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8日

一個郊野公園等於1000個商場

有讀者說﹕「多一個郊野公園點都好過多一個大型商場……」我完全同意這說法,不過……

目前全港一共有24個郊野公園,連特別地區總面積達44,300公頃,佔了香港39.98%的土地面積,這即是說,平均一個郊野公園的面積有1,845公頃,1公頃就是1萬平方米,就是10萬方呎,如果以地積比率8倍計算,就是80萬方呎,恰好就是一個國金商場的總面積,時代廣場商場有90萬方呎樓面,又一城商場的總面積則有98萬方呎,九龍城廣場也有64萬方呎。

當然,一塊土地不能只建商場,也要道路等等配套設施,假設只有一半可以用來建造樓面。這就得出了﹕2公頃土地可以用來建造一個大型商場,1公頃則可用來建造一個中型商場,不消說,如果地積比率增加,則可以多建樓面。

因此,多一個郊野公園,當然好過多一個大型商場,但如果多一個郊野公園,好不好得過多500個至1,000個商場呢?

或許可以這樣說,我們大部分的休閒時間,都在商場渡過,例如說,我們去飲茶吃飯,人擠人的,座位狹小,去唱K,沙發小得連大屁股也坐不下,在走廊行走,窄得人貼人,真的是應了成語,有如過河之鯽,水洩不通……不消提的,商場高租金也吃掉了不少市民的福利,例如說,因貴租而令到食物的質素減低了。

香港人對此慣以為常,但是只要到外國看看,將會發現,世界的通則並不如此。大家看土地問題,只集中於住宅樓宇,幾時有人呼籲過,要增加商場面積?我們就是連超級市場的手推車,也比別的地方更小。

郊野公園的每年遊覽人次,是1,300萬,而香港各大商場的每年遊覽人次,肯定超過10億,這兩者之間,究竟是何者更為重要?

從邏輯上來看,郊野公園和商場是橙和土豆誰更好吃,人人有不同口味,不能比較,只有訴諸民意。但如果利用錯誤理據去歪曲民意,例如用一個大型商場和一個郊野公園相比,又或者是,只講好處而不講壞處,例如說,刻意忽略商場不足對市民帶來的壞影響,諸如此類。

簡單點說,誰都知道,如果沒有成本,當然是郊野公園愈多愈好,但是要付出成本,那就要計算比較了。而論到政府政策,永遠是有成本,永遠是要取捨的。

本文只討論了郊野公園和商場的比較,但商場覓地除了郊野公園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方法。這討論下去,就會沒完沒了。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2/28/010111014.shtml

電視機和蘋果手機的產品周期

近日「蘋果」壞消息湧出,包括因涉嫌侵犯高通專利,令到部分產品下架,新iPhone銷量不如預期,劈價求售,下調盈利預測等等,股價不斷下跌……

我的意見是:早在喬布斯死時,已應該發生,這時才出現,已是遲了,「蘋果」是大賺了。

這可參考市場學入門的「產品周期」理論,還有一本由Malcolm Gladwell撰寫,2000年出版的暢銷作品,叫《引爆流行:小事如何產生大變化》(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一件產品,到了市場佔有率20%以上,便從奢侈品變成了必需品,擁有率在20%,急增至80%,是快速增長期,到了市佔率在80%以上,增長率便緩慢下來,跟著是倒退,最後,銷量終於穩定下來。

我親眼目睹的,是電視機,雖然電視機年代稍早於我,但我也見到了其產品周期的大部分。

七十年代是從無到有,從奢侈品變成了必需品。在這期間,也是它的研發高峰期:從黑白電視,到彩色電視,到遙控……

憑著這些新的研發,普及率到了100%以上(因有的家庭擁有一台以上)的電視銷量,仍可以有高速增長,但是到了麗音、HDTV的年代,由於其必要性並非太強,漸漸地,電視機的出售主要是來自舊機更新,但在銷量急跌、毛利率也急跌過後,銷量變成了常數。

其實,2007年左右出現的Hermès風潮,也是差不多:當闊太和美女要儲蓄存貨時,銷售進入了泡沫期,二手店乘時而起,「米蘭站」(1150)也因而上市,但當買得起的女人們已有了足夠的存貨,Kelly和Birkin,甚至是Constance的銷量便只剩下更新添置,這也反映在「米蘭站」的業績。

智能手機的銷售,將會有如電視機的翻版,不過,「蘋果」作為龍頭,只能首當其衝,皆因產品周期的第二步,是科技擴散、競爭增加、毛利下跌,由於「蘋果」是龍頭,堅持維持高售價,因此受到的壓力也最大。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9%9B%BB%E8%A6%96%E6%A9%9F%E5%92%8C%E8%98%8B%E6%9E%9C%E6%89%8B%E6%A9%9F%E7%9A%84%E7%94%A2%E5%93%81%E5%91%A8%E6%9C%9F-163368

富二代鍾意做保險

【明報專訊】銀行業,我是從念大學時就已看不通了。那時,我聽說銀行外匯炒手的年薪很高,心想,什麼?銀行不是進行存貸業務,賺取息差的嗎?找炒手來炒外匯,輸了怎麼辦?

當時的我雖然對金融業一無所識,但是基本智力和推理常識倒是有的,說專業人士,如基金經理,就長賭必勝的鬼話,我是決不會信的。專業人士對着菜鳥散戶,當然必勝,可是銀行外匯炒手的最大對手是其他銀行的炒手,大家都是專業人士,最強對最強,必然有贏輸,不可能所有銀行都必勝。

到了2000年左右,銀行的最大利潤,是來自銷售「有毒」產品,賺取佣金,這些不難明白,總之,毒性愈高的產品,利潤愈高,當全世界都這樣做時,便造成了2008年的金融海嘯。

有錢叔伯多 做保險好過私銀

至於現在,那天同一名幾百億身家的富豪吃午飯,他說某小國要發一個銀行牌給他,他拒絕了,理由是:「𠵱家啲銀行都賺不了錢,你要埋我嗰份!」

那麼,什麼金融生意值錢呢?他說:「給我保險牌,我就要!」

哦,我明白了,怪不得小小超人李澤楷咁鍾意做保險,原來如此,李家的思維真的是高人一等!在我初出道時,做保險是中下階層行業,很少大學生願意投身,原來現在富二代都寧願做保險,好過私人銀行或投資銀行,皆因他們的有錢叔伯多,第一年的收入,隨時有兩三千萬元,世界變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51295930858&issue=20190228

2019年2月27日

基金轉吼落後二三線

股市轉好,但由於大部份人都追不上藍籌列車,現在撲入,又驚太貴,估計基金經理們會轉吼落後中的二三線股。至於細價股,好多一升就是幾成,只因價格太殘,撩一撩已足以大升,可惜成交不大,買不了幾多錢。

至於各大莊家,則在摩拳擦掌,好多都準備開工做嘢,我也正在積極買入平價而有潛質的細價股,另一半資金則會吼實有異動的股票。

我在去年寫了幾篇文章,預測貿易戰將會在今年中結束,理由是特朗普要藉此來幫助明年的選舉連任,也預測股市也在年中見底……現在只是年頭,很可能我錯了,不過錯也錯得開心。但我仍然認為,特朗普會再多反覆一次,當市場發現了,延期來延期去,也沒結果,好像老點,就會開始下跌,跌到差不多,特朗普才會出手,收拾殘局。

至於中國股市,去年我講過,某位大孖沙認為已見底,皆因實在太平,現時我的觀察,則是政局太亂,經濟太差,但政治和經濟都非人力所能求治,政府只有一招可以穩定民心,就是死托股市。


周顯
投資者、八卦公、知識分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m/finance/daily/article/20190227/20621869

巴菲特如何控制美國金融界?

周一說了巴菲特買入的股票,很多時不只是為了金錢利益,當然,他和其他的富豪一樣,不可能做蝕本生意,可是,少賺一點,買入一些可以為他帶來影響力和權力的公司股票,卻是他常常做的事。

事實上,富豪除了比身家之外,還會比影響力。我常常說,李嘉誠如果當年不買「和黃」,全力在香港做地產發展,身家不一定會比現在少,你只要比較一下「新鴻基地產」(016)就可知道:後者的市值比較低,但持股量卻比前者多。但是,李嘉誠在國際間的地位和影響力,卻是郭家所不能比的。

此所以,富豪才會有興趣以小控大:雖然實際上,以小控大並沒有增加到資產淨值,但卻可以增加權力。同樣道理,富豪們也會投資一些有影響力的資產,例如傳媒,如馬雲買入「南華早報」,以增大自己的話語權,全球首富Jeff Bezos也買入了《華盛頓郵報》,以增加自己在華府的影響力,而這份報紙的上手,正是巴菲特。

巴菲特除了控制「蘋果」之外,還持有多隻道指成分股,例如「可口可樂」、「寶潔」、「高盛」、「Visa」、「JP Morgan」、「強生」等等,但我可以說,他的大部分利潤都不是來自這些藍籌股,分析很簡單:他的平均增長率是20%,但這些成熟的指數成分股的增長哪裏有這麼多?

巴菲特的組合中,還有「穆迪」,對,就是世界3大評級公司之一,除了「高盛」、「Visa」和「JP Morgan」之外,他還持有「美國銀行」、「美國運通」、「紐約銀行」、「萬事達卡」、「Travellers」……幾乎除了「花旗銀行」之外,大型金融機構一網打盡了。

他用不著擁有這些公司的控制性股權,反正這些公司也沒有單一大股東。他只要是其重要股東,有影響力,而如果一個人能夠影響這麼多的大型金融機構,也即是可以接觸到整個世界的所有最重要的金融資訊,他在市場投資,也就無往而不利了。

不消說的,巴菲特賴以賺大錢的,是大家看不到也不知道的投機部分,這些是商業機密,他也當然不會對公眾透露。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B7%B4%E8%8F%B2%E7%89%B9%E5%A6%82%E4%BD%95%E6%8E%A7%E5%88%B6%E7%BE%8E%E5%9C%8B%E9%87%91%E8%9E%8D%E7%95%8C%EF%BC%9F-163158

財演不易做

【明報專訊】不少人邀請過我做財經節目,當財經演員,我都拒絕了,理由是:我沒這個本事。

做財經演員需要什麼能力呢?他需要看很多西方的傳媒新聞報道和分析,當然了,絕大部分人的分析,都不過是翻譯,沒有自己的意見,這很難怪,因為我們身在外國,不可能有着當地人的觸覺,再講,如果看原始數據,就更麻煩,要浪費更多的時間。

不值博的股票也要研究

最重要的是,在大部分的時候,研究大市和賺錢並沒有太大的關係。還有,財經演員每日要花很多的時間,研究很多股票……你可能會說,你們炒股票的人,豈不是也會用很多時間來研究股票嗎?回答是:我們研究的是有機會贏錢的股票,當用一分鐘的時間,確定了一隻股票不可能贏錢,或者沒有值博率,便會馬上放棄,不會再浪費任何時間在它的身上。

但是,如果是做財演,就不同了,他們要花大量時間研究一些很受觀眾歡迎的熱門股票,但這就削減了自己研究其他股票的時間和精力了。簡單點說,當財演是很大的犧牲:既減低了自己研究贏錢股票的時間,從而也影響到自己的投資成績,也要花更多的時間去研讀相關的無數資料,而其唯一的回報就是收人工,這究竟值不值得,就見仁見智了。

至於我本人,一來沒這個時間,二來要做財演,等於當老師加學生,每天都要上課和備課,太辛苦了,我已沒有這份精力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51209489046&issue=20190227

2019年2月26日

周顯大師的小氣與天份

本文是承接上周四,繼續回應林超英反擊我的文章。

在開始之前,我必須承認,本文既非針對大原則,只是就小枝小節而辯駁,根本無關公眾利益的宏旨。這場爭拗的初心是「郊野公園」,就小節而辯,已淪為個人意氣,更凸顯出本人,周顯大師不識大體,極度小氣,因此實在是不寫好過寫。

然而,這篇文章終於還是寫了出來,只因而個原因﹕

第一,我不能不承認我是方丈,真的很小氣。

第二,找了出來的資料不寫出來,有點浪費。有讀者批評我「炒股票要24小時開著電腦,又要開冷氣泵電腦降溫,燒咁多煤發電先係最唔環保,你熄機罷啦!」我又幾時講過我是環保人士了?我的評論環保,只是學術研究,不過,就寫作而言,我向來是環保者﹕不少忠實讀者批評我循環再用,作品改頭換面、改名後重新出書,害得他們不斷購買。同樣的環保原因,我找了出來的資料,捨不得放棄,遂寫下了這一篇很「不該」(這名詞的讀音應按照黃毓民信徒的普通話讀法。)的文章。

好了,現在是正文。

林超英說﹕「有讀者質疑這個說法之後,他搬出《Freakanomics》一書來「證明」……搬一本英文書出來「證明」,是唬嚇人,不是以理服人,作家必須自己把道理說明才成啊。更何況該書的名稱含有「freak」字,字典的解釋是:怪物、怪胎、不正常,這本書能否用來作為辯論基礎甚為可疑。我看過這本書,主旨在叫大家小心使用統計數字,不在討論環保。」

我相信林超英的所謂「看過」《Freakonomics: A Rogue Economist Explores the Hidden Side of Everything》這本書,只是求其看過,不求甚解。事實上,他的文章從來不依經濟學,我也不認為他對經濟學有任何一點點的認識。這本書集合了很多短文,當然不是討論環保,但主旨也不是叫大家小心使用統計數字,而是運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去證明了一些常識上的迷思﹕很多大家認為天經地義的事,並不符合經濟學原則。

本書的主要作者Steven Levitt是有名的經濟學家,得到過John Bates Clark Medal(克拉克奬),這是除諾貝爾奬外最重要的經濟學奬,但只頒給40歲以下的學者,得奬者大約有三分之一後來獲得過諾貝爾奬。《Freakanomics》所使用的推理是正宗的經濟學分析方法,不過結論當然是很有爭議性,反而是採用的統計數字,有時並不完備,稱不上有分量的量化分析。

林超英根據書名而以為它是「怪物、怪胎、不正常」,這是望名生義,實則其分析是「半嚴謹」、「半學術」的,好比當年張五常寫的《賣桔者言》,也是屬於差不多的類型。這本書賣了幾百萬本,影響力很大,而且不限於局外人,經濟學界也受到其影響,不過當然有同意,也有不同意的。

至於「怪物、怪胎、不正常」這個形容,也許描述林超英本人,更加適合。這裏我也不否認,我本人也有「怪物、怪胎、不正常」的成分,從我的小說中,也可看到端倪。

最後要講的,也是不應講的,因為更加小家子氣,但我作為「點子環保人士」,想出了點子,忍不住手癢不寫。

話說林文最後講﹕「專欄作家,集中寫你擅長的簵疇吧,不要亂闖自己不懂的領域,這樣安全得多。」這種尖酸刻薄的人身攻擊,很不像林的風格,也許他真的是憤怒了。當然,我也要公允地說,我才是先撩者,更是激烈的反擊者,沒風度的是我,不是他。

對於他的說法,我的回應是《食神》電影1﹕11﹕20的對白﹕由谷德昭飾演的唐牛說﹕「無理由架,我學藝十年,你只係去咗一個月,無理由咁勁!」由周星馳飾演的食神史提芬周回答說﹕「呢啲嘢,好講天份。」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2/26/010110792.shtml

