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31日

香港可以成為電影融資中心

 周一說香港電影業,說到作為產業,最重要的是出口,而在討論出口之前,首先要講經濟學的最基本理論:分工。

產業分工精細化,是世界的大趨勢,我常常說的比喻是:在內地,一個城市可能只做打火機,便可以生存得很好。

電影業的分工,其實已進行了幾十年。七十年代的香港,先是有了李小龍,從而在八十年代,有了成龍,發明了「港式打鬥」,幾乎大部分出口的電影,都要有打鬥場面。

1986年的《英雄本色》之後,則又加上了周潤發式開鎗,因此,連《賭神》之類的賭片,也要加上周潤發開鎗的場面。周星馳的大紅,初期是靠著已經在東南亞紅了的劉德華,同他拍了《整蠱專家》和《賭俠》,因而把他帶紅的。

荷李活是世界最大的製作中心,實際上,它最重要的出口,就是它的超級英雄片和科幻片等等的大製作,當有了大製作之後,其他中小型製作就可乘機出貨,「大帶小」,除了電影之外,很多產業都是靠這策略來作市場推廣。

因此,現在的香港至少有大型合拍警匪片,是一件好事,皆因如果拍了其他的好電影,還可以用現有的警匪片來作「帶路」,乘機加以捆綁銷售。

要我說,相比起韓國、台灣,香港的人工高、土地貴,成本高出太多,而且土地太少,沒有戰略縱深,廠景太貴,實景不多而且醜陋,重重制肘之下,拍電影是事倍功半。

我們可以做,而且可以事半功倍的,就是電影融資。

一部電影的靈魂,不是監製、不是導演、不是演員,而是投資者。照我看全世界的電影市場,好片和爛片的比例差不了太遠,都是前者少,後者多,只是爛, 無法出口,我們看不到外國的爛片而已。

因此,說拍好電影是騙人的:只要拍的數目夠多,一定有足夠的好電影。拍過電影的人都知道,最重要的,是找投資者「開戲」。香港的土地太少,無法製作太多的電影,可是我們富人多、錢多、金融市場夠蓬勃,卻大有條件去當上區域性的電影融資中心:監製在這裡集資,有了資金後,電影可以在內地、台灣,甚至在韓國,以至全世界拍攝,有錢路路通。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9%a6%99%e6%b8%af%e5%8f%af%e4%bb%a5%e6%88%90%e7%82%ba%e9%9b%bb%e5%bd%b1%e8%9e%8d%e8%b3%87%e4%b8%ad%e5%bf%83-262128

新聞系太膚淺應併入歷史系

 我覺得新聞系是非常膚淺的學科,基本上,可以併入歷史學,事實上,這兩者的本質,都是記錄和分析事實,完全任何分別。

孔子寫的《春秋》,就是記錄最簡單的事實。整部《春秋》,不過是1.8萬字,如果要全講出來,2至3小時就可以全部講完,因此,孔子的口授《春秋》,必然不是一字一字的講,而只是一本目錄,根據這本目錄,作出細節性的舖陳,方才可以成為一門長教長有的學科。

所謂的「春秋筆法」,一字的褒貶,好比「章子怡生擒霍啟山」,單單「生擒」兩字,已說出了作者本人的取向。換言之,這等於是傳媒的標題,是引人注意的吸眼球物。孔子的《春秋》錄至他死前2年,換言之,在他的年代所發生的事,一直在錄述,這即是說,他的寫《春秋》,就是評論時政,因此才會「令亂臣賊子懼」。

在孔子之前,寫史書的,全都是官方的職業史官,孔子是第一個民間述史的。如果換了現代術語,也可以說,孔子是第一個搞私營傳媒的人,他的一人「傳媒」,好比今日的一人網台。

《春秋》一共有五本緯書,現在流傳下來的,是《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左傳》講的是故事,很多只是傳說,不知有幾成是事實,但卻有直接引述原文對白,《穀梁傳》以一問一答方式,去解釋事件發生的原因,《公羊傳》卻利用事件,去分析其中的義理,這好比西方的傳媒報道,也常常在字裏行間,去宣傳它的民主、人權、自由等等自己相信的價值。

簡單點說,今日傳媒報道的所有方式,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及其三傳中,已經具備齊全了。事實上,歷史學者亦一直有介入新聞報道,例如口述歷史,甚至是2019年的社會運動,各間大學的歷史系亦有派人實地記錄,是為之「史料蒐集」,蒐集完之後,當然是把它寫出來,這和新聞又有何分別呢?

然而,就算新聞學和歷史學差不多,為甚麼我說前者膚淺,是末流呢?皆因歷史學的觀察故事的視野更為宏觀,不會看重一時一日,更重要的是,這幾千年來,無數史學家已發展出無數的歷史哲學,對於報道的局限性、偏頗性,以至於宏觀看事物的分析架構,已然完全備至,而這些深層次的思考,新聞系卻全學不到,因此,把新聞係系併入歷史,當成一科,反而更有利於新聞學。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圖:中新社

https://www.orangenews.hk/zhuanlan/155085/%E3%80%90%E5%91%A8%E9%A1%AF%E5%B0%88%E6%AC%84%E3%80%91%E6%96%B0%E8%81%9E%E7%B3%BB%E5%A4%AA%E8%86%9A%E6%B7%BA%E6%87%89%E4%BD%B5%E5%85%A5%E6%AD%B7%E5%8F%B2%E7%B3%BB.jhtml

2021年3月30日

美國在阿富汗燒1.8兆死2300人一無所得

 特朗普政府和塔利班在去年3月簽署了協議,美國隨即撤軍,現時只剩下2,500名軍人,按照時間表,它應在本年5月1日,完全撤軍,但我估計,這撤軍應該做不到了。

美國在2001年侵略阿富汗,至今已有3,500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國際聯軍陣亡,其中2,300名是美軍,還有4.5萬的阿富汗政府軍,花了1.8兆美元,塔利班則死了4.2萬人,平民死了3.2萬。如果按照一貫以來按尊貴的美國軍人和卑賤的亞洲人種1︰200的人命價值公式,這場戰爭的比例是1︰18,顯然美軍是虧了大本。

花了虧大本的代價,如果打勝仗,也還罷了,可惜現時阿富汗全境已有70%落入了塔利班之手,一旦美軍撤出,相信不消幾年,塔利班就會推翻阿富汗政府,統一全國了。不過,短期內,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在5月29日前將塔利班從制裁名單中刪除,因此不會即時開拖。

阿富汗被稱為是大國的墳墓,這一百多年來,英國、蘇聯、美國先後侵略該國,卻都無法成功統治。我相信,美國已對阿富汗絕望,明知再花更多的錢和死更多的人,也沒有用。縱然5月1日沒成功撤軍,在明或後年,也會撤出,不可能在此糾纏下去。

照我看,美國要平靖阿富汗,也非不可能的事,不過要死更多得多的人,花更多得多的錢,例如說,派出100萬人軍隊,敉平所有叛軍後,駐守每個大城小鎮,監督民主選舉,再用優惠政策吸引資金投資當地,發展工業產品,出口到周邊國家,每年投資幾百億美元,二、三十年下來,就可以成功建立政治秩序。

以上當然是不可能的事。說穿了,阿富汗作為沒有甚麼天然資源的國家,又沒有出海口,落在中國手中,也許可以搞搞一帶一路,對美國而言,完全是蝕本貨。

當年美國因「九一一事件」而侵略它,戰略上本應只「打它一鑊」,推翻政府,教訓完後,拍拍屁股走人,它亂七八糟也不關自己的事,反正其周邊國家也沒有美國盟友,誰知美國竟有無謂幻想,希望在當地建立親自己的民主政權,想頭太大,也就難免血本無歸了。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7%be%8e%e5%9c%8b%e5%9c%a8%e9%98%bf%e5%af%8c%e6%b1%97%e7%87%921-8%e5%85%86%e6%ad%bb2300%e4%ba%ba%e4%b8%80%e7%84%a1%e6%89%80%e5%be%97-261886

買Birkin與配貨

 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接種第二劑國產疫苗,亮點是她把一個疑似Hermès Birkin的紫色鱷魚皮手袋放在身旁地上,相比之下,她的Staccato高跟鞋、Max Mara套裝裙,以及她中意的Burberry就不同級數了。

其實,Birkin本是日常粗用的手袋,應該放在地上,這是Jane Birkin親口說的,如果你惜用,證明你用不起。葉劉的那個,也是翻版,然而,超A貨的croco Birkin,估計也要5萬元。

Hermès的Kelly、Birkin、Constance這3款手袋,只供V.I.P.購買,要買很多很多其他商品,方可獲得配給。這些年來,我買了很多男裝,正是為了「配貨」。如果不是V.I.P.,只能光顧米蘭站(1150),買炒貨了。

十幾年前,Hermès被LVMH收購,為保控股權,差點把2成股權賣了給香港一個大孖沙,可惜最後不成事。大孖沙是誰?不可說,只可講:不是姓「劉」。

周顯

https://hk.appledaily.com/finance/20210330/FIROHQUHNFD45N45PJR6J4UGJI/

2021年3月29日

杜琪峯是大導演用不著認識市場

 日前,新晉演員游學修和老牌監製蕭若元就香港電影前途作出了辯論,然後,香港電台節目《鏗鏘說》中,大導演杜琪峯不點名地批評了蕭:「嗰位先生識搵食,但佢唔係識電影;佢黐住電影搵食,但唔係搞電影嘅人嘛。」

其後,蕭若元作出了回應,同意杜是香港No 1導演,但堅持自己就電影產業的看法。

在影壇打滾多年的監製田啟文在另一港台節目《視點31》的訪問,直言同意蕭若元的說法:要重返昔日港產片的光景,可能性是零,理由是在《國安法》下,很多劇情都不能拍,例如無法拍以臥底為主題的《無間道》,於是電影人只能避開大量題材,不斷拍警匪片。高先影院負責人曾麗芬也同意:「創作自由好重要,自我審查就好多嘢拍唔到。」

至於建制派導演高志森則認為:「港片擺喺本地已死,必須要喺中國咁大嘅電影市場,成為獨立嘅旗幟」,因此他支持發展「大灣區電影」,皆因大灣區的人口大過英國或法國。

首先,杜琪峯應該不懂得,也不用懂得電影市場:大導演用不著懂市場,正如劉德華、梁朝偉這些大明星也不用懂市場,這正如當年陳冠希用不著懂得溝女,他由於客觀條件太好,通常直接邀請女方上床。

如果要問電影市場,應找不懂拍片的投資者,例如「美亞娛樂」(391)的李國興,又例如專拍本土小成本電影的監製伍健雄,方有代表性。

至於香港電影究竟是不是已死,也用不著討論,皆因在幾年前,正值電影的大牛市,荷李活和內地電影均收到盤滿缽滿,爛片也大收,甚至台灣片在近年也翻生了,而香港本土電影,除了小部分大製作的警匪片外,幾乎全都死下死下。這好比一個人已在深切治療病房奄奄待斃,討論他究竟是不是個健康的人,根本是多餘。

說到電影市場,究竟甚麼是「市場」呢?電影只靠本土,就不是「市場」,所有的電影產業,尤其是像香港這樣的小地方,只有可以出口,把產品賣給外地,才能叫作「產業」,就像二千年前的港產片。如果拍電影只給本地人看,出不了維多利亞港,無論本地票房有多高,也不能說是有「市場」。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9d%9c%e7%90%aa%e5%b3%af%e6%98%af%e5%a4%a7%e5%b0%8e%e6%bc%94%e7%94%a8%e4%b8%8d%e8%91%97%e8%aa%8d%e8%ad%98%e5%b8%82%e5%a0%b4-261720

2021年3月26日

從編劇角度看《消失的情人節》

 2018年我最喜歡的電影是《大佛普拉斯》,因此,近日我最關心的片子,就是其同系列的《同學麥娜絲》,誰知在本屆的金馬奬中,大贏家卻是《消失的情人節》,一共得到11項提名,最終獲得最佳剪輯、最佳視覺效果、最佳原著劇本、最佳導演以及最佳劇情長片5個獎項,至於《同學麥娜絲》,則只得到3個奬項而已,這因而令到我跑了去看《消失的情人節》。

本故事的套路﹕兩個寂寞失意人,一個在明,另一個在暗,一個暗戀另一個,先講在明被暗戀的一個,再揭謎式地講在暗戀的那個,即是把故事分成正、反、合三部分,如果我的所知沒錯,《雛菊》應是第一部,我還看過另一部韓國片,男人到了城市荒島,像魯賓遜般求生,卻被拿著望遠鏡監察的自閉少女愛上了……可惜我忘記了片名。

如果按片子的質素,當然是《雛菊》最好,全智賢、鄭雨盛,單看相頭,已殺晒了。愛情片的女主角不漂亮,應以琦温斯莉為首,由於觀眾多半是女生,因此男主角一定要超英俊,像利安納度狄卡比奧,至少也是王大陸,《消失的情人節》的女主角李霈瑜不美,但表情豐富,男主角劉冠廷的樣子OK,但表情不討好。

本故事雖然是老套路,但加上了一個生活的時間快,因而少了一日,另一個時間慢,因而多出了一日,總算是有點新意。女主角的父親的失踪,一來是豐富了劇情,二來也要有人出來「解橋」,支線有其必要性。神來之筆是無端端出現的「壁虎」。

像我這種不用腦的觀眾看來,愛情片的男女主角長相不佳,已是先天的原罪,不過總算拍得流暢,作為商業片,絕對值回票價,不過,說到要拿5個奬,還要勝過《同學麥娜絲》,我就有點不服了。

本片拍了4,000萬台幣,折合港元1,000萬元,我想,在香港,1,000萬元肯定拍不到這製作質素,皆因香港的薪水比台灣高得多,二來,劇組在淡水用了500萬元搭蓋郵局場景,在台北信義商圈封街拍攝,在土地問題嚴重的香港,也不易做到。

簡單點說,香港電影很少人提到的短板是﹕我們的人工在亞洲除日本外最高,場景嚴重短缺,例如當年黃百鳴的《家有囍事》,明明應該是在豪宅拍攝,但因找不到豪宅,唯有用村屋頂檔。拍港產片,找場景的困難,沒拍過的行外人不能想像。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s://www.orangenews.hk/zhuanlan/154603/%E3%80%90%E5%91%A8%E9%A1%AF%E5%B0%88%E6%AC%84%E3%80%91%E5%BE%9E%E7%B7%A8%E5%8A%87%E8%A7%92%E5%BA%A6%E7%9C%8B%E3%80%8A%E6%B6%88%E5%A4%B1%E7%9A%84%E6%83%85%E4%BA%BA%E7%AF%80%E3%80%8B.jhtml

301部隊猛人逐個談

 昨天說起「301部隊」的創辦人L先生,有一宗軼事:話說在20多年前,他初出茅廬時,常自稱是某位大官的兒子,《壹週刊》也報道過不止一次。然而,這位大官的兒子,碰巧住在某豪宅的某單位,碰巧我有朋友和他相熟,更是鄰居,聽到他常呻L先生的身份是冒充的。

終於有一天,他忍不住找了香港最有名的「烏厘單刀」律師樓,雖然不是最大粒的那位「呃Q你」先生,也是排名前幾名的姓「張」那位。

他說要登報澄清,L先生不是他父親兒子。張律師果然不愧是名狀,一口道出要點:「你可不能證明他不是你爸爸的兒子,要你爸爸本人才能證明呢!」

可惜,他爸爸/某大官年已80多歲,退休多年,當然不可能登這廣告。再說,L先生和爸爸/某大官的部門人士極熟,曾經合作做過世界,誰知兩人究竟是不是真有關係呢?

