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J君是富二代,喜歡開餐廳,近日在永樂街開了一間日式西餐廳,名叫「Naka」,請了我去吃,試過七八道菜,覺得很不錯。外人也許不知,在我而言,「不錯」兩字已經是代表了其他人心目中的很高評價了。
那是一間小餐廳,只有幾張桌子,J君在日本有聯絡人,好不容易,請了一個日本廚師,把他帶來香港,包吃包住,同時找舖位、裝修、設計菜牌,請員工等等。可是設計菜式,搞了大半年,即是白付了大半年的成本,才能開業。J君也算是識飲識食之人,也會同我討論世界各國不同餐廳的優劣。正因他是一個對食物有要求的人,搞來搞去總是不滿意,搞了大半年,終於開張大吉。
從做生意的角度去看,幾張桌子,加一個小小的閣樓,營業額很難有爆炸力,J君的說法是:「這裏賺蝕不是問題,我希望做出了口碑,打出品牌,以後便可複製概念,大開分店,到時才是賺大錢。」
然而,我對於餐飲業也略有認識,這種小餐廳,必然是由廚師主導,不可能複製概念,因為一個廚師不能同時為兩間店做菜。最佳例子是利苑,廚房管理算是第一流的了,而且還成功的大開分店,但是,最好吃的,還是旺角洗衣街的正店,有「飲食界少林寺」之稱。
當然了,J君可以請一個更好的廚師,但這等如是再開一間新店,同樣地花成本花氣力,再也不是省力的複製概念了。如果生意紅火,廚師走了,自立門戶,另起爐灶,他也吹廚師唔脹,又掹廚師唔長。
最佳的例子是大發行商勤力德。在很多年前,蘇豪區士丹頓街有一間餐廳,叫Le Fauchon,對,就是和巴黎那間名牌食材精品店同名,其中有一個老闆,叫「肥周」,是個虔誠基督徒,不修邊幅,缺了一隻門牙,也懶得去補。
九七之前,Le Fauchon大大有名,肥彭也常去幫趁,大名不時見報。到了1998年,肥周自立門戶,在銅鑼灣耀華街開了只有三張桌子的小店,叫「Le Parisien」。由於勤力德是他的擁躉,決定資助肥周,發大來做,在禮頓道興利中心對面舖位,業主是收租大王Mr鍾,兩人合力支持肥周,開了Latata,也是好吃得要命,其門如市。
然而不過兩年,肥周自立門戶,在灣仔電器街另開了Olala。勤力德失去了主廚,繼續經營,請了幾名新廚師,後來又搬回去史丹頓街。至於肥周本人,成為了灣仔大舖王,○二年至○五年百幾萬買回來的十幾個舖位,幾千萬元賣出,賺了幾億元,現在又去屯門囤舖炒樓了。
現在香港,很多百億富豪,都會打本給子女,着他們開餐廳,這並非因為餐廳好賺,反而是因為飲食業太過難做,這正好用來磨練子女,要他們在艱苦經營中,學習管理之道。再者,飲食業,非但自己可以幫趁,而且蝕極有個譜。事實上,兩間有名的富豪飯堂,海都和富臨阿一鮑魚,都已經落入了富二代的手上了。
說回朋友J君的那間Naka,我只能說,人家蝕了開發成本來給客人去吃,作為客人,當然不會反對。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main/64407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