一半買平貨 一半吼異動

股市轉好,但由於大部分人都追不上藍籌列車,現在撲入,又驚太貴,估計基金經理們會轉吼落後中的二三線股。至於細價股,好多一升就是幾成,只因價格太殘,撩一撩已足以大升,可惜成交不大,買不了幾多錢。

至於各大莊家,則在磨拳擦掌,好多都準備開工做嘢,我也正在積極買入平價而有潛質的細價股,另一半資金則會吼實有異動的股票﹕郁邊隻炒邊隻。
我在去年寫了幾篇文章,預測貿易戰將會在今年中結束,理由是特朗普要藉此來幫助明年的選舉連任,也預測股市也在年中見底……現在只是年頭,很可能我錯了,不過錯也錯得開心。

但我仍然認為,特朗普會再多反覆一次,當市場發現了,延期來延期去,也沒結果,好像老點,就會開始下跌,跌到差不多,特朗普才會出手,收拾殘局。
至於中國股市,去年我講過,某位大孖沙認為已見底,皆因實在太平,現時我的觀察,則是政局太亂,經濟太差,但政治和經濟都非人力所能求治,政府只有一招可以穩定民心,就是死托股市。
周顯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m/finance/realtime/article/20190226/59305322

女人對男人的3大要求

女人對男人有甚麼要求?我會歸納出3大要點﹕

1.名份。

2.愛情。

3.金錢。

一般來說,夫婦關係是由前2項組成,但部分會涉及3,即金錢元素。大家都知道,我有很多朋友,都是有錢人,他們的同太太的關係,很多都會涉及金錢,當然,其中也有不少關係,是用金錢來維繫,沒有名份,也即是「包二奶」,又或者是「女朋友」之類,都係一個名詞啫。

如果女人很愛一個男人,但沒有名份,兩個人不能結婚,這段愛情就不能長久。反之,如果只有名份,即是一對夫妻,但沒有愛情,也不可能長期維持。

但書﹕如果兩人有子女,又是另一個故事,但本文的分析假設這因子並不存在。又或者是,男方對女方好不好,兩人夾不夾,還有無數影響因子,都假設並不存在,學術討論很多時都會有些前設的假設,否則變數太多,無法討論。大家都知道,本專欄向來是嚴肅的學術討論,每篇文都用嚴謹的學術形式去撰寫。

好了,分析下去,就我的觀察而言,如果男人有一個女朋友,或者包一個二奶,當然沒有名份,但是只要兩人有愛情,關係都可以長期維持下去。

另一個狀況,就是如果一對夫婦,嗯,夫婦當然是指有註冊名份的那一種,老公給老婆好多好多錢,就是出去滾三滾四,老婆也大多可以忍受。

這就是我的理論﹕就名份、愛情、金錢三大元素,單靠一項,不可能維持,只要有2項,多半可以維持……當然,如果有齊3項,那就完美了。

本周的心水股票是﹕短炒「恆達科技」(1725)。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nextplus/magazine/article/20190226/2_655970_0/-%E8%82%89%E9%A3%9F%E4%B8%AD%E7%92%B0-%E5%A5%B3%E4%BA%BA%E5%B0%8D%E7%94%B7%E4%BA%BA%E7%9A%843%E5%A4%A7%E8%A6%81%E6%B1%82-%E5%91%A8%E9%A1%AF-

2047布局:明日大嶼成中心,大灣區劃入香港

周五講過大灣區,這課題其實可寫一個月,為免讀者看厭,因此暫時只多寫一篇。

話說政協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日前接受報章專訪,指出:「將來我們不是香港人,是大灣區人,所以不要只想香港的利益,應循一體化的角度去想」。

對於蔡常委的說法,我的看法是作出修正:我們現在、將來,甚至可能永遠,都是香港人,不過大灣區的某部分人口,反而也會變成香港人。

對於以上看法,我在每天播出的《AM730》網台節目已經講過不止一次,現在發而為文。在講這之前,我要岔開一筆,講一講明日大嶼,就是很多人說明日大嶼是虧本生意,倒錢落海,政府卻說,明日大嶼的房屋比例將會公屋佔了七成。我也告訴大家,這些將都不是事實。

正如我先前寫過,明日大嶼的土地將會賺大錢,現在泛民指責它會蝕大本,這將又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愚蠢到了極點。皆因到時政府便會順理成章,以成本效益為理由,順勢把它變成商業區和全豪宅,那就可以賺大錢了,嗱,係我順應民意架咋。

明日大嶼將會取代今日的中環,有如浦東和現時內地無數城市的新城區,成為未來香港中心,有如曼克頓之於紐約,方法很簡單,只要政府總部率先搬去,各大國企民企齊齊搬家,至於香港的本地土豪,咪攬住中環這個舊城區囉。唔通你以為,中央政府會同你高價搶中環地,等土豪坐地賺錢咩!

至於林鄭月娥所說的七成公屋,只是緩兵之計,好讓本地土豪放下戒心,也讓整個計劃更易通過,不過這也用不著讓林鄭知曉,反正她只是負責衝鋒的勇將,並非屬於「參謀本部」。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區域圖,只是由一張《國務院221號令》便已界定。到了2047年之後,只要再出一張國務院令,大灣區的部分土地便可納入香港區域,而這個新香港,也是實行《基本法》和「一國兩制」,當然也會執行「有中國特色的普通法」,比原來的香港的面積更大得多,而未來的建設,也將會集中在「新香港」。

朋友問我點算,我說﹕「2047後,我哋都七老八十,再講,我哋又唔係大地主,關人鬼事咩!」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2047%E5%B8%83%E5%B1%80%EF%BC%9A%E6%98%8E%E6%97%A5%E5%A4%A7%E5%B6%BC%E6%88%90%E4%B8%AD%E5%BF%83%EF%BC%8C%E5%A4%A7%E7%81%A3%E5%8D%80%E5%8A%83%E5%85%A5%E9%A6%99%E6%B8%AF-162975

看好澳博續牌勝算高

【明報專訊】話說上周濠賭股的表現不錯,澳博(0880)創了半年新高。對於這股票,我的看法是,它的經營狀况並不算好,太過舊派了,不過在6個賭牌當中,它是最肯定可以成功續牌的,所以在澳門政府決定之前,它的股價可以看高一線。

我曾經寫過文章,指出澳門將會在6個賭牌之中,不多不少,就只換掉一個,以顯示出自己有撤換的權力,這觀點至今不變。這其中最高危的是永利或MGM(美高梅),後者又看高一線。

賭股要有門路才好炒

講到炒賭股,我不在行,但是有些疊碼仔朋友,則幾乎十賭有七八勝,皆因他們在前線,很能預測賭股的業績。正因他們有這種優勢,而我沒有,所以更加不肯去炒賭股,除非日日群住他們啦!

不過,如果有線路,賭股其實十分好炒,我指的並非以上6隻賭股,而是其他賭業揸fit人控制的股票。他們要炒股票,只需要找手下的疊碼仔,打電話給其大客,個個買一千幾百萬元,很容易便可以把股價炒起了。

日前某賭股搞春茗,一千幾百個客人,在台上登高一呼,第二個交易日,就開工炒作,大家齊齊呼應了。從十幾年前炒隻希臘神話,到今天,都是玩這一招,你可以說沒新意,but it works!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51120660869&issue=20190226

2019年2月25日

巴菲特沽出「蘋果」的背後操作

香港人熟悉的兩大美國股神:索羅斯在上季把「蘋果」的股票全部沽清,至於巴菲特,則減持了289萬股,即他的總持貨量的1%,現時還持有2.49億股,市值約394億美元。

對於巴菲特,他本來聲稱不會沾手科技股,但在2016年改變主意,開始買入「蘋果」,聲言十分喜歡蘋果公司的管理作風,買入股票是為了長期持有,更期望最終能夠百分百持有蘋果公司,而他在去年是最後一次增持「蘋果」。

至於這一次的減持,巴菲特的助理Debbie Bosanek向《路透社》表示,巴菲特從未操盤沽出「蘋果」股票,這次操作是由一名巴郡投資經理,因換碼而沽出部分「蘋果」。

我敢說,在地球,沒有人比我更瞭解巴菲特的操作方式。對此,我的分析是:

第一,巴菲特對於長期持有的名句:「如果你不打算持有一隻股票10年,則連10分鐘也別要持有。」(If you aren’t willing to own a stock for ten years, don’t even think about owning it for ten minutes.)這句話的真義,是一個莊家必須讓散戶相信他打算持有10年,以穩住散戶,否則他便無法順利沽出其股票了。事實上,他很多股票都不是長期持有,而是中期投機,例如「中石油」。

第二,但他買入「蘋果」,的確是打算長期持有。他買股票,不一定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權力,大丈夫一日不可無權,小丈夫一日不可無錢。他買入的股票,有時不是賺大錢,而是為了影響力。他用394億美元來持有「蘋果」,是以小控大,用最低的成本,控制了在全地球影響力最大的公司,太過划算了。

反觀索羅斯,由於沒有控制性股權,當看淡「蘋果」的前景,便可以沽清股票。但巴菲特決計不會這樣做。

第三,巴菲特不沽清「蘋果」,並不代表他在看淡時,不會減持。我可以用頭顱擔保,那位投資經理沽出「蘋果」,最少是有巴菲特的同意,多半還是巴菲特指使,只是找白手套來操盤而已。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B7%B4%E8%8F%B2%E7%89%B9%E6%B2%BD%E5%87%BA%E3%80%8C%E8%98%8B%E6%9E%9C%E3%80%8D%E7%9A%84%E8%83%8C%E5%BE%8C%E6%93%8D%E4%BD%9C-162820

把郊野公園作為旅遊區的成本

香港政府已經講明了不會開發郊野公園,討論這課題因而變成了純學術研究和意氣之爭,在我而言,兩者皆有。

我們知道,任何政府政策和資源運用,都要付出成本,也有所犧牲,經濟學上稱之為「機會成本」。沒有一種土地運用是沒有機會成本的,郊野公園也不會例外。然而,除了機會成本之外,郊野公園也還要付出其他的成本。

首先的成本,當然是維持成本。我在一篇文章寫過﹕「現時郊野公園的使用人次穩定1,300萬人,全香港則有730萬人,即是平均每年每名港人來2次……只要按人口比例,又或者是按土地使用比例,每年使用郊野公園的人次,理應是以數億計算。如果郊野公園的年遊覽人次是幾億人,相信不管是如何環保地去遊覽,也不可能承受得了,踩爛全部郊野都似,絕對是環保的最大災難……」

林超英在一篇文章回應說﹕「行郊野公園的人在山中走動,不採花,不打獵(兩者都是犯法的),何來『騷擾』大自然?」

我想,如果遊覽郊野公園的人比現時多出數十位,究竟會不會影響到生態,這應該是不用爭辯的問題。至於會不會人人自律,沒有人去做犯法的採花、打獵,也是不用爭辯。

不說別的,香港政府為了鼓勵行山人士帶走垃圾,取消了郊野公園的垃圾桶,也已經造成了滿地垃圾。由於郊野公園的總面積大,要清理垃圾,其成本要高於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

在討論下去之前,先去明白一些基本原理﹕郊野公園是自然保護區(natural reserve),一般來說,它分為3個範疇:

第一個是核心區,例如保護瀕危生物,又或者是非常重要的生態系統,包括了自然環境,除了科學家做研究之外,誰也不可以進入。

第二個是緩衝區,它的情況並沒有核心區那麼緊張,可以有限量進入,但要嚴格限制人數,收費是其中一個方法,當然也可以用其他方法去限制。

第三個是旅遊區,即是任由遊客自由活動的那一種,現時香港的24個郊野公園都是這一種。

保存郊野的最佳方法,是完全不去,任由它自然生態,這才是真正的reserve。因此,如果是核心區和緩衝區,那是沒話說的,但用來作為旅遊區,可供遊客活動,就可以計算其成本效益了。這也即是說,郊野公園是絕對環保的,但「行」郊野公園就是另一回事了。

用一些簡單的計算﹕現時香港的郊野公園行人徑總長度是500公里,如果以2米的闊度去計算,所佔的總面積就是100公頃,由於有燒烤爐等等康樂設施,以及通往郊野公園的道路,估計其地面總面積佔了200公頃以上,也即是200萬平方米,即是2,000萬平方呎。

很明顯,這2,000萬平方公呎的面積,等於是開發了,並不是土地,樹木也不能生長,也不是用來給動物走動的,而且人類走過,妨礙了大自然的正常活動,也絕不能說是環保。

郊野公園的而使用者是每年1,300萬人次,1天就是3.56萬人次,即是每日每人「享用」了547呎的面積。如果用機會成本來計算,用來建造樓面,乘以8倍地積比率,等於每人使用了相等於4,376呎室內面積。

很明顯,如果郊野公園取消了旅遊區,變成了純自然保護區,環保程度是完全沒有改變。這200公頃的路徑面積可以保存作為環保之用,另一方面,如果把這200公頃用來建造商場,以國金的面積是80萬平方呎,時代廣場是90萬平方呎樓面,又一城是98萬平方呎,九龍城廣場是64萬呎來計算,可以建造大約200個大中型商場。

如果用1,300萬人次/200個大中型商場來作計算,這等於每個商場的每日人次只有178人而已,然而,大家都知道,這些大型商場的每天遊覽人次,是數千,甚至是數萬人。

於是我們得出,行人徑既不環保,也不符合經濟原則。我們有很多經濟學的方法,去解決這問題,例如把行人徑拆掉部分,進入郊野公園要收費,拆掉的面積可以在邊陲地區騰出相同面積,用來起樓……

但這並非本文的本意,本文只是企圖講出,從環保的角度去看,郊野公園是越多越好,然而,也是從環保的角度看,「行郊野公園」卻是越少越好。畢竟,作為郊野公園作為旅遊區,是很不環保的土地用途。

 http://www.thinkhk.com/article/2019-02/25/33159.html

細價老千股 殺傷力不及大藍籌

【明報專訊】細價股十居其九點九都是老千股,只不過視乎千的方法究竟是如何而已。為什麼會有這個情况?皆因上市的門檻太低,成本太高,不做老千,無法生存。

可是,在這個世界上,炒作老千股的散戶並不多,照我們的經驗,其購買力有再生能力。換言之,有一大堆人,是輸完又來賭過,再講,誰人蠢到認為細價股可以發達,又或者是,瞓身買細價股的呢?大部分炒家,都是深知其風險,小注怡情,至於那些大手買家,絕大多數都是明知風險而衰貪心,或衰爛賭,好像去澳門賭錢,明知輸梗都去,很少會是蠢到認為細價股很安全,因而放心買入。

至於說老千股會影響香港股市的國際聲譽,我只想問一句,你有沒有見過外國人買細價股?其實美國的老千股比香港仲多得多,不過香港人炒美國股票,買來買去咪又係蘋果、facebook那些,正如外國人炒香港股票,都買大隻藍籌,連幾百億元市值的都只有專業投資者才會買,更遑論細價股了。

對股市真正有殺傷力的,永遠是大藍籌,電訊盈科(0008)、思捷(0330)、利豐(0494),簡直是血流成河,這才是對港股的聲譽最大影響,匯豐控股(0005)和騰訊(0700)的殺傷力並不算大,但也已經輸死了很多人,至於那些高科技股,PE高到嚇人,甚至沒有盈利,只是靠着集資維持運作,好多隻都百億元市值以上,無數散戶買進,這才叫做輸死人。

細價股的確是老千,但對社會的殺傷力很小,也不會對股市形象影響太大,但是卻變成了千夫所指,也是證監的主要打擊對象,無他,代罪羔羊,轉移社會視線而已,唔通告班大孖沙咩!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51036044775&issue=20190225

