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在這個網媒泛濫、紙媒沒落的時代,amazon.com大股東貝索斯卻收購了《華盛頓郵報》,理由是報紙比網媒更有公信力,因此,網媒必須要有紙媒的背書,才可以提升其公信力,反之,單單一份網媒,難免出現公信力不足的問題。
近日的消息則是,《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同時轉虧為盈,後者還準備增添人手。以上的好消息,究竟可以持續性發展,抑或只是曇花一現,誰也不知,我想說的是,在今天的香港,一份報紙縱是連續賺錢三年,完全符合了上市的條件,但要想在香港上市,也是不可能。
因為,交易所將會質問,在網媒的時代,一份報紙如何可以有可持續發展呢?於是,如果報紙要搞上市,就要寧願虧本,也要去搞一個網站,說將來會致力於發展網上,實體和虛擬業務將會並行,諸如此類的廢話。
實則,遇上了這種問題,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首先一句四字成語,招呼他的母親,才接著說﹕「你識條鐵咩!老子做生意時,你還在穿尿片!你說報業沒前途,莫非你是神仙,可以預知未來?」
事實上,在2007年,手機市場還是諾基亞的世界,十年之後,諾基亞都完蛋了,正是que sera sera,反正未來誰也不知,今日如日方中的事業,不一定挺到未來,今日的夕陽工業,誰知會不會絕地翻身呢?
另一個例子,是在1997 年由Maria Sebregondi創立的意大利高級記事簿生產商Moleskine,在2015年盈利便達1.28億歐元,較5年前激增1.5倍,其中九成收入來自紙品,皆因新一代的人雖然精通科技,但也「喜歡重新探索紙品」。
這就是我常常說的披露為本,只要符合上市要求,就可以上市,不應問長問短,問些無關痛癢的問題,日日問幾十條問題,一問就是幾個月,浪費人力物力,也提高了上市成本。說穿了,這不過是官僚主義﹕如果問題太少,任由上市,職員好像太懶,沒有工作過,因此整色整水,都要問上一大堆問題,以示隆重而已。
本文章由作者為橙新聞獨家供稿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7/03/02/010053852.sht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