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30日

富一代溝女KO富二代和上進心

 在我年輕時,女人們的擇偶條件,是要有上進心,因為年輕人只要有一點點的聰明,兼且有上進心,很容易出人頭地。那時,我們這些大學生,主要的對象是大學同學,因為公一份、婆一份,只要努力一、二十年,不難賺到第一桶金,有屋仔、車仔、老婆仔、BB仔。

但是到了現代,年輕、聰明、努力這些元素,用來發達,已然不夠,因此,有上進心的年輕人,已不受少女的青睞。她們的目標,是富二代,這更加直接,也是社會流動性降低的直接結果。

到了近來,比較聰明的女人發現,現在的富二代,很多都是失匙夾萬,別說是做女朋友,就是嫁了給他們,也沒有作用,有女生同我坦言說﹕「我自己都揾十幾萬元一個月,他老豆咁有名,出入政商界,我估不到只有5萬元一個月,比我還要少。」

結果,她跟了一個有幾百億身家,七十幾歲的富一代,更加實際。

現代社會,最大的問題,是老人不死,八、九十歲命,也閒閒地,而且發明了偉哥,只要不死,一生都能享受性愛。而且,到了六十零歲,個樣仲OK,梁朝偉同劉德華都六十歲啦,在以前,三十幾歲已經算老餅了,而家李澤楷五十幾勾,都仲係超級王老王,不知幾多女人羡慕嫁給他。

所以,在今日的溝女世界,是老餅富一代橫行,所有人企歪。

本週心水股票,「創維集團」(751),不過可能要揸一年以上,不是短炒概念。

https://hk.nextmgz.com/article/2_761210_0

用RRSP代替強積金

 我在YouTube的視頻,大力反對強積金,提到了加拿大的「RRSP」和「TFSA」,可以參考,用來作為一個更合理的全新儲蓄計劃,但卻並沒有講清楚其中的內容。在這裏,我簡述一下。

「RRSP」的全稱是「Registered Retirement Savings Plan」,即是「註冊儲蓄計劃」。簡單點說,人民可以把收入的一部分,最高是18%,也有最高金額,現在是27,230加拿大元(約15.7萬港元),撥入一個特定戶口,當撥入了之後,這部分的收入就可以免稅。

這個戶口的錢不能動,但卻可以用來投資,當然是用來投資特定項目,如藍籌股、保險、現金存款,買樓付首期也可以,但當然不可以用來買細價股、窩輪等等。

這戶口的錢的本金不能動,但是生利的部分,如利息、股息,甚至是資本增值等等,卻可以用拿出來花用,不用交稅。

這計劃的最大好處,是彈性很大,你可以提款用來買自住樓,叫做「Home Buyers’Plan」,不過這只是「借款」,要慢慢「還錢」給這戶口,最高可分15年來還。也有「Lifelong Learning Plan」,可以把錢用來作為進修之用,當然是要政府承認的學位或證書課程。

「RRSP」戶口的錢,在退休後,可以逐年取回。由於退休後已沒收入,這筆錢可以視為收入,符合了免稅額要求,也是省了錢。

至於「TFSA」,全名是「Tax-Free Savings Account」,即是「免稅儲蓄」。它推出時,我已回流香港,因此沒用過。簡單點說,現在一年有6,000加元的最高限額,只要你把收入存進這戶口,也可享受免稅。戶口的錢也可以用來買股票、債券等等。

我認為,強積金也可以改為差不多的方法:強積金的目的不過是強迫市民儲錢,用甚麼方法儲,分別不大。它用不著強迫用來買基金,而是任由市民選擇,用來定期存款、買藍籌股或「盈富基金」(2800),買保險,用來作為買樓首期,甚至是供樓,都可以,這既可減低交易成本,也可供市民有更大彈性。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7%94%a8rrsp%e4%bb%a3%e6%9b%bf%e5%bc%b7%e7%a9%8d%e9%87%91-236985

「翻閹」皆因窮?

 【明報專訊】政府兩年前推出公務員選擇延遲退休方案,文職人員延長退休年齡至65歲,紀律部隊職系則延至60歲,其中單單海關,就有94%的人手選擇延期退休。

就我所知,延期退休很常見,警務人員多的是,稱為「翻閹」。當年我移民加拿大,搞些小生意,拍檔就是個翻閹沙展的太太。(按:貓閹得不乾淨,往往要多閹一次,稱為「翻閹」。)

太早退休 養不起餘生

根本上,現時六十幾歲還很精壯,退休年齡並不合理,况且港人平均活到是八十幾歲,如果太早退休,根本養不起餘生。當然,一個人的生產力高峰應該是在三十幾歲至四十幾歲,但六十幾歲的人,在第二、三線工作,還可以做出某程度的幫助。

上只是政策上的分析,至於他們真正要選擇延遲退休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窮,無錢。在以前,生幾個仔女,養兒防老,他們長大後給家用,自己便可以退休了。可是,在現在,更多的是,年輕人根本養不活自己,有的甚至要幫仔女付首期,老年生病的醫藥費又好貴……在以前,生重病的結果就是死,沒有醫藥費的問題不大。

總之是,世界艱難,不再是十幾廿年前的樣子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601408686440&issue=20200930

2020年9月29日

盧瑞盛和《Cyber日報》

 9月18日,資深傳媒人盧瑞盛在家中看電視時,忽然暈倒,送院不治,終年62歲。以今天的醫學,62歲算是盛年,死得如此突然,未免令人奇怪,況且看報導,他平時熱愛運動,喜歡跑步,身體無大病痛。不過,我們這等外人,相信無法深究其死因了。

盧瑞盛於1978年入讀當時叫「樹仁學院」的新聞系,也即是今日的樹仁大學的前身。新聞系是樹仁的皇牌科目,要成績很好方能進入,現在則叫「新聞及傳播學系」。

那時,該校位於灣仔萬茂里,我的第一個女友,和我是預科同學,即入了此校新聞系。後來她同班中同學拍拖,因而與我分手,但肇因是我劈腿被她發覺在先。

盧畢業後,加盟麗的電視新聞部,任新聞主播長達20年,2000年離職後,進入了《Cyber日報》,當總編輯。

《Cyber日報》原來是社交媒體,有一位叫「Sunny」的科技人設計來自娛,並且藉此認識了一位女友,後來嫁了給他。這太太是楊家安的秘書。根據《維基百科》﹕

「楊家安(1953年-),前香港麗的電視演員。曾在電視劇集《大俠霍元甲》中扮演霍元甲的徒弟陸大安,在香港和內地廣受歡迎,因此走紅,還獲得多個內地廣告商青睞,接拍電飯煲等廣告。楊家安還參演過《大地恩情》和《大丈夫》等劇集,又擔任過導演。退出娛樂圈後,到商界發展,為上市公司香港楊氏集團有限公司的主席,又是佛山市的榮譽市民。在陸羽茶室槍殺案被指是幕後主腦,判無期徒刑。」

那時,黃毓民的《癲狗日報》完了,轉為《癲狗周刊》,也停刊了,但他仍有一些專欄,專欄以外,也另有一些文字稿,於是便加入Sunny的社交媒體,合併成為了……名字我忘記了。

由於科網熱,1999年,蕭若元成立了「天網」,其後不到一個月,決定入股這公司。黃毓民那時月入幾十萬元,唔通要他落手落腳做咩!由於我是「天網」的執行董事,順理成章的變成了其負責人。

之所以叫《Cyber日報》,皆因名字要既有高科技,那就「Cyber」吧,但又要別人知道其本業,因此叫作「日報」。本質上,這是傳媒,等於是一份報紙的規模,編採部大約有一百人左右吧。

編採部24小時運作,由於蕭若元和《新報》當時社長馮兆榮是老朋友,因此,《新報》財經版整team人下班後,便過來這裏上班,是多快好省的安排。現時鼎鼎大名的《港股策略王》社長陳承龍也包括在內。不消說,老闆楊受成並不知我們在下面狗皮倒灶。

那時我兼任《Cyber日報》總編輯,每天24小時工作,昏天黑地,幾個月後,盧瑞盛走馬上任,當時我心裏嘀咕﹕不明白為何他好好的一份新聞主播不做,偏來趁這趟渾水,有點兒前途有限,後患無窮的意味。但我當然沒對他說。

盧瑞盛來了後,我在「天網」的工作也被蕭定一接管了,蕭定一成為了「天網」的真正C.E.O.。我從最忙的人變成了最閒的人,那時我已準備全身投入股票,樂得無所事事。

大約一年左右,科網泡沬破裂,「天網」和《Cyber日報》齊齊完蛋。我也不記得究竟是我先執包袱,還是盧瑞盛先離開了,但相差不了幾個月。

由於我和盧都住在跑馬地,踫到過他幾次,從他口中得知,他去了主持《快周刊》,相信是黃毓民的安排,皆因黃當年做過《快報》的主筆,識得老闆吳鴻生。黃的《癲狗日報》倒閉時,也把心腹梁錦祥安置往《東方日報》,算是難得的好老闆,有「善終安排」。

十多年前,盧曾經開口請我為《快周刊》,寫老闆口述、我執筆的「吳老闆周記」。我估計他認為我很潦倒,因此想關照我。那時我沒有地盤,很想寫專欄,但對當代筆,則沒興趣,因而婉拒了。我很感激他的好意。

根據報導,盧於2018年出任南華傳媒董事總經理,當年梁振英選舉特首時,盧亦有參與協助及提供意見。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s://www.orangenews.hk/zhuanlan/138413.jhtml

滙控是否犯了國安法?

 上周六,同一班政經權貴在上海總會食晚飯,講到了滙豐控股。

紅色大狀胡漢清提出了一個法律意見﹕「如果滙豐執行美國對香港高官的制裁,就犯上了《國安法》!」

我嚇了一跳﹕但如果它不執行,就會反被美國制裁,隨時連美元結算都被禁止喎。這豈非順得美情失中意,點做都死?

胡對我說﹕「你可以公開quote我,說是我講的!」

我說﹕「但係我寫《蘋果日報》喎。」他說﹕「都得!」

我心裏嘀咕﹕這條友重倉揸了滙豐好多年,而且他有很多富豪朋友,都有很多很多滙豐,數目以十億元計,現在還準備用維權。我甚至介紹了中小型業主會給他們認識,大家合力,希望討回公道。現在你唱公開唱衰滙豐,不怕影響到自己的利益嗎?

不過可能輸到這個地步,已經準備write off了,所以也不怕插多兩刀,以作洩。而我,作為唯恐天下不亂的人,有這些炒作的juicy題材,當然要放在《蘋果日報》刊登,咁先至夠爆嘛。順帶一提:如果真用《國安法》,拉的應該是滙豐控股的董事吧?

https://hk.appledaily.com/finance/20200929/3XUX3J3PLVAXJN5EE6F4I224BQ/

馬道立的言不及義和曾鈺成的水平

 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在9月23日所發出的聲明,在原則上完全沒問題,我也完全同意,而且他終於承認了法官應該接受社會批評,這無異是摑了行政長官和多位政客、評論員的嘴巴,事實上,法官的接受批評早已寫了在其行為守則,是行內公開的常識,只是社會上無知之徒太多,有理說不清而已。

我雖然同意馬道立所聲明的原則,可是:

第一,他所說的,和法官所做的,是完全兩回事。現時社會上對法官的廣泛批評,正是基於判決不公正,而這不公正是有目共睹,例如說,重案判刑較輕,輕案判刑較重,多宗重案罕有地被批准以低金額保釋後,大舉棄保潛逃,這事實已證明了當日的批准保釋是錯誤的決定……

換言之,他所說的和司法機構所做的,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所以,他愈說,愈是證明司法機構大有問題。

第二,他說「司法機構及其職能絕不應被政治化」,但實際的問題是,司法機構已被政治化了,正如主張「違反達義」的公民黨員,照入司法機構當法官。這證明了,在司法機構的心目中,政治是凌駕法律之上。

查司法機關的被社會攻擊,始自洗國林師傅在一條片子中,指出在7月3日,司法機構開大會,馬道立和張舉能也在場,會中討論到盡量給予政治犯「疑點利益」,因而令到法官心領神會。

來揭露出來,這大會肯定有開,但卻罕有地沒有把錄影片子公開傳播,司法機構指出了其中的部分細節與事實不符,但是其主體內容,卻避而不談。

然而,馬道立在他洋洋灑灑的13頁聲明中,卻完全沒有反駁過此事。如果洗師傅所說的與事實不符,司法機構也完全可以公開否認和駁斥,消除公眾疑慮,但當局卻並沒這樣做,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大會的主題內容確實如此。

最後,馬道立否決量刑委員會的理由是:「量刑是一項司法職能,由法院獨立行使,亦是法院專有的職能。」事實是,英國和美國都有量刑委員會,這又如何解釋呢?莫非英美可以有,香港就不可以有?更可笑的是,曾鈺成居然為此護航,雖然我從來不對他的水平有所厚望,但也未免太離譜了。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9%a6%ac%e9%81%93%e7%ab%8b%e7%9a%84%e8%a8%80%e4%b8%8d%e5%8f%8a%e7%be%a9%e5%92%8c%e6%9b%be%e9%88%ba%e6%88%90%e7%9a%84%e6%b0%b4%e5%b9%b3-236760

恒隆陳氏 被低估的家族

 【明報專訊】日前,同幾個消息靈通的朋友吃飯,講起陳啟宗的恒隆地產(0101)以26.5億元買入美國政府在壽山村道37號的一系列物業。

有人說,陳啟宗其實是「包玉剛」式的資本家,大家以為他的投資主要在中國,其實他在美國也有很多投資,兩邊都很吃得開,因此才敢買這批燙手的物業。我說:「我知他捐了不少錢給美國,例如捐了3.5億美元給哈佛大學。」

有人說:「這些物業只有他才敢買,有錢的不敢買,沒錢的買不起。」我說﹕「貴買阿爺當然會反對,是益了對家,但執平貨應該無乜所謂。」

中美兩邊吃得開 敢買壽山村道37號

恒隆陳家是被低估了的家族,估計其身家可能不在四大家族之下,畢竟,在香港投資地產雖然利潤深厚,但他主力在內地發展,升幅也絕對不在港樓之下。他唯一吃虧的是,和華懋一樣,完全沒有借錢做槓桿,因此增幅比不上有少少槓桿的四大地產商。

但陳啟宗很熱中於政治,不時發表對時局的看法,也有參加很多論壇之類,有點「馬雲」的味道。在香港,同樣地國際化的人物,也許是馮國經吧!這一點,和其他遠離政治的四大地產商有點不同。

至於我對恒隆的最深刻印象,就是它發展的九龍站君臨天下,因為這是公認全港最靚的海景。當初它推出時,由於太貴,所以升幅一直不高,跑輸大市,但到現在,由於其他都升了上去,我反而覺得「都幾抵」。據我的朋友「炮哥」(陳清白)說法﹕「間隔不好,有錢的嫌它細,無錢的嫌它貴。」反而旁邊的凱旋門、天璽等,由於細單位較多,反而更加好賣。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601319306382&issue=20200929

2020年9月28日

銀行業不賣有毒產品不洗黑錢是死路一條

 很多人都問我對於「滙豐控股」(005)未來股價的看法。其實,最大的關鍵點,並非內地政府的《不可靠實體清單規定》,也非美國政府對它的疑涉洗黑錢控訴,以至於先前和未來可能的巨額罰款,而是,香港的、內地的,以至全世界的銀行,都未好過,股價都在下跌。

所以,就算沒有最近的事件,「滙豐控股」也是前途有限,只是在壞消息出現了之後,市場覺得後患無窮而已。

有關全世界的銀行股的普遍倒霉,很多人會歸因於長期低息,當然,這是不利因素,可是,從另一方面看,長期低息只是暫時現象,就算3年、5年、7年,也會有從低息變回高息的可能性。

如果從這角度去分析,那麼,「滙豐控股」以至全世界銀行業的不景,只是周期性,和熊市一樣,只要等待足夠長的時間,必然會從熊變回大牛,不愁未來沒有回復賺大錢的機會。

然而,照我的看法,銀行業的不濟,是結構性的,換言之,它很可能是永遠不可能翻身。

在以前,開銀行是怎樣賺錢的呢?事實上,賺取息差,很麻煩,管理成本很高,又會遇上賴帳走數,好的債仔是很少很少的。所以,在以前,真正的賺錢方式,是偷偷的把客戶存款借回給自己,有源源不絕的「平錢」,用來支持其他賺錢的生意和投資,不難發達。

另一個可能性,就是用來洗黑錢,例如說,在以前,香港有一間銀行的大老闆,是外圍馬大莊家,他用銀行來交收馬數,太方便了。

但到了八十年代,監管漸漸嚴密,這條路漸漸走不通了。但是,由於經濟快速發展,因此,正正經經的做生意,也「有得做」。

到了九十年代末期,銀行兼營證券業,主要的利潤來自推銷有毒金融產品,以及由於內地和俄羅斯等國的崛起,洗黑錢也有了新的玩法,這令到銀行賺到最後一「浸」錢。

但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有毒產品賣不出去了。這十年來,反洗黑錢反得太雷厲風行,這條路也堵塞了。這即是說,銀行要回到去正正經經做生意的賺息差日子,但你看看,今日經營銀行的成本有多高,就知這是死路一條了。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9%8a%80%e8%a1%8c%e6%a5%ad%e4%b8%8d%e8%b3%a3%e6%9c%89%e6%af%92%e7%94%a2%e5%93%81%e4%b8%8d%e6%b4%97%e9%bb%91%e9%8c%a2%e6%98%af%e6%ad%bb%e8%b7%af%e4%b8%80%e6%a2%9d-236625

投資之道 首重「不折騰」

 【明報專訊】有讀者問我,他手上有兩個單位,一間自住,一間出租,已經供甩了大半,卻不看好樓價,問我可否把出租單位賣掉,然後買股票或是找一些高回報的投資,等到樓價下跌之後,方再買回單位。

首先,我不就香港未來樓價表態,只假定它會平穩,或會下跌,皆因分析問題,要定出變數和常數,只集中分析變數,如果連常數也去分析,那就太多條件互動,什麼也分析不了。

揸現金炒股票須常用腦 持房地產不用諗

我教人投資,不管對方是誰,有一個大原則,就是當年胡錦濤講過的﹕「不折騰」。換言之,前路如何,沒有人知道,樓價可能升,可能跌,但現在這個讀者相信人屆中年,財務環境已在comfort zone,絕對不應「換碼」,去自尋煩惱。

