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1日

速講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百年之爭

自從戴卓爾夫人/列根的把經濟向右走,中國改革開放,蘇聯瓦解,資本主義好像大獲全勝,歷史似乎是終結了,只看中國和越南的制度幾時逐步和西方看齊,朝鮮幾時崩潰而已。

但居然,世界的發展永遠出人意表,金融海嘯,阿拉伯之春變成了二十一世紀最大的人間災禍,中國堅持走自己的道路,不肯全面西方化,居然越走越好,而西方的貧富懸殊也加劇,造成了階級矛盾,日本經濟一直爛下去,英國以至於整個歐洲也是王小二拜年,從金融海嘯後,從來未曾好過,美國自從特朗普上場,不停的在打破普世價值……

本文的主旨其實是一個平衡說法﹕

當年共產主義興起,崛起的速度快得令人難以置信,從1917年的俄國革命至1975年的越戰功成,幾乎是戰無不勝,經濟發展和科研也取得了極大的成就,甚至連西方世界也有很多人沉迷共產主義,誰知4年之後,中國開始改革開放,隨後蘇聯崩潰,出現了骨牌效應。

從今天看來,共產陣營穩住了陣腳,和1975年比,當然是遠遠不如,但和1916年,甚至是1917年相比,也是大有進賬。你不能只看後來的大輸,但看整盤棋局,在這一百年間,發展速度並不遜於資本主義初起的一百年。

你可以說,今天的共產主義,和馬克思講的,和1917年的,和1949年的共產主義,有很大的不同呀!但是,有哪一種制度,是從開始以來,從來沒有變過的呢?封建帝制發展了幾千年,也在不停的進化,資本主義發展了幾百年,今天的資本主義和當年的,也有極大的分別。沒有一種制度可以一成不變,原教旨主義無論是宗教,還是思想,都永遠行不通。一種主義能夠隨著時代而進化,恰好是它能夠長期存在的原因。

再看資本主義在這十多年的發展,固然是發生了障礙,但這問題在一百年前,也已經出現過,當時資本主義的自我完善機制,也把這些問題解決了。我們沒有理由認為,今日所發生的貧富懸殊,制度不公等等問題,在未來不能解決。

總括而言,這一百年來最大的爭論,是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制度之爭,究竟孰優孰劣?這是大哉之問,連一百本書也不夠,當然並非粗疏的本文所能論定,我只是想說,這爭論的勝負,至今還未決定,如此而已。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1/31/010109045.shtml

二房與霍家聯盟是兩個家族破冰

先講一下我和澳門賭業的關係:

先父當年是英光公司的財務總監,英光是「信德集團」(242)的股東,因此他也常去「信德」開董事會,我在10歲時買的第一隻股票是「和記」,賺了一倍以上,第二隻股票就是「信德」,輸了大約三成。

我的大姑媽,即是祖父長妹的長女,嫁了給鍾華田,鍾是何鴻燊的頭馬,1987年在簽字離婚的前幾天,在維園被人亂刀劈死,這才輪到蘇樹輝、李志強等人上位。大姑媽承繼了過億元遺產,移民他國,從此不相往來。

我的家族來自澳門,父親一代在香港落籍。我的哥哥香港唸書,後來在葡京工作了好幾年,不過不是在賭場。發跡後,就回來香港了。


現在講「澳博控股」(880)。日前,以何超瓊為首的「二房」,與霍氏基金及「信德」訂立協議,組成股東聯盟,將「以進行商討、達成共識的方式」,推選澳娛,以至澳博主席及董事會成員,值得注意的是,同樣持有澳娛股權的「三房」及「四房」,並無份簽署該協議,由於二房加上霍氏基金,已經持有澳娛約53%,因此這個聯盟實已掌握了大局。

澳娛只是一間控股公司,控有「澳博」54.1%的股份,而澳博則享有澳門的其中一個賭牌。

對於以上行為,市場解讀是:

一,澄清話事權,有助於申請續賭牌。

二,孤立了正在「澳博」掌權的四太梁安琪。

我並不反對這說法,但有幾點要補充:

第一,賭王的接班人向來是二房,四太則是manager,所以這並不存在奪權之事。

第二,據知何超瓊並非工作狂那種,她對於直接插手「澳博」,恐怕興趣並不大。

第三,這些年來,「澳博」的市場佔有率在下跌,這當然也會影響到四太的力量。我的意見是:如果四太交到數,她的地位穩如泰山,但交不到數,就可能有問題了。

第四,在2002年4月,霍英東退出「澳娛」,兩個家族的關係跌到了冰點,但霍老在2006年仙逝,現時何鴻燊又已退下火線,兩家的關係出現了破冰點。這次的聯盟,應是重申了何霍兩家的重新聯合,何家的代表,就是二房。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4%BA%8C%E6%88%BF%E8%88%87%E9%9C%8D%E5%AE%B6%E8%81%AF%E7%9B%9F%E6%98%AF%E5%85%A9%E5%80%8B%E5%AE%B6%E6%97%8F%E7%A0%B4%E5%86%B0-160220

「奇則」的猜想

【明報專訊】我不懂得畫則,不過覺得近年流行的奇則,是很奇怪的現象。

有人認為,太多納米樓的出現才會有奇則。我承認,在以前,的確沒有百多呎的納米樓,可是,200多方呎的小單位,在1970年代也多的是。例如說,灣仔軒尼軒道的英利大廈,又或者是西灣河的太安樓,一個單位只有200多方呎,但照樣是四四正正,沒有黑廁。

這更加不用說,以前的徙置區和廉租屋,百幾二百幾呎的單位,也是標準面積,一樣不用劃成奇則呀!

以前200多呎單位仍四正

自從1980年代起,基本單位就最少有300多呎了,按這趨勢看,到了今日,最小型的單位最少也要有四五百呎吧?想不到在近十年,樓宇的最低面積居然掉頭走,變了100多呎,這當然是因為整個社會的反智所致:幾年前,還有不少人要求政府拍賣地皮時指定是限呎樓呢!

當然,以前的大廈,都是四四方方,現在的則凹凹凸凸,後者有一個優點,就是比較多窗子,採光較好,可是,面積也沒有那麼實用。我不知道,如果兩害取其輕,究竟是哪一種比較壞。

我以外行人的估計是,發展商在起樓時,本來並不打算建造納米樓,一旦改畫了較小的則,便變成了奇則了。所以大家可以看到,酒店的則通常比較四正,皆因它在規劃時已決定了是酒店,房間大小劃一了就比較易畫則。我不知自己的猜想對不對。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48876442985&issue=20190131

2019年1月30日

倫敦金詐騙如何被警方打開缺口?

日前說了,倫敦金是騙局,但完全合法,誰教客戶簽了授權書呢?在去年,警方大舉搜捕兩間倫敦金公司,有位前倫敦金大亨斷言:「警方證據不夠,只是做做樣子,協助調查當破案,近來廉署、證監、警察都很喜歡這種公關宣傳方式。」

按:他已洗手不幹,轉營股票。這好比很多炒老千股賺到第一桶金的炒家,發達後轉做地產,這是肉食鏈的往上游。

然而,這位老江湖循從老思維去想,但時代轉變,警方顯然突破了法律關口,有能力成功檢控倫敦金公司了。

第一個關口,是大量的經紀以男扮女,甚至是用假照片,又或者是虛報倫敦金的潛在利潤,又或者是刻意忽略其風險,甚至是亂吹自己的炒作成績,自稱經常在炒金中贏大錢,以吸納客人。我笑說,這好比「以虛假藉口促使他人作非法性行為罪。」

如果是一宗半宗,偶一為之,縱然有罪,也是輕罪,可是第二個關口是,這是集團式經營,甚至是由經理級人馬去教導新人,串謀的有組織行為,就嚴重了。

串謀不要緊,正如前天所言,某大亨可以在一個晚上,「洞」了印尼人幾億元,皆因只是老闆和幾位高級員工的勾當,只要分贓均勻,人人口硬,打不出證據來。可是,當公司上上下下幾十人,共同合謀,不可能個個口硬。大家看到,警方一拉便是幾十人,只要分開盤問,加上一點點的恐嚇,總有些怕事的從犯,很容易打出幾個控方證人。

第三個缺口更簡單,由於是大規模串謀,只要警方放蛇,就可一網打盡。近年倫敦金公司惡性競爭,按「合法騙局」的模式去做,賺得太慢,但經紀卻往往要求入金即付佣金,見到錢才有call客的動力。當經營手法太過進取,後防便很難打得好了。

另一原因是,網上媒體如臉書的流行,促使經紀更易吸納客戶,但也令到警方更易蒐證。傳聞是,大量內地客戶輸錢,內地政府向港府投訴,我不知是否如此,不過香港傳媒也大量報道,對警方有壓力。這又應了一句:小規模犯案賺不了大錢,大規模犯案很容易成為政府目標,就是灰色地帶也會被打成黑色。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80%AB%E6%95%A6%E9%87%91%E8%A9%90%E9%A8%99%E5%A6%82%E4%BD%95%E8%A2%AB%E8%AD%A6%E6%96%B9%E6%89%93%E9%96%8B%E7%BC%BA%E5%8F%A3%EF%BC%9F-160023

股巿永遠朝想不到方向走

【明報專訊】在網上看到淡友說「英國硬脫歐,意債爆煲,中美談判破裂,美國債息倒掛大衰退,中國房市爆破」,不過實情是股市依然堅挺,尚未爆破。

如果看以上的消息,一定認為足以把股市推低至15,000點至20,000點之間,不過股市永遠是朝你看不到的方向走,這才是最難玩的地方。

有朋友很擔心我的沽空期指,我笑說:「玩期指並非我的business model,點敢做大?大大聲細細注,沽空3大張,輸了1000多點,至今都是輸了20萬,雖然心痛,但還未到肉痛階段,無有怕。」(朋友可能會想,如果升夠幾千點,輸7位數字,就會肉痛了。)

沽期指輸20萬未至於肉痛

我的合眾會有一個會員,原來每兩個月都會去一次東京最好吃、也最難訂位的Sawada吃壽司,我也有大量朋友想去而無法訂到位子,於是便約定了,每兩個月組團一次,去東京吃美食。我因去年11月去過,所以這次沒參加。

剛剛去的一次,參加者正是那位車牌為「ENIGMA」(謎網)的仁兄,我問他拿「包膠」,當然是讚不絕口啦。他笑說:「凡是好難訂位而沒去過的餐廳,都是好吃的。」我補充說:「這好比凡是好難溝而人人想溝的女仔,都是好的。」他們還去了神田,我10年前去過,雖然我不大喜歡懷石,不過這間是新派,我的評價都很高。我很可能3月份跟他們再去,如果有朋友看到這專欄,可以找我報名。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48790156910&issue=20190130

2019年1月29日

臨記、的士司機、黑社會:三種預設模式的工種

上星期,在尖東麼地道尖沙嘴中心對開海傍,64歲的臨時演員劉何志,被發現睡在長凳上,凍死了。

這事件我想到有兩個社會問題,一個是露宿者,另一個則是臨時演員,本文的主題是後者。

根據臨記公司老闆劉文俊的說法﹕

「而家幫電視台做臨記每個鐘都係得$34.5,呢個數係臨記公司畀啲臨記,呢個係最低工資,人工係低過做麥當勞或者係樓面侍應,而家拍電視劇通常會有底鐘,大概五個鐘起碼,臨記公司包你底鐘,就算你開工開兩個鐘都會畀五個鐘頭錢,電影好啲,底鐘起碼有七個鐘。」

「香港物價咁高,就算畀臨時演員開足10個鐘都係得三百幾蚊一日,仲要食飯同搭車,扣扣埋埋你話點生活?仲要係臨記收入唔固定,今日開完工唔知幾時又有下次開工,加上60幾歲呢個年紀演出又係窄咗,佢(劉何志)打幾份工又真係好辛苦。」

好了,問題在於,做臨記的薪酬低,並非今天,向來就是如此。只不過,三十年前電影業蓬勃,工作機會比較多,現在開工機會則少了很多。這些臨時演員明知沒有「錢途」,為甚麼仍然要繼續做這工作?莫非他們真的全部像《喜劇之王》的尹天仇,對電影有一顆熾熱不死的心?

我的看法是,社會上有幾個工種,是預設模式(default model),有點相等於救生網的狀況。

其中一種是的士司機,入行幾乎沒有門檻,不管的士牌費和車資到達哪一個地步,其收入永遠是和最低工資差不多。不消說的,每逢因為車資或發牌數量的增減,因而作出的示威行動,口號是為了的士司機利益,實質上都是由車主發動。皆因的士加價,司機的收入只是在短期改善了,很快便又被加車租所抵消,這是永遠不死的循環。

第二種就是臨記,因為這也是完全不用腦的工作,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等等等,根本就是混日子的生活。這是比的士司機更簡單的工作。如果是有志於演戲的「尹天仇」,通常會搞搞話劇,又或是創作一下劇本,大量看電影,爭取演出機會,但其實,絕大部分的臨時演員,都是渾渾噩噩的過一天算一天。

至於第三種,則是古惑仔。我問過一個黑社會朋友,入黑社會究竟有甚麼優惠呢?他說﹕「大佬有責任要解決細佬的工作和開飯。」

在以前,例如「安樂汽水廠」便是今日的「和安樂」,俗稱「水房」的前身,汽水廠工人自動成為黑社會,今日也有一些行業和黑社會大有關係,我有朋友即因收購了一間公司,變成了黑社會大佬。以前的賣翻版,代客泊車,都是重災區,我記得當年有位傳媒名嘴朋友,突然多出了幾個保鏢跟出跟入,原來是出獄的兄弟,要給他們一份工作,踫巧這位名嘴賺到錢,便有責任養兄弟了。

但又要補充,這些黑社會也不過是廉價勞工,這是一家便宜兩家著。但勝在一點﹕跟大佬,甚麼都有大佬照住,完全不用腦……當然,不用腦的結果,可能是坐牢,但坐牢又有安家費。

所以,黑社會也是default model的一種。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1/29/010108879.shtml

最貨源歸邊的股票

現時全香港貨源最歸邊的股票,就我所知,就是「中國力鴻」(1586)。它在2016年7月12日上市,發行1億股,招股價0.98元,超額認購36.12倍,三成回撥。說走勢,當日最高是1.2元,以最低價收0.99元。它呆了兩星期後,股價拾級而上,3個月後去到了1.93元,然後回落至1.5元左右,直至今天。
它的業務是「在中國內地經營為煤炭企業檢測服務、鑑定服務及見證及輔助服務」,根據(陳永)陸叔的分析﹕檢測服務年增長率約10%,預計2020年整個市場規模將達4,145億元,其中第三方檢測佔去了26%,「中國力鴻」在中國上市第三方檢測公司中,按收入計排第四,按利潤計排第三,在煤炭檢測機構中更排第一……

不過,以上的,都是其次。它的真正賣點,是乾﹕參與者數目只有62個,前兩名是建銀和招銀,加起來已佔了92.83%,就我所知,應該是全港最乾的股票了。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m/finance/realtime/article/20190129/59198585

邪骨場的一代宗師

前幾天,在富臨吃飯,踫到了一位阿叔。我和他打了招呼,順便向同桌友人解說他的來歷。

阿叔是位奇人,當年在北角搞了一間嘉X華芬蘭浴,傳聞說,這是香港史上一間邪骨場。不過我告訴大家,這只是傳聞,絕不真實,皆因香港第一間邪骨場是皇都,位於皇都商場,嘉X華在其對面。

不過皇都烏煙瘴氣,管理不佳,一間大房幾十個客人分床而按,是低下階層格局。嘉X華卻是乾乾淨淨,打的是中產階級路線。據某位朋友說,當年只經營了一個月,已然歸本,他很後悔當日沒有入股。

現在講到所謂的邪骨場,其實只是提供手部服務,為甚麼竟會其門如市,比真箇風流的夜總會生意更好呢?

我的看法是﹕第一,有人認為這更乾淨,至少不易染病。第二,有人認為這不算出軌,符合道德標準。第三,夜總會的形式,男人比較容易抗拒誘惑,但肉帛相見,素手調弄,男人很容易會生了「算啦」之心。

所以我覺得,發明邪骨的人,是天才。但是,世事往往是,創造者並非發達的那位,反而是更佳管理的仿效者,才是真命天子。

但是香港最貴的邪骨場,當然不是在北角,而是在金鐘。好些年前,我有位美女朋友,本是是做龜婆,後來去了這間高級桑拿做經理。她對我說,某位超級富豪,是常客。

當時我心想,這位超級富二代,包二三四五奶都可以啦,怎會喜歡上邪骨呢?莫非是阿媽未死,怕阿媽鬧?後來又想,或者他是基督徒,不想出軌呢?不過想到超級富豪的性生活也不過如此,我的心不知怎的,舒服了很多。

說回那位阿叔,後來在深圳開了一間超巨型的桑拿,是全正骨,一開即生意滔滔,再一次發了大財。很多人以為,這是深圳第一間巨型桑拿,但其實,在這之前,已經有過一間,前立法會議員梁錦濠帶我去過,但管理不佳,感覺也不佳,阿叔也是用更佳的管理,去擊敗了對手。

如果大家問我,講了這麼多的邪骨,究竟有沒有實戰經驗呀?我坦白同大家講一次經驗,那位三十歲左右的中女不停的sell我特別服務,我屢推不遂,發晦氣說﹕「我昨晚虛耗過度,根本就沒能力,我自己來也做不到,你真的搞得掂,我也沒相干。」

那中女很謙虛的說﹕「等我試下。」

結果,不用3分鐘,已經完成了整個過程。對於她的技藝的嫻熟,我認為,也是藝術的化境。

本周心水股票是﹕「易大宗」(1733),由於只是價格平,沒有trigger point,也許只能中線持有。


醫生抗議是賊喊捉賊

日前,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和前線醫生聯盟在伊利沙伯醫院舉行閉門申訴大會,200名醫生出席,不少人下班後連制服也沒換,即趕到現場,眾人手持「爆」字象徵公院服務、前線人員流失和壓力爆煲,促請當局制訂病房病床數目上限,改善資源運用和人手調配。有醫生更質疑政府寧花5,000億元建人工島,卻不改善醫療系統。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與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梁栢賢出席後,表示聆聽正視人手不足問題,承諾若資源短缺,可無上限增加。

「無上限增加」云云,當然是bullshit,皆因正常人都知道,公共支出不可能無上限,就是林鄭月娥也說不出這話。

我當然同意醫療體系已不勝負荷,問題在於,這不足的根源究竟是甚麼呢?

第一就是土地問題,醫院不足,病床不足,然而土地問題是整個香港的共同問題,並不單單在於醫院不足。直至現時為止,還有很多人buy香港的土地不足只是住宅不足,400公頃的土地,只建部分公屋,已經足夠香港未來所需,根本沒有人關心住宅以外的土地問題。

沒有土地,就沒有醫院,沒有醫院,就沒法子增加病床,而這是增加撥款,也派不上用場,解決不了問題。

董建華時代一邊說要發展醫療經濟,一邊認為醫生過剩,削減醫科學額,這是今日醫生不足的根由。現時就是要加回醫科學額,但因配套不足,增速也極度緩慢。

本來,引入外地醫生,是唯一的方法。醫學界的託辭是,內地醫生的水平不夠,因而要嚴格把關考試,才能讓他們在香港執業。然而,英聯邦醫生又為甚麼不能在香港執業呢?在九七回歸前,向來就是如此,為甚麼今天不能呢?台灣的醫學排名高於香港,而且國語溝通,同聲同氣,為甚麼不能來呢?美國也是講英文,醫學水平總不會低於香港吧?

說回內地醫生,現在已有不少港人,回內地去就醫,皆因有得醫就算水平差點,也總比無得醫為佳,這明明是最簡單的道理了。

以上的分析,只要看看網民的反應,民意已經很清楚明白。醫療問題的癥結,就是在於醫學界的壟斷,如今他們還要抗議,真的是賊喊捉賊了。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9%86%AB%E7%94%9F%E6%8A%97%E8%AD%B0%E6%98%AF%E8%B3%8A%E5%96%8A%E6%8D%89%E8%B3%8A-159800

股份爆煲 讓領導先走是常識

【明報專訊】David Webb就「龍牀股」佳源(2768)股價暴瀉八成之事撰文表示,大股東沈天晴被斬倉而沽出9362萬股。本來權益超過5%便要申報,但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合格貸款人」即銀行,經紀人和保險公司等,可豁免披露抵押股份的擔保權益。

證監會於1998年曾進行諮詢,但由於利益團體阻撓修訂法例,得出結論是有關披露會對業界「造成不應有的負擔」。現時這系統「已腐爛至核心」,部分原因是銀行等利益團體在立法會有3席,特首選舉的1200票中,則有57票。

Webb批合格貸款人豁免披露押股權益

我同意David Webb的看法,不過要補充一句,很多時斬倉並非出自大股東本人,而是其人頭倉。一般情况之下,大股東的押股條款,並不會因為股價的短期高低,因而作出call倉,這好比房子抵押給銀行,就算是變成了負資產,也不會沒收抵押品,前提反而是有沒有準時供款還息。

但是,用來炒作的人頭倉,可能只是一千幾百萬元的數目,但卻是孖展倉。當股價下跌時,這些倉會被call margin,最有可能被強制沽出。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個人頭倉被斬倉,其他幾十個人頭倉也會遭到同一後果,於是,股價便爆煲大跌了。

如果你是大股東,當遇上這種情况會怎樣做呢?一般來說,「讓領導先走」,是常識吧?在某一天,大股東會把自己的貨先行沽出,先沽出的優勢,就是沽的價格會比較高,當把股票沽清後,大股東還有現金在手,然而,人頭倉的孖展額一來比較高,二來反應慢,沽的價格比較差,很多時沽清了股票,仍還不清孖展數,欠下一屁股債務。

這就是做人頭的悲哀。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48701687491&issue=20190129

2019年1月28日

倫敦金是如何形成的?

