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談論過讀書學習的問題,但我看,幾乎沒有人講得出學習的基本規律,大部分人都是陳義過高,根本沒切中重心。
甚麼是陳義過高呢?舉個例子,大家都說要學生明白內容,不要死讀書,我理解,這是最理想的做法,但很明顯,理想與現實往往不能並存,辦教育者,如果太過貪心,結果就是兩頭不到岸,甚麼也得不到。沒錯,教育的基本概念就是trade-off,你必須犧牲一些,不可能甚麼都得到。
小一時,我的國語課本第一課的內容是﹕「山,高山,高高的山。」第二課是﹕「海,大海,大大的海。」第三課是﹕「山和海……(下面的我忘了。)」第四課是﹕「藍的天,白的雲,天上白雲一片片,片片白雲真美麗。」
以上的簡單內容,除了識字之外,根本沒有甚麼用途,換言之,內容是廢的。但古時的學童,學的是甚麼內容呢?大約是《三字經》、《千字文》之類,其內容是大人唸的四書五經,文史哲的簡單版,內容可以我的小學課本充實得多了,不過,這些內容,在人們長大之後,還是可以使用的,《千字文》中的一些典故,連我也不甚了了。
然而,在幾歲的小孩子的眼中,《三字經》和《千字文》自然是艱深得多,也難學得多,這自然是「天上白雲一片片,片片白雲真美麗」容易學了。所以,這就出現了一個永遠的難題﹕你想小孩子學「大人嘢」,還是學「童話」?前者較有用,但後者更容易。
現在講到學生的明白理解問題﹕要學生明白,要多學很多很多的內容,但要死記,則只記要點就可以了。大家都知道的例子是﹕外國學生學數學,注重解說明白,因此,其程度也低得多,也因此,香港學生在考試比併,程度永遠在外國學生之上。
如果讀歷史,要理解所有的因果關係,可能要讀很多很多本很厚的書,才能明白,但如果只為考試,讀一本天書,已經足以考A了。
當然了,把教學內容變得更有趣,會令到更多學生喜歡學習,明白當然比死記更為有趣,但這非但要更多的時間,也要用更多的時間去培訓老師。但最大的問題,還是現實﹕不管把課程弄得多麼有趣,最多只會多出一小部分的學生愛上讀書,大部分的學生都不會喜歡因而喜歡學習,這好比不管把工作弄得多麼有趣、多麼有挑戰性,大部分的打工作都不會因而喜歡上工作。
簡單點說,如果學習更注重理解,這會令到一小部分的學生更愛學習,知識基礎更穩固,但是,大部分學生的平均知識水平會更差,這就是犧牲了。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8/07/03/010093408.sht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