,但這說法雖然客觀,仍然是錯的。

正如前文講了,中方認為,主權是它的,它的保證只是國內政策的保證,與英國無關,《中英聯合聲明》的主要作用是香港移交前後的過渡安排,因此,其失效日應該是在2000年1月1日,中英聯合聯絡小組解散當日為止。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4%b8%ad%e8%8b%b1%e8%81%af%e5%90%88%e8%81%b2%e6%98%8e%e4%b8%8d%e6%98%af%e5%8d%94%e8%ad%b0%e8%80%8c%e6%98%af%e8%87%aa%e8%aa%aa%e8%87%aa%e8%a9%b1-188156

港交所壟斷難back up

【明報專訊】港交所down機,當然是管理不善所致。雖然說,電腦這一科,就算是最勁的科網機構,也難免有系統故障,但這麼大的機構,並不應有藉口可言,錯了就是錯了。

然而,究竟有何辦法可以避免同類事件再發生呢?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錯誤是無法避免的,而防止錯誤最有效的方法,只有一種,就是back up。

港交所如何有back up呢?
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去中心化」。也即是說,不能將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內,要分散投資。這很簡單,只要市場上不止一個交易所,萬一其中的一個系統崩潰了,也有其他的系統補上,當然不可能完全對冲,但至少可以作出某程度上的套戥。

當年遠東交易所破壟斷 港證券業起飛
很明顯,現時香港只有一個證券交易所,是不健康的,沒有競爭,就沒有進步,單單看披露易,已經非常的不user-friendly了,簡直是店大欺客,完全不是客戶為本,經紀被玩死,炒家也被玩死,交易所只是用不同的「板」去分隔市場,這個做法明顯比不上用不同的交易所來作分隔。別忘記,香港證券業起飛的時間就是1969年,遠東交易所成立,打破香港會一家壟斷的時候。

至於證監會,如果只有一個交易所,也無法真正「懲罰」對方,失卻了監察的作用。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68056752337&issue=20190910

2019年9月9日

港股大升原因是降準而非撤回修例

上周四那天,因港交所(388)供應商的交易系統軟件出現問題而「死機」,期貨市場史無前例下午停市。

香港投資者學會主席譚紹興除了指斥港交所不負責任之外,亦指出從今次事件中,見到近年港交所及證監會側重保障證劵行,忽略保障投資者,皆因散戶多數都用成本較便宜的網上買賣,死機事件令到他們的損失最大,大戶則可以透過場外交易(OTC)繼續買賣。

對於譚紹興的說法,我大惑不解:港交所死機,散戶受到損失,關證券行甚麼事?又關側重保障證券行甚麼事?莫非證券行對死機負有責任嗎?當然,這也許只是傳媒的斷章取義,並非譚本人的胡說八道。

翌日,一個「反中亂港」的傳媒訪問我,問當機究竟是不是陰謀,令人無法沽貨。我的回答是:如果是陰謀,就揀上周三大挾接近一千點那天,才去down機啦,怎會挑比較風平浪靜的上周四呢?

(該傳媒當然並不認為自己是「反中亂港」,只承認是「反共」。在此一提,我既在反中亂港/反共愛國的傳媒寫專欄,也在「愛國愛港」的傳媒寫專欄,在香港,應該是僅此一人。可惜的是,這兩種傳媒在香港的讀者均不多,不過,這兩者給我的寫作自由度頗大,因此我也不介意去寫。)

記得在上周三晚上,我寫了一篇文章,在上周五本報刊出,主題是「周三大挾倉的背後」,講到一個陰謀論:「股市大升995點,但在此之前的一段時間,市場不斷流傳,說中資正在密密收貨」,誰知上周五收市後,中國人民銀行公布了全面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百分點,這進一步證明了陰謀論有一定可信程度。

上周五收市後,外圍港股並沒大升,討論區的網民已指出了:上周三已經升咗啦。那麼,上周三大升的原因,究竟是林鄭月娥撤回《逃犯條例》修訂,還是因為春江鴨預知了人行降準呢?