上星期,警方破獲歷來最大宗倫敦金騙案,拘捕14人,凍結騙款2.2億元,已知七名事主共損失6.29億元,其中一名85歲富豪,2年來被騙去5.8億元。

倫敦金這種「投資方式」存在多年,香港政府一直視而不見,直至去年,才突破「盲點」,大舉出動檢控,其中兩間涉案公司無獨有偶,其名字均有「天」字,一間拘捕31人,另一間則拘捕24人。有人說,這是近年大量內地人士被騙,內地政府下壓力,港府因而被迫「做嘢」,此說無法證實。

小時候,說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說的是黃金,當時股票還未入流。最初,金行只是賺取炒客的佣金,但後來發現,炒客竟然是十炒九輸,因此出現了bucket shop,即是由金行和炒客對賭,這也是穩賺不賠。

我在《周顯發達指南》講過,其中原理,就是孖展額和波幅不相稱,只要是常態波動,也往往會令到客人輸光,查實所有的商品,包括期貨和外匯,甚至是期指,都是同一模式。在以前,市場由金銀貿易場所壟斷,好比今日的期指,你買我賣,公平交易,單據分明,說是波幅大,但客戶只要付足孖展,也有贏錢的可能。這好比開賭場,是公平的賭法。

然而,後來有人發現,倫敦金不受到監管,利潤更高。這叫做「劣幣驅逐良幣」,好比老千股的競爭力比正經做生意的上市公司更強,這也包括大型老千股,即是利潤很低或全無利潤的新經濟股票擊敗了傳統老牌藍籌股。

然而,當人人都做倫敦金,惡性競爭太過激烈,人們又發現了,只要客戶簽下授權書,不停買賣,客戶會輸得更快,公司利潤更高。

到了這地步,也是合法,所以政府也無法監管拉人。

然而,「聰明人」不難想到,既然客戶授權了,如果偽造買賣記錄,豈非贏得更多、更快、更穩陣?只要經紀和會計部串通起來,根本不可能發現。

查有這種想法的人,早已存在,在三十年前,某位大亨就是趁著一個晚上的外匯大波動,贏了印尼客戶數億元。不過在近年,這做法愈來愈是普遍,這就從合法與不合法的灰色地帶,變成了徹頭徹尾的騙局了。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80%AB%E6%95%A6%E9%87%91%E6%98%AF%E5%A6%82%E4%BD%95%E5%BD%A2%E6%88%90%E7%9A%84%EF%BC%9F-159674

全新樓租金較低是共識

【明報專訊】報道說,近來多個新盤收樓,業主為了趕在過年前把單位租出,收多一個月租,不惜減價,例如說,信置(0083)在粉嶺的囍逸,在去年11月收樓,開放式單位月租9000元;嘉華(0173)在啟德的嘉匯,實用面積793呎的3房連套房單位,只租2.8萬元,回報率是1.7厘,至於1房單位,更加是只租1.3萬元。

其實講到租樓,最好是租全新樓,這已經是聰明人皆知的buyer's choice了。皆因當新樓建成時,供應太多,租金一定會比市價平,這也是定律。

至於續租時,由於起步價比較低,因此往往也能以比較低的價格續租。從業主的角度看,一來怕找新租客麻煩,二來在找尋的過程中,也會丟空和喪失一段時間的租金,因此續租比較廉宜,也是共識了。

我記得,在The Austin初推出時,我的拍檔Phemey用3萬元租下了3房單位,後來只是他買下了九龍站大得多的單位,才放棄了這個平租單位。其實,當時還未有額外印花稅,細價樓的價格也還未炒到飛天,如果他續租Austin,把買九龍站的錢用來買細價樓,當時的租金回報有3厘,已經發了一筆不小的財了。

業主角度 續租較找新租客划算

當時,也有闊朋友在御金‧國峰租了一個竇,開放式住宅,1.3萬元租金,後來他搬了去囍滙,也是租金1.3萬元。

話說回來,前述的囍逸雖然租金很低,但由於在2016年出售,買入價是280萬至330萬元,回報率普遍有3.5厘……不過,究竟租金回報率應該用市價去計算,還是用買入價去計算,那是學術問題,與本文無關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48617129987&issue=20190128

2019年1月25日

龍床股的值博價位

 執筆之時,有「龍床股」之稱的佳源國際(2768)繼續停牌,皆因上周四,其股價大跌八成,董事局發出通告,指不明原因,但過了兩天,卻再出通告,稱大股東被斬倉強制沽出9362萬股,相信監管當局要大股東解釋清楚其押股、持股、沽股的狀況,才可以復牌。


  查佳源國際的崛起甚快,但土地儲備遠比不上老牌發展商,在澳門和香港的項目是高價買回來的,而且龍床盤一役證明她並不具有在外地市場銷售的能力。


  我關心的是,她在復牌後的股價,究竟會跌多少?有沒有投資的機會?


  這股票的質地比不上另一隻同日大跌的股份,然佳源的合理價格是2.5元,只要當日跌得夠深、價格夠低,如偏離三成以上,便可入市博一博了。


https://www.hkcd.com/content/2019-01/25/content_1121422.html

從吃保健品致死到傳銷秘訣

近日一則新聞引起了我的注意:陝西、重慶及河南等省市,最少有4名成人或小童,因把「無限極保健品」,當成服藥治病,之後出現嚴重病症。在本月19日,政府對其有否涉及虛假宣傳立案調查。

其中最嚴重的個案,是一名17歲死者,是當年吃三鹿毒奶粉的結石寶寶,卻因吃了27次「無限極保健品」希望調理,結果反而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症晚期、腎結石,去年2月病故了。

另一宗則是田淑平的3歲女兒,被診斷有幽門螺旋菌,指導老師樊樂建議每日食用8種無限極產品,其後她被診斷為有心肌損害,低血糖等症。

「無限極」是港資公司,成立於1992年,去年銷售額達到了249億元人民幣,超過了安利,成為了內地最大的保健品直銷公司。

查中國的大型保健品直銷公司,如權健、華林、天獅等,多間先後出事,這當然有內在原因。我研究直銷多年,也有多位直銷高手朋友,姑且在此作出簡單的分析。

從藥理學來看,保健品的作用不大,但是副作用也很少,因此才可以沒有監管地在市面出售。既然沒問題,為何會出事呢?

第一是吃得太多,第二是成人吃沒問題,兒童就不可了,第三是病人索性放棄了吃藥,以保健品代藥,而非補充。

從銷售的角度看,前線人員永遠over-sell,愈是猛將,愈是over-sell,這是定律,無論銷售甚麼產品,都有這情況,但由於直銷的佣金更高得多,所以這情況特別嚴重。

要想前線人員銷售勇猛,要訣就是催眠,要他們深信產品有效。但是,銷售員分析力愈高,銷售力愈低,反之亦然,皆因人一定要先騙到自己,才能騙到別人。

如果他們認為產品無效,就不會叫客戶停掉吃藥,單靠吃保健品,反而是自己深信了,才會鬧出災禍。經理階層固然是briefing不足,但一旦向下屬把風險完全披露了,銷售就會受影響。

至於全球直銷霸主安利,是老江湖,採用穩紥穩打的方式,爆炸力不足,卻可控制風險。這叫做「逆取順守」,富豪投資比較保守,但強攻猛打,才是快速起家的不二法門。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BE%9E%E5%90%83%E4%BF%9D%E5%81%A5%E5%93%81%E8%87%B4%E6%AD%BB%E5%88%B0%E5%82%B3%E9%8A%B7%E7%A7%98%E8%A8%A3-159469

港樓建築質素兩極化

【明報專訊】話說有人在IFC抗議地產商偷工減料,執極都漏。我不去評論個別事件,但從大尺度來看,發展商在回歸之後,其建築質素有着兩個截然相反的趨勢,一個是豪宅化,中產階級的住宅也有名貴大堂、豪華會所,泳池等等樣樣齊。另一個就是偷工減料化,即是奇則、甩漏,也是幾乎樣樣齊。

豪宅化的原因,當然是可以賣貴點,反正相對地價而言,建築費不足道,這好比貴食材必然去到高級餐廳賣貴價,不會在車仔麵店吃到,這是不變真理。

但是偷工減料化呢?第一個原因,相信是因為建築成本增加了,因此必須在這方面削減,拉豬補狗,平衡了成本。

第二個原因是外表豪華,吸引你買,這有利於銷售,但是用靚料,大部分買家不懂得看,也不懂得欣賞,反正不少人還會重新裝修,所以用太靚的料,是浪費。

發展商永遠是最大得益者

我相信,沒有發展商真心想其地盤甩漏,可是,當它把承建商的成本壓至最低,承建商為保利潤,難免偷工減料,以維持合理利潤。好了,貓膩的地方來了:為甚麼發展商會對這個普遍的現象坐視不理呢?

因為……當承建商的建築質素不如理想,鬧上了新聞,「我可能要賠償給買家」,發展商咪扣錢,咪遲找數,咪慢慢講數囉。至於買家那邊,又不敢同財雄勢大的發展商打官司,根本就沒有損失,搞來搞去,發展商永遠是最大的得益者!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48358278660&issue=20190125

2019年1月24日

酒樓熟客打尖的分析

話說青衣城聯邦酒樓有熟客打尖,被人揭破後,霸氣回應:「每間酒樓都係咁。」這居然引起了網民的議論。

從食肆的角度看,經營手法是籠絡熟客,所以對熟客有優惠,也是策略之一。而「熟客」是要有額外付出的﹕「過時過節要買酒樓啲月餅、年糕,又俾下利是、tips、旅行手信……」有網民認為,付利是和貼士是賄賂,但賄賂的定義,是老闆容許與否,只要老闆容許,收多多也不犯法。再說,酒樓埋單付貼士,很多時,老闆都有份分埋一份!

有網民指出,熟客有優惠是常態﹕「你班cheap精等下啦,中式食肆都係咁。」其實西餐廳也有,不過是用訂位制度,在高峰時期,熟客比較容易訂到位,因為總會預留一些桌子,給熟客所用。

記得有一次去福臨門午飯,前面有兩個人,沒有訂位,知客說滿座了,我說沒有訂位,馬上安排入座,那兩人對我側目。然而熟客嘛,硬是有優惠。

就算是平民食肆,如「牛角/pizzahut果d用apps拎飛」,「有vip會員特快隊排」,原理都是一樣。

如果是公共機構,用的是公共資源,例如巴士,地鐵,交電費等等,都不可以霸尖,可是私營公司,就算不接某位客人的生意,也大可以,所以在法律上,完全是合法的。

經濟學上,霸尖也是價格歧視(price discrimination)的一種,不過很奇怪,人們比較能夠接受熟客有折扣,或者送甜品,但卻不能接受熟客可霸尖。這可能證明了,客人覺得時間比金錢更可貴,又或者毋寧說,折扣和送甜品是「暗水」,表面上自己並沒有吃虧,但被插隊,卻是即是吃虧,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我只能說,只要知客容許,老闆又不反對,霸尖並不犯法。但一般來說,如果是知客安排的霸尖,會叫你站在一旁,甚至是安排在酒樓裏面等位,就當作是訂了位,不會叫熟客硬生生的插進隊,這場面實在太難看了。

換言之,這事件的關鍵在於,安排不當,吃相難看。又或者是,這位熟客根本不夠熟,知客並沒有給他優待,以他才硬插。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1/24/010108566.shtml

佳源究竟是被斬倉還是有秩序沽貨?

有名的「龍床股」「佳源國際」(2768)上周四股價暴跌,從約13元最低跌至1.4元,以2.52元收市,成交3.57億股。

當日收市後,它進行了董事電話會議,發出通告:「董事會並沒有知悉導致該等價格及成交量變動的任何具體原因,亦無任何必須公布及刊登以避免本公司股份出現虛假市場之資料,或任何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第XIVA部須予披露之內幕消息。」

翌日,其股價急速反彈,收4.4元,成交4.19億股,比大跌當日還高。在本周一,大股東居然公告上周四減持了9,362萬股,即3.73%,平均價是2.7611元。周二中午後它停牌,相信正是為了解釋此事。

對此,我在網媒專欄指出:「這是有組織及嚴重的行動。」我在本報專欄也很婉轉地說:「大股東沽出的同時,莊家也在低位接了貨,散戶也接了部分。」

這是大股東沽貨,但不知是否斬倉,只知道華金證券的逾億股在上周四全沽清了。記著,call margin、沽貨、斬倉是不同的概念,但這三者又有很大的相關性。

如果股價下跌,又或是證券公司不看好後市,政策上要收水,就會call margin,但這要搞好些日子,除非股價暴跌,否則很少會強迫沽出,也即是「斬倉」。

在上周四的早上,「佳源國際」的股價穩定,看不出有任何被斬倉的跡象。

一般來說,call margin的結局不是斬倉,而是被call者有秩序地沽貨,由於秩序良好,沽出的總股數和平均價格都比較理想。當然,這並非不會暴跌,皆因暴跌正是吸引散戶入市的一大招數,只是在暴跌之時,能否得到利益極大化,又是另一回事了。

必須聲明:以上是一般情況,我並不知「佳源國際」的這獨特個案的真實狀況,也並不認為這一般情況是不是適用於「佳源國際」。

至於大股東的沽貨而無申報,理論上,如果他是被無預警地斬倉,當日經紀並無通知,他的確有可能可以在當天說並無此事。

所以,真正的關鍵在於當事經紀會不會挺身而出,不消說,經紀當然有很嚴重的後果。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4%BD%B3%E6%BA%90%E7%A9%B6%E7%AB%9F%E6%98%AF%E8%A2%AB%E6%96%AC%E5%80%89%E9%82%84%E6%98%AF%E6%9C%89%E7%A7%A9%E5%BA%8F%E6%B2%BD%E8%B2%A8%EF%BC%9F-159162

千億大藍籌 員工只有一打

【明報專訊】根據電能實業(0006)的年報:「截至2018年6月30日止的6個月,除董事酬金外,本集團的員工支出達港幣1100萬元(2017年:港幣1000萬元)。於2018年6月30日,本集團僱員人數為12人(2017年12月31日﹕12人)。本集團並無認股權計劃。

以一家市值1100億元的巨無霸公司,它的僱員數目可算是最minimal了。我當然明白這只是一家控股公司,但曾幾何時,不少「有識之士」批評中國天然氣(0931)300億元市值,也只有幾名員工,中國天然氣主席簡志堅花費了許多唇舌,解釋究竟什麼是「控股公司」,但是秀才遇着兵,有理說不清。這些「有識之士」應該不知道電能實業的個案,也不知究竟什麼是控股公司,但卻可在媒體寫文章,皆因門檻實在太低了。

不久前,我把這段寫了發信息給簡主席看,他的回應是:「我們現在有100間公司,1200個員工。」

所以也可以說,現時的中國天然氣,員工人數比電能實業多出了100倍。

電能實業員工平均年薪近100萬

說回電能實業,其員工的平均年薪接近100萬元,都算是非常之高,可是比它更高的公司,也是有的,例如證監會,在3年前平均年薪高達130萬元,近年大量增聘人手去調查和檢控,我估計平均年薪大約減至110萬元至120萬元,但還是高於電能實業。但證監會可是有800多名員工的大型機構呢!這個薪水,就很了不起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48271190508&issue=20190124

2019年1月23日

一場有組織之暴跌

佳源國際(2768)近日可算是頭頭碰着黑,先是大鑼大鼓做宣傳的龍床盤只售出了兩伙,繼而股價大瀉八成。很多人把這事件簡單地解讀為斬倉,但有幾個重點,卻是被忽略了的:

第一,它在兩年前上市,招股價是2.45元,最高升至去年中的16.36元,升了5.67倍。日前暴跌,最低跌至1.4元,但收市急速反彈至2.52元,稍高於招股價。其後股價急速反彈,堅挺在4個幾,遠高於招股價。

第二,它在上市後的業績亮麗,一直在快速上升,去年的銷售額更高達689.6億元,不遜色於一線內房企。

第三,大跌當日的主要沽貨者是華金證券,把1.99億股沽清了,這已經佔了當日成交額的3.57億股的一半以上。有趣的是,華金證券是在去年9月7日才進場,是從海通證券手上接的貨,不過海通的持股卻在這次行動中紋絲不動。

總結而言,我不知這是否大股東被斬倉,但是,這肯定是有秩序的沽出,是有組織及嚴重的行動。

周顯
投資者、八卦公、知識分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m/finance/daily/article/20190123/20597363

政策易估 政治難猜


【明報專訊】我在《周顯發達指南》寫過,炒外幣的秘訣在於抓緊一個大趨勢,長揸或長空……你可能會說,誰不知呢!炒什麼都是用這種方法呀!問題只是在於﹕怎樣找出這個大趨勢呢!

這就是外幣和股票的不同之處。因為外幣的高低,往往是政府的貨幣政策所決定,這政策的延續性,通常有一兩年至三幾年,這就足夠做趨勢操作了。近十幾年來的日圓就是最好的例子,幾年高,幾年低,只要有耐性,好炒到了極點。

股票與外幣的分別,就是預測牛熊非常困難,至今還有人在爭辯現時的港股是牛二調整,還是熊二會再尋底,抑或是熊三牛一,已經見底回升了。但外幣卻有明確的政府政策提示,可以跟從。

日圓高幾年低幾年 極好炒

當然,這裏指的是長線揸的外幣,不是短炒外匯,請不要搞錯。短炒孖展外匯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它和倫敦金一樣,幾乎是輸梗的。由於外匯和倫敦金的潮流是梅花間竹,輪流來炒,因此我相信,當倫敦金被打謝之後,外匯又將乘時而起了。

為什麼我會把炒外幣理論拉出來講呢?皆因近日英鎊波動,有人問我對英鎊的看法,我說這是政治市,不是政策市,後者看的是政府政策,是可以預估的,這好比莊家活動,只要猜中了莊家的心理,就可戰無不勝。但是,現時英鎊的波動,是連政府也控制不了的,好比一隻很大市值,很多街貨的股票,例如匯豐控股(0005),看的是市場氣氛,那就非常難賭,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48185180984&issue=20190123

龍床股佳源的跌因分析

「佳源國際」(2768)在1995年創立,其創辦人沈天晴(又名沈玉興),曾任嘉興市政府深圳辦事處主任,公司的核心業務為房地產,主要地盤在華東。

它在2016年3月8日在香港上市,招股價為2.48元,據佳源職員向內地傳媒《第一財經》表示,上市部分只佔了整個集團的20%,換言之,這只是冰山一角,總公司財力深不可測。

上市後,它進軍深圳、香港、澳門地產市場,最有名的是,斥資26億元,向「舖王」鄧成波買下了屯門的新盤菁雋等,包裝成納米單位出售,號稱「龍床盤」,這名字震驚了全港,可惜市場注意並無法轉換成銷售量,暫時只賣出了兩伙。

它在上市前後,業績一直漂亮,以每年八成以上的驚人數字增長,在2017年,它銷售了508億元,躋身40強,在2018年,它以689.6億元的銷售額,打進了第28名,儼然是一線房企了。

看股價,也是一般的美麗,連升了兩年多,最高是去年中的16.36元,較上市定價升了5.6倍,即是410億元市值。但論到土地儲備,截至2017年底只有700萬方米,可出售資源約600億元,可支持未來3至5年的銷售,比起其他老牌內房,未免稍為遜色,估計其升幅主要是來自其急速增長的幻想空間。

上星期,其股價急跌,最低跌至1.4元,收市時,反彈至2.52元,稍高於招股價。當日它發出通告,申明其財政穩健,票據準時還款。第二天,股價急速反彈,在四個幾站穩了,比起招股價,仍然高於七成以上,其市盈率是5倍左右,和其他內房股差不多。這即是說,它最低價時,市盈率不到2倍,可惜兵荒馬亂,清醒頭腦的人不多。

大股東在上周四減持了9,362萬股,即3.73%,平均價是2.7611元。

當日成交額是3.57億股,華金證券減持了逾億股,照這比例看,散戶所接的貨並不算太多,當然也不算太少。看前5名持股量,大跌前是54.33%,大跌後是59.5%,反而是更集中了,但是參與者數目在之前是103個,之後是247個。