講到「301部隊」,真的是「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當年的常駐人馬,簡直是揮金如土,不少人初來時是窮鬼,幾年後,已是10億元富豪,但近幾年,又有多人「香港中箭」,將軍百戰身敗名裂。其中一位資深分子A先生,成為了慈善機構主席,尊榮地成為了社會賢達,如今卻快要破產收場。

他的炒股手法雖然狠辣,但涵養甚佳,有一次,我在文章提及過他,為他帶來極大麻煩,後來我在「301」碰到他,他無奈苦笑,奈我不何,我走時,他陪我乘電梯,走了一大段路。如此一來,我當然不好意思再寫他了。

某慈善機構大把錢,總理主席捐錢多少,它不關心,最重要的是有心、及願意花時間投入去做實事。我看A先生的確是盡了全力去做善事,成績有目共睹,相信是因這原因,他順利當上主席,但也許也是因這緣故,他投身炒股的時間太短,因而影響了表現,如今慘況,與此不無關係。

跟著,我又問到另一位仁兄的下落。他十幾年前,初來報到,沒甚麼錢,後來憑一隻保險股,贏了幾百億元。2015年,他父親病危,經海關朋友查探,自己並非被通緝名單,便回到北京。誰知,不在名單並非不被通緝,反而是誘他回來的陷阱。我忘記了他被判幾多年,不過,據知,應該明年就可保外就醫了。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301%e9%83%a8%e9%9a%8a%e7%8c%9b%e4%ba%ba%e9%80%90%e5%80%8b%e8%ab%87-261425

2021年3月25日

股壇301部隊大佬隨時判死刑

 大約兩個月前,我同某位朋友在他中環的辦公室吹水,朋友說:「L先生被捕了,在內地。」

L先生作為一位九十年代來港的股壇大款,已不止一次在內地被捕,這次再被捕一次,也不是奇事。有點奇的是,朋友說下去:「他被捕的理由,是藏毒。」

這位仁兄藏毒,也非奇事。當年他在香港某酒店的卡拉OK有長期包房,常備毒品,任由美女吸食,以作溝女之用。在內地,藏毒的罪名雖不如西方般輕,也不太重。

我心想,這總比因經濟犯罪而被拉為佳。在以前,經濟犯罪的後果是死刑,可是,死刑的後果往往是身在外地的從犯攜錢私逃,國家得了正義,丟失了錢。「當朝」改變了這華而不實的政策,經濟犯大多是扣留一年半載,著他們把錢嘔出來,便放人了,這叫做「用錢買命」。

L先生先前被拉,也只是扣留一年左右,付了9位數字,便放人了。如果是藏毒,以房祖名為例子,只是坐牢6個月,罰錢2千元啫,算不了甚麼。

誰知在兩個星期前,又同另一位朋友提到L先生,這位朋友居然說:「不是喎,他是藏有大量毒品,多過吸食的數量,可能判好重噃。」

當時我想,同一群美女take嘢,的確很有可能有二、三十人的分量,相信五、七年的刑期跑不了,可能更多。

然而,在日前,同另一班朋友在順聯會食飯,某位消息靈通的官二代說:「他不單是藏毒,而且還被控連續強迫某女生吸毒10年之久,兼且多年來強迫她接客當娼。」

我嚇了一跳:這罪名擺明是做他世界,隨時判死刑,要置他於死地了。

大家忍不住議論紛紛,最關心的是:究竟是不是他前女友做的呢?要知道,他的前女友是紅二代,當年非常有權力,如今雖已分手,但L先生如此花心,女友無數,十多年來,一直是全港最闊綽的嫖客,「公主」報仇,十年未晚,絕不出奇。(按:「公主」二字,是恰當的描述,編輯切勿刪改。)

無論如何,這位仁兄是當年港漂莊家的中心人物,作為「301部隊」的領袖,叱吒股壇二十年,他的下獄,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終結。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8%82%a1%e5%a3%87301%e9%83%a8%e9%9a%8a%e5%a4%a7%e4%bd%ac%e9%9a%a8%e6%99%82%e5%88%a4%e6%ad%bb%e5%88%91-261243

台積電神話破滅

 周三,台積電收報576元(台幣,下同),相比其最高價格跌了足足100元,打破了它只升不跌的神話。

 在兩個月前,台積電氣勢如虹,股價屢破新高。其實,這一年多以來,其股價只升了一倍多,台灣很多科技股都比它升得更多,甚至中芯國際(981)在過去的一年多,也升了一倍多,最高時甚至升足4倍,只是在配股集資後,股價跌了下來而已。

 台積電股價之跌,先前是因為台灣發生旱災,因而揭發了芯片廠必須用大量電力和大量乾淨水,而台灣這兩者皆缺乏,這是不可挽救的短板。至於今次的大跌,則是英特爾斥資200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興建兩座新的晶圓廠,成為了競爭對手。

 以上故事告訴我們,所有的「神股」都是騙人,最終都會下跌。(資深投資人、合眾會會長 周顯)

https://www.hkcd.com.hk/content/2021-03/25/content_1257801.html

2021年3月24日

拜登政府大基建多數爛尾收場

 先前我寫過一篇文章,講到今日的美國政府有著太多的花錢需要,例如和內地的軍備競賽所產生的軍費,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印鈔而埋單,為籠絡盟國而作出的讓利,當然,更少不了的,是權貴的利益和花費,因此,我很懷疑它究竟還有沒有實力,去作出拜登政府所承諾過的大量基建。

事實上,美國電網、公路、機場和水道的破敗,誰也知道,根據美國基礎設施協會7年前的評估,至少需要投資3.6萬億美元,才能顯著改善落後面貌,每年還需要額外投資2,000億美元,才能跟上全球基建發展趨勢。

這問題,在美國,誰也知道,當年特朗普已經講過要大量基建,結果不了了之,現在拜登也要講基建,不過,截至去年12月31日,聯邦債務總額高達27.55萬億美元,這還未算剛追加了的1.9萬億美元救市,拜登政府真能付得起嗎?

要大量基建的問題,第一當然是人工,美國工人的薪水遠遠高於內地,不在話下,第二是經驗,由於美國荒廢基建已久,經驗不足,這會令到成本增加,要想重拾、累積經驗,得花上很多年的時間。

第三是規模效應,近年來,內地把基建輸出國外,這有效擴大了規模,減低了成本。最重要的還是,內地人口多,是美國的4倍,這令到很多密集的基建成為了可能,例如說,高鐵的成本很高,在人口密度只有美國一半的歐洲、在日本、在內地,都有成本效益,但在地廣人稀的美國,就不划算了。

以日本為例子,在戰後短短幾十年間,經過密集建設,現在已成為了世界上幾乎是唯一基建過剩的國家,甚至為了養活工人,建造了大量使用率嚴重不足的大白象工程。無他,原因就是因為日本人少地多,易於興建而已。

說到內地,國土面積好像和美國差不多,但其實,大部分人口都是住在明朝中國的南七北六十三省地帶,即是中原加上兩廣,再加上國家的強制力比美國強得多,這自然是極大優勢。

總括而言,我判斷拜登政府的基建計劃會像當年的特朗普政府,有頭威無尾陣,不了了之,因為它實在付不起這筆帳。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8b%9c%e7%99%bb%e6%94%bf%e5%ba%9c%e5%a4%a7%e5%9f%ba%e5%bb%ba%e5%a4%9a%e6%95%b8%e7%88%9b%e5%b0%be%e6%94%b6%e5%a0%b4-261042

2021年3月23日

假如疫情變成持久戰

這一年來,我每天都花1分鐘,看最新疫情數字。由於我是資深股民,對數字比普通人敏感,因而觀察到:

自從疫苗開打後,美國每天確診數字從每天大約20萬宗,在2星期左右,急跌至每天5萬宗,這不排除拜登政府上台後,強烈鼓吹戴口罩,有着一定的幫助。

然而,在近20天,確診數字一直維持著5萬宗,上上落落,完全沒有下跌。

另一方面,英國在打疫苗前,每天確診數字是3萬宗左右,開打後,急跌至不到5千,但近日,這數字也停止下跌了。然而,現在英國成年人的接種率,已到達了一半。

再看其他地方,例如印度、巴西這些疫情大國,完全沒有好轉的迹象。我們早已知道,這些「二線國家」,能夠在今年控制疫情的機會,幾乎是零。可是,看數字走勢,美國和英國能否如願在本年把疫情控制,也不如預期般樂觀。

現時的主流意見是:當疫情結束,實體經濟會復蘇,但資產價格泡沬卻會完結,然而,我們是不是也要兩手準備,假如疫情變成了持久戰,各國政府繼續放水下去,將會怎麼樣呢?

周顯

https://hk.appledaily.com/finance/20210323/QUFUNWCHTJECJIXIBEMUAKHNEU/

為甚麼應付2019年的暴動遠比1967年更辣手?

 不久前,同一位激進黃絲午飯吹水……對,我也有不少激進黃絲朋友,前提是,對方是有知識和有智力的,而且大家坦誠相對,有不同意見反而更能激發智慧上的火花,當然,更重要的另一大前提是,對方不講雞話來忽悠我……以前忽悠過我的,已被我deleted了,割席了。

上述這位激進黃絲說﹕「相比起1967年,港英政府的事後手法,相對溫和,但這一次,政府的秋後算帳可未免太過辣手、波及幅度也太廣了。」

我的回答是︰

第一,這一次涉及暴動的人數,遠比1967年的那一次多得多,因此,拘捕的人數更多,也是符合比例。

第二,當年的港英政府並非不想辣手對待參與暴動的左派人士,而是形勢比人強,擁有導彈、氫彈、兼且在韓戰時和美國戰平手的中國近在深圳河以北,戰略上,香港無險可守,只要毛澤東喜歡,解放軍隨時可驅軍直下,直接收回香港。因此,英國是不敢惹惱中國,因而不敢作出大拘捕。

第三,1967年的暴動只是鎮守香港的激進分子,因見到內地文革進行得如火如荼,見獵心喜,因而作出仿效的自發行動,並非由中央政府的指使而行動。事實上,反而是當年的中央政府為了國際形勢大局,叫停了暴動。反過來,這一次是西方政府主動挑起、煽動、組織2019年的暴動,是它們作為圍堵中國的前線戰場,企圖在中國的外掛系統引發出另一場的「阿拉伯之春」。

第四,暴動完結之後,西方的挑釁和煽動仍然繼續,沒有停止過。來而不往非禮也,中國也用不著對西方客氣,甚至有必要作出大拘捕,以為反制。

第五,當年的英國政治穩定,並沒有任何政權被挑戰的危機,遠在東方的香港也不是它的核心利益,反之,香港是中國最大的外掛錢包,而且近在身邊,地緣上是必不可失。

第六,情況越險,出手越辣,這是不變的定律,現在整個西方同在圍堵中國,中國不能不辣手回應。

對於以上五點,激進黃絲朋友無言以對。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7%82%ba%e7%94%9a%e9%ba%bc%e6%87%89%e4%bb%982019%e5%b9%b4%e7%9a%84%e6%9a%b4%e5%8b%95%e9%81%a0%e6%af%941967%e5%b9%b4%e6%9b%b4%e8%be%a3%e6%89%8b%ef%bc%9f-260877

從監製角度看Nomadland

 《浪跡天地》(Nomadland) ,又譯作《游牧人生》、《無依之地》,獲得了威尼斯影展的金獅獎,第93屆奧斯卡金像獎的六項提名,第78屆金球獎的四項提名,並最終贏得最佳戲劇類影片以及最佳導演,因而也是近期最受注目的電影。

我從電影監製的角度看,這部電影的marketing極度高明。在美國,無家可歸的人民愈來愈多,已經成為了國家最關心、也最熱門的社會問題。如果想要「攞奬」,題材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例如說,當年史提芬史畢堡是一級大導演,最大遺憾是沒拿過奧斯卡,於是拍了以黑人婦女為主題的《紫色》,結果也拿不到,終於憑著更具爭議性的、講納粹大屠殺為主題的《舒特拉的名單》,拿到了奬。由此可以見得,題目的重要性。

電影是由一部報道文學作品改編,被著名演員,也即是本片的女主角Frances McDormand看中了,於是找了華裔導演趙婷,拍了這部片。由於趙婷來自中國,卻有很多反中的言行,因而也為本片製造出不少爭議。

Frances McDormand是有名的演員,相信最有名的應該是《雪花高離奇命案》(Fargo),她拿了奧斯卡女主角。不久前,我才看過她演的《廣告牌殺人事件》(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她再次拿了奧斯卡女主角,主角性格和本片的十分相像,相信她演得駕輕就熟。