持有房地產的最大好處,是所用到的腦汁極少,完全不用諗,可以每天快樂地過活。反之揸現金,或炒股票,就要常常用腦,後果不但是非常辛苦,而且還可能辛苦完還要輸錢,這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了。

反過來看,揸樓的最大缺點,是槓桿高,供樓不但辛苦,而且假如樓價下跌,或者是自己失業,則會十分危險。

然而,如果樓已供甩了大半,則已過了危險期,一對夫婦,有兩個單位,一人有一份工,已經是世上最快樂的事,也是世上最安全的處境,用不着為了賺多少少錢,去冒上一絲一毫的風險。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601232508901&issue=20200928

用最省力的方法應付土狼

 1949年出生的Richard Fisher,在2005年當上了聯邦儲備局達拉斯分局的總裁,2015年退休。他講過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大約是這樣的。

加州州長和他的狗在跑步,一隻土狼跳出來,襲擊了狗,咬了州長。州長認為,土狼的襲擊是大自然的行為,因此,他打電話給動物控制中心。動物控制中心捉了土狼,向州政府收取200美元,作為檢查疾病費,以及收取500美元,作為把土狼重新安置費用。

州長先是找獸醫,處理狗屍,再用200美元去作屍體檢查。他跟著去找醫生,用了3,500美元,去處理傷口和打防疫針。

那條跑步徑封了半年,花了10萬美元,確保再沒有野獸出沒,襲擊途人。州政府還要用5萬美元,去宣傳「小心土狼」的計劃,好讓附近居民留心。議會則花了200萬美元,去研究狂犬症的處理方法,以及如何在全世界消滅這症。

州長保鏢被炒掉。州政府用15萬美元聘請了一個新的保鏢,後者要接受特殊訓練:如何對付土狼。

保護動物協會不滿對土狼的再安置辦法,因此控告政府,要求賠償500萬美元。

同樣地,德州州長和他的狗在跑步,一隻土狼跳出來。德州州長掏槍,把土狼轟斃,繼續緩跑。他的成本是5毛錢的子彈。禿鷹會吃掉土狼。

Richard Fisher的結論是﹕「And that, my friends, is why California is broke and Texas is not.」(然後,我的朋友們,這是為甚麼加州會破產而德州不會。)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s://www.orangenews.hk/zhuanlan/138238.jhtml

2020年9月25日

滙控與龐氏騙局 摩通與俄羅斯黑幫

 「滙豐控股」(005)疑洗黑錢案件,是由《BuzzFeed》網站獲得了外洩了的秘密文件,然後與多間傳媒共享,由「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s,簡稱ICIJ)公布出來。

《BuzzFeed》的創辦人就是大名鼎鼎的《The Huffington Post》主席Kenneth Lerer,至於「ICIJ」這間表面上是非牟利的國際調查機構,實質上,當然有它的政治目的和任務。它有很多贊助人,如福特基金、梅麗史翠普、芭芭拉史翠珊,還有,無寶不落的索羅斯的「開放社會基金」。

它在過去曾經獨家帶頭報道過「巴拿馬文件」(Panama Papers)和「天堂文件」(Paradise Papers)等等,都是披露富人和名人離岸活動的秘密文件,證明它有很強的財金線。

除了「滙豐控股」之外,還有另外4間被點名,包括了「摩根大通」、「渣打集團」(2888)、「德意志銀行」、「紐約梅隆銀行」,其中的「摩根大通」更涉及為俄羅斯黑幫頭目Semion Mogilevich洗黑錢10億美元,他的犯罪行為包括了經營槍械、毒品販賣、謀殺,是聯邦調查局(FBI)十大通緝犯之一。

「滙豐控股」是一個名叫「Xu Ming」的內地人,自稱是碩士,洛杉磯福音教會牧師,利用一間叫「World Capital Market」的公司,承諾在100天之內,獲得100%的回報,玩「龐氏騙局」,欺騙了數千人,涉8,000萬美元,主要是亞裔和拉丁裔,並且把錢捲到香港。

相對來說,這騙局及俄國黑社會般的震撼人心,不過就香港人而言,當然是更關心「滙豐控股」了,皆因其近日的股價,已傷盡人心,成為了市場的關鍵重心。

這份秘密文件,是美國財政部下屬的金融犯罪執法網絡局(FinCEN)的調查文件,列出了1999年至2017年間高達2萬億美元的洗黑錢記錄……據我這陰謀論專家的看法,多半也就是財政部自己洩露出來的,目的就心照不宣了。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bb%99%e6%8e%a7%e8%88%87%e9%be%90%e6%b0%8f%e9%a8%99%e5%b1%80-%e6%91%a9%e9%80%9a%e8%88%87%e4%bf%84%e7%be%85%e6%96%af%e9%bb%91%e5%b9%ab-236362

匯控之死:一個時代終結

 【明報專訊】匯豐控股(0005)的股價非但破了新低,而且還跌穿了2009年供股價,傷盡了股民的心。在十幾年前,我寫《炒股密碼》,早已指出了買匯控的人是盲毛,皆因銀行業太過複雜,而匯豐銀行作為國際銀行,其業務普通人根本無法理解,所以,買它長揸,贏錢是好彩,輸了也是活該。

在當時,我發明了一個名詞,叫「路紙投資法」,指的是買匯豐的人其實什麼也不識,只是看往績,發現它開一個「長莊」,跟買而贏錢,如此而已。

時代不斷轉變 沒股票只升不跌

大家忘記了這股票當年叫「大笨象」,原因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長期不升,只是在八、九十年代之後,突然暴升,變成了長勝(升)將軍,我還記得當時曹仁超改稱它為「小飛象」,就是因為這個turn-around。

我在《炒股密碼》提出的炒股概念,就是說由於時代會轉變,沒有一隻股票可以長揸,但在當時很少人相信,現在已一一兌現成為現實了。當然了,我的信徒當中不少已發了小財,賺了第一桶金,不在話下。

查實香港人被股票「欺騙」,匯豐控股已不是第一隻,當年的香港電訊,後來成為電訊盈科(0008),已不知傷了多少散戶的心,然而前車之鑑,大家還是不醒水。就是買了當年的藍籌股太古(0019),現在也只是三百幾億元市值而已。這些傳統好股票的一隻隻死亡,預告着一個時代的終結。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600973852336&issue=20200925

銀行業前景不明朗

   有人問我,匯豐控股(005)已跌穿了史上最低位,連供股價也跌穿了,還能買嗎?


  匯控不能獨善其身


  我的回答是:匯控的最大問題,不單是可能被中國制裁、因洗黑錢案被美國罰錢,而是整個銀行業的前景都不明朗,匯控不可能獨善其身。


  銀行業賺大錢,是在2000年後,世界經濟欣欣向榮,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美國開放了傳統銀行業和投資銀行的界限,傳統銀行大做投資銀行生意,私人銀行家call高端客戶大買有毒金融產品,由於客戶多、產品毒,方才賺到大錢。


  可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這一套已不可行了。英國本來是歐洲的洗黑錢中心,匯控作為英國第一大銀行,也可沾光,可是現在嚴禁洗黑錢,這條路也封死了。


  資深投資人、合眾會會長周顯(逢周五刊出)

https://www.hkcd.com/hkcdweb/content/2020/09/25/content_1217904.html

2020年9月24日

金斯瑞董事長被監視居住及其股價走勢

 在本月18日,「金斯瑞生物科技」(1548)停牌,本周一發出通告,然後復牌,通告的內容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緝私部門對本集團位於中國南京和鎮江的公司辦公地點進行了檢查……涉嫌違反中國法律關於進出口的規定……本公司董事長、非執行董事兼控股股東之一章方良博士目前正處於在中國 『監視居住』……4名其他員工被拘留訊問。」

檢查和拘留發生在本月17日,之前一日(16日),「金斯瑞」股價是14.26元,17日當日收報13.88元,微跌2.66%。2日後復牌,最低見10.12元,收11.48元,跌了約17.3%,成交額8.8億元,以此成交額而論,此股跌幅算很少了。

1987年,章方良獲得南京大學化學碩士,1995年,獲美國杜克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其後任職於美國新澤西州Schering-Plough藥物公司,主力是開發腫瘤、心血管、中樞神經系統等疾病的藥物。

章方良在2002年離開了Schering-Plough,同年成立「金斯瑞」。註冊地點也是新澤西州,總部卻是在中國江蘇省南京市,主要業務是基因治療。

2015年12月30日,該公司在香港上市,招股價1.31元。上市當日微升至1.32元收市,翌日跌至1.27元。第3日升至1.62元,2星期後跌回至1.3元。

然後,在一段很長的時間,這股票在1.3元至1.5元的價位浮沉,輾轉下滑,在2016年5月27日,即上市後的半年,最低跌至1.09元,這種走勢,悶到任何正常人也無法忍受,只能打靶沽出。

它在當年的8月底開始轉勢,到了2018年1月29日,升至34元,也即是在年半之內,升了30倍,市值650億元,這在當時的市場,算是一大奇蹟。

我是在十幾元聽到消息,雖然沒有買,但也因而留意上了這股票。

無巧不巧,在這之前,章方良辭去了公司行政總裁,只擔任主席及非執行董事,因此,這事件已對「金斯瑞」的影響減至最低。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9%87%91%e6%96%af%e7%91%9e%e8%91%a3%e4%ba%8b%e9%95%b7%e8%a2%ab%e7%9b%a3%e8%a6%96%e5%b1%85%e4%bd%8f%e5%8f%8a%e5%85%b6%e8%82%a1%e5%83%b9%e8%b5%b0%e5%8b%a2-236178

洗錢難防 匯控不如撤出美國

 【明報專訊】被爆出洗黑錢醜聞的銀行,並不止匯豐控股(0005),還有摩根大通、渣打(2888)、德意志、紐約梅隆等,還有好幾間,只是因為匯豐銀行在香港的聲名大,近日又有太多的壞新聞,因此被集中報道。騙徒名叫「Xu Ming」,看這名字,應是中國內地人,自稱在加州獲得碩士學位,身分之一是洛杉磯福音教會牧師。

銀行難完全避免接觸到黑錢

他透過臉書和YouTube網上研究會兜售的「雲端電腦的投資機會」,承諾的回報率是在100天之內,可獲得100%的回報,這種高回報率的騙局,對象當然是低下階層,主要是亞裔和拉丁裔人士,一共騙到了8000萬美元。就我所知的老千局成本,包括出糧給下線、「擺門」的燈油火蠟如租金、秘書、名車等,有一半至三成純利,已經很好了。幾年前,有一位姓「金」的前上市公司董事向我sell南非金礦,也保證一年有3至4倍利潤。

我看他坐七人車,戴名表,穿名牌西裝,也有不菲的成本,而且滿口英文,據說,他的拍檔都是半唐番,所以他也沒聽過我的大名。我心想,他的前女友連續遇上兩個渣男,運氣和眼光也算不佳了。說回這個Xu Ming,其實加州早在2013年9月已通知匯豐銀行,但直至2014年4月,美國證交會落案起訴騙徒後,匯豐才關閉他在香港的戶口。

照我說,做銀行,很難完全避免接觸到洗黑錢業務,匯豐在不久前才被美國罰了19億美元,倒不如索性關掉美國部分,更為划算!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600887917608&issue=20200924

2020年9月23日

Take嘢、嫁人、生仔、入樂團的女性朋友

 有個很久不見的女性朋友,我一直有follow她的臉書。我與她不算太熟,我的臉書只有二十幾個朋友,很熟的也不add,她居然是其中一個,也算是玄妙之至了。

記得有一段時間,不時和幾個朋友吃飯,她是其中之一。那時覺得很詫異,每次飯後,她都會去洗手間,一去便是半小時,一次如此,兩次如此,次次也是如此。直至後來,有人透露,原來她去了廁所take嘢,怪不得。

沒幾年後,她嫁了人,生了個女兒,樣子活像她的丈夫。又沒幾年,她離了婚,獨自養大女兒,想來十分辛苦。但我只是從臉書看到,不知實況。

同時,她不時會乘坐私人飛機,去外國旅行,原因也不用細表了。總之,她有幾個要好的女朋友,有的還是小明星,相信大家互相扶持,也有介紹客戶。

有一天,我發現了,這位女性朋友,居然還參加了一個樂團組合,有些樂團照片流了出來。我心裏嘀咕﹕「乜她除了唱K之外,還會唱歌的嗎?」

八卦花了十幾分鐘,深挖下去,方才省悟﹕這「樂團」就只是拍了幾張照片,搞了一些臉書,讓人家Google Search到,就已達成目的,根本用不著練歌、排舞、表演。說穿了,只是一張catalogue,該大陸客人誤會,以為她是小明星而已。

不過,樂團的其他成員,真的存在小明星。這照片,明顯是小明星給她的朋友優惠,自然也有著共存共生、互相扶持的作用。By the way,這小明星我也認識了很多年,同樣走過相同的道路,如take嘢、生仔。

本週心水股票,「博尼控股」(1906),這幾乎肯定是好股票,不過不知要等幾耐,我都只是買了少少,慢慢等。

https://hk.nextmgz.com/article/2_760122_0

炒股方法和政經制度不可能幾十年不變

 周一,我在本欄寫出,股票是反向推理,結果推不出原因,也沒有線性的、機械式的、簡單的必然的結果……其實這是前提,寫的肇因是看到了一些講被動收入、財務自由的老套文章,因而「興」出了一些想法。

簡單點說,被動收入本身已是錯誤的概念,皆因投資的黃金法則是:你必須時時刻刻看守著籃子裡的蛋,一勞永逸的想法,認為雞會生蛋、蛋又會生雞,坐著不動,就會發達,這些想法完全是錯的。

這正如買「滙豐控股」(005),曾經是正確的,但現在已變成了大錯特錯。這並非因為「滙豐控股」不好,而是它在當年是好的,現在就不好了,世界不停在變化,如果世界變而你不變,你就是錯了。

既然世界不停在變,投資方式也應不停在變,但是,世上永遠有太多的笨蛋,不但笨,而且懶,想找出一些公式,可以永遠地、簡單地,照著這些方法,做足一世,無驚無險的發達,這就是完完全全的大錯特錯了。

人類有這種愚蠢的心,不但存在於投資世界,也存在於其他的生活方式。例如講政治,人們常常說,可以有一種完美的制度,制度自由運行,由制度去決定一切,又或者是有一種完美的政策,可以永恆不變,這些當然也是笨蛋的想法,不過,世上笨蛋還真不少。

先講政策,曾蔭權的保守政策在他初期還有點功效,但在他後期卻變成了不能彌補的大錯,但由於他的智力有限,因此直至坐牢出來,還不知自己是有錯,而他的搖旗吶喊分子如鄭經翰,也是如此。

所謂的政治和經濟制度,也是差不多的東西。內地在1949年時,需要的是共產主義,1979年時,需要資本主義,這兩者並不自相矛盾,皆因不同的時候,有不同的客觀形勢,需要不同的政經制度。

至於香港的制度,在以前,一直走得很好,但是這並不代表了,在以後,沿著相同的制度,也會走得像以前一般的好,這種想法完全是錯的。時代不停的在變,客觀形勢也在變,所以,世上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制度,認為一套制度可走幾十年不變的人,肯定也是笨蛋。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7%82%92%e8%82%a1%e6%96%b9%e6%b3%95%e5%92%8c%e6%94%bf%e7%b6%93%e5%88%b6%e5%ba%a6%e4%b8%8d%e5%8f%af%e8%83%bd%e5%b9%be%e5%8d%81%e5%b9%b4%e4%b8%8d%e8%ae%8a-235990

新盤單位多樣 百貨養百客

 【明報專訊】鄧兆尊本該在娛樂版出現,誰知這一次卻是在財經版,因此特別惹眼。

傳媒報道,已故粵劇名伶新馬師曾兒子,藝人鄧兆尊及其弟鄧兆榮持有西貢坑口道丈量約份第224約地段第310號及毗連政府土地,也即是他們母親祥嫂擁有的西貢豪宅,1990年以2400萬元買入,地皮佔地4.52萬方呎,可建樓面逾4萬方呎,2018年向城規會申請改劃為「住宅(丙類)2」及綠化地帶,擬建8幢5層高洋房,剛剛獲規劃署不反對相關申請,打算興建8幢5層高的洋房,及一幢樓高2層面積1800方呎的非住宅物業。

我不知道究竟這幢「非住宅物業」是什麼,可能是小小商場/店舖+管理處之類的物體吧?我也不懂得房屋的marketing,不過根據我近期看新樓的經驗,如果是8幢5層高的洋房,很多發展商寧願起6座6層至7層高的洋房,再加上兩間獨立屋,百貨養百客,多點variety,易賣一點。

中產住宅設頂層特色戶 吸引貪方便老闆

所以現在常常見到,幾百呎的將軍澳中產階級住宅,都會有一個頂層特大特色單位,皆因在將軍澳也有不少老闆級人馬,貪方便,不一定會住中環。像半山壹號、賢文禮士等,都有獨立屋,畢竟,獨立屋的呎價貴很多,利潤也高得多,至於住宅樓宇,高一層,價格也能賣貴點,除非受到高度限制,方才例外。

不過,最記得鄧兆尊的鏡頭,還是他飾演的《國產凌凌漆》中,被槍斃的陳司令的兒子。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600801411723&issue=20200923

2020年9月22日

《飄洋過海來看你》和歌的feel

 我最喜歡的歌之一,叫《飄洋過海來看你》,歌手是娃娃。

娃娃,原名「金智娟」,出生於1964年10月4日,根據《維基百科》﹕「畢業於華岡藝校舞蹈科,是台灣女歌手、填詞人、作曲人、廣播主持人,1981年加入「丘丘合唱團」擔任主唱,當時藝名叫「娃娃」,以「就在今夜」這首帶有搖滾曲風的歌曲在歌壇闖出名聲,之後則以情歌傳唱。《漂洋過海來看你》是其代表歌曲。」

我聽過她的不少歌曲,感覺麻麻,唯獨《飄洋過海來看你》最能觸動我。很記得,當年我在加拿大,常聽這首歌,百聽不厭,覺得這歌有獨特的磁力。現在聽時,那時在地窖的書房的情景還歷歷在目。

