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2日

父母帶子女去旅行

我的電腦有一段剪貼,遲遲未就此作出評論。內容是:現時只得兩歲五個月大的寶兒,自七個月大就跟父母去旅行,外遊超過十次,「最初去台灣、沖繩、四國、福岡、鹿兒島……都是日本為主,到寶兒兩歲後就去遠一點,去過西班牙、塞班島、關島、越南。」

帶小朋友去旅行,第一當然是麻煩,第二是不少人評論說:「去旅行只是為了滿足父母自己的欲望,孩子根本不會有印象。」

首先評論的是科學問題:嬰兒究竟有沒有記憶力?嬰兒出生兩天之後,便有記憶力,隨着年齡增長,記憶力也在增長,從幾天、幾個月、到一至兩年,三歲左右開始有維持一生的長期記憶,逐漸增強,大約六至八歲,即讀小學時,便完全成熟。

寶兒去旅行的過程,是開心的,原因很簡單,嬰兒和大人一樣,其實都喜歡旅行。出街會大哭的嬰兒只有一種,就是平時很少出街,因不習慣而緊張。看其一家的旅行照片,坐過山車、被爸媽揹着玩越野車,表情又驚又喜,笑容天真無邪,看出樂在其中。

這就牽涉到一個有關快樂的問題:如果一時快樂,卻不能長期記憶,花這錢究竟值不值得呢?我作為《理財密碼》的作者,專業之一就是教讀者如何最有效地得到最大的快樂,因此,研究快樂也是我的專長課題。

我們知道,花錢都是「購買經驗」,記憶是最值得、甚至有人認為是唯一值得花錢的項目。不過,問題在於,三歲以下的嬰兒,暫時未有維持一生的記憶,值不值得花錢在他的身上呢?

很明顯,我們不會因為嬰兒沒有長期記憶,反正不記得,就去毒打他……雖然毒打對於其學習可能很有用,但也決不會這樣做。儘管嬰兒並沒有長期記憶力,讓他們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是所有父母的共識。再說,他們可以記得幾個月的事情,購買幾個月的快樂記憶,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已經是很值得的「投資」了。

分析下去,得再解決另一個邏輯上的問題:死去原知萬事空,為甚麼我們要拜祭先人?反正他們死了,都不知有沒有拜祭了。查實慎終追遠,為的並非是死人,而是為了在世的人的懷念。換言之,拜祭和尊重先人是為了今人,而非為了古人:我們在生時,希望死後也受到後代的尊重,儘管明知死後沒有感覺,不知怎的,也會這樣(幻)想,既然這樣(幻)想,便以身作則,自己尊重先人,希望後人也來仿傚了。

因此,帶孩子去旅行,往往並非為了令他得到快樂,反而是父母得到快樂,寶兒的父母便是旅行熱愛者。一家三口去旅行,三人都得到快樂,何樂而不為呢?為甚麼父母不能為自己着想,讓子女令到自己更快樂呢?反正嬰兒雖然只有短期記憶上的快樂,至少也開心過。說到底,今日香港人生子女的原因,為的豈不正是令到自己得到最大的快樂?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main/68405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