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的樓宇空置率的數字多少,成為了坊間爭拗的熱門話題之一。由於房屋問題,是梁振英政府的「重中之重」,是朝野之間、社會之上的重要政策,所以,我們必須就這個問題,作出一個切中要害的分析。
就樓宇空置率的數據,政府和民間都掌握了不同的數字,這是統計分析的問題,雙方都是做得很仔細,其分歧處,我們暫且不去置喙。然而,我們發現的一個非常令人震驚的事實是﹕無論是政府,抑或是反對派,以至於民間學者,都是精於統計數據的分析,但卻對於房屋的基本理論,卻是一竅不通,接近了無知、反智的程度。
要知道,任何統計數據,必須經過理論的解釋,方才可以解讀到其中的含意。如果在這個社會上,人人都只是統計數據,而不通解釋數據的理論,在中國古文上,這叫做「明察秋毫之末,卻不見輿薪」。正是由於朝野之間對於房屋理論的普遍無知和反智,這也難怪在這多年來,香港的房屋政策越擰越差,終至弄到樓價天高,民無立錐之地,在這觀點看,從特首到官員,從政客到學者,均是無知誤港,責無旁貸的。
說到樓宇空置率,在房地產理論上,根本和人民的居住質責無關。因此,范國威議員用房空置率來批評政府,以至於得出「結論」﹕不應該發展東北地區,也是無知之言。
查實空置率的用途,是用來評估樓價的泡沬程度。學術界的標準是,如果空置率是在5%以下,是為之供應不足,也即是有了泡沬,在10%以上,則是供應過剩。香港的空置率,長期在5%以下,只有在2003年前後的一段時間,才出現了極短時間的稍稍超越5%,但這也只是回復正常而已。
所以,范國威議員的用空置數量來作出評論,本來就是無知之言,而且無知之處,還不止於此,因為國際計算的標準,用的是空置率,而非空置總量。大家知道,在任何的社會,除非是徵收空置稅,否則不可能達成極低的空置量,因為在一個流通的市場,空置是無法避免的。
在另一方面,政府就空置率的問題,去作出反駁,也是文不對題。因為對於市民居住質素的有效數據,不是空置率,而是人均居住面積。在人均居住面積這角度,香港是全世界先進城市之所最低,當然比不上歐美,也遠遠比不上台北和新加坡,甚至連北京、上海、深圳,就算是東京,也遠遠的領先香港了。最令人不能接受的是,這個距離,並非是古以有之,而是在近十年來,因為香港的停頓了,而被對方大幅拋離了的。
總括而言,分析市民的居住環境,不用人均居住面積,而用空置率去計算,那是完全沒有基本知識的分析方法。
然而,人們利用錯誤的理論,去分析統計數據,豈止於人均居住面積和空置率兩項?例如說,按揭計算的是金融安全,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意義。至於供樓佔收入比率,在全世界均是佔收入的三成至四成左右,只是在美國和新加坡這些地方,人們用相同的收入比例,可以供到面積更大的房子,如此而已。當樓價在短時間急升時,供樓佔收入比例就高,長期而言,當樓價回復穩定時,就會慢慢回復到三至四成之間的數字了。
就有關房屋的統計數據分析,政府和反對派理論基礎掌握不好,造成了長時間的政策錯誤。但是,最大的責任則是落在像林本利這樣的學者的身上,因為身為學者,應該對理論基礎有著一定的掌握,才能夠發表文章,評論時局。如果只懂列舉統計數字,卻無法就統計數字作出理論性的分析,那麼,這只是一個統計處職員的工作,當不得學者的。
一個政府的所有政策的背景支持,應該是由學者作出理論性的基礎,才由此去舖排出政策,如果學者的水平不夠,那麼,這政府的政策,也就難免荒腔走板,錯誤百出了。在最後,我們必須一提的,就是我們對於林本利教授實在沒有偏見,在某程度上,也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因為他縱是錯得厲害,最少也肯提出意見。然而,其也沒有討論過這課題的經濟學者呢?他們究竟到了那裏去?換言之,香港的房屋問題,整個學術界都是責無旁貸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