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明詩參選港姐,得到了冠軍,對,我知這是舊聞了,不過現在才有空去討論……這宗舊聞,對於社會現象,又有甚麼啟示呢?根據長輩所言,在以前的社會,唱歌、拍戲這些演藝事業,本質上是「戲子」,社會地位很低。如果按照封建時代的戶籍制度,演藝界和妓女都是屬於同一的「樂戶」,並不能算是「良家」,根據命理之術,演藝和妓人也屬於同一個category,這好比金錢和女色,在命理上是同一事物,是為「財色同宮」。
到了我小時候,中國人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影響,藝人的地位大幅提升,但仍然上不了枱面。那時,根本完全沒有大學生會去參加香港小姐選舉。記得我唸大學時,有幾個女同學很着迷張國榮,是粉絲,我還覺得她們很cheap添。
在今天,毫無疑問,港姐這塊招牌,比起七、八十年代,已經大幅貶值,入選港姐,只好比當年的藝員訓練班收生,完全沒有甚麼大不了。但是,看大學生報選港姐,卻已經變成了家常便飯,現在連十優狀元也來搶這飯碗。
港姐的價值貶值雖快,但大學生貶得更快,因此才有這情況出現。真實的情況是,連十優狀元的價值,也在急速貶值,甚至是外國著名大學的畢業生的價值,也在急速貶值,因此,十優狀元兼劍橋大學畢業的麥明詩,才會揀選了港姐之路。
我清楚記得,在我小時候,入讀香港大學、中文大學,已經是了不得的事情,牛津、劍橋、哈佛畢業,更加是想也不敢夢想。我並不知道外國著名大學在近年來的收生情況,但是,我親眼目睹的是,今天的富二代,十居其七八,不是長春藤,就是牛津劍橋。換言之,非但是在香港的大學學位量化寬鬆,甚至是世界第一流大學的學位,也量化寬鬆了,完全不值錢了。不止如此,現在去讀博士,更加是失敗之路,讀博是一生災難的開始,也是長期失業的第一步,在高等教育界,已經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了。
問題在於,香港還有很多老人家,處於五十年前的思想,哎呀,我個仔入到band one學校,考進了長春藤大學,讀埋博士添,他的智商有一百三十,入埋Mensa Club做天才會會員,好勁呀!坦白說,這種背景,在今日的香港,一錢不值,其實,單單是「有錢佬」這個銜頭,已經比博士值錢太多。所以還是麥明詩識行情,知市價,皆因做藝人這種完全不需要學識的工作,無論前途和收入,都比打其他需要知識的工,更光明得多。
我認識的彈起最快的一個年輕人,他在外國唸書不成,常打德州撲克,練就了一身絕技,回港之後,打了幾年牌,贏了幾十億元,你沒看錯,的確是這個數字,這已經是行內無人不知的故事了。別說這些特殊人才,打機高手,可以年賺幾百萬元,大學考不上,拍佔中記錄片,可以賺到千多萬元,在外國,做名廚、寫食譜、做節目,一年賺幾千萬元;做術數算命,一單收幾千,一日看三個,月賺就是幾十萬元了。
這正是:「劉項原來不讀書」,所以,每逢我見到那些家長說自己的子女讀書幾叻幾叻,我心裏不禁冷笑。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main/71816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