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1日

打工仔管理層 愛發認股權

以下是我未出版的新書《財技密碼》的節錄,我覺得十分有趣,因此先刊出來,給讀者先睹為快。
在公司派發員工認股權的時候,除了員工得益之外,管理階層也往往是得益者。尤其是當管理階層也是打工仔,又或者是他們並非大股東本人,而是大股東的親屬,自己並不持有大量公司股票時,這份認股權的收入,也就格外重要了。
假設你就是一名打工仔的管理階層,你會在什麼情之下決定發出認股權,給包括自己在內的員工呢?
答案當然是﹕在公司的業績轉好,股價即將騰飛之前,派發員工認股權,給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員工,對自己是最有利的。
獲認股權後推升股價
大家樂(0341)的大股東是羅騰祥家族,主席陳裕光是羅騰祥女兒羅寶靈的丈夫,並不屬於羅氏家族的成員,嚴格來說,只是打工仔一名。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當大家樂發行員工認股證之後,股價就會直線上升,持續好幾年。
另一方面,也可以預期,如果陳裕光在主席之位退休了之後,假如接任人是羅騰祥的兒子羅開光,也即是我執筆寫此段時的行政總裁,接任了主席之位,羅開光對於派發員工認股權,必然及不上陳裕光那麼的慷慨,皆因羅開光是羅騰祥家族的最主要承繼人,名下擁有大量的股票,就不會那麼重員工認股證了。
老友Ken代理了一隻飲水機,特點是一勞永逸,從此不用花錢買水,因為這水機會自動蒸餾,即是可以在家中自製蒸餾水。
我問﹕「安不安全架?」
他答﹕「煤氣公司餐廳都用緊它,你說夠不夠信心?人家是商業機構,都要慳番自己煲水!」
於是,我馬上訂了一個,就是因為很怕以前的水機要常常訂水,家中還要裝一桶桶水那麼麻煩,這個方便得多了。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731/columnist/en30_en30.htm

技術分析 陳振聰為何會坐牢

不看道德層面,只從技術去分析,陳振聰的下獄,是由一連串的錯誤所鑄成的。
首先,他不應該去爭遺產,因為這不是遺囑真假的問題,而是和一個慈善基金去爭奪產權,換言之,他是企圖搶掉了做善事的錢。在社會上,這是大不韙、令到公眾不可以接受的事。再者,當年龔如心和家翁王廷歆打官司,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方才打勝官司,成功保住遺產,其勝訴的其中一個廣為人知的「秘密」原因,正是因為龔答應了死後把遺產捐給慈善基金,成功地爭取了「人民」的心。反過來說,如果陳振聰真的得到了遺產,變成了當日龔的承諾無效,那麼,遺產的擁有權,又是否應該翻案才對呢?
其次,他和龔仁心的分割遺產談判,曠日持久,爭的只是幾個巴仙的利益。後來律政司介入,不許他們私相授受,這場談判便無疾而終了。我和友輩談起了此事,笑說:「如果當日陳振聰快刀斬亂麻,迅速和龔仁心談妥條件,分了錢,造成既成事實,到時候,律政司要想禁止,也沒法度了。」
到了打官司時,他不得不把和龔如心在一起時的秘密資料,向公眾公開,已是破釜沉舟的一擊。因為,不管官司打勝與否,他侮辱死者,貪婪不止的形象,已經先失盡了民心,這是未見官先打八十大板。當然了,最不幸的是,他的官司還打輸了,可說是形象與錢財兩失。
最關鍵的骨節眼,就在這一刻:當時法庭已經明確地指出了,他手上持有的遺囑,是假的。不管他如何堅決地相信,他那份遺囑是真的,但事實是,在法律上,他的遺囑是假的。換言之,當民事案件完結了之後,很可能刑事檢控就會跟着而來了。
這段空隙的時間,一共有幾天。如果當日法庭宣布判決之後,陳振聰馬上逃之夭夭,逃到中國內地去,還可以繼續逍遙快活,過其富豪生活。甚至是,在民事案件的判決時,當事人可以不在場,他大可以先到深圳去,聽了判決,勝訴了才回香港,也還不遲。
以上這些,很多都是法律上的錯誤。為甚麼錢多律師也多的他,居然會犯上這麼多的大錯呢?根據我的法律界朋友所說,陳振聰這個人,有一個奇怪的習慣,就是從來不會親自和律師開會,而是派幾個親信過來,由他們去作代表。這已經是一奇了,莫非他連自己會否坐牢,也不去親自關心了解?
此外,陳振聰還是一個非常霸道的人,從來不聽別人的意見,連律師的意見也不聽,反而要律師聽他的。所以,這一場官司,根本是他自己打的,而不是律師打的。本來,這官司是由我的一隻弟腳,一位資深大狀去打的,總收費是一千二百萬元,後來陳卻用了一位普通的大狀,收費五百萬元。不問內容,只看結果,官司就是打輸了。
當年我寫過一篇文章,教導六合彩頭獎得主應該如何投資,結論是全部用來買樓收租,理由是錢不是你賺回來的,就不懂得如何去保有財富,所以必須使用最保守的方法,才是最可靠的。
陳振聰的情況,也是一樣。他的智力,本來是失敗的推銷員、騙人的風水師的那一個層次,他根本沒有這個智力水平,去應付這一連串的事件。所以,他的身敗名裂、坐牢下場,也就有了必然性。

