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5日

股票界形成肉食鍊

【明報專訊】當《戰狼2》拍攝中,有人給了某位大陸朋友一個投資這部電影的機會。大家都知道,這部戲的成本是800萬元人民幣,對方的offer是1600萬元人仔,即是升值一倍,買家還要另外購買1000萬元戲票,幫忙造勢「打成交」。

當時《戰狼1》已經上映,但票房只是幾億元,如果800萬元投資續集的一成,當然大有賺頭。但是再加800萬元的premium,另外還要1000萬元的戲票,假設續集票房是正集的一個折扣,那就未必有得賺了。誰知道近年中國的許多部電影,續集票房居然可以遠遠超過正集呢?(另一個大家熟悉的個案是《人在冏途》和其續集《泰冏》。)

莊家隻手遮天 想法落伍

前文所想帶出的主題,是今日的電影業,已不止是一個創作世界,而是一條完整的生產肉食鏈,其中最高端的,是融資部分。因此,最Top的電影人,並非拍得最叻的那一個,而是跟老闆關係最好,最能找錢回來的那一個,其中之一,當然就是王晶了。

在股票的世界,也是一樣,現在已形成了一條很完善的生產線,很多散戶以為,一個莊家可以隻手遮天,搞掂一切,是萬惡根源,這完全是錯誤的想法。

這條肉食鏈大約是﹕有一team人,是專門搞上市的專業人士,包括了corporate finance department的人,即是6號牌的principal,他們到處找公司上市,再加上律師和會計師,上市後,由莊家接手炒作,買殼的人,和負責炒的莊家不一定是同一人,亦有金主,專門負責提供資金,從借錢搞上市,到借錢給買殼,借錢給莊家炒作都有。有人提供人頭和打成交,是為之「liquidity provider」,已上市公司如要注資,有專人負責找項目,以及買賣項目,也有專人負責為項目估價,亦有專人負責沽出股票,有的精於在市場沽給散戶,有的精於沽給基金……這條產業鏈是一環扣一環,息息相關,所謂的「打老虎」,究竟又是打哪個環節呢?市民當然不甚了了。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08873079955&issue=20171025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