我的總結是:大股東沽出的同時,莊家也在低位接了貨,散戶也接了部分。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財經/龍床股佳源的跌因分析-1589401

2019年1月22日

財富上的貧富懸殊和生活享受上的貧富懸殊

香港的貧富懸殊越來越嚴重……這的確是事實,但這並不是香港獨有的現象,而是全世界共同的難題。

我的第一個想法是﹕社會上只有超級富豪,也即是權貴,以及大量蟻民,這種分佈形態,從古以來,就是如此,只是在過去的一百年,才湧現出大量中產階級。換言之,如今的貧富懸殊加劇,只是回復到了過去的常態罷了。

第二個想法是﹕這也許和經濟增長率有關。世界性的高增長率,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全球化,但現在全球化大致完成,分工達到了極致,只要看看中國就知道了﹕一個城市可以專門製造一件產品,例如打火機。由於已沒有了再增長的動力,增長率也開始放緩。

一缸魚,有大量食物,就會快速長大,食物不夠,就會內爆,魚會互相吃掉對方,也即是說,兼併加劇,在中國的王朝,往往到了中葉,也會貧富懸殊,激起民怨。

現在不少地方,民怨正在爆發,但論到程度,這和以前的民變相差太遠了。我的朋友Henryporter說,這是因為整個社會富裕了,人們有飯吃,有網上,就算再窮,也沒有生存的問題,造反的動力也減退了一大半。

我則補充一句﹕在以前,富人的生活可算是和今天沒有甚麼分別,享有大量的女人,有專門的歌姬娛己娛賓,冬天有火爐,在地窖存了冰塊,夏天拿出來,用扇子煽涼,出門坐轎子,有水井,有馬桶……除了沒有現代醫療之外,沒有甚麼缺乏的。

但是窮人的生活,就好比天國與地獄了,冬涷夏熱,想要聽歌,只有自己唱,或和朋友合唱,很多男人娶不到老婆,女人嫁人為妾,老遠打水和檢柴,用來吃喝,當然不可能洗個熱水澡,在糞坑出恭,臭不可聞……

然而,在現代世界,富人的生活和窮人,相差大幅拉近了。在冷氣和暖爐之前,並沒有貧富之分,厠所有抽水馬桶、自來水一扭便開,還有熱水爐,不但人人吃飽,而且肯定有肉吃,強迫教育,個個小孩子都有唸書的機會,就算是住在劏房鞋盒公寓,至少有瓦遮頭,不會像茅屋被風雨吹走。

說到男女關係,現在固然絕少三妻四妾,而且,就算是窮人或中產階級,都可以享受到多姿多彩的濫交性愛,大家只要去去蘭桂芳,就可看到了。反而在以前,濫交是超級富豪的專利。

最重要的,是智能手機,只要手機在手,你和蓋茨所能得到的享受,是一樣的,大家都是瀏覽著相同的資訊,如果你每日用手機4小時,這4小時中,就等於過著超級富豪的生活。實際上,絕大部分的娛樂,包括了電影,音樂,短片,甚至是A片,都可在網上免費看到。

所以,在這個年代,貧富懸殊雖然加劇了,但是在實質享受上,貧富之別卻是快速拉近,最重要的,只是社會階級而已。但如若閉門當一條毒L,甚至是隱青,根本接觸不到富人,這條分水線也就拉到看不見了。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1/22/010108414.shtml

港女拍戲目的是為了嫁富二代

第一次見到陳果,是另一位阮世生的推介,當時阮是編劇,寫了《五個寂寞的心》,推薦陳果當導演,這成為了陳的處男作。

《五個寂寞的心》在1992年上映,不過不失,明年上映了《大鬧廣昌隆》,卻原來是他在1990年已拍好的舊片,現時電視不停又不停的重播,1997年用50萬元成本拍了《香港製造》,奪得了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和金馬獎的最佳導演。不久前,我在Now看了他2001年拍的《榴槤飄飄》,這部片子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他還是社會寫實片拍得最好,其他的片種拍了不少,但水平一般。

日前他因執導的《三夫》快上映,被《蘋果日報》訪問,講到片子的女主角是叫床多過說話的水上人,「在香港試過鏡,又要演戲又要暴露,大部份不肯拍。香港人向來保守,對樣樣事都保守,廿年前也一樣。」

他指出香港演員的兩大問題,第一就是現競爭力實在輸蝕,「有人來試鏡,第一句:『套戲叫《三夫》,即係重點在三個麻甩佬,不在自己身上啦。』我一聽就暈,她根本不懂看也不懂聽,無個女主角的話,如何影響三條麻甩佬呀?連個角色的位置有幾重要都未明。」

報導說是錯在太勢利,是教育問題,是層次有別。換言之,即是蠢和不專業啦。

第二是敗在愛情至上沒有事業心,「另一個試鏡者:『如果我無男朋友,都可能會考慮一下嘅。』明,再講都嘥口水。或者,等她失戀俾仔飛,可能肯做。不過,我不想勉強,無謂害她將來後悔。」

結果他唯有北上揀人,找到了曾美慧孜,對方說打真軍都無問題。他的結論是﹕自從合拍片興起,香港女星苦無演出機會。「有CEPA,香港女人無運行。」

查實在全世界,除了印度我不知之外,演員拍戲裸露,根本是家常便飯,從美國到日本、法國,韓國也不難找到脫星,但只有在香港,完全找不到女人肯在鏡頭前脫光。

對於港女,我當然是專家,對於想拍戲的港女模特兒,我也認識不少,尤其是,好歹也算拍過幾部戲,都算是對電影casting有點認識。

外國女人拍電影,多是為了喜歡電影這藝術,但港女拍電影,口裏說很愛拍,但真正的原因,並非是喜歡拍戲,而是喜歡當明星而已。當講到電影知識,或者只是簡單如看過甚麼電影,知識十分貧乏,一句比較像樣的評語都說不出來。

我的說法是﹕當一個女人讀書不成,沒有任何專業知識,她認為自己唯一好像懂得的,就是拍電影/拍電視……她們也許並不一定擁有這知識,但至少這看來好像很容易,而搞新聞宣傳,更加是女人天生的才能。

大部分香港影星,如果你問她們,寧願是拍戲,還是嫁富二代,十居其九的選擇都是後者。因此,她們決不會為了拍戲而剝衫,削弱嫁富二代的本錢。換言之,拍戲的目的,並非為了拍戲,而只是為了一個明星身分,比較容易嫁給富二代。

另外一個理由,是因為拍戲的收入太低,絕大部分如果不是經營副業,根本不可能生存,而這副業多半是賣淫,或被包,又或者是兩者同時存在。所以,她們不可能為了拍戲,而影響了副業的收入。

本周心水股票是「耀才證券」(1428),不過可能要持有幾個月,中期投機。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nextplus/magazine/article/20190122/2_650722_0/-%E8%82%89%E9%A3%9F%E4%B8%AD%E7%92%B0-%E6%B8%AF%E5%A5%B3%E6%8B%8D%E6%88%B2%E7%9B%AE%E7%9A%84%E6%98%AF%E7%82%BA%E4%BA%86%E5%AB%81%E5%AF%8C%E4%BA%8C%E4%BB%A3-%E5%91%A8%E9%A1%AF-

從各國販毒死刑講到變相治外法權

加拿大男子謝倫伯格(Robert Lloyd Schellenberg)是個販毒慣犯,從2003年開始已經有販毒案底,對上一次是在2012年。

他後來到了中國,2014年在大連涉及把222.035千克冰毒運往澳洲的案件,2018年11月20日一審判決有期徒刑15年,沒收個人資產15萬元,驅逐出境。有網民以為驅。逐出境不用受刑,錯的,驅逐出境是「附加刑」。
謝倫伯格上訴,2019年1月14日二審改判死刑,沒收全部財產。有論者說「上訴不加刑」是全世界法律的大原則,但他們忘了,前提是控方不抗訴(即不反對對方上訴)。

加拿大外長方慧蘭要求免去謝倫伯格的死刑,加國並無死刑,對死刑的立場一貫,認為是不人道和不恰當,無論何國將加拿大人判處死刑,加方都反對。

加拿大對毒販一向寬大,反觀美國,卻嚴厲得多。大家常說美國是人均監犯最多的國家,其中有一半是毒販。
美國有些州份有死刑,對於重大毒販,法例可判死刑,但絕少判過,正如台灣,對毒販也是有死刑而不用,最多判長年期甚至是終身監禁。

很多國家都對毒販判死刑,伊斯蘭國家不用說,菲律賓也是,新加坡最嚴,15克海洛英或冰毒已要判死,中國反而要50克。無論如何,謝倫伯格遠超於此數,理應判死。

一般慣例,外國人在中國販毒,判刑較輕,相信這次是因為孟晚舟事件,令到中國政治審判,因而改判死刑。所以,人們說這次是政治判決,也是事實。不過,如果以後中國把所有毒販一視同仁,不再對西方人有任何優待,反而更加公平。

查對西方人的優待,並不於在中國。記得當年羅兆輝聘有一名西方年輕人,專門負責攜帶毒品,任何朋友要拿,就問他取,皆因港英法庭對西方人販毒的判決特輕,因而有此安排。

有朋友對我說,美國人在外國犯罪,領事館會發給他另一本護照,讓他潛逃出境,港府會隻眼開隻眼閉。我不知此說是否屬實,不過他說:「你幾時見過美國人在港坐牢?」至於美國軍人在日本的法律特權,則是人所共知了。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BE%9E%E5%90%84%E5%9C%8B%E8%B2%A9%E6%AF%92%E6%AD%BB%E5%88%91%E8%AC%9B%E5%88%B0%E8%AE%8A%E7%9B%B8%E6%B2%BB%E5%A4%96%E6%B3%95%E6%AC%8A-158819

限制買賣反削分析員成績

【明報專訊】分析員作為專業人士,有很多的規條,其中的一條就是對買賣股票有着嚴格的限制,因此,很多分析員索性不買股票,至少不會買其研究或推薦的股票。

但為什麼分析員不准買賣自己推薦的股票呢?我剛看過一本書,是西方人寫的,其中一段正是講,如果有人向他推介一隻股票,而該人自己沒有持有,他絕對不會買進。

我在《周顯發達指南》寫過:「買基金的是豬。」但出版經理人麥成輝買基金卻有很不俗的回報,原因很簡單,他所買的,就是推銷基金的經紀本人買的基金。

限沽不限買已經足夠

績效、利益綑綁等等,都是評估工作成績的最有效工具。騎師可以賭馬,但只能買自己策騎的馬,不能買別人策騎的,正是為了避免出千。然而,騎師買自己策騎的馬,豈非正是他盡力策騎的保證嗎?

其實,限制分析員在買後唱好,反而削弱了他們的成績。真正的限制,反而是應該限制唱好後沽出股票,即是說,限沽不限買,已經足夠了。

有一名好朋友,評論股票的同時,也在大手買入沽出,大受聽眾歡迎,這恰好證明了,股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你買入了,他們更有信心,至少是與你同生共死。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48098733259&issue=20190122

2019年1月21日

李嘉誠壽山村舊宅的八卦事

因為寫別的文,找了資料,最終用不上,但資料很有趣,浪費未免可惜,遂寫下此文。
2002年5月,李澤鉅用8,300萬元買入梁智鴻家族祖屋,壽山村道22號,佔地4.5萬呎,室內面積20,809呎。

前立法會議員和醫管局主席梁智鴻是富二代,父親梁金齡是香港仔的唯一西醫,可知盤滿砵滿。有報道說,他祖父是梁財信(1763-1855),梁財信是武功高手,跌打名醫,秘方是跌打藥加上鴉片來作麻醉,現時淘寶還有賣以他作招牌的冒牌藥,當然沒有鴉片成份。梁財信的時間相差太遠,報道肯定有誤,要不是祖先而非祖父,又或是同名不同人,或是根本就是記者亂寫。

李澤鉅買下此屋後,改建成三棟獨立屋,2007年建成,門牌改成壽臣山徑1號、2號及3號。當然是李嘉誠父子各住一棟,還有一棟小房子,記者以為是丟空。我只能說,一般而言,這是家傭的住處。

其後李的深水灣道79號大宅重建,搬來此屋暫住,2013年重建完畢,又搬回舊居了。
壽山村的二萬呎巨宅,則租了給十方控股(1831)前主席施建祥,他是電影《葉問3》的製片人,月租195萬元。兩年後,施祖祥欠租,被法院追討,兼且收樓。此樓再租予內地人袁毅強和港人符偉樂,有晚深夜,有女性邀請我去吹水,同場還有幾個韓國美女,和我交換了wechat,現已失聯,太可惜了。

此屋的最大特色,是用料特厚,保安特強,進兩道門才能入屋,子彈打不穿的強化玻璃,還有safe room,安全猶如在夾萬之內。不過當時門牌已轉回壽山村道22號了。
未幾,我收到屋主的信息,誠邀我參加「大灣區區塊鏈在李嘉誠舊居」的研討會,我笑說:「這是把3大煞食概念放在一起的攞你命三千。」果然沒白花了巨額租金,用到盡。

在本年5月,這房子的新租客又欠租,又被李氏追上法庭。我想起當年兆峰陶瓷的李兆峰,以全世界最高價買下了在李氏巨宅前面的豪宅,97年後破產……有些房子,你的福份受不起,就住不了!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9D%8E%E5%98%89%E8%AA%A0%E5%A3%BD%E5%B1%B1%E6%9D%91%E8%88%8A%E5%AE%85%E7%9A%84%E5%85%AB%E5%8D%A6%E4%BA%8B-158597

研究廉價細價股找機會

【明報專訊】有位老闆在飛鵝山有個獨立屋,7000呎房子,幾萬呎花園,樓齡超過了50年,舊得還是沿用成條電線長長吊着的燈膽,終於忍受不住,要拆卸重建。這一重建,就花了10年,還未建成。那天和他到銅鑼灣富豪酒店食tea,他說:「都是地政署、乜乜處之類的政府機構,申請手續麻煩,時間又長,現在我一家人分開租幾間獨立屋,霸住晒啲單位,如果政府的手續簡化了,市場咪多返3間屋出來,減輕下供應壓力囉。」

富豪重建獨立屋 手續多又耗時

我有個朋友2007年沽出一隻股票,賺幾十億元,花幾億元在石澳間了一間屋,找了Norman Forster來做設計,現在還未起好,就算專業有如李嘉誠,其深水灣大屋重建都起了七八年,唯有在壽山村道建了3間大屋暫住。

查2003年富豪(0078)欠水,這位老闆為它包銷了批股,批股價是0.3元,一批之後,樓價就開始急升,Y.S.(羅旭瑞)發到盤滿缽滿,不在話下。記得當時去了幾次富豪酒店的function room玩,又到機場酒店的總統套房開party,一眨眼就十幾年過去了,恍如隔世!

最近的策略,是開始買入廉價的細價股,等待機會。我已叫研究團隊找出所有市值低,但又有業務,不會被DQ的細價股,要主板,不要創業板,我估計數量不會太多。我認為,如果中線投資這些股票,可能3年內有平均一至兩倍的升幅。記得我有朋友在2006年底,用這策略,隻隻股票買10萬元,半年之後,竟然有10倍利潤!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48010092899&issue=20190121

2019年1月18日

沽期指 買廉股

 本周我的投資策略是一邊沽期指,一邊買廉價股票。

  沽期指方面,是中線投機,預備了足夠子彈,被挾了幾百點,也不畏懼,如果升到了27100點以上,我還會加碼再沽,皆因這個點數是熊證重災區,下一個則是27600點。

  李嘉誠:來年世界經濟不會好

  為什麼看淡股市?皆因李嘉誠表明,來年世界經濟不會好,我相信他的判斷,皆因從來未錯過。

  此外,我買入的細價股包括易大宗(1733),理由是市盈率太低,只得一點幾倍,派息率太高,有18%,太好的條件,好像有陷阱,我卻看不出來,所以飛撲進場。

  還有一隻股,叫美亞控股(1116),長期停牌後才剛復牌,大比例供了一次股,應該「乾曬」。由於原主人經過連年的爭殼官司後意

興闌珊,我憧憬它會賣殼。

https://www.hkcd.com/content/2019-01/18/content_1120109.html

全球首富貝佐斯劈腿離婚的解讀

全球首富、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因為離婚,其1,370億美元的身家將要分一半給其太太麥肯齊,而麥肯齊也將會成為未來的女首富,勝過了身家467億美元的Walmart創始人女兒Alice Walton。

順帶一提,如果Walmart的創始人Sam Walton不死,依然勝過所有人,永遠是世界首富,只是他死後,把其身家分給了4個子女而已。

貝佐斯的劈腿對象Lauren Sanchez是其朋友妻,其丈夫是知名明星經理人,其旗下藝人包括了麥迪文、休傑曼等等大明星,他和貝佐斯是好朋友,完全做出了「朋友妻,咪走雞」的風格。更絕的是,還是他把自己的太太介紹給貝佐斯認識的呢!

「姦夫淫婦」發展了8個月,《National Enquirer》的狗仔隊跟了4個月,拍到了兩人跑了5個州共乘私人飛機、豪華加長車、直升機,一起徒步旅行,出入五星級酒店小酒吧,私密二人晚餐,以及在秘密愛巢中共度良宵。

我的看法是:女主角太老,吃朋友妻人神共憤,令人髮指,以兩人的身份、名氣、智力,居然被狗仔隊跟了4個月而不知,始終是不倫之戀,未免太過疏忽……這只有一個可能的結論,就是這是一場故意的設局。

設局的目的是甚麼?這也只有一個可能性,就是為了「合理地離婚」。

亞馬遜的市盈率超過100倍,實在太過誘人,很難忍住不沽貨。雖然,貝佐斯一直有沽股票做善事的往績,但那時的股價沒今日那麼高,吸引力稍遜,而用做善事為理由沽股票,沽得未免太慢太少,還是離婚多快好省!

所以,我認為,這是設局,讓Lauren Sanchez名正言順的沽股票,這也難怪貝佐斯要找一對相熟couple來演這場戲,可信任的朋友並不多,也要找上49歲快要停經的中女,皆因找個年輕貌美,不但麥肯齊會呷醋,也要杜絕丈夫假戲真做!

最後,貝佐斯夫婦已講明了「分手亦是朋友」,兩人還有3子1養女,離婚以後,光明正大的繼續交往,股票卻可沽出套現,你又吹得我脹咩!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85%A8%E7%90%83%E9%A6%96%E5%AF%8C%E8%B2%9D%E4%BD%90%E6%96%AF%E5%8A%88%E8%85%BF%E9%9B%A2%E5%A9%9A%E7%9A%84%E8%A7%A3%E8%AE%80-158416

富豪太太有兩種

【明報專訊】亞馬遜創辦人貝索斯離婚,要把1370億美元的身家分一半給其太太麥肯齊,即是麥肯齊也將會成為未來的女首富。

亞馬遜成立於1995年,當時和大部分的小型公司一樣,是家庭企業,麥肯齊當其會計。貝索斯賣掉了房子創業,且曾在感恩節前,向父母求助,他的父母投資了24.55萬美元,現在已價值300億美元了。

至於貝索斯的弟弟Mark和妹妹Christina,在1996年以1萬美元購買3萬股,若持有到現在,也值6.4億美元。

貝索斯的母系是權貴家族,擁有一個大牧場,他發財後繼承了母系傳統,是美國最大的地主。所以,這當然也是成功靠父母幹,將心比心,如果是香港要養家的「窮L」,怎可能拋棄華爾街的高薪厚職,去從事風險創業呢?

貝索斯棄高薪厚職創業 因有父母強大後盾

說回麥肯齊,富豪的太太有兩種,一種是糟糠之妻,看着對方發達,這種老婆的say比較大,一旦離婚,分成也比較多,另一種是發了達才娶的,地位就低得多了。

李嘉誠、郭德勝、李兆基、金庸等人初創事業時,其太太也和他們一起創業,這似乎是常態,不過,蓋茨則是發達後才娶其秘書,這也證明了近水樓台,共同奮鬥事業夫妻會有較多話題,因此比較容易培養/維繫感情,近代香港的例子則是莎莎郭,飛達顏等(後者則是婦唱夫隨)。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47753827389&issue=20190118

2019年1月17日

中國電影玩的財技

講到電影票房,作為香港人,實在有點難解。

香港電影最蓬勃的年代,應該是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那時還未有電視,電影是市民的必需品,後來,電視流行了,電影出了錄影帶,VCD,DVD,後來又流行翻版,香港電影業也衰落了……然而,這些情況應該在全世界也存在呀,為甚麼偏偏在其他地方,電影票房仍然節節上升呢?

