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5日

《龍虎門》採用了錯誤的方法去吃老本

我是《龍虎門》的忠實讀者,看了幾十年,近年停看,皆因對它實在太過失望了。

如果以事後分析的角度看,黃玉郎的畫功並不算好,另一位漫畫家牛佬的說法是﹕「唔知點解,肥佬(按﹕即黃玉郎)的公仔相頭大眼的dog,特別討人歡喜。」

論到橋段,其實《龍虎門》來來去去都是那幾條橋,公式化得像超人片集,大部份的劇情,看完便馬上忘記,但偏偏每一至兩年間,有一至兩個人物,特別吸引,例如說,灣仔七虎、油麻地十三龍、王海蛟、火雲邪神、金羅漢、東方無敵、蚩尤,一成的精采內容,撐起了成本書。

《龍虎門》的銷量全盛時期大約是在1986年前後,每周銷書12萬至14萬本,劇情是進展到大戰羅剎教、白蓮教,以及通天教的頭半段,到了通天教後半段,以至於幽冥教之後,銷量拾級而下,估計應該還有5萬本左右。後期它聘請了著名編劇陳慶嘉,即阿寬去編故事,阿寬神來之筆,把死去了的受歡迎角色變相復活了幾個,例如和王小龍一模一樣的狂龍,和火雲邪神同屬一個家族的西城兄弟,這天才式的創作穩住了這本書在銷量上的跌勢。畢竟,《龍虎門》是集體回憶的一部分,人們看它,一大原因便是為了看熟悉的臉孔。

由於《龍虎門》的版權在「文化傳信」(343)的手上,到了2000年,黃玉郎向「文化傳信」租用版權,出版《新著龍虎門》,由第一個故事「王小虎初到香港」開始,重新畫第一集。

誰都知道,這是吃老本的行徑,但由於老本實在太過雄厚,也可以吃得豐盛,大魚大肉,一本書的年利潤也有千萬元,並且養活了不少員工。到了科網年代,它的銷量緩慢下跌,進入智能手機年代,其跌勢增速,現時銷量大約是一萬多本,這固然是差強人意,但如能好好控制成本,不算付給「文化傳信」的版權費,一年賺三百萬元,仍然是可以做到的。

我之所以停看《新著龍虎門》,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它的劇情進入了通天教的後期,跟著幽冥教便出現了。當初,我的停看《龍虎門》,正是由這段開始,皆因有實力的主筆黃玉郎和張萬有相繼離開,換上了李高,和後來的趙汝德,其內容大不如前,我唯有放棄購買。直至重新寫過的《新著龍虎門》,由於勾起了少年時的回憶,便又興興頭頭的又成為忠實讀者了。

從以上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龍虎門》的劇情,應在羅剎教和通天教中兜兜轉轉,決計不能進入通天教的後期,更加不能進入幽冥教,皆因前者的顧客基礎是10萬以上,後者的基礎只有一半,很明顯,老本是少得太多。

我當然並不是說,假如《新著龍虎門》永遠在舊劇情玩「揼波鐘」,便可以逃過科網和智能手機的大潮流,不過,它的銷量下跌速度可以暫緩,卻是可以斷言的。再說,從顧客基礎來看,《新著龍虎門》的讀者比較富有,對內容質素也不挑剔,要不,港漫的價格昂貴,製作粗劣,劇情千篇一律,他們根本不可能購買。

換言之,《新著龍虎門》本來有著全香港最佳的顧客﹕價格不敏感,質素不挑剔,但它卻胡塗八蛋地放棄了。我估計,如果它不亂來,其銷量應該是現時的1.5倍至2倍,也可多捱上幾年,現在就很難說了。

本文章由作者為橙新聞獨家供稿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6/11/15/010045071.sht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