有關這一點,我已在不同的地方講過:第一,就是撤回,武力抗爭也不會停止。第二,股市低點是在去年10月,那時還未有《逃犯條例》事件,因此我並不認為此事件對於股市有太大的影響。

結論是:上周大升的原因,是因降準,而非撤回。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b8%af%e8%82%a1%e5%a4%a7%e5%8d%87%e5%8e%9f%e5%9b%a0%e6%98%af%e9%99%8d%e6%ba%96%e8%80%8c%e9%9d%9e%e6%92%a4%e5%9b%9e%e4%bf%ae%e4%be%8b-188021

增持自己公司股票 或看淡投資前景

【明報專訊】李嘉誠在8月30日和9月3日分別增持長實集團(1113)182萬股,合共用了9596萬元,是3個月來的第3度增持。還有,他也用了3333萬元,增持長和(0001)50萬股。

有些人指出過,由於這些股票有派息,從某方面看,只要大股東增持的數量不高於派息,那也不一定算是增持。不過無論如何,從百分比去計算,他們所持的股份愈來愈多,卻是客觀的事實。

港資大孖沙近年不停增持
有兩點是必須明白的:
第一點,增持不止是李嘉誠的個別行為,李兆基等港資大孖沙,在近年來,無不是在不停的增持自己的股份。

第二點,以前長和系是以小控大,2015年改組,成為不同的兩間公司,李氏家族的持股比例因而大幅減少了。然而,正因如此,在今後的三幾十年,他們有大把時間可以增持,都不怕買到乾了。

從陰謀論來看,如果增持是長期策略,股價愈低,對增持者的利益愈大。大路上看,增持反而代表了沒有新的好的投資機會,反正買入自己的股票,是永遠不會吃虧的,從這角度看,增持反而是對投資前景不看好的表現。所以,一家公司快速增長時,往往反而傾向於發售新股。

這當然是有資產、有利潤的公司,才會用這種財技策略,垃圾股使用的是另一種財技。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67969283768&issue=20190909

2019年9月6日

移民五眼國家的利弊

不管香港的政治局勢怎發展,有一點是毫無懸念的,就是在可見的將來,會出現新一輪的移民潮,這是繼1967年和1982年的第三波,1989年的那一次是1982年的延續,嚴格說來,不算是一次。

移民到哪裏最好呢?
在香港人而言,最流行的是「五眼國家」,即是美國、加拿大、英國、澳洲、紐西蘭等5個講英文的國家,皆因絕大部份的香港人都懂得講英文,五眼以外的任何國家,均沒有同聲同氣的方便。

第一個,美國的優點,地大物博,工作機會多,而且能夠保護到你,尤其是政治犯。如果是其它國家的國民,由於國力不夠,當中國提出要求,或國民在外地遭遇到麻煩,美國的保護力也最強。此所以絕大部份的中國國民,當移民時,特別喜歡美國。

不過香港人可用不著這優勢。反而擔心,美國的全球性抽稅實在太兇狠,有的人甚至為了省錢,要脫離美籍。

第二個,英國,同聲同氣,香港人去到了倫敦,像是回到了家鄉般熟悉,所以香港的富豪們,均都落籍倫敦。可以預期,在未來十年,倫敦將會更像香港,更多港人居住。不過,倫敦脫歐,經濟不穩定,其實整個歐洲的經濟都不好,但如果你有錢,則不用擔心這點。

第三個,加拿大,以前香港人的移民熱點,也歡迎新移民。不過,很多人認為太冷,而且不是經濟大國,喜歡熱鬧的香港人會住不慣。

在以前,溫哥華是小香港,但現在則幾乎全變了大陸人,如果香港人移民外國,是為了避免大陸的新移民,如今到了加拿大,每日又踫到大陸人,肯定會心裏不爽。

第四個,澳洲,好處是地大物博,人口移少,而且氣候暖和,不像加拿大那麼冷。不過,大陸人好像喜歡澳洲更多於加拿大,尤其是大陸富豪,所以,如果移民了到加拿大,也會碰口碰面都是大陸人。

澳洲的最大優點,是付3,000萬元,可以一年只住上40天,便能拿到國籍,這對於不介意金錢,但在乎坐移民監時間長短的人的福音。這也應該是為何大陸人喜歡這地方的原因。

當然了,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它在「五眼」當中,距離中國/香港最近,機程也短一點。缺點是它和歐亞大陸距離太遠,好像有點兒與世隔絕。

第五個,紐西蘭,人口稀少,見羊多過見人,只適合喜愛大自然的人。不過有一點很奇怪,就是我認識的去留學紐西蘭的人,美女的比例特別多,不知道是不是巧合。

https://hk.epochtimes.com/news/2019-09-06/54722314

林鄭撤回修例與周三大挾倉的背後

先一日流出林鄭月娥的錄音,講到「辭職都唔俾,我無嘢做到」,翌日馬上公開宣布撤回《逃犯條例》修訂,這肯定不是巧合,而是精心布局,只是我並沒有線報,也無法從脈絡中推理出真相來。

據說,錄音地點是在香港會,講話對象是一大枱商家佬。當然不排除有商人把談話錄音,畢竟現時手機都有錄音功能。

線人又說,香港會作為權貴集中營,有人偷偷裝上錄音機,一點也不出奇,我只是心想,那為甚麼還有偌多的政要在這裏談機密大事呢?有好幾個權貴都對我說過,香港會往來無白丁,沒有閒雜人等,講國家大事較方便。


我在這兒碰過董建華、梁錦松,以及無數權貴,莫非這些人居然不怕被錄音,還是因為太愚笨,連這些基本常識都不懂呢?