美國在去年的本土票房總收入是119億美元,升了1%,美國片在全球的總收入則升高達420億美元,升了6.7%。

至於中國,在去年,大家都認為已經到達了高位,居然今年還有上升,票房總收入衝破了609億元的大關,相比起去年的559億元,急升了8.9%,如果對比中國的經濟增長數字,算是非常了不起。

這當然也是有賴於「供應創造需求」﹕全國新增銀幕9,303塊,相比起去年的60,079塊,升了15%,這數字遠高於票房增長率。換言之,投資回報率是減低了,而且別忘記,新增銀幕的質素遠高於舊的,因此也可斷言,電影作為產業的邊際效益正在下跌中。

中國電影業的急速發展,市場需求固然是一大因素,另一重要因素是玩財技。

首先當然是上市的電影公司,利用票房來抬高股價,因而大量買票送人,製造假票房。另一個很重要的,就是一些電影公司,也來買票造勢,其實香港都有這個狀況。

不過,內地的財技更高幾籌,例如說,有一些電影賺了大錢,就拍續集,這續集當然是穩賺不賠,但投資者要進門,除了夾錢之外,還要另外規定在場外買幾多張票,包幾多場,這通常是投資額的倍數,所以中國票房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在全世界,續集的票房通常低過首集,但只有在中國,續集的票房往往是首集的幾倍,就是這個財技的因素。

然而,展望2019年的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股市不景,加上中央政府打擊欠稅和高酬藝人的新政策,中國票房在2019年究竟還有沒有動力繼續高速增長呢?這就很難說了。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1/17/010108084.shtml

澳門賭牌與外國勢力的博奕

周一本欄檢討了澳門賭牌的過去,現在講未來:3正3副共6個賭牌分別在明年有2個到期,2022年有4個到期,因此,相信今年就要決定政策,這牽涉到天文數字的金錢利益。

這其中關鍵,不過是:第一點,究竟將會發出幾多個賭牌。第二點,誰將得到賭牌。

很明顯,真正決策權掌握在中央政府的手上,澳門政府的自主權力,遠遠比不上何厚鏵時代了。不排除澳門政府可以決定微觀層次,例如個別賭牌由誰去獲得,但是總共發出幾個賭牌,外國勢力可得幾多個,這些大方向,只有中央政府有權拍板。

再講賭牌數目,不合法的副牌政策將不會再現,但減少了牌照,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混亂,所以估計,將會維持6個牌照,根據法例,經營娛樂場幸運博彩之批給至多為三個,所以要修例,才可以把3變6。

此外,經濟財政司長梁維特去年11月在立法會講明,行政長官可一次或多次延長合約總數不得超過5年,這說明了,再不會有20年期限這支歌仔唱了。

5年一續,意即政府永遠牽著賭牌持有人的鼻子,後者永遠要看對方的面色做人,這對於牽引外國勢力,自然大有政治優勢。

去年傳出政府可能發放第7個賭牌,不過我認為,最快也是5年後的事。至於完全開放,只要合資格者就可申請開賭場,這違反了中共政府的意識形態,不可能。

現在說誰可得到賭牌,我傾向於現有的6個,有一個將會喪失,這既可維持了最大程度的穩定性,也可體現出政府的權力,不致於養成慣性。然而,現有6個賭牌持有人均十分識做,要決定去劈哪一個,實在是費煞思量。

有人認為,中美貿易戰可能影響到美國的3個賭牌,然而,一來這3間美國賭公司都有努力為中國lobby,二來留著它們,才是牽著美國的鼻子,一旦殺掉,就連這掣肘也沒有了。

如果我是中國政府,會拿MGM或永利來開刀,表面理由是他們搞娛樂事業不力,但偏偏又把新牌照批回給另一間美國(或與港澳同胞合營)的財團,維持中國在美國的lobbying power。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BE%B3%E9%96%80%E8%B3%AD%E7%89%8C%E8%88%87%E5%A4%96%E5%9C%8B%E5%8B%A2%E5%8A%9B%E7%9A%84%E5%8D%9A%E5%A5%95-158232

10幾年不供不合的仙股

【明報專訊】我一直留意歌手麥浚龍(Juno)的父親麥紹棠擔任主席的中建置地(0261),那天看到新聞說它打算改名為「大灣區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反映在大灣區的新投資對公司的重要性。

看到這篇報道,我略看了其年報,本來我以為它有着一些物業收租,吓!乜原來它居然還有做不少生意㗎?

這隻股票在香港而言,是歷史最悠久的一隻仙股,自從科網股大炒特炒之後,它從2001年開始,便是只值1仙的仙股,在2002年曾經10合1,但很快又跌回2仙左右,2007年大炒至8.6仙,跟着又長期1仙,直至2009年,由於全世界救市,又反彈至2.8仙,炒完又跌至仙幾,2011年跌回1仙剩沽,2015年大時代,它喪炒至8.3仙,2017年又跌回1仙。

2017年大升浪 細價股沒炒過

只值1仙剩沽的仙股,史上有很多,但從來沒有一隻像它,維持十幾年來不供不合,但又長期維持1仙的價格。觀其往績,它在2007年、2009年、2015年都曾經大炒過,本來很多炒家都認為它在2017年至2018年初的大升浪中,也必然大炒一劑,但卻大出人們意料之外,也許是因為細價股在這一轉從來沒炒過的關係吧!

如果這股票沒有了「1仙喪炒」的動力,它究竟會不會合股呢?這又是另一個懸念,但誰知麥生心裏怎想呢?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47664175014&issue=20190117

2019年1月16日

有線寬頻兩次供股的前世今生

去年11月8日,「有線寬頻」(1097)從0.139元急升至0.192元,股票研究組員問我的意見,我說   :估計是供股。

果然,之後它宣布一供一比例,發行63.45億股,供股價0.109元,較前收市價0.177元折讓38.42%。

為甚麼我猜中呢?很簡單:其大股東邱達昌公開講過幾次啦,不過管理層出來否認之嘛。如今只是預言成真而已。

另外原因,就是邱的「永升亞洲」入股後,「有線寬頻」炒過好幾次,每次都是宣布好消息後,才去炒上,但這一次,則全無消息,便炒高27.6%,這逆向證明了,多半是壞消息。再對照邱之前多次的「提示」,最大可能性,便是「事先張揚的供股」了。

記得1999年前,股票沒消息公布,貿然升過10%,會被停牌問原因。例如說,在1997年,某君炒某系集團股分,收市前升到9.8%,便停手,誰知market force推高至升10.03%,結果被停牌幾個月,同時發生金融風暴,復牌後,股票連沽也沽不出,喊都無謂。

因此,老牌莊家的手勢,習慣了好消息公布後才開鑊,這和新一代莊家炒完才公布消息,完全不同。

我的看法是,這次供股是前年以0.21元3供5的延續,當日用了公開招股(open offer),沒用rights issue,但始終無法供乾。既然不乾,股價只有下跌,縱然後來有「中國移動」(941)的合作,也只能升到0.31元而已。

看中央結算,它的主倉在南華證券,9月炒到0.31元,11月炒至0.192元,一共派了兩次貨,早為供股作「前期工作」。

本來,1、市況低迷,2、上次供股已殺至血流成河,3、股價折讓極少,4、「會德豐」(020)和「九龍倉」(004)已把股份送到全變碎股,5、也是公開發售……有這5大理由,應可供得乾至龜裂,如在供股後配合中移動的合作落實/市況轉佳,已具備大炒元素。

可惜在上周小股東否決了其供股,我的結論是:1、否決供股,再次證明它在上次並無供乾。2、既未榨乾,就沒有上升動力了。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9C%89%E7%B7%9A%E5%AF%AC%E9%A0%BB%E5%85%A9%E6%AC%A1%E4%BE%9B%E8%82%A1%E7%9A%84%E5%89%8D%E4%B8%96%E4%BB%8A%E7%94%9F-158048

活到老學到老

【明報專訊】日前在灣仔富聲酒家碰到了金融界前輩林某,我在著作提過他:

他是廣東人,貧中下農出身,高考狀元,這樣的背景,很早便被共產黨精心栽培,直通余秋里這些國家領導人,二十多歲已是中層幹部,去了美國,為國家做生意,賣軍火搞金融之類,跟着回香港搞地產搞股票,如果他好好的做下去,最低限度做到省長級,說不定入政治局常委都有可能,畢竟,當時的溫家寶也只是跟他同齡同grade而已。

可惜他已被資本主義腐化的生活徹底地污染了,索性退黨從商,叱咤金融界,控制多家上市公司,同時兼任財務的顧問,並在珠海有地產項目。順帶一提,他的生意也包括了當時北角的桑拿,後來當然易了手。

然後,一場金融風暴打來,中資金融機構又換了管理層,和他翻了臉,珠海項目又大打官司,2003年時好不索氣,不過有能力的人不會垮掉,2007年又翻了身,只是身體太差,因為肺氣腫,去了西貢耕田,吸收清新空氣。

我見到他時,問他是不是仍在西貢當農民?

他說:「早賣了,錢拿來打官司。」

我說:「你贏了官司,錢都收回來了,為何不在元朗買一塊農地呢?」

他說:「元朗是腹地,空氣不流通,身體愈耕愈差,西貢有海風,空氣流通,耕田才有治療作用。」

真的是活到老學到老,又長知識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47580413948&issue=20190116

2019年1月15日

習近平告台灣同胞談話是不是「壓力測試」?

習近平主席在1月2日《告台灣同胞書》4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強硬談話,其中有兩點難解﹕

第一點,習近平執政後,扭轉了一貫以來的對台政策,軟硬拿捏得極準,沒有用過以前常用的用槍炮或狠話,像日前的九合一大選,即表現得十分克制,為何這次竟一反常態呢?

第二點,這一次並沒有像以前般,把講稿印刷出來,分發給與會群眾,而是手持A4紙宣讀。講稿內容並沒大秘密,為何要保持神秘?抑或是匆匆決定,來不及印刷成小冊子?

正如我一直所言,中國對台灣和對香港,最重要的聽眾是13億中國人,台灣人和香港人的感受反而是其次。 所以,不排除習近平的講話的主要目的是對內公關,繼續凝聚統一的民氣,而非對台灣的統戰。

無論如何,台灣的大陸政策,永遠是中國越強硬,對台獨/民進黨的民情越有利。在九合一大選之後,蔡英文本在被新潮流逼宮,民進黨會不會支持她連任總統,也是未知之數,但經這強心針一打,再加上「四大廢老」的醜陋逼宮,其民意忽然大漲,雖被柯文哲譏為「一日行情」,但很明顯,這一次蔡是暫贏了。

查看歷史,蔡英文只是老調新彈﹕當年陳水扁第一任當總統,企圖當全民總統,找了國民黨的唐飛去當行政院長,第二任時,他醜聞纏身,反而大打統獨牌、族群分裂牌,為甚麼呢?

皆因政治強勢時,要擴大戰線,搶中間選民,但弱勢時,就是激進,穩住基本盤,這是搞政治的不二定律。因此,蔡英文初當選總統時,就用了模糊的兩岸政策,現在她只能效法阿扁,證明自己是唯一帶領台灣人民抵抗中國的人。

別說柯文哲、韓國瑜、國民黨礙於意識形態,不能這樣做,就是賴清德、蘇貞昌,不在其位,也沒資格去搶這角色來演,皆因對中國嗆聲,是總統的特權……

至於習近平講話的真意,我的看法是﹕模糊的兩岸政策固然有利於國民黨的選情,可是這畢竟並非長遠之策,中國的終極目的既然是統一,強硬地把目的說出來,是迴避不了的現實,這個「壓力測試」,是非做不可的,不排除他的真正目的,是要讓台灣人「聽慣」了!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7%BF%92%E8%BF%91%E5%B9%B3%E5%91%8A%E5%8F%B0%E7%81%A3%E5%90%8C%E8%83%9E%E8%AB%87%E8%A9%B1%E6%98%AF%E4%B8%8D%E6%98%AF%E3%80%8C%E5%A3%93%E5%8A%9B%E6%B8%AC%E8%A9%A6%E3%80%8D%EF%BC%9F-157839

空置稅的疑惑

【明報專訊】昨天講到發展商的槓桿比率,今日講講一手樓空置稅。我並沒有研究過這稅項推出後,發展商的應付方法,不過,就從理論上看,我有一些疑惑。

其實,在新鴻基地產(0016)、長實(1113)、信和置業(0083)這些大型地產發展商而言,很難長期大量囤樓不賣,皆因他們的財政雖然穩健,但是每年都有售樓目標,當樓價不順時,忍住幾個月暫不賣樓,可以做到,但長期空置,就不可能了。

反而是中小型發展商,因為樓盤不多,往往一個樓盤賣好幾年,一旦有了空置稅,可能會造成快速賣光,一年賺錢,又幾年吃白果。別說是小型的,就是恒基地產(0012)、恒隆地產(0101)這些發展商,也往往惜貨如金,慢慢的賣,一個優質盤賣好幾年,像君臨天下,就賣了十年以上,還有貨尾。

豪宅銀碼大 銷售周期長

還有一個狀况,就是豪宅出售,往往十分緩慢,因為買家不會太多,所以要等魚上釣:像聶哥信山,大拿拿幾億元一個單位,點會咁易賣得出?這叫做:周期長,但利潤高。

但是,小單位,如納米樓,由於對象是大眾,往往採用的方式就是大手出售、一Q清枱。

不過,了解以上狀况的人也並不多,事實上,也並沒有什麼人了解樓市,可惜的是,樓市卻永遠由不懂的人主宰房屋政策,也由不懂樓市的人大肆評論,這實在是香港的悲哀。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47493497822&issue=20190115

信李嘉誠就要沽空

近日好些新股爆升,有人認為是小陽春,我的看法反而是因為太少人參與新股,包銷商無奈,只有圍到乾晒,既然沒法子向下派貨,咪唯有向上炒,就算無法沽貨,至少班人頭都坐得比較舒服吖。

同時也有不少細價股爆升,尤其是創業板,不少更加是升到離譜,查實它們在早前已跌到趴街,現在只是因為太低,谷底回升,完全沒有沽壓而已。只要看看成交,就知道很多只是乾升,贏它一萬幾千,還有可能,根本就不可以買到significant的數字。
現時我的策略,依然不敢買新股,但優質細價股則在慢慢收集,雖然我認為大市仍然未見底,但低位收集細價股,要的是耐性,熊市未完快完時便要開始了。再者,細價股實在太平,忍不住不買。

至於短線,就是沽空期指,只可惜膽子太小,本錢也太少,不敢大手沽。原因是,我相信李嘉誠,他已經明言不看好今年經濟,因此,現價沽恆指,中期睇幾個月,目標贏一千點以上,應有8成以上的勝算,不過當然要有本錢,也要敢hold啦。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m/finance/realtime/article/20190115/59147394

我想做鴨 但找不到客戶

有一篇文章,我在電腦剪貼存放了一整年,現由於剪貼簿文件太多,要丟棄,就要把它「處理」了。

文章was written by我的經濟學人朋友Vera,她又寫文章,又主持節目,現在已是一名有名的美女經濟學人了……她是「經濟學人功能組別」中的甲級美女,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作為一位有知識有個人事業的現代女性,Vera對男女關係的觀點很有她的「階級代表性」﹕

「好多人看待性愛既觀點根本就有偏見。講到性愛就一定係『男仔著數,女仔蝕底』﹖蝕﹖蝕左係邊﹖港女同鬼佬上床,雙方心甘情願,男女都好享受過程,點解一定係「男食女」﹖

「如果你話因為身體比人睇蝕哂摸蝕哂,掉返轉頭,個女仔都可以睇返男方條J,摸男方個Pat pat既啫。大家都係得一個身體,係床上面,男睇女,女睇男,好公平。

「如果港女同鬼佬上完床,係唔享受,係唔舒服,就唔會再食啦。點解有啲港女咁鐘意同鬼佬做,就係因為享受、Enjoy、舒服、開心,咁咪食過翻尋味,食完又食囉。過程中好作賤自己咩﹖我一啲都唔覺。識得搵一個好既床伴,享受性愛過程,咁先係對自己好。掉返轉頭,如果港男或者Asian床技好,溫柔體貼細心,都大把鬼妹痴埋來啦。」

這問題的解答,需要用上生物學和經濟學。生物學上,男的要把後代極大化,最優策略是到處播種,因為精子成本很低,女人因為卵子的成本很高,一生最多只能有十多個子女,因此必然要精心選擇男人。固然,在現代社會中,以上的生物學計算已經不存在了,但是,在心理狀況方面,男女對性的看法依然是被基因所控制了。當然,很多西方國家,尤其是北歐,已經盡量做到在性方面的男女平等,但仍然無法擺脫基因上的先天傾向,我指的是,統計學上,始終是男的比較「鹹濕」。

因此,在追求的過程中,始終是男的媾女的比較多和比較難,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都是一樣。就算是在蘭桂坊現一夜情,男的常常陪玩直至早上,才有下文,所以我們很少去老蘭玩,因為是有閒者、能喝酒者、身體棒者取勝,我們就算在年輕時,也受不了。

此所以社會上對雞的需求,永遠大過對鴨的需求,雞的數目也永遠大過鴨的數目,而無論幾醜樣的女人,都可以做雞,永遠有市場,但對鴨卻有一定的基本要求,地盤佬很難做鴨,像我,已經想入行多年做鴨,也找不到客戶。再說,要做雞,技術門檻很低,腿張開就足夠了,最多叫幾聲扮高潮,演技再差都算了。但做鴨,又要飲酒,又要甜言蜜語,而且還要「港男或者Asian床技好」,難度可高得多。

簡單點說,男人要麼付錢送禮物,要麼温柔體貼花心思花時間,要麼有真功夫,Vera也已經說了出來,要令她「享受、Enjoy、舒服、開心」,這些都是門檻,從經濟學的角度去看,女人身體因而永遠有金錢價值,而男人的JJ,對不起,通常只是附加價值……女人脫了褲子,便可媾到仔,但男人單憑這一點,就很難媾到女了。正因為女人可以用身體來換到其他的有形或無形條件,因此,當免費奉送時,便有「男仔著數,女仔蝕底」的看法了。

本文只講到男女關係的「蝕底」問題,至於「鬼佬」,又是另一個問題,篇幅不夠,以後再講。

本周的股票貼士是﹕沽空期指,皆因李嘉誠都看淡全球經濟,照計超人永遠不錯,趁高位沽期指,應該是中期必賺的玩意。


教育目的是平庸螺絲釘,而非未來領袖

林芷楓是一位教育顧問,為《橙新聞》和《思考香港》寫作,主題是關於她的專業﹕教育。她的觀點是反對填鴨式教育。查實有她的觀點的人有很多,但本文是看了她的文章而激發,因此也用她來作引子。

她說﹕「學英文不一定在補習班,六歲前的小朋友應該感受大自然的微風,而非課室的冷空氣。最重要的是培育小朋友的交際,溝通和感官。很多家長說要贏在起跑線,問題是,人生不是比較,也不是只要短跑,反之是一場馬拉松。在初段領放,同時代表了給予巨大的壓力給小朋友,生怕落後於人。有耐性的家長應該分配好時間,多與小孩子交流,掌握他們的強項弱項,重點培育軟實力。說實話,有空不如多帶小朋友到區內的圖書館、公園和遊樂場,讓他們從小接觸閱讀,體會大自然的美。回想小時候,都是看父母書架上的書,看美劇抄抄筆記和記生字,自學中英文。運動則是課堂與好朋友打打羽毛球,踢踢足球,技術不是特別好,但到現在還會與知己約在會所打球。」

她所講的,是美好的狀況,根本行不通。

首先,我當然承認,身教是最好的,蕭若元的女兒定欣和瑤瑤兒時都是書蟲,但大部分的父母根本不讀書,小孩子因而也沒有機會「看父母書架上的書」。如果提出一個建議,是要改變整個社會的風氣才能做到,這建議也是廢話了。

至於有空的時候去打羽毛球,踢足球,這就牽涉到另一個問題了。在以前,如果放任兒童不管,不迫他們去讀書學習,他們自然去做運動,去打球,但是,現在的兒童,你要迫他們打球,可能難過迫他們去讀書,因為他們有空,就是玩手機,如果父母想他們打球,恐怕要用很大的奬賞,甚至要父母落場一起玩,才有機會。

至於學英文,當然不一定要在補習班,例如說,有錢的小孩子去英國美國旅行,和那邊的小孩子玩,又或者是家裏有菲傭,家長常看英文台,都可以學到英文,但我認為,上補習班還是最可行的辦法。

「人生不是比較,也不是只要短跑,反之是一場馬拉松。」不過,如果馬拉松在起跑時跑第尾,也很難在末段超前了。再講,人生不是馬拉松,馬拉松比的是過終點的一剎那,但是人生在每段過程,也十分重要,如果你辛勞一生,在七、八十歲快死時,才得到成功,相信也不是父母所想看到的子女的人生。

從實際上看,難免大部分的子女到了最後,其人生都是平庸,但是父母總要,給子女一個起跑的機會,如果子女終究是不濟,也是沒有法子的事,但不給子女這機會,父母就對不起子女了。

最後,我同大家講3個基本原則﹕

林芷楓所講的教育方法,是有錢兼有閒的父母所用的理想方法,大部分的香港父母根本不可行。也許她作為「教育顧問」,其客戶都是富人吧。

中下階層子女競爭的方法,就是填鴨式教育,因為這是最平等的。其他所有的教學方法,都需要更多的資源,都對富人更有利。

從政府的角度看,由於未來社會需要平庸的螺絲釘,遠多於未來領袖,所以教育政策應以教育出平庸的人為主,社會菁英另有一套方法去教育,而這套方法的成本是中下階層所永遠無法負擔的。既然社會上需要大量平庸的人,所以不如讓他們在兒童時活得開心一點,這就是美式教育的奧義所在﹕中學畢業,連字都不懂得串,長大後幹粗活,但卻賺到了美好的童年。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1/15/010107923.shtml

2019年1月14日

澳門的賭牌、副牌、賭場、賭廳、賭枱

究竟現時澳門有幾多個賭牌?