2013年7月30日

莊家理論看樓價升跌

香港在未來3年至4年的新樓潛在供應量是7萬個單位,對於這個數字,以這個數字對未來樓價影響究竟是升,還是跌,眾說不一。我在這裏並不打算對樓價作出預測,只是想就人們分析樓市的方法作出一個說法而已。

我是想用炒股票做莊的方式,去為樓價升跌作出一個說明式的比喻。

做莊的時候,要把股票炒高,是如何計算沽售壓力的呢?

假設公司的總發行量是10億股,有「九成乾」,即大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士總共持有了90%,即1億股的股票「街貨」。假設現時股價是9元,街貨的總市值就是9億元了。理論上,只要莊家持有9億元現金,便可以「睇圍」,把有的「街貨」都買光了。

但如果股價升了一倍,「街貨市值」便從9億元,升至18億元了,換言之,潛在的沽售壓力便升了一倍。計算方法就是這樣。當然,如果莊家本身又沽出了1億股的貨,沽售壓力又會增加一倍。

樓宇供應量增如股票街貨多了

在樓市方面,理論也是一樣。如果樓價升了兩成,而供應量不變,那就需要多兩成的資金,才能夠維持樓價不變。如果樓宇的供應量也升了兩成,那就又需要另外兩成的額外資金,才可以維持樓價不變了。

所以,我們可以從此得出結論,一至兩成的供應量或價格改變,如果其他一切變數不變,便可以引致樓價上升或下跌一至兩成。

當然,影響樓價或股價的原因還有很多,例如說,市場氣氛,又例如說,二手樓的供應量,即是現有股東也在沽貨,種種其他因素,都會影響到價格。但是,其基本原理,卻是不會變的。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730/columnist/en30_en30.htm

《天圖佈局》的有效性

我是一個既喜歡說人是非,又害怕被告誹謗的人,故此當陳振聰還是自由的時候,我不敢惹他,免得被這個有錢人所控告,就是我不怕,報館也會不肯刊登。
然而,當他身陷囹圄,沒有反抗能力時,我馬上把積壓了好幾年的好多篇有關他的文章都寫了下來。可能有人說,這是落井下石,但我只能分辯說:這不過是機不可失而已。
話說某雜誌獨家報道了陳振聰在華懋總部擺的邪術陣,包括了染血玉環、銅錢邪陣、降頭筷子、咒語心型紙幣、印堂塗了血跡的公仔、混有頭髮和指甲的飾物盒、穿過沒洗的內褲……林林總總,令人既驚心、又噁心。
子不語:「怪、力、亂、神。」不管這些神怪東西是不是真的有效,至少陳振聰本人是相信有效的,否則他亦不用辛辛苦苦的把這些噁心東西製造出來了。據說,這些東西均是出自他的父親留給他的奇書《天圖佈局》的內容。
我是唸科學的人,還寫了一本叫《快樂的18條法則》的科普書,本來是不應該相信神怪之說的。但是,馬克思在1845年提出:「人應該在實踐之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確性,即實踐是檢驗真理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在1978年,這句話成為了一篇刊登在《光明日報》的文章的標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接著被其他報刊廣為引述,終於成為了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的旗號。
陳振聰的「天圖佈局」,施之於金象苑老闆娘王麗明,她的運程先是順暢,繼而破產兼大病,施之於立法局議員張鑑泉,他馬上當上了港事顧問,但立即在香港記者協會的周年晚宴後心臟病突發而死,施之於因賄選而被廉署起訴的立法局議員梁錦濠,但他仍然被判入獄兩年,而且財富盡失。
施之於龔如心,但救不了她的卵巢癌,令她以低於人均壽命平均數的69歲之齡而死,死後還遭人格侮辱,聲名盡毀。至於陳振聰本人,更加是風光了十多年之後,突然從天堂下了地獄,坐牢十二年,而且還可能是最為痛苦的單獨囚禁,照囚犯們的說法,單獨囚禁是比毒打更為慘酷的刑罰。
照以上的事例,《天圖佈局》似乎是有效的,因為實在巧合得遠遠出乎正常的隨機統計之上。雖然它在生效之後,施法者也會以慘報而告終,但始終掩蓋不了它超越科學的奇異性。我不相信怪力亂神,但不能不相信事實,當事實太過巧合時,實在無法否定這個巧合實在超出了常理。 

