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茂波的《財政預算》,我在剪貼簿記下了,今天才有空講,不過主題集中於道路交通。
基本上,房屋問題的解決方法,只有一個,就是千方百計,增加供應,但道路交通的問題卻是難以解決得多。事實是,在全世界的大城市,都有樓價問題,不過不一定有居住問題,香港則是兩者都有,而且比世界上的任何一處地方更為嚴重,至於塞車,則是全世界均無法解決的問題,而且,香港並不比其他大城市更嚴重,像曼谷、北京,就比香港嚴重得多。
然而,問題相對不嚴重,並非不需要解決,然而,政府對此卻一直以來,掉以輕心。
根據陳茂波的《施政報告‧163》﹕「道路交通日趨擠塞,影響及我們的經濟、環境以及市民的生活質素。為處理道路交通擠塞問題,我們決定多管齊下,並正按部就班推行交通諮詢委員會早前提出的一系列短、中、長期建議,當中包括:就於中環及其鄰近地區推行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劃進行深入的可行性研究;在今年展開泊車位政策檢討,優先處理商用車輛的泊車需要;研究控制車輛增長;以及就三條過海隧道交通流量合理分布的整體策略展開研究,以擬備具體隧道費調整方案適時提交立法會討論等。為打擊違例泊車,除警方繼續加強針對導致交通擠塞的違規行為執法外,我們亦計劃於今年第一季內將調高與交通擠塞相關罪行定額罰款額的修例建議提交予立法會審議。」
簡單點說,政府企圖「解決」交通問題的方法,就是希望減少需求。
當然,《施政報告》並非沒有提及增加道路網,例如146和147,分別是「因應新界西北的長遠發展、加強機場的道路網,並配合大嶼山的長遠發展,我們會盡快展開十一號幹線的可行性研究。」和「政府會落實興建中九龍幹線,以連接油麻地及九龍灣以及啓德發展區。通車後,繁忙時間來往西九龍與九龍灣的車程由30分鐘減為5分鐘。」還有泰亨至和合石交匯處的一段粉嶺公路、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是一條長約9公里的雙程雙線行車道,屯門西繞道等等。
然而,在這些年來,香港的汽車/道路比率是不停的下降,換言之,汽車的增加遠比道路增加得更快。再者,大部份增加的道路,都是在車輛比較稀疏的新界地區,而不是在更為塞車市區。這當然是因為政府新市鎮的政策失敗,只把市民搬到新區居住,卻無法把車流和人流帶到新區。
但我告訴大家,需求管理思維是大錯特錯。
甚麼是需求管理呢?這就像樓價飛升,就用辣招,如果是租金飛升,就用租務管制,如果要再類比下去,就是古時的食物供應不足,政府的宣傳便是人們便要多吃素,少吃肉,不飲酒,以抑制人民對食物的需求。
需求管理並非不正確,但這只是短期措施,長期而言,畢竟還是要增加供應﹕要發展土地,要增加耕地和產出,才是正確的取向。同樣道理,道路交通單單玩需求管理,而不去增加道路供應,這政策必然大有問題,換言之,這是一種鋸箭法,只求解決塞車問題,但解決問題的方法,並沒有增加市民的福祉。
就是因為政府用鋸箭法來解決問題,市民的生活才會越來越差。也是因為人民不介意政府用鋸箭法,自己的生活水準才會王小小拜年,一年不如一年。
本文章由作者為橙新聞獨家供稿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7/03/09/010054293.sht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