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9日

上市公司名 唔改好過改

【明報專訊】話說某名行家寫了一篇文章,講及上市公司改名。香港上市公司數目在2017年6月30日有2,037家,根據這名行家的統計,在過去3年,平均每年有超過120家上市公司改名,名字完全改變、面目全非者,有大約60家,「公司改名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主業改變要配合,另一個是先前個名臭晒,迫不得已換名,希望蛋散唔記得當作新公司,重新開始過」。

至於今年30隻跌得最慘的主板股份,有22隻近年曾經改名,百分比有73%。超過七成。

那天我同這個行家吃消夜,我對他的說法有所修正﹕「改名的股票,就長期股價而言,多半是壞事,但是短期來說,則多半有刺激作用。這好比供供合合的老千股,長期而言,價值是接近零,但是往往有維持幾個月的短暫而強烈的升幅,引到大量的魚上釣後,才去撈獲。」

壞名聲好過無人識

有關改名的分析,當年有一名朋友說得最精闢﹕「其實改名才是最笨,一隻曾經轟轟烈烈炒過,又殺人如麻地跌過的股票,有很大的client base,又有很大的公眾認識度,一隻垃圾股,好比一個半紅不黑的小明星,bad name is better than no name(周顯按﹕這好比製造殘廁緋聞總比沒人認識為佳),人們會因為對這名字有印象,加上有一點點的新聞,又有一點點的成交波幅,就會引起購買意欲,反而一個新名字,更加要花錢花氣力去宣傳,更難sell貨𠻹!」

他舉的例子是金匡企業(0286),即今日的「同佳健康」,時為2005年,這股票本屬羅兆輝所擁有,1999年大炒特炒,輸到好多人跳樓,炒這股票的莊家後來親口對我說,兩星期沽出了10億元股票﹕「唔信我可以畀單你睇。」

朋友的說法是﹕「這隻股票,咁多人輸過大錢,咁大的client base,畀我,死都不會改名,下一次大炒,一定好多人跟。」

結果,在2007年,劉鳴煒做了其董事,受這消息刺激之下,其股價在兩個月之內,由0.16元炒到3.68元。由此可以見得,上市公司改名,就是從sell side去看,也不是好主意。

[周顯 投資二三事]

http://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27012&node=1500403532173&issue=20170719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