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6日

美國債「無風險」是邏輯問題

【明報專訊】我在周一於本欄指出,香港人的無風險投資回報是買樓,而不是教科書教的美國債券的利率,有一名叫「Eric Yung」的讀者留言說﹕

「大C,呢度個風險二字偷換咗概念喎!學術派嘅『風險』係為銀行金融業發展出來,所以佢哋將風險同現金流嘅波動掛鈎,因為銀行係借短貸長,永遠係七個蓋冚十個煲,所關注嘅係每期準時收到確定嘅現金,因此將每期準時準確收到利息/歸還本金嘅美國國債定為『無風險回報率』。但係香港一般市民心目中嘅風險,係資產價格升跌,雖然名目一樣,但係係另一樣嘢。」

「無風險回報率」明顯偷換概念

我的回答是﹕在現實世界上,把無風險投資概念用在銀行業以外的投資產品之上,在很多層面都有,例如金融業無人不懂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CAPM)的其中一項變數,就是「無風險回報率」,也即是美國國債。

至於CAPM的定義,我不說了,請看《維基百科》的說法﹕「廣泛應用於投資決策和公司理財領域。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中,所謂資本資產主要是指股票資產,而定價則試圖解釋資本市場如何決定股票收益率,進而決定股票價格。」這很清楚,並非用於銀行業,而是用於資產定價。

有一名叫「Kin Chu」的讀者說得更清楚﹕「其實計算風險便直接計,硬要弄個risk free rate出來,然後硬要說US treasury bond是risk free…才是最明顯的偷換概念。美國佬的洗腦伎倆而已。」

其實,很多頭腦清醒的人都把「美國債券」作為「無風險」的定義視為「近似值」,而不是絕對值。不過,我則會把它視為「同義反覆」(tautology),因為所有的資產定價若以美元來作為單位,它當然是「無風險」了,說穿了,這是邏輯問題,而不是經濟學問題。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10774161896&issue=20171116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