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1日

請陳茂波司長澄清開曼群島公司 違反《基本法》第六條

「康宏」(1019)股權爭奪戰不過是一宗民事官司,並不值得上書到司長的清聽。可是,當其法庭觀點與公眾認知大相逕庭,就此觀點,可能影響到整個股市的運作模式,涉及公眾利益,甚至違反《基本法》,大義所在,本人不得不提筆撰狀,要求司長正視此案例,以釋公眾疑惑。

案件內容:郭曉群在2017年7月至8月間,買進康宏理財29.91%股權。在12月29日康宏的特別股東大會,主席陳志宏突然否決郭曉群的投票權,理由是郭曉群手上股份面對的兩項法律訴訟。

股東享有的投票權,是其財產一部分,《基本法》第六條寫明:「香港特別行政區依法保護私有財產權。」只有一種情況才可以永久剝奪私有產權/投票權,就是法庭判決,還要有法可依,例如賠償欠債。還有兩種暫時性的手段:法庭的禁制令和政府的行政命令。

康宏案中,主席某位股東的投票權,相等於民間自製/行使禁制令,換言之,是把法院或政府的權力搶到自己的手上。他的根據,是康宏在開曼群島註冊,在康宏公司章程Article 74,明言主席有權否決股東的投票權,而且,「the decision of the chairman on such matters shall be final and conclusive.」要推翻主席的決定,責任在股東要證明主席是「欺詐或惡意」(fraud or bad faith)。

香港兩千多間上市公司當中,估計不少於600間在開曼群島註冊,包括了有名的「小米集團」(1810)在內。

這其中肯定不乏與康宏有著類似公司章程的公司,很明顯,如果小米集團的公司章程也相同,根本用不著申請同股不同權,皆因這權力已經DIY、內嵌進主席的手上了。

這裏我並不打算挑戰法律的權威性,只是有請司長正視康宏的案例作用,向來自全世界的股民釋清,在香港上市的開曼群島註冊公司,會不會有先天性的同股不同權,以及這些公司的章程如果同《基本法》第六條相抵觸時,究竟依從哪一方的法律?搞不好,這又是一場司法危機!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8%AB%8B%E9%99%B3%E8%8C%82%E6%B3%A2%E5%8F%B8%E9%95%B7%E6%BE%84%E6%B8%85%E9%96%8B%E6%9B%BC%E7%BE%A4%E5%B3%B6%E5%85%AC%E5%8F%B8-%E9%81%95%E5%8F%8D%E3%80%8A%E5%9F%BA%E6%9C%AC%E6%B3%95%E3%80%8B%E7%AC%AC%E5%85%AD%E6%A2%9D-140200

只要現金流充裕 高負債亦風光萬分

【明報專訊】話說仰智慧被拉了,要知道,大陸佬有兩三百億元身家,隨時欠人三四百億元,不消說,他在香港當然有很多很多的債主,據知,不外乎最有名的那幾位。

這些債主也不是省油的燈,當然手持抵押品,不過,也是聽說,中國規矩,凡是偷了國家資產的人,一旦遭擒,不管誰人手持抵押資產,都要先還給國家。所以,這些金主的抵押品凍過水,只希望還清國家債務之後,還有渣剩返啦。

那天同人講起,一個人有100億元資產,欠債80億元,可能要破產收場,因為資產並不容易變回現金,如果沒錢供本金或還利息,資產要劈價出售,隨時資不抵債。像我們這些細價股玩家,當遇上熊市時,往往買家全無,一沽之下,黑色午夜,深不見底,一旦有孖展,變成負資產,又何奇之有呢?

有收入畀得起利息 可借完再借

但是,一個人有100億元資產,欠債120億元,可能乜事都無,而且還風光萬分,因為只要他有收入,又付得起利息,可以借完再借,愈借愈多,都沒有問題。

由此可以見得,現金流的重要性。在大陸,現在彈起的房地產大亨,幾乎個個都是靠借錢發達的,個個資不抵債,愈借愈多,愈借愈多,誰知在金融海嘯後,房地產價格膨脹了10倍,咪個個翻身,發晒達囉……然後又再借過,而且借得更多更多,無間地獄。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35655706886&issue=20180831

2018年8月30日

蝕本生意來炒樓 劣幣驅逐良幣

有朋友是著名玩具商,也是地產大炒家,不久前,傳媒報道他大手劈價,出售多個單位,跟著又報道他的玩具公司倒閉,留下億元債務,以及逾百失業員工。

輿論的熱點在於他的私人花邊新聞,例如其年輕貌美的模特兒太太,其弟弟及其資產轉移,其債主以及其員工的慘況……是謂之一沉百踩。我與他是點頭之交,卻也無意於傳媒關心的內容,反而是從經濟、投資的宏觀角度,去審察此事。

報道說他往往以蝕本價做生意,例如100元入的貨,用96元出售,目的是為了賺取頭寸,然後用這筆錢來炒樓,蝕的錢當作是利息成本,云云。

其實這種做法,在香港做生意,已經是行之有年。就我所知,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很多人都是仗此種做法,發了大財,主要是貿易商人,用LC來套取現金,炒樓炒股,在十多年的大牛市中,股、樓價格均以十倍爆升,可知利潤之深。

我估計,這也許是當時漸漸流行客戶直接與內地廠商交往,貿易快速沒落,但銀行又沒有順應收水,貿易商人因而想出來的「羊毛出在豬身上」的經營模式。由於貿易的放大倍數極高,因此,當貿易商人把LC用來炒賣股樓,也有著放大效應。不消說的,其他的賒數行業,例如旅遊業、建築業、飲食業等等,也有把錢用來炒作的習慣。
   
事實上,在香港,一盤生意只是用作向銀行借錢的工具,真正的賺錢,在於投機炒賣,這是行之有年的經營模式。

但這又造成了一個副作用,就是像前述的玩具大亨,因而衍生出為了借頭寸而不惜蝕本做生意,要知道,蝕本做生意的人的價格較平,生意額的一定比要賺錢的商號為多,結果便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真心做生意的人虧本、倒閉,蝕本做生意的人生存。

這表面上看來沒問題,然而再下來的結果是,這些蝕本生意難以長期維持,尤其是,當經濟衰退,股樓皆跌時,正是滾水淥豬腸,兩頭縮,會死得很快。所以說,當商人的精神集中於炒股炒樓,便會無心生意,整個香港的實質經濟便失去了競爭力了。

字少意長,今日只講出了其中一端,改天再續講。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8%9D%95%E6%9C%AC%E7%94%9F%E6%84%8F%E4%BE%86%E7%82%92%E6%A8%93-%E5%8A%A3%E5%B9%A3%E9%A9%85%E9%80%90%E8%89%AF%E5%B9%A3-140004

農村包圍城市 拼多多紅起來

【明報專訊】近年中國最紅火的電商,就是團購網「拼多多」,它成立了3年多,去年全年收入只有17.4億元人民幣,蝕5.25億元,今年首3個月蝕2.01億元,但估值卻高達150億美元,預算集資10億美元,都可算是誇張到了極點。

據報道,這估值有賴於它的2.95億名用戶,以及高達1987億美元的成交總額(GMV)。當然,這還少不得它的CEO黃崢,以及幕後軍師段永平,都是財技高手,以及騰訊(0700)的入股……科技股的本質,就是財技。

水平愈低地區 生意成功機會愈大

論到拼多多成功的原因,有人認為,是因為它做生意的手法「多元化」,網上有大量「受爭議」的評論……你懂我在說什麼的。不過,單單靠着這些,要在阿里巴巴和京東等電商巨頭的口中分一杯羹,並不足夠。

我的看法是,拼多多的最大單一成功因素,在於正確地採取了「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因為各大電商的主要實力,都放在城市,因此在農村造成了真空,這就造就了可乘之機。

這種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成功例子太多了,共產黨就是最成功的個案,另當年香港全部報紙的總部都是在港島,後來第一份把報館設在九龍的報紙,成功突圍而出,成為大報。蕭若元在中環搞了一間韓國餐廳,生意一般,近來旺角開了分店,大收旺場,馬上說要開更大的分店了……簡單點說,水平愈低的地區,成功機會愈大!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35568299664&issue=20180830

同醜陋的姚松炎討論政府能操控通脹

辣椒文集的阮穎嫻在其臉書上寫﹕「姚松炎說政府能操控通脹所以年金無,理由不隨通脹調整。這說法有點匪夷所思。通脹是指商品價格上升。香港是自由市場,大部分商品價格由市場決定,極少由政府直接操控。就算現代貨幣理論指出央行可透過利率升降,引導中長期的通脹,但政府並沒有操控短期價格的靈丹妙藥。更何况香港實行聯繫匯率,利率大致跟美國走,可動用的貨幣政策空間實在非常有限。」

我找不到姚這句話的出處,但由於我相信阮穎嫻的學術品格,相信她不會捏造事實,無的放矢。事實上,我認識的絕大部分經濟作家,學術品格都十分高,尊重科學事實寫作,像姚松炎這種風格的人是很少的。當然,像他樣貌這般醜陋的人,也很少。

我應該是第一個公開直指他貌寢的人,後來居然蔚然成風,仿說者眾,我實在也不能不自誇是先知。至於樣貌的重要性,我只能說,相由心生,而周星馳電影《食神》中的對白,可作借鏡。也有人說,你這不是人身攻擊嗎?對此,我也只能說,這只是描述有目共睹的客觀事實而已。

我也通常不會找不到出處,就去寫評論,不過,為了姚,不妨破例一次。有人說,我在本欄寫的一篇文章,斷送了一位局長的前途,我也很樂意多幹一票,看看影響力究竟是不是真的這麼大。

說回阮的說法,我當然同意「通脹是指商品價格上升」這句話,不過,英文的「通脹」是「inflation」,中文則定義清楚「通貨膨脹」。甚麼是「通貨」呢?答案不是「貨物」,而是「貨幣」。《禮記‧禮運》那句﹕「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貨,惡其棄於地也……」其中「貨」指的也非貨物,而是貨幣。

所以,在中文的狹義定義,「通脹」可以指貨幣供應增加了。至於商品價格呢?這又涉及「商品」的定義。如果指的是「所有商品」,包括股票、藝術品、房地產等等的投資品在內,從這角度看,通脹和商品價格上升,差不多是同義反覆了。

但是,一般而言,我們知道,貨幣供應的增加,不一定和所有的商品價格同步,而只是計算「消費物價指數」,也即是一般和民生有關的商品。理論上,貨幣增加並不一定與通脹/消費物價指數上升同步,因為這增長可能體現在其他和日常消費無關的商品上,例如股票。

如果姚松炎指的是,政府能夠控制貨幣增長,這對了一半,但說能控制消費物價指數,當然不可能。當然,這也得問一句「能」是甚麼意思,因為在聯繫匯率下,政府就連貨幣增長也控制不了,不過,從極端來看,政府當然也「能」取消聯繫匯率。

至於貨幣供應,並不止於一張張的貨幣。廣義來看,貨幣流轉速度可以和供應構成相同的效應,而利率則可調控貨幣流轉速度,換言之,也即是阮穎嫻說的﹕「現代貨幣理論指出央行可透過利率升降,引導中長期的通脹,但政府並沒有操控短期價格的靈丹妙藥。更何况香港實行聯繫匯率,利率大致跟美國走,可動用的貨幣政策空間實在非常有限。」

當然,政府也「能」不顧一切,自己去控制利率。事實上,只要政府不理後果,不理副作用,是甚麼政策也「能」做的。

以上這些,當然有點天方夜譚,不過,姚松炎連增加供應不影響樓價也說得出來,還有甚麼說不出呢?反正,民智這麼低,低到非但沒有腦子,連基本的審美眼光也欠缺了,夫復何言呢?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8/08/30/010097821.shtml

2018年8月29日

熊二買股票嘥子彈

大市雖然10日急升了千幾點,但對照所有記錄,熊市既不會跌這麼短時間,亦不會跌這麼少百分比。但如果是牛市調整呢?這調整又未免太長,跌得又太過慘。再講,現時股民對股市仍有希望,炒股的人仍有不少。故此我有理由相信,熊市未完,現在只是消費購買力的熊市二期。因此,儘管大市反彈,但大部份的股票仍死吓死吓。
至於新股,永遠有一批死硬擁躉,但當買家數目減少至低於集資數目,便會跌穿招股價。未來有3隻細價新股上市,有人會博相反理論,希望反應低至九成配售,便有商機,也會有人希望跌穿招股價,只要跌得夠深,便有值博率。我現在正使用後一招。無論如何,半新股永遠有炒賣價值,只視乎價格。
樓市政策方面,馬來西亞禁止外國買家買入位於柔佛州的碧桂園「森林城市」項目,這是繼新西蘭之後,又一國家禁止外國買家購入房屋。
控制樓價的方法有很多,香港用了幾項,討論中的有更多,我作為唸過經濟學的人,反對大部份不科學的方法。但當資源匱乏時,最有效的方法是配給,因此我居然是同意「港人港地」,也同意紐西蘭和馬來西亞的方法。

周顯
投資者、八卦公、知識分子

https://hk.appledaily.com/finance/art/20180829/20487343

港獨及本土派的論述

老一輩的人,很少看到、很不明白本土派的論述,但我本人而言,看得最多的,不是建制派、也不是民主派論述,反而看最多本土派,不過現在很多本土派已經納進了泛民,所以我就改看焦土派。

原因很簡單,建制派和民主派的論述,說來說去三幅被,看的人只是圍爐取暖,自我感覺良好,非但沒有知識增長,反而愈看愈蠢。本土派/焦土派的論述,反而花樣百出,令你想也想不到,就算不同意,也欣賞其創意。

前幾天,我就是同一班中年會員,去講本土派/焦土派的論述。

現時中央政府(按:即「支那」)強大,為保存有生力量,不致被全殲,所以大家要忍辱負重。因此,大家可以見到,本土派為了繼續當議員,不惜收回以前言論,從宣誓到行為,不敢再出古怪,以免被扣上「港獨」的帽子。陳浩天雖然仍講港獨,可是也把原來大力宣傳的武力革命政綱收回,改講非暴力了。

問題在於,中共勢大,忍辱又有甚麼作用呢?答案是:中國只是外強中乾,很快就會出現「支爆」,也即是因經濟崩潰而導致政治分裂,這就構成了香港獨立,或至少是高度自治,像科索沃之於塞爾維亞,庫爾德之於伊拉克差不多的半獨立式自治體。不過,在香港有駐港解放軍,在廣州有南方軍區,假設真的發生了支爆,這兩支軍隊不會奪取香港的幾萬億元儲備嗎?這又有另一個假設,就是中國的軍隊已經腐敗到透了頂,根本沒有作戰能力,因此,只要美國和英國的軍艦到來,甚至不用到來,只要聲稱到來,駐港解放軍和南方軍區便會聞風崩潰,任由英美軍隊負責保護香港,而香港則可實行民主自治。在民主自治/獨立後的香港,則可效法瑞士、新加坡,以中立國身分,作為一個政治/金融避風港,附近各國的錢都會集中在這裏,到了這時,中國人都會被趕回中國,港中關卡會比今日更嚴格得多,香港由純正的香港土生土長人民所管治,過著獨立自治又富裕的生活。

香港獨立建國的藍圖,大約就是這樣。當然,這只是最極端分子的說法,也有温和派,不過,大家都會同意,支爆是大前提,這好比基督教相信審判日,那是必然會來臨的。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B8%AF%E7%8D%A8%E5%8F%8A%E6%9C%AC%E5%9C%9F%E6%B4%BE%E7%9A%84%E8%AB%96%E8%BF%B0-139804

新聞就是股票助燃劑

【明報專訊】我不認識林偉駿,但有拍檔識他,不過不熟。日前拍檔談到林,說這個人很識marketing,搞零售做宣傳,順便作炒股票,把股價炒到老高,乜都值番啦!

我回家看了一看其披露權益,林持有4.7億股,即70.89%,就算沽股票,都沽得不多啦。但把759這股票號碼作為零售店名稱,對股價的確有宣傳作用,而其股票在2013年炒到4.99元,林過世前跌至0.465元,5年跌去了九成有多,股民的確好傷。不過,炒其股票的股民數目,應該比幫襯其店子的人少很多。因此,喜愛林的港人數目,也應遠多於怨恨他的人數。

林過世後,CEC(0759)的股票喪炒,有人把這歸因於憧憬賣殼,有人則歸因於其競爭對手優品360的老闆講過願以十億元收購。純從股價來看,3億幾市值,低於殼價一半,已經是一大條件了。

創板股傳買亞視 都可炒幾日

我並不反對以上的說法,不過要加上一點,就是林的死亡,本身可能已為股份帶來宣傳作用。其實,一隻股票只要傳媒大幅報道,已經構成足夠的上升因素,因為看新聞的人,可能十個有一個會順手看看股價,看股價的人當中,又十個有一個會順手買入,尤其是,當看到價格不高,買賣又活躍,好像很吸引的樣子。有一個莊家的說法是:「打得很有動感。」

記得幾年前,有一宗案例,就是某創業板公司說要收購亞視,因而上了頭版,結果都炒到飛天,成交幾千萬元……買負債纍纍的亞視,根本就是壞消息,都可以喪事當喜事辦,由此可以見得,只要是新聞上頭條,什麼股票都會炒一通,根本不用任何分析!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35482852992&issue=20180829

論共享汽車的安全性問題

由於滴滴打車接連發生兩宗姦殺命案,因而寫下了這篇想寫很久的文章。

像Uber,滴滴這些「共享汽車」業務,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司機的定位。

共享汽車這個概念,本來就是汽車服務,加上司機,可是,發明者深知道,司機並不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要想有更多人的加入,必須upgrade其地位,好比香港政府要把豬肉佬改名為「肉類分割員」。

所以,共享汽車的司機,定位就不是司機,而是part time,而他和乘客的關係,就是半朋友的關係,甚至連招聘廣告,也講明了可以藉此來識朋友。

這樣子下來,司機和乘客的關係,就有點混淆了,皆因兩者之間,少不免有所交流。要知道,如果是乘客,可以不睬司機,因為兩者有著半尊卑的關係,司機通常不會太過分。但如果是朋友,禮貌上就很難以不交談。我認識不少人,就是費事同司機講嘢,因而不坐Uber。

現在講到交朋友,男生認識女生的熱切性,當然遠高於想識男生。因此,共享汽車就難免成為不少人用來溝女的工具。事實上,這也已經是公開的事實了。

縱觀各國,強姦在Uber來說,是非常普遍的事,例如CNN便報導過103宗的Uber強姦事件,而當強姦發生後,假如女生反抗,或男的想滅口,也很容易淪為姦殺。幸好香港的面積很小,能夠提供強姦的地點不多,所以女乘客也比較安全。

為甚麼共享汽車會比的士更危險呢?這牽涉到人類的心理,假如尊卑分明,男的不容易起上邪念,但假如兩人有交談,而交談頗為暢快,男的可能誤判有可乘之機。換言之,共享汽車的朋友關係,雖然並不構成必要條件或充分條件,但卻是催化劑,令到事件更容易發生。

所以我們也可發現,在共享汽車的環境下,強姦案比起打劫案而言,相比是更多發事件。這原因也可以是經濟學的﹕共享汽車需要成本,就是買車成本,在這成本之下,行劫除非明知對方有大把現金,否則並不划算,但是女人卻是無價,用共享汽車來犯強姦罪,其「投資回報率」是高得多,因此也可以算是引人犯罪。

值得注意的是,兩宗滴滴命案的發生,兩位司機都在事後明白自己發生了瀰天大禍,換言之,他們也許是預謀作案,但也許只是打刼非禮或強姦,在事前決沒想過犯的是姦殺這種死刑大罪,案發後也知不能逃脫,那為甚麼還會作案呢?