這部電影拍了500萬美元,成本不算高,皆因所需的場景不多,而且都是野外景,非常便宜,再加上利用大量真實處境的素人拍攝,把成本壓到最低。我估計Frances McDormand的片酬在100萬至200萬美元之間,趙婷是名經傳的小導演,價格肯定不貴,拍過也是主要由素人主演的《The Rider》,算是有類似經驗。

用500萬美元來拍一部由兩屆奧斯卡得主Frances McDormand主演的電影,相比上《廣告牌殺人事件》,拍了千多萬美元,平了一半以上,這部絕對是超值,因此很快找到投資者,便成功開拍了。在電影圈,第一要素是「成功拍完」,皆因所有工作人員都已收到錢了,票房成不成功,反而是次要又次要的。

至於我對這部電影的看法,我只能回答,我喜歡看怪雞片和動作片,不喜歡文藝片,也不喜歡Frances McDormand的樣貌,雖然她年輕時是OK的。再說,講到演技,本片我覺得演得最好的,是那幾個素人,不是女主角。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圖:《游牧人生》劇照

https://www.orangenews.hk/zhuanlan/154258/%E3%80%90%E5%91%A8%E9%A1%AF%E5%B0%88%E6%AC%84%E3%80%91%E5%BE%9E%E7%9B%A3%E8%A3%BD%E8%A7%92%E5%BA%A6%E7%9C%8BNomadland.jhtml

2021年3月22日

扶貧是:幼有所長、人有所居、病有所醫、死有所葬

 我不覺得自己很聰明,但真的覺得太多人太蠢,例如說,那些專搞社會福利呀,扶貧呀之類的所謂「專家」們,正如那位有名的被訪女士說的「專家食C啦」,就算是號稱智商160的羅致光,又或者是以左派的黃毓民和長毛梁國雄為首的,我不記得是社民連或是人民力量了,所謂的「濟弱扶傾」啦,統統都是「放P」,不外是兜兜轉轉的,去爭拗甚麼是貧窮的定義,又或者是生果金多幾百元之類,完全是言不及義,對於扶貧的本質,完全是聚錯了焦。

現在就讓不算很聰明的周顯大師,點破那些絕對的「扶貧笨蛋」。

第一是嬰有所生:生仔難,在香港生仔更難,婦女平均只生1.2胎,如何令到香港人恢復生育慾望,營造正常家庭,家庭樂趣是人類的基本快樂泉源。

第二是幼有所長:不少西方有牛奶金,減輕父母養育子女的負擔,這先不說了,香港雖然號稱免費教育,但書簿費一年幾千元,對於貧窮家庭是很大的負擔,利用網上教學,豁免書簿費,已是對低下階層的很大幫助。

第三是人有所居:把公屋輪候時間減少,最好減至一年以下,這當然涉及大量土地,但並非不能解決,只是被層層法律架構所束縛住罷了,現在反對派已然不在,只要拆牆鬆綁,只要政府有決心,不難在十年之內,解決居住問題。

第四是病有所醫:在公立醫院,等候診症往往要等幾個小時,如果是等專科,要等幾個月,等做手術,則以年計,如果是大病,往往等到死了,也等不到手術。其實,在香港,只要有手有腳肯勞動,絕對不會餓死,真正的最大問題,是生病,今時今日,在網上還見到很多需要眾籌醫病的個案,只要能夠解決生病的問題,已是解決了扶貧的一大部分。

第五是老有所養:最理想的,當然是老人與家人同住,可是有很多理由,令到很多家庭不能做到。現時的安老院收費之貴、環境之惡劣,是有目共睹。

第六是死有所葬:政府連骨灰龕的問題也解決不了,其實這十分簡單,只要批准建造幾幢大廈,一幢幾十層,已經足以解決問題,只是被層層官僚卡住罷了。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89%b6%e8%b2%a7%e6%98%af%ef%bc%9a%e5%b9%bc%e6%9c%89%e6%89%80%e9%95%b7%e3%80%81%e4%ba%ba%e6%9c%89%e6%89%80%e5%b1%85%e3%80%81%e7%97%85%e6%9c%89%e6%89%80%e9%86%ab%e3%80%81%e6%ad%bb%e6%9c%89%e6%89%80%e8%91%ac-260638

2021年3月21日

加印花稅益美國

  近日,美股很明顯表現勝過港股,有人認為,這和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一意孤行的加徵股票印花稅沒有關係,我的看法是,這不用爭拗,皆因加稅增加了炒賣成本,這和需求的關係,是經濟學的ABC,如果連基本常識也否決了,這種人,和他辯論,是對牛彈琴,完全無用。

 很多人不解,為什麼我對於加印花稅如此反感,究竟是不是我作為證券界中人,這違反了我的階級利益,只是為階級說話呢?

 當然不是。

 真正的原因,是很多人不明白,經濟上的內循環和出口賺外匯,兩者的分別。內地A股市場,主要投資者是內地人民,港股的主要競爭者卻是美股,我們失去了生意,得益者將是美國人,而加印花稅的實質效用,從某個角看,削弱香港,幫了美國。

 資深投資人、合眾會會長 周顯

 (逢周五刊出)

https://www.hkcd.com/daily/content/2021-03/12/content_1254816.html

2021年3月19日

香港的未來經濟

 承接周二本欄,該位「朋友」也問我,對於未來的經濟看法,我也給了他以下的文字稿:

一:失業潮和倒閉潮是同一回事,都是經濟衰退的結果。問題中心是:現時的經濟衰退,究竟是因黑暴和疫情下的暫時現象,還是結構性的長期現象?我們可以看到,有一些行業,例如證券業、新經濟、物業管理等,幾乎不受到影響,大部分的失業數字,集中在旅遊、零售業和飲食業。個人相信,飲食業應該會在疫情過後,逐漸復甦,然而零售業的衰退卻很可能長期現象,旅遊業也可能會有比較長的衰退。

二: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疫情的控制,這是全世界的共同問題。一般估計,疫情在未來一年將會變成可控,但不會完全受控,皆因在先進國家有大約一半國民拒絕注射疫苗,而且疫苗也並不能100%防止病毒。內地與香港的疫情控制雖然比較好,可是外國旅遊相信在很長的一段時間,無法回復。「後疫情時代」是全世界共同面對的問題,不限於香港,有兩點可以肯定。一,新經濟會加速崛興,二,永遠不會回到疫情前的原狀。

三:旅遊業佔本港GDP 4.5%,零售業並無單獨統計數字,從其他數字比較估算,估計佔GDP 5%,兩者加起來約不到10%。零售業的困境除了因為疫情,也因網上消費的盛行,以及自由行的減少,另到它遭到別的產業所沒遭遇到的困局。旅遊業的就業人數約26萬人,零售業則約27萬人,兩者加起來佔了就業人口的14%,而且主要是低下階層。總括而言,大規模失業的影響力主要集中在低下階層,這會加劇貧富懸殊。

四:然而,低下階層比較容易轉換職業,況且,香港相比起西方先進國家,接近全民就業,向來其社會矛盾並非來自工作,而是來自錯誤的房屋政策等等深層次矛盾。由於金融業等支柱可以保持,因此不認為失業潮和倒閉潮會嚴重影響經濟。

五:香港在1967年後,1982年後,均經歷過移民潮,其中1967年那一次比較輕微,原因是當時香港人太窮,跑不了。現時的移民潮比1982年的那次更嚴重的地方,在於當年主要是中產階級,現在由於香港人更有錢、西方人更窮,西方也採取了比以前更寬鬆的移民政策,但這只吸引到低下階層移民。

富豪階層大多早已擁有外國護照,超級富豪早已持續不斷地投資外國,由於民智已開,香港人對西方國家的憧憬不如上個世紀,內地又已開放並且富裕起來,最重要的還是,在上一波移民潮跑掉了的移民,在房價方面,損失鉅大,因此有擁有房子的中產階級很多不願意出售房子,這有賴於資訊科技的流行,令到身在外國的人很容易可以控制到在香港的資產。

六:中美貿易對抗是香港人無法控制的大環境,可是,香港作為內地的外掛對外窗口,不管美國如何遏制內地、如何遏制香港,香港比內地更開放、是進入內地的門口,這格局始終不變,美國儘管口裏說不,想來想去,資金要想進入內地,還是先放在香港,比較安全。中美的關係愈差,香港的地位愈重要,這是向來不易的真理,這從近來大量在美國上市的中資企業來港作第二上市,可見一斑。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圖:中新社

https://www.orangenews.hk/zhuanlan/153939/%E3%80%90%E5%91%A8%E9%A1%AF%E5%B0%88%E6%AC%84%E3%80%91%E9%A6%99%E6%B8%AF%E7%9A%84%E6%9C%AA%E4%BE%86%E7%B6%93%E6%BF%9F.jhtml

以薄利多銷破解高地價政策

 有一個流行已久的論述,是說香港一向實行高地價政策,而政府的收入很大程度是靠著賣地,假如樓價大幅下跌,意即庫房收入也大幅減少了,這可能令到港府入不敷支。因此,結論是:政府非要托住樓價不可,絕對不能讓它下跌。

以上的論述,我沒看過十萬次,也有九萬八千次,也相信沒有甚麼香港人沒聽過。不消說,這論述也有很多很多人相信,這一來證明了,愚笨的人何其多,二來也證明了,傳媒洗腦的力量有多強,而我也很有理由地懷疑,這是既得利益者提出來的洗腦文宣。

好了,現在開始說,以上論述究竟愚笨在何處:

假如一塊土地,售價是10億元,現在樓價下跌了,因而導致地價也下跌了一半,變成只有5億元,那麼,政府的收入究竟是不是少了5億元呢?

表面上,的確如此,然而,有一種人人都聽過的銷售手法,叫「薄利多銷」。這即是說,只要你出售兩塊土地,每塊5億元,那麼,政府豈不是照樣有10億元的收入,一分錢也沒有少。那麼,怎會影響到庫房的收入,又怎會影響到政府的財政狀況呢?

相信你一定會說:政府根本沒有地,多出來的一塊土地,從何而來呢?

答案是:香港有大把的土地,本來是用來興建居屋,又或者是公屋的,拿出一塊土地,賣給地產發展商,豈不是總共就可有兩塊土地嗎?

你一定會反問說:「怎麼成!把公屋或居屋的土地賣掉,豈不是少了公屋或居屋了嗎?周顯,你這壞蛋實在太壞了!」

這又得回到原點:究竟香港為甚麼需要公屋或居屋?說穿了,還不是因為樓價太貴!

反過來說,如果樓價大跌,那麼,我們還需要這麼多的公屋或居屋嗎?具體點說,現在的居屋價格,只是現樓價的五成至七成,而且樓宇質素還比私樓差上很多,出售也不容易。簡單點說,只要樓價大跌,政府根本沒有建造居屋的需要。

總括而言,高地價政策的有效,只是騙人的論述,在薄利多銷下的大量供應,完全可以拆解這問題。它之所以騙人騙了這麼久,還未被拆穿,只因世上愚民實在太多而已。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4%bb%a5%e8%96%84%e5%88%a9%e5%a4%9a%e9%8a%b7%e7%a0%b4%e8%a7%a3%e9%ab%98%e5%9c%b0%e5%83%b9%e6%94%bf%e7%ad%96-260461

2021年3月18日

房屋只住不炒

  香港經濟上的最大毒瘤,莫過於過高的樓價,這是因為地產霸權在多年來控制了香港,甚至不把政府放在眼內。

 2019年的黑暴事件,不管他們有沒有份參與,然而從沒出來吭過一句聲,為政府說過一句話,也沒譴責過黑暴,可以說是上欺當道,下凌百姓,目無有條之法,手握非份之財,令人痛恨,莫之為甚。

 這一次,中央政府說明了「房住不炒」的大政策,希望可以撥亂反正,把樓價回復正常,放寬一直由地產霸權及其官僚羽翼控制著的土地供量,好使市民可以改善自己的居住環境。

 但這當然不利於房地產價格,所以,在可見的將來,我都會看淡未來樓價。我相信,只要中央有決心,一定可以把樓價有效控制。

 (資深投資人、合眾會會長 周顯)

https://hkcd.com/newsTopic_content.php?id=1256252

金融和政治雞話當人是傻瓜

 有一位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叱吒股壇的莊家,現年超過八十歲,是千億元級身家的富豪了。好幾年前,他約某位新晉莊家傾刁,講出了一條他想到的「絕世好橋」﹕「拆細,大市值的毫子股,散戶一定想不到。」  

會面後,新晉莊家同我吹水:「拆細都算絕世好橋?這位老海鮮太out了!」

我說:「他不是認為這是好橋,只是以為你會覺得這是好橋而已。這是老海鮮的固有手法,就是同人傾刁時,當對方是傻瓜,皆因在他那個年代,民智未開,傻瓜滿街走,這招是很work的。」

記得在二十幾年前,也曾經有老海鮮叫我接貨,說:「股票的股價是1仙,這是股票機的最低價格,不可能再跌下去。」

那時我雖然不大懂得股票,可是常識告訴我,世上沒有最低的股票價格,永遠可以有更低。不過,老海鮮有一個老朋友,當年和他是做貿易生意的行家,相信了這一套說辭,輸了幾百萬元。

在這之後,老朋友/行家和老海鮮割蓆,決定和另一位老海鮮合作,為對方做幫莊,結果,當然是輸得更多更慘了。

以上的「雞話」,現在的新一代,很少會在傾刁時講了。畢竟,自從本人在2007年出版了《炒股密碼》之後,民智已開,相信雞話的人已不多了。

我在上次的聽到,是在幾年前,和金紫耀在富豪酒家吃午飯,穿著一身光鮮的他,向我sell一個在南非金礦的項目,一年回報幾倍。

我覺得很奇怪,莫非他不知道我是誰嗎?後來方才知道,原來他和幾個拍擋,都是英文人,不看中文傳媒,因此的確沒聽過周顯大師的大名。

由於那頓飯由我埋單,衣著光鮮來sell嘢的他,居然完全沒有付帳的打算,我唯有把這事件說了又說,以「收回成本」。

我最討厭的,就是人們對我說雞話,這些雞話有金融的,也有政治的,例如某些民主黨派的「朋友」,當年言之鑿鑿的說港獨是偽命題,某君又說自己在沒人看到時,偶爾會當散工賺錢,諸如此類,我心想,你對公眾說雞話,我不介意,因為社會上和他們的拍擋,的確不少傻瓜,可是睜大眼對我說,可不是當我傻瓜嗎?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9%87%91%e8%9e%8d%e5%92%8c%e6%94%bf%e6%b2%bb%e9%9b%9e%e8%a9%b1%e7%95%b6%e4%ba%ba%e6%98%af%e5%82%bb%e7%93%9c-260238

2021年3月17日

美國的錢從何來?

