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無意外,歐盟委員會應該會在今日否決長江和記實業「長和」(001)以92.5億英鎊收購英國移動營運商O2的計劃。
首先引述一下摩根大通對此的報告:
現時「長和」的股價其實已經反映了收購失敗,因此今日的宣布應該不會對「長和」構成股價壓力。再說,由於英國有著脫歐的不明朗因素,這一次的收購不成,也許不是壞事。
對於摩根大通的報告,在微觀層次上,它的說法是正確的,可是,寫這些報告的分析員,可能計算很精到,但對於炒股票,恐怕仍然是不夠班的門外漢。
簡單點說,「長和」是一間市值三千多億元的大公司,一宗一百多億元的收購,好比一間市值3億元的創業板公司,買下一間1千萬元的小公司,會對股價有甚麼影響呢?
如果這宗收購是買了空氣,一百多億元全泡了湯,又或者是買了像10年前的Facebook那樣的寶物,賺幾千倍,又另當別論,但很明顯,O2是成熟的企業,「長和」出的是合理價格,如果成功了,對於「長和」整合、甚至是壟斷英國電訊的大目標,自然是作用很大,但也不見得是一本萬利。買到固然是好,但買不成,又有甚麼相干呢?
事實上,「長和」的買賣做刁,是經常性的行為,不久之後,又有其意大利電訊業務和VimpelCom的合併計劃,有待通過。一個生意人,收購一個項目不成,是常有的事,但縱是失敗了,現金照樣留在手上,可以拿來收購別的項目,說不定會賺到更多的錢,只有沒做過生意的門外漢,才會大驚小怪。
幾年前,李嘉誠先生賣掉了部分在內地的資產,門外漢也在呱呱嘈,說他要撤資了,但其實,「長地」(1113)仍然有1,380萬方米土地儲備在內地,是香港的20倍。在去年初,「長和」宣布收購O2。但是,在去年中後,中國市場暴跌,人民幣也跌了不少,然而在去年底,「長和」佔股的ARA資產管理公司,又斥資60億元,在新天地和陸家嘴買下了兩幢商廈。
總括而言,在去年初,也許收購O2是最好的決定,但在今天,平貨滿街,也許市場有更多更好的待購項目。對於「長和」這股票,我們只要記住,這是由李嘉誠先生繼續在掌舵,在2017年它的估值,是10倍市盈率,而買賣股票,看的是大方向,執著於小規模的波動,那只會是loser的所為。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http://www.am730.com.hk/column-312986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