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3日

反中乱港的商业电台害死了乐坛,香港在产业链最高端竟还要向下爬

 香港乐坛曾经雄霸东亚,尤其是在华人市场,更加是横扫四方,所向无敌。但是到了回归前后,已经后继无力,被周边各地快速取代,现在已然严重式微,半死不活了。

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在1995年商业电台发起的“原创歌运动”,杀死了香港流行乐坛。顺带一提,商业电台是由港英政府一手培育出来,向来是反中乱港的宣传大本营,每日播放大量宣传“港独”的内容,2019年倾力支持黑暴,也有不少职员因而被拘捕。

这是因为在1995年之前,香港的歌曲是由改编日文歌主导,音乐人看不顺眼,商台的董事兼总裁俞琤也看不顺眼,于是,便搞了这一场大龙凤,企图把音乐市场从创作到演唱,一条龙包办。

这当然是非常愚蠢的决定,直接害死了香港音乐市场,这也证明了俞琤的思维水平,自然也反映了很多香港人的思维水平,格局决定了其天花板的高度。

然而,这些害死香港乐坛的人,并不承认自己身为“战犯”的罪行。其申辩可用在网上找到的一篇由“Chiwa”在2014年9月25日发表的文章作为代表:

“放眼国际,世上并没有一个成功/具影响力的乐坛是以改编歌为主的。承接上文,原创歌是文化产业的必备资产,且看现今非常成功的韩国流行音乐工业,仍然以原创歌为主。原创歌曲背后意味着庞大的版权收益,包括由创作时制作团队直接收取的费用,到推出歌曲后被传媒播放、被别人翻唱,或是在卡拉OK中被点唱所收取的版权费用,这些都是推动音乐创作的资本。有钱,才有创作,然后创作又会在市场上赚取利益,形成一个循环。 相反,以改编歌的歌词为例,无论歌曲如何大红大紫,负责填上粤语歌词的词人除了唱片公司给予的一次性薪金以外,都不能从中获得任何版权收益。”

以上的说法,本无错误。然而,它忽略了一个事实,以及一条简单的经济学理论。

事实是:香港是一个只有几百万人的城市,而我们的音乐市场是要辐射到几亿人的市场,如果连中国内地也计上,则是十几二十亿人的市场。

你们以为这十几二十亿人都是笨蛋?任由香港人领先市场,不去学习、不去反击,香港的优势可以永远持续下去?

这就是俞琤的格局所限:一个16岁在圣士提反女子中学中五毕业后,便进入商业电台任唱片骑师的“生在女儿身的男同性恋者”,尽管在工作方面可能很能干,在思想格局方面,难免被殖民地时代的框框所桎梏,感知事物只凭触须直觉,眼界有限。

简单的经济学理论是:分工(division of labour)。

在这世上,只有中国的14亿人口,方能有完整的产业链。纵然如此,有很多的产业,中国也无法站在尖端,例如光刻机、芯片等等,中国的产业暂时只能做到中低端,仍在克服当中。

简单点说,在产业链中,最重要的,是站在最高端、最赚钱的分工,把脏活留给别人做。例如说,中国也正在把产业链中的脏活分给印度、越南等地,美国则掌握了金融、高科技等等。

说回音乐市场,既然不可能垄断上中下游,香港要想维持优势,就是站在产业链中的最高端。在这市场中,最赚钱、最高端的是什么?

答案是:歌星。

什么作曲、填词等等的版权费用,怎比得上歌星的收入?音乐公司最重要的,是搞歌星的管理,整合所有资源,制造出终端产品,在当时,是唱片,在现在,是MV。

说真的,我可没见过有什么生意人,要坚决把所有的生产要素,都要本地出品。就算汽车制造商,也得订购来自很多不同地方的组件,汽车制造商只是把这些生产要素整合起来而已。

有以上想法的笨蛋很多很多,充斥在香港,也不止于俞琤一人,也不止于商台一家公司。现时大家不停在喊嚷产业多元化,也是差不多的笨蛋:香港早已站在产业链的最高端,要搞多元化,只有一条路,就是往下爬。这好比一个律师,要搞多元收入,于是便去餐厅兼职当侍应,差不多就是这种想法。

https://www.toutiao.com/a7026165519573139998/?log_from=29467e2fbfa6c_1635985753124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