這首歌的形成故事後回溯到上世紀的八十年代,20多歲的金智娟愛上一位北京舞蹈家,由於這男人家有妻室,因此這段是苦戀。

她和唱片製作人李宗盛聊天,隨口把這件事講了5分鐘。過了兩天,李宗盛興奮地拿出一張沾滿了油漬的、某連鎖牛肉麵店的餐墊紙,這就是《飄洋過海來看你》的詞曲了。

根據娃娃的說法﹕「我在錄《飄洋過海來看你》的時候,因為那是我自己的事情,第一天剛進錄音室,我唱不到兩句就『嘩地大哭』,完全沒辦法控制,一連哭了兩天,直到第三天李宗盛跟我說:『今天先不錄這首! 但我要問你,你從這段感情學到了什麼?』」

到了最後,整張專輯其他歌都錄完了,娃娃努力抽離,忘記自己是歌詞的主角,才完成錄唱。之後,這首歌大紅,不過沒多久,她也和那北京舞蹈家分手了,結束這段苦戀。

後來有了Youtube之後,我再聽這歌的其他版本,發現她在中年以後,和其他歌星一樣,唱歌技巧大進,然而,不知怎的,卻唱得完全沒有了味兒,一點也不好聽了。它還有很多的重唱者:周華健、孫露、馮提莫、劉明湘、王鷗等等,梁靜茹+艾怡良還拍了很認真的MV,但沒一個比得上當年的娃娃。

我由此明白,歌曲,以及所有的藝術,最重要的是feel,是感情,技巧只是其次又其次。

原唱版本: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NQohQBFnwI

後來的版本,這時候年紀已大,有點不夠氣了,不過技巧卻成熟得多,但已沒有了感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B6jNJO1JB8

李宗盛把這歌的故事說了出來,但他唱的效果也不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IzosK9Esm4

《漂洋過海來看你》有一部同名電視劇,由陳銘章執導,朱亞文、王麗坤、黃柏鈞、王彥霖、葉青、高洋、馬秋子主演,2017年4月2日在浙江衛視首播由朱亞文+王麗坤唱主題曲。不過,不知怎的,我卻總是把這歌連結上鍾楚紅飾演的《秋天的童話》,她看著情人陳百強離開的那一幕。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s://www.orangenews.hk/zhuanlan/137744.jhtml

滙控最壞消息還未公佈

 首先講中國的《不可靠實體清單》,很大程度上是回應美國的制裁。用最簡單的說法,根據這條立法,凡是參與制裁中國的公司或個人,都有可能被加入清單裏頭,被反制裁。

然後講到日前由於《環球時報》指出首批名單包括滙豐控股(005),令到滙豐股價應聲大跌5%,破了新低。滙豐的長期支持者曾淵滄認為,上周末才完成立法,相信不會立即公佈制裁名單,而且名單是企業對企業,不會因孟晚舟一個人而制裁滙豐。

我看完了規定的14條款,看不出它有寫明是企業對企業。周一有人問我,滙豐股價見底未?我的回答正是:壞消息未出完,最少要等名單正式出來,方有可能見底。換言之,曾淵滄所說的暫時未公佈名單,反而對股價不利。這應該是股票常識了。

跟着講龐氏騙局,事涉多間銀行,滙豐只是其中一間。美國政府早在2013年已通知了滙豐,但要在一年後它才動手凍結戶口。嚴重指控是:徐明是騙美國(亞裔和拉美裔)人的錢,捲到香港去,洗走了,受損的是美國,這就是真的最大鑊了。

https://hk.appledaily.com/finance/20200922/EMMUHAPVVRDUNEJWX3IWUXBIR4/

十二瞞徒應處甚麼刑罰?

 「十二瞞徒」的案件,有一個重要的法律關鍵,就是《中國刑法》第322條《偷越國(邊)境罪》,究竟應該判以甚麼刑罰呢?

有的人說,法律講明:「犯本條罪的,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因此提倡應判以最高的一年刑罰。也有人說,政治不應在法律之上,根據(他們所知道的)慣例,行政拘留十零日,就應放人了。

通常,香港人講《中國刑法》,完全沒有相關知識,亂噏一通,只要政治掛帥,就有大把人支持了。

一般來說,立法只講明大原則,微觀的懲處方式則由法院的釋法去決定。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9月24日發布的《關於嚴厲打擊偷渡犯罪活動的通知》講明了:

「對那些邊民、漁民為探親訪友、趕集、過境作業等原因偶爾非法出入國(邊)境;或者是為貪圖省事而非法出入國(邊)境,情節不嚴重的,以及因聽信他人唆使、不知道偷越國(邊)境是違法行為而偷越國(邊)境等情況,一般不以犯罪論處。在國(邊)境地區誤出誤入的,更不應作為偷越國(邊)境罪處理。偷越國(邊)境的一般違法行為,可給予治安行政處罰或者批評教育,使其改正。」

所以,簡單偷渡行為的懲罰,的確是直接放人,或「係咁咦」行政拘留,便算數了。

然而,「立案標準」另有說明:「偷越國(邊)境,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立為重大案件:

(1)在境外實施損害國家利益行為的;(2)為逃避法律制裁偷越國(邊)境的;(3)偷渡時對邊防、公安人員等使用暴力相威脅的;(4)介紹、引誘多人一起偷渡的;(5)在偷越國(邊)境過程中有其他違法行為造成嚴重後果的;(6)有其他嚴重行為的。

「十二瞞徒」犯了其中3項:逃避法律制裁、多人一起偷渡、有其他違法行為,也即是違反了《港區國安法》。

犯上這罪,不管有多嚴重,最多也只是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而已,不過「並處罰金」就不知是多少,注意是「並」,而非「或」,如果罰三幾十萬元人民幣,都幾重皮,至於告不告《港區國安法》,又是第二回事了。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8d%81%e4%ba%8c%e7%9e%9e%e5%be%92%e6%87%89%e8%99%95%e7%94%9a%e9%ba%bc%e5%88%91%e7%bd%b0%ef%bc%9f-235872

撈底匯控的原則

 【明報專訊】話說匯豐銀行網站顯示,於12月7日起,將終止為匯豐控股(0005)和恒生(0011)兩隻股票提供孖展借貸。根據匯豐銀行的官方發言人的說法,是該行會不定期檢視股票孖展比率,換言之,這是講了等於無講過。

我不知道匯豐銀行的內部如何評估孖展額,究竟有沒有客觀的計算方式,是基於其市盈率、資產值、短期價格的升跌,以及未來前景的走勢決定其孖展額,抑或是另有評估方式,但無論如何,這應該和近日匯豐控股的壞新聞、股價暴跌,以及拒絕派息有關係。

此外,恒生本應是無事,至少我想不出它本身有何問題,相信是受其母公司匯豐所拖累吧!

我另外有一個想法,就是匯豐本身出了問題,因此不想把所有的蛋放在同一籃子內,即是說,本身公司有事,內部又接受有問題公司的孖展,這變成了雙重風險,也不排除是這個原因。

等極壞消息下最後一跌

然而,炒股票的人也許不知道,很多證券行的margin policy是照抄匯豐銀行,如果匯豐銀行拒按匯豐控股,這也即是代表了,很多證券行同樣也會拒按這股票,這會造成連鎖反應,影響可能很大。

我以前講過,如果匯豐控股跌至28元,會買入。拍檔R君問我,究竟會不會真的這樣做?我回答說。第一,要有spare cash或spare margin先至得,否則有心也無力,第二,28元雖然幾抵,但最好還要有極壞消息,作為最後一跌的催化劑,否則就算等幾年會贏錢,也會犧牲很大的機會成本。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600714526332&issue=20200922

2020年9月21日

股票是反向推理 沒有2+2的必然結果

 我教炒股票,最常被問的問題是:「這即是點解?為甚麼會這樣做?結果會升、還是會跌?」

我的回答通常是:「股票知識是一種反向的推理,如果答案是10,你知道可能是2+3,可能是1x5,但卻不可能是3+4,也不可能是6x7。然而,如果沒有人把原始的算式告訴你,你永遠也沒可能猜出來。你只能講出甚麼是不可能的。」

正因如此,很多財技行為,人們問這行為的背後原因,這其實除非你識得背後搞手,他講出來,而他又沒有騙你,同你講老實話,你才可知道其真正原因。

否則,你最多只能猜出其可能性,甚至最多只是最大的可能性,有一些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機會率很低很低,正如你可以弄出一條長長的算式,答案同樣是5,但機會率太低,也太麻煩,可以不論。

同樣道理,我們炒股票聽消息,只能根據知識,講出這消息是不可能的,皆因它違反了財技的基本原理,但卻不可能肯定知道這是事實:這究竟是不是事實,端賴你的直覺判斷,這個人會不會騙你。

這種猜法,已偏離於股票知識之外,只是常識而已。

這就是圖表派為何令人如此著迷的地方:通常,圖表派的教學,十分簡單,教師就是像填鴨式地告訴你,當出現這樣的圖像時,未來股價就會上升,當出現那種圖像時,股價就會下跌……這是線性的、機械式的、簡單的答案,所以很受歡迎。

當然,這種線性的、機械式的、簡單的形式,絕對是錯誤的,而教者一半是自己也不明白,另一半是想去騙人,反正世上蠢人太多,只要有人buy,就可以賣錢,再者,由於蠢人比聰明人多,所以用蠢的方法去騙蠢人,其收穫也會比用聰明的方法去騙聰明人更大。

總括而言,在股票的世界,只有一個絕對,就是絕對沒有絕對,很多人都想找出一條必勝的簡單秘方,例如說,計市盈率、計資產值、統計數據和圖表,以至於我發明出來的財技炒股法,都必須要靈活使用,但縱然如此,也絕對沒有2+2=4的必然結果。意圖求出必然結果的方程式的人,最終發現自己是笨蛋,輸光收場。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8%82%a1%e7%a5%a8%e6%98%af%e5%8f%8d%e5%90%91%e6%8e%a8%e7%90%86-%e6%b2%92%e6%9c%8922%e7%9a%84%e5%bf%85%e7%84%b6%e7%b5%90%e6%9e%9c-235666

港府房屋需求管理令人費解

 【明報專訊】房屋問題的基本原理,大約是這樣的﹕要改善居住問題,只能從供應着手,這即是說,不增加供應量,永遠無法增加人均居住面積,也就無法改善居住環境。

當然,還有另外的方法,例如重新分配現有的存量,譬如說,把李嘉誠幾萬呎的豪宅,分給幾十戶人居住,好比幾十年前北京的四合院,也是如此。但這是共產主義的手段,奇怪的是,支持再分配(Redistribution)的人居然是什麼本土研究社,幾家大學的學生之類,這些卻是最為反共的人,可見很多香港人和大學生的智力低到接近弱智的地步。

未來難回復高息 壓力測試太嚴謹

不從供應量着手,就要用需求管理,即是港府一直以來的手法。

需求管理可以從存量着手,也可以從增量着手,前者例如加差餉,是最有效的法子,但受影響的人太多,政府不敢動,唯有從增量着手,即是向買樓人士埋手,現用的方法例如加印花稅、收緊按揭等等。

凡是需求管理,都會造成市場扭曲,相比之下,加稅是政府行為,收緊按揭卻是直接干預市場,對市場的扭曲更加大。再者,收緊按揭有兩個方向﹕一是規定最高按揭成數,一是壓力測試。

撇開理論不說,從實務觀點看,我不明白為何1000萬元以上的樓按,比例從八成突然大跌至五成,中間完全沒有過渡,這令樓價造成斷層。至於壓力測試,明明全世界央行都已講明在未來日子,都不會回復高息,為何要沿用封頂利率2.5厘再加3厘的高水平呢?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600628203486&issue=20200921

2020年9月18日

火岩控股炒紅火

   近日一隻走勢凌厲的股票,是火岩控股(1909)。公司是遊戲開發商,2016年上市,平均複合增長高達63%。

  8月28日,火岩控股公布上半年業績,期內收入升至2.852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升了177.7%,盈利1.927億元,按年升214.4%。原因之一,是因在疫情之下,更多人在家打機,這叫做「宅經濟」,刺激了其銷量。

  股份1拆3

  至於其股價,也一升再升,幾個月來,翻了幾番,股價非常亮麗。另一個原因,是該股在本年6月27日,從創業板轉為主板上市,並且在8月19日,把股份1拆3。

  9月14日,火岩控股發出公告,宣布正與一家在深圳市南山區,也即是全中國最牛的商業區的某營運商磋商,其年營業額達到6億元。

  資深投資人、合眾會會長 周顯

https://www.hkcd.com/content/2020-09/18/content_1216212.html

中日內循環比較

 內地雲南出現新冠肺炎疫情,內地嚴陣對待:炒掉官員、封鎖關口、大規模檢測,並且封城,我把這陣勢,笑稱為「火雲鐵桶」。

事實上,全世界疫情屢創新高,內地卻是唯一獨守無恙的大國,唯一繼續保持現狀,火雲鐵桶是唯一的辦法。換言之,在貿易戰之下,內地打的「內循環」牌,也正好乘著疫情,繼續打下去。

昨天說起日本,其實日本在1985年的《廣場協議》,被美國強迫日圓升值,已知出口主導之路再行不通,因而在1986年,制定了《前川報告》,企圖把產業轉型成為內需主導,包括了基建、起樓、減稅、發展中小型城市、積極財政政策等等,其1988年至1992年的新經濟計劃,把內需增長目標定為4.5%,出口則為負0.5%,由此可見得其進取。

日本的內需計劃當時成功了一段時間,但到了近二、三十年,從小泉純一郎至安倍晉三,一直並不怎成功。

這究竟是甚麼原因,內地如要仿效,會不會也同樣地招致失敗呢?

我的看法是:日本近年的內循環之所以失敗,並非因為它失敗,反而是因為它太成功了。

以前標準,日本是大國,過億人口,在西方世界,除美國之外,規模最大,也向來是最大規模的內循環。它在明治維新時代,已然崛起,在二戰之前,已是一流大國,基建並不差,在戰後,努力內部建設,向來是那個年代的基建狂人。

日本土地面積小,很多年之前,已然基建過剩,這些年來,建造了太多很少車子經過的公路、只服務幾十個人的鐵路,在人口減少的今天,情況更加惡劣。

眾所周知,日本車最貴最高檔的版本,從不出口,從這方面看,日本也並不完全是出口導向。看手機,十幾年前,日本制式和全世界都不通,更加是擺明了的內循環。

簡單點說,日本的問題,是內循環太過成熟,已經沒有發展空間了。但內地,只是沿海城市比較發達,中西部的中小型城市,還有很多建設的餘地,因此還有很多的路可走。至於人口,內地是日本的11.5倍,內循環的規模也大得多,而要等到人口回落,那是十多年後的事了。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4%b8%ad%e6%97%a5%e5%85%a7%e5%be%aa%e7%92%b0%e6%af%94%e8%bc%83-235472

周顯和李祿的交叉點

 【明報專訊】李祿在今年4月,出版了新書《文明、現代化、價值投資與中國》,出版商是中信。由於疫情關係,直至近日,他才在中國巡迴宣傳這本新書。

其實李祿作為23名被通緝的民運分子之一,其通緝令至今仍未被取消,不過他今日完全不批評政治,再加上他和巴菲特的特殊關係,2010年曾經帶過巴菲特和蓋茨遊中國,引入過巴菲特投資比亞迪(1211),當然不會被拉啦!

當年民運分子 唱K投入擅投資

記得很多年前,有一個晚上,向華勝叫我去尖沙嘴聲雅廊唱K,去到,只有他和一位仁兄,這位仁兄死拿着咪不放,大唱《血染的風采》之類的國語舊歌,向生悄悄對我說,這位就是李祿。

李祿那時已投資了比亞迪,聲名大噪,但他對向生仍然很尊重,這是因為「地下通道」,把他從中國帶到了香港,向生算是他的恩人。那天,李祿變成了歌王,我心裏嘀咕,唱K沒有女伴,幾支公齋唱,難為他唱得如此興奮,看來他在美國的生活,真的是悶蛋得很。

本來,向生想李祿入股他的股票,到時就可炒到飛天了,但不知怎的,後來談不成了,好像是因為李祿趕着回美國,也沒空再來香港,因此沒再談下去。

最後一提,就我所知,向家兄弟,應該個個都好打得,據說家中有師傅專門教他們武功。但邊個最打得呢?華勝好像都好打得,有一次,他拍電影當男主角(真的,是做第一男主角!)據說出手重到連武師都怕怕,然而,據知情人士說,其實武功最高的,是華民,比龍五華強更好打!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600368642291&issue=20200918

2020年9月17日

長樂老馮道

 我最尊重的歷史人物,為數不多,馮道是罕有一位。

馮道是五代時人,在梁朝出生,先後在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當官,我唸中學時,教科書指他極為無恥。薛居正監修的《舊五代史》說馮道:「事四朝,相六帝,可得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況於再三者哉!所以飾終之典,不得諡為文貞、文忠者,蓋謂此也。」歐陽修在《新五代史》說:「予讀馮道《長樂老敘》,見其自述以為榮,其可謂無廉恥者矣,則天下國家可從而知也。」

馮道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舊五代史》說他﹕「道少純厚,好學能文,不恥惡衣食,負米奉親之外,惟以披誦吟諷為事,雖大雪擁戶,凝塵滿席,湛如也。」

後唐明宗李嗣源對臣子說:「馮道性純儉,頃在德勝寨居一茅庵,與從人同器食,臥則芻槁一束,其心晏如也。及以父憂退歸鄉裡,自耕樵採,與農夫雜處,略不以素貴介懷,真士大夫也。」

有一次,李嗣源問馮道:「天下雖熟,百姓得濟否?」馮道的回答是:「穀貴餓農,穀賤傷農,此常理也。臣憶得近代有舉子聶夷中《傷田家詩》雲:『二月賣新絲,五月糶秋穀。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遍照逃亡屋。』」

後晋高祖石敬瑭派馮道出使契丹,深入虎穴,石說﹕「此行非卿不可。」「卿官崇德重,不可深入沙漠。」馮道回答說:「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何有不可!」

馮道到了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很賞識他,但他不肯留下,「契丹感其意,乃遣歸,道三上表乞留,固遣乃去,猶更住館中月餘。」聰明的他離開時,慢慢徐行,他的手下問他﹕「當北土得生還,恨無羽翼,公獨宿留,何也?」他回答說﹕「縱急還,彼以筋腳馬,一夕即追及,亦何可脫,但徐緩即不能測矣。」

