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0日

香港投資日報的經歷

我和幾個朋友在2015年,一起創辦了《香港投資日報》,據說,凡有新的金融報紙的誕生,就是牛市的終結、熊市的出現,《信報》創辦於1973年,黃玉郎的《金融時報》創辦於1987年,《香港經濟日報》創辦於1988年,均難逃股災厄運,《香港投資日報》也不例外,出版不久,股市便一泄如注了。

我唸新聞系出身,也寫了多年社論,1999年天網旗下的《Cyber日報》,我當過了幾個月總編輯,手下有幾十個編採人員,放諸今天香港的網媒,我也看不出有哪一間有這個規模。因這些淵源,搞一份報紙,也就成為了我在這多年以來的心願之一。

這份《香港投資日報》,我和3個朋友,每人夾了10萬元,找來了2間上市公司,各各出了120萬元,便轟轟烈烈的辦了起來。對,就憑這260萬元,居然可以經營了2年,也算是報界的奇蹟了。好笑的是,其中的一個股東,直至現在為止,居然還以為報紙一直在出版,他和朋友飯局時,有時還會call去,介紹一下他辦的報紙,我只有虛與委蛇,胡混過去。

這份報紙請了方向報的前總編輯,去當總編輯,還有一個非常資深的記者,去當政治版的顧問,也有一位《壹周刊》過來的資深編輯,幫手打後防,都算是人材濟濟了。

採訪主任是一個只當了一年記者的小伙子。一年後,資金不夠,迫著要裁員,這位前後只工作了2年的小伙子,成為了最年輕的總編輯,到了報紙「癌症末期」的幾個月,他一人包辦了所有的內容。中途居然有網媒看中了他,出4萬元薪水去挖角,皆因獨自能搞一份報紙的人,香港沒有幾個。但他居然還推卻了,皆因同我們一起炒股票,賺外快,收入可能更多,也更自由。

他的這場經歷,賺了七位數字,去年開了一間店,賣二手名牌,前幾天和我通電話,居然問有關上市的問題了。

報館還有幾個剛畢業的年輕人,陸續也離開了,其中一個,我介紹了他去一間4號牌企業融資公司,去當金融才俊了。另外好幾個,也偶有聯絡,其中一個剛加入了我的合眾會,我可能找她幫手,當當助教。

有一個朋友叫「西門」,很多年都沒有做過正經工作,因知他賭馬頗有心得,會考中文考A,便找他寫馬經,月薪忘記了是三千元還是六千元。他又說辛苦又說甚麼,我說這是你近年來做過最正經的工作,錢少點也要做呀!結果他一直寫到報紙執笠,後來搞了個馬經網站,一個訂戶收幾百元,居然收了幾百個訂戶。

至於社論,我是盡量少寫,一周只寫一至兩篇,其餘由3人去寫,一個是渾水,另一個是Henryporter,現在都是非常有名的本土派人物了,我都覺得自己很有眼光。另一人則是建制派,名字不說了。我想,把本土派和建制派放在一起寫社論,我應該是唯一的一個,《香港投資日報》也是唯一的一份做得到的報紙。

我把這個故事說出來,是告訴大家,搞一間公司,搞一個事業,如果用心去做,其實可以幫到很多人,也可以做到很多事。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8/07/10/010093954.sht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