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5日

教育目的是平庸螺絲釘,而非未來領袖

林芷楓是一位教育顧問,為《橙新聞》和《思考香港》寫作,主題是關於她的專業﹕教育。她的觀點是反對填鴨式教育。查實有她的觀點的人有很多,但本文是看了她的文章而激發,因此也用她來作引子。

她說﹕「學英文不一定在補習班,六歲前的小朋友應該感受大自然的微風,而非課室的冷空氣。最重要的是培育小朋友的交際,溝通和感官。很多家長說要贏在起跑線,問題是,人生不是比較,也不是只要短跑,反之是一場馬拉松。在初段領放,同時代表了給予巨大的壓力給小朋友,生怕落後於人。有耐性的家長應該分配好時間,多與小孩子交流,掌握他們的強項弱項,重點培育軟實力。說實話,有空不如多帶小朋友到區內的圖書館、公園和遊樂場,讓他們從小接觸閱讀,體會大自然的美。回想小時候,都是看父母書架上的書,看美劇抄抄筆記和記生字,自學中英文。運動則是課堂與好朋友打打羽毛球,踢踢足球,技術不是特別好,但到現在還會與知己約在會所打球。」

她所講的,是美好的狀況,根本行不通。

首先,我當然承認,身教是最好的,蕭若元的女兒定欣和瑤瑤兒時都是書蟲,但大部分的父母根本不讀書,小孩子因而也沒有機會「看父母書架上的書」。如果提出一個建議,是要改變整個社會的風氣才能做到,這建議也是廢話了。

至於有空的時候去打羽毛球,踢足球,這就牽涉到另一個問題了。在以前,如果放任兒童不管,不迫他們去讀書學習,他們自然去做運動,去打球,但是,現在的兒童,你要迫他們打球,可能難過迫他們去讀書,因為他們有空,就是玩手機,如果父母想他們打球,恐怕要用很大的奬賞,甚至要父母落場一起玩,才有機會。

至於學英文,當然不一定要在補習班,例如說,有錢的小孩子去英國美國旅行,和那邊的小孩子玩,又或者是家裏有菲傭,家長常看英文台,都可以學到英文,但我認為,上補習班還是最可行的辦法。

「人生不是比較,也不是只要短跑,反之是一場馬拉松。」不過,如果馬拉松在起跑時跑第尾,也很難在末段超前了。再講,人生不是馬拉松,馬拉松比的是過終點的一剎那,但是人生在每段過程,也十分重要,如果你辛勞一生,在七、八十歲快死時,才得到成功,相信也不是父母所想看到的子女的人生。

從實際上看,難免大部分的子女到了最後,其人生都是平庸,但是父母總要,給子女一個起跑的機會,如果子女終究是不濟,也是沒有法子的事,但不給子女這機會,父母就對不起子女了。

最後,我同大家講3個基本原則﹕

林芷楓所講的教育方法,是有錢兼有閒的父母所用的理想方法,大部分的香港父母根本不可行。也許她作為「教育顧問」,其客戶都是富人吧。

中下階層子女競爭的方法,就是填鴨式教育,因為這是最平等的。其他所有的教學方法,都需要更多的資源,都對富人更有利。

從政府的角度看,由於未來社會需要平庸的螺絲釘,遠多於未來領袖,所以教育政策應以教育出平庸的人為主,社會菁英另有一套方法去教育,而這套方法的成本是中下階層所永遠無法負擔的。既然社會上需要大量平庸的人,所以不如讓他們在兒童時活得開心一點,這就是美式教育的奧義所在﹕中學畢業,連字都不懂得串,長大後幹粗活,但卻賺到了美好的童年。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9/01/15/010107923.sht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