像我們這些炒細價股的,都寧願在茶餐廳,又或者是沒人去的偏僻地方,例如六國酒店、皇悅酒店的Cafe之類,去談生意,而不會去福臨門或家傳七福,但權貴談家國大事居然在這些see and be seen的顯眼地方,可未免是太離譜了。

然而這些商人,就算有天大的膽子,也不敢私自把錄音流出來,背後一定有人給膽子去「照住」,背後的人不是阿爺,就是林鄭月娥本人,應該不可能有第三者了。

事情的詭異之處在於,此事發生後,股市大升995點,但在此之前的一段時間,市場不斷流傳,說中資正在密密收貨,我也曾經在其他傳媒的八卦財經專欄,提起過這件事。

另一件發生在我身上的親身經歷,是在一星期前有親中人士向我收風,問我知不知究竟是哪個外國基金正在沽空港股?他很認真地問我這問題,也囑咐過我務必把答案找出來,這是我同他交往以來,從來未試過的。

不過,我當然沒有把這件事做好,一來我炒開細價股,外資基金線不多,要搭上搭花上幾重功夫才能做到。二來近日頗忙碌,股市不佳,要另覓戰線賺些外快(當然不是做鴨,想做也沒客人)。三來當時也不覺有何值得認真去做之處,誰想到一星期後便挾倉?

以上故事,全屬真實,究竟有沒有關係,就不敢說了。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9e%97%e9%84%ad%e6%92%a4%e5%9b%9e%e4%bf%ae%e4%be%8b%e8%88%87%e5%91%a8%e4%b8%89%e5%a4%a7%e6%8c%be%e5%80%89%e7%9a%84%e8%83%8c%e5%be%8c-187756

李嘉誠外國投資護城河較窄

【明報專訊】日前,李嘉誠斥資46億英鎊,全資收購英國最大酒吧集團和釀酒廠Greene King,與其收盤價比較,溢價了51%,與其三個月的平均價比,也溢價了43%。

一般來說,李嘉誠在香港投資的利潤比較高,尤其是在改變土地用途方面,更加有神奇力量,令到他搞地產發展的邊際利潤會特別高。但他在外國的投資,護城河通常比較短窄,先不說這一次的Greene King,先前的投資,例如赫斯基能源公司,虧蝕了很多年才止蝕為賺,在香港的投資,則很少會犯上這毛病,幾乎是百發百中。

港女永遠做不了優秀政客
看林鄭月娥的記者招待會,我只留心一件事情,就是她的髮型為何這般醜樣?高高的拱起,看來是沒有恤髮,回想起她就職時的facebook,就有她恤髮和化妝的照片,由此可以見得,恤髮對她的確非常重要。

我google search當日林鄭當選時,我在本報發表的專欄,一共講過3次「You will miss CY」,不幸言中,成為事實。

我對她作為政客的表現很失望,並不止是她犯了大錯,更加不是她犯錯後沒有反省,我反而認為,作為一名政客,應該有高度的厚黑精神,如今一個挫折,已把她打得起不了頭。我想,如果換了董建華或梁振英,遇上失敗時,表現應比她好上很多。

這就是我常說的港女,尤其是名校高材生,表現完全表面,不能承受失敗和挫折,這不單是厚黑的問題,還是EQ的問題,所以港女永遠做不了一個優秀的政客。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67710429678&issue=20190906

2019年9月5日

世上竟還有1200元一呎深圳樓?

Emerson Analytics在8月21日的報告,用了很多篇幅去指控「偉祿集團」(1196)的環保分部及汽車零件分部,後者在8月26日的通告有就此而作出反駁和反擊。

然而,一來,要分析誰的說法更有理,需要很深入的調查,筆者沒這時間,讀者也沒耐性去看。二來,這兩門生意只佔集團資產兩成不到,影響不了大局,無謂在枝節上糾纏。

因此,本文只集中討論最大的一塊餅:地產發展,而且,也沒有用很複雜的財務分析,只用簡單常識,已可拆解出真相。

簡單點說,Emerson指控股股東兼主席林曉輝把私人持有的兩個地產項目,以高價賣給公司,據Emerson的推算,有關項目只值16億元,這令到公司變成負資產。

這裏Emerson犯上了低級錯誤,就是發展商買入了工業用地,花了大量時間、金錢,還有專業技術,把它改變土地用途,到了這時,成本增加了,土地的市場價格也提高了,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有點腦子也不可能犯此大錯!