這得從甚麼是「賭牌」開始講:
一個賭牌可開多個賭場,一個賭場可有多個賭廳,一個賭廳也可有多張賭枱。不過,縱有賭牌,要額外申請開新賭場,也要向政府申請,同樣地,縱是成功被批准開賭場,要想把規定了的賭桌數目再增加,也要重新申請。

順帶一提,年前南岸集團(577)旗下的路環十三第酒店,聲稱在批到營運牌照後,便會申請開賭場。它經過7次延期開業,終於在本年取得營運牌照,但澳門政府並未收到其申請,只是強調,申請賭場必須透過賭牌營運商進行,意即不能由酒店逕自申請。

至於賭枱數目,也有限制,政府宗旨是年均增長不超過3%,但不是太公分豬肉平均分配,而是個別審批。

2002年開放賭權,根據《娛樂場幸運博彩經營法律制度》第七條第二款,經營娛樂場幸運博彩之批給至多為三個,結果是分別批給了澳博(880)、永利(1128)、銀河(027)和金沙(1928)組成的財團。

後來,銀河聲稱與其合作夥伴金沙意見不合,法例本來只准許政府利用行政措施,把賭牌轉批一次,政府卻把「轉批」取巧地變成了分拆副牌。永利和澳博也不甘後人,依樣葫蘆,分別拆給了新濠(220)和美高梅(2282)。
這明顯違法,政府雖宣布下不為例,但澳門民間有人認為過程涉及貪腐。

永利把副牌出售,賣了9億美元,即近70億澳門元,而它的7年內總投資額,只是40億元,即是無本生賭場,還乾賺了近30億元。

所以,澳門實際上是有3主3副,一共6個賭牌。但賭牌持有人並非經營所有賭場,而是租出給衛星賭場,後者把收入的大約5%,上繳給借牌公司,事實上,很多我們熟悉的賭場大亨,例如洗生、周生、向生等等,都只是借牌經營,不過持有大量賭廳,已撈到盤滿砵滿,收入比起賭牌持有人也不遑多讓。

澳博和美高梅的牌照在2020年到期,到2022年則其餘4個也到期,澳門政府馬上就要處理,不管結果如何,政府聲氣和社會呼聲均是,3主3副的牌照安排,既不合法,也不合理,一定要把副牌取消,這應該是整個社會的共識了。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BE%B3%E9%96%80%E7%9A%84%E8%B3%AD%E7%89%8C%E3%80%81%E5%89%AF%E7%89%8C%E3%80%81%E8%B3%AD%E5%A0%B4%E3%80%81%E8%B3%AD%E5%BB%B3%E3%80%81%E8%B3%AD%E6%9E%B1-157683

港發展商槓桿低毋須劈價

【明報專訊】人們講樓價升跌,很主要的一個理由,是說香港人的槓桿很低,因此樓價不會下跌,我很早以前已經從理論上指出這說法的錯誤:槓桿低並非不會下跌,否則100年前根本不流行銀行按揭,樓價豈非永不下跌?

查實任何資產,和槓桿比例的關係,就是:槓桿高的跌得快,也跌得多,但也比較快跌完;槓桿低的資產,則跌得慢,相對跌幅較小,但也比較慢才跌完。理論是永不會錯的,但是substitute數據上去,就可能會計算錯誤了。

以上說法,雖然對,但也不夠全面。更全面的是:槓桿高低,並不只看買家,也要看發展商。大家只要看看中國內地,由於發展商要「活下去」,劈價已劈到刀刀見骨,一減便是兩三成,如果新樓跌得這麼勁,二手樓可以倖存嗎?

當然,我不認為香港也會發生同樣的情况,因為香港發展商早已盆滿缽滿,槓桿比例十分低,也不用割價出售。我只是指出一個理論:就是發展商的槓桿,比買家的槓桿更加重要,而由於這事情不會在香港發生,因此很多人會忽略了。

不過,如果遇上了大熊市,往往也是發展商先劈價,才影響到二手樓市。以香港的個別情况,第一個劈貨的,多數是長實(1113),皆因它奉行貨如輪轉的策略,向來是劈價先鋒。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47405191726&issue=20190114

2019年1月11日

派錢的理論和實際推行

林鄭政府本來堅決不肯派錢,坊間推測是她要與曾俊華劃清界線,既然曾俊華在2010年當財政司長時派過6,000元,她便不可派。然而形勢比人強,社會輿論支持派錢,林鄭月娥和財爺陳茂波作為聰明人,自然向現實低頭,最後決定派4,000元了。

派錢在去年2月公布,在去年12月才公布申請方法,搞這麼久,市民已然不滿,而且申請方法煩到有點天怒人怨:提交身分證副本、住址證明、聯絡電話等,沒法提交地址證明人士如露宿者或不能受惠……究其原因,只為作出篩選,以有別於曾俊華的無差別派錢。

查派錢的原理來自佛利民的「負所得稅」(negative income tax),以取代所有的社會福利。派錢的精準度比不上「負所得稅」,富人也有得利,但行政成本亦遠便宜,概念也更簡單,某程度可算是改良方案。

澳門政府身體力行,在2008年開始「現金分享計劃」,當年派5,000元,以後年年有派,2019年加至10,000元,非永久居民也有6,000元。然而澳門的基建嚴重缺乏,但其他的福利則加零一,根本是不折不扣的福利社會。

香港首先提出的,是臨時立法會議員羅祥國,他是經濟學者。但講得最出力也最多的,是蕭若元,他和人民力量推動了2010年港府的首次派錢。

瑞士在2016年提出人派2,500瑞士法郎的全民基本收入,但傳媒很少報道的是,派錢代價是要取消其他所有福利,這就很像前述的「負所得稅」概念了。不過瑞士人公投反對了,也許並非(像傳媒報道般)他們反對派錢,或者不過是不願意取消現有的福利而已。

派錢的原意就是省掉交易成本,不過今次港府總派110億元,280萬人受惠,成本是3億元,當年曾俊華派700億元,610萬市民受惠,成本只有1億元……此次派錢的唯一優勢,就是總支出省了420億元!

不過,由於明年政府收入減少,相信不可能再派錢了。於是,這變成了政府有錢的時候便派錢,沒錢便不派了……但是,其實在政府沒錢時,市民才更需要收錢!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B4%BE%E9%8C%A2%E7%9A%84%E7%90%86%E8%AB%96%E5%92%8C%E5%AF%A6%E9%9A%9B%E6%8E%A8%E8%A1%8C-157467

熊巿總有人輸得特別甘

【明報專訊】每一次的熊市,固然大部分人都輸錢,但是從統計學去看,總有人輸得特別甘,也有部分人是特別屠宰的對象。

例如說,在九七金融風暴之後,只在科網股彈了一彈,但是除了李嘉誠賣橙之外,沒有甚麼人在這段時間賺錢,到了2003年,更加是個個輸到「向前跌倒在路上」。但有一班人,卻幾乎是絲毫無損的,就是在大陸設廠的廠佬。

到了2007年,其實大陸設廠已沒有甚麼利潤,不少廠佬賣掉了工廠,最少也不再增加投資,把資金調回香港,當然不會去做風險的投資,而是保守地依照銀行的投資指示,去買其推介的安全產品。

梁振英上台前 只剩炒樓的活得好

金融海嘯所摧毀的,正是這些最穩陣的人,反而是細價股莊家、炒樓等,都安然無恙,皆因這些人個個都經過了九七金融風暴,都識得在高位鬆人。

但是在這之後,只有炒樓的人才活得最好,細價股炒家則幾乎大都退休收山,年輕一代的莊家乘時而起,至今市場幾乎全都換血了。到了梁振英上台,出了辣招,炒家也絕迹了,只有長揸的大地主,以及新樓的發展商,才是大贏家。

到了2015年之後,老老實實做生意的人,其生意漸被crowding out,貿易戰發生後,速度加劇,生意更加難做。至於細價股,在2015年後從未好過,很多實力不夠的莊家已滅亡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47148882907&issue=20190111

2019年1月10日

應該叫「北韓」、還是「朝鮮」?

很多年前,中國把朝鮮半島的兩個國家稱為「北朝鮮」和「南朝鮮」,台灣和香港則稱之為「南韓」和「北韓」,完全表達了政治立場。

實則這兩國分別稱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因此,當中韓建交後,中國分別稱這兩國為「朝鮮」和「韓國」,明顯地分辨出來。但是,台灣仍然沿用舊稱,繼續稱為「南韓」和「北韓」,香港則部分傳媒跟隨內地,改稱「朝鮮」和「韓國」,但亦有傳媒則傾向繼續叫「南韓」和「北韓」。

純從清晰分辨去看,當然是「朝鮮」和「韓國」比較容易distinguish兩者,而從政治正確來看,這也是比較正確。畢竟,韓國並沒有否認朝鮮是獨立主權的國家,也從來沒有反對過人們稱其為「朝鮮」。

查實堅決繼續把「朝鮮」稱為「北韓」的理由,不過是我從來就是如此叫,又或是,它就是北韓,不是朝鮮等等,這些當然也是很難以辯駁的。但我覺得,這叫法不無貶視的意思,好比把劉德華叫「劉福榮」,或者把鄭經翰叫作「鄭永福」,仍然有些人把日本人叫作「支那」,也是差不多的邏輯。

不過,地方名字的更改,也是常有的事。北京的英文名字從「Peking」改為「Beijing」,已經是幾十年前的事了,但是在十幾年前,也還有人堅持繼續稱為「Peking」,如果我沒有記錯,彭定康也講過「Peking」,雖然我也同意,Peking比Beijing有著更多的浪漫記憶。

我記得在我童年時,還有很多老人家叫「泰國」作「暹羅」,把「越南」叫作「安南」,不過,韓國的首都本來沒有漢字,大家都叫作「漢城」,2005年才改名「首爾」,但這惰性很快便消失,十幾年後的今天,已經沒有人把它繼續叫作「漢城」了。

「暹羅」和「安南」這兩個名字,是在這兩國改名了後很多很多年,人民還改不過口來,「北韓」的繼續被稱呼,究竟是因為惰性,還是因為故意的死硬,還有最終究竟會不會改變,我實在說不出來。不過,十幾年前,我是寫作「北朝鮮」和「南韓」,後來在報館任職,是國際版的同事迫我糾正為「朝鮮」和「韓國」,認為不用加上「南北」,已經夠清楚了。其實我也有惰性,這實在並不好,這也並非因為政治正確,而是因為我認為,惰性是老人的表現。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1/10/010107551.shtml

從恒指歷史預測股市未見底

上一次的牛市,是在去年1月29日到達即市高位33,484點,很多人會從自身感受,認為已跌了1年,但實際上,它的低位是在去年10月30日出現,最低是24,540點,因此,如果以此為熊市終結,則只跌了9個月另1日,跌幅只有26.7%。

以上次的周期為例子,它的高位是在2015年4月27日出現,28,588點,低位則在2016年6月24日,見19,662點,跌了1年另2個月,跌幅是31.22%,而在歷次熊市之中,上次的跌幅差不多是最少的了。

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用半年時間,跌去了61%,2000科網股爆裂的那次,在2003年見底,即是用了3年時間,跌去了54.7%,從走勢來看,2001年的低位和2003年的低位相差不遠,造成了一個雙底,但由於這次下跌的時間由史上最長,房地產市場同時崩潰,也最傷,這證明了熊市時間長的傷害,更甚於跌幅大。

金融海嘯那一役,只用了一年時間,跌了66.59%,由於下跌時間不長,反而不太傷,受創最深的,反而是那些保守投資者,買了大量銀行的有毒債券產品,化為烏有。海嘯後的第一次熊市,是在2011年10月4日見底,低位是16,170點,用了一年時間,跌了35%。

再往前推,1973年的那一次,用了1年9個月,跌了91.54%,中英談判那一次,用1年5個月,跌去了62.65%。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創了單日跌幅的記錄:33.3%,但2個月便見底了,時間史上最短,不過卻跌去了52.5%。

1989年的「六四事件」,單日跌了21.7%,用21日跌去了36.7%,不過仍高於1987年底的最低點。至於九十年代的宏觀調控,1年跌了40.56%,金融風暴則半年跌了61%。

所以,我的看法是:「我不排除現時熊市已然見底這可能性,基於沒有甚麼是不可能的,但如果真是,這將是史上跌幅最小的熊市,因為從來沒有試過只跌26.7%便完。」再說,看基本因素,香港的情況也不比以前的情況為佳,憑甚麼跌得最少?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BE%9E%E6%81%92%E6%8C%87%E6%AD%B7%E5%8F%B2%E9%A0%90%E6%B8%AC%E8%82%A1%E5%B8%82%E6%9C%AA%E8%A6%8B%E5%BA%95-157194

港股縱已見底 也會現雙底

【明報專訊】今日股市令我不解的地方是:以中國的經濟狀况,是幾十年來未見之差,再加上中美貿易戰,就算港股跌上一半,也不為多,為什麼以10月的低位計,距離最高位只跌了25%呢?

查實港股只跌了9個月,從技術來看,就算已經見底,通常也會出現一次雙底。以及見底後,也通常會呆上幾個月,才會開始炒二三線股。因此,我認為還有時間去等等,靜觀其變。

通常呆幾個月 才開始炒二三線股

看內地新聞,發現有一間叫「XiaoCostco」(按:Xiao即「小」)的便利店,賣日用食品和零食,70平米的單店,可以日銷3萬至5萬營業額,日均客流量700人至900人,其收入是抄足Costco,主要是靠會員年費。

我並不打算研究這家公司,不過,有趣的是,中國這些翻版他人經營模式的公司,不少獲得成功。金六福、New Balun,還有一個很少人知道的,就是大眾點評網,當年初推出時,抄自美國的Zagat Survey,名字還索性叫「zsurvey」,不過後來壯大了,才改名「dianping」。

其實我以前到處去吃,常常看這些網站,也買下了大量參考書,不過近十年八年有了社交網站,個個為了拍照而吃,我發現很多人的功力已遠遠在我之上,唯有自己收皮,不敢炫耀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47062081838&issue=20190110

2019年1月9日

一堆很吸睛的數字

以下股票由V君提供,我本人也做過研究,因此,本文稿費分他一半。

易大宗(1733)本名永暉焦煤,業務是將蒙古焦煤輸送到中國,集採購、運輸、倉儲、加工及銷售為一體,在2010年上市,集資35.52億元,發售價3.7元,當時獲厚樸基金、五礦集團、銀建國際及伊藤忠等等入股,星光熠熠。

2015年陷入財困,2016年重組,以1供3發行新股,供股價是0.69元。它現時的大股東是五礦,原主席也離開了,換了新班底。

V君發現它「年做過百億生意,賺9億,市值只有11億,P/E得1.3倍……息率接近19厘,NAV折讓超過50%……」我補充:還有8億元現金,可維持派高息,利潤也有增長。

它有80多億元資產,30多億元債務,最大可疑是現金周轉期,2017年是36天,比2016年多出了13天,2018年上半年又增加了12天,太快了。但由於重組概念、五礦的大名,新董事局又有很多猛人,如能約到其老闆面談,還是很有搞作的。

周顯
投資者、八卦公、知識分子
phemey@gmail.com
本欄逢周三刊出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m/finance/daily/article/20190109/20587186

從蔡瀾講到如何管理成功的餐飲產業?

我在《三個中產黨》批評蔡瀾講火鍋是世界上「最沒文化的料理」,也寫了一些文章,主要是從飲食的角度去看,而本文,卻是從產業的角度去看。

很多年前,我很喜歡去北角的三悅飯店吃飯,認為那裏的雞不比灣仔的悅香差,然而,在九十年代,它因生意不好,結業了。那時我很詫異:為甚麼好吃的餐廳,居然會做不住呢?


後來,見識廣了,鳳城酒家的北角店明明比較好吃,銅鑼灣店的生意卻比較好,一蘭拉麵貴而毛利高,生意遠好於平得多的麥奀記,分子料理明明不好吃,卻大行其道,我的朋友細B,是King Parrot Group的老闆,在諾士佛臺、食街,及各地區,開了近百間餐廳,食物中規中矩,但是包裝和marketing極度了得,就是其成功之道。我的分析是:


第一,管理是決定性因素。成本控制表面上人人都懂,但實質操作上,要顧及的細節太多,像上環蛇王芬,店子太小而餐牌食物種類太多,生意好時客人等待時間太長,如把食物種類減少,便可縮短流程,增加翻枱率。不消說的,同一面積,如果多放一張桌子,又沒因擠迫而趕客,便可多做一桌生意。


福臨門的少東Duncan說過,餐廳應以樓面主導,因更熟悉客人喜好。像富臨的阿一,富豪的阿翁,都是樓面出身。然而,家傳七福的七哥,卻是名廚。這其中竅門,究竟在哪裏呢?


第二,為好吃而覓食的人,並不太多。我們吃飯,很多時是看感覺和需要:獨自用膳,不管多愛吃,也不會去米芝蓮,同父母家人,很少吃西餐,情侶拍拖,吃中菜往往不大適合,有時反而一蘭拉麵更受女人歡迎。查實,吃館子往往是看feel,看場合,看人腳,多於吃食物。再說,真懂吃的人並不多,我常說,很少人能分得出80分和95分的分別。


第三,餐廳的成功模式,能不能大量複製,像麥當勞,就是把流程格式化,大量複製,中國的火鍋也是同樣原理,才得以遍地開花,這就是我說的「供應創造需求」。反觀日本的職人、一泊二食,永遠不能複製,更不可能做大做強,他們的是藝術,不是產業。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BE%9E%E8%94%A1%E7%80%BE%E8%AC%9B%E5%88%B0%E5%A6%82%E4%BD%95%E7%AE%A1%E7%90%86%E6%88%90%E5%8A%9F%E7%9A%84%E9%A4%90%E9%A3%B2%E7%94%A2%E6%A5%AD%EF%BC%9F-156990

內地大亨爆煲 多為靠山倒了

【明報專訊】昨天講了借錢專家,有人可能會問一個問題﹕內地的大款全部都是借錢專家出身,為什麼他們會無事呢?