當然,這是因為他們本身已有狎犯罪傾向,但也不排除另一個原因,就是事發時獸性大發,沖昏了理智,而這獸性大發顯然是突發的,受到環境所影響到。

如果是由獸性driven的案件,就算是有充分的監察,也不能100%防止發生,因為人在受到情緒驅動時,往往在短時間失卻了理智。

我認為中國只要有決心,是可以完全解決這問題﹕只要對滴滴司機和乘客的乘車狀況,嚴加監控便可,但這當然也嚴重的侵犯了乘客的私隱,這只視乎人民對於滴滴的方便性/個人的安危/私人權的被侵犯,取捨之間、權衡輕重而定。但當然,在私隱權大於個人安全考慮的西方,這就是解不開的死結了。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8/08/29/010097745.shtml

2018年8月28日

說話燒肉シャンホ (Jumbo)

對於燒肉シャンホ(Jumbo)這間餐廳,應該沒有人比我去得更早。我在2007年已經去過,2009寫的《我的最愛》,也寫過評論。話時話,現時重看《我的最愛》,仍然覺得這本書的餐廳評論是劃時代的,在出版的當時,沒有人及得上,不過在這十年間,人們的飲食知識大進,相對來說,我卻是退步了。

Jumbo當時一共有兩間店,篠崎町是老店,要席地而坐,牛骨湯熬了多年,天天加湯再熬,味道好到沒得說。後來,我把這店推介給朋友小洪,他下成田機場,去東京的酒店放下行李,馬上乘的士去篠崎町,誰知這店是在成田附近,害他白花了幾小時車程,早知便從機場直奔這裏了。

至於我,當年住在新宿,香港人慣住的Prince Hotel旁邊的西武百貨是總站,篠畸町又是總站,坐都營新宿線線從總站去總站,車上睡一覺便到了。

不過,近幾年我沒去Jumbo,皆因我認為スタミナ苑和金竜山的水平比它好一點點,然而,這分別普通人不易吃得出來。

Jumbo給我最大的驚喜是,它的分店在白金,其新派的feel令我覺得非常有創意,當時認為,把這概念直搬來香港,肯定賺錢。然而,過不幾年,這種feel的燒肉店開完又開,已無新意了。但在當時,的確是革命性,而這也可以見到,這幾年的飲食業,發展如何之快。

我去過幾次其白金店,越來越差,但總括還是很不錯。6月時,它在香港開了分店,生意很是紅火,不容易訂到位子,論到水準,則比得上日本水平,還是可以吃的,就只是湯的火候不足,可能是店子開未久的關係,因牛骨湯就如鹵水汁,日久才見滋味。

後來,它在新橋又開了新店,據說比篠崎町本店的水平更高,但我沒去過。

其實,燒肉之中,我最愛吃生牛肉(Yuke),但日式生牛肉不加雪梨,風味大失,現在法例所限,很多店都不做生牛肉了,スタミナ苑也不做,Jumbo則取巧,略燒一下,外層熟了,內裏是生的,切碎之後,也有大部分是生肉。

江戶川區篠崎町4-13-19,電話﹕3679-8729

港區白金3-1-1第一麻布ビル1F,電話﹕5795-4129

本鄉3-27-9アンリツビルB1-1,電話﹕5689-8705

注意﹕3間店均是只開晚市,1700-2400,last order 2300,所以,如果你乘坐4點機去東京,是可以吃到的。

香港Jumbo在中環萬宜大廈。

http://www.winmoney.hk/famous/%E3%80%90%E8%82%89%E9%A3%9F%E9%87%91%E8%9E%8D%E5%9C%88%E3%80%91-%E8%AA%AA%E8%A9%B1%E7%87%92%E8%82%89%E3%82%B7%E3%83%A3%E3%83%B3%E3%83%9B-%EF%BC%88jumbo%EF%BC%89%EF%BC%88%E5%91%A8%E9%A1%AF%EF%BC%89/

各國的認親認戚文化

我在大學上的第一課,是「西洋文化史」(western civilization),整班都是歷史系學生,除了我之外,應該沒有他系學生去唸這一科了。這是一大班,崇基、新亞、聯合的學生一起唸,教的還有張學明,還有一個我忘記了。後來我還看了不少科大衛寫的華南研究,對他十分佩服,這是後話了。

我唸這一科的成績好像還不錯,有一課,講師科大衛發現了我懂得一點希臘神話,還叫我去講了半小時。後來我也唸了中文系的訓計學,英文系的romantic poetry,成績都是F。

西洋文化史並非中文大學獨有,西方每間大學都有這課程。我唸的教科書是Warren Hollister寫的《Roots of the Western Tradition》,他是張學明的老師。為甚麼這課程叫這名字呢?因為這課程的內容是埃及、猶太、希臘、羅馬等等國家的歷史。

這又到了更深奧的問題了﹕為甚麼西方人要讀這些國家的歷史呢?因為西方,例如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等等,都是後起之國,文化底蘊並不深,當年初起時,是借用了他國的文明,所以,當要研究這些西方國家的歷史,必先要研究更早的起源。

像日本人,他們也認同中國歷史,對於中國古代的文化和歷史,甚至比許多中國人更加認識。明朝亡國之後,不少日本人和朝鮮人,甚至認為自己才是中華文化的承繼者,而清朝反而不能代表中國。

當年日本侵略中國,日本人有一個說法,說這其實是同一個文化的合併,好比中國南方政權統一中國,只是邊埵統一中心而已。從這種觀點來看,這不算是侵略。

在以前,日本、韓國、越南等等,都是用漢文,越南最早脫離漢字系統,在戰前,日本和韓國的正式公文,仍然用漢字,其拼音文字都不過是民間所用的俗字,不登大雅之堂,但在戰後,各國都在「去中國化」,拼音文字變成了主流,但後來又發現,一旦摒棄了漢字,便與自己的傳統文化割裂,所以又迫得局部用回漢字。然而,日本用的漢字最多,傳統文化最高,越南用的漢字最少,其文化水平也越低。

本文主題本來說的是台灣的去中國化,和香港的文化問題,不過在列舉了其他地方的實例之後,發現在論證上扯不回去,換言之,這本來是一篇論說文,卻寫成了一篇非驢非馬。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8/08/28/010097639.shtml

回應陳帆﹕ 去甚麼地方會坐高鐵?

一般來說,香港高官的智力不太高,陳帆更加是平均數值以下的一位,我不止一次,批評過他對於房屋知識一無所知,運輸政策更加是全然放棄,完全不負責任。

日前他被記者問及他會不會乘高鐵到北京開會,回答是:「我相信官員到北京開會,主要是工作需要,最重要是考慮每一個同事的時間安排和班次是否適合。以我自己來說,如果時間容許而我翌日早上要出席會議,我是絕對會先到廣州南,再坐高鐵上北京。當然,有些時間大家都知道,我們同事的時間安排上非常緊密,有時都需要爭分奪秒,選擇乘坐航機亦是合適安排。」

就這一點,我可以肯定的告訴大家,他是在講大話:如果他將來要去北京,無論在甚麼情況下,也不會去乘坐高鐵。正如我在以後去北京,也絕對不會乘坐高鐵。你估還是幾十年前,人們為了省錢,坐火車上北京咩!相對而言,今日的飛機票已便宜了不少,高鐵的價格也比火車貴上一截,此消彼長,價格因素的重要性大為減少。

不過,記得當日陳帆講過,中國高鐵網絡規劃日後有可能伸延至歐洲,「以後去歐洲唔鍾意搭飛機就可以搭鐵路。」如果連這種智障言論也講得出來,其他的也就是可以理解了。(當然,不搭飛機搭鐵路去歐洲不是不可能,不過更貴、更麻煩,只有有錢兼有閒階級才可做到,客源根本不足以成為路線。)

對此,李嘉誠先生就聰明得多了,有一天,他也被問到高鐵,他說如果高鐵通車,一定會坐高鐵到汕頭……現在我也告訴大家,如果我去汕頭,也會乘坐高鐵。

列舉一下,如果我去廣州,就會坐直通車,去福田、深圳北,更加不會坐高鐵,去北京、鄭州、上海、杭州,梗係坐飛機啦,但是去汕頭、福州、廈門、韶關、長沙這些不遠不近的城市,我就會乘高鐵了。

內地人為甚麼常坐高鐵?一因班次密,時間易安排,二因兩地0檢,省掉過關時間,前者優勢香港暫未具備,後者香港則是不可能,三因飛機常誤點,高鐵則比較準時,這點卻是中港皆通!

陳帆雖只是中產階級一名,卻不通時務,離地萬分,自然不知這些基本常識!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9B%9E%E6%87%89%E9%99%B3%E5%B8%86%EF%B9%95-%E5%8E%BB%E7%94%9A%E9%BA%BC%E5%9C%B0%E6%96%B9%E6%9C%83%E5%9D%90%E9%AB%98%E9%90%B5%EF%BC%9F-139538

2018年8月27日

女拔萃孫遇晴 讀港大好還是讀清華好?

今年DSE考獲32分的拔萃女書院學生孫遇晴,放棄港大學位,而理由是她曾兩次到內地交流,覺得當地學術氣氛濃厚,學生對答內容很有深度,「我想多看看不同的世界」,而且香港是已發展的城市,內地相對大的發展潛力,「有更多發揮機會」,所以她決定棄港大學位,入讀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並且打算畢業後會考慮留在內地工作。 

我不知道這位孫遇晴本人或其父母是不是新移民,看其名字,取名者也頗有墨水,今時今日,窮人讀不起女拔萃,富人則肯定去西方名校唸書,因此,我估計她是出自中產階級、有點文化水平的家庭。

說到她的取向究竟是不是明智呢?討論區有網民指出:「我反而識大陸高材生棄北大清華嚟讀港大。」

我也認識一些港漂,內地高材生來唸中大港大。他們通常是優等生,拿獎學金過來,在內地唸書時,早已是少先隊、共青團,有需要時,隨時可以入黨,自然也有高層定期跟進聯繫。

他們來香港唸書,最重要的,是拿到我常常提出最關鍵的,香港特區護照,從此出入西方世界,快捷方便。記得我說過,中國的權貴階層,包括紅二代、超級富豪,全都是拿香港三粒星身份證的嗎?這些權貴階層,自然需要有能之士去輔助,因此,大量內地菁英來港,變成港漂,也有其必要性。

這些內地優等生唸完港大中大後,自然有最好的工作在等待他們,不用和本地菁英學生爭同樣的位子。這反駁了那位網民的質疑:內地高材生來唸港大,並不等於港大比北大清華的前途更佳。

正如我一直強調,在今天,讀書識字沒有用,最重要的是識人,所以權貴子女,全都唸外國名牌大學,就是為了自成階層。所以問題的中心不在於港大和北大清華哪一間的學術更佳,而是哪一間可以認識更多的未來大人物。

二十年前,中國的權貴子女,都讀北大清華,在今天,他們都唸西方名牌大學了。但是未來高官不可能全是紅二代,肯定大部分也會出身北大清華,正如在商界,老闆是富二代,CEO多半是其同學。所以我的意見是,讀北大清華,至少在關係網絡,應比讀港大為佳。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A5%B3%E6%8B%94%E8%90%83%E5%AD%AB%E9%81%87%E6%99%B4-%E8%AE%80%E6%B8%AF%E5%A4%A7%E5%A5%BD%E9%82%84%E6%98%AF%E8%AE%80%E6%B8%85%E8%8F%AF%E5%A5%BD%EF%BC%9F-139405

創興供股安排 顯示決心供乾

【明報專訊】近日我喜歡的一隻股票,是創興銀行(1111)。

公司在8月14日公布,配股給廣州地鐵,和2供1供股,供股價是14.26元,以當時的股價有2%的折讓,但現時已跌穿了供股價。

這股票是標準的供乾,因為它的大股東越秀集團本來持有75%,經配股後,則攤薄至67.72%,廣州地鐵則持有9.7%。很明顯,這是為了預期沒有散戶供股,越秀集團在供股後則仍然持有75%,不至於超過最低公眾持股量的限制。

另外一招財技,就是廣州地鐵和越秀集團的大股東明明都是廣州政府,荷包即是兜肚,兜肚即是荷包,可是由於廣州地鐵手頭持有不足10%,可以不被當作一致行動人士,又繞過了收購限制。

從以上的財技可見,這一次,創興銀行是決心要供乾。當然,供乾只是有利條件之一,而非必要條件。很多時,在供乾後,仍向下炒一段時間,尤其是熊市之時,更加如此。

熊市供乾後或會向下炒

我同會員們的說法是:「我認為,創興銀行是一隻賺梗的股票,但現時熊市三期,最壞的情况並未出現(更遑論過去了),如果你再等一年半載,隨時可以等到一隻賺更多的股票。所以,這是機會成本的問題,現階段應該保持現金,Cash is God,不過,如果它真的夠平,跌至13元以下,我就盲目都會去買了。」

其實未講完,明天再續。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35309002226&issue=20180827

2018年8月24日

如何從金魚變成木魚?

有一些工種,是從來不會公開招聘的,例如說,盜賊、莊家的助理等等,不過,夜總會,也即是今日的私竇,聘請新入職妓女,也即是「木魚」,卻有特別的法門。
通常,私竇會登廣告聘請知客,或侍應,當然了,一個正派的女人,就是連這些地方的知客或侍應,也不會去當,所以,只要願意入職,已經證明了此女「邪邪地」,成功了第一步。
當她們工作了不久,會發現,坐枱比知客或侍應高薪一大截,但工作卻舒服得多,又不會被呼呼喝喝,地位也高得多,因為坐枱可以指喚侍應工作,沒多久,她們會接受,反正是在這裏工作,當金魚,無論地位、金錢、工作舒適度,都比現時的工作好得多。
當做了金魚,總會遇上一些客人,樣子不差,出手闊綽,又兼談吐風趣,講到客觀條件,比現時的男朋友好得多了 當然了,如果男朋友的條件很好,她也不用在club工作了。這些有條件的男人多去幾次,有了感情,又願意付錢,很容易便會有第一次的當娼經驗。
這時,那女的心中會想,這男人條件恁好,陪他睡,自己也沒吃虧呀!這當然沒吃虧,但有了一次之後,有一個條件差一點的,碰巧自己又缺錢,就會再幹一票 整整下,對男人條件要求越降越低,expected money return也越降越低,以量取勝,一個妓女,就是這樣煉成的。
本周的股票貼士是剛上市的「恆達科技」(1725),一上市便跌穿招股價,目標是升回招股價先講啦!

http://nextplus.nextmedia.com/columns/%E8%82%89%E9%A3%9F%E4%B8%AD%E7%92%B0/20180821/615681

「陰陽合同」不符會計學邏輯

【明報專訊】中央政府決心解決電影界的「陰陽合同」問題,大手整頓,搞到電影界人心惶惶,很多戲無法開拍,連帶相關行業的股價也大跌了。

對於「陰陽合同」,其實有一個邏輯上的問題,也是會計學上的問題,但我卻並沒有看過任何人提過出來。

所謂的「陰陽合同」,即是合約上的片酬和實際收取的片酬,兩者有所不同,也即是後者遠高於前者,從而漏稅……這說法有甚麼不妥呢?

員工薪金公司利潤此消彼長 不存漏稅

答案是:從會計學上來看,公司申報某位員工的薪水減少了,換言之,即是公司的收入/利潤增加了,這兩者永遠等價,又何有漏稅之有呢?

這其中的可能性,第一是其中一方有免稅額,像在香港,有個人免稅額,也有200萬元的公司免稅額,但由於內地的大明星涉及的陰陽合同金額以千萬元計,免稅額縱有,也微不足道。

第二,是明星的個人收入和公司之間的稅率,有所不同,公司稅率低於個人入息稅,因此公司把明星的部分片酬absorb進自己的帳戶,也是有利於雙方;但就我所知,內地的稅率約在四成之間,兩者縱有分別,也不會太大。再說,明星們大多有自己的製作公司,把片酬打進自己的製作公司的帳戶,也可作為公司報稅。

第三,也是重點所在,電影製作本身,根本是暪稅大本營,所以把明星的片酬也absorb進去,也是易如反掌,不會增加了自己的稅項。我認為,這一點才是正解!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35048774707&issue=20180824

大灣區商機無限 港人離不開comfort zone

日前,許楨博士同我做了個訪問,講了很多內容,其中談到商界投資大灣區,我的回答十分悲觀,許博士詫然,回家細想,覺得應該要作出補充,乃成此文。

大灣區的第一個問題,是港珠澳大橋太長、過關需時、路費不便宜。深圳和香港之間,還有上水、元朗等鄰近地區,珠海和澳門之間的拱北地區,走路可到,出入成本是零,但由香港到大灣區,橋費連上接駁交通工具,單程估計接近一百元,所需時間連上過關、走路、等車、車程,少說也要兩小時……

換言之,一次來回接近200元,需時4小時,可別忘記,在美國,所謂的「車程」,是舒舒服服的開車,一站到底,但香港的小市民,車程指的是風吹雨打、在路上等車,接駁走路,車上可能沒位子、要全程站立,那可是奔波勞碌,並不好受。

袞袞官員比較港珠大灣區和其他大灣區的車程,想來只比較了所需時間,但卻沒有比過車程的勞碌之別吧?畢竟,向來香港政界認為港人坐公車是宿命,從來沒有想過改善港人的交通環境!

簡單點說,大灣區的作為港人「後花園」,但卻有如一個孤島,出入不易,這是解不開的死結。解決問題,除非是撤除關口,免收路費,但在「一國兩制」之下,顯然不可能。

吾友胡漢清政協的看法,是如果要建人工島,不如另闢一條支線,去人工島,車程會近得多。但這也要很多年之後的事了。

至於商界投資大灣區的「機遇」,當日我脫口而出:香港商界為甚麼要投資大灣區呢?講到科技界,香港早已完敗給深圳,當然,深圳人有很多鄰近地區可以去,惠州便比大灣區近得多,但香港人只有大灣區可去。然而,由於深圳和大灣區不用過關,兩者距離比香港更近,深圳永遠有後發先至能力,恐怕香港人縱是搞起了大灣區,也只是為他人作嫁衣裳而已!至於房地產發展,這二十年香港缺地,港資的管理優勢在於精雕細琢,吃盡每一寸的面積,在多、快、好、省的量化建設,以及整個社區的布局,怎及得上碧桂園、雅居樂等等的競爭力?