當然了,就是改變了土地用途而令土地/樓宇升值,也不得不看其價格。Emerson對於龍華區(觀瀾)和光明區的兩個物業,分別估值為每方米10,714元和11,982元,前者的停車位則為6萬元一個。

這就是common sense了:一千二百港元一方呎的深圳樓,有無搞錯?先不說龍華新區的新樓已賣到了7萬元一方米,車位也要幾十萬元一個,Emerson的估值,連建築成本也遠遠夠不上!

說穿了,Emerson是從現金流去反推算出資產價格,但用這方法去計算一盤生意,並無問題,但用來計算地產價格,就差之毫釐,謬之千里了。

舉些例子,新樓推出時,因供應量大,往往租金便宜,後來才慢慢加上去,香港也是如此,所以我最喜歡租全新樓。再說,有些物業,資產值大而租金回報低,例如香港的超級豪宅,租金並不能反映其價格。

至於「偉祿集團」的狀況,則是買殼後有太多資產注入,現階段只是注了一半,但不穩定的現金流可不等於資不抵債!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4%b8%96%e4%b8%8a%e7%ab%9f%e9%82%84%e6%9c%891200%e5%85%83%e4%b8%80%e5%91%8e%e6%b7%b1%e5%9c%b3%e6%a8%93%ef%bc%9f-187583

Costco可能在大陸賣滯銷貨

【明報專訊】二十年多年前,我在温哥華坐移民監,我不知那裏有沒有沃爾瑪,當然更加沒有去過,皆因我只會去Costco買嘢。然而,沃爾瑪已進軍中國內地多年,我反而常常光顧,Costco則直到上月27日,才登陸上海,中文名好像叫「開市客」。

上海Costco極為紅火,第一天已收了16萬名會員,開業5小時已經迫爆業了。據說,它的價格極為廉宜,我以小人之心去度,認為它是「made in China」的最大零售商,不排除因為貿易戰,貨品在美國賣不出去,因而逼着本地生產、本地銷售,而這一輪的大平賣,也許是太多貨品生產了卻賣不掉,不如索性減價傾銷。

以上純屬臆測,並無資訊事實根據,但以下事件,卻百分百是事實。

年輕人搞大型網站很成功
話說有一個小朋友,叫「黃兆祺」,是愛港的黃絲帶,不知被誰點了名,還在網上廣傳了,頭銜是壹家壹品(8101)的執董。查實早在半年前,他已經因創業而請辭了,所謂的「起底廣傳」,連fact finding也做不好,這可是公開資料呢,實在太無能,也太懶了!

黃兆祺是個很努力很能幹的年輕人,當年是最年輕的上市公司執董,現在是大型網站的創辦人,和他吹水時,他滿懷壯志。據他說,生意十分成功,賺了不少錢,也絕手不沾細價股了,而且也在外地買了房子。

毫無疑問,他絕對是年輕一代的佼佼者,fans比我還要多得多,一呼百諾,影響力很大呢!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67624208356&issue=20190905

撳機提款與擠提

話說日前,金融服務界議員、經民聯張華峰和林鄭月娥講《施政報告》建議,指出很多人不切實際,號召市民去提款,想擾亂香港金融中心,建議政府考慮提出措施,去堵塞漏洞,不過卻並沒有具體建議。

作為金融服務界議員,說出這種無知的話,當然被笑到業界笑到面黃。這些年來,有了大量這種口說愛國愛港,口袋大把錢,卻完全沒有常識的人去當政治前台人物,累死了整個親中陣營,這應該是所有建制派有識之士,都為之扼腕嘆息的。

如果只是在提款機撳機取錢,也不用立例,因為提款機的現鈔有限,最多就是取消提款機功能,令到人們不方便,就可以了,根本用不著立法。如果他們從櫃位提款呢?對不起,有一個專業名詞,去講這情況,名叫「擠提」。

「擠提」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名詞,但那些時事評論員,連這個名詞也講不出來,由此可以知道他們的水平之低,這證明了香港這個社會,誰人都可以做記者,也誰人都可以做時事評論員。

講到擠提,自從有銀行以來,已經有了,而且發生過無數次,港府當然有相應的辦法和法例,但真正要發生,好比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是完全沒有法子的事,因為任何應付辦法,都會傷害到金融體系。

基本上,在支票戶口的現金,是憑票即付的,誰也沒有法子,好比證券戶口的現金戶口。然而,縱然是活期儲蓄,而非定期存款,當銀行手頭現金不足夠時,也可以規定某天只能提取某一限額,換言之,在法律地位上,支票戶口和活期儲蓄並不相同,雖然在太平時間,我們看不出這兩者有任何分別。

