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個中產黨》批評蔡瀾講火鍋是世界上「最沒文化的料理」,也寫了一些文章,主要是從飲食的角度去看,而本文,卻是從產業的角度去看。
很多年前,我很喜歡去北角的三悅飯店吃飯,認為那裏的雞不比灣仔的悅香差,然而,在九十年代,它因生意不好,結業了。那時我很詫異:為甚麼好吃的餐廳,居然會做不住呢?
後來,見識廣了,鳳城酒家的北角店明明比較好吃,銅鑼灣店的生意卻比較好,一蘭拉麵貴而毛利高,生意遠好於平得多的麥奀記,分子料理明明不好吃,卻大行其道,我的朋友細B,是King Parrot Group的老闆,在諾士佛臺、食街,及各地區,開了近百間餐廳,食物中規中矩,但是包裝和marketing極度了得,就是其成功之道。我的分析是:
第一,管理是決定性因素。成本控制表面上人人都懂,但實質操作上,要顧及的細節太多,像上環蛇王芬,店子太小而餐牌食物種類太多,生意好時客人等待時間太長,如把食物種類減少,便可縮短流程,增加翻枱率。不消說的,同一面積,如果多放一張桌子,又沒因擠迫而趕客,便可多做一桌生意。
福臨門的少東Duncan說過,餐廳應以樓面主導,因更熟悉客人喜好。像富臨的阿一,富豪的阿翁,都是樓面出身。然而,家傳七福的七哥,卻是名廚。這其中竅門,究竟在哪裏呢?
第二,為好吃而覓食的人,並不太多。我們吃飯,很多時是看感覺和需要:獨自用膳,不管多愛吃,也不會去米芝蓮,同父母家人,很少吃西餐,情侶拍拖,吃中菜往往不大適合,有時反而一蘭拉麵更受女人歡迎。查實,吃館子往往是看feel,看場合,看人腳,多於吃食物。再說,真懂吃的人並不多,我常說,很少人能分得出80分和95分的分別。
第三,餐廳的成功模式,能不能大量複製,像麥當勞,就是把流程格式化,大量複製,中國的火鍋也是同樣原理,才得以遍地開花,這就是我說的「供應創造需求」。反觀日本的職人、一泊二食,永遠不能複製,更不可能做大做強,他們的是藝術,不是產業。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5%BE%9E%E8%94%A1%E7%80%BE%E8%AC%9B%E5%88%B0%E5%A6%82%E4%BD%95%E7%AE%A1%E7%90%86%E6%88%90%E5%8A%9F%E7%9A%84%E9%A4%90%E9%A3%B2%E7%94%A2%E6%A5%AD%EF%BC%9F-156990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