這裏先不講那些失敗了的大款,只挑成功的講。話說要借錢,需要買入架生作抵押品,聰明人當然不會買太蠢的項目,而是「官商勾結」,買一些優質項目,就如某個上海前大亨的大型項目。

「官商勾結」拿個靚項目可數冚數

這些優質項目,通常可以賺大錢,但如果把「賄賂」(拿地皮和借銀行)的錢,以及利息都計上去,再加上那些人豪賭的揮霍,就很難說了。但是,由於這些都是優質項目,輸極有個譜,因此很容易挺下去﹕建成賣掉,再買新地皮,再借更多,數冚數,只要有頭寸還利息,就可以一直滾下去了。

這個遊戲,只要時間長了,終於會爆煲,當然有不少是因為政治問題,靠山倒了,不能不爆,然而,轉捩點是在2008年,溫家寶用4萬億元救市,結果樓價大升,其中一些升了十倍還不止,於是,那些本來是負資產的地盤,紛紛變回正資產,非但足夠還清舊債,而且還有大量利潤。反而,那些保守的地產發展商,所賺的就沒那麼多了。

說回上面的那個前大亨,我常常說,他是不幸的犧牲者,因為他只要多挺幾年,到了2009年,非但可以還清銀行的債務,賣樓還可以賺大錢,而且股價還可猛升,這真是時也命也。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46977168425&issue=20190109

中國GDP係心理指標多於反映經濟狀況

最近社科院公佈明年GDP預測為6.3%,相比起廿年前的「保8」,如今「保6」已成最新底線。一直以來中國GDP數值都被人多方質疑,KEVIN以其多年研究經驗指出,諸如用電量、衛星圖片的光點、以至李克強指數提及的銀行貸款及鐵路流量,都已為輔助參考的經濟指數。不過周顯大師同時指出,在中國已由製造業全面轉營至服務業與電子商貿業的今天,這些參考指數難免打個折扣。至於GDP造假問題,大家不要忽略的是從不列入官方數據的貪腐、黃賭毒地下經濟,以及中小企暪稅問題,這些也是GDP被低估的因素。但無論如何GDP如今作為心理指數多於實際用途,不停調低力保底線也是一種期望管理而已。

https://www.am730.com.hk/amvideo/3%E5%80%8B%E4%B8%AD%E7%94%A2%E9%BB%A8/%E4%B8%AD%E5%9C%8Bgdp%E4%BF%82%E5%BF%83%E7%90%86%E6%8C%87%E6%A8%99%E5%A4%9A%E6%96%BC%E5%8F%8D%E6%98%A0%E7%B6%93%E6%BF%9F%E7%8B%80%E6%B3%81-156364

2019年1月8日

論火鍋的文化與蔡瀾的飲食知識

蔡瀾近日出席內地綜藝節目《天天向上》,主持靳夢佳提問「如果有特權可以令全世界內的一道菜消失,大家如何選擇」,當其他嘉賓思考時,蔡瀾突然回答「讓火鍋消失吧」,其理由是火鍋是世界上「最沒文化的料理」。

我剛剛在《思考香港》寫完了關於香港飲食業前景的萬字長文,又在《橙新聞》發表了解釋火鍋為何在中國大行其道的文章,想不到便看到了蔡瀾這番言論。

正如我日前在本欄所言,火鍋現已是中國的國吃,佔了22%的飲食消費總量,而且每年還有雙位數字的增長,蔡瀾這番侮辱火鍋的發言,當然引起了軒然大波,群起圍剿。我的朋友Henryporter則說,這恰好證明了蔡瀾作為超級KOL,一言一行皆影響鉅大的氣勢。

有網民找出蔡瀾以前吃火鍋的片子,也有網民找出了他愛吃生蠔,加一點檸檬汁,但生蠔更加不用烹調呀!至於我的質疑,則是因為我很喜歡去劉一手吃麻辣火鍋,這火鍋店在香港的發展極快,去年才在銅鑼灣開第一間,現在已開了旺角和屯門分店了。恰好,劉一手的代言人正是蔡瀾,店裏整天播著蔡拍的宣傳短片,老實說,這短片也不算拍得太差,我本來也不太介意看,不過只是短短的十零分鐘,不停重播,吃一頓飯看六、七次,一個月去兩次,就看了十幾次,那就十分討厭了。

我希望藉著這契機,劉一手會把這片子下架,那就功德無量了。

蔡瀾說,火鍋只是把食材切好就扔進湯底,反問「那有什麽好吃呢?」如果這個風氣這麼保持下去,以後都不需要有大師傅了!

我很奇怪作為一位飲食專家,蔡瀾居然講出這麼沒水平的話。美食之道,選材料已經佔了一半,家傳七福的老闆徐維均少年時跟隨父親福伯學廚,頭三年,就只到街市去買菜,學挑最好的食材。我去英記吃火鍋,就是為了它的牛肉頂呱呱,反而湯底就一般了。

以前的北京涮羊肉,又或者是潮州牛肉邊爐,也許會用白水來灼,但灼後也會用調味料,不會白灼後即吃。反而最不用弄的,比要加檸檬汁的生蠔還要簡單的,是黑/白松露,即批片即生吃,更加沒有文化可言。

當然了,刀功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像切土豆,劉一手的稱為「功夫土豆」,切成了薄片,那會比較快熟,但我卻不喜歡薄片的質感,土豆永遠是一塊一塊的才好吃。現時火鍋也有不少除了切之外還需要前期工作,例如餃子,你總不成把餃子也列為沒文化吧?

其實中國現時的火鍋千變萬化,很多是先做了湯底,像我,最喜歡的除了椰子雞煲,就是麻辣火鍋。這些湯底都是由中央廚房預先做好了,才分發到各分店。表面上,你可以說拿了湯底,但去灼熟,實在太過沒文化了。不過這樣算來,切燒味的、淥雲吞麵的,也不管前期製作,也是你我均能做到,也沒有甚麼文化。

再說,其實現在很多餐廳,尤其是點心製作,都已經是中央廚房,運送到分店,只是負責蒸熱而已,這亦是完全沒有技巧可言。

其實,蔡瀾介紹的餐廳,十居其九都不好吃,而他對日本的美食餐廳,也一無所知,作為名嘴,我也不覺得他的說話有何吸引,黃霑和倪匡都比他好得太多,他做過很多部成龍片子的製片,但他監製的片子,我想不出有哪部是好看的。我只能說,他的文章,真的寫得很好,很好很好,我從十二、三歲時,那時他還未成名,在《東方日報》寫「草草不工」專欄,我已在追看,所以我也算是他的忠實讀者。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1/08/010107365.shtml

鄭若驊係都唔告梁振英,係根據無寫出黎嘅基本法?

好多時事評論員話鄭若驊之前一直請假唔露面,係因為唔敢面對律政司放棄控告梁振英云云,但如果係咁,又點會響「復出」見記者嗰陣嘴藐藐,態度極其惡劣,明顯係估計錯誤。周顯大師大爆某痛恨梁振英建制派大律師有關該案推測之餘,亦指出梁振英既為國家領導級人物,是否檢控根本唔到香港律政司話事;就算曾蔭權未至領導人級數,律政司亦無可能沒有與大陸領導人「交換意見」。呢個就等若一本無公開寫出嚟,但實實在在執行嘅「暗黑《基本法》」。

https://www.am730.com.hk/amvideo/3%E5%80%8B%E4%B8%AD%E7%94%A2%E9%BB%A8/%E9%84%AD%E8%8B%A5%E9%A9%8A%E4%BF%82%E9%83%BD%E5%94%94%E5%91%8A%E6%A2%81%E6%8C%AF%E8%8B%B1%EF%BC%8C%E4%BF%82%E6%A0%B9%E6%93%9A%E7%84%A1%E5%AF%AB%E5%87%BA%E9%BB%8E%E5%98%85%E5%9F%BA%E6%9C%AC%E6%B3%95%EF%BC%9F-156023

要港女,不要日妹、韓妹、台妹、大陸妹!

港女作為生物學分類上的一個物種,homo sapien femella kong,其特徵是虛榮、幼稚,不通世務,然而,在這個世界上,也有一些男人,是港女愛好者,本人就是其中之一。

日本妹,在AV看,是天下無敵,但是真實平均容貌水準,其實很低,再講,其貞操觀念特低,出軌機會特高。(我有一位姓「藍」的作家朋友,精通日文,認為日本女人必定出軌。不知這和他的個人經驗有無關係。)

鬼妹,未夠秤時最正,不過要打藤,二十幾歲已經開始走下坡,更壞的是,不但沒有貞操觀念,而且還吸毒成性。當然,吸毒比例者模特兒特高,但除開模特兒外,鬼妹的質素並不特別高。再講,毒姑的性病比率也遠高於普通人。

韓妹,由於娛樂事業特別發達,正妹大多是樂團組合成員,而韓國是潛規則特別多的國家。

台妹,年輕時是所有男人的夢寐以求對象,但中年以後,你會發現她們全都變成了粗鄙的大媽,而且手段厲害,把你榨乾方休。還有,台媽特別愛錫兒子,很容易會縱壞,但對女兒卻很差,和香港人的意識形態有違背。

大陸妹,是台妹再壞三級,除非你找到一個官二代,可能有很大的經濟效益。不過,官二代白富美應該不會嫁給我們。

所以,算來算去,港女雖然有千般壞處,但相對來說,比較高檔,不過,當然要避開成日去老蘭找洋腸的那些,皆因洋腸化了的港女是另一變種,不能列入港女系列,雖然,這變種的數目不少,並不罕見。

至於說港女貪錢,乜你唔貪錢咩?港女幼稚,乜港男又唔幼稚咩?查實在全世界,港女都是有名的高檔品種,大陸人最喜歡有港女女友,用來炫耀,大款就要港女明星,柴門文寫的《相約在九龍》也說港女比較高級。

最近有人提出一隻股票﹕「易大宗」(1733),18%息率,一點幾倍市盈率,年年有錢賺,但股價卻在猛跌,表面上極度抵買,但阿婆跑得快,必定有古怪,我們暫時未想到為何其股價這麼低,明明好抵,但就不敢買。

立即下載《壹週刊》Apps,隨時隨地睇盡時政專題、深度偵查、娛樂熱話!按此連結: http://bit.ly/next28app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nextplus/magazine/article/20190108/2_648045_0/-%E8%82%89%E9%A3%9F%E4%B8%AD%E7%92%B0-%E8%A6%81%E6%B8%AF%E5%A5%B3-%E4%B8%8D%E8%A6%81%E6%97%A5%E5%A6%B9-%E9%9F%93%E5%A6%B9-%E5%8F%B0%E5%A6%B9-%E5%A4%A7%E9%99%B8%E5%A6%B9-%E5%91%A8%E9%A1%AF-

金融界借錢都是專業

【明報專訊】那天吹水,講到某名債務纏身的仁兄,我說:「在金融界,人人都有他的專業,但沒有人是樣樣皆精,有人專炒一隻股票;有人完全不懂股票,只懂寫文件;有人日日炒期指;莊家往往只懂賣出大量股票,自己做buy side,則常輸到貼地。醫生的潰敗,源頭因在輸了隻德普科技,便是因為做閒家中了伏。」

按:那位只炒一隻股票的人,是個中年阿嬸,十幾年來只炒一隻越秀地產(0123),都個個月賺到買餸錢。

至於那位傳說中的仁兄,他的專業就是:借錢。

不熟悉債主要求 所以借不到錢

借錢為何是專業?因為很多人都不熟悉債主的要求,所以借不到錢。那麼,只要有識之士做broker,就可以賺到佣金了。當日仁兄之能夠認識現在的老婆,就是她親眼看到他借5億元,借都借到5億,豈非十分疊水?於是主動落疊,投懷送抱。誰知仁兄並非為自己而借,只是做broker而已。

做莊家的,如果自己炒得多,都會買隻殼回來,自己當老闆。同樣推理,做借錢broker的專家,幫人借得多,很難不同自己借番啲。可是,借錢不同做莊,借錢回來,是要還息還本的,如果自己沒有賺錢才能,不停的去借錢,到了最後,就只有一個後果了。

當然,這還不說,借錢需要成本,例如說,租大屋、供名車,又或者是明星老婆,都有助於借錢,但當借錢之後,又要cover這些成本,就很吃力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46888504390&issue=20190108

2019年1月7日

地下經濟萎縮是中國負增長真正原因

上周五講了,中國的經濟增長,扣除人民幣貶值因素後,只有1.07%。有人說,中國的統計數字向來造假,因此實質上它是負增長才對。然而,正是統計數字向來造假,如果在本年並沒額外增加了假的成份,這就是常數,不必計在增幅內。

然而,從人民的實際感受去看,無論是資產價值、經商營業額、個人生活水平等等,都證明了經濟陷於負增長。我認為,這其中的落差,在於地下經濟。

所謂的「地下經濟」,即是政府統計所不覆蓋的經濟活動,這包括了所有的犯罪,如黃賭毒、洗黑錢、行賄受賄,又或是無執照經營,瞞稅,當然小販也算是,以及人民的私下交易行為,例如補習,以前的媽姐,一樓一鳳等等,不消說的,個體戶也很容易是地下經濟的成員。

德國與奧地利學者Andreas Buehn和Friedrich Schneider研究過162個國家,得出一般已開發國家地下經濟佔其GDP的比率為10%至15%,發展中國家的比重則為30%至40%。

他們估計美國只有2.5%至4.6%,我以前說過,美國把很多在其他國家屬於地下經濟的活動,如政治賄賂,都合法化了。英國在二戰後曾經高達25%,現時則是12.5%,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去過45%,烏克蘭則去過51%,現時則仍估計約有40%,非洲曾普遍在40%以上,有的高達70%。像意大利,西班牙、希臘等國,失業率長期處於由15%至25%,甚至一度高達61%,如非有地下經濟支持,社會早已崩潰了。

2014年台南成功大學做過研究,台灣的地下經濟規模是28%,至於中國,當然高於台灣,為政府塗脂抹粉的研究得出是數個百分點至20%不等,比較可靠的則是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的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是有名的樊綱)算出胡温時代的是佔GDP的三成以上。

習近平時代的反貪、反洗黑錢、掃黃,以及電子支付的流行,很明顯地下經濟的萎縮遠大於GDP,所以,必須要把這部分的負增長也計算進去,才能得出中國的真正經濟面貌。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9C%B0%E4%B8%8B%E7%B6%93%E6%BF%9F%E8%90%8E%E7%B8%AE%E6%98%AF%E4%B8%AD%E5%9C%8B%E8%B2%A0%E5%A2%9E%E9%95%B7%E7%9C%9F%E6%AD%A3%E5%8E%9F%E5%9B%A0-156644

投資不應涉及感情

【明報專訊】曾幾何時,翠華集團(1314)是香港有史以來經營得最成功的茶餐廳,在此之前,從來沒有過茶餐廳可以經營到上市。不過是十年八年前的事吧,翠華打的是乾淨、好吃、管理優良等等的形象,我記得,當年我寫了一篇文章批評它的食物,其公關還煞有介事地請我去灣仔吃一頓,企圖扭轉我的認知。

我想,我應該是第一批發現翠華的質素下跌的人,就像我是第一批發現大家樂(0341)出現問題的人。畢竟,茶餐廳是香港人的偉大發明,集體回憶,我們對於茶餐廳的上市,本身已經懷有了感情,但在投資而言,感情是不必要的奢侈,而就本人而言,味覺也是完全客觀,不涉感情。

將來或有冰室上市

有趣的是,翠華為了upgrade形象,方法之一是把「茶餐廳」改為「餐廳」,但是現時的趨勢,則是古老當時興,索性變回五十年代的舊名「冰室」。查實當時的「冰」並不普及,因此有「冰」飲的店子要特別標名,而那時喝冷飲並不流行加冰,只會喝刨冰呀,紅豆冰呀之類。

現時不少冰室都做得不錯,無論是食物和裝修都勝過翠華不止一籌,而翠華廁所的臭味也十分明顯。我常說,香港的廁所平均質素,應該是所有先進城市中最惡劣的一個。且看一看在可見的未來,會不會有冰室上市了。

按:其實現在我都不時幫趁翠華,因為消夜的選擇並不多,翠華是幾方便的。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46802215632&issue=20190107

習近平以兩制為前提統一台灣連自己都唔信

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40週年》提出了「習六條」,除了「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但不排除武統台灣」之外,最惹人注目的大概是「要在兩制的前提下進行和平統一」。假若你有留意過去兩年中共官員對一國兩制如何粗暴干涉、甚至恐嚇可以隨時收回一國兩制,就會明白根本連中共自己都不再相信一國兩制。既然如此,「習六條」又意義何在?

https://www.am730.com.hk/amvideo/3%E5%80%8B%E4%B8%AD%E7%94%A2%E9%BB%A8/%E7%BF%92%E8%BF%91%E5%B9%B3%E4%BB%A5%E5%85%A9%E5%88%B6%E7%82%BA%E5%89%8D%E6%8F%90%E7%B5%B1%E4%B8%80%E5%8F%B0%E7%81%A3%E9%80%A3%E8%87%AA%E5%B7%B1%E9%83%BD%E5%94%94%E4%BF%A1-156605

2019年1月5日

公私營比例由六四轉七三比,民粹兼短視

政府落實新建房屋公私營比例由六四轉七三比,香港民意壓倒成贊成,三個中產黨覺得非常奇怪:明明對於申請唔倒公屋、交貴租買唔倒私樓、買咗樓但想換樓、抽居屋「白居二」機會渺茫嘅中產嚟講,呢個都絕對唔係一件好事。更大問題係,香港人常常批評政府無長遠眼光,但假若供求不變,公屋本應就是作為「逆周期措施」引用,為了平息「民憤」而惡化私樓市場供應,就是真正的民粹和短視。不過周顯大師表示,如今政府以增加地積比為條件增加比例,變相犧牲生活質素增加房屋供應量,他表示支持;至於Henry則認為,大前提是公屋增加不應因此放鬆對超級富戶的迫遷,這才是真正的公平。

https://www.am730.com.hk/amvideo/3%E5%80%8B%E4%B8%AD%E7%94%A2%E9%BB%A8/%E5%85%AC%E7%A7%81%E7%87%9F%E6%AF%94%E4%BE%8B%E7%94%B1%E5%85%AD%E5%9B%9B%E8%BD%89%E4%B8%83%E4%B8%89%E6%AF%94%EF%BC%8C%E6%B0%91%E7%B2%B9%E5%85%BC%E7%9F%AD%E8%A6%96-156025

2019年1月4日

從張建宗講到餐飲業政策的愚昧與錯漏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在題為《美食之都》的網誌說,香港有18,000家大大小小食肆,以現時本港人口約有745萬計算,即每415人就有一間食肆,而飲食業是支撐香港旅遊業的重要支柱之一,現時大約有24.6萬人從事餐飲業膳食服務業,佔本地就業人口約7%,2018年的上半年食肆總收益為593億元,按年上升8.4%。

至於政府promote飲食業的方法,包括了職業訓練局的中華廚藝學院中廚訓練啦,以及同是職訓局下設立的國際廚藝學院亦於今年10月26日正式開幕,bla bla bla之類。

對於張建宗的這番說法,我的評語是﹕第一,我很慶幸他沒有講美食車,皆因,這已被證明了是一場災難,而我在剛推出時,已經預料到了。第二,講來講去,就只是講中華廚藝學院和國際廚藝學院,這好比那個號稱是世上最短的色笑話﹕「從前有一個太監……下面呢?下面沒有了。」這也恰好證明了,政府對於飲食業的支援是如何之不足。

張建宗有一點說對了,就是有很多人,24.6萬人從事餐飲業,但他沒說的是,餐飲業吸收的,大多是低下階層,所以這一行業也是社會的救生網,攸關重要,一旦失守,就會對民生釀成莫大的災難。

我當然也同意,飲食業是支撐香港旅遊業的重要支柱之一,不過,整個香港政府應該沒有多少人為意到,這十幾年來,國際旅遊/飲食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丕變。以香港人為例子,以前港人外遊,以觀光為主,光顧外國米芝連餐廳的只有一小撮有錢有閒的富豪階級,但是,在近年,中產階級為了美食而作米芝連餐廳遊,已然蔚為風氣。我視別人,猶如別人視我,由此也可以見得,今日在全世界,米芝連美食遊已是中產階級的熱門旅遊方式,港府官員應對這國際大氣候有所知覺,並且作出相應的政策支持。

如果單從旅遊支柱來看飲食業,也忽略了一個現實,就是餐飲業的客人,絕大多數是香港本地居民。為甚麼香港的餐飲業務可以做到密度高達每415人就有一間食肆呢?皆因香港居住環境狹窄,廚房設備不佳,兼且市民工作繁忙,生活緊張,不婚或無子的男女極多,因此無論從經濟角度看,或從美食角度看,外食也比在家裏烹調更平更省時也更有質素。

另一方面,如果只從產業去看飲食業,也是失了焦點。飲食業之所以重要,其中之一,是為了市民的生活質素。口腹之慾是人類最基本的生活要求,飲食也是人類最基本的文化,特色美食更加是不可取代的文化遺產,促進飲食產業,反而是次要,提高飲食文化,以提高香港的軟實力,才是更重要的使命。

寫到這裏,我必須要作出聲明,我並非針對張建宗,政務司司長畢竟只是港府的第二號人物,而他問責的範疇也不止於餐飲業,事實上,包括了整個政府,從行政長官、財政司司長到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食物及衛生局等等問責官員及政府機關,甚至是立法會飲食界議員,也不限於現任,而是從回歸以來,一直到現今的歷任人士,統統都是失責失職。今日之挑張建宗出來講,只是利用他的一則網誌,作為引子,從而揭櫫出整個餐飲業的種種問題。

今日餐飲業的最大問題所在,當然是租金。現時的注意力聚焦於住宅單位的嚴重短缺,但實際上,無論在供應量的短缺上,在租金的提升上,房地產市場最為險峻的,肯定是商業樓宇,而這也反映在商舖價格,在2003年至今日的15年間,是上升得最快的板塊,某些地區如銅鑼灣羅素街,灣仔星街等地舖,升幅超過100倍,簡直是難以想像。

我有一個朋友,富豪酒家/阿翁鮑魚的老闆翁仰光告訴我,他的店子賺錢最多的年頭,不是經濟最蓬勃、營業額也最高的那幾年,而是2004年和2005年,皆因沙士過後,租金便宜,生意好做,利潤也高。他的店子開於1996年,捱過了沙士,卻捱不過今日的貴租,去年偏逢到業主迫遷,他在銅鑼灣找不到租金合理的舖位,只有黯然結業,只餘下尖沙咀分店。

又以大家樂為例子,作為餐飲業龍頭,它經營355間分店,它聘有19,297名員工,這也包括了在內地的98間分店的員工在內,但只算大數,它的平均每間店舖員工約莫也有40人,這不是小店,而是面積中型或以上的規模了。但它去年利潤是4.58億元,這不及地產發展商的一個零頭,甚至不如一個中型地產發展項目的利潤,即是每間店子只賺一百多萬元,但租金支出也已要幾百萬元了。再對比其營業額,84.27億元,即是純利率只有5.4%,算是經營十分困難了。由此可以見到,租金鯨吞利潤的情況是多麼的嚴重。

租金高企,並不止是餐飲作為產業的問題,而是影響了市民的福祉。話說大家樂以前有一個鐵板牛扒餐,大受食客的歡迎,然而後來為了削減成本,先是把兩塊牛扒換成一塊牛扒,另加一塊雞扒或豬扒,後來索性全用雞扒或豬扒,改名「鐵板扒餐」。近日則再削減成本,連鐵板也省掉了,再次改名為「知味排餐」。連登討論區一篇文說得最沉痛:我們這些「窮L」,吃鐵板餐就是為聽那滋滋聲音帶來的快感,但「大家樂」連這少少快感也剝奪了!