2019年2月22日

創科世界是海魚PK,港人是養魚欠競爭力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說,香港加深圳,創科加大灣區,等於矽谷加埋華爾街,我完全同意這說法。

資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質疑,規劃綱要令香港在創科發展失去主導權。對莫的說法,我半同意半不同意:「香港在創科發展上早已落在九里之後,幾時有過主動權?如果從來沒有過主動權,又怎會失去呢?」

林鄭月娥的「矽谷加埋華爾街」的大前提,是外國機構在參觀香港和深圳創科發展後的說法,這並沒錯呀,但這豈非正好講出了香港只是「華爾街」,「矽谷」就冇份了?至於說到「利用香港、由香港主導」建設國際創科中心,更加只是騙騙人的話而已。

說句老實話,香港根本沒有條件做創科中心,因為創科中心需要大量人才,像矽谷,並非一個城市,而是整個美國的創科人才的匯集地,像深圳,並沒有本土人才,而是全國人才匯集到這個城市。以香港排外的現況,很難招攬到足夠的人才,去打造出創科中心。

很多人以為,人才就是人才,就是成績很好,在公開考試獲取很多A,進入最好的大學等等,但其實,高級打工仔才需要社會菁英,這些好像林鄭月娥、莫乃光一樣,都是被小心栽培的養魚,但創業家往往是冒險家,像「阿里巴巴」的馬雲,「順豐速遞」的王衛,牌面上是失敗者,但是熬過了商業社會的殘酷競爭,卻變成了最大的海魚。

說穿了,創科世界是凶殘的PK,需要大量的互相競爭,也製造出無窮無盡的失敗者,為甚麼中國的創科中心會在深圳,皆因深圳是全國最殘酷的城市,外來人口最多,是冒險青年人的樂園。像矽谷,也幾乎全是外來人口,來到這裏創業,全是抱著「不成功,便成仁」的心態。

深圳和矽谷的年輕人,家在遠方,公司就是家,日以繼夜地工作,輸了就要打包回家,香港的年輕人,家就在附近,一小時車程之內,有父母,有朋友,輸了也有安全網,這是完全不同的狀況。

矽谷和深圳幾時講過只准引入菁英?在無數青年冒險家進入矽谷和深圳創業PK戰之前,誰能確定誰是菁英、誰是垃圾?以香港的人口政策,根本不可能成為創科中心。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89%B5%E7%A7%91%E4%B8%96%E7%95%8C%E6%98%AF%E6%B5%B7%E9%AD%9Apk%EF%BC%8C%E6%B8%AF%E4%BA%BA%E6%98%AF%E9%A4%8A%E9%AD%9A%E6%AC%A0%E7%AB%B6%E7%88%AD%E5%8A%9B-162622

左右港股最大因素在人幣

【明報專訊】周三那天,彭博消息指出,美國要求中國承諾不將人民幣貶值,作為貿易談判的一部分。同日,港股升285點,人民幣也急升,在岸價升近440點子,報6.7236,創3周高位,離岸價更曾升穿6.72。中國外交部收市後重申不搞競爭性的貨幣貶值,也要求「美方不要把匯率問題政治化」。

我的看法是,對港股的單一最大升跌因素,不是美股,不是A股,而是人民幣匯價;人民幣升,港股就升,人民幣跌,港股就跌,這好像已是定律了。

人民幣走勢難估

至於人民幣究竟是升是跌,我粗略一看坊間的分析,兩面都有,並沒有一面倒的意見。我本人的意見則是,從經濟上看,人民幣沒有上升的本錢,因中國的經濟實在太差,但從政治角度看,人民幣沒有下跌的本錢,因為一旦下跌,貿易談判又會被美國強迫,所以實在好難估。我有一個朋友的說法是:美國是要中國挑吃有米田共味的朱古力,還是有朱古力味的米田共,實在是好難揀也。

不過有分析員說,如果中美貿易談判反枱,中國就沒有守住匯率的動機,好易會大跌。但又話時話,侵侵的動向,五時花六時變,誰也猜不着,我們這些凡人又怎可以估到呢?

最後要講一句,侵侵是世界有史以來最幸福的人之一,從小就是富二代,沒捱過窮,居然還可以白手興家,年輕時算幾靚仔,胡天胡帝爛滾了好多年,居然咁都做到總統,而且還是胡作非為,而且總統都有好多種,像奧巴馬這種循規蹈矩的總統,就及不上他做得happy。况且,他的子女個個生性,叻仔叻女𠻹。如果他能夠連任,而且活多十零年,有九十歲以上,就真的是完美的一生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50777367318&issue=20190222

2019年2月21日

說時裝的邊際利潤

老佛爺Karl Lagerfeld是Chanel、Fendi的總設計師,也推出了個人品牌Karl Lagerfeld,日前逝世,時裝精大驚說:「我的Chanel手袋以後怎辦?」

我說:「我小時候,有一牌子,叫Pierre Cardin,是第一時裝品牌,現在已沒有人聽過它的名字了。曾經何時,YSL、Valentino、Bally等等,開到滿街都是,人人都在打Leonard的領帶,現在流行度也消退了不少……不說太遠,Alexander McQueen死了沒幾年,現在其牌子也風頭不再了。我還有一件他臨死前設計的黑色大褸,已沒穿好幾年了。至於妳的Chanel手袋……反正妳都常常買新手袋,報廢不報廢,又有甚麼相干呢?」

她說我不明白她的心靈打擊,我說怎會不明白呢?就像我看到李敖死了一樣囉!(不過李敖只影響了我的寫作風格,他所自傲的歷史知識只是一般水平。)

我所關心的是,這位時裝界排名第一的大師,身家居然只有2億美元。乜得咁少?我是但一個friend,身家都多出他一大截。這真是好睇唔好食,但外國人通常花錢如流水,老佛爺更加是其中的表表者,正所謂,你擁有幾多錢,不是看你儲了幾多錢,而是看你花了幾多錢而定,雖然同意這種說法的人,好多都會破產收場。

查實高級時裝的毛利雖然很高,但由於花了太多成本在租金、宣傳等等方面,真正的純利只是正常,像LVMH,邊際利潤只有10%,在香港上市的「普拉達」(PRADA,1913)更低(普拉達公布的是EBITDA)。話時話,做大眾市場的「佐丹奴」(709)邊際利潤都有9%啦!

我對時裝精說:「還是買Hermès夠安全,款式變化不多,一個袋可以用好多年都不會變舊款,resell value又高,而且不sell個人設計師,沒有設計師死亡的風險。其實係人都知道,老佛爺八十幾歲,他的死亡都是expected risk啦。」

Hermès的邊際利潤,也遠高於LVMH。

她說:「女人買衫的時候,又點想到咁多吖!」。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8%AA%AA%E6%99%82%E8%A3%9D%E7%9A%84%E9%82%8A%E9%9A%9B%E5%88%A9%E6%BD%A4-162440

論地產家族的藝術品味

【明報專訊】那天同朋友講起幾個大地產家族的藝術品味,他說,新世界發展(0017)鄭家,現在的商場便是大Sell藝術。

我說,如果講到品味,當然是陽明山莊的黃家最好啦!陽明山莊的clubhouse的藏品,有過百億元藏品,多過好多博物館,這是陽明住客的exclusive privilege(獨家專利)。所以我認為,陽明山莊的樓宇價值,應該要計埋這一點,因為這對子女來說,是很好的教育,很多錢都買不到。

不消說的,外國人品味比較好,置地廣場和太古廣場的藝術藏品都很不錯,講到中國人,包玉剛家族的品味也很高,我看南豐在中環的大廈,雖然規模不大,但也賞心悅目。

新世界商場商業藝術十分成功

外國人很喜歡用公司的錢,去買自己喜歡的藏品,例如永利便有價值連城的掛畫。至於澳門葡京的展品,是那些很土豪,很over-valued的收藏,但都值不少錢。

至於新世界商場的藝術藏品呢?我只能說,這是商業藝術,是精心計算過的,從商業的角度去看十分成功;反而,如果真正講藝術,真正講品味,就必然要不惜工本,在商業上就很失敗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50691393874&issue=20190221

一巴摑林超英:你連閱讀理解也不合格!

本來,我最討厭寫文章後,對回應文章再作回應,皆因這樣沒完沒了,太過浪費時間,而且想說的既然已經說完了,回應不過是就些細節打陣地戰,也太濕碎了。最重要的是,如果是自己對了,明眼人自能看得出來,如果自己錯了,更要加需要藏拙,最好永遠別要提起。

李天命常說的,勝利者並非說最後一句的那個人,但很多人都喜歡搶著說最後一句,好像這才是贏家。

然而,反駁對方,在這時刻,卻又是非常符合經濟原則,皆因很多事都在忙著,又要寫新版的《周顯發達指南》,寫一些反駁文章實在是太吸引了,因為引來引去,可以寫少很多字,而且非但想少一個題目,駁來駁去,文章也比較易寫。

我承認是先撩者,因為在《AM730》寫了一篇《全球暖化和教林超英如何環保》,寫到了「林超英喜歡的郊野公園,騷擾大自然到了極點,在人口密集的旺角銅纙灣行街就環保得多了,高運動量也會增加碳排放,因多走路而吃了肉,碳排放還高於開車。」

後來在《橙新聞》的本欄,又寫了一篇follow up,題為《為什麼去郊野公園才是最不環保的行為?》,後文才引。

現在先引用林超英對這篇follow up的批評,題為《運動呼出的二氧化碳不令地球暖化— 專欄作家要學點科學》。注意,我的主題是「去郊野公園是不是環保」,但他著重的卻只是其中一點並不影響結論的論證﹕

「反觀去郊野公園行山,不燒媒,不燒天然氣,沒有排放額外二氧化碳,何來負面衝擊?

「『行郊野公園的運動量比較大,也會有不少的碳排放』這句話一度令我搔破頭皮,究竟作家意何所指?後來看到他說:『躺在家裏甚麼都不做,完全沒有活動,碳排放越低,越是環保』,才恍然大悟,原來他講的碳排放,指人類呼吸時呼出來的二氧化碳,哎呀,他犯了不懂科學的基本錯誤!」

林文指出了「人類呼出的二氧化碳不會令地球大氣層多了二氧化碳,所以不是「額外的」,因此不會令地球暖化。」皆因﹕「我們吸入氧氣,經過肺部進入血液,在血液裏把養份氧化,釋出能量和二氧化碳,而養份來自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後者則來自植物的光合作用,由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植物體內的水結合而成,即是說:運動時呼出的二氧化碳本來訧在天上,是循環的一部份,因此呼吸沒有額外為地球增加二氧化碳,也不會額外令地球增溫。」

我當然不能不同意這個科學解釋……然而,在我看了這篇文章之後,也有點一頭霧水﹕「我好像沒有寫這呼吸引起碳排放呀?」

於是,我找來原文一看﹕

「究竟走郊野公園,還是在商場行街更不環保?我在這裏先不說吃肉還是吃素的問題,因為這是常數﹕吃肉可以行公園,也可以行商場,吃素亦然。商場有冷氣,固然碳排放量比較高,但是行郊野公園的運動量比較大,也會有不少的碳排放。不消說,躺在家裏甚麼都不做,完全沒有活動,碳排放越低,越是環保……正如前文的所言再推理下去﹕死人最環保,你的生活越像死人,越是環保。」

我在整篇文章中,也沒有提過「呼吸」這個動詞和「二氧化碳」這個名詞呀!

我講的是吃肉、吃素,運動量、不活動,因為活動量和能量消耗是成正比的,這很明顯,講的是能量消耗。事實上,我所講的《Freakonomics》的那篇文章,主題也是講能量消耗,由始至終都是這個內容,沒有離開過題目。如果是講呼吸,吃肉和吃素所排出的二氧化碳量並沒有分別,但是講能量消耗,不同的「燃料來源」,就有很大的分別了,因為製造肉類所消耗的資源,比素食多出幾十倍,視乎那種肉和那種素而定,牛肉比雞肉更消耗資源,但每種肉都比素更耗資源。因此,吃素比較環保,是共識了,當然,肉類的熱量比素食更多,這又是另一個課題了。

至於吃肉所造成的温室效應,我先不去講那篇很有名,被廣泛引用的有關養牛,由牛製造的打嗝和放屁所製造出來的二氧化碳,還包括甲烷、臭氧、氟氯烴,正是温室效應的元凶……只要Google search一下,已可找到大量報導了。不過,對這研究報告我也有點懷疑其真實性,所以先去講了。

我並不否認我的文章的論證並不夠堅實,例如說﹕「在《三個中產黨》的網台節目中,拍擋Henryporter引用了《Freakonomics》寫過的分析,指出吃素走路,比吃肉開車的碳排放量更多,我在文中並沒有把這研究寫出來,直接跳去結論,take it for granted,是我的疏忽。」如果我有足夠的信心,找齊資料,便不用引來引去,企圖推卸責任了。

此外,吃肉、吃素、走路、開車、商場碳排放、郊野公園等等的爭辯,要認真起來,需要量化計算,方可以得出真正的答案來。

我的題目更加是嘩眾到了極點﹕「為什麼去郊野公園才是最不環保的行為?」因為肯定去郊野公園並非「最不環保」,有一百萬種行為比它更不環保,我頂多只能說,去商場比去郊野公園更環保,但這正如前文所言,也需要更精密的量化分析。

簡單點說,我的兩篇文章都是隨手而寫,只重flow,認為只要大方向正確就足夠了,但如果要精心去挑漏,簡直是錯漏百出,好比是張開大腿任入的狀態。但是林超英居然連任入的狀況,也會入錯洞,其水平之糟榚,這已經不是科學知識,而是中學生的閱讀理解也不合格了。

居然超寫了字數,有點兒蝕晒大本給《橙新聞》,唯有下周再續。林超英如果心急,可以馬上回應,如果不想太花精力,不想一事兩煩,則可等待我寫完所有之後,才來回應。我可是十分歡迎,皆因我收稿費來打筆戰,還有很多個地盤的專欄,都因太忙沒空去寫,正好乘機多作交收。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2/21/010110495.shtml

2019年2月20日

賭股的操作方法

太陽城集團(1383)在2017年1月轉型為賭股,從0.22元炒至5月10日的0.86元,然後回落至8月22日的0.405元。靜了幾個月,又再開車,最高升至去年6月19日的1.6元……每次的升幅,都是接近4倍,而且一浪高於一浪。然後,它又回落至10月23日的0.83元,每一次的回吐,都是接近50%,但相比起2017年的低位,仍然有一倍的升幅。

這公司已注進了越南和柬埔寨的賭場業務,但最大的背景,當然是洗米華先生的雄厚實力,有說太陽城佔了整個澳門的總疊碼業務的6成,這數字雖不中也不會太遠。

賭股的操作方法是:賭客動不動幾億元上落,由疊碼仔去sell他們個個買返一千幾百萬,又有得幾難呀?(其實零售股、飲食股等等,玩法都差不多,不過規模較小。)我之所以寫這股票,皆因前天它的股價和成交均發生異動,升了10%和成交達到5,952萬元,參考其市值已超過90億元,估計很快便會納入滬深港通了。

