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3日

大學不過是一盤生意

話說城市大學先前向排名機構QS報細學生人數,誇大師生比,以提高排名,去年更聲稱是成為首家獲「QS超五星」獎項的本港大學,排名高於哈佛、劍橋、史丹福、麻省理工。不過,根據QS數據研究總監Ben Sowter的說法,QS星級評核是收費服務,亦是機構的利潤來源之一。記者翻查出來,QS星級服務索價4.1萬美元,包括審核服務、於網頁搜尋介面增設「QS星級檔案」,有效期3年。

其實,今日的大學,不過是商業機構啫,大家都在做大做強,盡量歛財,皆因大學有規模效應,學生人數越多,運作成本越低,協同效應也越強,因此大家都想做「Multi-versity」。

講到收生,所有大學都希望收到將來最有成就的學生,因此,富二代成為了最搶手的對象,因為他們先天上已經成功了。要不,就是政治學生,有名的政治人物基本上可以直入哈佛、史丹福等大學,甚至不用讀書,有人代做功課。EMBA課程不過是成功人士俱樂部,讀來是結識關係網絡,而不是為讀書。

日前,《衛報》近日刊出Stephen Buranyi的文章,的長文,指出科技出版全球年營業額約190億英鎊,介於唱片業和電影業之間,但利潤更高。

在二戰後,兩間專門出版學術期刊的出版社,英國的Butterworths和德國的Springer合,Robert Maxwell本來是職員,後來用13,000鎊買下了兩者的股份,成立了Pergamon Press。

Robert Maxwell的銷售途徑,是不停參加重要科學學術會議,請科學家喝酒吃飯,邀請他們發表學術論文,而大學圖書館凡是有科學期刊出版,不管售價多高,必然會訂閱,反正大學也沒有成本的概念。

後來Robert Maxwell的投資轉向電視台、報紙等傳媒,1991年把Pergamon Press賣了給競爭對手Elsevier 。至於他本人,則在後來被指為以色利間諜,生意失敗,債務纏身,在大西洋的一個小島淹死了。

Elsevier成立於1880年,每年出版2,500種期刊, 2016年的利潤有23億鎊,注意,其邊際利潤高達37%,皆因科學家為了有發表論文機會,發表是免費的,編輯審查也是由同行義務作出,所以它只是支付了製作和印刷費,而且,科學期刊是必需品,不愁沒有銷路。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的房屋政策文章一向是令我踎低噴飯的對象,不過,一單還一,他在近日寫的一篇關於大學教育的文章,雖然中文表達實在差勁,內容重覆了幾次,但卻是擲地有聲﹕

「教職員最重要的不是上課「教育」學生,最重要的要配合「大學」的發展爭排名,鬥畢業生人工高。大學教職員的主要職責,其實不是上課教學,是要鬥噁沒有多少人會認真讀的文章。年輕的、新進的教職員更加是冇得揀!用中文寫的唔計,講本土問題的沒有多大市場,因此要走向國際,有幾多人睇唔重要。有冇impact?要看的是那些其實唔多關事的impact factors。你想真係做啲對社會、對社區、對業界有impact嘅嘢?唔得,大學要保持政治中立。唔好講話唔計入工作量,想book間房同基層組織開個會,都越來越多規矩,總之就係想你唔好搞咁多嘢。因為唔算係impact,或者係大學唔想見到嘅impact。依家,就連同NGO做咗個調查要發表要搞發布會,都話要先將個調查結果交俾學院最高層過過目,真係覺得荒謬到講唔出口……因此,有部份上課前不花時間準備,不作備課,不去Update課題內容,空槍上,半堂時間叫學生自行討論。

有乜辦法,今天的法則,是publish or perish。還要千方百計write for the journal,要摸清楚那一些A級Journal以及其傾向用什麼類型的文章,然後度身訂造,投其所好。有冇人睇、有幾多人睇、其實有乜重要?而且總有人睇的。現在academic publication這個市場咁大。同一個圈子的人,可以是有約在先,又可以是潛規則,今次我cite你,下一次你cite我,互惠互利。」

其實,香港的情況還是比較好,在美國,根據《衛報》報導,全美大學的兼職教員比例已由1970年代的20%增至2011年的超過50%,如果把備課時間也計算在內,收入低於最低工資,而且沒有任何員工福利。一名兼職講師在多間院校合共教授約6個課程,年薪約4萬美元,支付每月1500美元的租金,與償還學生貸款後,要以補習及校對等兼職幫補。數年前,其因教學工作減半,收入大減,因而要賣淫之路,在假期時,賺取每小時約200美元(約的肉金,以免沒錢交租,流落街頭。

如果要我下一個結論,我會引用《國產凌凌漆》的名句﹕「我仲以為我哋嘅交往係建立嚮感情之上,估唔到原來只係一盤生意。」高等教育,說穿了,也不過是一盤生意而已。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7/11/23/010077384.sht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