2013年7月29日

伯老不停「彈弓口」 直到市場無反應

有天說起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又話退市又唔退,我的說法是﹕「呢彈弓口出多幾次,市場就會無晒反應,變成狼來了,到時候真正退市,市場也不會有過度的反應了。」
如果我的說法屬實,那麼,類似的彈弓口應該會出完又出,直至市場無晒反應為止,到時,也就是正式退市之時了。事實上,美國經濟已明顯復蘇。美國退市,就算不是在現在,也在不久的將來,市場是可以預期得到的。
網台報新聞 可學朝鮮
話說有一次,KBS的女主播朴恩英穿了一身貌似性感的衣服,一部分是肉色,所以有「中空」的錯覺,連旁邊的男主持人也問她﹕「是天氣太熱了嗎?」
其實,我最欣賞的,反而是朝鮮的女主播李春姬,報道新聞時七情上面,語調鏗鏘,既動聽又吸引(香港人會覺得笑死人)。我常常提議新聞界採用這種報道方式,當然,無和亞視是大台,不可以用,但網台卻可以這樣做。我認為,一定很有噱頭,至少我就一定會看。
我的那位買了雍澄軒的事主朋友,三番四次的對我說﹕「希望李嘉誠先生與人為善,快點了結這件事吧。對他來說,只是九牛一毛的錢罷了。」我想了又想,終於明白了他的意圖,所以把這則「代郵」寫了出來。
因為《財技密碼》的寫作時間太長,出版社無書可出,大叫救命,我唯有准許它重新出版《肉食男女》。當日此書出版時,2000本一下子便賣完了,也沒有再版,這一次增加了一萬多字,會不會也來複製佳績?我是平常心待之,因為這種「低俗喜劇」,本來也非馨香作品,只是寫來自娛,順便娛樂大眾,不求銷路,但求開心,如此而已。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729/columnist/en30_en30.htm

2013年7月26日

小三如商業伙伴

大家都知道,香港的富豪們很多都有小三,「小三」者,第三者是也,如果論老婆的排名,實際應該是二老婆才對。這些日子來,我聽見過幾個上市公司主席,都稱呼其二老婆為「business partner」,看來這是今日在富豪界的流行用語。
大老婆主內 二老婆主外
我猜想,這應該是因為大老婆是在家中相夫教子的,所以三步不出閨門,很少陪伴丈夫應酬。每當這些富豪們出外應酬時,帶的都是二老婆,所以二老婆也會認識他不少生意上的朋友。反而是大老婆,因為忙照顧家庭而沒空認識丈夫的朋友。
於是呢,富豪們每逢有什麼要事,例如陪伴客戶的女朋友去購物,又或者是沒空去打牌要找人戥腳,甚至是找人頭去炒股票,都只有找二老婆去做。久而久之,她們就成了「business partner」了。
我的朋友D君對此現象,下了一句註腳﹕如果一個老闆到了五、六十歲,其二老婆也不會太年輕,如果老闆要找女人,恐怕也會找個十八廿二的。這個二老婆,除了作為「business partner」之外,真的是沒有其他的用途了。
正在尋找加倉對象
那天看了我的持倉,我擁有的股票包括了中海發展(1138)、奧思知集團(8325)、英發國際(0439)、中國威力(6828)思捷環球(0330)李寧(2331)高誠資本(8088)
我其實還想多買一點股票,多持一點倉,在找尋機會中,至於很多人關心的宏通集團(0931),則在它大跌的那一天,跟隨很多人沽掉了。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726/columnist/en30_en30.htm