周顯
投資者、八卦公、知識分子

https://hk.appledaily.com/finance/art/20190220/20616822

美女股神和她的trading直覺

好幾年前,那時候,股市暢旺,我在專欄寫一隻股票,往往爆升一倍以上。

有一次,約了娛樂大亨高健行在皇朝會吃晚飯,席間有一位美女,就是Michelle。

早在這之前的幾年,我已認識Michelle,那時她還是大學生,但只是泛泛之交,不熟。這次重逢,高健行大講他的娛樂事業,我則講了一隻股票,當時叫「天年集團」(1178,現稱匯銀控股),然後在兩星期之內,升了兩倍。

那時的Michelle是個空姐,在新加坡航空工作,炒股很有心得,擁有兩間小單位,開瑪莎拉蒂跑車。沒多久,她便辭去了工作,專職炒股,很快換了一台愛士頓馬田。

後來,TVB找我做訪問,講炒細價股,我說不想出鏡,對方問有沒有其他人介紹,我找了幾個朋友,都拒絕了,結果我找了Michelle,她很夠義氣,爽快地一口答應了。

結果訪問出來了,網民紛紛討論,她變成了紅人,我又介紹她在某網媒寫專欄,由於形象特別,大受歡迎。不過近日她的身家更上一層樓,專心賺錢,也用不著寫稿和被訪問了,變得低調起來。

為甚麼我會無端端寫到她呢?因為在不久前,我在本欄提到過,某人的股票知識甚佳,只是trading就一般了。反過來說,Michelle是我見過trading最好的人。

以早前暴跌九成的「佳源國際」(2768)為例子,她在低位買入,升一倍沽出,賺了一百多萬元,過了肥年。她常常捕到這種機會,十次可贏七次左右。

這難度在甚麼地方呢?第一,如果你在暴跌時才去研究,根本來不及買入。像我,也要研究幾十分鐘,打幾個電話,買入時機已經過去了。第二,像「佳源」這種股票,並非殼價參考,大跌九成也遠高於殼價,沙塵滾滾之下,又怎有時間去研究它的資產負債和盈利呢?第三,究竟甚麼時候才是低位?太早買,會買貴貨,輸錢,太遲買,會捉不到低位,喪失了賺錢機會。須知道,你在跌八成時買入,到了跌九成時,你已輸了50%。

所以,trading講的是直覺,這和研究股票,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7%BE%8E%E5%A5%B3%E8%82%A1%E7%A5%9E%E5%92%8C%E5%A5%B9%E7%9A%84trading%E7%9B%B4%E8%A6%BA-162193

《福布斯》富豪榜迷思

【明報專訊】《福布斯》的香港十大富豪,依次是李嘉誠、李兆基、李文達、劉鑾雄、鄺肖卿、呂志和、吳光正、蔡崇信、米高嘉道理、蔡志明……我都識得其中3個,都算是有啲關係網。

這些人當中,只有米高嘉道理是富二代,當然吳光正是heritage,鄺肖卿其實都算是新鴻基地產(0016)的半個創辦人,李文達雖然是富幾代,但絕大部分的錢都是他自己賺回來的,所以有7個是白手興家,成績都算不錯。

十大富豪7個白手興家

問題在於,這個榜究竟是只計個人,還是計埋整個家族?如果只計個人,不算家族,即是吳光正不算包玉剛家族,應該不能上榜吧?但如果計埋家族,鄺肖卿是整個新鴻基郭家的掌舵人,不可能在李文達和劉鑾雄之下,隨時還多過李兆基,這肯定是錯誤的。

在我小時候,真正的香港首富是凱瑟克家族,不過他們是英國人,不是香港人。香港首富是嘉道理兄弟,華人首富是霍英東。嘉道理是老牌家族,這些老牌家族通常有很多的隱藏資產,遠遠比在枱面上的多得多。

這樣算,把拿香港身分證的內地人,如馬雲,就沒有算在內。但如果是只算香港土生土長的人,蔡崇信是台灣幫,也不應列入呀!順帶一提,我一直認為,蔡崇信才是阿里巴巴的真正最大功臣,不過是在幕後。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50602204590&issue=20190220

2019年2月19日

差點與未成年少女發生性行為的朋友們

上周講到法庭對某位港大學生與未成年援交少女發生性關係的案件,令我想到了多宗類似事件﹕

第一宗,某位少女向朋友甲提出援交請求,講明是江湖救急,不能不幫。食慣美女的朋友甲雖然覺得她的樣貌只是過得去,但本著助人為快樂之本之心,去到了梨木樹,她上車後,朋友看清其樣貌,忽然福至心靈,向她索身分證一看,赫然只有13歲!於是只有付錢走人。

我聽了此故事,對他說﹕「與未滿13歲少女發生性行為的最高罪行,是終身監禁。」

不過我也告訴大家,如果你是溝女,上床前很難向對方索取身分證去看,不好意思嘛。但如果是援交或嫖妓,查看身分證是你的基本權利。

說到這裏,我又想起了一個故事,就是前幾天,有位青年人問我﹕「如果付很多錢去嫖明星,是不是要戴安全套呢?」

我的回答是﹕「戴不戴安全套當然是case by case啦,不過我也告訴你,要求男方戴安全套,是基本人權,不管你付了多少錢,她要求你戴,你是不可以拒絕的。」

第二宗,朋友乙同某位少女拖拖拉拉,一直沒有機會上床。後來少女去了新加坡唸書,他有一次順路去看她,最終也沒有發生到關係。我指的是,明明女方是同意,但又因種種原因錯失了,好像是電影劇情一般。

後來,女方回來香港發展,簽了約當藝人,朋友終於得償所願了。事後看她的身分證,嚇了一跳﹕四年前時,她豈不是只有13歲?

由此可以見得,盡職審查是必須做的。

第三宗,朋友丙曾經是警察,有一次,講到了某位14歲少女,面首數以百計,我問他假如被警察查知此事,會怎樣對付這些衰十一的罪犯﹕「如果一次過告一千幾百人,好浩瀚喎?」

他說﹕「咁無辦法,唯有找幾個唔好彩的,選擇性告囉。」

本周心水貼士是我的愛股,「太陽城」(1383),估計開車時間,一至兩星期左右啦。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nextplus/magazine/article/20190219/2_655295_0/-%E8%82%89%E9%A3%9F%E4%B8%AD%E7%92%B0-%E5%B7%AE%E9%BB%9E%E8%88%87%E6%9C%AA%E6%88%90%E5%B9%B4%E5%B0%91%E5%A5%B3%E7%99%BC%E7%94%9F%E6%80%A7%E8%A1%8C%E7%82%BA%E7%9A%84%E6%9C%8B%E5%8F%8B%E5%80%91-%E5%91%A8%E9%A1%AF-

劉慈欣、黃海、倪匡、張系國和抄襲西方的科幻

話說中國科幻小說大師劉慈欣創作的《流浪地球》大收,有人指出,《流浪地球》創作於2000年,其大橋,即在地球建造發動機,讓地球逃離太陽系的點子,和台灣科幻小說大師黃海在1988年創作的《地球逃亡》,大意相同,涉嫌有抄襲之嫌。劉慈欣在被問及此事時,表示從未看過《地球逃亡》。

我在2011年寫的《碳六十之劍》大結局,也有過相同的構想:「計劃在1000年內,儲存足夠100萬年使用的能量,然後在美洲的中部,安裝一個推進器。假如地球遇上了毀滅式災難,例如地球碰撞其他星體,太陽系滅亡等,人類可把整個地球作為一艘太空船,全體逃離太陽系。」

我可以保證,這是我獨自想出來的,也沒有看過黃海或劉慈欣的相關作品。照我看,這種點子只要稍為有點科學知識、科幻知識便可想出來,也沒有甚麼太大的難度。

於我在《碳六十之劍》時寫過﹕「這個驚天大計劃是二十一世紀時一個叫周顯的科幻小說作家提出的,當時只是一個荒唐的構想。直至一百五十年前,一個科學家看了這本小說,受啟發寫了一篇論文。又過了八十年,有智囊團認真地作出了研究,並且開始了初步的計算。三十年前,這史無前例的計劃才給通過,並正式實行。」

正是由於我寫這段自大的狂言,因此對這點子特別敏感,也特別留意。終於有一天,看到了噩耗﹕原來早在1934年,Edmond Hamilton已經寫過了《Thundering Worlds》,講的是九大行星一起逃離太陽系﹕

「Our sun is dying. Our nine worlds' peoples are menaced by awful and increasing cold, and unless something is done soon their inhabitants will perish. We can not hope to revive our dying sun. Its doom is already close at hand. But out in space there lie other suns, other stars, many of them young and hot with life. If our nine worlds revolved around one of those hotter, younger suns, we could look forward to new ages of life for our race.

「It has been proposed, therefore, that we cause our nine worlds to leave our dying sun and voyage across space to one of those other suns! That our nine planets be torn loose from our sun and steered out into space like nine great ships in quest of a new sun among the countless suns of the universe! That we carry out a colossal migration of worlds through the vast interstellar spaces!」

順帶一提,Edmond Hamilton生卒年份是1904年至1977年,曾經做過《超人》和《蝠蝙俠》漫畫的編劇。

此外,1960年法國作家Francis Carsac也寫過了《Terre en fuite》(Fleeing Earth),但我並沒有看過這本書,只知道故事是講地球人把金星和地球一起駛離太陽系,不過知為何要把金星也連在一起飛。Francis Carsac在英文世界好像不大流行,不過在俄國卻很受歡迎,有不少俄文譯本。

發現了這些之後,這些日子我想到《碳六十之劍》,心裏有點冒汗,覺得像做了虧心事,幸好我的虧心事做得不少,面皮也真的厚,因此也就得過且過了。

我不可能知道劉慈欣是不是真的抄襲了,我只是說,獨自想到這點子也是完不奇怪的事。劉獲得了「雨果獎」(Hugo Award),這是科幻小說界的奧斯卡獎,《流浪地球》,兩年前出版了英譯本,西方人應該不可能不知道有《Thundering Worlds》和《Terre en fuite》,而如果劉真的抄襲,抄襲這兩本書的機會率,也應該比抄襲黃海高得多。

黃海出生於1943年,1969年已出版第一本科幻小說,比起1935年出生的倪匡寫的《藍血人》遲了5年,但是倪匡科幻小說進軍台灣,由沈登恩的遠景出版,是七十年代後期的事了。黃海後來得到過倪匡科幻奬。

為甚麼我會無端端提起倪匡呢?因為有讀者在以上報導留言﹕「以前以為衛斯理係原創,後來睇左英文科幻小說之後,覺得作者倪匡先生D英文好掂!」

我告訴大家,倪匡的英文非但不是好掂,簡直是接近不識。其實大家看他的科幻小說都會知道,他對科學的知識接近零,幾乎是全錯,如果他常看兼且抄襲外國的科幻小說,那些很離譜很可笑的錯誤決不會犯。

所以,倪匡小說的點子,完全是獨立創作出來,事實上,我作為創作人,覺得其小說內容要獨立創作出來,也並非難事。不過,倪匡寫小說的技巧在香港排名第二,只僅次於金庸,這卻是他人無法學到的。

日前他的契仔施仁毅送了一本他出版的倪匡小說集給我,我基本上看遍了倪匡的所有作品,當年倪匡進軍台灣,但他手上沒有舊作的存本,還是我把他的全集賣給他。他重寫還珠樓主的《雲海爭奇記》,也是我把孤本賣給他。不可不知,我在唸中學時,曾經是香港最齊全的武俠小說收藏家。

說回施仁毅出版的那本倪匡小說集,裏面居然有一個我從沒看過的故事,叫作《賽馬年鑑》,我拿到後,當天便從頭到尾看完了。由此可以見得,倪匡的天份和功力。

如果要我說,我會認為,台灣張系國的很多作品,有著濃烈的西方科幻小說影子。我是在十來歲時看他的《五玉碟》(《城》三部曲之一),後來陸陸續續看完了這三部曲。直至二十多歲時,才看阿西莫夫的《基地》,嚇了一跳,這才叫做相似。但這仍然不減我對張系國的尊重。另一個例子是香港的杜漸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出版了《逃出恐龍世界》,當時當然《侏羅紀公園》並未上映,但小說則已出版多時。由於張系國和杜漸都是科幻小說迷,他們應該沒可能沒看過相同內容的西方作品。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2/19/010110255.shtml

一次性破壞法治 引渡應只限台灣

由於去年2月發生行李篋藏屍案,保安局向立法會建議修訂《逃犯條例》和《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條例》,以後可以提供一次性個案移交安排,只要行政長官發出證明書,啟動處理臨時拘捕及移交,由法庭審核定奪。

首先,我非常反對有人提出為彰顯正義而作出的「一次性安排」。我認為,凡是一次性安排,都是破壞體制和法治,我們不應該為了方便而玩這種權宜之計,只要東玩一次,西玩一次,香港就完蛋了。

我同意這是政府「揾位入」,藉這次機會作出構想已久的逃犯引渡安排。也同意涂謹申議員提出的,修訂後法例只限於和台灣的引渡,內地和澳門不能列入。原因很簡單,港澳逃犯和內地不能引渡移交,應該是《基本法》沒寫但implied了的,是大家心目中「一國兩制」的界限。然而,儘管我同意反對者的某些原則,但對於公民黨郭榮鏗議員的說法,卻真是水平太低,尤其他居然還是法律界議員。他所指出的「現時有與香港締結刑事合作或移交逃犯安排的數十個司法管轄區,全都是在法治水平和人權保障方面,客觀地被公認達致可接受程度的地方……」保安局長李家超反駁說,這些文明的司法管轄區,幾乎全都與中國內地有移交逃犯的協議,可見郭所說的內地司法不公,與引渡協議沒有矛盾。

真正的理由,當然是政治犯和異見人士,大家也知道,如果兩地法例不同,例如香港沒有顛覆罪,便不能移交相關逃犯到內地。但是,內地能否正如郭所說的,「用經濟犯罪或桃色罪行來檢控異見人士」呢?這要回到修例本身:並非所有案件都可自動向法庭申請引渡,而是要行政長官發出證明,換言之,必須是特別重大案件才可啟動。我相信異見人士都不會是富豪,即使經濟檢控涉及的金錢也不多,桃色檢控如嫖妓,也不可能啟動程序吧?

反對者的反駁往往是:中國好茅,有甚麼做不出來呢?我回答:「中國的確好茅,但直接用洗頭艇來捉人,應該簡單過找行政長官啟動程序,且還要法庭批准吧?」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4%B8%80%E6%AC%A1%E6%80%A7%E7%A0%B4%E5%A3%9E%E6%B3%95%E6%B2%BB-%E5%BC%95%E6%B8%A1%E6%87%89%E5%8F%AA%E9%99%90%E5%8F%B0%E7%81%A3-162014

四五月開始建倉最安全

【明報專訊】有人問我,點睇今年的股市?

我的回答是:現時究竟是熊二,還是牛一,人們尚在爭拗中。不過照往績,港股都是年零就跌完,如果由去年2月開始計,現在剛好一年,港股不大可能跌上兩年,因此,今年幾乎肯定是牛市一期,不過不知道是邊個月開始,是𠵱家已經開始咗,還是過幾個月先至開始啫!

