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4日

創業家要預知未來

中國首富王健林在一篇名為《企業家精神/創新堅持責任》的文章中,談及了他的兩次商戰經驗﹕第一次是萬達商業地產,在二千年成立,做了三年,打了二百二十二場官司,負責的助手都說﹕「董事長,不能做了。」但王健林決定要堅持多兩年,結果終於創造出「城市綜合體」這個經營模式,即是把商業零售、商務辦公、酒店餐飲、公寓住宅、綜合娛樂這五大核心功能結成一體的城中之城,結果大受市場歡迎,從此便在不同的城市複製這種地產發展概念,成就了今日萬達的地產王國。

第二次是搞電影院,當時全中國電影的票房總收入只有七至八億元,萬達在這方面的年投資已經是幾億元了,這必須要有七至八十億元的總票房數字,才可以收回成本。必然地,萬達在最初兩年不停賠錢,虧蝕得令他心疼,但是,到了第三年,萬達電影院的業務已經開始賺錢了。

以上的兩個商戰個案,令我想到了一個有名的故事:很多年前,某位大型鞋廠老闆派了兩名手下,分別到一個非洲落後國家,去研究在這個國家發展業務的可能性。結果,手下甲回來,報告說﹕「不可能發展業務,因為那裏人人赤腳行走,根本沒有穿鞋的習慣。」手下乙回來,報告卻是﹕「業務潛質無可限量,因為那裏人人赤腳行走,市場有着無數的鞋子需求。」

中國首富王健林能夠成功,在於他不怕眼前虧損,而能夠預知未來的趨勢。

至於我,則常常說﹕「我從來沒有見過會計師創業發達的,皆因會計師只看眼前賬目,看不到未來,而創業家精神卻是要從無到有,打出一個從來沒有過的市場來。」

我最喜歡舉的例子,就是投資買樓。如果是一個會計師去投資買樓,最重要看的,是回報率,即是樓價和租金收入的比率。只要是這兩者的比例吸引,便已購成了買樓的充份條件。但在實際的操作上,買樓投資最重要注意的,是未來的樓價走勢,如果樓價將會急升,投資者最重視的,反而是它的升值潛質,不要因為少許的講價鋤價差價,以提高其回報率,便會因小失大,檢了芝麻丟了西瓜。

我的朋友、炒樓專家陳清白很喜歡舉他在九七年炒北角港運城的例子,引以為鑑,就是當時他認為收的租金,已經足以支付供樓有餘,因而也不怕樓價下跌,他覺得自己是百分百的安全。誰知在九七金融風暴之後,非但樓價大跌,連租金也暴跌下來,由於所收的租金少了一大截,變成了不敷供樓所出,又兼樓價大跌,結果他只有蝕讓房子,慘不堪言。後來在○三年,他再戰江湖,重新崛起,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簡而言之,會計學計算的是已發生的數字,創業卻是未來學,面對的是不可知的未來,當然了,如果利用過去的數字,是可以測出小部份的未來,但也只是小部份而已,真正的未來,是未可知的,而創業家精神,正是要預測未來,創造未來。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49145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