中國遷都勢在必行

有人問我,對於北京地產市道的看法。我脫口而出:「它有一個隨時發生的系統性風險,就是遷都!」
遼國的首都在內蒙古,後來在北京設立了陪都。到了金國、元朝時代,北京便成為了首都。到了明朝的太祖時期,首都在南京,但是明成祖在1422年把首都遷往北京,一直到了清朝,以至於民國初年,直至國民黨的蔣介石北伐成功,在1928年,又把首都設回南京,但是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成立了之後,北京又再度成為當然的首都了。
在1911年,北京有76萬人口,主要居住在二環之內,相比之下,上海人口是54萬,廣州人口是51.8萬(這是1910年的統計),均都比北京少了幾成,而南京的人口更少,只有26.9萬人。
到了1949年,北京人口已經達到208萬人,1980年,實行改革開放之時,是904萬人,2000年是1,356萬人,2007年是1,633萬人,2012年則是2,069萬人,增加速度之迅速,實在是令人咋舌。
為甚麼北京的人口增加得這麼快呢?皆因在中央集權制度之下,不單是國務院和黨中央的總部都在北京,把所有的好東西,也都留在北京,所以人口也都往北京聚集起來。
在江澤民時代,上海幫當權時,上海急速發展,北京的情況還好一點,但當胡溫執政之後,上海幫消沉了,北京一市獨大,情況更是一發不可收拾,人口史無前例地高速膨脹。
舉例說,大型國企的總部,在北京,高科技工業園如中關村,在北京,重點大學如北大、清華、人民大學,在北京,重點戲劇學院,在北京,文化中心、影視製作中心,在北京,所以金融界向來有「五十萬名美女演藝學生,都在北京」的說法。不單如此,在建國的初期,連鋼鐵廠等等重工業,也都設在北京,「首鋼集團」的大名,相信大家都已久聞大名了。
以上種種,令到北京人口不勝負荷,它鬧水荒、鬧沙塵暴,堵車堵得妨礙了城市的正常運作,因為一個半天只能去一個地方,甚至連領導人也受不了。據說,習近平當上了總書記沒幾天,馬上召開了政治局會議,討論遷都問題了。
如果我的資訊沒錯誤,習近平的第一個任期完結之前,便會宣布遷都,當第二期任滿之前,遷都工程將會展開。這當然不是三天半月所能做完的事,但是在習近平的任內,相信是會啟動了的,因為領導人再也受不了北京繼續作為首都,就算受得了,北京也承受不了。至於北京的房地產,當然不能長期持有。 

2013年7月25日

小心大股東財技

有一間公司,在大股東賣殼之後,宣布把資源項目注進上市公司,股價炒到飛天,好像是從0.1元炒到0.4元,跟着股價直下,大股東在0.26元時,還乘機批了一手貨,股價再下一城。

大公司後來又宣布,原來這公司只擁有資源的產權,卻沒有申請到開採權。美男子龍生又問我對此事的看法。

我反問﹕「以這位大股東的精明,而且對該地區之熟悉,你以為她會不會不知道除了產權之外,還要有開採權?連我這種門外漢都懂得這些基本的法律,她怎會不知?」

靚仔龍生頓然領悟﹕「我明白了。」

貧無立錐 富連阡陌

有一天,我在無聊之下,打電話到粉嶺高爾夫球會,說要預訂打高爾夫球。結果呢?原來規矩是﹕高爾夫球場向公眾開放,任何人都可以book場,但是,他必須在當天下午3時之後,預訂明天的場次。

換言之,公眾人士必須在確定了尊貴的會員沒有book場的大前提下,才有使用場地的機會。負責book場的小姐在5時收工,你只能有兩小時的空隙,去使用這個政府每年只象徵式收了一千元租金的公眾場地。