我並不否認,張華峰議員在建制派的角度,是非常忠誠,愛國愛港、也願意付錢出力的一號人物,然而,立法會議員每日需要看上大量複雜文件,也要有一定的知識水平,才能勝任這份工作。把一個適合的人,放在不適合的位置,這是錯配,非但喪失了應有的打擊力,甚至變成了負資產。

把適合的人放在適合的地方,各司其職,才是正確的。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9/05/010125657.shtml

2019年9月4日

沽空機構的黃金好日子已過去了

承接周一,為甚麼我判斷新晉沽空機構Emerson Analytics很可能會在這次狙擊「偉祿集團」(1196)遭逢慘敗呢?

在2009年後,因金融海嘯而全球減息出現了大泡沫,中國用了4萬億元人民幣來救市,Emerson成立於2014年,正值泡沫高峰期,那時已有不少沽空機構成立並且賺了大錢,好吃果子實在太多了。

初時,Emerson主要是針對上市沒幾年的公司,「旭光高新材料」(067)和「神冠控股」(829)在2009年上市,「桑德國際」(967)在2010年,「中國光纖」(3777,已除牌)在2011年……它們比較好搞,皆因新公司上市,就是不做假帳,多少也有些水分。

2015年後,泡沫消失,市況急下,價格超高的股票的股價急調至正常甚至過低,沽空機構的美好日子也就漸漸過去了。

Emerson和其他沽空構一樣,命中率快速降低,才會出現了「中國宏橋」(1378) 和「周黑鴨」(1458)的敗績,這也從它在整整一個2018年,沒有任何狙擊對象,可見一斑,這代表了白交了租金和薪水,完全是虧本的一年。

相信也是它有點心急,才會冒險去動那些把握不大的股票,這也是大勢所趨。

「偉祿集團」是它第一隻狙擊的買殼股票,很明顯,它對買殼注資的生態完全不瞭解,因此才會用明顯篇幅指控五大「罪狀」,其中頭三條是:「買殼上市(backdoor listing)、核數師辭職、財務總監辭職」。

買殼上市是正常商業活動,「偉祿集團」依正法例,在買殼後2年,才開始注資,完全是合法做法,也證明了大股東並不心急。通常,這也代表了財力雄厚,用不著借錢,皆因槓桿2年的利息是30%至40%之間,財力不夠,負擔不了這等待時間。

說穿了,這是生態共生問題,股市暢旺時,胡亂買股都可贏錢,反過來看,太多股票價格過高,沽空機構隨便沽空,也可贏錢,但當熊市時,股價普遍太低,沽空機構除非是看準了其業績大倒退,否則將會愈來愈難找到因帳目問題而爆煲的公司。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b2%bd%e7%a9%ba%e6%a9%9f%e6%a7%8b%e7%9a%84%e9%bb%83%e9%87%91%e5%a5%bd%e6%97%a5%e5%ad%90%e5%b7%b2%e9%81%8e%e5%8e%bb%e4%ba%86-187431

愛國愛港藍絲飯局 邊罵黑衣人邊講移民

【明報專訊】話說有一天,一幫愛國愛港的證券界藍絲帶,是最疊水最忠心的那一班,坐埋吃晚飯,一開始便大講如何愛國和要為祖國效力,大罵黑衣人,大家談得十分投契。飯到中途,大家就講移民經了。果然還是身體最誠實。

不過講到移民經,究竟移民邊度最好呢?
有人說,移民希臘最便宜,250萬元搞掂,不過聽講要考入籍試,用希臘文考,從來沒有人考到過。如果是habitable的地方,就是葡萄牙,不過要600萬元,也要用葡萄牙文考入籍試。最絕的是我哥哥,索性不去續拿葡萄牙護照,理由是,要花一天去排隊,太麻煩了,他都算是非常愛國愛港的人。

如果是講英文的「五眼聯盟」,澳洲可以一年只住40天,但要3000萬元,可算是最豪華選擇。不過據說因為股壇名醫申請入籍有點問題,所以大家都有點擔心,不敢申請。

算來度去,還是保加利亞最好,300萬元,不用居住,朋友正準備去探路。他問我搞不搞,我說,我已有加拿大護照,發過誓效忠加拿大了。他說,日前不是有新聞講,加拿大要reconsider那些長期不在本國居留的人嗎?我說,那是針對未入籍的永久居民,還是未拿楓業卡的那些,本國公民不在其內。