大灣區是藍海,商機無限,但香港商界離不開自己的comfort zone。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A4%A7%E7%81%A3%E5%8D%80%E5%95%86%E6%A9%9F%E7%84%A1%E9%99%90-%E6%B8%AF%E4%BA%BA%E9%9B%A2%E4%B8%8D%E9%96%8Bcomfort-zone-139176

2018年8月23日

取消《香港政策法》 的最大殺傷力在特區護照

香港民族黨召集人陳浩天向美國總統特朗普發出公開信,指近日香港已經全面失去自治權,促請特朗普審視《香港政策法》,並撤銷香港及中國的世貿成員身分,此舉得到不少本土派人士的支持,不消說的,政府和建制派大力反對,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聲明,任何人或團體倡議任何舉措,目的在損害香港的經貿、財經以至整體利益,均應受到譴責。

我當然並不認為,區區陳浩天寫的一封信,可以影響到《香港政策法》的廢存,事實上,美國的這條法案同時有利於中、美、港三方,因此才會存續至今。不過,作為學術研究,討論一下這課題,也不失為有益和有建設性的事。

《基本法》在1990年公布,美國國會在1992年通過了《美國-香港政策法》(United States–Hong Kong Policy Act),定義了在香港回歸以後,美國在許多方面都對香港實行與中國內地不同的特殊待遇。

很多人以為,《香港政策法》對香港最大的影響,是經貿,這錯了。

其實,分析很簡單:沒有了《香港政策法》,香港人的最大downside是統統變成了內地人,但以今日的內地經濟,一級城市居民和港人的生活質素相差不遠,很多香港人甚至自願回到內地工作、生活,這和住在香港的分別,又有多大呢?

當然了,香港的法制和自由度,醫療、教育、公屋等福利,還是香港遠為優越。但是,這些條件是被《基本法》保護著,就是美國取消了《香港政策法》,中國也會死撐保持著「一國兩制」、中港關卡、五十年不變。

那麼,《美國政策法》的最大殺傷力在甚麼地方呢?

這就牽涉到一個問題:香港人擁有的香港身分,和內地人有甚麼分別?順藤摸瓜,再問第二個問題:為甚麼這麼多的內地人,包括了所有的超級富豪,如馬雲、馬化騰等,都要移民香港?他們的生意,都是在內地,根本不希罕香港的商機。

他們的所求,只有一個,就是特區護照。取消《香港政策法》對香港人的最大傷害,就是一旦實行,只要其他西方國家仿傚,特區護照將「淪為」中國護照相同待遇。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8F%96%E6%B6%88%E3%80%8A%E9%A6%99%E6%B8%AF%E6%94%BF%E7%AD%96%E6%B3%95%E3%80%8B-%E7%9A%84%E6%9C%80%E5%A4%A7%E6%AE%BA%E5%82%B7%E5%8A%9B%E5%9C%A8%E7%89%B9%E5%8D%80%E8%AD%B7%E7%85%A7-138898

理財業銷售員工愈多 高層管理收入愈高

【明報專訊】近日市場有一種說法,就是最捨得花錢的上市公司是哪一家呢?答案居然是﹕康宏環球(1019)。

康宏環球的亂花錢是有目共睹的,大家只要留心身邊的廣告,肯定可以發現,簡直是幕天席地的鋪過來,任何人都很難看不到。

某君笑笑對我說﹕「梗係啦!公司大把cash,又打緊擁有權官司,現管理層都不知保不保得住,當然是亂咁花錢,用公司的錢來打官司,大賣廣告,有求必應,好過黃大仙呀!」

查實現時市况不佳,而且康宏還醜聞纏身,居然還在博命請人,根據傳媒在3月時的報道,當時它有1000多名員工,今年內將會增至2000人,明年再請多1000人,推廣支出達到了八位數字。

或出現公司虧得愈多 員工收入愈高

照我所知,理財業的overriding system,銷售員工愈多,高層管理的收入愈高,但由於這不涉及公司因多聘了員工的固定支出,因此,這做法會出現公司虧得愈多、員工收入愈高的矛盾情况。

如果你問我,對於康宏環球這家公司有什麼看法?我會答曰﹕「一切罪名盡歸曹貴子。現時康宏掌權的,除了主席陳志宏之外,全都是曹貴子時候的舊人。打擁有權官司中的雙方,一個是曹貴子時代引入的伙伴股東,另一個則是曹爆煲後才買進股份的新人,但現在則是前者控告後者和曹的一致行動人士……曹的舊伙伴和曹在如此短時間撇清得如此乾淨,真是了不起!」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34962531498&issue=20180823

2018年8月22日

創興銀行供乾

今日的主題是創興銀行(1111),它在上周公佈了兩個消息,一是配股給廣州地鐵,一是以2供1集資61億元,配股及供股價同為14.26元。
話說創興銀行是在2013年賣殼給越秀企業,每股作價是40.2元,2015年曾經2供1,供股價17.05元,供股率是87.5%。因此,這一次的供股是平得不能再平,由於現價已低於供股價,所以也必然供到乾得不能再乾。
事實上,越秀企業的大股東是廣州市,和廣州地鐵是同一老闆。前者本已持有法律規定極限的75%,這次配股9.7%給後者,明顯是為了避免供乾後,公眾持股量不足25%。
創興銀行的市盈率是6倍,上半年業績增加了66.8%,供股後股數增加,估計明年市盈率不變。這好像很吸引,但表面上仍比不上大新金融(440)的3倍市盈率,況且,前者的呆壞賬率並不低。
估計供股後它會擴張大灣區業務,因貸款的總數多了,因而攤薄了呆壞賬比率,令到盤數大靚……說到底,都是一個「乾」字!

周顯
投資者、八卦公、知識分子

https://hk.appledaily.com/finance/art/20180822/20482070

居住證來得太遲 便利應惠及回鄉證

上星期,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在內地居住了半年以上,並且有工作、住所的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居民,就可申請,享受3項權利、6項基本公共服務和9項便利,以便在內地學習、就業、就醫和生活。

很多人視此為德政,但在我看來,這不是人民的基本權利嗎?根據中央政府的說法,香港人、澳門人、台灣人,均是中國人,香港和澳門,更分別在1997年和1999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行使主權了,為甚麼這些基本權利,直至現在,方才皇恩大赦般被賦予呢?

港英政府時代不算,香港回歸中國,已超過20年了,21年來,香港人去內地旅遊、在內地居住,忍受了多少不方便?其中關於福利的,例如社會保險、使用住房公積金等等,不一定要享用,但是交通方便,辦理銀行和證券服務,住宿旅館等等的安排,早就應該一視同仁,否則,又怎能說是回歸呢?

不諱言說,回歸21年,港人心中並未完全回歸,統戰還須努力,中央的政策如此「見外」,這豈不是拒港人於門外嗎?直到現在,才作出這個開放,雖然是「有心唔怕遲」,但始終是遲了太多。事實上,同時享有港人和內地居民身分的,大不乏人。不少內地新移民在成功拿到了香港身分證後,依然保有內地身分證,享受雙重方便,這也是公開的事實了,這些人,在香港,數以十萬計。

但究竟是不是申請了居民身分證,就完全解決香港人在內地工作居住的問題呢?還有很多問題,例如說,居住證可「依法享受勞動就業」,但有些工作,如演藝界,聘用藝人存在配額制度,內地的影視作品聘用香港藝人演出,受到限制,扼殺了不少香港藝人的工作機會,像香港影星徐錦江,索性放棄了香港居民身分,變回內地居民,就是為了逃過配額制,以得到更多的演出機會。
總括而言,居住證是好,但來得太遲、便利太少,如此「孤寒」,不付出多點,怎得到民心?這其中的很多「便利」,根本不止應該申請居住證才能得到,而是不用在內地居住,單單用回鄉證,便能享用,這才是中港一家、這才是統戰!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B1%85%E4%BD%8F%E8%AD%89%E4%BE%86%E5%BE%97%E5%A4%AA%E9%81%B2-%E4%BE%BF%E5%88%A9%E6%87%89%E6%83%A0%E5%8F%8A%E5%9B%9E%E9%84%89%E8%AD%89-138711

港股還有排跌

【明報專訊】我有一個關於金融、股市、貿易戰的看法,不知對不對﹕在1929年的全球大蕭條後,人類對金融世界的知識已經大幅進步,因此不可能再發生全球皆輸錢的愚笨政策。

1997年的金融風暴,亞洲人輸了錢,美國人賺了錢,還令到多個市場進一步開放了。2008年的金融海嘯,表面上,好像是全球皆輸,但我認為,這其實是有一些聰明人贏了大錢,只是贏得神秘,沒有人知道罷了。再說,金融海嘯的時間維持甚短,人們輸錢的機會不長,由於政府救市,很多人轉頭已經以倍計倒贏,也是鐵一般的事實。

恒指料需見22000點

事實上,次按債券的邏輯非常愚蠢,風險是稍為有點腦袋的人都看得出,也只有非常蠢的人才會受騙,這些蠢人包括完全不用腦的banker和前線人員,但是金融老手,不可能看不出這是騙局,絕對不會被騙。

所以,我的看法是,美國人是理性的,貿易戰不會一直打下去,不過,說到打完,還是言之過早,我想還要多打一年半載,至於港股的低位,相信會在明年8月才出現,低點則大概是22,000點左右,即是說,我估計還有排跌!

近日和朋友賭Sir研究玩骰盅的長勝法,我負責概念,他負責數學運算,我順便看了他的YouTube,他的like有十幾萬個,可比我受歡迎得多呢!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34875809955&issue=20180822

2018年8月21日

讀傳統名校有優勢嗎?

每年的DSE放榜,幾乎所有的「狀元」均來自傳統名校,包括了男女拔萃、皇仁、喇沙、華仁、聖保羅男女、聖士提反等等,有人認為,這是由於名校的競爭心比較深,師資比較好,資源也比較多等等因素。

在這裏,先岔開一筆,識者認為,「狀元」的定義,應只包括第一人,不應有多位。如果照此定義,則除了「超級狀元」,如2017年的林莉雯和2018年的黃子衡之外,其他的只能稱為「進士」。不過為了讀者易於明白,因此「吾從眾」,沿用不精確的「狀元」說法。

我讀了5年傳統名校,就個人經驗而言,以上對名校的判斷,並不正確。

名校當然有一些讀書「叻人」,但大部分的學生,和其他學校一樣,均是hea讀。不過,也平心而論,我也讀過普通的學校和學店,卻幾乎連一個書呆子也沒有。因此,名校是很少,但有,其他是完全沒有,這的確是有分別的。

講到名校的師資,就……有不少真的是亂來一通。我記得,上音樂課,教吹牧童笛,是完全沒有教過,大家便吹起來,我懷疑其他同學是在家裏有人另外教授的,否則不可能不教便懂。

有一個老師,叫「電腦怪物」,因為他懂得背對數表而有此渾號。他上課就是在黑版上寫筆記,從上課寫到下課,完全沒有解說,我心想,派筆記不就成了嗎?當然也沒有抄筆記,只是問同學借來影印。

中五時,我在學店聖約翰男女書院就讀,漂亮女同學不少,每天上學很起勁,比唸名校開心得多了。教我的英文、中國文學、西史、經濟及公共事務等科的老師都很不錯,記得的幾件軼事是,第一,教英文的光頭老師是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第二,中國文學老師有一天缺席,他說過,可能是睡過頭,他也早有預防,留下了電話號碼,同學致電去吵醒他,他住在學校旁邊,頭髮蓬鬆的跑來上課。教經濟及公共事務的姚sir是個港獨分子,那時我從沒想過香港獨立,他卻指出是香港前途的一個選項。他是香港大學政治系的新畢業生,還在其他班教英文,說話很有趣,班中有一個美女同學,叫「林燕燕」,暗戀他。後來這位月同學和我的一個富二代朋友拍拖,當然是我做的媒人,但二人拍了幾個月便散了。

中六時,我唸蘇淅公學,教英文和西史是同一個老師,出身自香港大學,經濟是一個老師,公共事務是另一個,都是中文大學政治及行政學系的新畢業生,這3位都很優秀,尤其是教經濟的那位女老師,是一等一的好老師,非常熱心,一生難忘。

總之,在我那個年代,好學校的師資並不一定更好,現在就不知了。不過,我相信今日傳統名校的學生成績比較好,除了因為入學成績更佳,贏在起跑線之外,還有是家境比較好,有錢去補習。

不過,我倒是同意傳統名校生的Presentability與社交技巧比較強,因為有很多有關活動,例如選舉學生會、辯論、舞會等等「高檔」活動,有錢學生比較多,縱是窮學生,和他們多來往時,品味水平也比較高,我便是和富二代同學玩時,學曉了玩board game。至於校友關係,在畢業工作後,這優勢就更明顯了。

http://www.winmoney.hk/famous/%E3%80%90%E8%82%89%E9%A3%9F%E9%87%91%E8%9E%8D%E5%9C%88%E3%80%91-%E8%AE%80%E5%82%B3%E7%B5%B1%E5%90%8D%E6%A0%A1%E6%9C%89%E5%84%AA%E5%8B%A2%E5%97%8E%EF%BC%9F%EF%BC%88%E5%91%A8%E9%A1%AF%EF%BC%89%EF%BC%88/

郊野公園是at the expense of 從來不去的市區人

本文就是要打破「郊野公園謬論」,把這謬論殺個體無完膚。

人類來自大自然,絕大部分人都喜歡郊野,我也很想家中有個花園,如非生活緊湊,也很想常常去郊外遊樂。所以,郊野公園是全香港人的共同願望,在世界的很多地方,都努力製造郊野公園,例如上海,有4個在打造中。

問題在於,香港的郊野公園佔土地總面積40%,在全球城市排名第一,這比例究竟是不是太多了?又或者說,好東西需要付出代價,我們願不願意付出這個代價,找換取世界第一的數目呢?

郊野公園是自然保護區(natural reserve),一般來說,它分為3個範疇:

第一個是核心區,例如保護瀕危生物,又或者是非常重要的生態系統,包括了自然環境,除了科學家做研究之外,誰也不可以進入。

第二個是緩衝區,它的情況並沒有核心區那麼緊張,可以有限量進入,但要嚴格限制人數,收費是其中一個方法,當然也可以用其他方法去限制。

第三個是旅遊區,即是任由遊客自由活動的那一種,現時香港的24個郊野公園都是這一種。

好了,如果是核心區和緩衝區,當然不可以把土地用來建屋,這是沒有話說的,可是旅遊區呢?

每年郊野公園遊覽人數是1,300萬人次,平均每人每天去一次,這數字還在迅速增加中,但是,請也記著,這數字反恰好反映了,絕大部分的香港人,都不會去郊野公園,而是困在市區的石屎森林。

假如香港有一半人口,其休暇活動便是去郊野公園,又會如何呢?很明顯,這是億億聲的數字,香港的郊野公園系統絕對承受不了。原因很簡單,郊野公園所需要的人均土地,遠高於市區遊玩的人均土地。

換言之,今日喜愛郊野公園的人士,之所以能夠有這享受,只因為是at the expense of從來不去郊野公園的市區人。

由於郊野公園是犧牲了市區人的玩樂,公道起見,用其開發的土地,不應用來建公屋,反而用來建造市區遊樂地區,如卡拉OK、商場、戲院、餐廳,又或者是,用來幽會的公寓,皆因數據顯示,香港最短缺的,不是住宅,而是商業用地。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9%83%8A%E9%87%8E%E5%85%AC%E5%9C%92%E6%98%AFat-the-expense-of-%E5%BE%9E%E4%BE%86%E4%B8%8D%E5%8E%BB%E7%9A%84%E5%B8%82%E5%8D%80%E4%BA%BA-138562

應付空置稅 小型發展商最為難

【明報專訊】林鄭政府推出空置稅,當時我馬上想到,有很多小型上市發展商,手頭只有一個兩個樓盤咁大把,靠着唧牙膏式慢慢地出售,維持每年利潤,在新例之下,他們應該怎樣做才好呢?

是要一下子賣光,一年利潤暴增,然後幾年沒有收入?還是把那些樓盤改為出租,以逃開空置稅?還有,如果把樓賣光了,又未搞到新地盤,是不是會被視為純現金公司呢?

這些問題,我實在答不出來。

為什麼想到了這麼久,現在才寫出來呢?因為我在平時行行企企,吃飯開車,都會想到題材,很多時會忘記了,有時則記得把重點寫在手機,但由於重點常常太過簡略,重看時,自己也猜不出究竟寫的是什麼事,忽然靈光一閃,想到了,咪即刻寫成文章,然後把這筆記delete了囉!

外圍危機有助固權

另外一條筆記,是不少民主派傳媒報道,有人企圖藉着貿易戰,把習近平拉下來,因而習總的位子不穩云云。我當然無法證實此說有幾成真實,因為我並沒有消息來源,但是根據政治常識,當國家愈是遇上因外力而造成的政經危機,領導人的位子往往愈是坐得安穩,因為可以把國民的視線轉移到外敵,反而,如果遇上危機,領導人愈是軟弱,其位子也就愈不穩。所以,政治上,不時有領導人故意製造外圍危機,製造敵人,以鞏固自己的位子。

因此,我只能說,根據政治常識,貿易戰應該拉不倒習近平……但這會不會另有我不知道的秘辛,就不可而知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34790236546&issue=20180821

關於填海,與林超英先生商榷

日前,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發表了《填海造地,違反中央治國新理念》的文章,文中說﹕就在香港某些集團沸沸揚揚地推銷填海造地二千公頃之際,七月二十五日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加強濱海濕地保護、嚴格管控圍填海的通知》,核心內容是「除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外,全面停止新增圍填海項目審批」,所謂「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則由「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可見門檻極高,不涉及國家安全的項目基本上免問。通告反映國家對過去破壞海洋的痛定思痛、對建立生態文明重要性的深入認識、以及治國方針的重大轉變和決心。

林歪曲中央政府的本意

我並不反對「通告反映國家對過去破壞海洋的痛定思痛、對建立生態文明重要性的深入認識、以及治國方針的重大轉變和決心」這大原則,可是,中央政府對於填海的大方向,向來是科學、理性、務實,縱是在習近平政府強調環保和生態平衡的大前題下,也是可不填則盡量不填,應填則必定要填,例如南海諸島,便是填海重地,決不會因為環保原則,而手軟不填,別忘記,中國是世界上吹沙填海的第一大國。

很明顯,林超英是歪曲了中央政府的本意,因此必須予以矯正,以正視聽。歪曲本意的原因,一可能是水平不夠,二可能是立場問題,有心曲解,由於我只質疑林超英的知識和智力,從來沒懷疑過他的人格,因此,我有理由相信是前者。當然,如果以他的知識和智力,甚至是基本的閱讀理解能力,也去撰文評論政策,究竟這是不是坑人,那又是另一話題了。

說回中央政府的那份文件,是由國務院在2018年7月24日的文件,序言是﹕「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濱海濕地(包括沿河灘餘、河口、淺海、紅樹林、珊瑚礁等)是近海生物重要棲息繁殖地和鳥類遷徒中轉站,是珍貴的濕地資源,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近年來,我國濱海濕地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於長期以來大規模圍填海活動,濱海濕地大面積減少,自然岸線銳減,對海洋和陸地生態系統造成傷害。」

《通知》保護的是海岸和濕地

換言之,中央政府關心的是「圍填海」造成的「自然岸線銳減」,主要保護的是濱海濕地,包括沿河灘餘、河口、淺海、紅樹林、珊瑚礁等。看歷史,國務院在2006年8月30日頒布的《防治海洋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也只是說「禁止在經濟生物的自然產卵場、繁殖場、索餌場、鳥類棲息地進行圍填海活動。」其內容也只是集中於保護岸邊的生態。