至於他的人品,《新五代史》說了幾個例子:「道為人能自刻苦為儉約。當晉與梁夾河而軍,道居軍中,為一茅庵,不設牀席,臥一束芻而已。所得俸祿,與僕廝同器飲食,意恬如也。諸將有掠得人之美女者以遺道,道不能卻,寘之別室,訪其主而還之。其解學士居父喪於景城,遇歲飢,悉出所有以賙鄉裡,而退耕於野,躬自負薪。有荒其田不耕者,與力不能耕者,道夜往,潛為之耕。其人後來媿謝,道殊不以為德。」

石敬瑭的兒子出帝石重貴不肯向耶律德光稱臣,後者率軍攻入後晋首都汴梁,問百官:「天下百姓,如何可救?」馮道的回答是:「此時百姓,佛再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其後耶律德光沒有屠城,馮道佔了很大功勞。

查薛居正也公平地說:「道歷任四朝,三入中書,在相位二十餘年,以持重鎮俗為己任,未嘗以片簡擾于諸侯,平生甚廉儉。逮至末年,閨庭之內,稍徇奢靡,其子吉,尤恣狂蕩,道不能制,識者以其不終令譽,鹹嘆惜之。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風;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禮。」歐陽修也說﹕「……為人清儉寬弘,人莫測其喜慍,滑稽多智,浮沉取容,嘗著《長樂老敘》,自述累朝榮遇之狀,時人往往以德量推之。」

馮道在品德上,是完美的人物,就只是「政治不正確」,被戴帽子一千多年。我很討厭這種政治掛帥的評價人物標準。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s://www.orangenews.hk/biz/137339.jhtml

安倍晉三規菅義偉隨 刺激經濟政策繼續

 剛當上日本首相的菅義偉,父親菅和三郎(1918至2010)是滿州國的「南滿州鐵道株式會社」職員,兩個女兒是在內地的東北出生,義偉則出生於1948年。當時日本已戰敗,和三郎逃回日本,在北海道當農民。

和三郎想兒子唸農業大學,菅義偉因而逃到東京,半工讀,在法政大學法學部政治學科畢業,皆因學費最平。

後來,他當上了政客小此木彥三郎的秘書,由於辦事能幹,到了後期,小此木幾乎全仗賴他,他等於實質上的先是眾議員,後是橫濱市議員。他娶了小此木女秘書的失婚妹妹,即其夫人真理子。

小此木死後,他出選眾議員,由於早和樁腳混熟,順利當選。1983年的中曾根康宏時代開始入閣,當通商產業大臣。2006年,進入安倍晉三內閣,2012年當上內閣官房長官,位置相當於香港的政務司長,是一人之下、統領百官的職位。

安倍是有史以來任職最長的首相,在民望還很高時,因病退休,因此,仍然很強的政治能量,去指定繼任人。很明顯,向來謹小慎微的副手菅義偉,是首選。

菅義偉內閣,繼續由麻生太郎當副首相兼財相,外相茂木敏充、國土交通相赤羽一嘉、奧運相橋本聖子留任,換言之,大致上是換湯不換藥。至於除支持菅的五大派閥:麻生(太郎)派、二階派、細田派、石原派、竹下派的人員,各有位置,最特別的,是現任防衛相河野太郎出任行政改革相,前副外務相岸信夫出任防衛相。

岸信夫是安倍晉三的弟弟,出生後不久,過繼到舅舅岸信和家。岸信和是前總理、甲級戰犯岸信介的長子,有小兒麻痺,可能因此無法生育。他妹妹洋子嫁給安倍晉三的父親晉太郎。

世家子弟在政治上比較大膽,例如小泉純一郎、安倍晉三,當年美國的甘迺迪,小布殊,甚至是特朗普,內地的習近平、江澤民,「打工仔」出身的政客也許辦事能力更強,但處事則比較小心,例如克林頓、奧巴馬,內地的胡錦濤、温家寶,因此,估計菅義偉只會是「安倍規菅隨」,繼續這十多年來的刺激經濟政策,雖然,這政策已被證明救不了日本經濟。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ae%89%e5%80%8d%e6%99%89%e4%b8%89%e8%a6%8f%e8%8f%85%e7%be%a9%e5%81%89%e9%9a%a8-%e5%88%ba%e6%bf%80%e7%b6%93%e6%bf%9f%e6%94%bf%e7%ad%96%e7%b9%bc%e7%ba%8c-235308

「淋濕條街」先炒上去

 【明報專訊】話說小米(1810)副董事長、執行董事林斌在去年8月,減持小米股票套現4億元後,今年再減持3.5億股B類股份(一股一票),套現最多80億元,不過他公開承諾,5年內不減持。在當日早上9時02分至9時06分,一共有4手交叉盤,總計3.5億股小米股票,以每股22.55元成交,相信便是林斌的股票交易。

這單新聞,有幾個重點是要知道的:

第一,4億元和80億元是完全不同的能量級,兩者沒有可比性,因在股票世界,「量」(size)是絕對重要的因素。

第二,去年林斌沽貨時,股價大約是9元,今日已升了一倍有多。由此可以見得,他在去年沽貨,是以廉價沽出。

第三,我在這裏並不打算預測小米的未來股價,不過這些藍籌股,走勢往往不同細價股,有的大股東沽貨後,便告下跌,有的則在大股東沽貨後,反而上升,例子有如當年的思捷環球(0330)、早幾年的騰訊(0700),都是很好的例子。

莊家要炒也要有貨底

用莊家的語言去講:有時,未必是貨源歸邊,方才好炒,往往是要有點街貨,讓人有貨在手,先「淋濕條街」,反而會炒得更狂。

用更白的語言去講:莊家無貨底,點肯同你炒上去呀?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600283328869&issue=20200917

2020年9月16日

富豪的養生就是壯陽

 大家都說,富豪們都喜歡養生,成日食補品,然而,大家又可知道,富豪們究竟有甚麼養生之道呢?

有一位醫生揭露了出來﹕「其實富豪所說的補品究竟有沒有效,只有一個標準,就是可不可以壯陽,可以,咪有效囉,不可以,咪無效囉。」

話說這位醫生也曾經是個富豪,因此同不少富豪打過交道,做過診療,所以都好有代表性。他說﹕「其實有性功效的藥,富豪們做更多愛,咪死得仲快!」

記得有位不算富豪,但都有十億八億的收租佬對我說過,冬蟲草很有功效,對免疫力和防癌很好,因此他日日都食。

不過,他的說法也是﹕「吃了後,我朝朝都硬!」因此,據他說,很多富豪都日日食,可惜的是,吃了十多年後,他自己也染上癌病了。

所以,結論是﹕富豪的養生之道和唯一真正補品,是偉哥。

之前講的那隻「火岩控股」(1909),升到你唔信,估計抖氣之後,還有好一段的「二次升幅」,本週本來還有一隻股票,但因為自己還未買,等下個星期吧,我會同大家講。

https://hk.nextmgz.com/article/2_759175_0?utm_campaign=hknext_social_nextmagazinefansclub&utm_medium=social&utm_source=facebook&utm_content=link_post&_branch_match_id=680700054641137681

炒壹傳媒的15人為何如此不專業?

 「壹傳媒」(282)被捕的15人,有些行為令人大惑不解:

第一,他們是怎樣被警方cap到WhatsApp通話紀錄呢?

就我所知,SMS信息會經電訊公司機樓,警方可從電訊公司手上獲得。WhatsApp是電話直接對電話,除非即場捉到,搜獲手機,否則怎可以得到信息呢?

這班做莊炒股票的人,做完案後,並沒有刪除信息,已經是大錯了。再者,現在專業人士應該全用「閱後即焚」的Telegram吧?

第二,15人在3天內買賣15萬次,平均1人1天買賣293次,只有15人互相買賣,就算是沒有信息,也知這種買賣是不可能的。

事實上,打成交的第一號守則,是絕對不要左手交右手,同一班人炒來炒去,或者是由同一班人買賣多次,這應該是「上班」第一天便應該知道的常識吧?

簡單點說,這班人做得如此笨拙,只有兩個可能性:

第一,他們並不專業,只是一些小角色,忽然做了大案。

第二,明知有人包庇,因此肆無忌憚。

就在警方展開行動的之前一日,我在某地方作出一場演講,講的主題就是財技與法律呀,執法呀之類。

其中有人提問:究竟在「壹傳媒」事件中,證監會是不是應該採取行動,調查其中的買賣呢?

我的回答是:通常,如果上市公司有重大事情發生,例如多名高層被捕,「港交所」(388)/證監會不一定會令其停牌。可是,假如股價有大波動,「港交所」循例會問波動原因,如果沒新聞,不明升/跌因,不須停牌,但有重大消息,則必然要停牌,待得在「披露易」刊出了澄清通告,把事情經過有一官方說法,方才復牌。

雖然,傳媒早已把此事廣泛報道了,但「港交所」就上市公司發布的消息必須是self-inclusive,假設投資者不看任何傳媒,只看交易所通告,便已足夠。畢竟,有很多海外投資者,看不到香港傳媒報道,而且有人早點看到報道,有人遲看到,也會造成不公平。

因此,停牌、澄清後復牌,投資者在相同時間,收到信息,比較公平。反過來說,當日當局並不停牌,那是很不尋常,警方是不是應該介入調查證監會和「港交所」?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7%82%92%e5%a3%b9%e5%82%b3%e5%aa%92%e7%9a%8415%e4%ba%ba%e7%82%ba%e4%bd%95%e5%a6%82%e6%ad%a4%e4%b8%8d%e5%b0%88%e6%a5%ad%ef%bc%9f-235125

壹傳媒不停牌誰得益?

 【明報專訊】日前,證監會就15人涉嫌買賣壹傳媒(0282)股份串謀詐騙及洗黑錢,發出回應:「證監會已準備好回應警務處根據該諒解備忘錄就《證券及期貨條例》所訂的任何罪行而提出的任何有關這類協助的要求。」

David Webb在這聲明後,發出推文指出,證監會是暗指警方「踩過界」(off piste),案件超出警方的能力範圍(out of their depth),證監會亦沒有收到警方求助(haven't heard from them)。

把事件溯源,首先是在當日,證監會、交易所罕有地沒有要求壹傳媒停牌,便發生這事件。

一般的程序,是當發生了大事件,但如果股價不受影響,也許不用停牌;但如果發現了股價波動,當局會詢問升跌原因,如果沒有新聞,就來一個「套餐A」,表示不明升跌原因,但如果有新聞,就必須停牌,待刊出澄清公告後,方才復牌,這是正確程序。因此,發生了這件事,是證監失職了。

好了,現在講到事件的得益者,隨時包括持有這股票的David Webb。他曾是這公司的第二大股東,年前經減持後,中央結算紀錄已看不到,但我們可以從轉倉資料中,爬梳出他把股票轉到了哪家券商。在當日,券商減持了大約2%的股票,從而推論出,David Webb可能乘此證監會沒要求停牌的時機,沽出股票,套回大量現金(詳見上月18日本欄刊出〈壹傳媒上周勁炒 梅偉琛推論Webb減持〉一文)。

David Webb是證監會收購上訴委員會的成員,也是交易所前董事。David Webb都好應該交代一下,壹傳媒不停牌有沒有令他得益。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600197627749&issue=20200916

2020年9月15日

Bad habit dies hard,傳統陋習不死

 通常我去銅鑼灣,多數會在告士打道的信和廣場泊車,皆因位置最佳,泊車最方便。可是,當信和廣場泊滿了,次選就是旁邊的中糧大廈了。

中糧大廈以前叫「鵬利中心」,最大缺點就是要轉上多層,轉得頭也昏了。另外,香港的行車規條是左上右落,但這停車場卻恰恰調轉過來,是右上左落,往往造成了混亂,很不方便,幸好沒遇上過車禍。

那為甚麼它會右上左落這麼奇怪呢?看它的設計,右方是牆壁,緊貼著信和廣場,左方牆壁之後,是商舖,現在租了給越野路華,作為陳列室。換言之,它的收費亭沒有選擇,只有設在左方,因為這邊才有空位。

現在的現代商廈公眾停車場,幾乎全是用八達通了,除了灣仔大有商場的寥寥幾間,以及設備簡單的露天停車場,基本上都不用人手收費了。中糧大廈也不例外。理論上,如果中糧大廈改用了八達通,它絕對可以馬上轉回社會慣用的左上右落。

可是,這又牽涉到另一個問題,就是原來的長期泊車租客,會短期造成不習慣,甚至可能釀成意外。不消說,如果有意外,肯定會賴上貿然轉用右上左落的中糧大廈管理處。權衡輕重之下,中糧管理處放棄了把制度優化,繼續沿用比較差的傳統方式。

這是一樁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又一次證明了「bad habit dies hard」的真理,也可佐證出今日香港及世界的許多地方為何仍然存在傳統的陋習。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s://www.orangenews.hk/zhuanlan/137094.jhtml

行政主導、三權分立、權力制衡

 「三權分立」本身是一個定義模糊的名詞,講這名詞的人,包括甚麼專家學者,政客評論員,都是亂說一通,甚麼也不懂。

首先,「三權分立」並不一定是現代政治,或者是西方社會必需基礎,像英國,就是行政立法一體,只有司法是獨立。所以,西方政治的基礎是「司法獨立」,而不必要是「三權分立」。

好了,現在又以美國為例子了,美國當然是最有名的「三權分立」國家,也被認為是制度最完善、最成功的。可是,只要對美國政制有一點點,我說的是中學生程度的認識的人,都會讀過,「三權分立」並不是互不相涉,而是必須有「互相制衡」(check and balance)。

簡單點說,如果沒有「互相制衡」,三權完全無王管,就不是現代西方政治制度的「三權分立」。但絕大部分的香港人,都沒提到這一點,這證明了香港人水平之低,低不到應討論政治的地步。

現在講高一點的,就是「三權分立」的本質,本來就是一筆胡塗帳。我且用一個簡單的例子,去講明這件事。

一位司長能不能無緣無故炒掉一個普通公務員?一個總警司能不能夠無緣無故炒掉一位普通警員?

大家都知道,如果對方沒有犯錯,是不能炒掉的。理由是,他們的職位,是受到制度所保護,而制度是法律所寫明的,任何上級職位,不能把權力超越制度之外。所以,這和私營機構有點分別,在私營機構,老闆是皇帝,有著絕對的無上權力,但在政府的架構和制度,就做不到這點了。

如果說是「行政主導」,行政長官可以把法官視作下屬,任意作出她所屬意的安排嗎?如果說是「三權分立」,司法機構可以不受到任何監督,胡作妄為嗎?這也是不可能的,皆因無論司法、行政、立法,任何一方不受到制衡,都會變成權力怪獸,破壞社會秩序。

所以說,《基本法》或任何憲法的主題,並非「行政主導」或「三權分立」,而是把政府架構的各個部門、各個人事的權力定義清楚。你既不是我的絕對上司,我也不是你的絕對下屬,一切權力由制度去定義。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8%a1%8c%e6%94%bf%e4%b8%bb%e5%b0%8e%e3%80%81%e4%b8%89%e6%ac%8a%e5%88%86%e7%ab%8b%e3%80%81%e6%ac%8a%e5%8a%9b%e5%88%b6%e8%a1%a1-234906

拆細仍是蚊股 意在基金

 【明報專訊】近日我留意的一隻股票,是剛轉主板的火岩控股(1909),由於業績表現亮麗,股價走勢相當凌厲。自從2016年上市後,平均複合增長高達63%。

它是移動設備及網頁遊戲開發商,在2014年創立,推出首款遊戲《王者召喚》大為成功。通常,遊戲開發商的最大缺點,是收入沒有可持續性,一款遊戲成功後,往往無法複製成功經驗,以後推出的遊戲不受歡迎,公司便垮下來。

火岩聰明的地方在於「不獨食」,一款遊戲成功後,和其他同行分享,共同製造類似的產品,例如其中一款熱門遊戲「零食大亂鬥」,便以30多款不同版本於各遊戲營運商上架。

賺少些錢 換取急速擴張

這招數好像少賺了錢,但也是借力打力,用最快的速度擴張市場,和同行合作,也可以獲得寶貴的同行經驗數據。因此,它推出的新遊戲,銷情也很火熱,造就了它轉主板、盈利急升、股價也大升的客觀因素。

這股票很奇怪,雖然拆細了,但仍然是「蚊股」,不是毫子股,現價是6元左右,這證明了,它的目標對象是基金,而不是散戶。

這即是說,在可見的將來,它會把握這機會窗口,把股價做得好好睇睇。太長的時間我就不敢講了,但在未來一年,它必然是出盡全力,把股票推銷給基金,做鋪大茶飯,這才不枉了先前鋪下的伏線。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600108880712&issue=20200915

創維回購為榨乾

 有網友問我,對於創維集團(751)回購的看法。

它以2.8元的溢價回購12%的股票,完成後,大股東黃宏生的持股量從40.88%增加至46.9%,換言之,這可以被視為大股東不花一分錢現金的榨乾。

其市盈率是8倍幾,但在8月31日公布的《中期報告》,揭露出其半年營業額和利潤分別跌了7.8%和46%,因此,估計在本年度業績公佈時,市盈率會再往下調。

那為甚麼公司會作出回購安排呢?

話說在7月15日,它宣佈把子公司深圳市酷開網絡科技,分拆在香港上市。後者的戰略合作夥伴包括了中國電信(728)、騰訊(700)、中國移動(941)、攜程,2018年,百度以10.1億元入股它11%。

換言之,2年前它的上市前估值,是92億元。再對比創維集團(751)間接持有、在深圳上市的創維數字,市值也超過了100億元。

至於創維集團的現股價,則大約是2.4元,低於回購價15%左右。但如果問我,這股票是不是很抵買?我會回答:「等多半年,出埋全年業績報告都未遲啦!」

周顯

https://hk.appledaily.com/finance/20200915/6PPPMTOVGVFD5A6VJJ2XZ3Z2YA/

2020年9月14日

因炒作壹傳媒被捕的法律觀點

 上周,毒品調查科拘捕了14男1女,年齡介乎22歲至53歲,10個無業,還有2名經紀,以及消防員、銷售經理,其中一人有三合會背景。

警方指在上月「壹傳媒」(282)多位高層被警方以涉嫌違反《國安法》罪名拘捕後,股價在3日內大幅波動,這15人涉嫌在這段期間,利用通訊軟件協議,同時買賣「壹傳媒」股票,串謀行騙及洗黑錢,操控股價獲利。

有人質疑,為甚麼是毒品調查科,而不是商業罪案調查科呢?