以上所講,主要是針對希望坐移民監的時間愈短愈好的人,如果不介意坐移民監,其實很多年輕香港人,都夠資格申請去大部分國家,那也用不着談了。不過要講多一句,很多人擔心中國侵台,因此不敢移民台灣,但我認為,中國侵台的機會率低至接近零,台灣的真正問題,是人民的絕對收入低,黑社會橫行,不過生活質素就絕對比香港高。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67537197529&issue=20190904

樓價是調整不是熊市

樓價下跌,相信只是調整,並非熊市,皆因供應不足的格局並沒改變。
周一本報報道,「四大理由」引證樓價轉勢在即,分別是﹕人民幣貶值,二手樓估值下跌令到父幹減弱,股市下跌,美國經濟衰退。 

我同意以上評估,然而,這正確說法也有大量問題需要填充。 

我在本欄講過樓價和成交的「質能互換定律」,意即第一,股票是先跌價格,再跌成交;地產則是先跌成交,再跌價格。第二,成交下跌可以視為價格下跌的變種。 

樓價下跌也分為兩種幅度,一種是調整,三幾年會有一次;另一種是熊市,平均二十年一個周期。在調整時,成交會跌很多,但樓價只會跌少少。只有在熊市,樓價才會大幅下跌。 

在股市,你可以在調整時沽貨,但在樓市,由於交易成本昂貴,所以,投資者的策略,是在調整時避免買樓,但卻不應賣樓,皆因一個把握不準,很容易賣了後買不回來。只有在熊市時,才應賣樓套現。 

上述報道,只講了樓價下跌,但卻並沒講到是調整,還是熊市,因此無法據此作為策略。至於我本人,則傾向認為是調整,皆因供應不足的格局並沒改變到。 

周顯 
投資者、八卦公、知識分子 
mailto:phemey@gmail.com 
本欄逢周三刊出 

2019年9月3日

從斷水講到供水

日前,有人引用了新加坡學者鄭永年的說法,說只要內地政府斷水,就可以終結香港亂局。

這說法引起了好一番討論,有人同意,也有一些審慎的內地網民反駁說:「那裏(香港)有700萬同胞,就算日本鬼子也不敢用這招數。」「這種滅絕人性的話也能拿出來討論,這與焚燒猶太人沒有區別。」

查這話的出自微信公眾號「俠客島」編輯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鄭永年的議談,鄭永年的原話是:「從整體來說,香港這些人成不了氣候。我一個朋友是新加坡前高官,他就說,你只需要威脅斷水就好了。因為新加坡人很敏感,馬來西亞不給喝水就麻煩。這當然是玩笑說法。實際上,香港有很多制約,大部分人也知道自己跟內地分不開。但是少數激進的人利用了國際化的便利。」

所以,這番被廣為引用的話,不過又是斷章取義,人家都講明是說笑了。

然而,說笑歸說了,對於內地和香港的關係,很多人都會用上「斷水斷糧」來作威脅,實際上,上面提過的內地網民也比這些人清醒得多,明白這是人道立場,不管香港怎麼鬧,中央政府也不可能使用這種極端的方法。盲目愛國等於害國,這又是另一明證。

再說下去,現時香港抱持中立立場,再加上支持中央和港府的人,也有極大的數目,如果斷水,把這些無辜人等也受到懲罸,也顯然並不公道。有人認為,可設立「白名單」,讓部分合資格的人才能享用水,這當然也不可行,單單涉及人數的龐大,已是做不到了。

不過,對於東江水供給香港使用的問題,也並非沒有商榷之處。不少港人認為,東江水輸港,廣東省政府的利潤鉅大,但實際上,以馬來西亞供水給新加坡政府作為比較,馬來西亞是水資源充沛的國家,但中國卻是全世界最缺水的國家之一,要把東江水供港,一來肯定昂貴,二來也耗費了廣東省的水資源,事實上,廣東省農村地方的缺水,也已有多時了。

現時香港水塘大約有三成左右的自給率,由於海水化淡的技術快速進步,減低了成本,因此,香港的確有需要也有能力提高水的自給率,減輕內地的負擔。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9/03/010125472.shtml

親情和愛情比政治立場和大是大非更基本

我在本報的專欄天天刊出,但只有周二是打政治版,一周只講一次,那就有太多想講未講的題材。在眾多題目之中,插了這個在開寫之前一分鐘才突然想起的想法。


近月來的政治爭拗,不少家人、愛人因為政治立不同,因而吵架、分手、互不相認、斷錢斷糧,居然連我的親人,也出現了這狀況。我忍不住就此問題,發表了意見。

我作為歷史學家、科普作家,也是一個哲學家,我所作出來的結論,當然也是科學的,也符合歷史規律,在哲學上也是完全沒有矛盾。

人類在這世上存在,已經有幾萬年了,在這幾萬年來,人類總是環繞家族而生活,靠著親情來維繫,用愛情來結合新的家庭,現時的家族規模雖然大不如前,但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這些基本血緣紐帶,卻依然存在。