租金影響市民/食客的福祉,又何止食物質素?譚仔米線的大行其道,原因之一當然是因為其價格廉宜兼且味道濃烈,然而其價格之低,豈非正因其座位狹迫,一張圓桌,團團坐滿,食客摩肩接踵,匆匆填飽肚子,離座結賬下位就座。

座位迫狹,又可止於譚仔米線?從茶餐廳到大眾酒樓,甚至是高級食肆,高檔如中環置地廣場的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多年來一直是是米芝連三星級餐廳,其座位與座位之間的狹窄,很容易聽到旁桌的說話聲音……連最高檔的餐廳也負擔不起租金,相比之下,在外國,連吃平民館子也可有寬闊的空間,在內地,高級餐廳包房已是慣例了……香港人已被貴租壓迫得連坐得舒舒服服吃一頓的福利也失去了!

至於張建宗要求餐飲業為公眾提供更少鹽、少糖、少油、少反式脂肪的健康食物,「為全港市民健康『把關』」。這恰好證明了有關官員對這方面的無知。

查實在餐飲界,鹽、糖、油、脂肪等有害健康的材料,與成本大有關係。像福臨門或家傳七福等高級食肆,便是用了少鹽、少糖、少油、少脂肪的烹調方式,我們常常笑說﹕「適合老人家。」但這做法要做到好吃,則令到食物成本大增,普通市民不可能負擔得起。

要把食物弄得又健康又好吃,是做不到的任務。注重健康的人很少吃館子,又或者只是到超市買沙律,講究點的到Pret-a-Manger買份三文治,他們根本不是餐飲業的潛在顧客。這種幻想,好比在股票市場,要靠買了股票長揸不放的長期投資者,而放棄天天買出買入的(不健康的)短炒客,又或是在時裝市場鼓吹珍惜衣物,不要只穿幾次便亂丟。這也許對市民的身心大有幫助,但對於產業,顯然是幫倒忙。

正如前文的例子,譚仔米線之所以成功,正是它可以用濃味來掩飾食材的低劣,近來越開越多的麻辣火鍋,也正是基於這個原理。廣義來看,這也可以說是產業競爭力的升級。

再說麻辣火鍋的盛行,又或者是火鍋的盛行,只是從內地傳過來的風尚。近年內地火鍋店每年都以雙位數的速度增長,遠遠高於其他餐飲行業,看數據,2017年全國餐飲店子有578萬間,火鍋店有29.7萬間,佔了5.1%,但營業額則佔了總數的22%,可知道它的消費是平均數的4倍,估計到了2020年,每年銷售數量可以達到5,774億元。

為甚麼會有這個現象呢?

我在《橙新聞》的一篇文章解釋了原因﹕「火鍋最大的優點,是很容易規格化,因為核心技術只在湯底,材料可以就地採購。廚師只有簡單的刀工,用不著受過嚴格的訓練,它也可以變成高檔的店子,只要購進更佳的材料,用更好的裝修,便可以收更貴的價錢,用不著請更貴的廚師。而且,廚師的數目可以比較少,這可以有效減少成本,更重要的是,更有效的保持質素。更重要的是,它甚至可以只賣湯底,意味著很容易的變成了特許專營店,快速擴大市場,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火鍋店的擴張速度,也許只有當年的麥當勞可以及得上。」

對比張建宗所說的,鼓勵餐飲業推動創新科技,提升服務水平及管理運作,紓緩香港人力資源不足挑戰。正如前文言,火鍋店正是針對節省人力成本的一個反映,但這並非創新科技,或者可以說,要想提升服務水平及管理運作,又何須創新科技,有時舊瓶新酒,更加有效!張建宗的所言,也恰好證明了政府對於餐飲業並不能掌握時勢!

說到人力資源,莫過於洗碗女工的不足,這是餐飲業人所皆知的難題,尤其是港島區,簡直是完全請不到洗碗女工,有人甚至出薪高達二萬元。

薪水永遠是政策制定者難以定奪的難題,我在寫到這段時,也是戰戰競競。皆因行業薪金高,雖然對於經營者是壞事,但對於從業員卻是好事,究竟這該如何爭取兩者的平衡呢?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把租金打下去,讓經營者和從業員都能賺到更多錢,才是正路。畢竟,收租佬不勞而獲,對經濟貢獻甚少,而獲利最多,這並不合理。可是,這不公平的現象暫時無法改變,我們不可能坐而痛罵,卻甚麼也不做,這是消極的做法。我並不反對痛罵不公,但在痛罵的同時,也要積極地做其他有效的作為,不無小補地去舒緩部分困難。

很多業者都認為,應該引入外勞,去解決洗碗女工嚴重短缺的問題。事實上,厭惡性工作需要支付額外薪酬,例如建築業,薪金便越來越高,如果是突如其來的大量基建,需要大量人手,往往就要輸人外勞,否則不可能成事。另一個例子是外傭,因為家務和育兒是人力密集,家家戶戶都有此需要,因此當年香港引入菲傭,從而釋放出大量婦女的工作力,也促進了整個香港的生產力。但是很多人卻忽略了,當時香港還有許多「媽姐」,卻是外傭政策的受害者。我把湊大我的家傭叫「契媽」,後來我長大了,她到了別家打住家工,薪水低得連辦工室助理也不如。她正是外傭政策的受害者,但正因她們這一群很多不識字,在社會上沒有話語權,因此默默的承擔著政策的副作用,並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隨著年月逝去,這些「桃姐」們老的老,死的死,這個沒人注意的社會問題才逐漸消失。近年家務助理的興起,等於是變相家傭,那又是另一個課題了。

例如許多大型基建同時進行,然而我們也要從另一方面看,一個中年婦女,沒有甚麼特殊技能,洗碗正是她的唯一求生技能所在,難得這門髒活的薪水還不錯,這正好為社會的最低層提供了一重救生網。所以,引入外傭去洗碗,實在是非常痛苦的抉擇,但由於洗碗女工實在太過短缺,我的意見只能是﹕這些洗碗外傭的薪水不能太低,要有1萬元以上,才能保障到本地婦女的飯碗。

當然了,外傭的居住也是另一問題,也許是住在大灣區,每天乘車往返,但這並非本文的討論範圍了。

另外要提的兩個課題﹕

一是飲食場所的發牌程序極其緩慢,向來為社會詬病,這本來是個毒瘤,但政府在2019年元旦開始,縮短飲食飲料場所發牌程序的期限,申請人在聲明確保場所不會影響公共安全、衛生及環境,及繳付保證金後,政府一站式服務機構可例外地於檢查前向申請人發出有效期為4個月的臨時牌照,讓牌照申請人能盡快經營。這是利民措施,得靜觀其成效,方可定奪。但對此德政,我的怨言是﹕為甚麼要在整個社會痛罵了幾十年之後,才去實施呢?政府在這先前的幾十年,究竟是搞甚麼鬼?

二是香港餐飲業的衛生環境未免太差,尤其是中下價食肆的厠所,更加是第三世界的水平,遠遠及不上先進城市的水準。這一點,得要食物及衛生局去提高標準,加強監察。

我明白,要提高衛生水平,很可能會短期增加餐飲食肆的經營成本,也會令到經營者怨聲載道,但這卻也是令到餐飲業快速提升產業的有效方法,我希望飲食界的張宇人議員以業界的長期利益為重,不要為了短期利益,而放棄了長遠的產業前景。

對此,我會說餐飲業的長遠利益反是其次,更重要的,是香港所有市民的福祉﹕誰不願意在乾淨的環境去吃喝,誰不願意洗手間的清潔水平可比日本和新加坡呢?把香港打造成更乾淨的地方,是整個香港的升級,當然也有益於旅遊業,更不待言。

說到底,我們要增加餐飲業的收入,是要把其產業升級,產能提高。

現時餐飲業的人手不足,這當然也是薪水問題﹕如果薪水大幅提高,肯定足以聘請到足夠的人手。可是正如前文的計算,以大家樂為例子,邊際利潤不高,假如提高薪金,多請人手,那就很可能會提高成本,由賺變蝕了。這裏先不再去糾纏於租金太高這個永遠不能解決的問題,要想多發薪水,多請人,首要是增加收入,這就牽涉到產業升級了。但要想產業升級,就要更多的人才加入,但很明顯,現時社會上的菁英,並不願意投身餐飲業。

我們當然不會奢望社會上的頂尖菁英分子紛紛加入餐飲業。客觀的事實是,餐飲業在全世界,都是低下階層的工作地和救生網,可以容納大量的勞動力,減低失業率,這是改變不了的事實。可是,吸引少量菁英分子走進這行業,卻是絕對能做到,而不少有名的管理階層,像阿一鮑魚的楊貫一或富豪酒家的阿翁,本來不過是樓面captain,後來卻揸上鑊剷,樓面廚房兩邊走。以前海都的Elaine,現時富聲的阿包,年收入都有7位數字,餐飲管理做得出色,收入不會在任何專業之下,就算只是中層管理,在高級西餐廳當一個普通經理,只要懂得英語,兩三萬元不難賺到。

如要產業升級,必先從教育做起,張建宗口中的中華廚藝學院和國際廚藝學院,只是三十年前的思維。

先講到政府的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其人才清單內的專業只包括了廢物處理、資產管理、海運保險、精算、金融科技、數據科學、創新科技、造船、輪機工程及船舶總管,創意產業,爭議解決專才及業務解決律師……至於名廚,則不在其列。

然而,廚師究竟算不算是專業呢?要成為一個專業廚師,非十年八年不為功,從產地來源,到養殖質素,挑選材料,以至於烹調方法,甚至是保存方法,都是千變萬化,學一生也學不完,更遑論其有關古籍新著、研究資料,更加是汗牛充楝,數也數不完,現時出版的烹飪專書,比文學作品還要多。論到科學性,近來大行其道的分子料理集合了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化學、材料學,科學知識多到學不完,還要懂得計算成本,入貨,定價等等會計知識,做廚師,其專業水平與學習的艱苦度,甚至是要讀的書,要掌握的知識,絕對不會在任何專業之下。

至於名廚,例如Ferran Adria,Alan Ducasse,Gordon Ramsay,Jamie Oliver,Thomas Keller,又或者是日本的小野二郎、近藤文夫等等,均是蜚聲國際,享有崇高的地位,固不待言。就算是一位米芝連一星級餐廳的二廚或三廚,一旦來到香港,往往也成為了不少餐廳的生招牌。

當年奧巴馬訪問東京,日本政府先是企圖訂下近藤天婦羅去款待他,誰知近藤文夫以當日已有客人訂位為理由,婉拒了日本政府和奧巴馬,結果唯有改訂小野二郎的すきやばし次郎,結果小野二郎的聲名更上層樓,遍及國際。

再看香港的名廚,又有幾多個可以得到相同的尊重?香港政府宴請外國政要貴賓,又會設宴在哪一個香港名廚的餐廳,為哪一間餐廳做過宣傳?從林鄭月娥、張建宗以下,誰不應為此而羞愧,還有面目去自稱提升餐飲業?

再講中華廚藝學院和國際廚藝學院,只是文憑和高級文憑課程,這更證明了港府對於餐飲業的蔑視。

1979年的理工學院是第一間開設酒店管理課程的專上學院,現時的理工大學更與洛桑酒店管理學院以及休斯頓大學康拉德 • 希爾頓酒店及餐飲管理學院攜手開設「環球酒店管理理學碩士」學位課程,至於中文大學則在1999年同美國康乃爾大學合作,設立酒店管理學院,還與新世界發展合作,興建了教學酒店,也即是沙田凱悅酒店。

另一方面,香港不少專上學院或大學都開有食品科學或營養學課程,例如說,中文大學在1994年已有了食品及營養科學,然而,看其網站所述的「就業前景」,包括了﹕「食品行業:研發、質量保證、技術研發、市場營銷、測試實驗室和審計、餐飲和食品零售。與食物有關的職業:食品安全中心研究科學主任、衛生署研究主任、食環署衛生督察。與營養有關的職業:醫管局及非牟利機構營養顧問、保健營養師、醫療和藥品專家。」

看其畢業生的主要任職機構,則是在﹕「醫管局/衛生署/社福基構/非牟利團體 (註冊營養師) 營養中心/藥廠/健康食品公司 (註冊營養師、營養顧問、品質控制、銷售人員) 食環署/衛生署(科學主任、衛生督察、健康推廣主任) 大型食品廠(e.g. 李錦記、維他奶、淘大、南順等) (食品開發、品質控制、市場推廣) 中央膳食工場(e.g. 國泰、漢莎、美心、大班、吉野家等) (品質控制,化驗員) 工證行/化驗所(管理人員、化驗員、認證人員) 大型超市/食品批發(e.g. 百佳、惠康、吉之島、大昌行等)(品質控制、銷售/採購、管理人員) 大學/實驗室/研究中心 (教學/研究人員)。」

換言之,這些學位課程並沒有一絲一毫是為了餐飲業,然而,餐飲業要提升產能、提高形象、把產業升級,卻非得要引入在學業上有優秀成績的人才入行,而且還要把課程的學術水平提高不可。也正如前言,餐飲業所需要的知識越來越專門化、科學化,實際上,不止於學士課程,甚至是碩士、博士、研究院的後博士課程,也配得起有餘。

因此,我認為港府支持大學盡快設立culinary arts、gastronomy之類的學位課程。我當然也不會忽略,在餐飲業,除了廚師之外,樓面,整間餐廳設計、財務計算等等,以至於酒類的儲存、管理、品酒,在中國,還有貴價茶葉,統統都是專業知識……故此,culinary management、wine management、hospitality and culinary arts等等,也是外國早已設立的學位課程。

總括而言,政府很多官員都和張建宗一樣,口說非常關心餐飲業,但這只是口頭禪,並非真心關注。他們的重心,擺放在金融業、高科技、旅遊業等等亮晶晶的產業,更少不得中流砥柱,卻也是產業中的毒瘤地產發展業,但餐飲業卻非但被永遠忽略,也蔑視和瞧不起,優才算不上,學位配不上,莫非廚房佬和樓面,真的上不了官員和政要的台盤?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http://www.thinkhk.com/article/2019-01/04/32144.html

蔡瀾話火鍋應該被消失,係唔識飲食業基本原理

響某大陸節目上,蔡瀾語出驚人,認為火鍋毫無烹調技巧,若有一道菜色要被消失理應就是火鍋。周顯大師認為菜瀾文章寫得好,對食材也有深厚認識,但他的口味很有問題,導致推薦的食店常有落差;再者火鍋之所以能在大陸大幅增長,甚至成為中國人「國食」。蔡瀾看不起火鍋,周顯大師認為是因為他完全不明白飲食業的運作,以及正常人不可能每餐都追求美食的極致也。

https://www.am730.com.hk/amvideo/3%E5%80%8B%E4%B8%AD%E7%94%A2%E9%BB%A8/%E8%94%A1%E7%80%BE%E8%A9%B1%E7%81%AB%E9%8D%8B%E6%87%89%E8%A9%B2%E8%A2%AB%E6%B6%88%E5%A4%B1%EF%BC%8C%E4%BF%82%E5%94%94%E8%AD%98%E9%A3%B2%E9%A3%9F%E6%A5%AD%E5%9F%BA%E6%9C%AC%E5%8E%9F%E7%90%86-156362

中國GDP扣除人仔貶值只1.07%增長

我常常說,對股市的第一大影響因素,是匯率,其實,對於大部分的財經事務,也是匯率重於一切。
今日的主題是中國經濟增長,估計2018年中國的經濟增長是6.5%,甚至有人懷疑這數字,皆因認為中國造假,只要親自去中國,親眼和親身感受到其消費氣氛,就覺得這不可能了。

然而,我卻認為,這數字雖不中,亦不遠矣。皆因有另一個數字,就是在去年它的貨幣貶值,達到了5.43%,因此,當經濟增長減去匯率因素,其用美元結算的經濟增長,只有1.07%而已,這數字不管對或不對,至少比較靠譜了。

有人會質疑,經濟增長和匯率關係,真的可以用這麼簡單的加減可以計算出來嗎?

答案是:當然不可以,不過請也別忘記,現時用來計算經濟增長的工具,即是GDP,只是Simon Kuznets在幾十年前發明的一種計算方式,不過是用政府手上的統計數據算出狀況,從理論上和從數據上,都不能完全作準。

事實是,匯率高低對某些經濟體的影響較大,例如以出口主導,如15年前的中國,又或是以金融作主導的地方,如香港。同時,也對某些經濟體的影響不大,例如和外國貿易很少的北韓。此外,匯率高低也對某些產業的影響很大,尤其是那些收入或支出要兌換外匯的產業。但對某些產業的影響很少,例如說,倒垃圾。

最重要的是,真正影響匯率的,只是資金流入流出率,這很可能只是金融市場,例如股市炒作的高低,和實質經濟的變化雖然有所關連,但也不致於是完全對比的關係。

因此,如果要精確計算,匯率變化並不能簡單的加減經濟增長率,只有大致上的準確度,然而,這也不失為一個快捷的計算方法。

除此之外,影響GDP的因素也有很多,例如政府的支出,尤其是政府的債務增長,又或者是外匯儲備減少,因為這好比是花錢買GDP,但本文已經過長,來不及分析這些數據,再者,這些數據只是影響到GDP的質素,就是我也常說的:優質GDP和劣質GDP的問題,但縱然是劣質,也是真數字,不是假帳。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4%B8%AD%E5%9C%8Bgdp%E6%89%A3%E9%99%A4%E4%BA%BA%E4%BB%94%E8%B2%B6%E5%80%BC%E5%8F%AA1-07%E5%A2%9E%E9%95%B7-156459

基金股相對較穩定

【明報專訊】昨天說了,有些時候股價上升根本對大股東不利,更佳的例子是太古(0019)。當年它為了大沽股票,還發行了AB股,也即是以前的同股不同權。但他在高位「狂派」賺大錢之後,近年又買回了,AB股它都持有六成以上,技術上,隨時可以取消B股(0087),不過不知是何年何月何日才做而已。

總之,像太古、長和系大股東長期都在增持的公司,根本不會做甚麼頂住股價的行為。

然而,反過來看,究竟甚麼人才會關心股價呢?我們散戶當然很關心,可是我們沒有力量,反倒是基金,才會有興趣穩定股價。

基金經理為收入須頂住股價

這得先看,基金究竟是怎運作的呢?

基金的計算賺蝕,算的是帳面數字,換言之,如果股價跌了下去,它也不好看,基金經理的收入也會減少了。所以,如果他們看到股價低,不會像大股東般,心裏想:「哎呀,股價愈跌愈好,我正好買更多。」反而,他們會買入股票,頂住股價,以免基金遭到帳面損失。

股權分散股 更易受影響

所以,基金股的股價比較穩定。你可能會問,太古和長和系也是基金愛股呀,但是這些基金愛股,大股東的持股量都不少,尤其是太古,他們的取態可以影響到股價高低。如果是像美國的大公司,如蘋果、微軟這些,沒有單一大股東,其股價走勢就有所不同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46543269548&issue=20190104

2019年1月3日

外地人在本地買樓的優點與缺點

話說高雄市長韓國瑜呼籲政府開放中資到高雄買房,引起不少爭論。

不消說,有的反對聲音是政治掛帥,有的則認為這會把樓價扯高,反而不利經濟,至於香港的評論員,當然會以香港為借鑑。有的則從技術著眼,指出現時已有「543條款」,去規範中資在台灣買樓即是除限制具黨政軍身分者不得在台灣買樓外,也規定每人僅限於買下一個單位,至於「543」的由來,則是貸款額不超過5成,每年在台灣停留時間不超過4個月,和買後3年才能出售。

我在暫不去討論政治議題,而是去分析一個經濟議題﹕究竟容許外地人買本地房子,例如內地客買香港房子,是不是有利於當地呢?

這裏我提出兩個幾乎是矛盾的基本概念﹕

第一,容許外地人在本地買樓,究竟是不是基本的人權,或gratitude?這好比很多香港人去深圳買樓,內地人也很多在不同城市置產,包括香港人在內地所有中國人均喜歡在日本、泰國、馬來西亞,甚至是英國等地買樓。為甚麼我們容許自己去別的地方買樓,卻不容許別人來自己的土地買樓呢?