第一個解釋是,這是毒品調查科屬下的「財富調查組」,專責是調查洗黑錢,因此在這方面有專門知識。

第二個解釋是,由於近來太多工作,警方人手吃緊,因此部門都要緊密合作,用盡人力資源,否則不夠人手工作。

在8月10日至12日,這15人買賣「壹傳媒」股票1.32萬次,涉及16.9億股,相當於23.8%。涉案15人獲利3,870萬元,最多一人獲利2,500萬元,至於那「1女」,只賺了2,280元,太不值得了。

很多報道摸不清其中的法律觀點:買賣太多,並非罪行,我買賣股票,都不時會佔上當日買賣的很高百分比。然而:

第一,15人在3日內買賣1.32萬次,即是平均每人每日買賣293次,這是不尋常的做法,但並非完全不可能。有時,電腦盤也可以做到高頻交易,不過中間有一邏輯,即是說,規定了在甚麼狀況下買入,在甚麼狀況下賣出,假如這狀況出現的頻率很高,便會造成高頻買賣了。

不過,如果是個人去做高頻買賣,你要講出買賣的理由,譬如說,低過幾多錢就買入,高過幾多錢就賣出,諸如此類,要講出其內在邏輯,就有難度了。第二,被捕人互相認識,部分人投資股票組合及取向幾乎完全相同,顯示有某種連繫。如果在WhatsApp交談,夾定如何買賣,那就是操縱市場,有對白,幾乎是斷正了。

第三,有一個專門術語,叫「perfect match」,如果是巧合地我買你沽,你買我沽,大部分的貨都是左手交右手,由這15人互相買賣造成,這也可以成為操縱市場的有力證據。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9b%a0%e7%82%92%e4%bd%9c%e5%a3%b9%e5%82%b3%e5%aa%92%e8%a2%ab%e6%8d%95%e7%9a%84%e6%b3%95%e5%be%8b%e8%a7%80%e9%bb%9e-234739

回應侵犯者 須以儆效尤

 【明報專訊】有人傳給我,富途牛牛非但有轉載我的專欄,包括《明報》的專欄在內,而且還有人冒我的名字,同讀者互動,寫下留言,以及回答讀者問題。

記得當年有個網站,一邊持續地對我作出人身攻擊,另一邊則非法轉載我的文章,我只能回答說,我從來不介意別人轉載我寫的東西,也不會提控,但是,這些文章我已經賣了給傳媒,傳媒享有這些文章的版權,他們要提控,我卻是控制不了,皆因我自己也已沒有版權了。

至於被持續地人身攻擊的事,我首先提出對方的言論,涉及恐嚇,我可以報警求助,不過對方很快便公開道歉,並且苦苦哀求,我便放他一馬。誰知過了幾年,人身攻擊又再來到,於是,我唯有很婉轉地寫出了對方的真實名字,他無奈只有再次收口了。

其實我非但有他的真名,還有他的住址,以及工作地點,不過沒有講出來罷了。

話說在日前,我說去參加全民檢測,網台節目拍檔問我,如果有人故意整痛我,我會點做?

倘沒阻嚇作用 以後麻煩更多

我的回答是,我會揼十幾萬元出來做些事。不過,說真實話,我真的不會因此而憎恨對方,要整痛,整得有幾痛啫?不過這是原則問題,一定要對侵犯我的人有足夠的阻嚇作用,否則以後會有更多的麻煩。這就是《教父》主角Michael Corleone的名句:「It's not personal. It's strictly business.」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600023713599&issue=20200914

2020年9月11日

巴菲特和B夫人

 巴菲特傳記提到的「B夫人」(Mrs B),全名是「Rose Gorelick」,因20歲時嫁了給「 Isadore Blumkin」而改姓。她出生於1893年12月3日,出生於俄國,17歲時來到了美國,一句英語也不懂得說。1917年她移民美國,2年後到了奧馬哈,找上了最大的家居店,打工。

1937年,她40多歲,用500美元,在她丈夫的店子的地庫,創立了「Nebraska Furniture Mart」,賣二手傢俬。她的經營秘訣是:「Sell cheap, tell the truth, don't cheat nobody.」

這公司在1983年賣了給巴菲特,售價是6,000萬美元,出售90%。根據巴菲特的說法,這宗交易見了一次面,握了一次手,就成功了。「 We did not get an audit. We did not look at the property records. I just said, 'Mrs. B. do you owe any money' and she says 'no' and that was it.」

除了周顯大師,從來沒有人看出過、寫出過這宗交易的真諦。早在交易前10年,巴菲特開車和友人經過這店子,同友人如數家珍地講出Nebraska Furniture Mart的賬目,包括了營業額、利潤等等數據,顯然早已把這間公司研究得透徹。

當然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收購一間公司,必然要清楚其經營及賬目。然而,Nebraska Furniture Mart並非上市公司,巴菲特從何得知其數據呢?就算是行家,也只能猜中七、八成,但在一宗收購中,剩下的兩、三成的估價差額,所佔數額也是舉足輕重。

我想到的解釋只有一個,就是巴菲特早已從Nebraska Furniture Mart的會計師中,探清了其真實狀況。

現在說到他單槍匹馬,踩上去和B夫人談判收購。如果不是早有人講好了,一個人三唔識七,貿貿然走上去一間陌生公司,提出收購,就算是李嘉誠,說不定也會被噴到一面屁。更加不可能的是,價錢一談就妥:就算你肯,對方都要考慮啦!

不消說,這一定是有中間人,事先已斡旋談好了條款,這個人,多半就是把賬目洩露給巴菲特的那位。因此,巴菲特上去,只是付款,和握手作實,儀式而已。

好笑的是,以上的簡單解說故事,居然沒人看出來,大家都以為巴菲特的交易是這麼的神奇、這麼的神話。簡單點說,巴菲特的成功因素之一,是有龐大的情報系統,有大量的內幕消息,方能做到最有利的交易。

Nebraska Furniture Mart在2018年的營業額是156億美元。B夫人在賣掉公司的三個月後,開了一間「Mrs. B's Clearance and Factory Outlet」,就開在她的原店址的對面。1991年開始有盈利,巴菲特沒她法子,1992年一併買下,她則留任經營,直至1998年做到104歲逝世為止。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s://www.orangenews.hk/zhuanlan/136784.jhtml

盈利、概念、消息瓣瓣有的火岩

 這幾年來,細價股的市道並不佳,就我所知,「火岩控股」(1909)應該是罕有地最為出色的一隻,也許還是表現最好的其中一隻。

    「火岩控股」是一間總部設在深圳的遊戲開發商,主要業務是網頁遊戲及移動設備遊戲,包括遊戲設計、編程及圖像製作。創辦人是張岩。張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通信專業文憑,1993年畢業後便來深圳創業,一直搞網絡遊戲生意,搞了很多間之後,這一次終於大成功了。

上市當日,它最高炒到5.5元,2星期後回落到最低1.44元,在全配售的細價股而言,也不是特別亮麗的炒法。然而,在這之後的幾年,它的股價在2元至5元之間上上落落,然後,在本年7月,突然爆升。

為甚麼會有脫胎換骨的表現呢?

原來在8月7日,它公布了「正面盈利預告」,在8月28日,公布上半年業績,期內收入升至2.852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升了177.7%,盈利1.927億元人民幣,漲214.4%。

換言之,其股價上升,有業績配合,至於其盈利上升,估計除了因為經營優良之外,新冠肺炎疫情令到人們獃在家中的時間增長,內地叫作「宅經濟」,對於遊戲商大大有利,因而令到其利潤爆發式增長。

從另一方面看,「火岩控股」的增長非止在此時,而是自2016年至2019年的這段期間,一直在持續增長,年複合增長率達到了接近90%,因此,在去年6月27日轉為主板上市。

這些年來,它累計自行研發了19款遊戲系列,是無花無假的實業,而截至6月30日止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4.599億元人民幣,這證明了其財政狀況。

現時,張岩已轉任主席兼非執行董事,首席執行官由年輕9歲的另一位創辦人黃勇擔任。張是湖南大學學士學位,主修車輛工程。

它在8月19日,開始把股票拆細,1股拆3股,這很明顯,是炒作的信號。事實上,在拆細之後,其股價比先前升得更迅急。由於同時有盈利持續上升基本因素、拆細這炒作利好因素,以及股價持續上升,因此,這算是少數瓣瓣有的股票。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7%9b%88%e5%88%a9%e3%80%81%e6%a6%82%e5%bf%b5%e3%80%81%e6%b6%88%e6%81%af%e7%93%a3%e7%93%a3%e6%9c%89%e7%9a%84%e7%81%ab%e5%b2%a9-234481

信用卡的商戰結果

 【明報專訊】日前同朋友講起大來信用卡,好像已沒有什麼人在使用,但說歷史,大來其實是發明信用卡的公司,我少年時,手拿一張大來卡,是身分的象徵,遠比Visa高貴得多。

當時擁有信用卡的人不多,後來Visa推出了大學生用的信用卡,我申請了一張,吃飯時拿出來使用,很是威風。後來,美國運通也為大學生專門出了一張,我也申請了,由於美國運通的「威名」甚大,拿着一張綠卡,更加威威。

現在信用卡當然不是什麼一回事了,就是你不申請,也有大把卡自動送上,而且不收年費。在日前,我去某家教財經課程的「學校」串門子,有人sell我美國運通白金卡,居然說不用交任何資料,自動申請成功,由此可以見得,今日的信用卡公司是多麼的難做。

經營得好 反而可遲來先上岸

不過,美國運通還有一大優勢,就是黑卡,年費幾皮嘢,由於是身分象徵,很多人都搏命申請。如果你識得人,大約一年碌到四五百萬元,就可以成功申請了,如果你不識人,估計大約要碌1000萬元吧……不過這是疫情前的數字,現在就不知了。

說回大來卡,從商戰的角度看,這證明了,發明者並不一定是最終的勝利者,皆因抄襲者只要比發明者經營得更好,反而可以遲來先上岸,這好比Visa和Mastercard現在已遠遠超越大來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99765399904&issue=20200911

我在商罪科演講

    日前,我去商業犯罪調查科演講,大約有70名督察和警司來聽。

  不消說,題目是財技,皆因除這之外,我都想不到有其他題目適合在這場合去演說。當然,我講的財技,是和犯罪有關的部分。

  我作為發明「財技炒股法」的祖師爺,寫過無數相關作品,講這題目,自然是如魚得水,隨口講出,完全不用事先準備。

  演講完後的發問時間,有人問:究竟月前壹傳媒(282)在高層被捕後,股價喪炒,證監會應否出手調查?

  我笑笑說,這不是證監會應不應該調查壹傳媒,而是商業犯罪調查科應不應該調查證監會,因為在通常情況下,證監會應把有消息而股價爆升的股票停牌,待其出澄清通告後,才准復牌,為何這次例外呢?

  資深投資人、合眾會會長 周顯

  (逢周五刊出)

https://www.hkcd.com/content/2020-09/11/content_1214306.html

2020年9月10日

股票界戰事升級:黑社會、報黃氣、搞屋企

 股票這行業,某程度上,算是偏門,其實,整個金融界,均有偏門的性質。

猶太人的成功之道,在於講口齒,牙齒當金使,只要是猶太人和猶太人交易,講過就算數,用不著白紙黑字,寫成法律文件。

原因之一,是在一個城市中,猶太社區並不大,來來去去是那些人,由於猶太人的定義之一,是每周必須去猶太教堂做禮拜,就像「臉書」的朱克伯格也是猶太人,每周必然會見到大量的猶太大老,這結成了一個串連的紐帶,如果你講話不算數,在整個社區中,也會喪失信用,代價實在太大了,沒有人願意付出這損失。

在金融世界,有很多灰色,甚至是黑色地帶,並不合法,因此必然要口頭協議,法律、警察並不會去執行這些犯法的協議,因此,只有在猶太人社區中,方能以群儕壓力,強制口頭協議的執行。

這就是猶太人在西方金融圈中,戰無不勝、壟斷市場的主要原因。

在內地社會,並沒有宗教紐帶,因此,要想執行口頭協議,就要靠別的力量。最流行的,是黑社會。

我有一個朋友,是黑社會,一次去收數,被某富豪賞識了,納為己用,皆因富豪認為,懂得股票財技的黑社會,是人才,難能可貴,故而馬上收納了。

事實上,幾乎每個富豪都有專用的黑社會,職責之一,就是負責講數和收數,在公司中,職位還很高,收入也很好。

在這圈子,出動到黑社會,其實是小事。首先當然是講數,一言不合,升級一步的,是貼街招。至於打人、擄人、劈友,甚至是殺人,在現代社會,已經很少人會冒險去做了,也許,最後一個是在陸羽茶樓殺掉的雪茄林吧。

畢竟,到處都是攝錄機,做大案,實在太危險了,為錢啫,划不來。

黑社會再升一級,就是報證監會、廉政公署、商業罪案調查科。做到這一步,就正如蠱惑仔所講的「報黃氣」,已經是完全翻臉,無話可說下去了。

威力最大的核彈,就是話俾仇人的老婆知,他究竟有幾多個二奶、三奶、四奶,這是毀人家庭,仇人的憤怒程度,將會比出動黑社會和報警更加大,將會變成不可戴天的血仇,非得拼個你死我活不可。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8%82%a1%e7%a5%a8%e7%95%8c%e6%88%b0%e4%ba%8b%e5%8d%87%e7%b4%9a%ef%bc%9a%e9%bb%91%e7%a4%be%e6%9c%83%e3%80%81%e5%a0%b1%e9%bb%83%e6%b0%a3%e3%80%81%e6%90%9e%e5%b1%8b%e4%bc%81-234318

估選情比疫情更實際

 【明報專訊】執筆寫此文之時,美國股市稍為下跌,其實還是在高位徘徊,只不過是輕輕的調整罷了,傳媒已在大呼「股災」,或者是「科技股災」了。股民和傳媒真的是禁不得嚇,太過marker sensitive了。

當然,就是現在跌得不多,也並不代表以後不會暴跌。我想到了一個股災的陰謀論可能性,就是現時美國金融的控制者,是支持全球化的基本盤,主要是民主黨的人,究竟有沒有可能,他們在不久的將來,刻意製造出一場股災呢?

美大選生死之鬥 茅招盡出不稀奇

要知道,現時特朗普和拜登的選情,正是爛橙對爛橙,各有致命缺點,誰也沒把握取勝。但這次決戰在已撕裂的美國人而言,已是生死之鬥,茅招盡出也不稀奇。試想想,如果在大選前夕,股市暴跌一半,特朗普還有可能連任成功嗎?

然而,如要玩這科,最好還是在下個月,即是10月才進行,皆因更接近選舉,選情會更無得救。當年陳水扁被槍擊,都是在選前一日,方才進行,對方手足無措,還未想到如何應對,已輸了選舉。反正,十月股災,也是正常的月份。

這些時,不停有人邀我預測疫情之後的世界,我想,根據世界上最聰明的人蓋茨所預測,疫情將會在明年底結束,未免太過遙遠,倒不如估估美國大選,究竟由誰勝出,未來總統對於未來世界政經的政策和影響,反而更為實際!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99676878123&issue=20200910

2020年9月9日

內地不可沽清但可減持美債

 講到中美鬥爭,貿易戰及冷戰,在前些時,已有人提出過,內地用拋售美債,來作為報復工具,這方法好比搬石頭砸自己的腳,是行不通的。

這原因很簡單,一來這會令到美債價格下跌,而自己是美債最大持有者,跌了價,對自己不利。二來人民幣也要有外匯支持,不用美債,用其他貨幣,也會影響到人民幣。三來內地的國企和私企,也有大量外債,這些外債是以美元結算,國家必須有美元儲備,來作對沖。

然而,《環球時報》引用了上海財經大學教授奚君羊的說法,就是把所持美債規模降至8,000億美元,即較今年上半年的10,744億美元,減少約25%,換言之,只是部分減持,這卻是聰明,而且可行的做法。皆因上列的美債作用,如對沖債務和作為人民幣支撐,縱然減持美債,也未嘗不能做到。至於第一點,如果減持的數量不太多,沽出的速度又不太快,對於價格的影響可以減至最低,不致於出現自食其果的傻瓜情況。

再說,由於美元史無前例地作出量化寬鬆,美國的經濟又不好,美元必然會發生通貨膨脹式的貶值。反觀內地經濟復甦快,現在已回復到正增長,人民幣的狀況比美元好得多。

事實上,近日人民幣已然在悄悄上升了。從商業/保值的角度看,沽出美元自然是正確的決定。

然而,這又生出了另一個問題,這問題我也曾經講過,就是國家必須有儲備,美元縱然不佳,但全世界其他國家都好不到哪裡去,由於美國的底子厚,其他貨幣如歐元、英鎊、日圓等等,很可能比美元更壞。那麼,如果內地減持美元,應該換作甚麼貨幣,來作為儲備,比較適合呢?

