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1日

發行1,000億元的ibond

在2011年初,我和涂謹申議員在福臨門聊天,交換一下政經市場的資訊和觀點。當時,民主黨正和特區政府處於罕有的蜜月期,也正值財政司司長打算為一年一度的財政報告作出諮詢,涂謹申問我有沒有甚麼好的建議。

我提出了好幾個,涂謹申buy了通脹掛鈎債券這點子,便在民主黨的黨內會議中討論,結果通過了,由民主黨正式向財爺曾俊華提出,曾接納了,這就是ibond的推出始末。

所以我常常笑說﹕「我就是ibond之父。」隔不多時,便拿出來提一提,可說是抽水抽到了極點。當然了,年年身體力行,自己抽也叫人抽,讓人人賺回幾百元,也是指定動作。很多人不大認同ibond的政策,我當然也是永遠支持,而有關ibond的評論,我也是盡量去看的。

其中,日前同行黃國英指出,ibond的市場買賣不夠活躍,建議把它的發行量擴大,也好加大香港的債券市場。在原則上,我當然是非常同意黃先生的說法。但這做法,也有幾個難以解決的問題。最重要的,是香港政府非但不缺錢,甚至是大把錢,如果把ibond的發行量增加至1,000億元,錢進庫房,又有何用?

ibond是蝕本貨,是政府派錢給市民的,發行量越大,政府的虧蝕越多,如果要發1,000億元,單單付出利息,也是政府所難以負擔的。

所以,如果要把ibond的發行量提升至1,000億元,它必須是有一個特定的用途,而且這個用途還是投資性的,而不是支出性的,方能夠支付ibond的利息和償還本金。

香港的基建也已經九九十十,縱是發展大型的基建,也只是公共使用,不可能有大錢可賺,當然,政府也可以收回兩條海底隧道,回購領展和地鐡,不過經濟效益也不高,肯定會買貴貨。

我想來想去,只想到一個可能、一本萬利的投資,就是用來收購所有的村屋,再用來發展高樓大廈,全新的社區。由於村屋只有三層,而且公共設施不足,是土地資源的浪費,所以,如果用溢價把它們通通買下來,再重新發展四十層至五十層高的高樓大廈,縱使要另外發展道路、社區建設,以及興建公屋,也是有鉅利可圖的,這當然也足夠支付ibond的利息和償還本金。

本文章由作者為橙新聞獨家供稿,文中觀點僅屬個人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6/05/31/010034515.sht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