第二,土地/房子是當地的稀缺資源,不應同外人分享。你可能問﹕同是一國人,也算是外地人嗎?我會回答﹕同一條村就不算是外地人,同一個城市已經不能講了。你看地產發展商收地重建,只有當地村民才能收錢賣地,其他村的村民已不可以分享其利益了,更遑論是其他城市的人。

至於我的看法,首先當然是,如果在當時土地是稀缺資源,例如在香港,當然不鼓勵外地人去買。當然,為了維護外地人在本地買樓作為「基本人權」,也不應完全禁止,但是卻要付額外的稅項。

順帶一提,在香港,如果是用公司名義買樓,也要交外地人在港買樓所要付的額外印花稅,但在台灣,由於「543條款」只限制了中國內地在台的買樓人士,因此,如果中國內地人在外地,如新加坡,成立公司,然後用海外公司名義去買樓,便可以避開「543條款」了。

但如果土地資源很充足,例如在日本,外地人在本地買樓又有何不可?正是殼賤傷農,樓賤傷中產,香港人在2003年時,便是一個例子,這例子更加顯示出,由於樓宇通常有按揭在身,如果跌得太過厲害,會影響了整個金融系統的穩定。

所以,政府應該在樓價低時,鼓勵外地人來買樓,這好比當年珠海的樓宇供應過剩,為了吸引澳門買家,還做到了買樓送中澳牌添,現在單單牌價,已經過百萬元一個了。

但這又有另一個麻煩,就是易放難收,像香港,當年吸引內地人來買樓,推出了投資移民計劃,連買樓也算在內。誰知後來樓價猛升,升了又升,政府才後知後覺,取消了買樓作為移民條款之一。但這已經太遲了。

還有一個可能性,就是在初開放時的中國,港澳同胞和外國人不能在國內買樓,只准買那些專供外資購買的特定房子,但這當然比其他房子貴了很多很多。在這個情況下,賣樓當然是大賺特賺的營生。

總括而言,外地人在本地買樓,並沒有一個簡單的好或壞的答案,而是在不同的客觀狀況下,有不同的答案。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1/03/010107043.shtml

劉德華取消演唱會,黃牛抵死!?

劉德華取消演唱會,以香港人「睇人PK最開心」的心態,最多人熱議的自然是買了黃牛飛的觀眾只能原價退票、以及之前以高價囤積演唱會飛的黃牛黨將血本無歸,但其實從經濟學角度看,這更加說明了黃牛黨的風險而非無本生利、以及其售價其實包含了風險溢價其中。此外劉德華因早前支持「明日大嶼」形象大損,周顯大師亦因此拉到目前大熱歌手皆不太重視香港市場,反而因著其他考慮前往歐美巡迴演唱。最後Kevin亦提供買飛溝女心得,究竟幾時買最前,幾時買中間位,而Henry則分享獨L追韓星心態,各適其式。

https://www.am730.com.hk/amvideo/3%E5%80%8B%E4%B8%AD%E7%94%A2%E9%BB%A8/%E5%8A%89%E5%BE%B7%E8%8F%AF%E5%8F%96%E6%B6%88%E6%BC%94%E5%94%B1%E6%9C%83%EF%BC%8C%E9%BB%83%E7%89%9B%E6%8A%B5%E6%AD%BB%EF%BC%81%EF%BC%9F-156020

新創建購入富通和我的朋友購入香港富通

日前「新創建」(659)以215億元購入「富通保險」,令我想起一些往事。

它最初叫「新西蘭保險」,後來被「鵬利保險」收購,在1994年,李澤楷的「盈科拓展」收購了「鵬利保險」,並且從「國衛保險」撬走了其行政總裁、有「保險教父」之稱楊梵城,帶領六百名經紀跳槽,轟動一時。

楊梵城在2003年和「盈科」翻臉,大打官司,2010年「創興銀行」(1111)第三代太子爺廖駿倫入股「民豐控股」(279,現稱民眾金融),以換股方式收購了楊的私人保險公司,楊佔上市公司的13.05%,成為集團主席。人移物換,現在楊當然不在了,不贅。

說回「鵬利保險」,1999年易名「盈科保險」,在當年上市。2007年,即是全球股市最高時刻,「富通集團」(Fortis)收購了它,改名「富通保險」。

在2007年,「富通集團」是世界排名第20大銀行,基地在「荷比盧」(Benelux),即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國,同時在這三國的交易所上市。2008年發生金融海嘯,再一次證明了李嘉誠家族的高瞻遠矚,出售資產的時機恰到好處。

「富通集團」分崩離析,業務被拆骨出售,在荷蘭的業務被國有化,併入「荷蘭銀行」,「法國國家巴黎銀行」收購其比利時、盧森堡、波蘭、土耳其及法國的銀行和保險業務,易名為「法國巴黎富通銀行」,至於其不良資產組合,則由「瑞信」和私募基金購入了……原公司則只剩下「富通保險」,現在也賣掉了。

查實在當時,它的香港業務被某朋友買下,其總部恰好在灣仔的富通大廈,但其營業部在銅鑼灣,我去過,當時大部分營業員已不在了,空蕩蕩的。

挾著「富通保險」的大名,正是食big tea rice的好機會。我向他介紹了「智易金融」的創辦人,後者拍心口擔保,公眾還以為「富通保險」是國際大公司,正好乘機大做保單,隨時賺到過億元佣金。

可惜這朋友精於財技,對實業興趣不大,此事不了了之,花了不少錢買來的「富通保險」招牌,既沒做過實業,也沒炒過股票,白白的浪費了。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96%B0%E5%89%B5%E5%BB%BA%E8%B3%BC%E5%85%A5%E5%AF%8C%E9%80%9A%E5%92%8C%E6%88%91%E7%9A%84%E6%9C%8B%E5%8F%8B%E8%B3%BC%E5%85%A5%E9%A6%99%E6%B8%AF%E5%AF%8C%E9%80%9A-156290

超人沒推高股價誘因

【明報專訊】看討論區,講到長和(0001)股價,有人留言說:「長和近年業績慢速增長,派息又少過人,正常都要跌,以前就因為超人個名大家畀面,現在老人家都退休,長和只是香港大型綜合企業的『其中一間』而已,已無特別。」

我並沒有研究過「超人系」的業績、價值和股價,不過卻想同讀者講講股票sell side的基本原理,這原理很簡單,但很少人知道,當然更少人講過……這就是我說過100萬遍的:評論員都不夠班的問題。

在sell side,最基本的定律就是:如果大股東不買不賣,無論股價如何上落波動,在他而言,都不過是數字遊戲,完全影響不到他。

須長期增持 股價愈低愈好

那為什麼有人需要頂住股價,甚至要炒高股價呢?原因有很多,例如說,要沽股票,又或者是,現在未沽,不過不排除以後會沽,有些公司要發債,或者是大股東要借錢,股價可能影響到貸款額或息率……最大的可能是,基金持有大量股票,他們有需要頂住股價。

最後是,有些人為了做老千,又或者是為了威威食雞……諸如此類的原因。

但你看李嘉誠家族,既不需要再為虛榮,也沒有借錢的利息問題,他們還長期增持股票𠻹!從增持的角度來看,股價愈低愈好,如果給他們選擇,可能寧願股價再跌一半,好過升一倍,因為可以乘機用更平價錢買多啲!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46456128686&issue=20190103

2019年1月2日

天瑞汽車內飾可憧憬

天瑞汽車內飾(6162) 是中國重型卡車內飾產品製造商,前天起公開招股,1月15日上市,集資1.25億元至1.55億元之間,OK,所有重點已講完了。

進一步的詮釋﹕我留意這股票,只有一個理由:它是汽車內飾股。

好幾年前,我買入過中國汽車內飾(048),也是一隻汽車內飾股,賺了一倍利潤,好像很不錯的成績。但其實,它從創業板轉主板,幾年之內,股價升了十倍,我的選股是中了,但股價操作則完全失敗。

不幸的是,現時其股價已經散晒,但畢竟曾經轟轟烈烈的升過。

另一隻汽車內飾股是敏實集團(425),於2005年上市,最高升了18倍,現股價也有9倍升幅,市值近300億元。

最近上市的同類股份則是信邦控股(3023),在去年6月28日上市,5個月後升了1倍,現股價又跌回來,不過現市值仍有26億元。

正是,不做研究都不知中國汽車內飾的市場這麼大,而所有在港上市的同類股都曾經炒到飛天,天瑞的市值只有5億元至6.2億元……你懂的。

周顯
投資者、八卦公、知識分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m/finance/daily/article/20190102/20582035

日本為何要重啟商業捕鯨?

日本在12月26日的例行記者招待會中,由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宣布日本將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並將在本年7月重啟商業捕鯨。

順帶一提,雖然日本政壇都是同一伙人的姻親壟斷,但是菅義偉和前首相菅直人並無關係。

也請注意,這個國際捕鯨委員會成立於1946年,目的表面上並非為了禁止捕鯨,而是維護鯨群的數量,幫助捕鯨工業之永續發展。

在極地的國家都有捕鯨傳統,當初委員會成立時,參加的15國全是捕鯨國,後來加入的都不接近鯨魚海域,根本無鯨可捕,漸漸地,甚至有內陸國如瑞士、蒙古等,都加入了,現時有85國是會員。這些無鯨可捕的國家當然反對捕鯨了。

由於鯨魚的數量越來少,在1982年,委員會以25票贊成,日本、挪威、秘魯、蘇聯、巴西、韓國、冰島等7票反對,5票棄權,通過了從1986年禁止商業捕鯨禁令,講明當鯨魚數量回到歷史數據的54%以上,才可允許恢復捕鯨。反對的7票是亦表示反

不過有些土著,例如俄羅斯的Chukotka人、因紐特人,即俗稱的「愛斯基摩人」,卻可有捕鯨配額,以因紐特人為例,2013年至2018年的配額是720頭灰鯨和30頭北極露脊鯨,其人口只有15萬,按比例,這算是高得嚇人了。

它也鼓勵有關鯨魚的科學研究,日本便用則「科學研究」為目的,允許在南極洲和北太平洋每年捕殺500條鯨魚,順便可在研究後把屍體作為食用。真實的數目,當然是則超捕更多。

各方對日本的偷捕作為表示極度不滿,但日本也認為委員會對鯨魚數量的計算並不正確,嚴重低估了。查挪威早在1994年已退出委員會,冰島則在2006年退出,現時的挪威已是世界第一捕鯨大國,比日本和冰鳥加起來還要多,我們現時吃的鯨魚罐頭產品都是出自挪威。

冰島排名第三,和排第二的日本差不了多少,好像並不多,但別忘記,冰島只有三十多萬人口,挪威則只有五百多萬人,相比起日本人口的一億二千萬人,差天共地。但這兩國捕鯨的北極海域,和日本有著重疊,因此,在委員會的日本和這兩國競爭,實在大大的吃虧了。

日本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第一個犧牲是從此不能在南極科學捕鯨,但作為北方國家的日本,這也實在算不了甚麼,第二是當日通過禁止捕鯨時,美國威嚇日本在美國的捕魚數量,因而令到日本最終撒回了反對票。

如今日本的悍然退出委員會,公然表示重啟商業捕鯨,一來是中國崛起,美國倚賴日本越來越多,甚至也放寬了對日本的軍事實力管制,因為bargaining power強大了,因而也壯了膽。二來是特朗普當了總統後,美國也退出了TPP、《巴黎協定》、聯會國科文教組織等等,上行下效,日本自然也效法其大哥了。

不過,日本是第一個大國退出,對國際捕鯨委員會的打擊不可謂不大。對此,我反而同情日本,因為,那些附近海域沒有鯨魚的國家來反對捕鯨,這顯然並不公平,中國吃同類的啞巴虧也已吃得太多,可不能因為不喜歡日本,對國不對事地去罵日本。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1/01/010106895.shtml

董驃識馬,沈振盈識股票

寫這篇文之前看YouTube,彈出的推介片有一套叫《ATV經典台:董驃,賽馬評論神》,忽然想起前幾天做《三個中產黨》,評論了沈振盈大師。錄影前,我們開會討論,有人對沈大師的評論不以為然,我為了反駁他們,便用了董驃來作為比喻。

必須聲明,我為沈大師辯護,不止因為他是我的好朋友,更重要的,是因為我認為拍檔們說錯了,沈大師儘管在這先前的股票預測偶有出錯,但他的股票知識很好……至於市場的大部分財演,我不客氣的說,大部分人都不知股票為何物。

話說我爸爸也是馬迷,曾經賭馬為生,功力頗高,他認為董驃的貼士不過爾爾,但董驃的馬評節目,他卻集集追看,是忠實觀眾,我因而也看了不少。我對馬的興趣和知識是零,但居然很愛看董驃講馬,由此可知,評馬之道,很多時要講求娛樂性。

寫股票也是如此。我認為,沈大師的中文程度在芸芸股評人中,是前幾名之內,他寫的內容,連不炒股票的人也看得津津有味。就這一點,很多番書仔便不可能做得到了。

另一方面,董驃雖然著名,但他賭馬的成績,只是above average,絕對是輸錢給馬會,他也常常說:「養馬蝕硬,賭馬輸硬。」事實上,如果是賭馬的長勝將軍,又怎會講馬?我所知道的賭馬高手,幾十年來在馬場起碼贏了幾十億元,根本不會露面評馬,亦十分低調,不會上鏡。

話說董驃的祖父朱炳友是香港首位華人練馬師,他8歲開始騎馬,在香港賽馬會的首屆騎馬人訓練班以第一名畢業,當過職業騎師,也當過練馬師。他當然精通馬,所以我的父親才愛看他的節目,作為參考。

然而,這樣的一位馬專家,為何賭馬不能戰勝市場呢?
原因是,懂馬和懂賭馬,是不同的概念,董驃懂馬,但賭馬未及水平。這也好比拍戲和演戲,拳擊和做教練是不同專業,懂得股票和懂得炒股也是兩種人,前者是analyst,後者是trader。

然而,外行人往往不明白這道理,因此,我也向拍檔們解釋。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8%91%A3%E9%A9%83%E8%AD%98%E9%A6%AC%EF%BC%8C%E6%B2%88%E6%8C%AF%E7%9B%88%E8%AD%98%E8%82%A1%E7%A5%A8-156077

港樓槓桿低 只代表跌得慢

【明報專訊】很多人說,樓價不會跌的原因是槓桿比例低,這當然是完全無知的說法﹕如果這樣,幾十年前,房子不流行抵押按揭,根本沒有槓桿,豈非永遠只升不跌?

查實真正的理論是:槓桿高的資產,跌得比較快,也比較深,好消息是也比較易跌完。反過來說,低槓桿資產,跌得比較慢,在同樣的客觀數據下,相對(高槓桿而言)跌得比較少。據此理論,港樓的槓桿低,因此會跌得很慢,坊間不少樓評人以為樓價會大跌,這並不可能。但這僅限於二手樓,新樓,尤其是納米樓,由於槓桿高,假如經濟衰退,再加上發生股災,不排除會暴跌兩成。

成交大縮 反映部分「跌價」

然而,縱是新樓、納米樓大跌,二手樓也只會成交冰封,不會馬上跟跌。這又牽涉到另一個理論,就是價格與成交的一種互換方式,也即是說,價格在某程度上可用成交來表達,縮成交已經是半等於價格上升了。不過,如果成交減少到了某一個時間,大約會是半年至一年之間,價格還是抵抗不了地心吸引力。

我會把這比喻作物理學上的質能互換。記得我在一篇文章,用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描述供股,其實這是反過來的學習:少年時看相對論,我明白其數學,但不明白其數學的理由,反而是學炒股票,發現怎樣的大比例供股都沒有可能供乾到大股東可以擁有超過100%,我才明白為何物質永遠不可能超過光速。表面上,物理學和炒股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但其中某部分數學原理是相同的,奇怪吧?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46370309938&issue=20190102

回顧2018樓股市,展望2019貿易戰

2018年對很多中產來說都未必是一個好年:股市先升後回、樓市回吐之餘租金卻未有明顯下跌,政治環境壓抑,來年亦不見得否極泰來,這種沈鬱的時勢應該如何自處?未來中美貿易戰又會如何影響香港前景?且看Kevin與周顯大師的政經分析。

https://www.am730.com.hk/amvideo/3%E5%80%8B%E4%B8%AD%E7%94%A2%E9%BB%A8/%E5%9B%9E%E9%A1%A72018%E6%A8%93%E8%82%A1%E5%B8%82%EF%BC%8C%E5%B1%95%E6%9C%9B2019%E8%B2%BF%E6%98%93%E6%88%B0-156018

2019年1月1日

半推半就的強姦

老蕭若元在他的《最新蕭析》評論劉強東的強姦案,提到了一個幾乎沒有人講過的概念,就是半推半就的強姦,這實在是精采極了的分析。

他講到一個法律概念,就是凡是強姦,要想定罪,女方必須要反抗,最好還要有反抗受傷的傷痕,否則很難以入罪。我不是法律專家,不敢去評論他的說法的可信度,不過他搞過《法內情》和《法內情續集》兩部電影,所以應該也對法律有一定的認識吧。

順便一提,就我的所知,也是眾所周知的,要講打贏官司,最好的方法,就是請一個,或一批好律師,這些好律師隨時可以推翻以前對法律的詮釋,重新定義,因此法律書所給的定義,也不一定準確。不過,就一般沒有幾千萬元請律師打官司的小民,傳統智慧大概還是正確的。

但是,就強姦這門「專門」而言,還有一個很常發生的可能性,就是女方雖然不大願意,但卻並沒有反抗,或者只是稍為反抗,程度不足以留下傷痕。根據我認識的一名友姦「慣匪」朋友所言,這也是常會發生的事。

當然,你也可以說,只要女方不願意,就算只是稍微反抗,或者只是口中講過不肯,也可以視為強姦。但是大家都知道,女人很多時講不要,實際上是千肯萬肯,故作矜持而已,如果男方不去繼續,女方事後還會翻臉呢!

我的強姦慣匪朋友也說過,他所「強姦」過的女人當中,九成還會乖乖的再約再出來,不停的「被強姦」下去,剩下的一個翻臉的,多半也只是勞資糾紛而已。有趣的是,這些「被長期強姦者」,一部分每次出來,都會扭扭捏捏一番,每次都要玩強姦feel。

如果按照只要女人心裏有點不願意,就會視作被強姦的定義,很多女人就算脫光了衣服,做完了所有手口前奏,最後也可能不願意做愛,我的好些朋友都有類似的經驗,其中一個很大的可能性,就是對方是基督徒處女,另一個可能性,則是前奏做得不好,女方忽然清醒了。然而,在這個情況下,女人的反抗不夠激烈,沒有傷痕,陪審員也很難把這判決為強姦。

香港女子跨欄運動員呂麗瑤在她23歲生日凌晨時報稱,自己多年前曾遭教練黃恆,約到家中按摩放鬆肌肉,但教練隨後脫下了她的牛仔褲和內褲,對其性侵,後來,裁判官指事主證供存疑,裁定黃罪名不成立。其實,她去你屋企,你幫她按摩,按按下按床,這種情況周時發生啦,只要對方不反抗,點知她願不願意呢?不過,就呂麗瑤的案情,其中有兩個關鍵點﹕一是她當時只有13歲,二是對方是教練身分,這好比教師,有尊卑之別,那就很難說了。

結論是﹕老蕭說的半推半就的強姦是很難定義的,如果可以由女人自由隨心地去作為舉證,那麼,男女關係就只剩下了女方主動脫男人褲子的一途了。雖然,這情況也未始沒有可能發生,尤其在日本,都是女人主動追男人的,不過在香港,可能性就低一點了。

本周股票貼士﹕「中國綠寶」(6183),理由你看了會噴飯,只因很微信女向我推介,我便買了十萬元賭一賭。

https://nextplus.nextmedia.com/columns/%E8%82%89%E9%A3%9F%E4%B8%AD%E7%92%B0/20190101/646651

回應沈大師挑機:中原經紀人指數就係有用

沈大師認為中原經紀人指數準確性成疑,不如PMI指數般具公信力,根本無甚參考價值,更有人暗指三位中產黨主持是「唔知讀咩書的茂利」云云。今集《三個中產黨》化身成《三條茂利黨》,嘗試運用數據圖表,徹底剖析中原經紀人指數、中原領先指數與差餉物業估價署公佈的樓價指數,力證彼此間的關連性之餘,也為施老闆討回一個公道:兩項中原指數,就是對樓市發展有發考價值。

https://www.am730.com.hk/amvideo/3%E5%80%8B%E4%B8%AD%E7%94%A2%E9%BB%A8/%E5%9B%9E%E6%87%89%E6%B2%88%E5%A4%A7%E5%B8%AB%E6%8C%91%E6%A9%9F%EF%BC%9A%E4%B8%AD%E5%8E%9F%E7%B6%93%E7%B4%80%E4%BA%BA%E6%8C%87%E6%95%B8%E5%B0%B1%E4%BF%82%E6%9C%89%E7%94%A8-155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