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6日

求學最重要,讀書不為錢

第二屆的中學文憑試在今天放榜。在這一年,一共有8.2萬名考生,其中的35%,即是28,418名考生考獲了進入大學的最低要求,但是大學學位卻只有1.25萬個,換言之,先是有65%的考生不獲合格,而考獲及格的考生之中,又有65%不能在大學聯招之中,得到進入大學的機會。
事實是,香港的大學入學率,在全世界云云先進城市當中,是位列最低。政府資助的7間大學,再加上私立大學,加起上來,也只能收到18%的中學生。這些無法進入大學的學生們,還有另一個出路,就是報讀其他的專上學院,例如說,副學士、高級文憑之類。然而,便以副學士為例子,由於學費昂貴,而且社會的認受性成疑,如果計算到成本效益,學生應不應該報讀,也還是難說得緊,事實勝於雄辯,現時副學士的學額根本已經是供應過剩,可見得社會之間,對於這個學位的看法究竟是怎樣。
每逢有關教育產業的爭拗,很多教育界的人、評論界的人,都會指出,香港的教育投資過少,專上教育發展不足,影響了經濟發展。但是,早在一年前,我們已經用堅實的證據,以及比較了多個國家的大學入學率和國民收入,證明了大學入學率和國民收入並沒有必然的關係。所謂的增加大學學額,可以增加國民收入,只是騙人的鬼話而已。
原因很簡單,社會上大部份的工種,例如司機、廚師、售貨員、待應、地盤工人等等,都不需要大學學位,便能勝任。如果政府增加大量的大學學位,只會引致到資源錯配,因為大學生會不屑於這些工種,反而會選擇不工作,這更會造成了失業率的增加。例如說,在東亞之中,以台灣的大學入學比率最高,超過了8成,但是失業率亦是以台灣最高,雖然絕對數字不高,只有4.3%,但已經比日本、香港,以及四小龍都要高,而且,在東亞諸國之中,近來來,論到經濟發展,也是以台灣的發展為最差。
所以我們一直以來,一士諤諤地指出,中學教育的普及,對於經濟發展大有幫助,但是大學學額的普及,反而無利於經濟,學生讀了「大學學位量化寬鬆」之後的學位,也不定定符合經濟效益。可是,這是不是代表了,我們反對增加大學學位的數目呢?答案是﹕不。
政府的提供大學學位,目的不是為了經濟發展,而是為了啟迪民智,知識傳承。這就像政府的設立公共圖書館,目的之一,就是讓貧苦的大眾,也能夠享受到增進知識的樂趣。我們曾經說過一句話﹕知識的傳承,文化的交流,甚至比吃飯和生命更加重要,因為這是人類之別於禽獸的意義所在。如果我們不去傳承知識,那麼,今日的人類,和一千年前、一萬年前的人類又有何異?前人遺留給我們的最大寶藏,就是知識與文化,我們期待下一代的人們可以超越這一代的人,也是因為下一代將會傳承到我們的知識,從而更進一步,把人類的文化再往前推。
現時政府的政策,以及整個社會上的風氣,都是教育政策,視為職業先修的一部份,而社會中期望增加大學學位,不過是期望增加G.D.P.。然而,我們只能指出,社會上的這種普遍想法,是思想上的墮落,政府的這種想法,則是無用兼且枉然﹕如果純從「經濟有效」的角度來看,大學學位反而應該減少才對。
我們贊成增加大學學位,但大前題是這必須是從知識、從文化的角度著眼,而不是從增加經濟的角度。如果是從這個角度去看,大學學額100%也不嫌多。同樣地,社會上、學生們,也不應該因為希望增加收入而去求學,因為,在大學裏學的東西,和在社會上賺錢,是不一定能夠掛鈎的,李嘉誠既沒有讀大學,最有名的幾個科網奇才,也是大學的輟學生。
「求學最重要,讀書不為錢」,這就是我們的結論。至於這個社會的普遍想法,和以上的這個結論並不相同,我們只能夠說,這個社會的心靈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