現時全世界對未來經濟的寄望,在於龍頭大哥美國,在新冠肺炎疫情後的復甦,大部分的預測,均抱持樂觀的態度,預估其經濟會在本年,有著強勁的反彈,然而,就我所看,它要想復甦,有著以下的問題:

第一,究竟是否有了疫苗,就可把疫情控制住呢?

現時主流認為,經過大規模的注射後,可以做到群體免疫,估計年中便可完成,因此本年底便可在經濟上反映出來。對照蓋茨(Bill Gates)在之前預測,明年初方可控制疫情,早了半年。我作為蓋茨的崇拜者,當然認為他的預測比較靠譜。

另一方面,我對美國人的疫苗注射率,也感到懷疑,皆因很多人都拒絕打疫苗,尤其是特朗普的支持者。我估計,它的注射率只會在全部人口的五成至七成之間,無法達成群體免疫。

對比在香港,也許有更多人不願意注射疫苗,可是香港人要去外國、要回內地,甚至要「安心出行」吃館子,不打不打還須打。但是美國有八成人口沒有護照,國內已有足夠大的市場,普遍廚房環境良好,並沒有外出用餐的必要性,因此,打疫苗以獲「自由」並非必需。

最重要的是數據:自從打了疫苗,每天確診從逾20萬人,不到兩星期,急跌至5萬人,可是,在近十多天,依然是維持這數字,完全沒有回落,恐怕這數字落不下去。

第二,先前的所有救市政策,需要「埋單」,這會反映在政府的帳目上。

第三,我講過很多次,在金融海嘯前,美國資助所有的盟國,包括內地在內,全都靠美國踏出發達的第一步。

然而,金融海嘯後的10年,美國反過來,吸盟國的血,因此其所有的附庸國,個個經濟沉淪。到了特朗普時代,更加劇這做法,盟國苦不堪言。現在拜登政府反了過來,要拉攏盟國,圍堵內地,這做法固然正確,可是,錢從何來?

第四,美國基建陳舊,從特朗普到拜登,都強調要更新基建,也可藉此刺激經濟。也是那一句:錢從何來?如果用了資助盟國,更加沒錢基建。

第五,軍事競賽,要像累垮蘇聯般,從砸錢上拖垮內地。可是,要拖垮敵人的同時,自己也累,說不定敵人未拖死,自己先窮死了。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7%be%8e%e5%9c%8b%e7%9a%84%e9%8c%a2%e5%be%9e%e4%bd%95%e4%be%86%ef%bc%9f-260042

2021年3月16日

印花稅十論

 有「朋友」問我,對於印花稅的看法,我給了以下的文字稿:

一:財政赤字是在2020年疫情下的暫時性現象,還是將會是經常發生的結構性問題?理論是:如果是暫時性,發債已可解決問題,反正現時政府的財政狀況尚佳,利息不會高。如果將是結構性問題,長遠的解決方法是減少政府開支,以做到《基本法》規定的收支平衡。

判斷是:疫情將可因疫苗在本年在全世界的普遍注射,縱然不能完全清除,也可大幅舒緩,經濟可回復正常。結論:大規模的加稅,並沒需要。

二: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定位:香港是內地的外掛系統,並不實行內地法律,而是實行普通法,其戰略地位是吸收外資、外匯。直至今天為止,雖然香港的債券市場快速增長,但主要的金融活動,還是在於證券市場。結論:證券市場是必不可失的產業。

三:金融業對香港的重要性:在世界性的專業分工之下,一個城市或地區往往只能靠一兩門產業維持,像台灣,主要產業就是台積電等半導體公司,撐起了2,200萬人口的經濟體系,內地有14億人口,每省、每市都要有專業分工,香港作為只有750萬人的中型城市,只能集中一門最賺錢的產業,就是金融。

四:證券市場在產業界的獨特地位:產業有兩種,一種是內循環/內需產業,另一是外向/出口/賺取外匯的產業。在產業鏈上,後者的重要性遠高於前者,皆因只有賺取外匯,方能用外匯購買外國商品,這是經濟實力所繫。尤其對香港而言,後者特別重要,原因是:一,香港地方小、人口少,內需規模不大,大部分的產業必須對外,才能生存。二,香港沒能力生產衣食住行等生活商品,必須用外匯來購買。三,香港雖只佔內地GDP的3%,可是仍是內地輸入外匯的最主要渠道。

五:高頻交易對香港證券市場的重要性:所有金融市場的交易額,其95%至99%,都是靠著投機炒賣的交易,譬如說,期貨市場、外匯市場,真正的實貨交易,只佔幾個百分比,甚至1%也不到。如果香港只靠長期投資者,股市將不可能存在。

六:投機太多,會對經濟有壞影響嗎?經濟學上一直有對於投機太多,影響到實質經濟的批評,由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杜賓提出的「杜賓稅」,就是用來加重炒賣貨幣的負擔,以減少投機對經濟的傷害。可是,這情況只限於像中國、美國這種大國。

香港這種獨立的小型系統,GDP和股票總市值的比例是1比12,相比起其他的股票市場,如美國,這比例是1比1,故此相對之下,維持股票市場的活躍性,遠高於保障投資者,也由於投機者的外國人比例很高,因此投機對實質經濟的副作用並不大,反而有正面作用

七:加股票印花稅對香港的證券市場影響大嗎?解答:從數字上,可能影響力只有幾個巴仙,表面上影響不大。可是,從大數據來看,幾個巴仙的影響力絕不算少,例如說,GDP的1%升跌,已對整個經濟影響重大。

八:世界大潮流對印花稅的態度是怎樣?看國際大趨勢,這些年來,一直都是以減費為大前題,以搶奪市場,爭取更多的成交,美國、日本、新加坡,均沒有股票印花稅,相比起香港買賣雙方均要支付印花稅,內地股市只須買方支付0.1%,只有英國,是由買方支付0.5%,則比香港貴上許多。

至於香港,1993年把印花稅調至0.15%,1998年調至0.125%,2000年調至0.1125%,2001年調至0.1%,由此可以見得,股票印花稅下調,是一直以來的大趨勢,就是在1997年至2003年的經濟前所未見的下行,印花稅照樣是照減不誤。

九:香港證券市場應行的策略是甚麼?內地證券市場主要是面對內地人民,所以只用看自己的賬目,便已足夠。可是,香港的對手是全世界,我們不能只看自己的賬目,而要同全世界的其他市場競爭。香港必須維持面對全世界的所有其他市場的競爭力,我們不止是要增加自己的絕對成交量,也要增加相比起其他市場的全球總成交量的百分比,就是總量上升了,百分比下降了,也是失敗。

十:面對中美新冷戰,以上的分析應作如何推演?面對敵人,只有兩種有效策略,一是賺得比對方多,二是蝕得比對方少。印花稅的直接效果是部分投資者因而放棄香港市場,轉投美國市場,這明顯是「資敵」的吃虧所為。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s://www.orangenews.hk/zhuanlan/153615/%E3%80%90%E5%91%A8%E9%A1%AF%E5%B0%88%E6%AC%84%E3%80%91%E5%8D%B0%E8%8A%B1%E7%A8%85%E5%8D%81%E8%AB%96.jhtml

增加土地勢在必行

 農曆新年時,我到一個小型發展商的家拜年兼吹水。他問我,究竟點睇未來樓市?

我說,以林鄭政府的所作所為,在可見的將來,樓市未見到有大跌的可能性,假如客觀因素不變,樓市應會緩步上升。然而,究竟樓價未來走勢,還得看下屆特首的政策。

話猶在耳,原來不待等下任特首,日前坊間已在熱話,指中央要求香港解決房屋問題,照搬內地「房住不炒」的政策,重點是增加土地供應,環評、規劃、地權統統行開,預算新政將在半年內推出。

我收到一份內部文件,是國家要求全國省市政府,提交「關於解決香港住房問題的思考和建議」,大約3,500字左右的綜合材料。我估計,大鑼大鼓、事先張揚的這樣做,真正目的,是為了造勢,這也間接證明了,事在必行。

把文件發給我的線人,who should be a 黨員,I think,我問他﹕「究竟這算不算洩露國家機密?」他回答說﹕「到得我這低級員工的手上,都絕對不是國家機密啦!」

周顯

https://hk.appledaily.com/finance/20210316/NB3ZUE6WGRFQPIABAH4RPKXWPA/

戴耀廷的攬炒十部曲只欠第九步

 戴耀廷的「攬炒十部曲」,在上星期,還可以找到原文,但在筆者寫本文的這一刻,原文已被「404」了,就我所知,唯一可找到的全文連結,只有《大公報》的網站。

更有趣的是,在《大公報》網站刊登的原文,並沒有添加任何形容詞例如「萬惡的」、「賣國的」諸如此類,而只是平平實實地,把原文照鋪出來,彷彿這就是其旗下受薪作者的一篇署名文章。

對此,我和朋友的閒談,評語是:「原作者究竟可不可以控告傳媒侵犯版權呢?」看來這得問問法律專家才成了。

總之,正如上周所言,大拘捕的法律依據,不在初選、不在否決《財政預算案》,而在於「攬炒十部曲」。這從其原文的下架,可知我的說法正確,然而下架的日子是在大拘捕過後許多天,可以證明其當事人的政治觸覺不夠敏銳,難怪被一鋪清袋了。

上周說到,「攬炒十部曲」之所以被視為犯罪證據,重點是第八、第九、第十步,然而,如果細看原文,第八部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宣布香港進入緊急狀態,中央政府把國家安全法直接適用於香港,解散立法會、成立臨時立法會、下屆特首由協商產生,大舉拘押民主派領袖。」至於第十步,則是「西方國家對中共實行政治及經濟制裁。」

簡單點說,這兩部曲,大致上已經完成了,在現時民主派的眼中,也實質上等於是成立了臨時立法會和協商產生特首了。

這證明了戴耀廷有先知性的預測,測到政府對於抗爭行動的回應,甚至是預期在2022年1月完成的「十部曲」,足足早出了一年已超額達到,皆因政府不待前「七部曲」,也即是「35+」的完成,而是在其提出後、未實行,已然提前動手,因此「省掉」了一年光陰。

至於第九步,是「香港社會街頭抗爭變得更加激烈,鎮壓也非常血腥,港人發動三罷,令香港社會陷入停頓。」這並非政府所能控制的事情,反而是泛民,也即是戴耀廷及其黨羽,並沒付諸實行。

總括而言,「攬炒十部曲」其實已獲得了幾乎是完全成功了,與事者應該額手稱慶,我不明白,為何他們反而好像對大拘捕覺得意外呢?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88%b4%e8%80%80%e5%bb%b7%e7%9a%84%e6%94%ac%e7%82%92%e5%8d%81%e9%83%a8%e6%9b%b2%e5%8f%aa%e6%ac%a0%e7%ac%ac%e4%b9%9d%e6%ad%a5-259799

2021年3月15日

世界最強的附庸國日本和其宗主國的關係

 前兩天,說了沒大國在軍事上保護,和在經濟上支持的附庸國,將會無險可守,一旦出事,十分悲慘。然而,從另一方面看,有大國支持的附庸國,雖然表面風光,骨子裏,也有苦自己知。

今日世界,實力最強的附庸國,就是日本。

日本表面上是主權獨立的法治國家,但這只限於對日本人而言,對美國人,尤其是美國軍人,其實是有治外法權,這法權大都不是明文規定,而是秘密簽下的協議,以及連寫也沒寫下的潛規則,例如當刑事罪行牽涉到美軍時,對美軍不利的證據不必要呈上法庭。這包括了:

1952年9月的《美日行政協定相關之民事暨刑事特別關係法資料》、1972年3月簽的美軍成員之刑事裁判權關係實務資料》、1974年3月由外務省發行的《美日地位協定的思維》……請注意,以上的連協議也不是,只是日本自己發布的國內行為守則。

這三份文件的內容,例如說,在中間的那份《實務資料》,規定了在處理美軍相關人士時:「在犯人起訴或緩起訴的情形下,原則上由法務大臣指揮。」這份文件,是透過法務省刑事局通告了全國的檢察廳。

美國大兵在日本犯上的刑事罪行,不外是強姦婦女、醉酒駕駛引致車禍、射殺平民之類,例如說,1957年1月30日在群馬縣發生的「吉拉德事件」(Girard Incident),21歲的美軍William Girard在非執行職務的時間,射殺了46歲以拾彈殼為生的女人,日本傳媒認為他的射殺只是為了「好玩」,皆因實在太過無厘頭。

這宗案件William Girard被判入獄3年,緩刑4年,即是不用坐牢,後來他去了台灣,娶了台灣女人。1991年,美國政府把文件公開,日本在1994年也把文件公開了,顯示出美日之間的外交部門就此案談判過,美國下了壓力,要求輕判,開出的價碼是「5年有期徒刑」,結果日本超額完成。

正如我在前兩天所說,附庸國雖然悲慘,但總好過沒有「老闆」保護的「孤兒仔」,即是說,日本的情況再不堪,也比緬甸為佳。當然,更有利的是,自己當大國公民,要麼把別國當作附庸國,要麼隔岸觀火,吃花生看熱鬧。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s://www.orangenews.hk/zhuanlan/153313/%E3%80%90%E5%91%A8%E9%A1%AF%E5%B0%88%E6%AC%84%E3%80%91%E4%B8%96%E7%95%8C%E6%9C%80%E5%BC%B7%E7%9A%84%E9%99%84%E5%BA%B8%E5%9C%8B%E6%97%A5%E6%9C%AC%E5%92%8C%E5%85%B6%E5%AE%97%E4%B8%BB%E5%9C%8B%E7%9A%84%E9%97%9C%E4%BF%82.jhtml