如果現在已經是牛市一期,即是在去年10月已經見底,總共跌了8個月,是有史以來最短。如果去年10月的24,000多點並非底部,就應該在未來4個月,即是6月前會見到新低點。

大市升定 莊家才開始做嘢

所以你要我講,再過兩三個月,4月至5月開始逐步買入,建倉,應該是最安全的,進可攻,退可守。斷估由今日起,到4月至5月之前,不會咁快升破三萬點呱!最少都會在現價位整固一段時間,所以,等這兩三個月也不會太過吃虧,尤其是,我們這些玩細價股的,要在大市升定了,莊家們才會開始做嘢,慢一拍也沒有相干。

近來很忙,主要是我看了很多歷史學家劉仲敬的視頻,他的視頻數量比其書作多出許多倍,要用很多時間才能消化完。其實我同他的歷史觀和政治立場完全不同,但他是我最佩服的歷史學家。在我而言,立場和欣賞是可以完全分開的,但很多人都做不到這一點。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50517430404&issue=20190219

2019年2月18日

香港富豪控制了內房股

大約一年沒見到時景恒。上次見到他時,時昌迷你倉出事不久,但他在這十年多年間,已經賺了不少錢,因此事件雖然重創了皮肉,卻並沒傷及他的筋骨。

日前,看到了他的訪問報道,原來他正在投資債券(Bonds)和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
由於有信貸評級機構評估債券的風險,他主要投資在評級BB級或以上,持有50隻,分散4至5個國家,再細分5至6種行業,如富力地產(2777)、新加坡Century Sunshine等,房託則有外國的迷你倉、領展(823),越秀房託(405)等等,每隻投資近百萬。照他億億聲的身家來計算,這只是其中的一小角而已。BB級平均每年違約1.6%至1.7%,即是理論上有2至3隻違約,但他至今仍未遇上過。

上周五那天,同一位幾百億身家的地產發展商在福臨門食午飯,在座還有多位大經紀,大家交換情報,講緊都是一棟一棟大廈,或者是億億聲計的舖位,我完全沾不上邊的投資。

他忽然問了一個問題:「現在最好的投資是甚麼?」

我說:「上次食飯,你不是說在香港的地產發展是最好的投資,比外國做地產好得多嗎?」

他說:「現在在香港發展也很難做了,我發現,最好的,還是借錢給發展商,一年穩賺十幾厘,好過自己起樓。啱啱先借出咗一單,15厘息,五千萬美金。」

這當然是包括買債券在內啦,主要是內房,港資發展商早已盤滿砵滿,上晒岸,用不著借高利貸了。近期在傳媒新聞中,都會看到,例如某位某位大亨,買了某內房股幾億、十幾億元債券之類……這些富豪的投資,豈非和時景恒沒有分別?

有一點分別,就是富豪買債券,是有私人擔保,所以他們的保證回本,是比時景恒肯定得多。再講,他們有專業團隊去評估對方的資產,即是內地的房地產,甚至還可以直接拿來做按揭,再講,還可以要大股東的控制性股權去作擔保,簡直是無得輸呀!

所以,現時內房股的真正控制人,大多是香港的富豪大亨,個個都有十零條loan,內房的大部分利潤,都給他們吃光了!講到地產發展,還是香港人最叻!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9%A6%99%E6%B8%AF%E5%AF%8C%E8%B1%AA%E6%8E%A7%E5%88%B6%E4%BA%86%E5%85%A7%E6%88%BF%E8%82%A1-161861

期指比普通股票難炒

【明報專訊】在之前的兩個月,熊風彌漫,個個都在沽空,然後大市連升幾千點,大肆屠熊,將熊這種生物殺到幾乎要滅種,大家先是講千萬不要同聯儲局打對台,又講牛市重來了,3萬點可見……偏偏就在這個時候,上周五恒指便大跌531點畀你睇。

如果要我講以上的現象,只能說﹕真的是好大陰謀,好似是整定咁。

理論上,期指同期貨、黃金、外匯一樣,不是升,就是跌,就算是最蠢的人,都應該有一半的機會估中。然而,大部分的人都是輸錢,這實在是個奇怪的現象。

散戶敢輸不敢贏

我的看法是,第一,如果你堅持要有很高的值博率才下注,你的投注機會就很少,往往只差一兩百點,入不到好價位,便錯失了機會;第二,如果你輸了兩三千點,死守到贏錢,由於人心恐懼,贏不了多少,便會沽出。換言之,這是敢輸不敢贏。

現時一張合約所須孖展大約是十鬆萬一張,理論上,有2000點以上的buffer,但是,輸了20%,便要call margin,這會給投資者很大的壓力。孖展額太高,不論是升是跌,都會令到本錢少的投資者的輸面較高。

Call margin壓力大 本錢少難玩

還有,由於期指只有即月才有活躍成交,你買了遠期合約,很難沽出,但是買了即月,又很快到期,換期很可能會蝕差價……總之,所有的期貨都很難玩。我有一個朋友,叫「Ross」,本來是在新鴻基炒期貨,後來他發現了,炒股票實在太容易了,在2001年至2007年間,炒了幾隻天津發展(0882)、漢登(0448),偉仕(0856),從一無所有賺到了幾億元,早已上岸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50430815827&issue=20190218

2019年2月15日

運動呼出的二氧化碳不令地球暖化 — 專欄作家要學點科學

最近有專欄作家稱:「林超英喜歡的郊野公園,騷擾大自然到了極點,在人口密集的旺角銅纙灣行街就環保得多了,高運動量也會增加碳排放,因多走路而吃了肉,碳排放還高於開車」,有讀者質疑這個說法之後,他搬出《Freakanomics》一書來「證明」吃素走路比吃肉開車的碳排放量更多,又說「行郊野公園的運動量比較大,也會有不少的碳排放」,說得興起時,該作家還加多一句:「郊野公園的享受者,是 at the expense of 我們這些人擠入逛商場旳俗人啫」。

專欄作家有專欄之便,似乎寫甚麼都可以,但是總不能偏離事實。行郊野公園的人在山中走動,不採花,不打獵(兩者都是犯法的),何來「騷擾」大自然?這樣的控罪是否過份輕率?

搬一本英文書出來「證明」,是唬嚇人,不是以理服人,作家必須自己把道理說明才成啊,更何況該書的名稱含有「freak」字,字典的解釋是:怪物、怪胎、不正常,這本書能否用來作為辯論基礎甚為可疑,我看過這本書,主旨在叫大家小心使用統計數字,不在討論環保。

「旺角銅鑼灣行街」其實等於在四季冷氣超勁開放的商場裏轉,冷氣、凍櫃、電梯、升降機、燈光、巨型展示屏等,全部在耗電,而且是大量的電,發電需要燃燒煤及天然氣,額外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促成全球暖化、氣候變化、極端天氣等環境災難,對環境有負面衝擊。

反觀去郊野公園行山,不燒煤,不燒天然氣,沒有排放額外二氧化碳,何來負面衝擊?「行郊野公園的運動量比較大,也會有不少的碳排放」這句話一度令我搔破頭皮,究竟作家意何所指?後來看到他說:「躺在家裏甚麼都不做,完全沒有活動,碳排放越低,越是環保」,才恍然大悟,原來他講的碳排放指人類呼吸時呼出來的二氧化碳,哎呀,他犯了不懂科學的基本錯誤!

人類呼出的二氧化碳不會令地球大氣層多了二氧化碳,所以不是「額外的」,因此不會令地球暖化。原因是甚麼?想明白這個道理,必須認識呼出的二氧化碳的來源。我們吸入氧氣,經過肺部進入血液,在血液裏把養份氧化,釋出能量和二氧化碳,而養份來自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後者則來自植物的光合作用, 由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植物體內的水結合而成,即是說:運動時呼出的二氧化碳本來就在天上,是循環的一部份,因此呼吸沒有額外為地球增加二氧化碳,也不會額外令地球增溫。

作家還說:「因多走路而吃了肉,碳排放還高於開車」,對不起,多走路花了能量,應該吃米麥之類澱粉質食物攝取來自自然光合作用的能量,而不是吃肉,肉類含「蛋白質」,是另外一種東西,不補充能量啊!

「郊野公園的享受者,是 at the expense of 我們這些人擠入逛商場旳俗人啫」,是蠱惑人心的說話技術,消防員出動幫過的人,遠比從來沒有得到他們幫助的人多,難道我們可以說:「享受過消防服務的人,是 at the expense of 我們這些家裏沒有起過火的人啫」?郊野公園就在身旁,誰都可以去,正如誰人家中起火,消防員都去救一樣,機會均等,不存在 「at the expense of」的概念。

專欄作家,集中寫你擅長的範疇吧,不要亂闖自己不懂的領域,這樣安全得多。

https://www.thestandnews.com/cosmos/%E9%81%8B%E5%8B%95%E5%91%BC%E5%87%BA%E7%9A%84%E4%BA%8C%E6%B0%A7%E5%8C%96%E7%A2%B3%E4%B8%8D%E4%BB%A4%E5%9C%B0%E7%90%83%E6%9A%96%E5%8C%96-%E5%B0%88%E6%AC%84%E4%BD%9C%E5%AE%B6%E8%A6%81%E5%AD%B8%E9%BB%9E%E7%A7%91%E5%AD%B8/

驚安之殿堂的前世今生

香港人去得最多的日本零售店是哪一間?不是Uniqlo,不是無印良品,而是大型連鎖藥妝雜貨店「驚安之殿堂」,是港人赴日的聖地。日前傳媒報道,這名店即將進駐香港,以月租100萬元承租尖沙咀美麗華商場,約1.5萬方呎舖位,平均呎租67元,預計年中開業。

創辦人安田隆夫出生於1949年,慶應大學法學部畢業,因為所任職的公司倒閉了,唯有在1978年,開設了「泥棒市場」,另加上「日本一安い」、「皆樣の(心被箭穿過的圖案)泥棒」和「激安」的形容。日文「安」是「廉價」,「皆樣」是「所有貴賓」,「泥棒」是「小偷、盜賊」的意思,有點兒跳蚤市場的意思,現時仍然好些店舖繼續叫「泥棒市場」。

他的攤位開業時間特別長,有的報道說開到11點,有的說開通宵,我估計是愈開愈夜吧?相信這是他成功的關鍵,至今仍然保持開到深夜的傳統,我去過的店都是開通宵,看資料才知有的只開到11點。

至於香港店,則估計開到11點至12點之間,因為美麗華商場要關門,再說,其招聘廣告說是12點下班。

這店後來改名叫「ドン‧キホーテ」(唐吉訶德),1989年才在東京府中市開第一間店舖(一號店),後來加了一個叫「激安之殿堂」的subtitle,近來又改為「驚安之殿堂」,我估計是因為「激安」個名太cheap的關係吧?

唐吉訶德的業務發展極快,安田隆夫因而被稱為「安売りの帝王」(廉價賣品之王),2004年至2005年間,有2間店被一位精神病患者共放火3次,造成了3人燒死,8人受傷,安田隆夫因而辭職。

他辭職後,唐吉訶德繼續快速發展,日本有160間,夏威夷有3間,最新的總銷售數字是超過1兆円。由2017年起,經過了一連串換股財技後,它的母公司變成了UNY-FamilyMart,以2,119億円入股20.17%作參考換算,它的價值大約是100億美元。

它的產品從二手名牌到藥妝、零食、鹹濕嘢,無所不有,貨品種類多得難以置信,希望來到香港後,也能維持這優良傳統吧。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9%A9%9A%E5%AE%89%E4%B9%8B%E6%AE%BF%E5%A0%82%E7%9A%84%E5%89%8D%E4%B8%96%E4%BB%8A%E7%94%9F-161696

股票經紀規管比地產嚴

【明報專訊】由於地產市道不景,地產代理的數目正在減少,根據最新的數字,2月12日時共有39,881名代理,比1月少212名,更比去年少312名。

照我所知,實際的數字更少,皆因某大型地產代理的董事總經理對我說,他有很多員工都轉了做兼職,只是掛牌,把客戶介紹過來,由同事跟進,兩人分佣,自己就做另一份工。

正因如此,反而有些人特意去考地產代理牌,以作為一份兼職。相比之下,股票經紀的監管嚴格得多,固然也有不少人掛牌不做事,但是由於證監的監管愈來愈嚴格,齋掛牌也會有很多麻煩。

證監愈管愈嚴 齋掛牌也有麻煩

也有不少R.O.(responsible officer)是齋掛牌不用做事,通常人工少上一大截,而且也不可能完全不上班,例如說,法例規定了,證券行任何時間最少要有一位R.O.在場,當唯一的那位R.O.放假時,不做事的那位也要死死氣上班了。

最值錢的,是企業融資部的Principal,就是完全不做事,也有十萬八萬人工,不過現時證監修了例,新上市公司出事,Principal可能要坐牢,所以現在的人頭Principal已經不多了。

報告一下近况:去年我的《炒股實戰》被列入了Google十大好書,《碳六十之劍》的泰文版已收了版權費,所以幾乎肯定會出版。(幾年前也賣掉了內地版權,收錢後,政府收緊監管,結果還是無法出版。)我問經理人為何能把版權賣到泰國去,他笑說是台灣出版商代賣過去的:「他們有眼光呀,我推銷了很多書種,他們只買了你的版權。」(按:版權費是幾萬元,馬上花光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50173005731&issue=20190215

2019年2月14日

評論證監會的財政預算

日前傳媒報道,證監會遞交了2019至2020年度預算,給立法會「審批撥款」……這報道有誤,因為證監會的主要收入來自交易徵費,其中證券部分是交易額的0.0027%,期貨及期權則為每張0.54元或0.1元,這是獨立的「荷包」,並非來自庫房的支出,自然與立法會無關。

根據《證券與期貨條例》,通過證監會的預算,本來由行政長官負責,但已把權力授予財政司長,所以,審批權是在陳茂波的手上,至於在立法會的presentation,只是例行公事,做做樣子。

在下年度,證監會預算有2.3億元赤字,收入約19.5億元,按年增加15.7%,開支21.79億元,按年增加11.2%。我不明白,既然預算收入的增幅高於預算支出,為何竟然會變成了虧蝕呢?

其中一項節流,是搬出長江中心。我早在幾年前已寫過,不明白它有何需要,把辦公室設在全港租金最貴的地方。現在8年租約滿了,才去搬出,也是從善如流。它去年租金是2億元,新辦公地點則在港島東,呎租是現呎租的一半,但總面積估計比較大,如果能省掉0.5億元已經很好了。不過,每年其折舊(所有折舊都計上,不止是裝修)都要三、四千萬元,估算這一次的搬遷裝修費,是億億聲計。

本來我以為,它會搬到上環或灣仔,但其新址是港島東中心,在廉署毗鄰,以後進行聯合行動就很方便了。不過如果和執法無關的日常工作,上市公司和券商都不方便。

證監會有988名員工,去年人事支出是12.82億元,平均每人年薪129萬元,是全港薪酬最高的公司。

未來一年,它將加薪4%,並且預算3,260萬元來增設23個職位,平均每名新人薪酬是142萬元,比起其平均薪酬高出了5.8%,已計算加薪4%在內。

至於開源,是把暫停了7年的券商牌照年費重新徵收50%,那是1,850元的一半,一共涉及四萬多名中介人,估計都有五千萬元左右。雖然現在股票經紀搵食艱難,但我同意這收費:牌照要付錢,天經地義。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8%A9%95%E8%AB%96%E8%AD%89%E7%9B%A3%E6%9C%83%E7%9A%84%E8%B2%A1%E6%94%BF%E9%A0%90%E7%AE%97-161500

洋房細單位最大鑊

【明報專訊】日前看到,大埔比華利山別墅錄得本年第二宗成交,單位是銀池徑單號屋,實用面積1597方呎,成交價1510萬元,呎價9455元,原業主2009年4月以1309萬元於二手市場買入單位,持貨近10年,帳面獲利201萬元,升值15%,報道說是該屋苑罕見的賺錢個案。

比華利山別墅是有名的炒家「英雄塚」,樓價多年不升,據說,很多蝕本出售。然而,我計算過去年,一共有44宗成交,其中19宗賺錢,22宗蝕錢,3宗平手,本年的第一宗則蝕5%出售。

乍看這成績也不太差,不過如果把這十幾年的樓價總升幅也計算上去,就的確很恐怖了。作為地產發展商,四叔的定價之準繩,也實在太令人佩服。

再細看,最災難的是1597呎的最小單位,其實只是大上幾呎的1606呎,成績已經好上很多。1902呎和二千幾呎的,價格就很平均。

樓梯佔不少面積 細洋房不實用

就我的經驗,買洋房小單位很大鑊,因為就樓梯等等,已經耗去了不少面積,很不實用,不過6000幾呎的最大單位,成億元一間,管理費2萬元,就很蝦人買了。

至於我的個人意見,大埔獨立屋之中,最好當然是康樂園,因為可以拆卸重建,間間不同,有的很有品味。其實比華利山別墅的交通已經改善了很多,以前那條三門仔路簡直是村屋的水平,擴闊後已經是可以接受了,我在月前經過,簡直有耳目一新的感覺𠻹!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50085030903&issue=20190214

為什麼去郊野公園才是最不環保的行為?