日前我同一位藍絲巨頭吹水,他曾經是都幾高級的banker,因此懂得金融。他的說法是,現時內地大量買入大豆之類商品實貨,正是花掉美元,用來減持的策略。畢竟,把外匯用來增加糧食儲備,也是王道的做法。至於它究竟會不會繼續用來增加石油儲備,則仍有待觀察,皆因石油不能說買便買,還要製造儲藏設施等等基建,方能買入儲藏。

總之,相信減持美債是大趨勢,只是不知換成甚麼而已。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85%a7%e5%9c%b0%e4%b8%8d%e5%8f%af%e6%b2%bd%e6%b8%85%e4%bd%86%e5%8f%af%e6%b8%9b%e6%8c%81%e7%be%8e%e5%82%b5-234141

有數不收 為保債主地位

 【明報專訊】因為市况不佳,巴菲特那句名言再一次證實了﹕在水退的時候,才知道誰沒穿泳褲。

我有很多朋友,都頂不順了,被貼街招,甚至被告破產,不在話下。其中有四大天王,由於交遊廣闊,朋友眾多,而且欠債時期長,有的超過十年,因此債主也多到數不盡,幾乎個個碰面,都是其債主。

這四大天王,由於個個都熟,因此是誰就不說了,只有一個是不識的,可以說,他姓「莫」,有個女明星太太。但不是四大天王而破產的,數目更多,不過反而是他們向來「惡名昭彰」,因此無法有太多的債主而已。反而是四大天王,由於人緣好,有的債主甚至寧願「算數」,也不願把他逼死。

其中有一個債主,簡直是天才兒童,由於借了十幾年,年年二、三十厘利息,早已收回本利有凸,更高手的是,在群龍奪寶的環境下,他早着先鞭,早已收回了全部借款,只剩下100萬元。

我很好奇地問﹕「你咁多借款都已收齊了,為什麼還會有這區區100萬元的錢未收回呢?」

這名仁兄施施然回答﹕「在中環行走,沒有借錢給他,豈非好無面?我留下這100萬元不追,就是保留債主的身分,同朋友講起,都叫做他的債主,碰到他,都可以趾高氣揚的同他講嘢,如果全數收回,這些特權就全沒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99591372601&issue=20200909

被男友騙錢輸光要溝淡

 男人和女人天生有著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狀況,因此,做雞和做鴨也有著極大的分別。

總括來說,做雞比較容易,只要提供簡單而直接的服務,往往已經足夠,但由於女人天生喜歡談情,因此,做鴨需要更多重的工序,例如說,要服侍周到,呵護備至,單單以飲酒而論,也要飲得更多。

一般來說,女人比男人孤寒,因此,男人要從女人的身上賺錢,十分困難。要女人乖乖的付錢給男人,單靠服務好,是不夠的。就我的所見,只有一種方法是有效的,就是一個表面上很叻,實際上是草包的男人,只要把外表執得正正,一派金融才俊的模樣,說為女人投資,這能夠「昆」到女人的錢。

對,男人要在女人的身上騙財,只有這一條不二法門,就是裝作投資高手,為她們投資生錢。當年有姓「張」、姓「楊」、姓「孟」的女明星,就這樣子,遭到騙財騙色。

有朋友聽到我這番話,回應說﹕「不是噃,當年那位張姓女星,在輸了一大筆之後,還繼續投資,把老本拿出來,支持她的愛郎。」

我說﹕「這做法不是為了救愛郎,而是溝淡,希望為輸掉了的投資翻本啫。」

兩周前提供一隻「火岩控股」(1909),現已升了一倍,剛轉主板還拆細了的它,相信還有上升潛力,可繼續持有。

https://hk.nextmgz.com/article/2_758331_0

2020年9月8日

樓價和有線電視一樣硬

 在停車場碰到鄰居,他問我怎看未來樓市?

我回答說,現狀好像很差,皆因非但經濟不好,還有大量中產階級只待移民申請通過,便會賣樓,現在見到的是:租金的跌幅快過樓價。

但是,有4個利好因素,頂住未來樓市﹕

第一是未來供應量大幅減少﹕政府非單賣少了土地,發展商也減慢起樓。

第二是在可見的將來,利息都會很低,低至接近零。

第三是第二的衍生,就是市場水浸,買樓再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保住財富,皆因銀紙不值錢,生意做不了,磚頭總比股票可靠……反觀美國人,就寧願持有股票,只因在那裏,持有物業的成本比較高,所以他們寧願把現金用來買股票。

第四是香港政府在前幾年推出了好幾招辣招,假如樓價下跌,它多半會減辣,頂住樓市,前提是財政要撐得住減辣,當年董建華政府遇上樓價大跌七成,只能減供應,無法減印花稅,就是因為財政狀況承受不了。

總之,在地產霸權的香港,一共有兩堵最堅固的城牆,一是樓價,另一是cut不了的有線電視。

周顯

https://hk.appledaily.com/finance/20200908/WU5RXVFYHJDP5M25RKZRRH6ABM/

《One Tin Soldier》和《鴛鴦刀》

 有一首歌,我從小就常常聽,叫作《One Tin Soldier》。這首是上世紀60年代的反戰歌,由加拿大五人民歌樂隊The Original Caste所演唱,不過創作人Dennis Lambertand和Brian Potter都是美國人。

這首歌初登時沒沒無聞,1971年,由於電影《Billy Jack》把它拿來作為主題曲,因而紅了好一陣子,不過歌者改了為美國樂隊Coven的主音歌手Esther "Jinx" Dawson,我聽的就是她唱的版本。她唱得比原來版本慷概激昂得多了。

《Billy Jack》是由Tom Laughlin拍的電影系列,一共拍了四部,是低成本獨立電影,卻有幾十倍的票房收入。Billy Jack是個印第安裔的退役軍人,是一部反建制的……嗯,我不知講現代背景的究竟算不算是牛仔片。

蒲沢直樹有一套漫畫叫《Billy Bat》,我看了頭幾集,初期覺得很吸引,後來覺得故事有點失控,便沒追下去了。我不知它和《Billy Jack》有沒關係。

《One Tin Soldier》的歌詞是:

Listen, children, to a story

That was written long ago

'Bout a kingdom on a mountain

And the valley-folk below

On the mountain was a treasure

Buried deep beneath the stone

And the valley-people swore

They'd have it for their very own

Go ahead and hate your neighbor

Go ahead and cheat a friend

Do it in the name of heaven

You can justify it in the end

There won't be any trumpets blowing

Come the judgment day

On the bloody morning after

One tin soldier rides away

So the people of the valley

Sent a message up the hill

Asking for the buried treasure

Tons of gold for which they'd kill

It came an answer from the mountain

With our brothers we will share

All the secrets of our mountain

All the riches buried there

Now the valley cried with anger

"Mount your horses! Draw your sword!"

And they killed the mountain-people

So they won their just reward

Now they stood beside the treasure

On the mountain, dark and red

Turned the stone and looked beneath it

"Peace on Earth" was all it said

我每逢聽到這首歌,不期然想起金庸寫的短篇小說《鴛鴦刀》。

《鴛鴦刀》的背景年代是在康熙至乾隆年間,在《鹿鼎記》之後、《書劍恩仇錄》之前,故事的主軸是一長一短的「鴛鴦刀」,據說刀中藏著武林的一個人秘密,得之者將會無敵天下,誰知結局卻是刀中寫著「仁者無敵」四字。

由於刀中秘密已被揭穿,到了《書劍恩仇錄》時代,到了駱冰的手上,已成了一把平平無奇的普通刀。但也不排除駱冰手上的只是同名的刀,不是《鴛鴦刀》講的那一把。

我一直懷疑《鴛鴦刀》的故事靈感來自《One Tin Soldier》,畢竟,金庸的小說內容得力於西方文化甚多,例如《連城訣》和大仲馬的《基度山恩仇記》和《黑色的鬱金香》,《倚天屠龍記》裏謝遜和張翠山、殷素素在海上的故事和Jack London的《The Sea Wolf》。

後來我才發現,《鴛鴦刀》早在1961年寫成,在《One Tin Soldier》之前。它是為拍電影而寫,由峨嵋電影公司製作,李亨編劇、李化導演、周聰、林鳳主演。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s://www.orangenews.hk/zhuanlan/136461.jhtml

內蒙古因語言教育引起的暴亂

 由於內蒙古自治區發生大規模罷課和抗議,甚至有暴亂情況,中國政府以「尋釁滋事」罪名,懸賞通緝過百名主事者,執筆時,名單已出至第四批。

這次罷課和抗議起因是從本學期開始,內蒙古加強了漢語教學,雖然學校仍然會教授蒙古語,可是由於加強了漢語部分,而且從更小的年紀開始,這好比香港的學校用英語教學,甚至連從小學也開始全用英語,這自然會影響到母語的使用能力。

事實是,加強少數民族的漢語教學,加速其漢化,是近年中國的國策。從實用主義來看,當年胡耀邦對少數民族的寬容政策,令到新疆、西藏等地出現了民族和諧,可是經過多年後,中國發現了在表面和諧的背後,反而造成了將來可能出現的更大矛盾。

換言之,這是治標不治本的安慰劑,長期而言,反而造成了更壞的潛在後果。因此,在近年,中國改弦易幟,改用了加速同化的強硬政策,寧願現在更亂,也要獲取幾十年後的長治久安,這好比已漢化了的滿族,現在已不成威脅了。

漢化雖然是一貫以來的政策,但在內蒙古自治區,的確是加速化了。這得從蒙古國,即是中國人稱的「外蒙古」的一項新政策,開始講起。

外蒙古的人口是三百多萬人,主要是蒙古族,反而內蒙古自治區有四百多萬蒙古族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當地的蒙古人和漢人數目差不多,可是經過了七十年來的殖民,漢人數目已有一千九百萬人,遠遠高於蒙古族人,因此政府才有條件採取漢化的政策。

總之,內蒙古的蒙古族人比蒙古國還要多,好比在福建省的閩南人比在台灣的還要多。

蒙古向來使用的文字,是在成吉思汗時期,用回鶻文來改造成的文字,內蒙古教的也是這一套。不過,由於蒙古國曾經是蘇聯的附庸國,因此改用了使用斯拉夫字母的新蒙古語。

然而,1992年,蒙古國決定恢復使用回鶻式蒙古文,逐步推行,今年就是它全面恢復的一年。這新政明顯會令到本來文字並不統一的內外蒙古,加強了政治和民族聯繫,因此,從政治現實來看,中國也有必要加強漢語教育,以作反制。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85%a7%e8%92%99%e5%8f%a4%e5%9b%a0%e8%aa%9e%e8%a8%80%e6%95%99%e8%82%b2%e5%bc%95%e8%b5%b7%e7%9a%84%e6%9a%b4%e4%ba%82-234037

沈大師中文水平高

 【明報專訊】上周我在本欄寫:「小米(1810)大升,證沈大師真功夫」,有讀者留言說:「小米好多人也預計能大升,因入了成分股啊!」

我的回答是﹕「但沈大師是在年幾前,叫我們買入的呀!那時候這個因素還未出現呢!」

見面少講股票 多談讀書

事實上,沈大師的功夫,就是在於中長線的投資,因此,他有很多有實力的支持者,開live閒閒哋有十幾萬人睇,搞收費網站,個個月收入豐厚。我們認識他家附近的茶餐廳,吹水講起,原來他叫外賣,外賣仔搶住去送,皆因他給貼士,一付就是幾百元貼士,最低出手都一嚿水,簡直是活財神。

另一個很少人留意到的因素,就是他的中文程度很好,因此文章可讀性很高,因為大部分看財經專欄的人其實都不是炒股票,只是看文章,因此,文章寫得好的人,往往比貼中股票的人更受歡迎。

當然了,中文好的原因之一,是因為看書多,我和他吹水時,也是少談股票,多談讀書。

那天去食飯,同人講起食物的性價比,我說﹕「我計過,去飲茶,最不值得吃的是排骨,成嚿骨,食來食去都不飽。去食粉麵,最抵的是食河粉,因為相比起米粉、麵、米線等等,河粉所佔的面積/體積最大,也最飽肚。」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99504505470&issue=20200908

2020年9月7日

馬雲的四點真言

 今天做一次文抄公,節錄一篇作者叫「李雲飛」的文章,這作者是「知名互聯網公司創始人,大型食品連鎖企業CEO,從事互聯網及實體連鎖行業16年,曾被搜狐網、網易財經、騰訊、鳳凰網、中訊網、百度等知名媒體平台相續專題報道,擅長互聯網行銷,連鎖企業管理」,不過我在香港和內地的網站都找不到他的紀錄。

這篇文章,講的是馬雲講做生意的四點心得。不過,我在網上也找不到他講過這四點。這很可能像「李嘉誠」在網上流傳的金句,大部分都不是他說的。但我不以人廢言,因覺得這四點很有道理,就記下來了。

第一、找最合適的人,不是找最優秀的人。據作者說,馬雲曾經要求十八羅漢,任何一個都不能擔任公司高層,高層人員一律外聘。因此,馬雲高薪聘請了一批外籍高層人員,然而這些外籍人員反把公司搞到一團糟,結果還是用回十八羅漢。

首先,「阿里巴巴」(9988)並非沒有外籍高層,Porter Erisman在2000年加入,上市後才離開,2014年請了「Google」的Jane Penner當公關頭頭。馬雲當然也不可能想過把十八羅漢全部請走。再說,以上格言也曾經出自過「任正非」的口中。

雖然是胡亂的attribution,但這句話的確很有道理。

第二,創業者不要贏在能力上而輸在誠信上。

就我的所見,不少成功人士都沒有誠信,但縱然是騙人,總有一些核心成員是講誠信的,這叫做「盜亦有道」。再者,賺第一桶金的人,可以缺乏誠信,但要再進一步,卻非要講誠信不可。

第三,兔子不吃窩邊草,肯定先餓死自己。

這句話很絕,皆因創業的第一步永遠得從朋友幹起,正如保險,永遠是先從朋友開始。可是,長期下來,就不能只靠朋友了。

第四,贏的時候往往是僥倖而不是實力。

別人的成功你學不來,只有別人的失敗才可以借鑑。但文章卻沒寫最重要的,就是有實力並不能直接導致成功,但卻可以減少失敗的可能性,一直堅守,總能守到運氣到來。沒有實力的人,能堅守等待的時間更少,更沒機會等到僥倖。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9%a6%ac%e9%9b%b2%e7%9a%84%e5%9b%9b%e9%bb%9e%e7%9c%9f%e8%a8%80-233844

疫情催生美國大牛市

 【明報專訊】朋友解讀今日美國大牛市,原因之一是因為疫情,美國人沒有地方可以去,留在家中,無事可做,唯有炒股。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政府派錢,手上多了錢,但這筆錢又不是馬上可以花完,唔通派一萬,今日即刻使晒咩!再者,部分美國人手頭也有點積蓄,現在無街可去,沒地方花錢,唯有炒股啦!

券商零佣 大數據賣給對冲基金賺錢

還有一個很多人忽略了的,就是有太多免佣的券商,吸引他們炒day trade。我問,那麼券商賺乜?朋友說,你想也想不到,就是把大數據賣給對冲基金,對冲基金分析這些數據,從而可以炒贏散戶。

另一名朋友說,香港遲早都會咁做?我說,你焉知現在沒有做呢?再說,今日好幾家券商都是由科網公司所控制,他們想把大數據點做,唔通話你知咩!

不過,說到底,令到股市大升的終極原因,就是因為它上升﹕這是股市的不易真理,當人人贏錢時,就會把積蓄等手頭愈來愈多的資金用來炒股,尤其是,當他們失業後,手頭的現金又沒花光,卻發現自己是炒股高手,可以憑此搵食,就會愈炒愈瘋狂……直至所有的資金都投入了股市,再沒有新錢可再流入,個市才會爆煲。

這在《炒股密碼》早有講過﹕生意淡薄,不離賭博。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99418225395&issue=20200907

2020年9月4日

沈大師與小米

   近日,小米集團(1810)股價爆升,令我想起了好朋友沈振盈大師。

  早在兩年前,他和我在中環吃飯時向我推介過這股票。通常他推介股票,是自己的分析,加上分析員朋友的研究,兩者結合。由於兩者均是長線,所以在推介後,往往要等上一至兩年,股價才會爆升。

  上次的例子就是恒大(3333),在他向我推介之後1年半,升了足足十倍。

  我把這些事件向朋友講了,朋友心想,不要忙着買,等了一年,終於在幾個月前買入小米,至今已升了一倍有多,因此特別致電多謝我。

  然而,我這報料人卻沒有買這股票,後悔得難以形容。

  回想當日,沈大師除了向我說起小米,還有電訊盈科(008),究竟會不會再中一元?就要走着瞧了。

  資深投資人、合眾會會長 周顯 (逢周五刊出)

https://www.hkcd.com/content/2020-09/04/content_1212469.html

巴菲特為何買入日本五大商社?

 在過去12個月,巴菲特原來一直吸納日本五大商社的股份,包括了「伊藤忠商事」、「三菱商事」、「三井物產」、「住友商事」、「丸紅」,至今已買入了總股數的5%,涉資62.5億美元,這是他的公司「巴郡」有史以來首次大手買入日本股票。

「巴郡」的說法是,這些公司的估值偏低,將來可能會增持至9.9%。根據日本法例,如要加持至多於10%,就要公司董事局同意了。

這些公司早在二戰之前,已成為了控制日本政經的財閥,美軍佔領日本時,本擬將其拆散,後來因為冷戰、韓戰等等事件,最終決定保留日本的政經結構,它們因而也像天皇制度般,得以保存。

日本的幾間大型商社,從銀行、地產、通訊、貿易等等,甚麼生意都幹,其壟斷本國經濟的程度,比起香港的地產霸權、四大家族,不遑多讓,而且均有著過百年的歷史,在日本這個政經穩定的社會,它們享有「永恆的價值」,也許比巴菲特在這之前所買入,一直津津樂道的投資如「可口可樂」、「See’s Candy」等等,它們只是一個品牌,五大商事卻包括了各行各業,相等於分散了風險,因此後者還要穩陣得多。

在三十年前的泡沫經濟年代,日股漲到非常不合理的地步,完全沒有任何投資價值,然而,在30年後的今天,大部分日本傳統大型公司的財政十分穩健,非但沒有欠債,還借錢給政府。

一般來說,這些老化的公司,好像香港四大家族持有的上市公司,都隱藏著大量看不到的隱形資產,股價遠低於其實質價值,只是從來不炒,短線賺錢的機會很低。

我說過,現時巴菲特的年紀已大,其投資策略是以防守為主,有錢人的想法永遠是保本,不是賺錢。

他買「蘋果」,好比香港人買「滙豐控股」(005)或「盈富基金」(2800),只是買最安全、最能長期持有的股票。另外的一些挑選條件,是公司沒有控制性大股東,以及政治影響力也是他的考慮因素,很多人不知道,巴菲特也是一個積極的政治投資者,因此當年才會買入《華盛頓郵報》。

很明顯,日本的五大商社,完全符合了以上的投資條件。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b7%b4%e8%8f%b2%e7%89%b9%e7%82%ba%e4%bd%95%e8%b2%b7%e5%85%a5%e6%97%a5%e6%9c%ac%e4%ba%94%e5%a4%a7%e5%95%86%e7%a4%be%ef%bc%9f-233636

超級富豪比「八卦」

 【明報專訊】有人說,窮人喜歡演嘢,但其實,所有人都喜歡演嘢,包括窮人、有錢人在內。不過,窮人演的嘢是名表,高一級的,是跑車,諸如此類,很表面的東西,但有錢人演的,卻是另一些東西。

富人演嘢 講究層次

第一當然是身家。有錢人是完全一級食一級的攀比,非常遵守「啄序」﹕你有錢過我,我有錢過他,決定了這一頓飯由誰來埋單,約會誰早到、誰遲到,說話的尊卑也有分。

傳說中有一個故事:當年香港最勁的術數大師生病,某位有幾百億元身家的超級富豪馬上請他進醫院,延請名醫,悉心護理。誰知翌日,首富知道此事,皆因他也是此大師的客戶,馬上把大師移到另一家醫院,自己包辦一切。