地產發展商最關心特首跑馬仔

 這幾天,分別和不同的超級富豪吃飯,也即是地產發展商,我當然沒資格和他們談生意,只是瞎聊吹水。他們最感興趣的事,當然是「特首跑馬仔」,對此,比起賺錢更加起勁百倍,皆因他們人人手執幾十票,「選帝侯」自然更關心誰當皇帝。

據說,林鄭月娥已成立了競選辦公室,因此,梁振英和何柱國也已初步浮出水面,在探水溫。根據潛規則,這3人在公開行動之前,不可能不預先得到中央的首肯,至少不反對他們的「選前熱身」。

另一個呼聲很高的,是財政司長陳茂波,但估計和梁振英是拍擋,假如梁不選了,他才是Plan,兩人票源重疊,不會打對台。李小加是另一個盛傳的,當然,葉劉淑儀從來沒放棄過她的特首夢,甚至有人說過陳智思、唐英年、林建岳、陳馮富珍,還有好像是高永文吧。

就我的看法,過去4屆中央政府支持的人選,全都是「你估我唔到」﹕董建華是「黑馬」,曾蔭權因董的突然「腳痛」而突然上台,梁振英有唐英年在前段「快放」,林鄭月娥則有「曾俊華」來作掩護……按照這套路,本屆的真命天子,應該現在還未蒲頭,現時擺上枱面的,全部都不是。

此外,上兩屆行政長官都有一個相同特色,就是梁、林鄭兩人和傳統權貴的關係都不太好,這正如我在2012年出版的《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的大戰略》一書中,指出改土歸流、逐步收緊,是中央政府對香港的大戰略,事實上,2014年和2019年的兩次暴亂,正是這大政策的反映。

我的朋友陳凱文的說法,這好比雍正的「田文鏡」﹕就是要你們的關係不好,我才放心。香港作為偏遠的九反之地,如果行政長官和當地土豪權貴水乳交融,反而更不放心。

事實上,今日的亂局,正是曾蔭權時代,建制派和反對派聯合成一線,例如曾鈺成任由立法會議員胡亂宣誓等等的胡作妄為,所打下的「基礎」。中央政府當然不會坐視這情況再次出現。

總括而言,上述人選當中,只有高永文比較靠譜,但我也絕對不會買高永文,皆因他沒有「狼性」,無心也無力去接這塊燙手的山芋。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9c%b0%e7%94%a2%e7%99%bc%e5%b1%95%e5%95%86%e6%9c%80%e9%97%9c%e5%bf%83%e7%89%b9%e9%a6%96%e8%b7%91%e9%a6%ac%e4%bb%94-259629

百度上市前已炒了一轉

 【明報專訊】這幾日最受人關注的新聞,應該是百度(9888)在上周五啟動招股程序,招股一直至本周三,將發售9500萬股,每股發行價最高為295元,集資最多280億元,一手入場費14,899元。

幾個月前,不少人以為百度將會受到來港上市的消息刺激,因而紛紛購入,誰知在不久前,其股價已在猛跌,令到投資者眼鏡跌碎。

百度搞電動車屬未知之數

原因除了因為過分憧憬,也因美國好像炒完了新經濟,開始炒回傳統經濟,至於港股市場,更加是遠遠跑輸美國市場,來港第二上市,怎看也不是件好事。不過,上周四由於這個消息的刺激,好好歹歹也升了6.8%,可惜的是,到了周五其股價又跌凸了。

百度sell的是未來,又是玩電動車,皆因據說它的AI技術全國第一,核心業務(不包括愛奇藝)由AI驅動,為百度貢獻超過70%的總收入。不過,在群雄搞電動車搞到如火如荼的日子,它究竟能不能在未來市場佔一席位,也是未知之數。

日前我同拍檔講起這隻股票,我說在BAT這3隻股票當中,馬雲、馬化騰兩人都是共產黨員,先天上比起百度的李宏彥略勝了一籌,今日百度比起騰訊(0700)和阿里巴巴(9988),也明顯差了一個級數。然而,在它上市後,如果價格適合,我還是會投機買入,畢竟,它很快便會列入成分股,始終有剛性需求。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615748478582&issue=20210315

2021年3月12日

計算經濟增長不能忽略通脹與匯率

 近日,內地A股和港股的走勢並不太佳,比起美股,更加是相形見絀。很多人把這歸因於內地發表的GDP增長目標,只有6%,大大的低於市場預期,再對比去年的GDP增長是2.3%,世界第一也是唯一有正增長的國家,這自然是令市場大大失望,因而反映在股市,也有其必然性。

在這之後,人們也把內地現時面對的經濟難題,一一列舉出來,數來就是大家熟悉的,被西方各國圍堵,將會出現科技荒,以及內地欠債槓桿仍然過高,諸如此類。

反觀美國,卻由於新冠肺炎疫苗的接種,現已令到確診率大幅下跌,市場預期年底將會可控疫情,很多人認為,它將會是本年世界經濟的火車頭,將會有強勁的增長。

首先講疫情控制,我並不太樂觀,皆因它並非強迫注射,估計只有一半人口會注射,再者,注射了之後,雖然可以減少大部分的感染,然而不但還有少許感染的可能性,更不可避免地可照樣傳染給別人。

近月的確診數字大幅下降,只是因為最想打疫苗的人快速地排隊打了,可以預期,在不久的將來,注射疫苗的數字將會大幅降低。事實上,美國和英國的確診數字在屢創新高後,大規模打疫苗,在短短時間,數字降低了七成,可是,在近10天,數字卻沒繼續降下來,這也許是證明了,疫苗抗疫的法子,已到了瓶頸位。

說到經濟增長,很多人忽略了通貨膨脹,以及匯率。這正如幾年前,內地的經濟增長有幾個巴仙,但根據美國的統計,內地是零增長,皆因人民幣貶值,以美元計算,內地經濟就是零增長了。

有些「識識地」經濟的人也許會說:實質經濟增長不是把通脹減除的嗎?這說法就太過課本了,皆因「通貨膨脹」的原意是「流通貨幣的價值減低了」,但照現代計量經濟學的方法,這只是「消費物價指數」的另一說法,並不能反映「(流)通(貨)幣」的真正貶值。

簡單點說,美國因量化寬鬆而造成的經濟泡沫,將令其經濟增長達標,但反映不到實質經濟。至於內地,一來因去(以前積聚下來的)槓桿化令其增長減緩,二來如以人民幣計算,則其增長很可能只有6%。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8%a8%88%e7%ae%97%e7%b6%93%e6%bf%9f%e5%a2%9e%e9%95%b7%e4%b8%8d%e8%83%bd%e5%bf%bd%e7%95%a5%e9%80%9a%e8%84%b9%e8%88%87%e5%8c%af%e7%8e%87-259346

三次移民潮 階級各不同

 【明報專訊】二戰之後的香港,一共出現過三次移民潮,三次都是因為政治動盪。

第一次是在1967年,在暴動/反英抗暴前後,當時經濟不佳,因此,只有最富有的家族,方有能力移民外國。例如說,新鴻基創辦人之一的馮景禧,便是在這時移民,他的大公子永發,現在仍然是溫哥華的僑領,擁有大量房地產,例如有名的香港仔中心(Aberdeen Centre),以及控制中文傳媒,當地華人沒人不知他的大名。然而,也正因為離開了幾年,錯失了香港轉勢的時機,馮氏家族的身家便遠遠不如其拍檔郭得勝和李兆基。

第二個移民潮,是在上世紀1980年代,中英談判之後,直至1997年,這段時間移民的,主要是中產階級。不過,其實到了1990年代,由於香港的經濟再起飛,移民的人已漸漸少了,我認識的很多人,例如蕭若元,都是申請到了移民身分之後,卻放棄了在該地「着陸」。

今次移民潮 主要低下階層

第三個移民潮,是在去年興起,今年加快,主要是低下階層,皆因香港人有錢了,很多低下階層均可符合移民資格,二來西方世界也窮了,不介意港人到來分享/分擔。之所以是低下階層為主,皆因幾乎所有的上流社會人士,莫不早已擁有了外國護照,而且早已在西方有大量投資,至於中產階級,有一部分是在上一波移民潮去了又回流回來,第二代也早已有了外國公民身分,根本不用申請。反而是低下階層一無所有,覺得去了也沒損失,因而比較「勇猛」。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615491580314&issue=20210312

2021年3月11日

宏光MINIEV為內地人民帶來福祉

 本年1月,內地的「上汽通用五菱」車廠,推出的新能源汽車「宏光MINIEV」,打敗了Tesla,成為了該月全球單一新能源車型銷售冠軍,賣出3.7萬輛,不但超排名第二的Tesla Model 3的2.2萬輛,甚至連Model Y的銷量也加起來,仍然敵不過對方。

 在早前,「宏光MINIEV」上市200天,銷量突破20萬輛大關,已破了全球小型新能源汽車銷售紀錄,理由很簡單,就是內地產品向來賴以致勝的不二法門:它的售價只是從2.88萬元人民幣起,配備齊全的版本也只是3.88萬元人民幣,有誰會買不起呢?

「上汽通用五菱」品牌是由「上海汽車」、「美國通用汽車」、「柳州五菱汽車」三方合作的大型企業,企業經營理念是「造百姓喜愛的車」,即是簡單化、低成本,這其實是「五菱」汽車的拿手好戲。事實上,在內地滿街跑,隨處可見的麵包車「五菱宏光」正是它的產品。

「五菱」很有點戰時產業的意味,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時,它以「人民需要甚麼,五菱就造甚麼」為口號,生產了大量口罩,這雖然賺不了甚麼錢,卻是上佳的公關。

「宏光MINIEV」,最大的買家並非鄉村農民,或者是老人代步,而是年輕人:「九十後」用戶高達72%,女性車主超過60%,銷量最高的城市是上海,當然,這和上海的人口眾多,北京的限車比較嚴格,大有關係。

以上的銷售狀況,牽涉到我常常講的一個政府交通政策原則:私人汽車究竟是高不可攀的奢侈品,還只是暫時性的奢侈品?在未來世界,我們希望私人汽車普及化,還是希望大部分的人永不可擁有這奢侈?

像在日本,大部分人都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去通勤上班,但車主的比例也很高,他們在有需要時,或是在假日時,就可享受駕駛之樂。

內地的交通政策,也是以公共交通網絡、集體運輸為主。可是,仍然盡量希望提高人民的擁車率。也許,只有在香港這地方,才會義無反顧地企圖把擁有車輛視作富豪享受,千方百計地予以遏止,因此拒絕興建停車場、拒絕興建道路,釜底抽薪,連飯也不用煮了。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ae%8f%e5%85%89miniev%e7%82%ba%e5%85%a7%e5%9c%b0%e4%ba%ba%e6%b0%91%e5%b8%b6%e4%be%86%e7%a6%8f%e7%a5%89-259141

SPAC和殼股一丘之貉

 【明報專訊】日前,匯澤亞洲投資創始合伙人王幹文接受訪問,說到俗稱「空頭支票公司」的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熱潮,過去一年多已有約400家SPAC上市,因而令到本地大孖沙產生興趣,查詢籌組,估計是他們在過去投資了不少項目,看看可否藉SPAC作為exit的渠道。

匯澤亞洲早在2014年已擔任SPAC的推薦人(sponsor),對此當然大大唱好。他同時也關心到,如果在香港引入SPAC:「香港的包袱很重,一路打擊殼股,有需要向公眾多解釋為何SPAC和與殼股不同。」

根據王幹文的說法,SPAC和與殼股的不同是:SPAC並無負債;能為合併後公司帶來資金;也沒有舊殼通過他人代持,以此來隱暪真實持股的問題。

有關這三點,第一,很多殼股都沒負債;第二,很多殼股都可在注(入)資(產)後集資,為公司帶來資金;第三,殼股找人頭代持,是犯法的,倒不如說開銀行也有職員會監守自盜?再說,難道SPAC不可以代持,也不會有人在幕後控制?

生態系統一員 大家都在圈錢

總之,在金融界中,天下烏鴉一樣黑,大家都是在圈錢,沒有誰比誰更高尚,大哥別說二哥,SPAC和殼股都是一丘之貉。當然,在我的眼中,貉也是在生態系統的一員,我既贊成SPAC,也贊成殼股,就是如此簡單的邏輯。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615403902458&issue=20210311

2021年3月10日

缺水缺電下的台積電未來如何?

