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3日

天水圍不能悲情,長者不應久等

香港房屋協會在天水圍的發展項目,面積超過6個足球場,原來預計在2016年完工,可以提供1,000個長者單位,以供長者安老之用,但是現在因為財務問題,例如說,在濕地附近建樓,要符合環保法例,大大的增加了成本,加上建築材料的成本也增加了,所以決定擱置了項目,地皮則會交還給政府。

如果要討論這事件,得從幾個方向去探究。

第一,香港房屋協會成立於1948年,是一個非牟利的獨立機構,它除了要為市民提供住宅的基本目的之外,還有一個奇怪的任務,就是擔當「房屋實驗室」的角色﹕發展及研究不同的房屋計劃,例如說,第一批的居者有其屋,港英政府後期的夾心階層住屋計劃,董建華時代的首次置業貸款計劃,曾蔭權時代的「置安心」先租後買等等,都是由香港房屋協會去當先鋒,去測試可行性。上述的長者屋,也是房協的其中一個作為先鋒部隊的計劃,只可惜出師未成,先夭折了。

然而,我們必須明白一點,就是房協並非政府機構,也沒有得到政府的資助,因此,在某程度上,它也必須依循商業機構的規矩去經營,否則不可能持續發展下去,為市民繼續服務。當它發現了長者屋的計劃在財務上並不可行,必然就要叫停,不可能強挺下去,這是彰彰明甚的。

第二,在這個項目叫停了之後,據消息透露,政府正考慮在原址發展私人住宅。民建聯成員、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主席王國興反對這做法,要求把地皮用來興建公屋、居屋和街市。
對於王國興議員的善心,以及他對低下階層的愛心,我們非常認同。對於地皮應該首先用來幫助窮人,我們亦不會反對這個大原則。但是,對於這一次的特定事件,我們卻不得不反對王國興議員的說法。

在2006年,當時任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的林鄭月娥稱天水圍是個「悲情城市」,引起了廣大的市民的反映。事實上,天水圍300,000萬名市民的收入低,區內的工作機會不足,令到這一地區普遍貧窮,早就是人所共知、人人詬病的事實。因此,今後天水圍的發展,應該是以興建私人住宅為止,還得興建足夠的商業樓宇,為區內居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和商業機會,把天水圍原有的生活質素打上去,才是正確的做法。

所以,我們認同,在天水圍興建居屋、公屋,都不是正確的做法,興建長者屋也不適合,反而是興建私樓和商業樓宇,把這一帶的生活水平拉上去,才是正確的做法。王國興議員的建議,用心雖佳,但效用適得其反,如果不停的繼續在天水圍興建大量的公屋和居屋,只會徒然令到悲情城市更加悲情,這真的是愛你反變成害你了。

第三,我們贊成在天水圍興建私樓,並不代表我們反對興建長者屋。事實上,如果論到為長者提供居住更優良的居住環境,不論是居屋、公屋,抑或是長者屋,均是刻不容緩的,因為年青人能等,中年人能等,但長者卻沒有時間等下去。所以,長者屋的興建計劃,在原則上,是一個也不能少的。我們不反對取消了天水圍這1,000個長者屋單位,先決條件是政府必須在另外的地方,在上水也好,在元朗也好,在新界東北也好,另覓地皮,補回這1,000個長者屋單位的缺口,這才不致於剝奪了長者的土地。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