再看7月24日的《通知》的第4條﹕「不再受理有關省級人民政府提出涉及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膠州灣等生態脆弱、自淨能力弱海域的圍填海項目。」第8條﹕「確保海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減少、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標準不降低、海島現有砂質岸線長度不縮短。」 第10條﹕「支持退圍還海、退養還灘、退耕還濕等方式,逐步修復已經破壞了的濱海濕地。」

正如前文所引,《通知》所要保護的,是海岸和濕地,因為這是不可修復的。從實用主義的觀點看,海岸線的價值,比土地更加重要,因此,把海岸線填得平坦了,縱然多出了土地,也是得不償失。有關這一點,我早在《通知》公布前的13天,即7月11日《AM730》的專欄,已經「英雄所見略同」地指出了「我擔心的,並不是海洋生態、環保問題,而是海岸線、港口、水路等等。這些海岸線、港口、水路等等,廣義來看,也是「土地」資源……現在雖然維港不能填了,但吐露港之類的二三線旺區,卻還是可以填的,但美麗的吐露港,也是寶貴的資源,遭填了後,也是不可逆的損失。」

很明顯,香港填海造地2,200公頃人工島,並不涉及海岸線和濕地,因此,這並不違反《通知》。你可以舉出很多理由,去反對填出人工島,可是強要曲解國務院的政策原意,是誠實問題、是對錯問題,這是不可含糊的。

http://www.thinkhk.com/article/2018-08/21/28923.html

文字的印刷體和書寫體

有關繁體字,簡體字或簡化字的爭辯,很多論點很多人都講過,但在今天,我用另一個角度去講解,就是印刷體和書寫體。

所謂的「印刷體」,並不完全是「印刷」,在未有印刷術的更古時代,會把文字刻在石上、銘在鼎上,但我一時想不到其正名,唯有暫叫它為「印刷體」。

以拉丁字母為例子,首先有的是大楷,小楷其實是大楷的簡化體,但是,在莊嚴的場合,例如大禮堂的門匾,必然用大楷。至於草書,那是日常寫字用的,很少人在日常寫字用大小楷,因為太慢、太不方便了。

這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為甚麼不在一開始便使用草書呢?原因是,書寫技術的進步,如果用鋼筆,要不停的醮墨水去寫,寫大草小草也快不了多少,但有了墨水筆之後,大草和小草便變得更有效率了。

然而,在印刷書本,還是使用大楷小楷,因看起來更清楚,這是大草小草所不能企及的。

回到中國,在商朝時期,其作為貴重器皿的鼎的銘字,用的金文,是當時的繁體字,但在甲骨文,用的則是簡體字。到了秦朝,用的是篆文,即是繁體字,但民間早已用了隸書,也即是簡體字。古時以為隸書是由秦始皇時的囚徒程邈所創造出來的,但考古資料發現,早在這之前的幾百年,已經有了隸書,甚至是在齊國,也有隸書。

有人認為,小篆的書寫速度不及隸書,我的看法則是,隸書是在發明了用毛筆和墨寫字後,才出現的產物,如果用刀刻字,則兩者的速度分別不大,而且篆書更接近象形文字,美感更強。

值得注意的是,秦朝的正式場合,仍然使用篆書。這好比今日不少內地人題字,仍然使用繁體字。後來隸書變成了楷書,成為了中國的正式文字,民間便開始使用簡體字了。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把漢字簡化,也即是把這「新文字」成為政府官方的正體、印刷體,其中的一部分簡化字,是政府自創的,另外一部分,則是民間的簡體字照搬過來。

至於用政府的行政命令來改變文字,像韓國,向來使用漢字,十五世紀時世宗大王發明了諺文,從此官方使用漢字,民間使用諺文,好比大小草和簡體字,朝鮮在1946年限制漢字,1949年廢除了漢字,全用諺文,韓國則在1948年已不在公文用漢字,使用諺文,到了1968年的朴正熙年代,全面禁止漢字。不過由於韓文同音字太多,容易造成混淆,在近幾年,又局部恢復了漢字。

在越南,本來官方文字是漢字,十五世紀時,利用漢字作基礎發明了喃字,1945年,政府廢用了漢字和喃字,改用用拉丁字母表達的,混合了法文、漢文、喃字的新越南文,一直使用至今。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8/08/21/010097114.shtml

2018年8月20日

回林超英:中央政府是反對填海嗎?

林超英作為覓地的大鴿派,我則是覓地的大鷹派,我想評論他很久了,苦於一直沒下筆位,現趁他寫《填海造地,違反中央治國新理念》,把中央政府這塊神主牌也捧出來了,我也好乘機寫他一寫,了了筆願。

回到兩星期前,我在團結香港基金的會議,論者說,建屋可以改善香港人的居住環境,我脫口而出:無論你覓多少地、建多少屋,也改善不了我的居住環境,亦改善不了大部分香港人的居住環境,充其量,只是改善了上樓和買樓的人的居住環境而已。

這分析很明顯:建屋5萬戶,只改善了5萬個家庭的居住環境,但大部分的家庭,都不會因覓地建屋而改善。甚至,因為房屋的供應多了,樓價還會下跌,縱然不跌,也至少減慢了升幅。至於公屋,已經上樓的人,根本不會介意公屋建成量,極端地想,公屋愈多,反映出他們的「特權」也相對減少了。

這就是我在本欄說過好幾次的:為甚麼香港的土地問題已經到了水深火熱,還有這麼多的人去反對大規模的覓地建屋,因為,這對大部分人是無利、甚至有害。   

這些人包括了公屋居民,就是樓價下跌了也無力上車的低下階層,還有,就是那些手持物業,甚至是住在豪宅,但工作能力萎縮,即是有房屋資產而沒有賺錢能力的人,這些人有很多是「廢老」。

林超英的背景,完全符合了「廢老」的定義。可是,對他做「盡職審查」,他並沒有豪宅,也不住公屋,而是住在妹妹在紅磡的舊單位,每年定期將30%的退休金捐出來,在山區建學校。

這樣的人,其論據縱然多麼無理,最多只能說他經濟學上無知、城市規劃知識偏頗,完全無視現實世界,但很難對其狠心下筆。

最後提到中央政府的《關於加強濱海濕地保護嚴格管控圍填海的通知》,是國務院2018年的24號文件,主要是針對濱海濕地,如灘餘、河口、淺海、紅樹林、珊瑚礁等等的圍填,好像並不適用於林超英用來抨擊大嶼山東部海面填海造地2,200公頃。別忘記,中國正是世界填海的第一大戶,南海造島就是例子。

我不忍說林超英是有心騙人,但他的水平也實在太低了!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9B%9E%E6%9E%97%E8%B6%85%E8%8B%B1%EF%BC%9A%E4%B8%AD%E5%A4%AE%E6%94%BF%E5%BA%9C%E6%98%AF%E5%8F%8D%E5%B0%8D%E5%A1%AB%E6%B5%B7%E5%97%8E%EF%BC%9F-138344

賭場「漏洞」或是吸客招數

【明報專訊】傳媒報道,藍鼎國際(0582)旗下「濟州神話世界」的神話主題樂園將於9月30日開幕,又說,濟州神話世界針對當地及海外遊客,而非內地遊客,去年濟州島旅客1600萬,韓國本地遊客1300萬,海外遊客則為300萬,所以限韓令中國遊客驟減的影響不大。

敝會人才濟濟,有一名會員是職業賭徒,告訴我濟州賭場的政策有破綻,所以大批職業賭徒已在該地搵食。

但是,所謂的破綻,只是疊碼佣加上回贈,其總值稍稍高過賭場勝算,但這優惠有限,數學上,每人每天只能夠賺到5000元,而且有贏有輸,要大數計埋,集合好多人一起玩,才有必勝把握。

縱有漏洞 要多人玩才可小勝

由於某些優惠只有濟州當地人才能享有,因此,職業賭團要請大量的濟州人,而且每人每5天只能享用一次優惠,因此,每5人才能等於1個人。簡單點說,就是明益濟州本地人,他們每去一次,就可得1000元。

我聽了之後,馬上說:「你們要好多人管理噃!賺的錢不多,但山大斬埋有柴。」又想了一想,再說:「這可能是賭場故意製造出來的漏洞,新開張,給些優惠賭客,也不失為吸引人流的方法,旺咗丁先講啦!」

賭場管理其實是非常專門的學問,不過話時話,聽講濟州賭場的生意都好好,連「英女王」擺大壽,都要去濟州啦!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34704939829&issue=20180820

2018年8月17日

思想港獨、行為港獨、思想愛國、行為愛國

我有好些智力比較高尚的建制派朋友,雖然並不贊同陳浩天的言行,但也有點欣賞他,認為他至少夠坦白,公開承認自己的港獨思想,至少好過很多心裏明明支持港獨,卻打死不肯明言,甚至連競選立法會也要說謊去掩飾的人們。

這講到另一個熱門議題:港獨是否偽命題?

在中央政府強大的武力之下,行為上搞港獨當然並不可能。故此,從行動上來看,港獨當然很多人口中所說的偽命題。

可是,也請別忘記,所謂的「自決」,是把獨立作為選項之一,而以「自決」為政綱的政治團體和人物,如香港眾志的羅冠聰、姚松炎、劉小麗、區諾軒等等,先後當選為立法會議員,由此可以見得,港獨思想是實質存在的。所以,很多香港人對於港獨是敢想不敢做,因此,思想港獨是實質存在,行為港獨則是偽命題。

至於現時中央政府的政策,就是把思想港獨從「敢想不敢做」,推前到「敢想不敢講」,心理學上,當人們聽不到有人講,漸漸地,自己便連想也不去想了。畢竟,思想港獨始終有一點點的危險性,閹掉了,才有絕對安全。
有民主派,也有建制派,有思想港獨和行為港獨,也有思想愛國和行為愛國。

我也可以告訴大家,今日的所謂「愛國分子」,十居其九,都只是行為愛國,但在思想上,恐怕非但不愛國,也許更為親近港獨……

要知道,一旦香港獨立了,更加要倚賴權貴去維持穩定繁榮,權貴只會擁有更多財富、更大權力,但他們當然不敢說出來。因為,他們明知在武力上,香港沒可能脫離中央,所以,也只好不情不願地愛國下去了。

說到底,我某程度上同意,香港人是個民族,只視乎你對「民族」的定義是甚麼。我是研究歷史的,吐谷渾脫胎自鮮卑,反而南方的百越和華夏本來並非同一民族,問題在於,香港縱是一個民族,也和其獨立沒有必然性,世界上大部分的民族,皆沒有自己的國家,中國國內便有56個民族。反過來說,同一民族,也可以分成不同國家,如德國和奧地利。政治根本沒道理可言,因為怎說都有道理,道理在誰方,只視乎誰持有更強的槍炮!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80%9D%E6%83%B3%E6%B8%AF%E7%8D%A8%E3%80%81%E8%A1%8C%E7%82%BA%E6%B8%AF%E7%8D%A8%E3%80%81%E6%80%9D%E6%83%B3%E6%84%9B%E5%9C%8B%E3%80%81%E8%A1%8C%E7%82%BA%E6%84%9B%E5%9C%8B-138167

「小動作」惹股價異動

【明報專訊】前兩天,去科達中心Garden找friend,friend有一friend,同我討論了一個學術問題,就是東方明珠(0632)所公告的股東擬收購計劃。

眾所周知,東方明珠是奇人黃坤的旗艦公司,只是他本人身在台灣,公司也涉入了刑事檢控,有人因而身陷囹圄,股權不清,也已經好幾年了,股價當然也是一直低迷。

直至8月10日,持有1.72%的小股東張偉強及其一致行動人士的法律顧問致函東方明珠公司,表示擬作出現金全面收購要約,但這要約須經考慮到公司的發展及業務後,還要和董事會商討後,才進一步決定。

股票在8月14日停牌,15日復牌後,因這消息而大升了86%,成交5000多萬元,但也只是4億多元市值而已。學術問題在於,friend的friend問:「乜條友提出收購,不用真金白銀擺出來,也不用證監approve㗎咩?」

發信查底細 百利而無一害

我說:「第一,是擬收購啫,又不是真收購。第二,假如有一日,李嘉誠話支持我,有好項目便借錢給我去收購,咁我都要睇過項目是否真的是筍,是筍就有錢,不筍李嘉誠就不撐我了;所以,他就寫信給公司,查一下值不值得收購囉。第三,他的法律顧問寫信給上市公司,又沒有規定上市公司一定要停牌公告,你試下如果我買了十零億銀長和(0001),再找一個法律顧問寫信,說我要收購它,想同董事會開會,了解一下其詳情,長和又會不會停牌出公告吖。」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34444778896&issue=20180817

2018年8月16日

港漫和警匪片,兩個產業多元化的反例

我是個漫畫迷,從小毛看港漫長大,港漫實在好看,不過有一個缺點,就是題材太少,來來去去都是打鬥,就是黑社會漫畫,也同武俠漫畫差不多,打來打去,甚麼火武大刀,都是同一類型的劇情。

其實,香港電影的情況,也是差不多,先是武俠片,動作片,還有槍戰,當年瘋麼了全世界,現在則剩下了警匪片,至於其他的片種,片路越來越窄,只有中小成本製作,大片已經絕少了。

為甚麼港漫不像日本的多元化劇情,港產片也不如美國般的多元化製作呢?

因為香港市場太小,容許不下太過多元化。像日本,有過億的人口,漫畫有龐大的本土市場,自然可以做到多元化,像美,有3億人口,龐大的本土市場,自然可以做到電影業的多元化。

香港只有730萬人口,為甚麼以前港漫可以有這麼高的銷路,單單黃玉郎,在八十年代的全盛時期,一月可銷一百萬本以上,馬榮成一個人,一個月可銷四十多萬本,這數字看起來很高,但其實,當年港漫的書種很少,只有三幾十種,在接近壟斷的市場下,銷路自然可觀。而這些漫畫也外銷到馬來西亞等地方,銷路很不錯。

香港電影更不用說了,當年的片種雖窄,但是外銷的市場很好,在整東亞,誰人不是看香港電影長大呢?當年的港星,至今在東亞,仍然有強大的號召力。

本文想說的經濟理論,是專業分工。在今天,國際化到了一個地步,只有專業分工,才能夠外銷市場,尤其是在香港這個人口不多的城市,也只有維持某些專業,才有競爭力,像電影,我們的專業就是警匪片,除此之外的幾乎所有影片,在國際競爭中,已經沒有了優勢。

這就是我一直講的,人們要香港的產業多元化,這根本是開倒車,因為在現代社會,產業多元化根本是不切實際的想法,當年的武俠港漫,今日的港產警罪片,只是其中的兩個例子而已。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8/08/16/010096797.shtml

FCC是市值租金 駐外記者代表本國利益

對於FCC事件,首先討論的是其租金,據報道這幢政府物業的面積共是1.8萬方呎,每月租金58萬元,即是呎租32.2元,這究竟是否如建制派人士所言,是由政府「平租」給它呢?假設真是平租,究竟又有多平呢?

荊威廣場的呎租是50元,安慶大廈是45元,雲咸街8號是65元,有鑑於FCC是陳舊建築,我估計市值租金約40元。一般而言,老租客好比老相好,租金往往比市價稍為便宜,因此,照我看,政府是平租了給它,但只是平了一點點,然而差距不大,假如政府因此政治事件,要收回物業,FCC的最大損失是搬來搬去,消耗了搬遷和裝修成本,但就租金來看,損失很少。

至於FCC是不是政治組織?連香港記者協會也有政治立場,香港外國記者會又怎會沒有?他們當然是代表了西方利益,這好比中國的駐外記者,全都是為中國的國家利益服務啦!FCC會員不止是外國記者,其他人也可以加入,更加不在話下了。

所以,那些為外國記者會辯護,說它不是政治組織的民主派人士們,根本是說謊。從另一方面看,那些指罵FCC是政治組織的建制派們,也該撫心自問,中國的駐外記者的任務和政治立場,才好去罵別人。現在講到「言論自由」,這是中文名詞,英文是「freedom」。中文的「自由」並沒有限制,但英文的「-dom」卻有範圍、領域的意含意,如kingdom,sheikhdom,condom(一笑),陳浩天在香港地區的外國記者會宣揚港獨是否屬於-dom之內呢?

這其中的爭拗,言人人殊。這好比一個中國人在美國印第安人的reserve內,演講南方再度分裂,我可不知根據美國法律,應會如何處理。

但很明顯的是,如果陳浩天生在中國,早已被抓了進去秦城監獄。他之所以能去FCC演講,純是因為「一國兩制」、《香港關係法》等等,中港政府因應局勢,投鼠忌器而已。簡言之,這是政治利害的判斷:港府敢對付FCC,咪郁手囉,這正如你敢去美國宣傳secession,咪去囉,講道理都多餘!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fcc%E6%98%AF%E5%B8%82%E5%80%BC%E7%A7%9F%E9%87%91-%E9%A7%90%E5%A4%96%E8%A8%98%E8%80%85%E4%BB%A3%E8%A1%A8%E6%9C%AC%E5%9C%8B%E5%88%A9%E7%9B%8A-137962

莊家要有升呢思維

【明報專訊】近日金融界接連發生不幸事件,有的人被告,有的人着草,有的人生重病,因此,有迷信的人認為,那些上市公司是被詛咒了,好比王德輝和龔如心的巨額財富,總是為人惹上麻煩。

我對這名大迷信分子說﹕「喂!王德輝事件牽涉到一條人命,過千億財富,咒怨當然大,這宗是蚊髀和牛髀喎。」

他笑嘻嘻說﹕「咁呢單都牽涉廿家上市公司,百幾億財富吖!怨氣都好重㗎啦!」

這令我想到阿某君的作風,從來是只要在法律上贏了,能夠vote贏對方,便會吃到對方盡,所以,做他的partner就慘了,隨時被玩到盡。

莫得罪大孖沙

問題在於如果你是玩散戶,當然無問題,又偷又供又合,玩到對方謝都得,可是,如果對方是比你有錢得多的大孖沙,後果可能好嚴重,因為對方大把錢,同你死過,只要抓住一個把柄,便周身蟻了。

所以說,細價股莊家要升呢,就要有升呢的思維,如果產業升級,而自己的管理和行為作風沒有升級,結果將會好大鑊。這就是我常常說的,一個人賺第一桶金,用卑鄙手段可能賺得更快,可是到了某一個level,就要玩正派了。這也正如一個人要賺第一桶金,慳儉是決定因素,但是要賺大錢,就一定要捨得把錢投資在人的身上。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34359036871&issue=20180816

2018年8月15日

入場費過萬的新股

周四上市的恒達科技(1725)引起我的注意,皆因以下幾個原因﹕
1)上市熱潮於上半年過去,一節淡三墟,預期本周和下周只各一隻新股上市,好比日本每株果樹只種一枚蜜瓜,資金再度集中起來。
2)其保薦人是德健投資,近2年保薦17隻上市,排名第2。其首日平均升55%,累積升57.96%,排名第2。以總成績計,是水準最高的保薦人。
3)招股價是1.7元至2元,集資規模只有1.5億元以下,入場費過萬元,相信趕走不少散戶……我們是否便應該人棄我取呢?
說回基本因素,坊間股評照抄招股書,說它是EMS供應商,但卻沒有人講出EMS就是Electronic Contract Manufacturing,是為電子品牌提供製造、採購、部份設計、物流等服務的生產商。恒達集中於PCBA,那是EMS的一部份,即已組裝好了(Assembly)的線路版(printed circuit board)。

周顯
投資者、八卦公、知識分子
phemey@gmail.com
本欄逢周三刊出

https://hk.appledaily.com/finance/art/20180815/20477000

政府無畀誘因 年金銷售自然差

【明報專訊】政府年金的銷售反應冷淡,總認購額只有49.4億元,相當於首次發行限額100億元約一半。有銀行前線職員違規交叉銷售年金和其他理財產品,這兩件事其實是一體兩面的,老友劉正一語中的﹕「唔係隻嘢本身唔得,而係侵害咗既得利益團體,一隻有佣一隻無佣,我點會唔竭盡所能講佢壞話,再阻止你買?」

前線人員只推銷高佣產品

一條不變的法則﹕凡是銷售前線人員向你推銷的產品,不是最佳的,反而是佣金最高的,而高佣金的多半是最劣的產品,當年的雷曼迷債就是最佳例子。

所以,我一直反對銀行兼營買賣金融產品,因為這會令到銀行業務變質,現在的銀行,主要的利潤就是來自本身的炒賣,如外匯,又或者是銷售有毒產品,從存款和借貸賺取息差,反而是次要了。皆因銀行最重要的資產,就是掌握了客戶的大數據,然後憑着這些大數據,去屠宰他們。

像我這種人,和銀行的交往,只限於現金提存和信用卡,連保險也不買,它們在我的身上能夠賺到的錢,就很少很少了。

回到有關年金事件,究竟錯在銀行,還是錯在前線銷售人員?不,錯在政府。中國古語有云﹕「皇帝不差餓兵。」諺語又有云﹕「好兄弟,勤交收。」年金銷售,佣金低微,根本就是思維上的錯誤,除非你是在郵局出售,否則強要銀行硬食,銀行老闆同政府高官老友鬼鬼,向來是勤交收的好兄弟,當然是托塔都應承啦!但到了分行,居然連低微的佣金也給吃掉了,前線又怎會有足夠誘因去sell呢?銀行這種做法,是無良僱主,政府這種漿糊腦筋,用俗語講叫「不上路」,直接講一句,就是笨啦!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34272704066&issue=20180815

買年金是豬 豬應不應該買年金?