 台灣的「藻礁公投」事件大約是這樣的:

2017年,台灣最大的石化能源公司「中油」計劃在桃園市建蓋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工業港將覆蓋230公頃的大潭藻礁,這會危害到白玉藻礁和觀新藻礁的生態。去年6月,多個公民團體發起「珍愛藻礁公投」,在日前,聯署人數已超過50萬,根據台灣的《公投法》,幾乎一定成案了。

這事件中,人民一貫地愚蠢,幾年來,一直不知不覺,只是在政治操作、媒體炒作後,忽然因被擺布而醒覺,然後在近日,把議題炒熱了。民進黨政府當然是受到最大壓力的團體,可是他們向來是搞這些民粹玩意起家的,這也只能算是自作自受了。

現時台灣的電力分布,燃煤佔了46.11%,天然氣佔了33.23%,核能佔了11.79%,再生能源佔了5.6%,燃油佔了2.1%,水力佔了1.17%。

燃煤污染嚴重,盧秀燕就是打空氣污染牌當選台中市長,民進黨就是反核起家的,因此只能「用愛發電」,再說,廢核(電站)後再建,沒十年八載,也不能做到。至於環保發電如風力、太陽能、水力,都不穩定,像德國般,得仰賴主力用核電的法國,在電力不足時輸電,方能穩定供電,但台灣卻沒有外地電網所支持。

至於天然氣,最省成本的方法,是使用管道,台灣當然不可能,因此要用海運,並且建造接收站去儲存。然而,天然氣已是最有可能的乾淨能源,因此不能不倚靠它,而且還打算在未來大舉取代燃煤。

假如大潭接收站建不成,最大的替代可能性是台北港,不過這又要環評、生態調查、填海造地及工程時間,「中油」估計要18年,真實最少也要10年,這還不排除台北港也過不了環評報告。香港人也許很熟悉這種在民粹之下,乜都唔得的窘局。

我不明白為何有台灣評論說,直至2030年都不缺電,畢竟,它的大停電好像還只是去年的事。我在日前寫過,二十年前世界各國放棄晶片產業的原因,是它耗水耗電又不環保,我又寫過近日旱災令到「台積電」面臨困境,如今又有缺電問題,怪不得,近日這座「護國神山」的股價不斷下跌了。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7%bc%ba%e6%b0%b4%e7%bc%ba%e9%9b%bb%e4%b8%8b%e7%9a%84%e5%8f%b0%e7%a9%8d%e9%9b%bb%e6%9c%aa%e4%be%86%e5%a6%82%e4%bd%95%ef%bc%9f-258964

土地政策無遠慮 必有近憂

 【明報專訊】坊間的房屋政策論述,基本上全都是垃圾,因為本地輿論主要由民主派主導,而其論述不是絕大多數,而是全部——是垃圾,反過來說,建制派的論述,也和白癡相差無幾,今天香港的房屋政策搞到這個田地,完全是無知所致。

其中的一個論述,是近日在建制派的文章中看到的,當然,民主派也有差不多的論述,就是一些被反對的覓地方法,例如說填海,反對的原因是:遠水不能救近火。

遠水當然不能救近火,可是另外有一個成語叫「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可是,這個簡單的成語,為政者居然並不知道,而且還無恥地大大聲講出來,居然同時藍黃兩陣營的人都buy,由此可以見得,香港人的反智到達哪一個地步。

長期政策與中短期政策不存矛盾

土地規劃是要一、二十年,或以上的時間,方才可以規劃成功。或者我們可以說,今日之所以有如此嚴重的土地問題,正是因為當年的政府沒有「遠慮」,不說遠的,只算如果2012年梁振英上台當行政長官,如果當時就搞,現在已成功大半了。

更可笑的,是那些口口聲聲說,為了香港未來下一代而搞民主運動的人,居然也認同「遠水不能救近火」的政策,莫非他們要下一代住在劏房中、籠屋內,一邊瞓街、一邊享用民主嗎?

說穿了,房屋政策的前期,就是土地政策,反而房屋政策,都必然是既有長期政策,也有中短期政策,而這兩者,是互不違背、也互不矛盾的。沒有人規定,當你搞了長期的填海政策之後,就不可以同時搞中短期的覓地措施呀!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615316550250&issue=20210310

緬甸軍政府犯了甚麼錯誤導致今日的田地?

 緬甸軍政府弄成今日的田地,從現實政治的角度看,是它在執政的幾十年來,太「有骨氣」,採取了完全獨立的外交政策,不傾向於任何一個大國,更不當附庸國,這樣一來,它得不到大國的輸出經濟,因而令到其人民長期貧困,影響了軍政府的執政基礎。

近年來,昂山素姬集團組織政府,但因也繼續拒絕當附庸國,既非「親生仔」,中美兩大國的經濟支援也只不過死裏活氣,它的最大投資者不過是遠在一方的日本,可知絕對好不到哪裏去。

在軍事上,當它發生國內的大規模暴亂,人民基礎又不穩,很容易會發生將士嘩變,唯一的穩定基礎,是依靠宗主國的幫助平亂。可是,要找一個宗主國,並非一叫即來,而是必須用上很長的時間,建立信任度。這好比美國在以色列,早已有著大量的人員,和當地政府官員往來頻繁,這些官員除了向本國政府效忠,也和美國官員眉來眼去,換言之,美國在某程度上控制了以色列,因而對它的忠誠度有了信心,這方能成功建立宗主國與附庸國的互信關係。

很明顯,現在的緬甸軍政府,連找宗主國,也來不及了。但更重要的,是它舉行了民主選舉,卻輸得很慘。首先的誤判是軍政府本身的能力,它以為可以在效法柬埔寨,軍政府支持的政黨會因其財力上的支持,而取得不俗的席位,結果卻慘敗了。然而,它和柬埔寨有著極大的分別:

第一,柬埔寨現政府有著中國的支持:你以為民主政府不看這些,但其實,樁腳和人民是曉得的,當政府有大國的支持,它的底氣強,人民的支持率也會高。

第二,有大國支持的國家,經濟發展也會比較快,易得民心。

第三,昂山素姬的實力太強,既有西方勢力支持,她的父親在軍方也享有很大的威望。

第四,軍政府本來就不能打,撣邦和克欽邦等分離勢力一直無法敉平,令到人民看不起它的戰力。

如果緬甸死不舉行民主選舉,玩「欺騙策略」,人民不知自己的實力,就不敢去和政府對抗。要知道,民主選舉其實是一場類似戰爭的小動員,昂山素姬在民主選舉中大勝,人民得悉自己的支持度這麼高,也等於軍政府的底牌給翻了出來,原來是2仔底,人民當然不怕它,敢於作反了。

這又回到大國支持,如果有外國軍隊去鎮壓,打起來可以毫不手軟。但是要軍隊鎮壓本國人民,要知道,軍隊也是由人民組成,當它鎮壓人民時,不排除會手軟,隨時掉轉槍頭,反打自己。

緬甸把首都從730萬人口的靠海大城市仰光,搬到人口少得多的內陸城市奈比都,既可減少暴亂的可能人數,也可避免中美兩大國的干預,已經算是很聰明的了。可是,就算是在只有110萬人口的奈比都,當大規模暴亂發生,也很難搞定。

總之,緬甸的局勢,十分險峻,我不樂觀。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s://www.orangenews.hk/zhuanlan/153037/%E3%80%90%E5%91%A8%E9%A1%AF%E5%B0%88%E6%AC%84%E3%80%91%E7%B7%AC%E7%94%B8%E8%BB%8D%E6%94%BF%E5%BA%9C%E7%8A%AF%E4%BA%86%E7%94%9A%E9%BA%BC%E9%8C%AF%E8%AA%A4%E5%B0%8E%E8%87%B4%E4%BB%8A%E6%97%A5%E7%9A%84%E7%94%B0%E5%9C%B0%EF%BC%9F.jhtml

2021年3月9日

提出攬炒十部曲未犯法,訴諸初選就要拘捕了

 「民主派初選大搜捕」的法理依據,說是因為2021年1月6日初選違法,在全世界,初選都是合法的,在香港,也不例外,如果有人付幾十萬元給我,我絕對願意去搞一個民主派在下屆立法會的初選,去「以身試法」,證明這並不違法。換言之,初選違法,只是被捕者和支持者的混淆視聽,完全不是事實。

實質上,這次大搜捕,完全是因為由現時身在台灣的沈旭暉博士提出的「35+」大計,意圖奪取政權。不過,奪取政權,在全世界的法律,也並不違法,皆因搞政治團體,最大目的當然是奪取政權,這又有何不合法之處呢?

真正違法的,是「35+」的目的,是在奪取政權之後,實施由現時身在囹圄的戴耀廷博士去年4月28日提出的《真攬炒十步/這是香港宿命》,也即是所謂的「攬炒十部曲」。

「攬炒十部曲」哪裏是違法的呢?通常,民主派人士只會提出十部曲的前七部,可是,卻對八、九、十這3部絕口不提。

據戴耀廷的說法:「第八步,全國人大常委會宣布香港進入緊急狀態,中央政府把國家安全法直接適用於香港,解散立法會、成立臨時立法會、下屆特首由協商產生,大舉拘押民主派領袖。第九步,香港社會街頭抗爭變得更加激烈,鎮壓也非常血腥,港人發動三罷,令香港社會陷入停頓。第十步,西方國家對中共實行政治及經濟制裁。」

很明顯,以上的「十部曲」,放諸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法律,都是「叛國」的行為,我看不出有任何理由不去拘捕,當然,我也看不出為何當日戴耀廷如此大膽,居然公開提出。

這也許正是因為戴耀廷提出了,卻沒被拘捕,因而令到55人認為無事,遂直接搞起初選來,這就闖了大禍。

其實,中央政府的立場很明顯:在言論自由的大前提下,單單提出「攬炒十部曲」,如果沒有實質行動去跟進,不一定證據充分,因此暫時並沒有檢控的個案。我有一位激進本土的朋友,為了證明這底線,在其有幾萬人的臉書,公開以粗言咒罵習近平,也沒有任何後果。然而,把言論訴諸行動,具體化成為「35+」的初選,就難免倒霉了。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8f%90%e5%87%ba%e6%94%ac%e7%82%92%e5%8d%81%e9%83%a8%e6%9b%b2%e6%9c%aa%e7%8a%af%e6%b3%95%ef%bc%8c%e8%a8%b4%e8%ab%b8%e5%88%9d%e9%81%b8%e5%b0%b1%e8%a6%81%e6%8b%98%e6%8d%95%e4%ba%86-258817

解款員丟錢 應報警證清白

 【明報專訊】曾幾何時,先施(0244)是本港四大百貨公司之一,可惜後人經營不善,到了馬景煊這一代,在連番供股救亡,把股東資金輸光之後,終於在去年,把公司拱手出讓,賣給內房上市公司偉祿集團(1196),然而交易一直未完成。

老牌百貨轉手 交易一直未完成

先施現時的控股公司Win Dynamic,股東除了馬景煊之外,還有栢寧酒店的傳人陳文衛,其家族有兄長陳文耀,是佛教的正愛慈善基金會創辦人,弟弟陳文正,網上唯一找到的資料,是他在2010年早上7時許駕駛保時捷發生車禍。

陳文衛在2017年公司供股時入股,帳面輸了不少錢。在去年10月29日,先施發出通告,指Win Dynamic「不可撤回地承諾向先施送贈」賣殼得回來的2.6億元,換言之,陳在這股票的投資,將化為烏有。由於我有朋友買入了這隻股票,當時大喜若狂,認為是天跌下來的餡餅。誰知到了本年2月3日,Win Dynamic忽然宣布,要撤回以上的承諾,原因是「該契據是由我們在受到不當影響及威迫,並且在概無獲給予獨立法律代表或適當意見之情况下簽立」。

朋友當然㷫過火屎,皆因他炒股多年,從來沒有見過撤回「不可撤回承諾」這回事,至於「受到威迫」,應該報警,由警方去解決,他說:「做乜要我們小股東做犧牲者呢?」我笑說:「這好比解款員丟了解款,如果不報警,怎可證明自己清白呢?」不過,富二代和富三代的想法,我們知條鐵!朋友究竟能不能「拿回」款項,有待下回分解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615230314069&issue=20210309

加印花稅益美國是資敵

 在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宣佈增加股票印花稅的前幾天,頗有人爭辯這不會令到港股下跌,也有人說隨後幾天的港股下跌,只是跟隨世界股市大勢,和加稅無關,可是,隨着港股和美股的差距進一步拉闊,相信以上說法,理據已趨薄弱了。

記得在幾十年前,只有富豪級的港人,方有能力去炒美股,例如有名的慈善家何伯,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十幾年前,炒美股是非常潮的行為,只有最前衞、最西化的投行/私人銀行的金融才俊,方可招招積積地炫耀說:「昨晚睡不好,因整晚通宵炒美股。」

可是在今日,連大學生、英文字母唸不全的地盤佬,都在炒美股了。這有甚麼後果呢?

後果是,如果在以前,政府加印花稅,後果是少了股民炒股票,這是把錢從股民交到政府,證券行少賺了錢,塘水滾塘魚的問題。可是,在炒股全球化的今天,政府加稅,股民不炒港股,結果是轉了去炒美股。如果從今日中美冷戰的大格局去看,這叫做「資敵」,假如程度嚴重,這相等於是de facto的漢奸行為呢!

周顯

https://hk.appledaily.com/finance/20210309/MDFE34YVWJGVVF7IPG4VMEEXVA/

2021年3月8日

乜你以為做股票莊家好好撈咩?

 上周,警方聯同證監會採取代號「合璧」的聯合行動,派出逾160名人員,突擊搜查27個地點,拘捕7男5女共12人,年齡介乎23至65歲。包括4名集團主腦,其中2人為一對28姐及26歲弟,分別居住山頂及港島半山的豪宅,其中一人的寓所更被發現藏有500萬元現金,並且凍結多個證券及銀行戶口的逾8,000萬元,還有財物,包括金條、金鏈及名錶等,總值逾9億元。

這犯罪集團被控以自己持有或操控他人的證券戶口,低價買入涉案股票,之後透過社交平台吹捧,騙徒大多自稱是股票的「大師」或「老師」,甚至假扮本地著名股評人、基金經理或投資導師,誤導投資者在高價時買入,自己乘機拋售,當中涉及市場操控、洗黑錢及詐騙行為。

當局雖然沒有公布涉事的人的姓名,但我們當然第一時間已知悉此事的來龍去脈,皆因我們的規條是:揾錢第一,八卦嘢第二。

有朋友說:「我單看細佬戴的錶,已認出是他了!」其實,戴甚麼錶,和案件有甚麼關係?警方如此宣示,不過是為了拍片,畫面好看而已。

其實依家搞一隻細價股上市,用埋微信女來散貨,過億元營業額,頂多賺千零萬,是很少的生意,好多莊家都不做了。警方把case搞到好似值9億元,也不過是做show而已。

涉事人物的家族財產,最少也有二、三十億元,很可能還不止,而且,發跡了幾十年,有錢並不稀奇,很容易能解釋得到,除非找到他們的資金流向紀錄,又當例外。

騙徒假裝著名股評人,去遊說受害人買垃圾股票,就我所知,不少股評人都被冒充過,但我好像只發現被冒充過一次,是在某大低佣證券行的討論區,朋友發截圖給我看,結果不了了之。也許是我不夠其他股評人出名吧。

朋友問我的看法,我說,總之,別人不知,我自認沒這個遊說能力了。如果股評人真有這個勸人買股票的遊說能力,咪好易發達?