日前,我在《AM730》的專欄寫了﹕「吃肉就不環保,旅遊也不環保,林超英喜歡的郊野公園,搔擾大自然到了極點,在人口密集的旺角銅鑼灣行街更環保得多了,高運動量也會增加碳排放,因多走路而吃多了肉,碳排放更高於開車……」

有讀者指出﹕「最尾嗰段最離譜,食齋都可以有高運動量㗎,銅鑼灣同各區市中心四季周圍都開哂冷氣,都唔知點環保,只不過係將個人喜好合理化啫。」

在這裏,我承認錯誤﹕皆因報紙專欄規定了字數,前文寫得太多其他事情,後文匆匆了事,只寫出了結論,但其中的推理卻付諸闕如,然而這結論卻並非常識,不可能不寫出推理而直寫結論。就這一點而言,讀者的批評不無是理。

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環保與否,並非一個絕對的名詞,而是相對的。一個人最有效的環保方式,是自殺,而除此之外,我們只能說,某一種生活方式比另一種更環保,或某一種行為很/更不環保,所以只是相對的。

第二點,在《三個中產黨》的網台節目中,拍擋Henryporter引用了《Freakonomics》寫過的分析,指出吃素走路,比吃肉開車的碳排放量更多,我在文中並沒有把這研究寫出來,直接跳去結論,take it for granted,是我的疏忽。

第三點,究竟走郊野公園,還是在商場行街更不環保?我在這裏先不說吃肉還是吃素的問題,因為這是常數﹕吃肉可以行公園,也可以行商場,吃素亦然。

商場有冷氣,固然碳排放量比較高,但是行郊野公園的運動量比較大,也會有不少的碳排放。不消說,躺在家裏甚麼都不做,完全沒有活動,碳排放越低,越是環保……正如前文的所言再推理下去﹕死人最環保,你的生活越像死人,越是環保。

然而,有關環保的計算,並非只計碳排放,大自然的保護更加重要。任何人到大自然,都會留下痕跡,都會有所破壞,只是如果人不多,破壞就不大而已。正如死人最環保,人類完全絕跡於郊野,也是最環保的方式。

這裏先不去講郊野公園的垃圾越來越多,這是因為政府為了鼓勵人們自行清理所攜垃圾,因而撒走了垃圾桶,這當然是蠢得不能再蠢的思維。現在先假設郊野公園旅遊人士全都是潔身自愛,盡量維持環境清潔。

現時郊野公園的使用人次穩定在1,300萬人,全香港則有730萬人,即是平均每年每名港人來2次,但很明顯,絕大部分的香港人都沒有來,只是極少數的人常常來而已。另一方面,郊野公園則佔了全港土地的40%。

只要簡單的計算,就可以知道,只要按人口比例,又或者是按土地使用比例,每年使用郊野公園的人次,理應是以數億計算。如果郊野公園的年遊覽人次是幾億人,相信不管是如何環保地去遊覽,也不可能承受得了,踩爛全部郊野都似,絕對是環保的最大災難,比碳排放還是嚴重得多。

然而,為甚麼郊野公園的遊覽人數不是照人口比例的幾億人次呢?很簡單,就是因為大部分人都去商場,人擠人,不去郊野公園囉。換言之,郊野公園的享受者,是at the expense of我們這些人擠人逛商場的俗人啫,他們還有面目去指摘我們?這豈非賊喊捉賊嗎?

第四點,另一條鐵律,就是你的行動軌跡越少,對環境的破壞越少,你去旅遊,破壞力高於在所居地,你在市中心的繁華地區遊玩,破壞力少於行效野公園,不消說的,如果你去旅遊,去最沒品味的遊客景點拍照,比較環保,如果你專去喜瑪拉雅山,不丹等等的偏僻地方,看湖光山色等等,那就罪大惡極了。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2/14/010109901.shtml

2019年2月13日

騰訊:從岳飛到蘇秦

黃大仙求籤是很靈的,不過要解籤正確才成,我寫了十幾年社論,年年都解籤,自問頗有心得。

去年,沈大師為港股求得了77號《孫霖中狀元》,解籤佬解作股市一片大好。然而,本籤的重點不在「中狀元」,而在「孫霖」。歷史上,孫霖只有一則記載,就是他中了狀元之後,為建文帝帶兵攻打燕王,結果大敗投降,掉轉槍頭,為燕王效力,因而得到榮華富貴。事後孔明看,黃大仙在去年的旨意,反而是要沽清港股,掉轉槍頭買美股,才會發大財。

至於騰訊(700)在去年抽到了「岳飛遇難」,我已指出,岳飛是忠臣,遇難多年後平反,反而證明了騰訊也將有死而復生的一日。

今年黃大仙的指示是「蘇秦不第」,被判定是下下籤,但我的解說是,重點不在「不第」,而是「蘇秦」,皆因別人的不第是永不復生,蘇秦的不第是奮發圖強之後,不久後便六國大封相,顯赫得一時無兩。

從死後平反的岳飛,到生前顯貴的蘇秦,可以見得,距離騰訊復活的日子已走近了一大步。

周顯
投資者、八卦公、知識分子

https://hk.appledaily.com/finance/art/20190213/20611970

華航罷工涉派系鬥爭 國際航業一片大好

台灣華航的機師因為工作時間長而罷工,參與者愈來愈多,加上台灣機師薪水向來偏低,機師在罷工後離職跳槽其他航空公司,可能收入更高,因此他們大有本錢繼續玩下去,看來短期只會愈燒愈烈,不可能善罷。   

至於台灣政府,從蔡英文到交通部長林佳龍,都不像有心解決問題,皆因此次罷工也涉及民進黨內部新潮流和正國會兩大派系的鬥爭……本欄的主題是講經濟,只集中討論航空業的狀況。

華航曾經是最爛的航空公司,空難多到聞者色變,我從來不坐。這歸因於大量聘用空軍機師,飛行時「敢於冒險」,但近年當局已不請軍方機師,營業額和利潤破了新高,不過,卻發生過一次飛機急墮,幸好救回來,調查原因,正是機師飛行時數太過頻密,所以這次罷工的訴求第一項便是「改善疲勞航班」。

這些年來,國際民航業的增長率大約是6%,中國長期超過10%,遠遠高出經濟增長率,然而,航空業卻並非一本萬利,一來是工會太過猖獗,機師嚴重缺乏,議價能力太高,空服員也常常罷工,二來是油價波動,像國泰航空(293),便因油價對沖而蝕大錢。

不過,由於航空業規模大,下游業務又有大量油水,像提供餐飲已可為supplier帶來巨額利潤,再加上這是政府積極介入,像華航,大股東就是台灣政府,執政黨乘機分肥,利益均霑給自己人,也有利於政黨的壯大。

在美國,航空業向來是「英雄地」,虧慘了不少投資者,然而,巴菲特在2016年開始買入航空股,到了2017年第三季,他在四大航空公司的持倉,已超過了其組合的5%,他不會看錯市,航空股的利潤和股價均破了新高,究其原因,油價下跌是其一,航空公司經過了汰弱留強,四大的市場佔有率高達85%,也增強了競爭力。

至於中國,四大的市佔率是75%,但資金率卻比美國低了30%至40%,可見管理差劣,況且,其最大競爭對手是鐵路,皆因空域,美國有80%是民用,中國則不足30%,航班的頻繁誤點顯然嚇怕了不少乘客……至於中國航空股,買不買由你。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8%8F%AF%E8%88%AA%E7%BD%B7%E5%B7%A5%E6%B6%89%E6%B4%BE%E7%B3%BB%E9%AC%A5%E7%88%AD-%E5%9C%8B%E9%9A%9B%E8%88%AA%E6%A5%AD%E4%B8%80%E7%89%87%E5%A4%A7%E5%A5%BD-161315

中國大片出品人眾多 電影股真正價值難估

【明報專訊】我沒看過《流浪地球》,不過據報道,這部電影的主題是講「在不遠的將來,太陽急速衰老膨脹,地球面臨沒頂之災。為拯救地球,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萬座行星發動機,以逃離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

我在2011年的《碳六十之劍》大結局已有過相同的構想:「計劃在1000年內,儲存足夠100萬年使用的能量,然後在美洲的中部,安裝一個推進器。假如地球遇上了毀滅式災難,例如地球碰撞其他星體,太陽系滅亡等,人類可把整個地球作為一艘太空船,全體逃離太陽系。」

本來我以為這是自己獨有的發明想法,不過想想,這應該也不難想到。據說,《流浪地球》的點子出自國寶級科幻作家劉慈欣,不知他的作品是不是比《碳六十之劍》更早,不過,我想外國人應該老早寫過出來。順帶一提,《碳六十之劍》剛剛賣出了泰文版權,不日出版。

流浪地球春節票房奪冠 北京文化漲停

說回《流浪地球》,它作為今年內地春節檔期票房冠軍,其出品人北京文化(A股上市:000802)漲停板,它也是《戰狼2》和《我不是藥神》的出品人,市值過百億元,市盈率是33倍。不過,票房亞軍歡喜傳媒(1003)的股價表現就一般般了。

其實現時中國大片製作費高昂,通常出品人一大串,不知誰佔多少,好難估到其真正價值,不過,周星馳專門用新人,做本小利大的電影,其比高集團(8220)市值不過是1.37億元而已,非但連年虧蝕,還要股本重組,四合一𠻹!不過,究竟這公司有沒有投資幾乎是賺梗的《新喜劇之王》呢?不詳。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49999051839&issue=20190213

2019年2月12日

《新喜劇之王》與周星馳

本來想寫《新喜劇之王》,但看了蕭若元的評論,非但把我想說的都講了出來,而且講得更好更詳盡,這裏只能挑他沒說的部分來講。

《新喜劇之王》的本質是抽去了愛情線的《喜劇之王》,但後者的尹天仇和柳飄飄的愛情線是整部戲的靈魂所在,由李敏所寫,如果沒有了這條線,就算是當年的《喜劇之王》,單憑周星馳的奮鬥線去打,那就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

蕭若元拿差利卓別靈和周星馳相比,認為周缺乏了人文精神。踫巧幾年前和陶傑午飯吹水,他也有類似的說法。不過,蕭作為資深電影人,對周在喜劇方面的評價極高,認為是不世出的天才,但陶則正如九十年代大部分的文化人和影評人,以周的電影文化水平不高,因而對其評價不高。

我相信,抱持蕭和陶同樣想法的人並不少,周星馳不可能不知,因此才會不停試拍有人文關懷的題材,從《長江七號》、《美人魚》,到《新喜劇之王》,莫不有這影子,至少他有這努力。

照我所看過的把周星馳描寫得最好的文章,是才子馮晞乾寫的﹕周有一部很奮的電視單元劇叫《夢邊緣》,故事講他的奮鬥和成功經過,但到了最後幾分鐘,揭露出他原來是精神病患者,先前的故事全是他的幻想。

我的看法也是差不多﹕周星馳好像是一個活在幻想的人,他的電影,音樂不是來自粵語長片的武俠片,就是九十年代的粵語歌,他對李小龍的崇拜已超出了正常人崇拜電影偶像,尤其是,他已經是五十多歲的人了。有人分析,整部《功夫》,不過是小孩子心中的幻想,只有最後一幕才是真實的。《新喜劇之王》的結局更可能只是女主角心中的幻想……馮晞乾在這部戲上映前有這推斷,觀察力真強。

蕭若元說現時的周星馳太過離地,與現實脫節。其實,周星馳從來沒有現實過,他的無厘頭,本來就是一種幻想,他把甘小文漫畫的幻想,當作是真實世界般演出……他在電影的角色,大多數不是正常人,尤其是他自己編劇製作的那幾部。

創作人年紀大了,很多時都會離地,其中不少人的應對方法,是把作品也離地了。例如說,黑澤明年輕時拍了不少不同類型的電影,如《天國與地獄》,但老年後只能拍懷舊片,瓊瑤年輕時寫少女小說,如《窗外》,但在《昨夜之燈》後她只能寫古裝劇如《還珠格格》了。蕭若元說,如李安等人,因為吸收新事物,老年人也可拍不同類型的電影,但別忘記,這些老年導演並非自編自導自監製,而只是集中做導演。如果周星馳能夠同別人合作,只做導演,也不排除他縱是離地,也能拍出好片,不過先決條件當然是他能同別人合作,互補不足。

簡單點說,周星馳根本是正常人。他是天才。

蕭若元說,女主角鄂靖文那場關鍵戲完全演不出,我當然同意。事實上,鄂雖然是中央戲劇學院畢業,更加是2014年《我為喜劇狂》的冠軍,是名副其實的喜劇之王,但是對如夢這角色演得並不好。

然而,就算是最好的演員,頂多只能掌握自己的角色,但是要錄影機般演出對手的神情語氣,卻是非常非常困難,所以,周星馳派給她的,是不可能的任務。如果這只是普通一場戲,還可以胡混過去,但這是關鍵的一場ending,如果做不好,整個結局便沒有說服力了。

按照拍戲的流程,這是一組戲拍完的格局,但我想,要把這場戲拍得好,就不能一組戲拍完,而是要拍完了張全蛋的部分後,鄂靖文停拍3日,期間不停重看張全蛋的那場戲,深入了腦,變成了自然反應,才能夠把張的神情語氣覆製出來。

講完。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2/12/010109734.shtml

港大男生非禮女童被判無罪的法律重點

2014年,一位13歲女童因「暑假無事做」,及對援交好奇,假裝17 歲於成人網站招客。事件被揭發後,多名曾與她發生性行為的男子被捕,但有一名香港大學三年級男生蔡偉麟,女童寄給他一張半身照,二人其後相約到時鐘酒店開房,蔡對女童上下其手,女方為他口交,蔡事後給對方1千元肉金。

由於蔡聲稱女童「胸部好大,有33、34(吋)」,「有上有下、有前有後」兼有濃密陰毛,由於他出身男校,性經驗少,因此未能判斷女童的真實年齡。裁判官接納其理由,裁定非禮罪名不成立,但律政司認為非禮兒童是「絕對責任罪行」,不知年齡不能成抗辯理由,先是上訴得直。港大生再向終審法院提出上訴,結果法官一致裁定港大男生終極勝訴,兼獲訟費。

我雖然不是律師,但大學時唸過憲法和行政法,畢業時去中巴見工,太子女顏潔玲要我ditate法律文件,還讚我的法律知識好添。兼且我有很多法律界朋友,常常吹水論法,自己也寫過法律論文,所以對法律都叫做有少少粗淺的認識。

以上案件,其重要因素是﹕

第一,其實法律呢家嘢,點判決最重要是邊個律師打,所以,代表蔡的潘展平大律師有料到,所以,終審法院的判決講明了﹕以後若有相同案件,判決可能完全不同。

第二,從19世紀開始,把性侵未成年少女定為絕對責任,但近年本港案例已有不同,當絕對責任和法律有所抵觸時,控方有責任證明犯罪意圖,因此,如果被告已證明了真誠相信對方已成年,便能構成辯護理由。

第三,承接第二,被告的理由是,一,對方自稱17歲,二,對方很大波,三,自己的性經驗少。另外值得注意的要點是﹕女童並非15歲,而是13歲,距離合法年齡相差好遠,咁都得?