思考力很高的年輕評論員渾水寫了「買年金者都是豬」,我忍不住致電給他,問了一個邏輯問題:「我同意你的說法,但如果某人其蠢如豬,是既成事實,他又應不應該買年金呢?」

凡是讀過經濟學的人,都會同意,由自己去操縱資產,是最有效率的方式,任何政府的投資行為,都沒有效率,所以他們反對任何政府代市民儲蓄的計劃,例如強積金,又或者是用高稅率來支付老人福利。

傳統經濟學者認為,由家長去為子女選擇學校,效率最高,因此所有學校均應私營,政府不應管理學校,只須把學券派送給家長,便可以了。
   
然而,世界上,有不少沒有知識的「豬」,連選擇所必須擁有的基本知識也付諸闕如。打個例子,醫生專業,理論上,如果市民的知識足夠,人人都可當醫生,因為人們可根據已有資訊,去決定那位醫生的能力最高,或性價比最高。

所以,政府的作用之一,就是提供最基本的認證,以減低社會上尋找資訊的成本,這也是一種平均「資訊」財富,因為窮人的資訊最少,往往在資訊方面吃虧。這就是我說的:普通智力的人不應買年金,像渾水般聰明的投資專家更不應買,但如果那人是豬呢?他不買年金,去買其他的投資產品,會不會輸得更快更多呢?

10年前,我寫了一本書,叫《周顯發達指南》,其中有一章節也叫「買基金的是豬」,年金和基金的最大分別是:基金是私人發行,年金則是政府發行。我在《炒股密碼》又引用了Peter Lynch的名句:「No matter what the Queen sells, buy it.」簡單點說,政府向來有愚蠢的傾向,它出售的東西,如「港鐵」(066)和「領展」(823)股票,又如通脹掛鈎基金,你當自己是豬,閉目去買,準沒錯。   

年金的缺陷在於,沒有流通性,不可以即沽即賺,也沒有大行包銷,也即是沒有大行精算過,保證同你一起揾香港政府笨。

話說回來,基金執笠的機會率很高,但照現時香港政府審慎理財的特性,年金違約的機會不高,然而,講到幾十年後的事,誰知道香港政府在將來會不會改變理財作風呢?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8%B2%B7%E5%B9%B4%E9%87%91%E6%98%AF%E8%B1%AC-%E8%B1%AC%E6%87%89%E4%B8%8D%E6%87%89%E8%A9%B2%E8%B2%B7%E5%B9%B4%E9%87%91%EF%BC%9F-137792

2018年8月14日

以前被取笑,今日成標準

大家都知道,北韓有一位有名女主播,名叫「李春姬」,根據北韓官方出版的《朝鮮畫報》說她「嗓音強勁有魄力,且號召力極強,擁有出眾的口才,每當發表聲明、講話時,能讓敵人們肝膽俱裂」。雖然她現已然退休,但遇上重大新聞發佈,如2017年的試爆氫彈、試爆洲際彈道導彈、試射洲際飛彈等等,都由她來報導。

一般來說,香港人對她的慷慨淚昂的報導方式,並不習慣,甚至引為笑柄。畢竟,我們從小接受了西方的客觀報導方式,報導員盡量不帶感情,這已經允為標準了。

可是,奇怪的是,儘管電視台尚未作出變化,民間傳媒卻已悄悄地起革命,帶有感情、帶有傾向的報導方式,漸漸流行起來。傳媒不再客觀,反而是與其目標社群的感情連結起來,也已漸成傾向。據說,甚至有新聞系的講師,也教導學生傾向性的報導了。

這令我想起一個很久遠的故事﹕

在1983年8月31日/9月1日,大韓航空KE007號班機,在美國的Anchorage起飛,本來的目的地是漢城,即今日的首爾,因為偏離了航線,兩次侵入蘇聯位於堪察加半島和庫頁島的領空,蘇聯派出Su-15攔截機攔截,先是其為RC-135偵察機,再是聯絡不果,然後四次空射炮擊警告無效後,於是在庫頁島蘇聯領空內,發射了兩枚空對空飛彈,其中一枚命中, 007號班機墜進庫頁島西南方的公海,機上269人全數死亡。

由於蘇聯以飛彈攻擊民航機,因而引起了整個西方世界的群起攻擊,認為蘇聯太過野蠻。

另一個故事,就是當年中國的航空規條,如果遇上劫機,鼓勵乘客起而反抗,和劫機者拼個死活。當時我們住在香港,視此為笑柄,以為中國不文明,取笑了許多年。

誰知一場「九一一事件」擊落不受控制的民航機,乘客和劫機者肉搏,卻已經被認定是標準行為了。

作為一個飽見變遷的「老餅」,看到今天社會的變化,以前被取笑的做法,居然反而成為了新一代的標準,有時真是忍禁不住。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8/08/14/010096593.shtml

著名導演office那張著名的食女沙發

第一個故事﹕
日前,同某君吃午飯,還有一位女星,講起某位港產片著名大導演,他輕佻地說﹕「車,他咪係把旗下女星逐個帶回公司,扮睇戲,就地正法囉!」

精采對白是下句﹕「咪就係嗰張有名的沙發囉!」順口對女星說﹕「你知邊張架啦!」

我和朋友面面相覻,暗中大笑,那女星果然好嘢,居然若無其事。

至於該位導演是誰,不說,大家應該有99%的機會估到。

第二個故事﹕
某位老闆問我﹕「喂,有無女想拍戲,我給角色她,不過要潛規則架噃。」

我說﹕「你先前唔玩潛規則呢家嘢架噃,要女人最多付錢叫雞,點解要轉變玩法呢?」

他說﹕「我發現,呢行都係玩這科,女星當上床有如食飯,不,有如呼吸,,反正都是付錢給她拍戲,條條奀星都無分別,唔玩潛規則,咁咪好笨?」

我說﹕「咁你咪已經笨了好多年?」

他說﹕「是呀,所以我發誓,不再笨下去了。」

但我當然沒有follow up這個case下去,皆因有另外一位電影公司老闆,向我提出了「一個換一個」的條件﹕我給他介紹一條女來潛規則,他就offer角色給我潛一條,我都未答應呢!(如果是10年前有這offer,相信我已經磥飯應了。)

第三個故事﹕
由於中央打壓,電影難撈,某位老闆叫旗下相好女星自求多福,隨時預備散水。某女星央他介紹到TVB工作。他拒絕了。女星問我﹕「莫非他同樂小姐不熟嗎?」

我說﹕「熟不熟我就不知,但他堅要推薦,你必然可進TVB。問題在於,他為甚麼要這樣做?」

女星說﹕「但我和他的關係 」

我說﹕「如果他要維持同你的關係,放你去TVB,豈非放生了你?就是他要飛你,你去TVB,對他有甚麼好處?」

以上故事教訓我們﹕一入娛圈深似海。

周五美股跌了196點,本周無股可炒,暫停。

http://nextplus.nextmedia.com/columns/%E8%82%89%E9%A3%9F%E4%B8%AD%E7%92%B0/20180814/613744

馬斯克表演挾空倉

【明報專訊】話說日前特斯拉(Tesla)創辦人馬斯克在社交媒體透露了其私有化計劃,令到股價大升。由於先前傳出Tesla財困快要執笠的傳聞,不少人沽空了其股票,因此被私有化消息挾倉,損失不菲。

找個金主夾定 易應付監管機構

有人認為,馬斯克可能會被證監調查,如果他口講而沒有具體計劃,可能會被檢控。

我當然不知道這故事的內幕究竟是否屬實,然而,從玩財技的角度看,這種出口術的挾倉,技術上,一點也不是難事,因為他只需要找到一個看上去能夠借錢給他的金主,願意承擔責任,便已提供了足夠證據去應付證交會。

至於這名金主是不是真有這筆現金,也沒有相干。因為這個故事,只需要馬斯克「有理由相信」對方有這筆錢,而對方又答應過他,這便足夠了。因為對方可能只是老點他,又怎知馬斯克會將此公開呢?

所以,只要雙方夾定,做消息炒股票,非常容易。當然,這段時間雙方都不能有買賣這股票的紀錄,否則便拉梗了。

有人可能會問,乜美國人都會做這種事嗎?我回答說:「其實所有壞事,包括金融市場做手腳,吸毒take嘢,都是西方人發明的,我們不過是學他們而已。」

這就是某名大陸人說的:「我們本來並不貪腐,都是香港人教我們,硬塞到我們的口袋裏。我們只是好學生,學得快,學得好而已。」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34185716172&issue=20180814

《1941的聖誕》的政治審查 英軍戰鬥是否英勇?

美國導演Craig McCourry自資近百萬元,拍了主題是香港保衛戰的獨立電影《Christmas at the Royal Hotel》,但香港的審查證書只允許本片用英語放映,不能使用中文字幕,這究竟是不是政治審查呢?

根據電影報刊及物品管理辦事處的說法,片主僅將不含字幕的版本送檢,而核准版本只能夠根據送檢版本而決定。然而,本版非但有中文名《1941的聖誕》,Craig McCourry也說早已造好了中文字幕版本。

以上兩個版本並不必然是羅生門:中文字幕版片縱有,也有可能沒有送檢。當然,這也不排除政府一方是說謊,的確是政治審查。看過此片的人指出,其內容嚴重「戀殖」,然而,影片有立場,也理所當然,幾乎所有政治有關的影片,都有立場,我看電影,和看其他藝術的標準一樣,只看好不好,不看立場。

有一個歷史問題,倒值得談談:究竟英軍在香港保衛戰中,打得好不好,勇不勇敢呢?該戰日軍有3.5萬人,英聯邦軍隊只有1.1萬人,兵力懸殊,而且日軍佔領了中國本土,英軍鞭長莫及,早知守不住,沒想過派兵增援。英軍守了18日,戰死了1,045人、1,078人失蹤、1,332人受傷。日軍則死傷軍官136人,士兵2,082人。

英國人和香港人以為英軍在此役表現勇猛,但是,日本人卻認為英軍窩囊,從此看不起英國。要知道,在德國、日本、蘇聯這些國家的軍事手冊,並沒有「投降」選項,打不過也要打,直至全部戰死。

日本人認為,如果英軍站站死戰,決不投降,日軍打到後來,將會被消耗得難以為繼。事實上,邱吉爾對港督的指示是:Resist to the end,但後者不聽而降。正是因為英國人在整個東南亞,站站均是初戰不利即降,日軍才會輕易佔領東南亞,也正是因為英國人打得太弱,連東南亞人也看不起它,也加強了在戰後的獨立聲音。

反過來看,日本就是死戰到底,美國人估計,本島攻擊己方要死50萬軍人,才決定使用原子彈。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3%80%8A1941%E7%9A%84%E8%81%96%E8%AA%95%E3%80%8B%E7%9A%84%E6%94%BF%E6%B2%BB%E5%AF%A9%E6%9F%A5-%E8%8B%B1%E8%BB%8D%E6%88%B0%E9%AC%A5%E6%98%AF%E5%90%A6%E8%8B%B1%E5%8B%87%EF%BC%9F-137621

2018年8月13日

房屋更新是連政府和民間也不懂的常識!

日前,團結香港基金邀約了一班傳媒人,為其「強化東大嶼都會」2,200公頃大計,作公關宣傳。我絕少出席沒有經濟效益的公開場合,然而邀約人是好朋友,也就只有赴約了。

經濟學並非揾錢科目,學生的「錢途」遠不及商科,雖然,我認為它對頭腦的訓練遠高於商科,吾友梁天卓教授則用統計指出,這只是因為商科的學生平均成績較好而已,如以入學成績/收入比較,經濟學的增值高於商科。

團結香港基金局部上扭轉了這局勢,皆因它以高薪聘請了不少經濟系的高材生,據說,個個幾皮嘢人工。那天,我在團結基金總部看他們製作的presentation,數據足、水準高,盡顯出實證經濟學的優勢,值得讚賞。

其中他們提到舊區重建的問題,值得一談。

其論點是,在二、三十年後,香港有很多樓宇的樓齡,將超越50年,因此要安排大量的舊區重建,以避免房屋老化。

我忍不住發言說,這其實是小學生的數學,你們現在才講出來,已經算是比較好的了,皆因整個政府,以至於監察政府的反對派輿論,都沒有人講過出來,這證明了,香港人的水平是如何之低,連小學雞都不如。

有關這小學數學,我在本報的專欄已經說過﹕香港有260萬個住宅單位,如果要維持其平均樓齡不變,每年要有5.2萬個新單位推出,這不一定是新增數量,也可以是重建翻新,但總之,每年的replacement rate要在5.2萬個以上,才能維持現狀。

對不對?這明明是小學生都懂得的常識,但除了我之外,有沒有人講過?有沒有人做過?香港靠著這種腦袋的人去管治,去監察,導致今日的田地,又豈是偶然,而是必然!

在城市規劃,翻新是必然,像以前的唐樓沒有電梯、沒有廁所,要倒夜香,在七、八十年代,漸漸被洋樓取代了。也正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建樓最多,因此,在距今的二十多年後,房屋老化突然加劇,也有其必然性。在未來的智能家居,別的不說了,有位置擺放分體冷氣,不要僭建支架,所可安裝浴室寶暖氣,也應該是必要配備吧?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88%BF%E5%B1%8B%E6%9B%B4%E6%96%B0%E6%98%AF%E9%80%A3%E6%94%BF%E5%BA%9C%E5%92%8C%E6%B0%91%E9%96%93%E4%B9%9F%E4%B8%8D%E6%87%82%E7%9A%84%E5%B8%B8%E8%AD%98%EF%BC%81-137439

拿出來賣的礦都是爛礦

【明報專訊】上周五那天,同某君在富臨酒家吃飯吹水,他講起當年去蒙古睇礦,秘書對他說,酒店有溫泉,他心想環境都不錯吖!誰知去到現場,所謂的「溫泉」,不過是水龍頭流出黃色的水,酒店環境很差,他去了一星期都沒有洗過澡。

後來過了好幾年,他和某名上市公司老闆說:「我知道為何我們買礦總是被騙,人們穿着全副裝備去睇礦,我們卻着Hermès衣服、意大利麂皮鞋,去一次,便報銷了。人家見我們成副傻仔樣,不騙我們騙誰呢?」

着Hermès睇礦 注定被人呃

總結幾次買賣礦經驗,他的結論是:「所有的礦都是呃人,因為好的礦會偷偷挖來賺錢,不會讓人知道,也根本不用估值。壞的礦才會找專家估值,而專家的賺錢方式,就是寫騙人的估值報告。」

跟着他講到,某名上市公司主席用好些房地產借來2.5億元,月息2厘,他問老闆做不做,老闆問:「你做唔做先?」

他說:「我做一蚊,你做個半好嗎?」

老闆馬上說:「你做乜做咁多?做五千好啦。」

我對此事的評價就是:如果他只做兩千,老闆可能放棄不做𠻹!如今他做一億,老闆就搶着做。這好比我拍電影的經驗,那名監製開戲,例必有老闆投資,原因很簡單,他願意付出三成,老闆佔七成,當然容易傾得成。當開戲後,他那三成再賣掉兩成給另一名投資者,自己便只佔一成,卻收下了監製費、製作費等等,根本就是賺梗。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blogger.com/blogger.g?blogID=7798175692422452118#editor/target=post;postID=6151994568438967664

2018年8月10日

地產才是港鐵的主業

【明報專訊】港鐵(0066)復牌,只跌了2.5%,相比起其醜聞之大,跌幅也可算是輕微之極。看長一點時間,距離今年高位,也只是跌了10.89%,甚至遠遠跑贏了大市,真是吹脹。

事實上,交通運輸業務在港鐵的收入來看,只佔了一部分,很多人都說,它是一個地產發展商和收租佬。近年,同步於整個香港建樓不足的大氣候,它的本地地產發展項目也不算多,至於租金收入,包括了車站商務在內,已佔了客運收入的六成;相比之下,鐵路業務更加是本大利小,又兼麻煩多多,如果不是為了政治,根本不值得去做。

業務國際化 地產發展最賺錢

再細看,它的租金收入是客運的27%,別忘記,租金其實計的是yield,如果以租金回報率2厘至3厘的yield去計算,它的物業價值還在交通業務價值之上。

除了香港業務之外,港鐵在加拿大、歐洲、澳洲、中國內地都有大量業務,增長最快的,當然是中國內地,更不消提的,最賺錢的也當然不是交通運輸,而是地產發展。

我曾經講過,像港鐵這種大規模的醜聞,按常識想,十居其十,都涉及貪腐。港鐵也許不至於貪腐,不過裙帶就難免了,否則,其經理們絕不至於多次知情不報,想來還是不「敢」報居多。連前審計署長鄧國斌、測量師學會前主席劉炳章都是港鐵董事,為何連這明顯的錯誤也忽略了?這真要留給夏正民法官查查。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33841412978&issue=20180810

香港不是哥本哈根 無車社區是東施效顰

《維基百科》對「無車運動」(car-free movement)的定義是:「……大幅減少或禁止車輛,將道路及停車場轉變為其他的用途以供民眾使用,規劃及重建土地使用方式,以方便民眾能夠藉由大眾交通運輸、步行、及單車前往都市的每個角落。」