然而,講到政治立場,現時認為是天經地義的所有意識形態、社會思潮,在幾百年前,卻被認為是荒誕不經。事實上,今日所存在的所有政治制度,包括了全民普選的民主,共產主義,專制政權,在二百年前也並不存在。

我幾乎100%可以肯定,現時被認為是完全正確的任何思想,在幾百年後,也會被認為是愚不可及……畢竟,人類是會進步的。如果用馬克思術語來講,下層建築影響上層建築,當經濟或科技改變了時,人類的意識形態也會因此而改變。


所以,為了任何政治立場,而影響到親情或愛情,那是愚蠢的,因為親情和愛情是比政治更原始、更科學、更永恆不變。

在這個世界上,更加沒有所謂的「大是大非」,在古時,家族血仇便是大是大非,但在莎士比亞的年代,《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少年純真愛情,已用文學徹底的指控了血仇抵抗不了男女間天然的愛情。

中國儒家有一個有名的故事︰如果帝王大舜的父親瞽叟犯了罪,舜帝的正確做法,是放棄帝位,背著父親逃亡。這其中的理由正是,犯罪是大是大非,但在親情與是非之間,有人性的應該選擇親情。

以上的,就是我的基本立場,願讀者共勉之。至於我的其他立場,那是有inclination,並非客觀的科學或人性,就不說了。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8%a6%aa%e6%83%85%e5%92%8c%e6%84%9b%e6%83%85%e6%af%94%e6%94%bf%e6%b2%bb%e7%ab%8b%e5%a0%b4%e5%92%8c%e5%a4%a7%e6%98%af%e5%a4%a7%e9%9d%9e%e6%9b%b4%e5%9f%ba%e6%9c%ac-187318

中國星一姐 內地知名KOL

【明報專訊】話說近日的政治紛爭之中,中國星(0326)老闆娘向太站得極前,多番公開撐警,又出錢又出力,勇猛非常,正如我同友人笑說,如果建制派有多幾個好似她咁勇的人,聲勢就大不同了,現在的建制派,實在太多縮頭龜!

幾日前,同某位向太的好朋友吹水(其實我同她好多隻牌腳都好熟),她說:「乜你唔知咩?𠵱家向太是內地有名的KOL,有千幾萬個粉絲,她愈是激進,愈能吸引fans呢!」

我哈哈大笑:「原來向太都要呃like呢!」

於是我上網去找Tiffany‧陳嵐的新聞,原來她還出演綜藝電視節目《我家小兩口》,我又想起她在幾年前向周星馳、張柏芝開火,想來都對其微博粉絲數目大有幫助。

然後我又找到由范冰冰主演的《武媚娘傳奇》因為服裝太過性感暴露,被廣電局「截肢」,原來向太居然在微博轉發了「十年後中國電視劇」的圖片(是個蒙面的中東女人),還加了一句:「千萬別,十年後的中國電視劇變成這樣子,像中東女人了。」如果以中國內地的標準來看,她都算是敢言的了。

本文的主旨是:原來現時上市公司中國星的一姐,居然是其主席陳嵐!第二個重點,是一年前有人同我講,這股票將會持續派高息,會贏到開巷,我半信半疑沒有買,但建議了幾個朋友買入,他們贏到笑,好感激我,我就好好好後悔!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67452700003&issue=20190903

富豪為何不吃偉哥而打針?

據說,唐英年遇上了紅酒,和專業人士一樣,只是含在口裏,然後吐出來,不會吞到肚裏,除非是極度罕有的好酒,才會喝下,他的說法是﹕「我是嗒酒,不是飲酒。」

(按﹕英文說法是taste wine,not drink wine,國語的說法是品酒,不是喝酒。)

記得很多年前,同某位上市公司老闆去東莞,他中午有兩個女生,晚上又有兩個女生,凌晨又有兩個女生,我很好奇地問他的體力能否應付,他的回答是……不說下去了,總之按照唐英年的說法,他就是只嗒女,不搞女啦,自己領會。

後來我發現,很多老闆都有差不多的做法,可見得他們多麼懂得養生之道。不過,縱然多麼懂得養生,也脫離不了人生衰老的規律。然而,自從有了偉哥,這種煩惱便不再存在了。

但有一位超級富豪,居然不服用偉哥,而是採用打針的方式。據他的一位女朋友說,打針好毒㗎,女方很容易發炎㗎。後來我同蕭若元講起為何要打針,他很博學地說,當食偉哥都無效時,咪唯有打針囉!