第四,另一個重點是,終審法院在2006年的類似判決雖然確立了與16歲女童性行為是絕對責任控罪,但本案是口交,是非禮,並非非法性交。

本案件在去年5月9日判決,我發現傳媒報導很多忽略了重點,遂剪貼下來,誰知現在才寫,好讓鹹濕者知道法律,趨吉避凶。

本周心水股票是「集一家居」(1495),不過幾個月內已累升了幾成,所以要中期持有,等上一段日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nextplus/magazine/article/20190212/2_654230_0/-%E8%82%89%E9%A3%9F%E4%B8%AD%E7%92%B0-%E6%B8%AF%E5%A4%A7%E7%94%B7%E7%94%9F%E9%9D%9E%E7%A6%AE%E5%A5%B3%E7%AB%A5%E8%A2%AB%E5%88%A4%E7%84%A1%E7%BD%AA%E7%9A%84%E6%B3%95%E5%BE%8B%E9%87%8D%E9%BB%9E-%E5%91%A8%E9%A1%AF-

全球暖化和教林超英如何環保

香港連日高温,打破了農曆新年高溫紀錄,但是北海道被低温襲擊,破了52年來的低温記錄,美國亦是被寒流侵襲,有75%的地區破了低温記錄,特朗普在Twitter諷刺地寫:「真有全球暖化發生就好了,我們的國家(不包括別的國家)還差點要付出數以萬億美元的錢去阻止它。大家注意保暖啊!」

查特朗普的相同諷刺已非首次,在兩年前的冬天,也是寒流襲美,他已講過同樣的話,而他一直聲稱全球暖化是是中國揑造出來的陰謀騙局,以打擊美國製造業,他因而下令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

全球暖化可同時造成極熱和極寒,這兩者是不相違背的。在過去幾年是有記錄以來最暖的幾年,然而,但也反過來說,地球氣温並非一成不變,寒熱交替循環,是一直在發生的事,從長線來看,現時地球仍然處於幾百萬年一周期的大冰河期循環當中,從短線來看,上一個幾百年一周期的小冰河期是在16世紀開始,19世紀完結。

因此,儘管碳排放增加是客觀的事實,但是究竟如何量化其影響力,地球越來越熱的現象究竟有幾成是來自碳排放增加,抑或是自然現象,也還真的難說得緊。

無論如何,減少碳排放總不是壞事,前天文台長林超英的處方是﹕禁止新樓採用玻璃幕牆,以免室內導致「人造溫室效應」,減少網購,不要浪費食物、減少用電及用水,特別是熱水,應買耐用及可重用物品,減少浪費、減少製造垃圾……這的確是有效的減碳法子,儘管會造成經濟災難,但過後,經濟結構會自動調整成新模式,也許災難時會導致大規模的戰亂,不過死上十億八億人,更有利於減碳。

然而,林建議的「食少啲巴西雞翼」,理由是運輸會增加碳排放,這就錯了。巴西雞翼有規模效應,雖然對雞太殘忍,但計上運輸的碳成本,也比吃本地雞翼環保得多……雖然後者比較好吃。

其實,吃肉就不環保,旅遊也不環保,林超英喜歡的郊野公園,搔擾大自然到了極點,在人口密集的旺角銅鑼灣行街更環保得多了,高運動量也會增加碳排放,因多走路而吃多了肉,碳排放更高於開車……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85%A8%E7%90%83%E6%9A%96%E5%8C%96%E5%92%8C%E6%95%99%E6%9E%97%E8%B6%85%E8%8B%B1%E5%A6%82%E4%BD%95%E7%92%B0%E4%BF%9D-161109

黑二代多是大學畢業生

【明報專訊】股壇時會出現黑社會活動,例如說,淋紅油呀、打人呀、講數呀,諸如此類。查實今時今日,黑社會的傳統業務如收陀地、泊車等等,都已式微,白粉也沒人食,丸仔市場雖然不小,但比起當年的白粉,已經相差太遠;所以,最大的幾門事業,就是澳門、外圍波、地下德州撲克檔,以及細價股等幾樣而已。

大亨們往往養着幾個黑社會大佬,以備不時之需,有一個著名的細價股炒家,曾經遇上一位黑社會向他收數,他居然高薪反把收數佬納為門下,理由是:懂得股票的黑社會十分難得,「人才」難求也。

懂得股票黑幫 「人才」難求

在上世紀1990年代,黑社會除了打進電影圈之外,還打進了股壇……在這之前,黑社會只是莊家的輔助,畢竟,在六七十年代,幾乎每個香港人都難免同黑社會打過交道,不過黑社會正式做莊家炒股票,還是在1990年代才興起的。

查實,今日的黑社會,很多都是大學畢業,有的還是外國名牌大學回來,而且黑二代同時也是富二代,社會知識水平也許遠在不少香港大學生之上。而在香港,也很少會出現刀刀槍槍等重型武器,最多只是貼貼街招,淋淋紅油,我見過最惡的一招,只是出刀手扮斬對方,「追斬」到對方逃進七人車內,如此而已。今日通街都是camera,唔通仲有人敢犯案咩!

最後一提,是有位已去世的黑社會大佬對我說:「有一次,我們找了一個細佬去淋糞,他花了足足幾天,才把足夠的糞搜集回家,然後還要用醋,把糞攪成液體……結果是,他的家臭了一個星期,被家人趕了出家門!」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49912641472&issue=20190212

2019年2月11日

從中港賀歲片講到電影產業

今年賀歲片收入最高的3部電影是《銃夢:戰鬥天使》、《廉政風雲》和《新喜劇之王》,這顯示出港產片的幾個現象:

第一,西風壓倒東風的趨勢持續……電影院的優勢是大螢幕和聲效,大製作西片在這方面是無可匹敵,自從20年前「永盛製作」完結後,港產片也從此衰落了。

第二,唐片自從《無間道》開始,唯一的賣座保證就是大卡士的警匪劇情片,近10年加上了合拍因素。純港產片就是在去年賣座冠軍《棟篤特工》,也走不出維多利亞港。不過,也請記得,港產片從來只有動作片能夠賣埠,八十年代後期再加上了槍戰片,現在只是轉了產品,「單一出口產品」的特性其實並未改變過。

第三,周星馳在2016年導演的《美人魚》和2017年監製的《西遊伏妖篇》都是賀歲片冠軍,《新喜劇之王》卻差強人意,其老本顯然有崩潰的跡象。

現在講內地賀歲片,年初一票房破了新高,但其實入場人次已少了2.6%,只是票價加了而已。然而年初二和初三卻崩盤式地大跌,但有科幻元素的《流浪地球》和《瘋狂的外星人》卻成為了大贏家,相信是因為這類型的片種較新,估計在明年,將會有大量的科幻片上映。

這些年來,中國電影票房以每年一成左右的速率增加,除了2016年(對比2015年)只增加了3.7%。究其原因,不外是供應創造需求:電影院屏幕的增長速度更快。

由於電影涉及軟實力,其總回報率比不上其他產業,在全世界均是如此,從業員也只是贏家通吃,大部分的「工蟻」均是低於平均工資。在中國之所以發展如此蓬勃,主因是羊毛出在豬身上:

地產商發展商要建電影院來吸引商場人流,搞娛樂事業有助於政商交際,把電影項目注進上市公司來炒股票等等。事實上,從籌集資金到包場承諾,篤數搞虛假票房,電影業早已由複雜財技所控制。

現時中國的螢幕數已超越了北美,但是總入場數字卻大約是其一半,由此可見泡沫。毫無疑問,去泡沬是必需也必然的,不過是否由這個豬年開始,就不得而知了。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BE%9E%E4%B8%AD%E6%B8%AF%E8%B3%80%E6%AD%B2%E7%89%87%E8%AC%9B%E5%88%B0%E9%9B%BB%E5%BD%B1%E7%94%A2%E6%A5%AD-160963

姜太公遇文王 港股今年遲發力

【明報專訊】在大年初一,我的好朋友沈振盈大師預測1月的升市只是反彈,立春日,也即是在開市後,就會向下尋底,最低可能低至22000點,5月至7月反覆上落,農曆8月8日才會轉勢,也即是西曆10月,年底可見28000點。上周五那天開市,微跌了幾十點,算是準了一點點啦!欲知後事如何,還待下回分解。

由於沈大師去年的「沈判日」奇準無比,因此這次預測,也受到市場的注意。我雖然相信沈大師,但很明顯,黃大仙有更高的公信力,在去年,沈大師在黃大仙為股王騰訊控股(0700)投得了第六十一籤「岳飛遇害」,果然跌到阿媽都唔認得。

在大年初二,沈大師也到黃大仙求籤,為港股求到了68號中吉籤「姜太公遇文王」,由於姜太公在80歲時,才遇到周文王,因此本籤應該是說到了年底才會有較明顯升勢。有趣的是,黃大仙的籤文居然與沈大師在一天前的預測完全脗合。

周二那天,某位著名莊家出海看煙花,講到今年港股,他說有確切貼士,原來居然又是不問專家問術士,是某位紫微斗數大師預測股市將會上升。他說,這位大師在去年成功預測到股市大跌,皆因他看到個個炒股的人在去年的氣數都不好,從而推論到股市不佳。

按:這位紫微斗數大師是圈中人所篤信,好多人因為他的推薦,搬了去一號銀海,有人3000呎地利根德閣不住,搬去了土瓜灣500呎傲雲峰,有人4萬元月薪,搬去住5萬元月租的深灣九號……結果個個都風生水起,真神人也!

[周顯 投資二三事]

2019年2月8日

畫餅充飢和武則天賞花

以前我當主筆寫社論,年年都會解籤,皆因新年放假,沒有甚麼新聞,國際大事港人又很少關心,解籤賀節,以作茶餘飯後,讀者愛看,作者易寫,供求兩樂,聰明事也。現在雖無社論可寫,也強來解籤,這也是另類的畫餅充飢。

前天大年初二,新界鄉議局主席劉業強在車公廟求得第86籤中籤,籤文為「石田為業喜非常,畫餅將來未見香;怎曉田耕耘不得,那知餅食不充腸。」解為:「出入謹慎,家宅不吉,自身平安,求財不遂。」

師傅們普遍解為政府的施政無用,麥玲玲則把「石田」解為「東大嶼山」,不過,本籤問的是本年運程,東大嶼山講的是十幾年後的事,麥的此說,似乎是扯得太遠了。反而把此講為政府的土地和房屋政策無效,倒還有點兒靠譜。

在此順便解釋一下,「石田」指的是貧瘠的土地,「耕」是把田挖鬆,「耘」是把土堆起和除草,石田看起來能耕卻不能耘,所以只能「畫餅」,不能「充腸」飽肚。

有市民認為,劉業強代表不了香港,這也的確是,他頂多只能代表新界居民,行政長官雖非民選,至少才是法定代表香港市民的人選。再說,車公廟求籤的過程也未免太簡化了,在台灣,求出了籤文之後,還要擲茭,才能確認,否則要一直求下去,直至擲出三聖杯為止。

然而,這籤有一個問題,就是為何「家宅不吉,求財不遂」,為何是中籤而不是下籤呢?這令我想起在過年前,某大報在黃大仙求得了中吉籤「武則天賞花」。

我沒有求過籤,但家人卻為我求過幾次黃大仙,準繩度極高,令到不信怪力亂神的我不由不信。

黃大仙解籤樓的佛隱居士解說是,武則天賞花在冬天,然而百花齊開,即代表新的一年有新的收穫。查這典故另有下半部,就是百花當中,唯有牡丹不賞面,竟然不開花,武則天怒而把園內所有牡丹剷除,從長安移到土地貧瘠的洛陽邙山。誰知牡丹到了洛陽,竟開得滿城都是,現在是洛陽的市花。

這兩籤竟然有暗合之處,合起來的寓意是: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政策不中,卻有誤中的,所以才是「中」或「中吉」。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7%95%AB%E9%A4%85%E5%85%85%E9%A3%A2%E5%92%8C%E6%AD%A6%E5%89%87%E5%A4%A9%E8%B3%9E%E8%8A%B1-160792

車公籤文似暗示 房策壓不住樓價

【明報專訊】車公廟的籤文「石田為業喜非常,畫餅將來未見香;怎曉田耕耘不得,那知餅食不充腸」,好像是講林鄭月娥的房屋政策無用,但就樓價而言,這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照籤文看,「畫餅不充腸」,應該是指樓價上升,並不能改善市民的生活環境的意思……不過,不管解籤是否正確,對於未來樓價走勢,由於供應量在可見的將來,仍然未能趨向平衡,我仍然傾向相信樓價已經調整完畢,可能橫行一年左右,便又會繼續上升了。

料橫行一年又再升

事實上,在這十年間,樓價走勢永遠是下跌一年至兩年,便又止跌回升。這理由很簡單,樓價和所有的資產價格一樣,短期看資金流向,例如貨幣供應和利率,長期看基本因素,例如回報率、供應量等等。

姚松炎說供應量不影響樓價的「謊言」,就是以短期理由解釋長期價格因素:其實任何資產價格,短期都是看資金流向,因為資金流向變動很快,而供應量,回報率等等的變動很慢,但是資金流向如利率因素,長遠而言,只會有波幅沒升幅,但基本因素卻是長期的趨勢……不過在這個城市,笨蛋實在太多,像本文,也要有一定水平才看得明白,這也就難怪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49564805491&issue=20190208

2019年2月7日

從周星馳說到關德興和石堅之分

我有一個朋友,和香港大部分人一樣,都是周星馳的電影迷他的女友也是周的影迷,很多年前,周的一位編劇便介紹其女友給周認識,在飯局中,據其女友的說法﹕「周看著我的腳趾,笑說我的腳趾長得很美。」

我的朋友當然不會為這小小事件,便對周生氣了。他很清楚,這根本是兩回事,不能扯上關係。

很多網民都談論過周星馳,大家對他的藝術天才是無從置疑的,但是,由於周的不少朋友都對他作出過攻擊,甚至包括他極其親密的女友在內,甚至有對簿公堂的個案。網民的反應是兩極的﹕有些是相信了,有些則堅決不信。

不可抺煞的事實是,周星馳從來沒有講過其他人的壞話,再者,他近年所認識的人們,也絕少講他的壞話了。講他壞話的主要是他仍在香港拍戲時,所合作的對象。最後也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在所有明星當中,慈善捐款差不多是最慷慨的,捐款以千萬計,也許只在李連杰之後,而且他從不就善事而出風頭,只是低調地付出。

近年他拍的影片,明顯水平及不上當年,而且完全是食老本。看網民的評論,有的對他挖苦到了極點。

本文的主旨並不是評論周星馳,而是講香港人,中國人,甚至是所有人類的思考方式﹕為甚麼我們非要把一個人定位得如此極端?難道一個人不是好人,便是壞人?他不可能同時又是好人,又是壞人?