香港的無車社區包括了珀麗灣和愉景灣,雖說是「無車」,但的士、小巴和巴士,甚至是搬屋貨車,依然可以內進,只是私家車不可以隨意進出。

現在,香港也有意把馬料水填海區變成無車社區,以減少新闢土地的車流,這裏有88公頃土地,可興建1.1萬個單位,公私營比例是六四,可容納3.4萬人居住。政府認為,無車社區可解決區內的交通擠塞問題,也可藉此爭取地區人士支持。

這裏我不講換取地區支持的政治問題,只講無車社區的可行性。

在歐洲,很多小鎮有悠久歷史,道路狹小,無車是迫不得已。在全世界,包括香港不少地方,廣場之類的大量群眾集合地方,均不准車輛駛入,也有不少步行街,中國有,香港也有尖東海旁,外國就更多了,這些也是無異議的。

搞無車運動最成功的大城市,莫過於哥本哈根,它在40年前已著手改革,效果很好……但引用這例子的人忘記了,哥本哈根雖然表面上是120多萬人的大城市,市區也有50多萬人,可是它的總面積是7,400平方公里,是香港的6.7倍,這還不算香港有4成的土地用作了也是「無車」的郊野公園。

只要到歐洲看看,它地廣人稀,縱是所謂的大城市,樓宇和人口的密集程度,也遠遠不及香港。以香港的人口密度,根本不能夠容許以單車和步行為主的交通形式,或者可以說,這種形式反而需要更多的道路,才能夠支持,哥本哈根就是好例子。

我不反對,無車社區可以優化該區的環境,但有地不用來建路,結果是令其他道路更加擠塞,又是not in my backyard的翻版。再說,去珀麗灣和愉景灣搞一次公投,我保證90%以上的人,都會贊成建路進入,因為,這可以提升樓價。再說,珀麗灣交通已證明是一場災禍!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9%A6%99%E6%B8%AF%E4%B8%8D%E6%98%AF%E5%93%A5%E6%9C%AC%E5%93%88%E6%A0%B9-%E7%84%A1%E8%BB%8A%E7%A4%BE%E5%8D%80%E6%98%AF%E6%9D%B1%E6%96%BD%E6%95%88%E9%A1%B0-137235

2018年8月9日

陳家珮和跑步上班的可能性

在我看來,香港的70位立法會議員,不管是建制派還是反對派,絕大部分都是垃圾。我寫過好幾次,香港眾志的兩大主打政綱包括「以農立港」和「杜賓稅」,前者擺明就是挑戰港人投票從來不看政綱,後者則是挑戰港人根本不知甚麼是杜賓稅,而這兩大挑戰都成功了,因為,原來港人真的是這個水平,甚至是我和很多政壇人士講起,不少還是支持「香港眾志」的民主派人士,也懵然不知有此荒唐政綱,這也證明了,香港政壇是如何反智了。

講完了「香港眾志」,為了平衡言論,也為了證明前述的大前題﹕無論建制派還是反對派,垃圾何其多,本文決定拉出新民黨的另一位智障級人馬,就是其出戰補選而失敗的陳家珮,出來鞭撻一番。

其實這是她在出選時的一段短片,本來,隨口嗡而嗡錯,人人皆有,不宜深究,可是拍成短片,作為主打,這就真的是一件蠢東西,不可救藥了。

為甚麼事隔大半年,我才拿出來講呢?第一,當時正值選戰,如果我當時寫出來,要另寫很多disclaimer,太過麻煩,不幹了。第二,很多人都知道我和她的對手任亮憲相熟,如果我寫出來,隨時要計進任的競選經費,那又更麻煩了。第三,為甚麼競選後不馬上寫呢?其實是因為忘記了,只因翻查舊檔案,咦,乜還有這一條題目未寫出來嗎?為免浪費,唯有一寫了。

說回她拍片的內容,原來是證明了跑步快過開保時捷,以來建議,政府應增加海濱長堤的連貫性,讓市民可以選擇跑步或步行上班,紓緩交通的同時,市民亦可藉此運動,令身體更健康,她更在帖文中說到︰「跑海旁其實幾舒服。」

這段片的智力低下在於,她居然不明白為甚麼跑步可以比保時捷更快﹕咪就係因為沒有人跑步上班囉!

現在去分析一個問題﹕究竟跑步上班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班,那一種更加浪費路面資源。

坐過地鐵和巴士的人都清楚明白,那種沙甸魚的慘況。此外,跑步是moving object,需要更大的空間,而很明顯,坐地鐵的速度比跑步更快,換言之,如果你坐地鐵上班,佔用路面的時間,會比跑步短得多。

所以,結論很簡單,如果人人效法陳家珮,要來跑步上班,非但不可以舒緩交通,反而令到路面情況更加惡劣。陳家珮居然連這麼簡單的道理也想不到,反而用這笨招來作為主打,說是一件蠢東、蠢東西,誰曰不宜呢?幸好她沒有當選議員,否則又會有多少dumber and dumber的蠢事鬧出來呢?

我一向認為自己是中間派,但居然不少人標籤我是建制派,這不要緊,就當我是建制派吧。也正因我是(假假地的)建制派,如此大力鞭撻陳家珮,正好證明了這也是出於善意,我都是想建制派好,才去攻擊她咋,否則她繼續代表建制派出選立法會,豈非害了大棚?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8/08/07/010096179.shtml

港鐵事件必然涉及 董事級或以上的貪腐

「港鐵」(066)沙中線工程紅磡站月台擴建工程被揭剪鋼筋事件,首先是講政府並不知情,日前在記者招待會,主席馬時亨又指董事局並不知情,分判商中科興業則非但撇清了自己的責任,更直斥港鐵的工程部門猶如「土皇帝」,以為可隻手遮天,並稱「要承擔責任的人和機構,始終都要負上應當的責任,逃不了。」

似乎,在這事件中,承擔責任的將會是幾位剛剛辭職了的高層、禮頓亞洲、港鐵的工程部門,以及它的「外判責任」文化與制度。

以上說法,在我周顯大師的看來,全是bullshit。外判工程有甚麼問題?新鴻基不外判嗎?太古不外判嗎?基本上,所有發展工程,都需要外判,所以,這不是外判的問題,而是港鐵的問題。我告訴大家,通常發生連串這麼重大事件,只有一個可能性,就是貪腐。

我當然不是認為,港鐵的某些人是收了錢,貪腐也不一定要涉及收錢。通常在這些情況,是皇親國戚,在選擇外判工程商時,有意去益友好公司,也正因這些公司和高層相熟,中層管理就是發現了有問題,一是不敢向上頭通報,二是通報了也沒有用。

我當然相信馬時亨的說法,董事局並不知道這些事,可是,在找外判商的過程中,董事局有沒有關照過自己人?別跟我說,外判的招標過程是公平公正公開,稍為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在政府招標的世界,可以列出某些特殊條款,是只有自己人才最合資格,例如說,要求某些工程設備、經驗,又或者是公司規模,都可以有效地把非屬意的公司卡掉。

(舉兩個中標個案,一次是投地招標,要求中標後幾天內付款,涉及金額以十億元計,當時只有某地產商剛剛賣出了新樓盤,只有它才有這筆巨大現金。另一次則是要先付出逾千萬元的投標費,投標不成,就要泡湯,這保證了只有打籠通的人才敢去投。)

我當然也不相信,工程部門可以隻手遮天,問題只在於,外判商是哪位高層/哪位董事的friend而已。如果無法指證,把整個董事局全換掉,也不失為有殺錯,無放過的明智之舉。因為,照我的意見,這必須是董事級,甚至是以上人物,才罩得住如此猖獗的偷工減料文化,而且還不是單一事件,而是近年以來,均是如此。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B8%AF%E9%90%B5%E4%BA%8B%E4%BB%B6%E5%BF%85%E7%84%B6%E6%B6%89%E5%8F%8A-%E8%91%A3%E4%BA%8B%E7%B4%9A%E6%88%96%E4%BB%A5%E4%B8%8A%E7%9A%84%E8%B2%AA%E8%85%90-136985

四叔公司有人情味

【明報專訊】有朋友搞promotion公司,專門同地產商合作,他說,最好人的是四叔的公司,很有人情味,至於有些華資地產商的經理們(名字不能說),會壓榨到盡,令到他們無啖好食。所以他希望四叔無病無痛,長命百歲。

那天上廣州談點事,對方問我,有沒有興趣到內地發展,我說,開拓內地市場,誰不想呢?只是我的普通話不好,又兼活得太過舒服,身處comfort zone和lazy zone之內,焉有決心打內地市場呢?

這就是我向來的說法,打內地市場,要把自己變成一個內地人,一個星期至少在內地住3天,對於我這種年紀來說,未免太辛苦了。

內地「事件營銷」 百萬元起跳

然後我們講到打造名氣,我說壞新聞至少比沒新聞好,殘廁Coffee都算是彈起了,幾年前的少年股神,負面新聞猛出,都賺到幾百萬元,對方說,在內地這有個專門名詞,叫「事件營銷」,有專人負責,一單個案,收費100萬元起跳……在內地,真的是分工仔細,什麼都有專業,我估計「蛇精男」之類的,也是精心設計的佈局。

這次去廣州的兩項小經驗是:第一,去了天河區的東海吃飯,竟然覺得不錯,比香港的要好得多;第二,廣州東站的環境都幾惡劣,看來去廣州,都是中港牌比較舒服,不過車廂就當然直通車坐得夠定啦!

記得2002年拍《功夫足球》,那位少女製片介紹我去惠食佳吃飯,吃過覺得麻麻,但日前居然獲得了米芝蓮一星,當地沒有二星、三星,一星已經是最高榮譽了,只可惜這次沒有機會再光顧。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33754352736&issue=20180809

2018年8月8日

證監新主席誰來當?

想不到專欄內容,唯有看周一的《蘋果日報》找題材。
第一則:「翻查有逾7萬名實物股東……不少公屋、居屋股東均持有大手匯控(005)。」
原因是,揸實物股票,可逃過資產審查,如果把錢存在銀行,又或者買樓,肯定列為富戶,甚至會沒收公屋。
第二則:證監主席唐家成將於10月退任,前主席梁定邦希望下任主席「識講中文」,協助行政總裁歐達禮與中證監高層溝通。
吓,主席地位不是高過行政總裁的嗎?為甚麼反要「協助」?再看,梁定邦所說的「中文」,指的是「普通話」。梁定邦和唐家成是講英文的半唐番,歐達禮是西人,李小加來自大陸,計我話,下屆證監會主席應該以廣東話為第一語言,香港利益為優先,我建議,我個friend,李君豪。
第三則,同行高明建議,政府將港鐵(066)股票全數派給香港人。我向來贊成派錢,但只同意派大部份,不派全數。財技精萃,就是持股少而保控制權。港府有75.19%港鐵,每人派一手500股,仍持有24.4%,依然是最大股東。

周顯
投資者、八卦公、知識分子
phemey@gmail.com
本欄逢周三刊出

https://hk.appledaily.com/finance/art/20180808/20471660

倫敦金細價股 同食物鏈

【明報專訊】昨天講起倫敦金和股票的synergy,其實從搞倫敦金而變成炒股高手,也大有人在,而且做做吓,因為炒股票太過成功,連倫敦金都放棄不做𠻹!

從肉食鏈的角度看,倫敦金是最低層,因為太多鑊氣,會招惹很多麻煩,高一層就是細價股,玩細價股發達的人,就去放貴利,支持新晉的細價股莊家,自己只賺利息,和提供基建服務,不用在前線劈來劈去,危險的事,留番勇猛的下一代去搏。

很多港老牌地產大亨 「做細價股」出身

至於到了最後,就梗係做地產發展啦!香港有幾多地產大亨,都是做細價股出身,不過在幾十年前,炒一隻股票的利潤,已經足夠買一幢大廈,現在炒股票的利潤,只夠買一間豪宅而已。

不過,你可能會說,有很多老牌地產大亨發迹的時候,都沒炒過細價股喎!在這裏,我又要講番,1970年代上市的很多股票,炒法同今日的細價股都沒有分別啦!再講,有人是搞外圍馬發達的,唔通會講畀人知咩!

最後當然不離我的口頭禪﹕有些搞地產的人看不起炒細價股的人,認為太cheap,我的回答是,好多炒地產嘅咪又係靠高官,搞掂上頭,唔通唔使出術咩?搞細價股不過是影響到爛賭的人啫,但地產商搞到貧無立錐,民不聊生喎,講到罪大惡極,炒細價股又點及得上他們呀!我試過,兜口兜面窒個富二代,都是先撩者賤啫,你睇我唔起,我咪窒到你飛起囉!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33668124326&issue=20180808

貿易戰中國只會中度外傷 不會致命

中美貿易戰的影響和傷害究竟有多大?要回答這問題,非但要有經濟學知識,還要有一點常識。但很多評論員,也許有點知識,卻偏偏缺乏了常識。

我在這裏先不說貿易戰到底會怎樣打下去,因為我是樂觀派,傾向於兩國的火炮開盡後,便會和談,美國大選之前,一切便告明朗,雙方大和解,雙贏收場。現在先假定開火大戰的情況不變。

首先,現在大家所用的火力只是加關稅,並非禁運。就5,000億美元貨品加關稅的結果,不是就此失去了5,000億美元的出口,而只是失去了其中的一部分而已。反過來說,中國對於美國入口貨品的報復性關稅,固然也是失去了部分入口生意,但國家收了錢,也充實了國庫,並非完全無利。

第二個問題,是假如中國失去了某比率的出口,將是永遠失去了這些收入嗎?我的說明是:假如你失業了,究竟有多大的損失?

你當然馬上會損失了你的薪水,但你也不會永遠失業,當你找到新工作時,無疑,這份新工作的薪水,多半比不上舊工作,但兩者的相差只是其差價而已。換言之,你失業後,損失就是未找到新工作前的幾個月(?)薪水,以及其和舊工作的差價。

貿易戰的結果,也是這樣。一些公司的收入少了,另一些公司會因而倒閉,但不久之後,企業會找到新的商機,員工也會找到新的工作。經濟轉型需要時間,但只要有時間,也肯定可以做到經濟轉型。

中國不像日本,日本國內的基建、消費已到了極點,一旦失去了某些出口,就是失去了。但是,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出口導向,國內消費比率不足,基建也不足,這些年來,它正是致力於發展內需,令到經濟結構更加平衡,例如由淘寶網構成的內需消費網絡。事實上,在2007年之後,它已經關掉了不少在東莞的血汗工廠。

因此,當貿易戰發生後,中國仍然可以把企業和工人轉移到其他內需工業,雖然,收入也必然大不如前,但至少不致於構成大規模的失業。簡單點說,貿易戰只會為中國帶來中度外傷,至於貨幣戰,以今日中國的封閉金融系統,縱然受擊,也只會中度受傷,不會致命。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8%B2%BF%E6%98%93%E6%88%B0%E4%B8%AD%E5%9C%8B%E5%8F%AA%E6%9C%83%E4%B8%AD%E5%BA%A6%E5%A4%96%E5%82%B7-%E4%B8%8D%E6%9C%83%E8%87%B4%E5%91%BD-136813

2018年8月7日

為方便做嘢 蝕錢搞一號牌

【明報專訊】有一個會員,是在內地搞倫敦金的老闆,為什麼要加入敝會呢?皆因他正想買一個證券一號牌,投身股票行業,還問我究竟搞一號牌,有何business model可以賺錢呢?

我的回答是:現在搞一號牌,不可能賺錢,唯一的賺錢方法,是幫莊打成交,但利潤也不高。

問題是:如果有蝕無賺,那為何要搞一號牌呢?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幾乎全都是「羊毛出在豬身上」。

例如說,有某名大莊家炒股票贏了很多錢,有大把現金,搞了一個一號牌,本來想用來借孖展給客戶,賺點利息,誰知有某隻股票大跌幾十巴仙,他輸了幾百萬元,數目雖然不大,但已足以遷怒於其經紀,也對放孖展有點心驚驚,不敢再搞了。

某位專門接受按殼借貴利的,有一號牌,都不過是為了方便債仔做嘢,作為客戶服務的一部分而已。又有些老闆自己擁有上市公司,也經營一家證券行,是為了方便做嘢,反正搞一家證券行只要千來萬元,一個月成本三幾十萬,也不用太多錢。

倫敦金老闆要一號牌 形象都好點

此外,有的人同時又撈賭,又賣珠寶,又搞電影娛樂,如果也有證券公司,可以有synergy,因為股票戶口同時也是大數據;打個比方,如果某名客戶有幾億元股票在戶口,放幾百萬元marker給他賭錢,再任他拿走一兩千萬元珠寶,都沒有風險吖!