這正如證監會及警方表示,無法統計受害人的總數及整體被騙金額,我相信,數字不會太多,可能是太過羞家,所以才不被公開出來吧?你以為,依家做股票莊家,真係好好撈咩!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4%b9%9c%e4%bd%a0%e4%bb%a5%e7%82%ba%e5%81%9a%e8%82%a1%e7%a5%a8%e8%8e%8a%e5%ae%b6%e5%a5%bd%e5%a5%bd%e6%92%88%e5%92%a9%ef%bc%9f-258587

李小加談幫中小企令人惡心

 【明報專訊】3月5日,全國政協委員、港交所(0388)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提交《關於創建「滴灌通」系統將全球流動性過剩精準引入中國中小企業的提案》,建議創建一個將海量國際資本與中國中小微企業互聯互通的金融基礎工程,簡稱「滴灌通」,通過香港將國際資本精準引入中國千千萬萬中小實體當中。我心想,這些年來,由他主導的港交所千方百計阻撓中小企的集資渠道,在他離任後,還在疫情氾濫,百業不景的慘淡環境下,大肆DQ業績未達標的中小企業,及將上市盈利要求門檻提高1.5倍,從他的口中說出要幫助中小企,實在令本人感到惡心。

港金融創新 遠遠落後

當然,他說要幫助的,是中國內地的中小企,和香港無關,不過這些年來,他所領導的港交所在各方面「迫害」香港的中小企,這番「中港有別」的落差,很難令人不「刮目相看」。

事實上,看美國的SPAC,新加坡說要搞,香港也在研究,這些自相矛盾的行徑,已經充分說明了,當初禁絕公司借殼上市,是多麼錯的事。但是高高在上的袞袞諸公,在自打嘴巴的當兒,卻連一絲絲慚愧,一絲絲羞恥之心也沒有,自然更加不會為被無辜「宰殺」了的公司說一句道歉了。

這些年來,香港的金融創新遠遠落後於全世界,只是靠着吃阿爺和吃老本,幸好這兩塊餅都大得吃不下,令到他們以為是自己的能幹,這不過是風口上的豬而已。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615143415509&issue=20210308

2021年3月5日

哪一個世代買樓最有利?

 看到討論區的人研究,在買樓增值/致富方面,究竟是哪個年代的人,最為有利?很多人都說七十後,也有人說其他的時代,照我看,幾乎沒有一個人說得準確,因此寫下本文。

從長時間的角度去看,樓價整體上持續上升,原因分為三方面:一,經濟增長,二,通貨膨脹,三,本地居住環境太差,市民有強烈的改善需求。

然而,在中期而言,也曾經有過三次的嚴重下跌,即是:一,1965年的擠提/暴動;二,1981年的中英談判;三,1998年至2003年的回歸後經濟衰退。

在1964年以前的樓價升幅,可以不論,皆因涉及的人的年紀太老,大多已死了,而且涉及的房子樓齡太舊,也大多拆了。

至於1968年後的樓價上升,主要是在1974,即是1973年的股災後。這次大升市,有著三點其他牛市不具備的因素:一,因美元廢除金本位/為越戰埋單而引起的高速通脹,二,本地經濟因從輕工業轉型為服務業而起飛,三,流行很多新的賣樓財技,例如分層出售、賣樓花、九成按揭等。

然而,這次大升後,面對1982年後的樓價下跌一半。不過,短短2年後,樓價已止跌回升,雖然初期升得不快。1984年後的買家,也有2點優勢:一,經濟照舊快速上升;二,租金高而樓價低,即是回報率高;三,升勢時間長,直到1997年。

當時相對薪金,樓價還很平。記得「玉郎集團」的現金很多,中層員工幾乎個個都可向公司借錢買樓。由於息差高,銀行職員借錢買樓,也是賺大錢的不二法門。也由於經濟發展+通貨膨脹,薪金年年雙位數字增長,很多人借錢付首期,用80%以上的薪水供樓,只消過幾年,便可輕鬆上路,甚至還清欠款了。

在這段時間,樓價升幅大,十幾年間升了幾十倍,調整時間短,只是1年、2年,幅度也不會超過10%。就是2003年的樓價最低位,也跌不破1990年以前的價格。

總括而言,最有利的買樓時機,是在1982年至1990年,如果以出道5年買樓來算,即是1977年至1982年出來工作的那一代,最為有利。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93%aa%e4%b8%80%e5%80%8b%e4%b8%96%e4%bb%a3%e8%b2%b7%e6%a8%93%e6%9c%80%e6%9c%89%e5%88%a9%ef%bc%9f-258384

Tesla擁比特幣 用處遠較平民多

 【明報專訊】Tesla早前宣布一項銷售絕活,就是接受客戶用比特幣買車,這一招的妙處,沒買過加密貨幣的人,不容易理解。炒過加密貨幣的人都知道,玩這種投資有一個缺點,就是「入金容易出金難」,皆因買賣的交易成本極高,而且很難兌換回現金。當然,要換回三幾萬元出來花用,並不困難,但要大手兌換以百萬元計的現金,那就困難得多,不被銀行調查洗黑錢才怪。

炒加密貨幣 「入金容易出金難」

所以,炒幣賺錢的人,很多都只是「數字富貴」,並沒見過真錢。還有,由於兌換困難,交易成本也高,如果兌換後再次入場,即是付出兩次交易成本,豈不愚蠢?因此,大多數玩加密貨幣的人,都是「只有入金,永不出金」。

然而,如果Tesla容許比特幣買車,那麼,加密貨幣買家終於有了一個重要的出金途徑,這自然有利於Tesla的銷售。至於Tesla收下了這些比特幣,究竟有什麼用途呢?我的回答是﹕在帳簿上,這些比特幣可以作為公司資產。如果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難以換回現金的泥碼,當然沒什麼用途,可是對上市公司而言,帳簿上的資產可以粉飾帳目,這便和房地產呀、股票呀,這些資產並沒有多大分別……反正股民所拿在手的股票,也不過是一張紙而已。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614887356007&issue=20210305

2021年3月4日

SPAC摑了港交所一巴

 所謂的「SPAC」,即是「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是美國發明的投資工具,在納斯達克或紐交所上市。它通常由互惠基金、對沖基金、知名投資人發起,以發行普通股,以及認股期權,賣給市場投資者,募集資金。

SPAC只有現金,沒有任何其他業務,唯一作用便是併購未上市的企業,讓被併購方「借殼」上市,因此很多人把它叫作「空白支票」公司。

由於世上有太多初創公司,也有太多的投資者,因此SPAC大行其道,連新加坡也在研究,相信很快便會推出。李嘉誠也會在美國上一隻,預算集資4億美元,為甚麼他不在香港地頭上市呢?原因很簡單,香港根本不存在這種上市方式。

有傳媒報導,港交所(00388)正在研究在香港搞SPAC,我懷疑這報導的真實性。這些年來,港交所一直不遺餘力,打擊借殼上市,認為這是大逆不道,是十惡不赦的大壞蛋的所為,還經過它的宣傳渠道,持續地把這行為妖魔化了。

然而,SPAC就是赤裸裸的殼股,而且是更加離譜,如果要把SPAC搬到香港,那公司的借殼上市又怎辦?莫非是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很明顯,SPAC的流行,等於是重重的摑了港交所一巴掌,證明了他們一直以來的政策是多麼的迂腐,多麼的無能。

在以前,香港的金融自由是世界第一,政策走在世界之先,但現在,則變成了全世界最落後,如果不是靠著北水射住,靠現在竊位素餐的癈柴,早已玩完了。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圖:中新社

https://www.orangenews.hk/zhuanlan/152411/%E3%80%90%E5%91%A8%E9%A1%AF%E5%B0%88%E6%AC%84%E3%80%91SPAC%E6%91%91%E4%BA%86%E6%B8%AF%E4%BA%A4%E6%89%80%E4%B8%80%E5%B7%B4.jhtml

財政司加印花稅有利中央不利香港

 日前,同一位朋友吹水,他是金融服務界的選委,股票知識很高明,講到財政司長陳茂波加股票印花稅,他講出了一個陰謀論:「話唔定是阿爺想冷卻股市,不想太多北水流來香港,先至要波叔加稅。」

我當然不知以上說法是真是假,不過,以現時內地的經濟狀況,作出某程度的宏觀調控,是正確的做法。

事實上,內地在金融海嘯後的十幾年,經濟衝得太勁,雖然超日趕美,但經濟卻內傷了,欠下了大量外債,2019年和2020年是還債高峰期,只要看人民幣匯率的貶值程度,就知道形勢險峻。

「難得」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內地抗疫成功,出口破了新高,西方無限放水,令到人民幣止跌回升,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乘機固本培元,減少舊債,加強內部實力。要知道,當欠債太多,往往反而不能減債收縮,因而陷入蕭條,情況反而更壞。

這好比莊家欠孖展額太高,如果貿然沽出股票來減槓桿,股價隨時因而大跌,莊家只有破產收場。反而,股票的買家增加,莊家方才有出貨、減槓桿、減孖展的可能性。否則,如果因為經濟暢旺,又來加槓桿,將會形成新一輪泡沫,就會陷入泡沫,去槓桿,再泡沫的無限loop狀況。

況且,現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正在企圖圍堵內地,故此內地也有加強內循環,減槓桿的誘因。畢竟,香港的作用是為了吸納外資,如果反了過來,吸資不成,變成了走資,內地資金藉著北水炒港股,乘機出走,就變成了弄巧反拙。

客觀的事實是,這些日子,不少中資港股大升幾倍至幾十倍,很可能目的不是炒股賺錢,而是走資。從炒股票的角度看,高價沽出股票,賺大錢,並不容易,反而是用股市來作走資,卻是成本既不高,又合法,也有成功的確定性。

簡單點說,我不知這位股票知識很高明的朋友的陰謀論是否正確,不過,太多北水流入香港,對於中央政府的最大利益來說,並非好事。因此,中央政府也樂於看到陳茂波實施「杜賓稅」,稍抑香港過熱的股市。雖然,正如我一直所言,這對香港的利益來說,卻並非好事。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8%b2%a1%e6%94%bf%e5%8f%b8%e5%8a%a0%e5%8d%b0%e8%8a%b1%e7%a8%85%e6%9c%89%e5%88%a9%e4%b8%ad%e5%a4%ae%e4%b8%8d%e5%88%a9%e9%a6%99%e6%b8%af-258189

富豪老了要打defensive

 【明報專訊】2月27日,巴菲特在其官網發表的2021年致股東公開信中說,巴郡在第四季回購了約90億美元的自家股票,令該公司在2020年的股票回購總額達到創紀錄的247億美元,雖然如此,巴郡仍然持有1380億美元的現金。

根據巴郡的財務報表,它去年的純利則較前年下滑48%,至425.21億美元,但在去年第四季,利潤也達到50.2億美元,優於前年同季的44.2億美元。這相比起其他舊經濟公司來說,已是不差的數字了。

評論說,巴菲特回購股票的原因,是因他看好自己的公司。巴菲特則在公開信中表示,自去年底以來,公司已回購更多的自家股票,未來可能會進一步減少流通的股票數量。

回購自家股票不會錯

巴菲特又說,只有在認為股票交易價低於其內在價值時,才會回購股票:「我們絕不認為巴郡的股票應該以任何價格回購,我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美國公司的CEO們有個令人尷尬的紀錄——他們傾向在股價上漲、而非下跌時投入更多的公司資金用於回購。我們的做法卻恰恰相反。」

我認為,巴菲特是大方向看得最準的投資者,別人的水平太低,我笑他人看不穿。巴菲特近年來的動作,很簡單,就是打defensive。

贏錢不要緊,但肯定不要買錯,日本的五大商社,就是這類型的股票。此外,回購股票,也是不會錯的行為,大家只要看看香港的四大家族,在這些年來,也是持續的在回購自家股票,這證明了當一個超級富豪老了,便要打defensive,這也是錯不了的真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614798110376&issue=20210304

2021年3月3日

先施小股東見財化水

 先施(244)是百年老牌百貨公司,可惜後人敗家,連年虧蝕,在2019年,出售給偉祿集團(1196)。去年4月,後者借出8,000萬元給先施,以維持經營其零售業務。

收購的先決條件,必須包括其保險牌照。然而,去年8月,保監局要求先施不得訂立新的保險合約,看來牌照凍過水。10月29日,原大股東馬景煊及陳文衛宣佈把賣殼所得的2.6億元,不可撤回地送給公司,相信是吸引偉祿繼續完成收購。

誰知1月26日,保監局批准先施保險提交申請,換言之,牌照敗部復活了。2月3日,馬、陳兩人宣佈因「受到不當影響及威逼……簽立」,單方面宣佈契約無效。

耐人尋味之處是,受到「威逼」是刑事行為,為何不去報警?如真的可單憑一紙聲明,就撤回承諾,小股東將見財化水,喊都無謂。偉祿當然以不變應萬變,不予承認對方的撤回。也是因保險牌「復活」,公司價值大增,不知哪裏找來現金,把8,000萬元貸款連本帶利清還了。看來,這場「戰爭」還會打下去。

周顯

投資者、八卦公、知識分子

https://hk.appledaily.com/finance/20210303/25SWFCNYQRCX7LSQ4LN3Z4RIPI/

陳茂波不識搵街外錢和內循環的分別

 本文是去年5月8日在本欄寫的《塘水滾塘魚的荒謬和搵街外錢的原理》的延伸,因為財政司長陳茂波的《財政預算案》的加股票印花稅政策,因而必須把相同的概念就此再作發揮……好聽點說,這可以叫作「吾道一以貫之」。

當日的我寫:「經濟收入……一我稱之為搵街外錢,也即是賺取外匯收入的經濟活動,二是塘水滾塘魚,也即是……本土經濟……黃色經濟圈……絕對比不上自由行和金融業……是塘水滾塘魚的本土生意,對於經濟體系,只是次要的角色。沒有外匯,就沒有食物、衣服、汽車、手機。」

這裡舉一個例子:

我煮一頓飯給你吃,為了回報,你幫我按摩一小時……這不是經濟活動,而是互相交換。好了,現在進一步,我開餐廳,你來吃一頓飯,花了500元,然後,我拿著這500元,到你的按摩店,把這500元花掉了。

實際上,以上兩者並無分別,可是,後者卻是經濟活動。由於這經濟活動是在你我兩人之間發生的,假如我和你是親人,這就是「內循環」了。

這好比你開一間酒吧,你本人天天在酒吧喝酒,然後自己埋單。這樣子,酒吧有了生意,酒保不會失業,也有錢交租,可是,這也是「內循環」,只是塘水滾塘魚,不是「搵街外錢」。

那甚麼是「搵街外錢」呢?

