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5日

做善事也是理財的一種方式

我在《理財密碼》一書中,指出了投資賺錢只是理財的一部份,而理財所涉及的範圍很多,如何有效的花錢,是其中的一環,以至於如何分配遺產,也是其中的一環,另一方面,就算是慈善,也屬於理財的部份。

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同樣道理,慈善之心,也是人皆有之,問題只是,如何把善心化成為實際的行動,甚至是毋寧說,如何把錢花在慈善之上,是最有效的。

是的,做善事是人類的天性,單單它的本身,已經足以帶來莫大的快感,像我的朋友香律師,規定自己把收入的某一小部份,來作善事,而相信大部份的人都會付錢給路邊的乞丐,嗯,當然是看上來十分可憐的那種,而不是那些佯裝傷殘的丐幫弟子。至於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香港人更加是慷慨捐輸,不在話下。而做善事能夠得到的「好處」,就是自我感覺良好,所以在股市上,不少莊家殺散戶無數,但在現實上,也是一位慈善家,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他們都是真心作善事,而不是沽名釣譽。

就算是在1923年發生的東京大地震,日本人稱為「關東大震災」,當時的中國人雖然貧窮,而且也和日本在政治上是敵人,但也照樣發動了大規模的捐獻活動,甚至梅蘭芳、楊小樓等等京劇名伶,更加發動了義演,去救濟東京災民。然而,世事難料,這一次的義演,在十多年後的抗戰時期,居然救了梅蘭芳。

話說北平淪陷之後,由稱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傀儡政府所表面上管理,但真正決策的當然是日本軍部的華北派遣軍。梅蘭芳堅決不肯和傀儡政府合作,但正是由於十多年前的義演,他在日本人民的心中,有著極為崇高的聲望,因此軍方也不敢動他分毫。

由此可以見的,做善事除了可以滿足一己的同情心之外,也還有著功能性的作用,就是在政治動蕩時,可能會成為了保命符。就算是在太平盛世,一個善長仁翁如果犯法罪成,他曾經作過的善事,是可以作為求情減刑理由的。

除此之外,作為一位慈善家,也可以為他帶來社會地位,香港富人爭相去當東華三院、保良局等等慈善機構的主席、總理之類,正是可以藉此提高身份,美國的鋼鐵大王卡內基是一位以刻薄工人著名的無良僱主,名聲很壞,但他說了一句名言﹕「……the man who dies thus rich dies disgraced。」結果他非但在生前捐出巨額款項,在死後更加把全副財產捐出,成立了多個基金、博物館、圖書館、以及大學等等,造福後世。他是第一個在死後把全副財產捐出作為善事的超級富豪,至今,這等行為在美國已經蔚為風氣,富豪們爭相效法了。

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去做一些大型的善事,還有一種「影響他人而能獲得的快感」。人類天生喜歡一些「被倚賴者」,例如說,我們喜歡養寵物,其中一個寵物能夠帶給我們的快樂,就是它們是完全倚賴我們而生存的。同樣道理,假如我們助養了一個兒童,又或者是像某位股市大莊家般,幫助了多位北京大學的女學生交學費,也可以為自己帶來一些自豪的快感。

當然了,如何有效率的去做善事,以達到最高的成本效益,也是很高的學問。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45440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