至於倫敦金老闆買一號牌的,也大有人在,原因很簡單,有多個股票牌,公司的規模好像比較大,形象好點,生意都做多啲啦!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33581266131&issue=20180807

邪星是黑星,啱feel就上床

我有一個好朋友,賺到第一桶金時,沉迷女色,這當然不是罪過,問題在於,他所沉迷的女色,都是「邪色」,就難免累及事業了。

究竟甚麼是「邪色」呢?根據我的經驗,女子為人純品,努力上進,不會胡亂花錢,也不會胡亂媾仔,而且一心向你,這種女仔,黑極有個譜。但是,如果有一條女,早上不上班,日日蒲老蘭,一夜情當食生菜,這種女人,也不可能是旺夫旺男友之相。請記著,娶妓女為老婆的事業成功機會率,遠比娶蒲女的成功機會為高。

令這位朋友墮入深淵的邪花一共有2位,今天先說其中一位。

這位的樣貌算是中級以上,她沒有職業,認識男朋友,當然要男友付錢去支付其生活費。這當然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她同男仔上床,講的是feel,換言之,只要當晚有一條仔「啱feel」,陪她喝酒玩樂一整晚,就可以一夕春宵,但縱是其男友,每月支付薪水,只要當晚沒feel,男方縱然㷫合合,也只是「多此一舉」而已。

這種沒有確定性的行為,當然是很不專業,趕客的做法。

正如前文所言,凡是邪花,運氣都不好。我的朋友本來在股壇上節節取勝,同她在一起之後,迅即反勝為敗,輸了不少錢。奈何色字頭上一把刀,到最後還是因為識了另外一位更邪的邪花,才忍心同她分手。

這位被飛了的邪花,後來認識了另一位男友,未幾,該男竟然生了血癌。初步醫療後出院,又同她一夕春風,結果血癌復發,死了。說回我的那位朋友,後來又有一役大輸,當晚居然又偶遇了她,他對我說﹕「她真是黑星!踫到她就倒霉!」

我說﹕「如果你在早上踫到她,中午輸錢,她就是黑著了你。但你是當日白天輸光了錢,晚上才踫到她,這叫做時運低。」這純粹是邏輯問題。

周一的心水股票是「FSM Holdings」(1721),祝大家好運!

http://nextplus.nextmedia.com/columns/%E8%82%89%E9%A3%9F%E4%B8%AD%E7%92%B0/20180807/611535

被坑掉了的不雅評審還有無數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小說《刺殺騎士團長》被淫褻物品審裁處評為「不雅」,即是小說必須包膠袋出售,多名文藝界人士斥淫審處裁決令到香港蒙羞,香港文學館11日內收到超過2,500個簽名及19個團體聯署,要求淫審處撤回裁決,並公開交代相關審裁理據等……這事件居然還變成了政治事件,因為村上春樹曾經公開支持「佔中」,因而被人「懷疑」兩事有著看不到的關係。

在這事件中,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理由,就是村上春樹在香港文化界的崇高地位。我常常說,如果要成為文藝青年,有兩個現代作家是必須看的,一個是村上春樹,另一個是米蘭昆德拉,前者的讀者尤其比後者多。(如果要我多數一位,就是意大利的Umberto Eco。有趣的是,這3位大作家都沒有得到過諾貝爾文學奬。如果要再讀早一點,可加上卡夫卡和馬奎斯,讀了這5個作家的幾本成名作,才可以勉強自稱為「文青」。)

基本上,你得罪了村上春樹,也即是同全港文化界開拖了。還有一點基本知識,村上春樹的所有作品,都有點咸咸地,所以,如果用這標準來評定,很多村上作品都要包膠了。不過,相信淫審處的評審員並不知道以上這些。

查淫褻物品審裁處成立於1987年,每年均要審裁數以萬計的個案,職責繁重,是厭惡性工作,而且酬勞不高。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在2015年為《淫審條例》修例提出建議,包括把審裁員總人數,由500人增至1,500人,及把淫審處每次聆訊的審裁委員人數,由最少2人增至最少4人,但至今仍然未有修訂。

這牽涉到一個原則性問題﹕從審裁的角度去看,是由一個ordinary people用普通人的眼光,去評定一件物件是否淫褻,因為物件是給普通人看的,所以不能由專家去評定。這個原則,好比陪審團也是由普通人組成,不是由法律專家組成。所以,如果像有人所言,由有專業藝術資格的人去作出審裁,是失了其本意。

淫審處把藝術作品評審為「不雅」,也並非第一次。1994年,香港藝術館展出的文藝復興時期雕像大衛像,由於以裸露性器官,被評為不雅,裁決後來被香港最高法院推翻,法官判詞為「任何有理智者都不會將大衛像視為不雅。」1995年,中環某商場展出的英國女雕塑家Dame Elisabeth Frink的裸男銅塑「新人」以裸露性器官為理由,評為不雅,要求為其遮掩下體,否則不得公開展覽。2007年,將《中大學生報》情色版些涉及雜交、亂倫及人獸交的問卷評為不雅,明年高等法院指淫審處作出評級時並沒有指出《中大學生報》哪一部分不雅,構成不公平,宣判《中大學生報》前總編輯提出的司法覆核勝訴,撤銷有關評級。

大衛像和《中大學生報》事件,都是打上高等法院,才獲勝訴。但其實覆核的第一步,是由審裁處要行公開聆訊。公開聆訊必須由主審裁判官與最少4名審裁委員參與,委員成員來自社會各階層,各個年齡組別、職業和專業,並且必須由終審法院首席法官委任,任期為期3年。

記得當年《YES!》曾經有過一宗覆核,案情是它把整份家計會的性教育宣傳小冊子幾乎是copy了,結果也是被評定不雅。它當然不服啦,因為這明明是幫家計會宣傳,但是一審再審,也是輸了,皆因你要重審推翻舊裁決的機會率,是零,事關這是以普通人的角度看來是不是不雅,審裁員是普通人,只要普通人覺得不雅,它就是不雅了。

被裁定不雅,罸款數千元,《YES!》打這宗官司,花了六位數字,但要打上高等法院,就要七位數字,《YES!》想了又想,還是決定不打下去,賠錢算了。相對來說,有人支持打到上高等法院的大衛像和《中大學生報》,以及鬧大了的村上春樹,是幸運的了,更多的是無權無勇的,被坑掉了,也沒人知道。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8/08/07/010096093.shtml

楊過和郭芙結婚生子

在2007年前,我自認是香港前幾名的飲食專家,差不多沒有人比我去過更多的著名餐廳了。但是,在這十年間,香港人的飲食知識突飛猛進,我並沒有退步,但其他人卻進步了,現在別說是前幾名,就算是前幾百名,我也不知能不能得上。
我在幾歲時,已讀金庸小說,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我自認沒有人比我更熟悉金庸小說。但到了今天,大量金庸專家湧現,很多研究得極度透徹,例如說,新垣平博士的研究,我便佩服到了五體投地。現在我別說是第一,第一千還未夠得上。不久前,馬家輝博士同我提過,搞一個以金庸小說為主題的博客,我自問程度不夠,不敢答允。
有一個人叫「陳墨」,是一位學者,寫了好些研究金庸小說的專書,金庸對他的評價是其「功夫深」。他寫過一本叫《細讀神鵰/問世間情為何物》,講的主題,就是楊過和郭芙的關係。
很多人以為,《神鵰俠侶》的女主角是小龍女,但真的是嗎?
《神鵰俠侶》的故事,其實是圍繞著楊過和郭芙而發生的﹕楊過在桃花島、被砍斷手臂、小龍女被毒針所傷,每件大事,都有郭芙的參與。後來他為郭襄的準備的三件生日禮物,究竟是為了郭襄,還是為了郭芙?到了最後,郭芙在心中表白了對楊過的愛意,如果目的是直說,那就是低手了,但如果是為了反過來表達楊過的心中也是如此,才是高手。
到了《倚天屠龍記》,本來倚天劍和屠龍刀是用玄鐵重劍所鑄,新板改為用君子劍和淑女劍。我在幾歲讀到這段時,已有點奇怪﹕楊過和黃蓉的關係不深,為甚麼要幫助她製造這兩件神兵?再說,郭襄找來找去也找不到楊過,為甚麼他會走了去和黃蓉商量這件大事呢?
在書中出現的那個黃衫女子,講明是「神鵰俠侶」的後人,她懂得《九陰真經》,但楊過只學了其一部分。她是丐幫的保護者,但楊過和丐幫的關係不深。再說,她的出現,實在太過無厘頭,所以我認為,這角色的作用,是間接講明了楊過後來娶了郭芙。至於小龍女的下場,估計是因為改變了生活環境,因而再度毒發,因為《神鵰俠侶》並沒說她的毒是醫好了,只是說沒有再發而已。
在網上,很多人評論這個問題,自然有正有反,有信有不信,但我從寫小說的角度去看,如果楊過喜歡的人是郭芙,故事會更深入、更立體,好比新版《碧血劍》的袁承志改為喜歡阿九,但卻與青青在一起,這也是比較好的橋段。

http://www.winmoney.hk/famous/%E3%80%90%E8%82%89%E9%A3%9F%E9%87%91%E8%9E%8D%E5%9C%88%E3%80%91%E6%A5%8A%E9%81%8E%E5%92%8C%E9%83%AD%E8%8A%99%E7%B5%90%E5%A9%9A%E7%94%9F%E5%AD%90%EF%BC%88%E5%91%A8%E9%A1%AF%EF%BC%89%EF%BC%88%E7%AC%AC18/

金門的供水與其法理地位

剛過去的星期日,福建省正式向金門供水。

這項工程在1995年開始商談,一直未能談妥,工程在2015年的「馬英九末期」才簽約動工,快速完成。

供水由泉州的山美水庫引水,經晋江供水系統,再集合幾個水源,經廈門傳送到金門。福建省的水資源分佈不均,山區雨量多而沿海雨量少,晋江是水資源緊張區,廈門則是最高級別的貧水區,也要負責供水。

金門買水的價格是2元人民幣,福建沿海城市是3.6元,參考香港則是接近5元。金門向來缺水,除了水庫和地下水,海水化淡的成本兌換了人民幣成本是5至8元,從台灣供水,價格是向中國買水的20倍。毫無疑問,這次是中國的有效統戰,怪不得綠營在二十多年來竭力阻止此事,而在可見將來,「三通」的其餘兩通:通橋和通電,相信也會陸續成事。

金門戶籍人口約10萬人,常住人口約6萬人,人均收入在全台灣排行第5,最有名的物產是高粱酒,耗去了三成用水,以及用炮彈殘骸造成的菜刀,據說質量甚佳。它是對抗共軍的前線,當年曾有13萬駐軍,現在剩下不足1萬。

去年12月21日,本欄寫了「台灣武統關鍵點在金門和馬祖」,因為金門從來未被日治過,語言也不像台灣本島的「日語化」,反而和閩南語完全相同,而其選舉被藍營壟斷了九成票數,只有一個民進黨的立法委員。

講到歷史和法理,《馬關條約》只割讓了台灣和澎湖,金門從來都是中國領土。二戰後,蔣介石的中華民國以盟軍身份,佔領台灣和澎湖,1952年日本和中華民國簽的《中日和平條約》(即俗稱《台北和約》)只講出了日本放棄了台灣和澎湖,甚至連1979年美國的《台灣關係法》,也只包括台澎,沒有提到金馬。

簡單點說,金門根本就是中國的領土,香港人也許沒有這基礎知識,但金門人心知肚明,縱然中國明天就派兵來取金門,美國不會干預,台灣本島軍隊也不會來助,因為「中華民國在台灣」根本沒有任何法理基礎,去統治金門,中共之所以不取回金門,只因要利用這隻「手」,去縛住台澎而已。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9%87%91%E9%96%80%E7%9A%84%E4%BE%9B%E6%B0%B4%E8%88%87%E5%85%B6%E6%B3%95%E7%90%86%E5%9C%B0%E4%BD%8D-136665

2018年8月6日

論4天工作周的增進福祉和生產力

在中國古代,官員大約每5天至10天有一日休假,至於其他的工作者,則沒有例假,只有在大時大節,才能享有假期。至於外國,則拜基督教所賜,絕大部份的工種,都有星期日的假期。

外國大約在十九世紀末期,開始有5天工作周的建議,美國的第一間實行5天工作的企業,是在1908年,後來在1938年的《Fair Labor Standards Act》,把標準工時定為每周40小時,加班費是薪水的1.5倍,即是正式把1周5天,每天8小時定例了。

小時候,記得幾乎全部香港公司都是5天半工作周,少年時,則外國公司是5天工作,華資則是5天半,有的卻是長短周輪休。香港政府的實行5天工作周,是在2006年,反而是中國政府,在1995年,已經改為5天工作了。

總括而言,人類越是文明,便越能改進我們的生活,工作日數越來越少,是大趨勢。在日本,Uniqlo、KFC等大公司,已實踐了4天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日前發佈《休閒綠皮書:2017~2018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建議在2030年起實施4天工作制……

很明顯,在未來世界,4天工作周應該是國際標準。

如果4天工作周是為了人民的福祉,又或者是,當人民閒暇的時間增多了,也會增加消費,如前述的《休閒綠皮書》說,2030年內地的GDP大約有50%來自於休閒產業,民眾消費支出有50%用於休閒消費,國土也有一半面積用於休閒。因此增加假期也會促進了整個社會的經濟流通……以上說法,應該錯不了哪裏去。問題在於,也有人說,4天工作周可以增進工作效率,這,真的可能嗎?

在分析這問題之前,且讓我們審視一個例子﹕

新西蘭信託公司Perpetual Guardian全體240名員工,實施每周工作4天,實驗時間是8星期,由奧克蘭大學科研人員負責監督實驗過程,結果是﹕這做法提升了員工和公司配合度,更大幅紓緩員工壓力,生產力不跌反升。對比先前5天工作周時,員工對「工作與私人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滿意度是54%,新制度下,滿意度升至78%。

根據這公司的創辦人Andrew Barnes的說法,員工的工作熱情增加了:「他們知道假期變長了,因此工作效率也提高。」他指出,公司不希望單純以工時來衡量員工表現,而應以產量為標準。這計劃最初整個管理層均認為不可行,但Barnes堅持實驗,他並且會建議未來全面實施4天工作周,甚至推廣至新西蘭所有公司。

以上實驗,雖然被廣泛報導,但顯然是誤導了。

如果員工明知道假如這實驗成功,將會令到自己在未來可以享受到4天工作周,他們當然會拼命工作,增加生產力。可是,假如4天工作周成為了常態,這股動力就會馬上消失。

現在又回到了幾十年前,那時外資公司員工不但薪水比較高,而且5天工作,享有這「福利」的員工,自覺有優越感,也對公司更有歸屬感,因此,生產力也會比較強。但是,現在5天工作周已經成為了常態,再也不能對員工產生優越感和歸屬感,因此,如果實行4天工作周,又回到了另一個循環﹕初期對於某些早實行的公司,會有以上效應,但當全面推行、家家有求之後,這效應也將會消失了。

現在繼續深入探討4天工作周的生產力。

第一條是邏輯題﹕如果5天工作比6天更有生產力,4天又比5天更有生產力,那麼,3天會不會比4天更有生產力?2天是不是又比3天更有生產力?這其中,肯定有一個最優的工作天數/生產力比例,但暫時還未有人能夠計算出來。

第二條是經濟學題﹕理論上,只有邊際效用大於0,工作時間越長,總生產力越高,這條定律顯然和「4天工作更有生產力」是互相矛盾。當然,這也不排除如果連續工作了5天,會影響到放假3天後,下一周再開始第1天工作後的工作效率,這又得要另外的科學研究,才能得出結果。至於總工作日數和總生產力的互動,下文會再有分析。

第三條是語意題﹕效率和生產力的意涵並不相同。你A君的工作很有效率,小時的產出是100元,每周工作1天。B君沒那麼有效率,每小時產出是80元,但每周工作2天。相比,A君的效率更高,B君的生產力更高。有關這兩者的分析,實證經濟學已經有了大量研究和理論,例如input和output,inspiration和perspiration,法國人的效率高但工時短,東亞經濟奇蹟,以及現在的中國,不過是靠著工時長而已……不過我也可以告訴大家,在很多的計算,總生產力、總產出,就是一切,一個生產力很高的懶人,不管怎去分辯,始終是一個窮人。

第4條是選擇題﹕一年有52個星期,4天工作周,即是多出了52日假期,如果讓員工自由選擇,他寧願多出52天的大假,還是寧願每周4天工作?又或者從另一方面去看,52天大假和4天工作,兩者相比,哪一種的生產力會更強?

第5條是生理題﹕人在放鬆心情後,即是假期後,生產效率可能會提升。但從另一方面看,放假也會令人的效率降低,廣東話有「放創晒個心」的說法,像彈琴這種專門性行業,幾天不練,已經會有退步。

第6是個別工種的分別﹕像編劇、廣告這些創作行業,需要休息來叉電、獲取新靈感,上班的日子少點,的確有可能增進效率。有些需要連續性腦力勞動的工作,例如編劇,照我本人的經驗,很可能是連續多天少眠少休地持續工作,完成後,又連續休息多天,才是最有效率/生產力最高/質素也最優的方式。但是,如果是開的士,那就應該是工作時間越長,總生產力越高,前題是睡眠時間足夠,不致於影響了駕駛安全。

第7條是心理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心理狀況,因此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最優工作時間,這個人分別,只有用統計學,才能計算出最優工作日數,一定有的人5天工作周的生產力較優,也一定有的人4天工作周生產力較優。就這一點,我對某位學生說過﹕「只有個人紀律最高的人,才適合做自由工,懶散的人則適合朝九晚五,有人管束。」同樣道理,對懶人,5天工作周比4天工作周更有生產力。

第8條是心態問題﹕大家都知道,當老闆,勤力,成功機會率更高。有的老闆,表面上無所事事,但其實24小時都在想著工作,和朋友聚會是談生意,看到甚麼都想到新商機,腦中無時無刻都在想著改進公司的經營,何鴻燊常說的「有隔夜心」是也。同樣道理,如果公司員工也有「隔夜心」,那他的肉體回到公司上班,抑或是在家裏工作,其實差不了多少。我搞的合眾會,有兩個兼職員工,每周只上班一天,主要是開會交流工作狀況,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在家裏完成,效果也很好。但這只適用於團結性很高的小公司,大家不妨想想,如果政府公務員也用這方法,將會有甚麼後果?

討論到最後,我要轉引某報在上述4天工作報導中記者的夾敘夾議﹕「……很多時我們都會把工作帶回家中做,當做好了,就算你有多累,第二朝個人又要出現在公司。其實你會不斷反思人生,為什麼要有固定上班時間,明明自己做好所有東西,但有時其他同事未走,你又要坐在寫字樓,以免早走令同事誤會你在偷懶。所以四天工作制其實可以讓員工自己安排好該星期的先後次序,提高工作效率。」

這段引文相信代表了不少打工仔的心聲。第一,正如前言,如果某位員工很有自律,4天工作周和5天工作周的分別不大。

第二,如果某位員工常常完成了工作,但還未到放工時間,這證明了,這公司的管理大有問題,要不他是冗員,要不就是他的工作效率很高,公司未能善為利用,當然,有生產力的員工不止要「加辛(苦)」,還要加薪。記得當年有人對我說過,林山木夫婦辦《信報》,如果見到某位員工工作完畢沒事幹,便會叫他譯一段稿,不浪費一點人力。

第三,這位記者的說法只對了一半,如果自己早走,最大的問題並非同事以為他偷懶,而是會敗壞了士氣。所以,從管理學的角度看,如果公司老闆每天晨早回去,而且認真工作,同事們的士氣和生產力也會提高。從產權經濟學的角度看,根本的問題在於為甚麼成立公司,讓所有人集中在一個地方工作,會提高效率,這就是「公司的本質」。

結論是,我贊成在未來,人類的工作日數和時間應該減少,一來可以增進人類福祉,二來可以幫助消費,促進經濟。

事實上,由於生產力增加得太快,減少工作已經是不可避免的大趨勢,甚至可能會出現大量長期自願失業人士,他們貧窮,但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無憂,換言之,廢青/廢老很有可能成為與社會共存的常態……然而,如果認為4天工作的生產力高於5天工作,這卻是違反常識。

http://www.thinkhk.com/article/2018-08/06/28564.html


FSM大部分配售股票原封未動

股市不景,但作為股民,又要維持市場觸覺,上周五晚上和周六中午,和會員們開會,我講出我的策略,就是避免長揸優質股,集中精力以日、或星期作為持貨時間,去炒新股和半新股,小本買賣、快出快進,不求賺大錢,只求保持對股市的感覺。

(很多人就是在熊市時完全離場,固然是把損失減至最低,但到了牛市重臨時,因為生疏太久,失去了市場脈搏,牛市一期時吃不到頭啖湯,等到重拾market feeling時,已是牛市三期了,反而損失更大。)

「FSM Holdings」(1721)是精密工程的鈑金製造商及精密機械服務供應商,基地在新加坡,在馬來西亞柔佛也有生產設備……直接點說,又是近來流行的新馬啤殼上市公司。

它在7月16日上市,發售2.5億新股,每股定價0.53元,由於同期太多新股上市,扯乾了資金,令到它只有8.77倍超額認購,結果以近下限定價。

上市當日,它的波幅是0.56元至0.68元,收0.61元,0.98億股成交……對不起,本文將會很多數字,皆因分析這股票得用交易員分析法,因此必須有數字。

(按:讀過我的課程的人都應學過,分析股票一共有3種方法:分析員,analyst’s approach,用的是會計學,財技員,corporate finance approach,用的是心理學,交易員,trader’s approach,用的是數學。)

其後一日,成交是0.91億股,波幅是0.5元至0.69元,收0.56元。如果單看頭2日的走勢,不好也不壞,但在其後的3星期,除了7月24日的0.45億股之外,完全沒有像樣的成交,股價穩升了上來,而且還有4天升破0.7元的高位,這走勢就很亮麗了。

對照上市當日和上周五的中央結算紀錄,估計配售的股份大約只沽出20%左右,大部分的股票還原封不動在配售者的手裏,因此預測它最少還有一段時間可炒。我是在一星期前,以0.62元買入,也是在該價位提醒會員們上車,有份買入者均有小利潤……在這市況,有少少錢賺,已經很不錯了。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fsm%E5%A4%A7%E9%83%A8%E5%88%86%E9%85%8D%E5%94%AE%E8%82%A1%E7%A5%A8%E5%8E%9F%E5%B0%81%E6%9C%AA%E5%8B%95-136470

樓巿大牛巿的炒家墳墓

【明報專訊】傳媒報道,玩具城(Toy State)主席鄭躬洪正「一間不留」放售九龍站及尖沙嘴7個豪宅,其中名鑄一個低層D座單位,日前以1950萬元公司買賣形式成交。這單位是他在2009年9月以1730.8萬元購入,帳面獲利219.2萬元,升值13%。

由於以公司形式買賣樓宇可以省掉印花稅,對海外買家尤其有利,從這角度看,這個名鑄單位持貨9年,基本上是蝕讓了。在這個樓市大升市中,委實罕見。

玩具鄭名鑄持貨9年 僅升值13%

當年名鑄開售,我有一個好朋友,是新世界發展(0017)的友好,買下了一間,作為second house(其實不止他,好幾個「新世界朋友」都買了)。我說我不喜歡名鑄的location,中環來不方便,相比之下,我寧願要九龍站,一過西隧便到。他卻說,如果坐港鐵,則名鑄更方便。

查實這種「炒家墳墓」,雖在大牛市中,也有不少,例如比華利山別墅,便是最佳例子。我搞的合眾會,有一名會員搞村屋起家,近年也出不了貨。我很喜歡君臨天下,如果當年沒有金融海嘯,已經買了,但這10年來,升幅也很小,遠遠跑輸大市,不過其實整個九龍站也跑輸大市,10年前覺得這裏的樓很貴,現在則覺得便宜了。

九龍站近10年跑輸大市

我和鄭躬洪鄭躬明兄弟,都是點頭之交。鄭躬洪吃過兩次飯,大家都算好傾,本來約了擇日再吹水,誰知又沒了下文,也已經是一年前的事了。鄭躬明十幾年前間有見面,好像還鋤過弟,上一次見面是幾年前,在尚興碰過面,打過招呼。這兩兄弟都是駐顏有術,非常靚仔,哥哥搞一下髮型,其實還是可以溝死女的那種……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33494530783&issue=20180806

2018年8月3日

日本黑社會是合法 鼓吹獨立是否煽動顛覆?

