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香港發生了很多有關佛教僧侶的醜聞,其實,這些問題完全是經濟學上的供求關係,可以用很簡單的經濟學原理去處理。
神職人員,從古到今,都是享有特權的階級,非但社會地位崇高,而且也享受到比一般人更佳的經濟利益。也正因如此,它的「入行」向來是有其門檻的。
在古印度,婆羅門僧侶是世襲的,平民百姓做不得。天主教則要求不婚,佛教除了不婚之外,還多出了另一項,就是戒吃肉,只准茹素。這些戒律固然是入職的門檻,但也不無好處,就是信徒對於神職人員的虔誠度信心大增,有利於傳教。
但是,反過來說,入職的門檻高,固然是保證水平的一大妙法,但也規限了入職人員的數量。這其中又以佛教的戒律最嚴最多,所以這個問題也最為嚴重。
在以前,人們生活貧乏,和尚吃素,總比餓死為佳,明太祖朱元璋便在饑荒時當過和尚。再說,那時的人住在農村,也沒有太多性行為的機會。但在社會富裕,人慾橫流的今天,美食當前,美色唾手可得,做和尚的機會成本實在太高了。
事實上,現時連天主教的神職人員也在鬧不足,神父修女是可以吃肉的,也有缺人之苦,更加何況佛教呢?而且基督教的神職人員只擔當管理角色,粗活由工人去幹,但是在一間寺院,包括做飯掃地,同年老的住持沖涼在內,都是由和尚尼姑去負責,人手就更加拉緊了。
其實,佛教和天主教這些古老宗教戒律太嚴,近年不斷被新興宗教所攻堅,例如基督教的牧師可以結婚,日本日蓮正宗的創價學會也可以結婚,這些寬鬆的戒律,顯然是更加有市場競爭力。
簡單點說,佛教神職人員的素質要求高,數量需求大,在現代社會,根本不可能供求平衡,所以和尚尼姑永遠是供應不足,因此,狗肉和尚、好色尼姑的大量湧現,也不過是市場需求而已。
要解決這個問題,也唯有從供求關係方面著手。
第一點,就是效法其他宗教,神職人員只負責管理,雜活粗活交由其他專業工人去做。第二點,是效法泰國的佛教,鼓勵信徒來做一年或兩年的短期僧侶,以減輕人手,甚至不用剃髮,以「在寺居士」的形式,帶髮修行。說穿了,就算連宗教,也脫離不了市場學和經濟學的供求定律!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http://www.am730.com.hk/column-291549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