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7日

我的創業經驗

我創過一次業,很快便宣告失敗了,虧的不多。在創業之前曾經管理過公司,是從無到有的協助老闆打江山,初時只有幾個員工,到我離職時,員工也有一百多人。

在科網熱時,我在蕭若元的「天網」打工,我是這公司的第一個員工,負責所有的內容管理,屬下也有一百多人,除了後期加入的總編輯盧瑞盛之外,幾乎全都是我面試和聘請的,整個系統也是由我一手所建立。

我記得,那時由於擴張得太快,有一個助手,是香港大學畢業的,每天的工作就是更新整個部門的架構,以及每一個員工的職責,後期我專心炒股,無心工作,蕭定一接手管理,過程順暢,一點兒困難也沒有,就是因為架構設計得十分完善之故。

筆者有多次創業經驗,最近的一次就是創辦《香港投資日報》,一直營運至今。

當然了,架構完善也有一個壞處,就是作為主管的我,變成了一點用也沒有的廢柴。有人說,最好的管理就是公司沒有你也可以完全運作,我做過多間公司,完全可以自豪地說,做到了這一點。但我也告訴大家,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說這句話的人一定沒有管理過公司,因為,如果一間公司沒有了你而可以繼續運作,結果就是你的工作崗位也將很快便沒有了。

以上的故事,是企圖說明,我雖然沒有甚麼正式創過業,但是作為從無到有打江山的經驗,卻也有過好幾次。

在二○一二年,股市的氣氛並不好,我,窮極無聊,常常和朋友們聚在一起,吹水聊天,自然也有講講股票。後來我說,大家整天出來飲茶灌水,也吹不出錢來,反而花了不少茶錢,這是net cash out,不划算。於是,我想出了一條無本生利的橋段,就是開股票班,我的說法是:「就算只有一個學生,也是net cash in,我也不期望能夠賺到現金,只希望有一筆公款,大家吃飯埋單時,也有阿公去付鈔。」

於是,我把兩伙人拉攏在一起,一共是六個股東,這就是「周顯股票課程」的由來。為了增加公款的收入,我把教書的薪水壓縮至最低,只抽三成,一般應該是收五成的。招生過程出乎意料地順利,收了幾個學生之後,我們便到天香樓大吃了一頓,一萬多元埋單。誰知股東內閧,很快便吵架拆夥了,一位股東Phemey決定獨力支撐下去,我說:「我不想管理,總之在今後,你是老闆,我是打工仔,你負責一切行政,我只管上堂講,甚麼都不管了。」

就是這樣子,Phemey把這檔爛攤子繼續搞下去,他不單自己落場去教,也培養出了好幾個星級導師,每年收入以千萬計,他的幾位導師的收入,也有七位數字,比我還要多得多,又買車又買樓,若非他的賬目混亂,已經差不多可以創業板上市了。

在去年,我們一伙朋友,也搞了一份《六合投資王》,後來進化成為了一份售價五元的收費報紙《香港投資日報》。我雖然沒有直接參與管理,但是初始的概念,以及初代的管理架構,也是我提供的。在今日的科網社會,居然敢辦紙媒日報,而且生存到今天,這也可以算是一個小小的奇蹟了。

如果從以上的角度去看,我究竟算是有過創業經驗,還是沒有?我也實在想不通了。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50684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