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7日

港產片精於警匪黑幫、拙於科幻歷史

話說在這個網媒泛濫、紙媒沒落的時代,amazon.com大股東貝索斯卻收購了《華盛頓郵報》,理由是報紙比網媒更有公信力,因此,網媒必須要有紙媒的背書,才可以提升其公信力,反之,單單一份網媒,難免出現公信力不足的問題。

我作為《私人會所》的編劇,亦是一代炒股宗師,當撰寫到炒股劇情時,自然是一絲不苟,堪稱是香港有史以上最真實的做莊炒股場面。當開會時,副導演問了一個問題﹕「其實大部份的觀眾,都不知道莊家炒股的過程是怎樣的,有沒有必要做到這麼真實?」

在開會之前兩天,我剛在飛機上看了杜琪峯的《三人行》,便以此作為比喻﹕「《三人行》內有大量的醫學術語,其實絕大部份的觀眾都是聽不明白的,那可不可以胡吹一通,亂作一些英文字出來呢?」

港產片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有一些資料搜集會做得很足,例如說,黃、賭、毒,警匪等等,往往比真實還要真實,此外,像許鞍華拍《天水圍的日與夜》、《天水圍的夜與霧》等等,都是做足大量research,才去拍攝,因此,拍出來的故事,便很有質感、很真實、很好看了。

然而,有兩種片種,香港人拍起來,卻幾乎永遠不做資料搜集,亂寫一通的,一種是歷史片,另一種則是科幻片。

香港的科幻片在科學的部分,幾乎全是由文科編劇閉門造車,這些年來,已經是慣例了。至於歷史,就算是第一流的導演,如陳可辛,拍攝認真,精究細節但卻不理史實,在這方面的馬虎,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最大的例外,應該是王家衛,他拍《一代宗師》,找了張大春來當顧問。

至於荷李活,當然不是這樣的。我常常說,《侏羅紀公園》最精彩的一段之一,是解釋如何從瑪瑙之中,抽取蚊子的血液,從而複製恐龍。這一場戲,香港的電影工作者再過一百年,也拍不出來,因為他們想到的,是如何把恐龍的場面拍得更驚嚇,更好看,但永遠忽略了知識。

我記得,在幾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叫《科幻小說要依據科學嗎?》,不少讀者留言,認為只要小說寫得好看就成了,不用依照科學。在這種社會思潮下,香港人拍了大量不依歷史的歷史片,也拍了大量不依科學的科幻片,其他國家當然也有,但以數量之多、比例之重,還是以香港位居第一。

最後,必須重申有趣的一點,就是香港的警匪片、黑社會片,資料搜集最為認真,一絲不苟,因此,港產片也以這些題材,最為成功,也最受歡迎。很多內地或外地朋友看這些片子看多了,以為香港黑幫遍街,治安甚差,這應算是這些優質片子的副作用了。

本文章由作者為橙新聞獨家供稿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7/03/07/010054147.sht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