日前,我同某位醫生食飯,忍不住又提出這問題,他的回答更加精確:「如果有心臟問題,就不能吃偉哥,只能打針了。」至於女方發炎,他則說:「男方一樣會發炎!」

我說:「如果咁辛苦,我寧願放棄算了。這些超級富豪,果然比我有毅力得多,抵他們發達。」

本週政局太亂,沒有心水股票,但正在潛心研究加密貨幣。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nextplus/magazine/article/20190903/2_691585_0/-%E8%82%89%E9%A3%9F%E4%B8%AD%E7%92%B0-%E5%AF%8C%E8%B1%AA%E7%82%BA%E4%BD%95%E4%B8%8D%E5%90%83%E5%81%89%E5%93%A5%E8%80%8C%E6%89%93%E9%87%9D-%E5%91%A8%E9%A1%AF-

2019年9月2日

沽空機構Emerson的戰敗記錄

Emerson Analytics是新晉的沽空機構,在2014年4月1日開始運作,至今一共出擊了10次。
它的處女作是「旭光高新材料」(067),在發表報告前,已被Glaucus Research狙擊了,它只是拾其牙慧,搭順風車,不算。

之後,它分別在2014年9月2日狙擊「神冠控股」(829),2015年2月4日狙擊「桑德國際」(967)、8月7日狙擊「中國光纖」(3777,已除牌),2016年8月10日狙擊「華瀚健康」(587),表面上每戰皆勝,但看其發生時間,恰好遭逢股災,任何笨蛋只要胡亂沽空,都能得到豐厚利潤。

2017年2月28日,它狙擊「中國宏橋」(1378),當時股價是7.8元,目標價是3.1元,結果1個月後反升至10.44元,又過了2個月,股價才「跌回家鄉」,股價最壞時是本年初,見4.08元,現股價是5.14元,如果把大市因素計算在內,Emerson是小敗。

同年8月16日,它狙擊「天鴿互動」(1980),算是勝回一仗。2018年完全沒有「作品」。然而,在本年3月1日的狙擊「周黑鴨」(1458),卻是頗為嚴重的失敗。

它檢查了「周黑鴨」的帳目,也作出了實地研究,不過,卻犯上了不少低級錯誤,例如說,它看收銀機的取消交易小票來指證銷售作假,但收銀機的這功能是自動抵扣了營業額,無法虛增銷售。

我看Emerson的沽空「周黑鴨」,目的不過是偷雞抓一把,3.6元的現價,目標價是2.4元,實在太心虛了。

說到底,玩股票,不是誰的論點更正確,而是貨源歸邊。我不明白為何Emerson在出手之前,不去檢視中央結算記錄,「周黑鴨」股價不動,單單付利息已令沽空者輸得慘了。

Emerson在7月29日的「南方能源」(1573)勝回一仗,最新則盯上了「偉祿集團」(1196),先後在8月21日和8月28日各出了一篇分析報告,但我判斷,這次Emerson可能會遭遇上前所未有的大敗。

周三才分析這場大戰。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b2%bd%e7%a9%ba%e6%a9%9f%e6%a7%8bemerson%e7%9a%84%e6%88%b0%e6%95%97%e8%a8%98%e9%8c%84-187098

自由市場 證券交易不應被壟斷

【明報專訊】很多時,我們成立空殼公司,目的不是做生意,而是為了持有資產,例如說,很多房地產,都是用公司持有,也有用公司來持有股票,皆因在法律上,公司有如一個「法人」,這是人人皆知的常識了。

不少上市公司的情况也差不多,21章呀!房地產信託呀!都不是什麼實質經營生意,因此交易所才要另立一些法例,來監管這些公司。有一些老牌公司,如華信地產財務(0252)、大生地產(0089)、金利來(0533)、震雄(0057)等等,也好不了多少,只不過是因為資產夠照,業務已經萎縮到相當可憐了。

這就是我常常發出的問題﹕成立公司是不是市民的基本權利,把公司上市是不是公司的基本權利?

現在,成立公司,如果不做生意,只是空殼,當開銀行戶口時,會被問長問短,好像不做生意,就不能成立公司。很多時,如果一家公司完全沒有金錢往來,就會被銀行要求取消戶口。所以,我手頭的公司都時不時要動動存帳支帳,以免被取消戶口。

至於證券交易所,不過是一個平台,在以前,誰都可以開,現在不過是有法定的壟斷地位,但在別的地方,如美國,這壟斷地位並不存在,同時有很多證券交易所互相競爭。在一個自由經濟的城市,為什麼有這個壟斷?這也是令人費解。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67365090901&issue=2019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