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的中學文憑試將在明天放榜,這一次,一共有八萬多名學生應考,預計其中只有一萬多名學生,能夠如願以償,升讀大學。對於失敗的學生來說,這當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在社會資源不足、大學學額不足的情況之下,這也是沒有法子的事。畢竟,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這是一個資源缺乏的世界,人們在競爭之中失敗,有如交稅和死亡,是生命中無法避免的事,部份學生們也因而被迫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這不會是他們的第一次挫折,也不可能是其生命中的最後一次挫折,所以也是愛莫能助的事。
學制改革,把原來的「五二三」學制,變成了「三三四」﹕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學,這個新制是比以前更為優秀,例如說,少讀了一年中學,換來的卻是成功者多唸一年大學,但卻少了兩年的預科,少了一次考試,雖然得來的是「一戰定生死」,但至少是短少了一次的考試折騰,計算起來,倒也有賺。
最重要的還是,「三三四」學制和世界上大部份的國家的學制掛鈎,從美國到中國,以至於加拿大、澳洲、日本、台灣,都是採用「三三四」學制,香港如此一來,變成了與世界大部份的學制掛鈎,學生要留學升學,也較為簡單得多,不致於浪費了時間。唯一最為吃虧的是中文大學,在二十年前,從四年制改成了三年制,跟著又改回了四年制,還原基本步,改來改去之間,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至於樹仁大學,堅持四年制,終於修成了正果,歷史證明胡鴻烈校監和鍾期榮校長的堅持是對的。
雖然,「三三四」學制從大方向是對的,可是,其中不少的細節安排,卻是錯之又錯,而且很多還是大錯特錯。今日我們只挑出其中的一項,就是考試的科目太少。
文憑試包括了中文、英文、數學、通識等四科必修科,然後再加上一科至四的選修,最少可考五科,才能有門檻進大學,最多則是考八科,而最多考生報讀的,是六科。
在以前呢?中學會考的最低門檻是六科,最高是十科,但數學不是必修科,更加沒有通識科。換言之,當年中學會考的知識廣度,是遠比今日的文憑試更為廣博。
當年胡適說過一句名言﹕「求學有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在唸中學的時間,是需要淺嚐更多的知識,去領會學問的廣博,這才是正確的學習態度。在以往的「五二三」學制,採用的是菁英主義,學生到了大學時,便開始學習專問學問了。可是,一般來說,現時國際普遍大學所使用的四年學制,在大學中,主要也是學習通識教育,先讓學生窺探學問的大門,真正的研究學問,是從研究院、是從碩士生才開始的。這是大學普及化的必然結果。
如果用基因學去作比喻﹕一個群體,必須擁有基因的多樣性,才會能夠繁衍下去。如果全是基因相類的族群,去作近親相配,只要是一個疾病、或是一個天然變故打過來,這一種基因的人沒有抵抗力,整個種族便滅亡了。因此,從生物學來說,基因的多樣性,是保障族群存活的一個重要因素。
今日香港的文憑試學制,正是因為科目太少,扼殺了下一代在知識上的多樣性。這一個變化,將會令到下一代的知識偏狹,令到他們變成了知識廣度不足,而別忘記,「求學有如金字塔」,底部必須廣大,才能建得高昂。當香港的下一代的知識水平被文憑試弄得如此狹窄,我們的未來實在是不容樂觀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