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看電視,看到公民黨的醫學界議員郭家麒在立法會財委會的三分鐘發言,論點是公開試成績好的學生,可以享有政府資助,這造成了不公平。
這裏且不去討論他的論點是否正確,畢竟,我可沒耐性去研究這個議題。我只是想提出一個趨勢、一個事實,就是在這些年來,我親眼見證,優秀學生所得到的奬勵和回報,是越來越少,郭家麒議員的所言,只是把這趨勢進一步的展現而已。
記得在我唸小學時,小學會考/升中試的成績,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級是五年全免學費,第二級是五年津貼學費,第三級是三年津貼學費,也即是說,中學只能唸到中三,中四要不自費,要不便要退學就職了。至於第四級,是甚麼也沒有,除非唸私立中學,否則便只有同學生生涯講拜拜了。
在這個客觀環境之下,讀書的成功者和失敗者,是天國與地獄,榮辱互見,人人努力發憤向上,還得從小學開始,事實上,在當時,唸大學對於普通學生,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大家想的只去到中學唸名校,英皇仔,皇仁仔、喇沙仔、拔萃仔、華仁仔,DBS,Con記,Sec記,Co-ed,名牌中學,已經是人生勝利組了。
因為小學會考/升中試的優劣,已經決定了你的人生的一大半。
到了我唸中學,已經有了九年免費教育,升中再不是問題,不過還有一個中三淘汰試。但是,唸大學還是非常罕有的尊貴身份,記得我考上大學時,有人對家中的長輩祝賀﹕「好過得到一百萬元!」但後來發現,這並非事實,如果當時有一百萬元付首期,不唸大學打份工,錢用來供樓,回報一定比唸大學更高,但這是後話,不表了。
無論如何,在我唸大學的那個年代,相比起蕭若元唸大學的那個年代,大學生的成功率雖然遠低得多,但也始終算是特權分子,出路不愁。記得我的第一份工,公司有幾百名員工,但只有我一名大學生,鶴立雞群,很有自豪感。
後來的事大家知道了,在九十年代開始,大學學位量化寬鬆,非但大學學位大幅貶值,連三大,即港大、中大、科大的畢業生也不值錢了,好的職位都被外國一流大學的畢業生所霸佔了,更恐怖的是,在這幾年,我發現滿街都是牛津劍橋哈佛康乃爾畢業生,原來連外國名牌大學也來量化寬鬆了。
量化寬鬆的結果,是貧窮學生再也不能憑藉天資聰穎和後天努力,去脫貧和社會流動了,換言之,優秀學生所獲得的社會優勢也越來越少了,郭家麒議員的論點,只是事實的反映而已。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7/07/20/010064725.sht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