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5日

白武士拯救互益集團記

由於正在撰寫《財技密碼》的修訂版,因此密切留意可以作為舉例說明理論的個案。

這一次,講的是白武士財技的一種,也即是當上市公司發生了財政危機,白武士如何用財技去挽救公司於危難之中,個案的主人翁是「互益集團」(3322)。

「互益集團」成立於1981年,本業是紡織及針織業,廠房,香港、以及中國多個城市,包括了廣東省的羅定、廣西省的梧州和岑溪、江蘇省張家港、安徽省安慶市,以及新疆自治區的博樂,後來則把生產線轉移到去成本較低的柬埔寨,高峰時員工人數高達1.2萬人,客戶包括了馬莎、H&M及Zara等等歐洲大牌子。

在2012年,它在羅定市的廠房還被當地政府,被納入為舊城改造的一部分,可以把土地用途由工業用地改為住宅用地,地價估值是五億五千萬元。然而,從這時開始,它的經營狀況迅速轉壞,2015年的虧損更高達九億五千一百萬元,2016年則收窄至三億四千九百萬元,但銀行存款只有六千四百二十萬元,銀行貸款卻高達六億七千二百萬元,至於那塊原來估值五億五千萬元的地皮,後來只賣得一億五千萬元,雖然也是淨賺不少,但杯水難救車薪。至於其員工人數,也已急降至只有四千人。

虧蝕這麼多,怎麼辦才好呢?答案是:找白武士來拯救。白武士叫「潘森」,是金融界人士。「互益集團」在本年一月,向潘森配售了三十八億股新股,已佔了集團已發行股本的四點五倍,以及向另外三名承配人各配售二億五千萬股,總共集資三億六千四百萬元。

經配售之後,潘森變成了大股東,佔股份比70.55%,至於原大股東宋忠官則變成了小股東,這即是說,控股權易手了,變相賣了殼。從財技的角度看,這是一種「逆向收購」的形式:並非出售原大股東的舊股,而是透過大量配售新股,溝淡了原大股東的持股量。原則上,證監會和交易所並不鼓勵這種做法,可是,當公司陷入困境,由白武士來作拯救,則會大放綠燈,皆因不放綠燈,公司便有倒閉之虞,反而更不利小股東的利益。

除了紡織業務之外,「互益集團」在2015年引入了山西省的天然氣業務,在2016年引入了東南亞的石油業務,本年初則收購了一間深圳數據技術公司的51%股權,計劃與行業龍頭開展深入合作,推動大數據技術創新和金融大數據領域新產品、新市場的聯合開發力度,形成系統性的解決方案,為金融市場改革創新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持。據說,這位「行業龍頭」是千億市值的有名公司,但通告並無說明。

從財技的角度看,公司引入了多種生意,縱是它有一天,把虧本的紡織業務,從公司剝離開去,也不會受到當局質疑。換言之,它要變身從舊經濟變成新經濟,也是舉手間可以做到的事。但當然了,這公司將會怎走、怎變身,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main/68178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