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的《蘋果日報》,刊載了一段《新報》亡報社長顧堯坤的簡短訪問,他認為《新報》之死,員工的責任最大。我曾經身任《新報》主筆多年,在顧出任社長之後不久,覺得不對頭,便辭職了,所以我並非報紙停刊的苦主,然而,在日前,我接到了《新報》員工要求聯署駁斥顧的聲明,覺得聲明的內容未免太過溫柔敦厚了,對於這種人,實在用不着客氣,所以決定親自出手,寫下此文。
摧毀員工名聲和前途
查在顧堯坤入主之後,停刊之前,一直在大量換人,裁掉舊人,加進自己的人手,所以此說實在是屁話。但是,正如前員工的那份聲明所言,把失敗責任推在他們的身上,這不僅是扼殺了員工的工作,還再摧毀其名聲和前途,一個人怎能夠做到這個地步的呢?
說到停刊的責任,誰都知道紙媒是在沒落,網媒正當興起,在紙媒的世界死得較慢者,已是贏家。《新報》虧蝕了多年,但當年馮兆榮當了四年社長,銷路從2萬跌至1.8萬紙,只跌了一成,但顧堯坤接手幾個月,銷路卻急跌三成以上,莫非這還不算是無能,報紙還不算是死於他的手上嗎?再說,他是《新報》社長,而不是網媒的總經理,自己搞不好報紙,卻指員工沒有網媒的思維,這究竟又是甚麼邏輯呢?客觀的事實是,他一手搞的副刊「火點」,只是中學生的水平,還翻炒舊稿,這根本是完全亂來了。
《新報》的員工當然不能算是行內的菁英,但是經營生意,並非要菁英來打,而是要計算性價比。在香港搞傳媒,計算的從來不是利潤,而是界外效益,如果用投資額/銷量比率去計算,《新報》其實是經營得很成功的一份報紙,花很少錢,有不錯的銷量,這也證明了《新報》員工的性價比很高,但顧堯坤的水平也許並不足以明白這個簡單的事實。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50812/19252034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