這故事告訴我們,低一級身家的富豪,連請客看病的權力也沒有,可見上下尊卑之分的嚴格。

第二是比碼頭,飛機是普通富豪比的,層次不高。再高一級的,要有品味,就要講藝術品,以及收藏了。

第三是比八卦,所謂的「八卦」,即是消息靈通,主要是政治經濟的大人物大事件,又或者是誰欠了誰的錢,誰快要破產了,都是八卦之列。要知道,八卦和掌握消息,是人脈,也是權力,這是equivalent to財富的。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99159542974&issue=20200904

2020年9月3日

831「死者」口中的「產業自主」

 日前,謠傳去年8月31日在太子站被打死的「韓寶生」,接受《眾新聞》訪問,自承真名是「王茂俊」,由於被警方控告9條罪名,初時因恐怕司法程序上對自己不利,而不去澄清自己就是已死去的「韓寶生」。

6月時,他被改控8條罪,卻加上了刑罰更重的暴動罪,因而決定流亡。成功出走後,便接受訪問,公開澄清此事。

在財經版刊登的本文,不講政治問題,只講他對於經濟的看法:「流亡之前對光復香港的想像,其實是重拾被內地壟斷的產業鏈,講的是經濟獨立、產業獨立,香港有自己的市場,電影不用次次都是合拍片、生產口罩可以有自己原材料。」

講到「經濟獨立、產業獨立」,在產業分工的今天,連有14億人口,號稱全世界產業鏈最齊全的中國,也未能做到,因此才會在高科技如芯片、光刻機等等產業,被西方掐住脖子。

另一方面,其實內地搶走了香港的生產鏈,主要是低端的那方面,例如說,紡織業,相信也沒有甚麼香港人願意回到當年陳寶珠時代的「工廠妹萬歲」,去繼續當工廠妹。當然,內地也有很多其他產業,例如「大疆」之類的高科技,畢竟,它是產業鏈最齊全的國家,不過,這些產業是香港本來、從來也是沒有的,因此不能算上。

至於香港最高端的產業,例如金融業,香港這塊餅還是愈做愈大,滙豐銀行(Hongkong Bank)和「恒生銀行」(011)還是最大的銀行,證券業港資的沒落是自從回歸後的百富勤已成定局,這些年來,內地券商搶掉的市場,主要是外資方面。至於在港上市的國企,只是香港的「客戶」,好比國企也有在美國上市,它們也是美國人的「客戶」,產業仍在美國券商的手上。

香港電影靠合拍片來生存,問題不在內地,內地也沒搶走香港的電影市場,皆因內地片也打不出內地。真正的原因,是東南亞市場沒有人看港產片,我們的競爭對手是韓國、日本、台灣、泰國等等,打不贏它們,才去吃易吃的果子:中國。

說到生產口罩的原材料,聚丙烯無紡布,那是石油化工的產品,這究竟要輸入材料,還是「原」到要自鑽石油?我實在搞不清楚了。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831%e3%80%8c%e6%ad%bb%e8%80%85%e3%80%8d%e5%8f%a3%e4%b8%ad%e7%9a%84%e3%80%8c%e7%94%a2%e6%a5%ad%e8%87%aa%e4%b8%bb%e3%80%8d-233461

賭廳變「國企」繼續生存

 【明報專訊】有一個問題,在我的心中縈繞了很久,就是在近幾年來,澳門的日子過得很不好,先是打貪,又有貿易戰,跟着是新冠肺炎,月來政府還嚴緝各大賭廳的洗黑錢行為……連「阿媽」賭場都唔掂,為什麼那幾家大型賭廳,雖然經營困難,但未有任何一間倒閉呢?

當然了,我知道這些賭廳的規模很大,最top的幾家和賭場也差不了多少,到達了「大到不能倒」的地步,可是,我也知道,客觀定律並不會隨着主觀意志而改變,公司要倒閉,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誰也阻不了的事,澳門政府又沒有出手拯救,為什麼這些賭廳可以繼續生存呢?

日前同朋友吃午飯,他一言驚醒夢中人:「唓!現時啲賭廳,都已經被阿爺接管晒,同海航一樣,變晒國企啦!」

謎底終於揭開了,明白晒!

阿爺照住 逍遙快活

當天晚上,我同另一名朋友,講起了這件事,他說:「好慘呀!辛辛苦苦搞起一家公司,變成了國企,乜都無晒。」

我說:「如果這句話在幾年前說,是成立的。可是現在經營困難,有阿爺照住,自己逍遙快活,反而更開心!」

話說香港有家內房公司,借債幾千億元,時常都有人估它就快破產,可是它的股價企得好硬,而且大把香港最精明的富豪繼續借錢給他。我問過一名「高人」,他的說法也和上述一樣:「你哋以為它好危險,可是我們行內人都知道,這一家已是國企,怕乜借錢給他!」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99072460726&issue=20200903

格雷欣法則:劣幣良幣 誰驅逐誰

 前言﹕格雷欣法則的矛盾解釋

「格雷欣法則」是一條有名的經濟學理論,但一直沒有一套公認的理論,去對這法則作出陳述和解釋,反而多著互相矛盾的例證和解釋。本文就是試圖用一條理論,圓滿的去解釋這條法則。

1. 甚麼是格雷欣法則?

「格雷欣法則」(Gresham’s Law)的簡單陳述是﹕「劣幣驅逐良幣。」(Bad money drives good.)正確地說,它是﹕當政府立法把兩種不同的貨幣定成等價時,成色差的會在市面上流通,成色好的則會被收藏起來。

格雷欣(Thomas Gresham,1519-1571)是英國的金融專家,先後為愛德華六世、血腥瑪麗女王和伊莉沙白女王當過金融顧問。伊莉沙白女王的父親亨利八世曾經試過利用降低「先令」(1英鎊=20先令)的白銀成色,降低了40%之多,把扣下來的白銀,來作為政府收入。這做法使到貨幣紊亂,通貨膨脹。女王登位之後,想回復鑄造舊的、成色足的先令,但是格雷欣建議不要,因為人們會把新鑄造的、成色足的良幣收起來,仍然繼續使用前朝的、減值了四成的劣幣。這等於政府送錢給民眾。

19世紀的經濟學家Henry Dunning Macleod在一本沒有出版的書,引用了這段故事,把這「劣幣驅逐良幣」的理論稱為「格雷欣法則」(Gresham’s Law)。事實上,這條理論,早在Macleod或格雷欣之前,已經廣為人知。例如說,在波蘭,這法則叫「Copernicus-Gresham Law」,因為早在格雷欣之前的40年,波蘭的天文學大師哥白尼已經提出過這法則。

然後一直追溯上去,埃及家Al-Maqrizi(1364-1442)、中世紀的哲學家Nicole Oresme(1320-1382)是更早的發現者,追到最遠的論者,是二千多年前的希臘喜劇大師阿里昔多芬(約西元前446 BC –約西元前386),他在《Frogs》的劇本中有一段﹕「我們的城市的人和錢有相同的現象。她有好的和有價值的兒子,她有好的新金幣和舊銀幣,硬幣足成色地有合金、黃金、白銀,每一枚都鑄得好、聽起來聲音清脆。但我們永不用它們!其他的劣幣則傳來傳去,都是上星期才鑄好的、惡名品牌的、用劣質銅造的。人也是一樣,正直的、沒有惡名的、高貴的(意即都見不到了),到處都是用劣質銅造的人……」

所以,「劣幣驅逐良幣」這個理論,早在一百年前,已經流傳廣泛了。1926年版的《Palgrave Dictionary》已經指出了﹕「如果政府利用立法,把兩至三種不同的流通貨幣賦予相同的票面值,交易將會總是以生產成本最低的媒介來進行,而且,比較貴重的媒介,將會在交易中消失。」

2. 反對格雷欣法則和Thiers’ Law

近代的人許多不同意「格雷欣法則」,提出了很多例子,去推翻,或作出反證,或者是作出了修正。

張五常的說法是﹕「『劣幣驅逐良幣』的神話在邏輯上的錯誤是顯然易見的,它只考慮到一方(買方)的精明(劣幣付出去,良幣收起來),卻完全忽視了收取貨幣的一方」(賣方)也不是笨蛋(劣幣不肯收,除非加價,良幣樂於收,甚至願意減價)。除非信息不對稱能長期地存在,而且沒有甚麼行之有效的解決之道,所謂劣幣驅逐良幣只是曇花一現。而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往往是買的不如賣的精,這可不僅僅是針對出售的產品,即使是對貨幣的識別能力也往往是如此。否則不要說劣幣,假幣豈不早就大行其道,把真幣都淘汰出局了?」

他曾經用過上世紀80年代的人民幣和外匯券來作為例子,認為「一國兩幣」可以用不同的兌換價來作融合,換言之,良幣和劣幣,是匯價的問題,可以用不同的兌換率去加以調節。

政治經濟學家Peter Bernholz把以上的情況叫作「Thiers’ Law」﹕當高速通脹時,匯價高於與高速通脹中的貨幣,而並沒有新的匯價去對此作出調整,Thiers’ Law便會出現。Thiers’ Law的名字是出自十九世紀的法國史家Adolphe Thiers,他專門研究法國大革命,而法國大革命時,亦是法郎的惡性通脹期。

從以上的陳述,我們可以看到,有的時候,格雷欣法則會適用,劣幣驅逐了良幣,有的時候,它會不適用,人們會放棄了劣幣,有的時候,人們則會使用張五常所說的,用不同的匯價,去調節良劣不同的貨幣。在下文,我們會首先舉出一些例子,去表達這三種不同的情況,然後再作出一個理論性的解釋,去表述為甚麼會出現這三種不同的現象,而三種不同的現象,也可以用同一套理論去解釋。

3. 第一個例子﹕劣幣驅遂良幣

我檢視過很多前人的文獻,都舉出過劣幣驅逐良幣的例子,其中一部份是不能成立的,因為這些例子違反了基本的條件。這也即是說,部份文獻所舉的例子有誤。

例如說,中國的王莽發行了「大泉五十」,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鑄造鐵錢,但是流行不廣。第一個大規模發行鐵錢的,則是梁武帝發行的四種五銖錢。以金屬價值而論,鐵的價格比銅低得多,所以新發行的鐵錢是劣幣,原來的銅錢才是良幣。在王莽和梁武帝的故事,他們發行鐵錢的先決條件,是立法把鐵錢定為唯一的合法貨幣,在當時的環境,使用銅錢是非法的行為。雖然,在民間,把銅錢和鐵錢夾雜使用,仍然是慣常的做法。

劣幣驅逐良幣的先決條件之一,是劣幣和良幣兩種都是法定貨幣。所以,以上的例子是不恰當的。

又例如說,南宋的紙幣,「會子」的發行。1160年,南宋政府「初命臨安府印造會子,許於城內外與銅錢並行。」因此,那時一共有兩種合法貨幣﹕銅錢和會子。當然了,有金屬支持的銅幣是良幣,而作為印刷品,一張張的會子是劣幣。這兩者雖然都是合法貨幣,但在民間,卻不是以等價來兌換。它的面值是1緡=1,000文。在發行的初期,民間匯價是1緡會子兌770文,到了1195年,由於通貨膨脹,變成了兌620文,到1236年,兌300文,1275年時,則只值192文了。

由此可見得,在當時,雖是有兩種合法貨幣,但也有兩種不同的兌換價。張五常的說法發揮了作用。

劣幣驅逐良幣的先決條件之二,是一共有兩種或以上的合法貨幣,但只有劣幣在市場流通,良幣則被收起來。以上的情況是兩種貨幣同時流通,只是有不同的兌換價。所以,以上的例子,也是不恰當的。

當然,劣幣驅逐良幣,也並非沒有例子。最典型的就是在歐洲的金銀複本位制。

複本位制,也即是有兩種法定貨幣。在複本位制之中,也可以根據不同的觀察角度去細分,其中的一種分類方法,就是兩種法定貨幣究竟是浮動匯率,或是固定匯率。像前述南宋的會子,雖然有官方兌換價,表面上是1緡會子=1,000文銅錢,但是官方不限制兌換,也就等於自由浮動匯價了。

歐洲從13世紀開始,已經同時流通金幣和銀幣,在這時,兩種貨幣的匯價是浮動的。隨著時間的過去,政府開始壟斷貨幣的發行,既然官方同時發行金幣和銀幣,那就不得不固定了兩者的匯價。例如說,在1663年,英國人開始發行guinea金幣,其價值相等於1鎊,或1磅白銀,也即是20先令。

但是,黃金和白銀的價格比率不是永遠維持不變的,而是不停的在浮動。因此,格雷欣法則發揮了作用。當金幣的價格高於銀幣時,金幣在市面絕跡,反之,則銀幣在市面絕跡。「失踪」了的良幣一共有兩個出路,一是藏在人民的家裏,二是跑到了別的地方。

美國在立國的初期,實行了金銀複本位制,法定兌換價是1﹕15。但是在其後的40年,金價漲到了1﹕15.6。在法國,金銀複本位的官方兌換價是1﹕15.5。結果就是在美國,金幣是良幣,銀幣變成了劣幣,於是,格雷欣出來了,劣幣驅逐良幣,人們精明地進行了黃金和白銀的對沖,白銀大量進入美國,金幣流出,令到美國從法定上的金銀複本位,變成了實際上的銀本位。

歐美諸國對此的應變方式,是不停的隨著市場價格,改變複本位的兌換價。例如說,英國在1717年,把兩種法定貨幣的兌換價改成1guinea金幣=21先令,這相等於1黃金﹕15.2白銀。

很明顯,金銀複本位制度製造出了不少混亂。到了19世紀,大部份的歐美國家都過渡到了更為簡單的金本位制度。

如果我們不把政府法定的「官方貨幣」來視為先決條件,而是以實際的市場流通來定義,則最熟悉的例子是港元和澳門元,一直以來,都是以1港元﹕1.03澳元的比例去掛鈎兌換。港元在澳門並非法定貨幣,但可以合法地流通。在市面上,只有澳門元在流通,永遠見不到港元。偶爾有一些香港遊客,闊綽地使用港元來作消費,澳門人會以1﹕1的兌換價收下來,然後藏在家裏,或者用1﹕1.03的兌換價,向銀行兌換。這就是劣幣驅逐良幣。

4. 第二個例子﹕兩幣兩價

當我去找尋劣幣驅逐良幣的例子時,發現例子不多,所以採用了最流行的金銀複本位制。反而是要找出雙軌價格的例子,則多得數也數不清,問題只在於採用哪一個。在這一方面,張五常的說法顯然是大勝了。

如果要隨手拈出例子,前述的南宋會子是一例,也是前面說過的人民幣和1979年至1995年流通的外匯券又是一例。

在清朝,採用了銀銅複本位的貨幣制度,大額的交易媒介是白銀,任由民間去提鍊鑄造,小額的貨幣是銅錢,則由政府去壟斷。官方的白銀銅錢兌換價是「每錢一千,值銀一兩」,而且還規定了「永為定例」。由於清政府嚴格的控制了銅錢的發行量,複本位的兌換價一直保持穩定。直至道光初年,依然維持1:1,000的白銀銅錢比例。後來因為鴉片的盛行,白銀大量流失到賣鴉片給中國的西方,白銀快速升值,銅錢快速貶值。到了道光二十年,一兩白銀可以兌換到一千六七百文了。這就是林則徐那篇著名奏摺「煙不禁絕,國日貧,民日弱,豈惟無可籌之餉,抑且無可用之兵」的背景。

後來,鴉片戰爭打敗了,白銀流失得更快,到了咸豐年代,1兩白銀已經可以換到二千二三百文了。

以上就是兩幣兩價,兩價並軌的近代例子。

5. 第三個例子:良幣驅逐劣幣

良幣驅逐劣幣,最常舉的例子是惡性通貨膨脹,例如說,威瑪德國的馬克,國民政府末期的金圓券,又或是2009年的津巴布韋元,幾乎沒有人肯接受它們法定貨幣。在20世紀的末期,東歐和解體後的蘇聯都有法定貨幣,但是人民都不肯用,寧願不合法地使用美元,來作為交易的媒介貨幣。但是很明顯,這些例子並不恰當,因為美元並非威瑪德國、國民政府或津巴布韋的法定貨幣,所以並不符合格雷欣法則的劣幣和良幣的先決條件。這些例子只能算是惡性通脹,或貨幣崩潰。

明朝在洪武八年,即1375年,發行了「大明寶鈔」,它的面積是30厘米X 20厘米,是史上面積最大的鈔票。它有6種面值,壹貫(即一千文)、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

大家知道,鈔票是紙製的,不能耐久使用,而明朝政府回收紙幣再重發,要收工本費。另一方面,它又沒有節制地印刷,必不可免地引致了通貨膨脹。到了57年後的1432年,一貫寶鈔只值五文銅錢,也即是只值回面值的0.5%。人民當然棄用這鈔票,結果是「積之市肆,過者不顧」。明朝的人民改用良幣,也即是銅錢,來作為交易媒介,大明寶鈔再不通用。從此明政府也沒有發行大明寶鈔了。

6. 找出不變的規律

以上的三組例證,分別通向了三種情況﹕劣幣驅逐良幣、兩幣兩價、良幣驅逐劣幣。如果我們相信經濟學是一種科學,那就要相信,以上的三種情況,不會是隨機發生,又或者是無厘頭地發生,而是依循著一條不變的科學規律,一條可以同時解釋到以上三種情況的經濟學法則。

下文就是企圖用一條定律,來解釋劣幣和良幣的流通規律。但在說出這條定律之前,我還想再舉出一個例子,就是在中世紀時,歐洲鑄幣廠的鑄幣過程。

7. 中世紀的鑄幣廠

自從羅馬帝國在476年分裂之後,歐洲進入了歷時七八百年的「黑暗時代」,分西由許多小國、甚至是莊園,以封建形式去作統治。

鑄幣是一門利錢豐厚的生意,鑄幣廠通常是由當地最有權力的人所控制,例如說,國王,或是主教。它經營的方式,就是來料加工,然後收取手續費。人民把黃金或白銀交到鑄幣廠,鑄幣廠把它提煉至規定的成色,然後鑄成硬幣。在這個過程中,鑄幣廠會抽取一定的分量,傳統上的「收費」是2%至3%之間,作為利潤。

這也即是說,市民把金或銀交到鑄幣廠,拿回錢幣,所得回的重量,會比原來的輕上了一點點。

按道理說,如果政府在鑄幣時收取費用,為甚麼市民還要把金銀送到鑄幣廠,白白吃虧呢?奧妙就是在這裏﹕政府會把鑄造出來的貨幣的面值,定位比它的實質重量高出一點點。換句話說,新鑄硬幣的面值,會高於其重量,這個「升值」,不單足以彌補在鑄時失去了的2%至3%的重量,還能帶給人民額外的利潤,所以人民才會樂此不疲,巴巴的把黃金和白銀送進鑄幣廠,交由其去鑄幣。

所以,在人民的心目中,把金銀送到鑄幣廠去,是除笨有精的做法。

8. 無中生有的價值

問題來了﹕人民不是傻瓜,如果我們相信經濟學,必然也相信,市場的力量就有如科學定律,是不會錯的。人民如果願意接受由官方鑄幣廠鑄造出來,面值高於其成色的硬幣,其中一定有其硬道理,證明了其真實價值是與其面值相等,或至少高於其在鑄幣時失去了的2%至3%的重量。

說完了政府的想法,現在輪到平民百姓了。按道理說,如果政府在鑄幣時收取費用,為甚麼他們還要把金銀送到鑄幣廠,白白吃虧呢?這是因為政府會把鑄造出來的貨幣的面值定位比它的實質重量高出一點點,所以在人民的心目中,把金銀送到鑄幣廠去,是除笨有精的做法。

這一個顯然是無中生有的價值,究竟是從何而來呢?