答案就是有外人來光顧你的餐廳、酒吧、按摩店,然後付錢給你。很明顯經濟活動不是靠「內循環」,而是靠搵「街外錢」。

延伸下去,從政府層面看,債務有分外債、內債,前者就是街外錢的收支,對於政府而言,比後者重要得多。後者解決不了,可用通脹抵銷,但前者搞不定,政府就要破產了。

香港是外向型經濟,本地產出不多,要靠外匯過活,而賺外匯的方法,就是服務業,主要是金融業,其次是旅遊業之類。為甚麼金融業不能動、不能失呢?皆因這就是「搵街外錢」的最大途徑,必須要力保。其他的產業,例如在通過了辣招稅後的地產業,都是「塘水滾塘魚」的「內循環」經濟,含金量是遠遜的可惜,這簡單的道理,香港似乎沒有甚麼人明白,陳茂波當然也全然不明。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9%99%b3%e8%8c%82%e6%b3%a2%e4%b8%8d%e8%ad%98%e6%90%b5%e8%a1%97%e5%a4%96%e9%8c%a2%e5%92%8c%e5%85%a7%e5%be%aa%e7%92%b0%e7%9a%84%e5%88%86%e5%88%a5-257989

SPAC比殼股更「虛」

 【明報專訊】所謂的「SPAC」,即是「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是美國發明的投資工具,在納斯達克或紐交所上市。它通常由互惠基金、對冲基金、知名投資人發起,以發行普通股,以及認股期權,賣給市場投資者,募集資金。

SPAC只有現金,沒有任何其他業務,唯一作用就是併購未上市的企業,讓被併購方「借殼」上市,因此很多人把它叫作「一般又被稱為空白支票公司」。

由於世上有太多初創公司,也有太多的投資者,因此SPAC大行其道,連新加坡也在研究,相信很快就會推出。李嘉誠也會在美國上一隻,預算集資4億美元,為甚麼他不在香港地頭上市呢?原因很簡單,香港根本不存在這種上市方式。

莫非「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有傳媒報道,港交所(0388)正在研究在香港搞SPAC,我起初也懷疑這報道的真實性。因為這些年來,港交所一直不遺餘力,打擊借殼上市,認為這是大逆不道,是十惡不赦的大壞蛋的所為,還經過它的宣傳渠道,持續地把這行為妖魔化了。但近兩日港府卻高調承認要研究推出SPAC。

SPAC就是赤裸裸的殼股,而且是更加離譜,如果要把SPAC搬到香港,那公司的借殼上市又怎辦?莫非是「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很明顯,SPAC的流行,等於是重重的摑了港交所一巴掌,證明了他們一直以來的政策是多麼的迂腐,多麼的無能。

在以前,香港的金融自由是世界第一,政策走在世界之先,但現在則變成全世界最落後,如果不是靠着北水射住,靠現在尸位素餐的廢柴,早已玩完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614713122667&issue=20210303

2021年3月2日

假如加泰隆尼亞或紐約市獨立……

 加泰隆尼亞獨立的其中一個重要理由,是很荒謬的,不過相信的人倒也不少:以平均數來計算,加泰隆尼亞人的收入高於西班牙的平均數,如果它獨立了,豈非可以獨享繁榮,不被西班牙的其餘部分薄了?

這好有一個比喻:紐約市的平均收入遠高於美國的其他地方,如果紐約獨立了,豈非會變成全地球最富裕的國家?

大家知道,這是不可能的,皆因紐約之所以是美國第一富有,全因整個美國輸血給它,一旦它獨立了,美國必然會另設一個城市,另外輸血給這個新城市,讓這個新城市成為了它的金融中心,而不會繼續向紐約輸血。

如果有人問:紐約市有齊所有金融中心的軟硬件,美國根本沒有一個城市可以取代紐約,就是紐約市獨立了,美國也將無可奈何,非得繼續把紐約作為唯一的金融中心不可。對這問題,我將不予回答,皆因對夏蟲不可喻冰的蠢才、白痴,完全是講都嘥氣。

但在現實上,這程度的白痴是不少的,例如英國人會以為脫歐後,歐洲沒它不成,又例如說……不說了,你懂得我想說的究竟是甚麼。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圖:法新社 

https://www.orangenews.hk/zhuanlan/152184/%E3%80%90%E5%91%A8%E9%A1%AF%E5%B0%88%E6%AC%84%E3%80%91%E5%81%87%E5%A6%82%E5%8A%A0%E6%B3%B0%E9%9A%86%E5%B0%BC%E4%BA%9E%E6%88%96%E7%B4%90%E7%B4%84%E5%B8%82%E7%8D%A8%E7%AB%8B%E2%80%A6%E2%80%A6.jhtml

民主政府殺幾多人都是好政府

 為甚麼印度示威,搞了一個多月,殺死了一百多人,沒有甚麼傳媒報道,也沒有甚麼公知、評論員、外國政府之類,譴責印度呢?緬甸示威,死了十幾個人,在頭幾天,已被全世界的傳媒廣泛報導,齊聲譴責,天天都在電視畫面看到報道呢?

原因很簡單,印度是民主政權,而緬甸則是軍人政權、獨裁政府。

同樣道理,為甚麼在2019年的香港,整個西方,以及香港的民主派人士,都支持暴力示威、攻入立法會、堵塞吐露港公路和紅磡隧道、把支持政府的飲食零售店舖的店面打個稀巴爛,其目的,就是反對修訂《逃犯條例》。

然而,在2020年,美國也發生了差不多的事情:群眾搗亂、打進國會,不過同一班支持2019年的事件的民主派人士,卻支持美國政府的鎮壓,和秋後算帳。更有甚者,美國的鎮壓程度,比香港政府殘暴得多,傷亡也更慘重。

至於移交和引渡條款,是全世界所有國家都有的通則,為甚麼其他國家可以,但中國卻不可以呢?這其中的理據何在呢?

原因很簡單,美國是民主政權,因此,它開槍射殺人民,是經過人民的授權,而中國政府,在民主派的心目中,是沒有經過民主選舉的獨裁政府,是「邪惡政權」,因此,政府應該被推翻,也不應存在任何民主政府所應享有的合法權利。

今日香港以至整個世界的政治紛爭,應該用以上的主軸來看,否則一個有基本邏輯思維的人,會看不出其中道理來。

簡單點說,當這人是一個壞人,或者這政府是一個壞政府,它不應享有任何權利,如果偽造事實,大事宣揚,這叫做「文宣」,例如說,指薩達姆擁有大殺傷力武器,以此為理由,把伊拉克毀了,把他處決了之後,方才發現,這事件是捏造出來的,當時的伊拉克並沒有大殺傷力武器……

但這時,人已死了,國家已毀了,反正這人是壞人,國家也是壞政府,毀了也正好,搞個民主選舉,有民主政府,對人民更有利呀。到了這時,還有誰關心先前發生的指控是否事實,有沒有道理呢?

總之,民主政府,做乜都得,沒經過民主選舉出來的政府,就是邪惡政府。其他的任何論述,都是bullshit。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b0%91%e4%b8%bb%e6%94%bf%e5%ba%9c%e6%ae%ba%e5%b9%be%e5%a4%9a%e4%ba%ba%e9%83%bd%e6%98%af%e5%a5%bd%e6%94%bf%e5%ba%9c-257761

加熱煙規管納稅網 一家便宜兩家着

 【明報專訊】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中,最惡名昭彰的,莫過於加了30%的股票交易印花稅,更有甚者,由於政府的財政狀况惡劣,財爺甚至公開表明,他正在考慮新加其他幾個稅項,如資產增值稅、差餉,以至消費稅等等,都是極具爭議的稅項。

然而,有一稅項,向來是政府的「提款機」,今年卻沒有提出再增加,就是煙草稅。這稅從2011年後,便沒有增加過,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早在1月25日已聯同83個團體去信財政司長,促請政府於本年度財政預算案增加煙稅100%,並按年增加稅率,然而這一次,「發窮惡」的財爺卻沒答允此議。

照我說,與其調高煙草稅,倒不如從電子煙和加熱煙着手,皆因這兩門是新興產業,現在的目的只是想合法化,別被政府禁絕,無論怎樣加稅,業界都會很樂意配合,正是一家便宜兩家着。不過,現時政府已決心打殘電子煙,先不去搞,暫時只講加熱煙。

禁止加熱煙 港府未有數據支持

事實上,食衛局一直無法提供科學數據來支持禁止加熱煙的提案。內地在這方面的做法比香港更開明更科學,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去年宣布會就新型煙草製品展開科學研究,上海新型煙草製品研究院副院長陳超英亦公開表明﹕「加熱煙的安全性遠高於傳統香煙。」

照世界標準,全球已有64個發達國家基於科學數據讓加熱煙產品合法進入市場,因此香港把它納入規管,也是正確做法。至少,從這方面着手,總比加股票印花稅為佳!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614627404340&issue=20210302

2021年3月1日

李嘉誠搞SPAC:乜集4億美金咁少呀?

 據傳媒報道,香港首富、「超人」李嘉誠正在籌備首次公開發行美國的「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ecial-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SPAC),預算集資4億美元,即31億港元。因這消息刺激,「長江和記實業」(001)股價升近4%,高見62元。

看到這則報道,我第一個想法是:「吓,乜集咁少?」

第二個想法:「關『長和』乜事?」

查李嘉誠近年的主力,已不在「長和系」,而是在其基金會,而其基金會的主力,除了做善事之外,就是投資新創產業。對比另一個首富蓋茨,自從退出「微軟」以來,也是做相同的事。

另觀新晉世界首富亞馬遜創辦人Jeff Bezos,似乎也正在朝這大方向走,由此證明,在未來的世界,投資新創產業+慈善,方是大潮流,這也再一次證明了,李嘉誠和蓋茨永遠是我心目中世界上最聰明的人,皆因他們領先世界10年以上,去做正確的事。

以上說法,有人反詰:「你都係見到他們最有錢,先至話他們最聰明吧了。」

我的回答是:「我從來沒有話過其餘三大家族很聰明,雖然他們都很有錢。事實上,我成日講,要發達,不用太聰明,很多不很聰明的人,當然絕不是蠢人,都可以發達。我也成日講,永遠覺得蓋茨的智力,遠在喬布斯之上,相比起馬斯克而言,蓋茨的收斂智慧,也強得多。」

所以,我絕不是單單因為他們是首富,才佩服的,而是因為他們真的好像可以有本事看到未來。

以李嘉誠的身家,集4億美元,當然是小菜一碟,他單單在「Zoom」的投資,已經遠遠不止此數。

順帶一提,不久前,有朋友遊說我聯合幾個KOL,也在美國搞返一個SPAC,專門投資傳媒,本來以為集資返三幾億元,希望可以發大來做。誰知開會之後,發現原來一集要集幾億……美元,我們邊有能力集到咁多呀?當堂打了退堂鼓,散band完事。

除此之外,李嘉誠還有3%的「臉書」,如果無沽過,更加不得了……所以我常常說,世界真正的首富,永遠是李嘉誠和蓋茨,因為太多hidden的投資了。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6%9d%8e%e5%98%89%e8%aa%a0%e6%90%9espac%ef%bc%9a%e4%b9%9c%e9%9b%864%e5%84%84%e7%be%8e%e9%87%91%e5%92%81%e5%b0%91%e5%91%80%ef%bc%9f-257599

龐氏被騙者 同時在騙人

 【明報專訊】上周本欄寫《被微信女所騙 實乃輸告贏要?》,有讀者反駁說:「大師,以呢個邏輯,龐氏騙局都係輸打贏要喎!咪又係用前期盈利嚟呃你入局。受害事主喺電視報紙都有講自己點樣畀人呃,就係前面介紹嗰兩三隻贏,之後呃佢all in……警察證監有拉人喎……券行戶口又有凍結喎!大師呢篇要重作。」

查實證監和警察插手,甚至是犯法,和輸打贏要,兩者並非互相矛盾。

有些龐氏騙局,例如只有10%回報的馬多夫,雖然是龐氏騙局,但當然並非輸打贏要。但我都算認識很多傳銷式的龐氏騙局參與者,涉及極高回報,幾乎大多數都是十分清醒,明知自己是同時被騙,也在騙人,只看誰接火棒。

至於買賣細價股,不論是微信女,抑或是朋友介紹,我相信,雖然不是100%,但十居其九,都知道其風險所在,如果連這基本原理也不識,那麼,似乎是當香港人都是白癡了。

定義上,如果你明知是騙局,只是希望有人接你火棒,可惜最終輸了錢,其後出來抗議,甚至是報警,這就是輸打贏要/告了。

上周三本欄《揀疫苗梗係睇風險回報》記述:「醫學會前會長蔡堅說,打疫苗梗係要揀效力大的,不要理副作用……」香港醫學會致函說:「蔡醫生為香港醫學會現任會長,亦沒有發表過相關言論。敬希貴報能查清資料來源,作出相應澄清。」

筆者查番,蔡堅的原來說法是,「科興疫苗採用滅活技術,與季節性流感疫苗類似,相信出現副作用較小,但同時效果亦會相對較低;至於復星/德國BioNTech的疫苗,以色列有大批人口注射後並無出現死亡個案,相信疫苗安全。他又說,接種疫苗是希望避免感染,如果希望無副作用不如不要打疫苗」。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614540889938&issue=2021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