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兩星期前copy and paste了一則新聞,現在才有空寫評論。
話說有人指正在諮詢中的創新板將吸引低質素公司,很可能淪為「垃圾板」,李小加批評說法非常不負責任,同樣是「垃圾評論」,因為不少新經濟公司真誠營商,只是市場並未接納,因而失敗,例如美國納斯達克的上市公司失敗率比傳統市場高,但這不代表納斯達克就是垃圾板。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很多股票市場,都有垃圾板,如在中國內地的新三板,又或者是倫敦的AIM,都比香港的創業板垃圾得多。
無論是李小加、證監會、港交所、政府高官,以至於大部分的小市民,都不明白一個商業上的基本原理,就是生意是很難做的,在商業的世界,執笠是常態,公司倒閉也是常態,反而成功才是異態。
中小企上市後靠集資生存不奇怪
那麼,大部分的公司,是怎樣生存的呢?答案之一是很多小型公司的老闆,賺的是自己份薪水,舉例說,用30萬元來開一間時裝店,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年利潤是20萬元左右,這當然不能算是利潤,而是老闆娘到任何一家公司工作,都可有這個收入。
答案之二是靠着加入股東投資進去,酒樓等餐飲業常用這方法,搞手也會有人工可收,只要不停的找到新股東,公司就可以維持下去。換言之,這其實同細價股沒有什麼分別,只是公司的股票沒有上市而已。
簡單點說,中小型公司,縱是夠資格申請在次板市場,甚至是主板市場上市,大部分都只是剎那光輝,10年之內經營不善,甚至於要淪為靠集資來生存,反而是常態,一點也不奇怪。作為主事的當局,如果連這一點都不明白,還在奢言一些不可能做到的作為,那就未免太笨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09389760016&issue=20171031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