9. 政府的法律價值

在2011年9月30日,加拿大CTV Calgary的女記者Bridget Brown說了一句話﹕「黃金的背後甚麼都沒有,但美元有聯邦儲備局支持。」(Gold is not backed by anything but the US Dollar is backed by the Federal Reserve.)因為這句話,在一年後,她成為了「史上對經濟最無知的電視記者」(the most economically illiterate TV journalist in history.)。

我曾經在某份報章的專欄評論過Bridget Brown的這句話﹕「美元有聯儲局支持」,並不全對,因為美元的最大支持,不是聯儲局,而是美國政府和美國法律。一個國家的法律規定了,其貨幣是唯一的法定貨幣,其人民不管願意,還是不願意,都得使用貨幣來作交易,沒有其他的選項。人們可以不接受黃金作為交易的媒介,但必須接受貨幣定價,就是在惡性通貨膨脹時,也要用貨幣來交易,而很多市場行為,如交稅、交電費、交水費等等,都是只有使用貨幣,才能做到的。

所以,正解是﹕一個政府的法律,是有價值的。這價值來自政府的威望、來自其軍事力量、來自人民的慣性,來自與政府的交易(如交稅時指定使用的貨幣),等等等等,但與本文無關,不贅,否則又是另外一篇文章了。總之,我們知道的是,政府法律可以把貨幣賦予價值,就是如此。

10. 法定貨幣的溢價

當政府用立法去決定了其貨幣的價值,也即是給予了其溢價。以今日的美元為例子,是完全沒有價值的fiat money,但是由於美國法律給予了它的官方地位,它便有了價值。如果政府連fiat money都能給予價值,把一個只比其面值輕了一點點的硬幣,變成了與面值等價,當然是輕而易舉的做到了。這就是中世紀時歐洲鑄幣廠的鑄幣之謎的解答。

政府的法律固然可以把價值賦予給貨幣,但是這個增值,卻不是無限度的。以今日的美元為例子,作為fiat money,如果大量發行,是會導致貨幣貶值的。鑄幣也是一樣,如果成色不足,而且鑄幣的數量不多,那就可以維持其面值。然而,如果成色和面值相差太遠,而且又大量鑄幣,兩者隨便一樣,或兩者同中,那麼,貶值就會發生了。

結論﹕繫於劣幣究竟有多劣

舉例和分析到了這裏,應該是結案陳辭的時候了。透過前文的分析,得出了政府的法律對貨幣價值發生的作用。但,究竟甚麼時候會劣幣驅逐良幣,甚麼時候會兩幣兩價,甚麼時候會良幣驅逐劣幣呢?

答案是﹕當政府法律賦予的溢價,仍然相等於、或高於劣幣的面值時,劣幣會驅逐良幣。因為在這時候,人們仍然樂意以劣幣的面值去作交易。換個說法,當劣幣並不是太過惡劣時,它可以驅逐良幣。然而,當劣幣真的很劣,劣得連政府的法律也抵不住其劣,令到其真實價值低於其面值,甚至是低於面值很多時,結果就變成了兩幣兩價,市場自然會根據供求關係,去決定兩者的兌換價。

至於由兩幣兩價,變成良幣驅逐劣幣,通常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因為這牽涉到劣幣的在市場上消失。像前述的大明寶鈔,用了數十年的時間,漸漸變成了通寶銅錢,就是一個例子。當然,貨幣的失效,牽涉到很多的因素,其中最常見的兩個情況是通貨膨脹和政權改變,但這僅僅是劣幣,也即是一種貨幣的消失,而與良幣無涉,所以與本文的主題無關,不述了。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s://www.orangenews.hk/zhuanlan/136045.jhtml

2020年9月2日

傾城之戀與撇女斷供潮

 張愛玲的小說《傾城之戀》的故事主題大約是說,風流而多金的范柳原,如果不是因為香港淪陷,也許不會娶了他本來只是flirting的失婚上海大戶人家小姐白流蘇。換言之,這是一個因大時代變更而發生的愛情故事,因而稱為「傾城」,皆因城不傾,便戀不成了。

這故事由文學水平很高的許鞍華拍成電影,由演技與外均佳的周潤發當男主角,可惜效果不好,票房也不好。我把這歸咎於許鞍華的拍拖經驗應該不足,周潤發也沒甚麼文學水平,掌握不了角色的深度。

話說回來,「傾城」的確是男女關係的重大催化劑,例如抗爭運動期間,造就了不少男女關係。另一方面,經濟不佳,也令到很多女人被其男友斷供,的確慘情。

事實上,在這幾個月來,我聽聞過太多斷供的故事,其中不少可歌可泣。大部分的男人,都算是有點良心,繼續交租,不過已停支生活費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連租金也斷絕,這只是短暫的過渡期。

不消說的,我之所以得悉這些故事,完全是因為她們意圖找到新的戶頭,可是杯水車薪,短暫情緣或許會有,可是誰能有這能力,繼續付出長期包養呢?

有意思的是,我往往也認識她們的男人,通常男人對外宣稱「撇女」的理由,是條女太煩,太過黐身之類。不過,對女人的說辭,則永遠是經濟好唔掂。究竟哪一個理由是真,抑或兩者皆真,就不得而知了。

本週心水股票,「小米集團」(1810),祝大家好運!

https://hk.nextmgz.com/article/2_757541_0

「內循環」的優勢與劣勢

 周一我約略講了「內循環」和貿易的重要性,這得出了一個結論:人口愈多,意即交換愈多,對經濟的好處愈多。

現時內地有約14億人口,相對美國約3.3億,歐盟約有5.1億,加拿大有0.38億,英國約0.66億,日本約有1.2億,澳洲和新西蘭約有0.3億,也即是說,總數是10.94億人,比內地稍少,但也少不了幾多。

現在講到另一條理論:大家猜猜,美國和加拿大算是最親近的兩個國家了吧?多倫多和紐約的距離,是距溫哥華的4倍,而紐約的經濟規模,也恰好是溫哥華的4倍。

換言之,無論在距離和經濟規模,紐約均比溫哥華有4倍的優勢。可是,多倫多和溫哥華的貿易額,卻比紐約更多。為甚麼呢?

這是因為兩者同在一國,縱然是以美國和加拿大的關係之密切,過關是兩地一檢,比香港到深圳更要方便,但隔了一個關口優勢的紐約,竟然比不上同在一國卻遠了4倍的溫哥華。由此可以知道,同國優勢對貿易的重要性。

用此理論來對比中國vs美國+歐盟+日本+英國+加拿大+澳紐=10.94億人,由於內地14億人口同在一國,在交換上比起分成多國的美國集團有更大的優勢,再者,地理上也更為接近,因此,在這方面,內地是完勝對方。就算對方加上13.2億人口的印度,人口遠多於內地,恐怕也勝不了中國。

現在,到了討論另一條理論:很多年前,內地和印度的人口已是世界數一數二,均同時進行鎖國政策,但為甚麼不能發揮其人口和同國的優勢,反而愈鎖愈窮呢?

答案是:第一,這兩國當時有制度劣勢,內地是共產主義,印度是甘地教導他們的退化反智體系,兩者均不利於經濟發展。

第二,它們的科技水平遠遠及不上西方,這知識上的落後並不可以憑其經濟規模去克服。

今日的內地和西方相比,第一點是克服了,可是知識上的落後是全方位的,這幾十年來,內地只在某幾方面的知識水平追上甚至追過了西方,但是總的來說,仍然有太多技術上的落後。這就是為何14億人的「內循環」暫時還追不上西方、遇上很大程度的困境的原因。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3%80%8c%e5%85%a7%e5%be%aa%e7%92%b0%e3%80%8d%e7%9a%84%e5%84%aa%e5%8b%a2%e8%88%87%e5%8a%a3%e5%8b%a2-233294

常客對股票自然有感情

 【明報專訊】今日講幾隻細價股,沒有甚麼特別原因,只是想起,隨手寫的。

第一隻是龍皇集團(8493),一共有7間分店,老闆幟哥叫苦連天,不過,市值到了9000多萬元,中央結算的參與者數目只有95個,證明它的貨源歸邊,有一定的值博率。但我留意這股票的原因,是我是觀塘店和灣仔店(名叫「龍袍」)的常客,有點感情。

第二隻是萬成環球(8309),3000萬元市值,價格更抵,中央結算只有97個參與者,頭4名已佔了14.6%,不過注意它的存貨不是25%,而是39.5%。雖然我不明白它在香港經營清潔業務,名字居然有「環球」二字,不過它首季盈利已有839萬元,去年全年有1406萬元利潤,而且客戶是政府,收入非常穩定。

第三隻是龍輝國際(1007),也是飲食股,市值6000多萬元,股價是1仙。凡是1仙股,只要有人炒,一踢便可炒高幾成,皆因仙股的吸引力很高,在散戶看來,一格已有幾個巴仙的利潤,非常好炒。這也是交易所非常討厭仙股的原因。

火鍋店內地生意據說報復式反彈

據說,現時火鍋店或餐廳在內地的生意十分紅火,更勝於疫情之前。這一來是由於報復式消費,二來是有不少餐廳已倒閉了,少隻香爐少隻鬼,生意因而谷到其他未執的餐廳,最好的例子是,九毛九(9922)也曾創了新高。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98986930500&issue=20200902

2020年9月1日

對抗大蕭條:疫情好比戰爭

 周一,Mr. Tregunter寫今天與三十年代的大蕭條的對比,最大的分別是「當年金本位,限制了央行印銀紙,通縮如黑洞將周遭吞噬……今天不會簡單地重複大蕭條的教訓,但逃避大蕭條所作出的各種手段會推向大蕭條的結局。」

推理的上半部,我幾乎完全同意,然而,他卻忽略了下半部,就是新冠疫情。

眾所周知,當年美國政府對付大蕭條的手段,初時是任由通縮發生,後期則是羅斯福總統所採用的「新政」(New Deal),同時使用量化寬鬆的貨幣手段,以及凱恩斯提倡的增加政府支出,以挽救經濟。然而,真正解決大蕭條的終極「方案」,卻是最直接的:二次大戰。

現在雖然沒有熱戰,可是新冠疫情,在摧毀財富方面,和戰爭的結果,是全無分別。今日美國人民所受到的痛苦洗禮,也好比大蕭條。

理論上,假如成功撲滅了新冠病毒,其作用也好比打勝了二戰,經濟可迅速反彈,重拾下一個繁榮大牛市。問題在於,以美國今日的情況,能不能、幾時能戰勝疫情?

https://hk.appledaily.com/finance/20200901/V2JH7H7TJRDJRJUXOFXGJY57WY/

英國要如何對待「嚴重叛國」的菲臘親王

 在曾經被英國人統治過的老中代香港人看來,英女王和王夫菲臘親王是一對神仙眷屬:兩人在1934年參加婚禮時邂逅,當時14歲的伊莉沙白已愛上了身高1.9米、比她大5歲的他,5年後,兩人正式拍拖,由於二戰,他們只能以書信談情,終於在戰後的1946年訂婚,明年正式結婚。為了這門婚事,菲臘親王放棄了父姓,改跟母親姓「Mountbatten」,也即是放棄了繼承王位的機會。

兩人婚後5年,即1952年,她登位為女王,是為伊莉沙白二世。這段神話般的故事卻為Ingrid Seward寫的英女王傳記《My Husband and I: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Royal Marriage》所打破:書中指菲臘親王最少有過30多名女人,其中最親密的是比他年輕32年的白富美Penny Romsey。她是連鎖店Angus Steakhouse老闆的獨生女,24歲時嫁了給 Lord Romsey。她和菲臘親王的婚外情關係直至2002年方才完結。

這位風流王夫的名單還有英女王的堂妹雅麗珊郡主,兒子安德魯前妻的媽媽Susan Barrantes,舞台劇女星Pat Kirkwood(1921-2007)、Katie Boyle(2026-2018)、法國女星Hélène Cordet(1917-1996)等等,有趣的是女明星Merle Oberon(1911-1979),比他的年紀大上了10年,由此可見,他的溝女時間橫跨度不短,而且頗為/非常雜食。在Netflix劇集《The Crown》亦有說他常常不在家,女王也找不到他的行踪。

在我而言,更關心的細節則是:王夫偷情,根據英國法律,有沒有/有甚麼懲罸呢?根據1351年的《Treason Act》,「嚴重叛國」(High Treason的行為包括了:

「violated the king's companion, the king's eldest daughter if she was unmarried or the wife of the king's eldest son and heir, this has effect as if the reference were to the eldest son only if he is also the heir……」

現時的英國君主是女王,因此,女王的地位相等於國王。因此,王夫也算是「the king's companion」,如果女王有多個男朋友,也算在內。

「High treason」的懲罸是:「the penalty was death by hanging, drawing and quartering (for a man) or drawing and burning (for a woman), and the traitor's property would escheat to the Crown.」

所謂的「hanging, drawing and quartering」,就是先吊頸至將近死亡,然後切除性器官、抽出內臟、割掉頭顱,再把身體切成四塊。至於女人的「burning」,則是縛在銅柱燒死。

由於1998年英國廢除了叛國罪的死刑,在這之後,「嚴重叛國」只需要判坐終身監禁。不消說,菲臘親王的情史,是發生在1998年之前,從這角度看,他逃過了一劫。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s://www.orangenews.hk/zhuanlan/135763.jhtml

安倍晉三和日本政經困境

 近日最重要的國際新聞,應該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辭職。究竟他的辭職是身體不佳,這從他的臉色已看出憔悴了,抑或是另有政治原因,暫時還未看到有說服力的分析。

很多人都說過,日本的政治圈,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政治家族玩晒:安倍、福田、麻生、鳩山、小泉、河野,這是承襲自戰前的系統,皆因美國為了戰後維穩,故意不拆散戰前的權力架構。固然,全世界的政治都有世襲成分,但日本的情況最嚴重,也是事實。

論到背後的影響財閥,也來來去去是戰前留存下來的三井、三菱、住友、三和、富士、勸銀,至於新貴如孫正義、柳井正等的影響力,還相差很遠。

簡單點說,日本政治經濟,就是一個超穩定結構,這影響到它的活力。再加上它從有史以來,即有著鎖國的意識形態。在豐臣秀吉和明治維新後,曾經有過短暫的侵略狂熱,但一受到挫折,馬上回到常態,又傾向於閉關自守了。

所以我們看到,日本大企業都不借錢,財政豐裕到反過來借錢給政府,完全沒有狼性。還有甚麼宅男、腐女、斷捨離,低慾望社會、平成廢柴,連生育率也越來越低,反映出近年日本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經濟戰敗後,所出現的困境。

安倍晉三搞的三支箭、一億總活躍、地球儀外交等等,說穿了,都是意欲振起日本人的鬥心。其中最重要的,是修改和平憲法第九條,加入在緊急狀態可以發動戰爭的條款。總之,修憲是安倍的最大願望,任內修憲不成,已可斷言他的任內是失敗了。

相信美國不會太喜歡日本回復到成為有權發動戰爭的正常國家,再說,當年安倍晉三押寶希拉莉而押輸了,特朗普已經不大喜歡他了。事實上,安倍晉三當年積極參與奧巴馬的圍堵中國政策,對於特朗普,馬屁是拍得更卑下,但在「工作」上,反而不大熱衷配合其新圍堵政策,近日頗有和中國眉來眼去。

有網民列舉了歷任日本首相訪華後下台的往績,不過日本首相的任期向來不長,最快試過「七年八相」,因此這條件作不得準。我們自然不可以因此論斷出安倍晉三的下台和他的「忽然親華」有關。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ae%89%e5%80%8d%e6%99%89%e4%b8%89%e5%92%8c%e6%97%a5%e6%9c%ac%e6%94%bf%e7%b6%93%e5%9b%b0%e5%a2%83-233112

小米大升 證沈大師真功夫

 【明報專訊】近日新股熱潮再起,但我沒有參與,皆因玩新股,我反而喜歡在熊市中玩「人棄我取」,皆因這比較容易計算風險,反而在大牛市中,玩市場動力,除非是非常貼市,日日看住股票機,否則無法評估走勢。但要時時分分看住股票機,太辛苦了,我幹不來。

小米(1810)的走勢看俏,朋友傳來信息,說沈(振盈)大師的預測又中一元。如果不是她提起,我都差點忘記了這件事。

重基本分析 往往有一兩年時差

話說我曾經說過,沈大師的股票功夫極深,貼的股票十有九中,不過由於他着重基本分析,不大看momentum,因此他給貼士時間和股票的真正起飛,往往有一至兩年的時差,這一點,我在本欄好像也提起過。

最佳的例子是恒大(3333),他給了我貼士後,又是過了一年多,方才爆發,升了十倍八倍。現在小米也爆上了,再一次證明他的預測正確。

大家可能會問﹕喂!我想知道的,不是他在過去的預測有多準,而是他在未來的預測呀!

我會回答說:照他的預測,小米的走勢還未完。照我上次同他食飯吹水,他還給了我另一隻貼士,就是電盈(0008),暫時還未升過。這股票照我看,就算不升,也不會下跌,安全率很高,買了之後,最大的downside不過是機會成本而已。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98899044698&issue=20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