周星馳難道不可以在某時間對某些人很好,在某時間對某些人很壞,青年時對某些事情一毛不拔,中年後對慈善又慷慨解囊嗎?一個人有天份的同時,不可以做人也有缺點嗎?又或者反過來說,如果某人人品不好,莫非便可以抺煞他的貢獻嗎?

正如前文說,周星馳的個案只是個引子。香港傳媒常常用私德來抺黑政客,對民主派的有,對建制派的也有,然而,私德固然可以影響到某位政客的公信力,但個別政客的私德卻對於整個陣營的立場正確與否,又有何關係?某位重量級人物為某選舉人站台,然而,這兩者又有何關係?我們的智力真的不能分辨出某人的好壞和能力高低,而要由站台的人去決定我們的意見嗎?

簡單點說,很多人的智力仍然停留在非黑即白,關德興或石堅的層次。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2/04/010109359.shtml

2019年2月5日

妓女是否總是失學,嫖客是否總是毒L?

白木乩,其自述是「聽聞係總編分身,專用來出D與總編身份不符既膠文」,我不知究竟他是《輔仁媒體》的總編還是其他媒體的總編,不過,我是在《輔仁媒體》看到其文章。

那天看到他寫﹕

「如果有學歷有專業資格,邊個會搵自己個貞操出來賣先?天生讀唔到書,講句野一舊舊,搵少少資料都搞唔掂,除左做雞,仲有咩工可以搵到錢?叫佢做文職?……今晚陪金毛,聽晚就陪肥仔,期望個客靚仔啲?你都痴線架,靚仔四正健談風趣,就唔會淪落到叫雞啦是咪先?……各位恥笑人哋做雞嘅毒撚(偽),香港咁多女仔/女人,救唔曬架,你改變唔到全港產業結構,又提升唔到自己嘅收入養埋佢,當你有女仔fd,甚至你閣下嘅女神,有宏願加上有本事,決志做雞,其實好應該送上祝福。」

我且不去討論白木乩的結論,但是,我相信他是一位正人君子,對於「雞」這產業的結構恐怕有著不正確的認識,這裏提出善意的糾正。

首先,究竟是不是只有讀唔到書的女仔,才會去做雞?早在二十年前,已有「專業小雞」的說法,事實上,學歷的作用只是loading而已……這裏且不說「包二奶」這種長期關係,更加不過富豪所出的百萬級肉金,就只講短暫春風,中產階級也能付得起的做雞。

我記得,大約在二千年後,開始見到有大學生出來跑鐘,大學畢業生當然更多,後來習以為常了。畢竟,你以為大學生的薪水,真的比女僕café高嗎?後來,我發現某位fresh graduate,父親是會計師之類的專業人士,也出來跑幾千元的高鐘,龜公是我的某位好朋友。不過這位女子已經從良,我估計現在收入都有幾萬元,不過仍然常去富豪飯局。

查實,很多富二代少女都出來跑幾萬元一劑的高鐘,當然各有前因,例如說,至少有兩位幾十億身家的富豪,其女兒都做到出晒名,其中一位是大婆的女兒,不過他現已離婚,同繼室在一起了。另一位其父親則是空殼,但吃香喝辣住豪宅嫖名模,女兒也是有名的UBC畢業,不過打工的收入,又怎比得出做雞呢?

順帶一提,按照老友的包膠,前者太肥,後者超值。

此外,嫖客也不一定是金毛或肥仔,我認識有兩位高大有型疊水兼且風趣的仁兄,都是重度雞蟲。他們的太太一個是亞姐,一個是著名的模特美女,前者還是主動追求,而這兩位仁兄的顏值水平,去到蘭桂芳,站上一整晚,也肯定晚晚有數返。為甚麼他們喜歡嫖妓多於媾女?皆因兩大原則﹕一,費事媾,二,想被人媾,三,不想有手尾。

至於嫖過妓的男星,更加是多不勝數,最有名的當然是曉格蘭特,其他的,為免涉及誹謗,只有閣下在谷歌打上「明星嫖妓」,即可找出大量的案例。

先前提過的幾隻股票,如「易大宗」(1733)和「耀才證券」(1428)等,都有不錯的升幅,但又未significant enough,不排除只是隨著大市而反彈,觀察中。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nextplus/magazine/article/20190205/2_653233_0/-%E8%82%89%E9%A3%9F%E4%B8%AD%E7%92%B0-%E5%A6%93%E5%A5%B3%E6%98%AF%E5%90%A6%E7%B8%BD%E6%98%AF%E5%A4%B1%E5%AD%B8-%E5%AB%96%E5%AE%A2%E6%98%AF%E5%90%A6%E7%B8%BD%E6%98%AF%E6%AF%92L-%E5%91%A8%E9%A1%AF-

機械人作為服務員

話說,在2015年7月,日本長崎縣佐世保市的豪斯登堡主題公園開設了一間酒店,名為「変なホテル」(Huis Ten Bosch Henn-na Hotel,「変な」就是「Henn-na」,即「奇怪」的意思。

這是全球第一間機械人(Robot)酒店,不用鑰匙或電子門卡,住客首次進房時給鏡頭辨認面孔,往後就可憑藉面部解鎖。櫃台和接待處都是恐龍和美女機械人,餐廳甚至用無人機送外賣,搬運和暫存行李、帶路、房門、電燈開關、調校恒溫系統,全部不用人手,由眼大大的可愛い機械人吉祥物代辦,它會說日、英、中、韓等國語言。

它原來有27款不同功能的機械人員工,合共243名,這酒店在本年1月退役了大部分,只剩下八十多台,種類減至15。酒店總經理大江岳世志及豪斯登堡主題公園社長澤田秀雄受訪時說,機械人表現不佳,例如說,如果住客提出一些沒有預先下載答案的問題,機械人便答不上來,也不懂得影印護照,很多情況都要用真人來做,「有些情況是不需要用到機器人的,有時候只是讓客人覺得很煩。」

而且,機械人的技術進展太快,常要更換軟件,維修,甚至是退役,費用非常昂貴,比人手的成本更高。

中國的火鍋霸主海底撈也有差不多的做法,其用1.5億元打造的北京旗艦店也用了機械人送餐﹕食客用iPad選好了鍋底和配菜後,廚房把涮品送到機械人服務員的手上,機械人用自動導航把碟子送到客人桌旁,只是由於技術所限,它無法避開路上行人。

縱然如此,但海底撈還是比日本的「奇怪酒店」聰明,至少它不敢用機械人作為主打,只是用作輔助,而且很明顯,也只是招徠綽頭,多於實際功效。

美國的Giant Food Stores也在賓州、馬利蘭州及維珍尼亞州的172間超級市場使用機械人Marty,是灰黑色,比成年人高,行動緩慢,配上一對圓圓大大、的眼睛,主要功能是巡視哪些貨品存貨減少,通知工作人員補貨,以及有積水或貨品跌在地上,便出聲警告顧客「小心、危險」,當然也包括了憑其可愛樣貌來吸引顧客。

這是更簡單的工作,況且超級市場的活動空間比海底撈大,Marty的體積也比海底撈機械人巨大,相信可以勝任有餘。

從管理學的角度看,豪斯登堡的奇怪酒店野心太大,失敗是必然的。機械人的技術遠遠未成熟,唯一的成功之道,只有慢慢引進,摸著石頭過河,這也是成功的不二法門。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2/04/010109357.shtml

2019年2月4日

炒股回顧和順騰國際的前景

有線寬頻熊市炒股順騰國際目標價周顯
         
想不到主題,唯有效法前輩曹仁超,寫幾則短文合成一篇。

第一則,回顧去年,股票主要輸一隻「有線寬頻」(1097),輸了接近八位數字,但其他股票則略有進帳,加減起來,也沒有甚麼損失,而且還成功把部分股票套現,本來是我出道以來,表現得最好的熊市。不過,在前年的牛市表現不佳,贏得太少,兩年下來,並不特別出色。

本業沒有損失,然而由於新股操作有技術上的錯誤,中度受傷。畢竟,玩新股並非我的所長,看來還是專心本業,炒細價股,比較穩陣。


第二則,另一宗不務本業的投資,是沽空了期指,慘被挾倉,其實買得很少,只是損失了30萬元,但這也再次證明了,專攻一項,不要多心,才是正路。


第三則,根據統計,香港最長的熊市不超過1.5年(視乎定義,如果2001年的反彈不算,則最多是3年),最短是9個月。港股上次見底是跌了8個月,要麼是破了記錄,這是最短的一次熊市,要麼也在未來的幾個月將會見底,因此不少莊家也正在部署做嘢。我則打算在今年4月左右才大舉出擊。


第四則,上周三晚上,我和20名會員們在旺角堅韓牛晚飯,其老闆、飲食業巨子蕭瑤瑤也在場。我提出了一隻心水股票,「順騰國際」(932),我也是在當天買入,買價是0.36元,當日收市是0.345元。翌日,該股在0.34元徘徊,直至下午還任買唔嬲,收0.4元。上周五是第二升幅,升了30%。

上周六,我在聚會時問,究竟有誰買了呢?原來只有3個人,有人抱怨高追買不到,我笑說,低位任買不去買,高追又追不到,炒股的邏輯實在令人奇怪。據說,目標價是「炒到1元先至講」,但是目標價呢家嘢,折讓是常識吧。當然也有例外,2004年的「嘉華建材」(即今日的「銀河娛樂」,027)1元起步,目標價是3元,結果炒到9.35元,超額完成。


第五則,中環中心的買家之一,「物流張」張順宜只佔小份,分得了3層,根據報道,至少2層已賣出,還有小賺,果然是炒樓高手。


本則好像有點無厘頭,但明眼人可看出和上文的關係。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財經/炒股回顧和順騰國際的前景-160547

空置稅只能起一時作用

【明報專訊】一手樓空置稅是很多市民眾望所歸出來的政策,在當時,我對此的評語是:它只可以起到一時的作用,只要市場把空置的單位通通消化掉之後,空置率便歸於常數,維持不變,因此,它只會有短期作用,而不會有長期效果。

我的預測很明顯是正確的,但沒有講其副作用。當然,任何政策都有副作用,這個白癡也明白的簡單道理,香港卻很少人明白,往往把副作用拿出來大講特講,企圖用此來推翻正確的政策,而居然永遠有很多人這樣做,也有很多人這樣相信,香港這個社會笨人之多,令人咋舌。政策的效率高於副作用,就是成功,副作用高於效率,就是失敗,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回事。然而,一手樓空置稅究竟有什麼副作用呢?我必須承認,這是我當初沒想過的。

發展商減慢建樓 間接推高樓價

最明顯的就是,新樓的建造速度減慢了,我相信,發展商的建樓速度,會逐漸和賣樓速度相符合,減少囤積率。減低建樓速度,除了會令到供應減少之外,也令到成本增加,例如利息成本,這也會間接推高樓價。不過你也可以說,減低建樓速度,最終也會變成常數,一手樓空置稅的常數已經實現了,減低建樓速度的常數則還未完成。至於近期發展商審慎投地,導致地皮流標,則不知和空置稅有沒有關係,至少我未做出這兩者有關的推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49218560100&issue=20190204

2019年2月1日

答林行止為何通脹不會令物價上升?

日前,林行止在其專欄中寫:「貨幣學派發鈔高於經濟增長,通脹必然降臨的說法,已與現實脫節。各國大印鈔票通脹率似有還無,是為明證。」

我是林先生的長期讀者,他的文章和見解曾經對我的啟發甚多,本文當然不是針對他而寫,而是這個貨幣誤解常常有人犯上,因而值得去作出解說。在解說之前,首先講幾個基本原理。

第一,通貨膨脹的英文是「inflation」,即只有「膨脹」的意思,中文的「通貨」指的不是「貨物」,而是「貨幣」。換言之,中文的「通貨膨脹」定義比較精確。順帶一提,《孟子》講的「貨,惡其棄於地也。」《史記‧貨殖列傳》的「貨」,也是作「貨幣」解。

第二,佛利民的名句:「通貨膨脹在任何時地都是一種貨幣現象。」(Inflation is always and everywhere a monetary phenomenon.)這其實是恆真句(tautology):錢印多了,不可能憑空消失,必然花在某些商品,因此也必然令到某些商品價格上升,這簡直是物理學定律。

第三,現時人們指的「通貨膨脹」或「inflation」,並非指的是「貨幣增加」,而是指由政府去制定的一堆消費物價指數,例如衣、食、住、行等等必需品的價格,而其所佔通貨膨脹的比重是由政府決定。

要知道,貨幣增加是客觀數字,改變不了,但是由政府決定的數字卻是任意的、武斷的,只要改變比例,就可以操縱通貨膨脹率了。

正如前文所言,以貨幣增減定義的通貨膨脹,是用增加了的貨幣量去買相同數量的商品,這必然引致總體商品價格上升,但這只是就宏觀而言。

微觀來看,有的商品會升得多,有的會升得少,有的甚至會倒跌,甚至是說,如果有一單宗商品的價格暴升,把貨幣扯光了去買,其他商品也會跌價。

現時最大宗的商品究竟是甚麼?不是衣食住行等必需品,而是證券、房地產等等投資品,換言之,政府公布的通脹數字根本反映不了真正的「貨幣通脹」。就是這麼簡單的貨幣原理,不過搞通的人並不多。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7%AD%94%E6%9E%97%E8%A1%8C%E6%AD%A2%E7%82%BA%E4%BD%95%E9%80%9A%E8%84%B9%E4%B8%8D%E6%9C%83%E4%BB%A4%E7%89%A9%E5%83%B9%E4%B8%8A%E5%8D%87%EF%BC%9F-160401

細價樓回報高但折舊快

【明報專訊】有人問我一個問題:究竟是豪宅的回報高,還是細價樓的回報高?

這真是一個有趣的問題:豪宅的回報很低,通常不到2厘,細價樓卻有3厘,甚至更高一點點。這裏不算劏房,劏房的回報當然最高,可是卻不合法,我有朋友在西環搞劏房,十幾年來,從一無所有,到賺了十億元,可知其利潤之厚。

但豪宅的回報雖低,升值幅度卻比較快……嗯,近幾年豪宅的升幅遠及不上細價樓,但以幾十年來作為計算,豪宅的升幅則高於細價樓。

除了因為豪宅較為罕有之外,我找出了另一個原因,就是細價樓的用料較差,因此折舊也比較高。大家看看,幾十年的豪宅還有其氣派,例如嘉慧園,但是幾十年的細價樓卻接近危樓,快要拆卸重建了。

講到嘉慧園,因為董建華而成名,是老牌豪宅,據說,這名字是因為記念有「美人魚」之稱的歐嘉慧,姑且一記。不過相信記得有歐嘉慧的香港人已不太多了,年輕一輩,就算是連歐的丈夫何守信的名字,也沒有聽過。

豪宅幾十年氣派依舊

我記得,在1991年,我同一個16歲的少女吹水,她居然不知許冠文是誰,我大吃一驚,因為不到十年前,許仍然是票房冠軍。不過吳彥祖現在也是叔父了,小妹妹都嫌他太老。李敖說過,他就算講到蔣介石,也會很listener-friendly地說:「從前有一個人,叫蔣介石……」我現在講每一個人,都會效法李大師,說:「從前有一個人……」因為真的不知年輕一輩識得誰、不識誰。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48959587457&issue=2019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