香港民族黨被政府根據《社團條例》第8條,擬基於國家安全而禁止該黨運作,這事件也和其他所有的政治事件一樣,引起朝野雙方激烈爭辯。本文並不打算對這事件有任何立場性評論,只是從邏輯角度,和基於一些客觀事實,去陳列理據。

大致上,反對政府行為的說法,是民族黨只是鼓吹,並沒有實際暴力行動,因此不應禁止。支持政府的人認為,鼓吹本身,已是犯罪,有一位仁兄舉出了黑社會斬雞頭儀式作例子,皆因這些儀式本身並無任何暴力侵犯行為,甚至也無煽動,單單經歷這過程,已足已構成犯罪。

把民族黨和黑社會比擬,的確十分有趣,然而,我也可以告訴大家,在某些國家,如日本,組織社團是合法行為,像山口組,便是大搖大擺的正式活動,甚至有專門雜誌,去報道黑社會的人事狀況,在新宿的便利店公開發售。這其中的邏輯很簡單:人民有結社自由,社員如有犯罪,便可因應該罪行而控告他們,但社團本身卻是無罪。

所以,在自由社會,的確存在合法的黑社會,人們以此來附比民族黨,至少,這並非普世通行的大原則。
第二個問題是:民族黨鼓吹香港獨立,是否犯法?鼓吹犯法行為,簡單至像民族黨常做的事,只派傳單,那又是否犯法呢?

據警察送上門的通知書,指民族黨煽動顛覆,這是刑事罪行,查當年暴動時的曾德成,也是只派傳單,便被監禁兩年了。法律的邏輯是:如果一項行為是犯法,煽動該行為也是犯法,換言之,當年的暴動是犯法,因此,曾德成的煽動暴動也是犯法。

然而,如果鼓吹獨立就是煽動顛覆,把它寫進民族黨政綱,以至於派傳單,理應馬上拘捕陳浩天,順便也一併拘捕其發言人周浩輝,為甚麼只禁止民族黨,而不去拘捕其主事人?這中間顯然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最後說的是,民族黨既不獲政府批准登記為社團,也不准登記為有限公司,固然,《社團條例》也適用於未註冊社團,因此可用第8條來控告,不過,也正是由於它無法註冊,所以,不管有沒有這次控告,它根本就是非法社團。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97%A5%E6%9C%AC%E9%BB%91%E7%A4%BE%E6%9C%83%E6%98%AF%E5%90%88%E6%B3%95-%E9%BC%93%E5%90%B9%E7%8D%A8%E7%AB%8B%E6%98%AF%E5%90%A6%E7%85%BD%E5%8B%95%E9%A1%9B%E8%A6%86%EF%BC%9F-136258

貨源落散戶手 炒上無着數

【明報專訊】好拍擋何尚啟問我對於小米集團(1810)的看法,皆因在此股上市時,他買了一些。我說,我很少看這些大股票呢!不過,為了好朋友、好拍擋,還是勉為其難,略為研究了一下。這裏我不講對小米產品和市場的分析,相信讀者對此的認識比我更深得多。我只是純從炒股票的角度去看。

首先是中央結算,它的原始配售,例如大摩細摩高盛等等,大部分已經沽出,現在是匯豐佔了最多,16.81%的總流通量當中,匯豐佔了6.59%,而大家都知道,匯豐是散戶集中營,由此可以見得,在它上市大半個月當中,貨源已從強者進入了散戶的手上。

待半年後禁售期完 才有動力炒作

另一點是,上市時,它也已盡用了超額配售權,也即是說,它把暫時可出售的股票,都已經賣光了。

它在上市後的最大壞消息,是內地拒絕它進入港股通,令到大量內地「米粉」不能買進。但必須記着,儘管有這麼多的壞消息,又指它估值過高,但在上市後,它仍然小炒了一轉,最高見22.2元,而且到今日,還守在17元的上市價之上。

我作為炒鬼的看法是,暫時這公司並無可供發售的股票,縱是向上炒,又有何用?最少要等到半年之後,禁售期過去了,內地也「正好」放寬其港股通的買賣,這股票才有動力去炒作。否則,現在動手動腳炒了,除了散戶之外,又有誰人得益呢?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33233858968&issue=20180803

2018年8月2日

如何計算古代的白銀價值

老友常威寫了一本《大清亡國關慈禧蛋牛治》,應該是世上第一本用廣東話寫的歷史書,文筆生鬼有趣,而且是從另一角度去看清朝的這段歷史,也講出了不少罕為人知的史實。論到史觀,我有點不同意,但也不能不否認新意十足,當然了,凡是有新意的史觀,很難令人完全同意,這也是一個必然。

常威邀我為這本書寫序,我爽快地答應了,但由於太忙,遲了動筆,想寫時,書已開印了,唯有大大字把我的推介印了在封面。話說我看完了本書,也滿意其內容,只提出了一點小小意見。

這意見究竟是甚麼呢?就是大清帝國用的是銀本位貨幣制,當涉及金錢時,必然用白銀來表達數目,而常威就很細心地把白銀折算成人民幣。

他用的方式,是把白銀現價來作切換,也即是說,幾百元人民幣一兩白銀。表面上看,這是最合理的切換方式,然而,想深一層,這種切換卻忘記了,在當年的銀本位制,白銀的價值遠遠高於今天,因此,用今天的銀價來切換當年的白銀價值,並不能夠反映其在當時的價格。

其實,這種錯誤切換,並不限於常威的這本書。在中國,寫歷史通俗作品,已經是一種專業,不少人賴以為生,寫到內容,自然也少不得要作出當年白銀價的現代切換。當代中國作者一般會用當時的白米價格,來作出切換,也即是說,當時一兩白銀可以買上多少白米,就是其價格,而當把一兩白銀所換成的白米數量,對照今天同等數量的白米價格,便能夠算出當年的一兩白銀,能折算成現代多少人民幣了。

然而,這種算法,又有甚麼問題呢?

答案是﹕當年白米相對價格,比今日高得多。因此,這種切換方式,也並不能夠反映當時/今天的白銀兌換價值。

這一百多年來,人類的生活水平大幅進步,其中的一個顯著進步,就是糧食的價格大幅降低了。換句話說,人類花在填飽肚子方面的支出,佔整體支出的比例越來越少,也即是說,白米的價格也相對越來越低。

因此,用白米來換算白銀價格,也大有誤導性。

然則,如果按照周顯大師的高見,把古代的白銀換算作為現代價格,應該用甚麼方法去作切換,才最能表達真實的狀況呢?

我的高見是,用「人均收入切換法」,才是最準確的:先計算出在當時的人均收入是幾兩白銀,或者用簡單一點的方法,就是一家四口生活,需要幾兩白銀來過一個月日子。然後,再憑此來換算今天的人均收入,或者是四人家庭的生活成本。這才是準確計算出當年的白銀真實價值的方法。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8/08/02/010095779.shtml

貨幣和利率影響短期供應量影響長期價格

同文渾水寫了一篇「貨幣影響樓價學派」的文章:「這班人相信樓價是由貨幣政策、利率(實際利率)主導,跟土地供應無關係……以姚松炎為首,時事評論員尹瑞麟、浸大鄧永成也有這個傾向……如果現實係咁……請政府重啟八萬五,因為有班學者話唔會影響樓價。」

我向來認為姚松炎、尹瑞麟、鄧永成這些人是垃圾,對其主張深痛惡絕、口誅筆伐無數次,有目共睹。可是,這些廣為流傳的謬論,也必然有其一點點的道理包裝,本文就是把這其中的原委點出來。

渾水和其他經濟評論員的不同處在於,他是一個炒股高手,過優質生活的方式,不是靠KOL、寫稿費,而是從股票中得來,換句話說,他也是資產市場參與者。因此,本文涉及的理論,他肯定一說便明。

這原理就是:凡是資產價格的短期波動,純是因為資金流入流出,因此,股票的短期升跌,也與其資產和盈利能力無關,而是受到市場氣氛、資金流向所影響。問題在於,愈是中長期,股價愈是受到其基本因素所影響,所以,短期看炒作,長期看帳目,這是炒股的常識了。

然而,當我們研究股票時,是不是只看資金流向,不用看基本因素呢?這肯定不是,一來是前述的中長線,還得看基本因素。二來資金流向、貨幣政策、實際利率這些數字,也有其高低周期,長期而言,經過迴歸後,它們也是常數。

房地產和股票一樣,都是資產,所以,它們的波動也是同一原理。

我同意,在一年、兩年的短期而言,貨幣政策和實質利率對市場價格的影響力,必然比供應量的影響力更大,但這其實只是因為貨幣和利率是速效藥,可以在短期間波幅很大,但供應量卻不能在短期大幅增減,如此而已。

其實,只要稍為對資產市場有最低微的認識,都應該明白以上的簡單道理。像姚松炎、尹瑞麟、鄧永成這些垃圾級數的評論員,居然連資金炒作/基本因素也不懂得,便來搞評論,渾水說:「他們直接從相關系數摘取結論,無視其他推理過程,既不科學,更顯無知。」我想,說其無知,已是客氣了,因為,如果有知而寫出無知的評論,其人格也就已知了!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8%B2%A8%E5%B9%A3%E5%92%8C%E5%88%A9%E7%8E%87%E5%BD%B1%E9%9F%BF%E7%9F%AD%E6%9C%9F%E4%BE%9B%E6%87%89%E9%87%8F%E5%BD%B1%E9%9F%BF%E9%95%B7%E6%9C%9F%E5%83%B9%E6%A0%BC-136022

股市基本原理 跌價再跌成交

【明報專訊】那天有會友問我,對A股的看法,因為A股已經連跌很多年,現時價位太低,因而不時有股票漲停板。

我說,A股我可沒有研究,不過按照股市的基本原理,它永遠是先跌價格,再跌成交;換了是樓市,則是先跌成交,再跌價格。另一方面,A股市場由於是散戶主導,所以其慣性走勢是牛市短、熊市長;美股則是基金主導,所以波幅較平穩。

以上的是基本原理,但要研究走勢,還要大量的資料去詳細分析,那就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了。

A股由散戶主導 牛市短熊市長

話說恒生銀行(0011)創下了歷史新高,這令我想起,先前在本欄提到過,中資想買起恒生銀行,所以這股票將會長升長有,升到幾百蚊都有可能,究竟這消息是否可靠,就要留待時間證實了。

不過講到恒生銀行,的確是一個傳奇,以前銀行開戶口,需要介紹人,連有錢如霍英東,也開不了銀行戶口,後來恒生銀行把服務普及化,一元開戶及兒童戶口等,我的第一個戶口,是八歲時在恒生開的。

近來搞了幾間公司,開公司戶口,自然非常麻煩,感覺是,匯豐非常專業,提供很多中小企需要的服務,幫助到公司發展。恒生的水平差了一班,不過又勝過其他中資和港資,我在其中一間被東南亞資金收購了的港資銀行開戶口,我願意用定期存款作擔保,但它連公司信用卡也不提供,實在是太離譜了。

不過據說恒生銀行慳儉成性,賺錢能力不比匯豐低,這又是另一個管理學的課題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33147761715&issue=20180802

2018年8月1日

大市明年8月才見底

如果問我對大市怎樣看,我會用統計學來回答:
根據往績,港股的下跌時間,絕大部分是從牛市最高位到熊市最低位,用上1.5年的時間,其中只有一次偏離最大,就是2001年和2003年的雙底,距離2000年的高位足足花了3年,但是2001年的第一次見底之後,還經過了一次像樣的反彈,2003年才再試低位。
此外,熊市也沒有短過1年,因此,我判斷,由於高位是在本年2月的3.3萬點,因此最大機會的最低位,是在明年8月。
至於貿易戰,我認為美國的短期目標,並非打垮中國,而是迫令它開放市場,尤其是金融市場。中國畢竟是13億人口大國,國內分工充足、內需龐大,不同於三幾千萬人口的中小國,貿易戰最多令到中國重傷,不能致命,但當開放了金融市場後,貨幣戰才能取它性命。況且,貿易戰是殺敵一萬、己傷八千的耗本仗,貨幣戰才是一本萬利的營生。
因此,特朗普的辣招還有繼續出,中港股市還會繼續跌,而真正的暴跌,相信還未開始。

周顯
投資者、八卦公、知識分子
phemey@gmail.com
本欄逢周三刊出 

https://hk.appledaily.com/finance/art/20180801/20466012

為甚麼貿易戰反令某些企業盈利增加?

經濟學問題:美國不是大打貿易戰嗎?為甚麼美國某些企業盈利還在上升?不是說,貿易戰會損害國家的經濟利益嗎?

這其中的原理,我且用一個簡單的方法,去作說明。

中國電影業蓬勃,很多拍得很爛的商業片,都可大收賣座。事實上,論到今日中國電影水平,非但比美國差很遠,甚至和印度比,也還差上不止一籌。但為甚麼這事業的利潤可以這麼大呢?

理由是,中國的電影業有保護主義,外國電影,甚至包括港產片在內,均有上映配額,在天敵不足的情況下,中國電影遂能一枝獨秀,一本萬利了。這牽涉到另一個問題:究竟全球化利益所得者,是企業,還是平民,還是兩者?在平民而言,從消費者的角度去看,自然肯定是得益者,因為這不單代表了消費者的選擇會更多,而且市場大了,分工更精細,成本也可以拉低。

但對於企業來看呢?我們得出,有的企業會有利,有的企業會有害,例如說,有能力外銷的,自然會多賺了錢,但主要以內銷為主的企業,則反而面對更多的競爭對手,這就有如中國電影市場,假如有一天讓外國電影無限制地輸入上映,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中國的製片商了。
   
所以,這就不奇怪:當特朗普大打貿易戰,居然還有不少企業支持他,而且,也有不少企業更會多賺了錢。
   
問題在於,當貿易不通,卻會令到貨物的價格提升,平民百姓的負擔增加,但這會被某些因素在某程度上抵消了:第一,某些美國企業得益而令到某些人加了薪水。第二,中國生產的低端商品並非必需品,價格也普遍很低,加價對民生的影響也不大。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民粹主義往往要過了一段時間,人民的狂熱漸退,利益才會慢慢的變得重要起來。

當然,也會有不少美國企業受害,但特朗普令他們相信,貿易戰的目的,不是制裁中國,而是令中國更開放,而當這發生後,將會令這些本來貿易戰受到最大傷害的人,將是最終也最大的受益者。因此,這些企業不但會支持特朗普,也會因這些未來憧憬,因而對現股價有一定的支持。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7%82%BA%E7%94%9A%E9%BA%BC%E8%B2%BF%E6%98%93%E6%88%B0%E5%8F%8D%E4%BB%A4%E6%9F%90%E4%BA%9B%E4%BC%81%E6%A5%AD%E7%9B%88%E5%88%A9%E5%A2%9E%E5%8A%A0%EF%BC%9F-135849

倫敦金利潤高 供應創造需求

【明報專訊】對於倫敦金,有一個問題,就是香港有金銀貿易場,有正派的黃金交易,事實上,香港作為國際黃金交易中心,已經有很多很多年的歷史,在我還未出生的時候,港金市場甚至比港股市場更加有名,但為甚麼這麼多人不去正正當當的炒港金,而去鋌而走險,炒倫敦金呢?

其實,這原因很簡單,因為供應創造需求。炒港金,公司賺佣金,過程受到了嚴格規管,利潤不高,但倫敦金卻是賭場,而且還是不受規管的bucket shop,利潤比港金高得多,經營者因而有更多的利潤,去聘請更多經紀,把這門騙人生意做大做強。

港金受嚴格規管 難賺大錢

為甚麼港府不去大力promote港金,以合法打擊非法,以取締倫敦金呢?幾天前,我發信息給金銀業貿易場理事長張德熙,問他究竟,他說正在和港府洽談中,會把進展通知我。

記得當年我在天網打工,張德熙是股東之一,那時我已經認識了他和德貴兩兄弟,幾乎天天見面,間有吹水幾句,有他的電話,但從來沒有打過。他是非常靚仔有型的紳士,這應該是血統遺傳,皆因他是名門之後,名正言順的blue blood。我以前也是他弟弟的影迷,永遠記得那部《花心大少》,可惜其弟英年早逝,真是娛樂圈一大損失。

日前匆匆走了一次新加坡,去了四馬路的觀音廟。記得很多很多年前,和朋友D君初去新加坡,一餐去三間不同餐廳去吃,一天吃九餐,拜了觀音廟,當年便遇上科網股,賺了不少錢,但居然一直沒有去還神。過了多年後,去還了神,但究竟會不會再現奇蹟,就不可知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33061331916&issue=2018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