我一直不贊成「佔領中環」,但是,如果人們去佔領粉嶺高爾夫球場,我倒很可能去到場支持。因為這實在太離譜了,古人說的「貧無立錐,富連阡陌」,說的就是這種情。

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

經濟學理論,我都算是勉強懂得一點點的,而它的道理是萬變不離其宗,所有的東西都是從基本的一點點中,所變化出來的。
但是,在實際的經濟世界中,卻不停的有人創造出新的名詞,所以我們就要活到老、學到老:學的不是新的知識,而是這些新發明的專有名詞,換句話說,是老知識的新包裝。
這些專有名詞的大部分,例如說,朱鎔基經濟學、安倍經濟學,及李克強經濟學等等,都可以用現有的經濟學理論,去作描述。
說穿了,這些也不是甚麼「經濟學」,只能是「經濟政策」,其內容無高論,也沒有甚麼新意,只是創造者為了吸引人們的眼球的注意力,故意創造出一個專有名詞,故弄玄虛而已。
但今天的主題,並不是說這些林林總總的經濟學,而是兩個名詞:「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
這應該是馬克思經濟學的名詞,我們這些學習西方經濟學出身的人,是會懂得的。但我也有兩個理由,去學習這些馬克思經濟學的名詞。
第一個理由,是我也有需要去閱讀一些內地的經濟文章,作為參考。為了能夠看明白內地的經濟學者寫些甚麼,非得明白他們的用詞不可。
第二個理由,馬克思經濟學發展了這麼多年,也累積了某些值得學習的知識,尤其是在中國、在經濟改革方面,它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我們向成功者學習其成功之道,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說回正題,究竟甚麼是為「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呢?
「學習」李克強經濟學其實不是學習,所謂的「增量改革」,就是張五常教授常常說的,利用等級的現狀來確立產權規則。
換言之,這是在不影響既得利益者的現存重點利益之下,在周邊一步一步地進行私有化改革。這可以減少了在改革時的政治阻力。
至於「存量改革」呢?則是對舊體制進行的制度改革,推行市場化、法制化,改革整個結構,減少政府的權力,用民間力量去推動市場。
在朱鎔基的時代,進行的是增量改革為主,存量改革為輔的經政策,到了溫家寶的時代,尤其是後期,更加是國進民退,出現了倒退跡象。而所謂的「李克強經濟學」,如果用這套中國慣用的術語來作描述,不外就是加快存量改革,但仍以增量改革為輔,如此而已。 

2013年7月24日

同大財團交易 是最笨的事

和幾個小朋友吃午飯,其中的第一號美男子龍生問了我一個問題﹕
話說某人在內地,擁有一個樹林,這是好幾年前,用廉價買回來的,鄰近一個大樓盤,預計在十年八年之後,這個大型樓盤發展到了第三期、第四期時,非得收購這個樹林不可,以興建第五期、第六期樓盤。但是,這伙人又看中了某一塊更好的地皮,於是便想把手頭的地皮甩掉,去買進這塊更優質的地。於是,他們便找上了「恒基地產」(0012),開價2億至3億元。
我搖頭說﹕「這宗生意,一定談不成。」
為什麼我會這樣判定呢?因為談交易,最重要的,就是要先為自己定位﹕你究竟是上家呢?還是下家?
如果你同「恒基」談生意,人家財雄勢大,當然就是上家了,因為對方的知識比你強,錢又比你多。你塊地在種樹,天天在蝕錢,正在net cash out,一定心急賣貨。對方呢?大把地,大把deal做,大把生意傾,多你一塊地唔多,少你一塊地唔少。你廉價勾塊地皮回來,想用天價幾億元出貨,莫非你當「恒基」是傻仔?
只能做下家 賤價出售
「要麼做下家,賤價出貨,反正塊地是在幾年前買回來的,點賣都有賺。」我的結論是﹕「要麼做上家,找一個大把錢的傻仔,去買下你的地皮。」
同大公司做交易,很多人都會沾沾自喜,但這是最笨的事,這種道理,卻很少人會明白。莫非你同李嘉誠做生意,能夠到佢笨乎?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724/columnist/en30_en30.htm

2013年7月23日

巧遇李祿 結果輸錢

上周說起了李祿,這名著名的民運分子,兼且現時成了美國著名的基金經理,一手把巴菲特引進比亞迪控股(1211)的人,我曾經與他有一面之緣。
有一個晚上,一個老闆叫我出去,神神秘秘的,到尖沙嘴的一間老牌蒲點去唱K,好大的一間房,只有3個人,就是我、老闆,我認了很久,才認出第3個人是李祿。
他穿得十分樸素,為人很隨和,我想他應該很少唱K,所以唱得很高興,一直唱個不停。後來來了幾個醜女坐,沒有人理會,大家只是顧唱歌。
原來這個老闆和李祿是多年老友,在李祿還是民運分子時,已經十分相熟了,好像還幫過他逃出中國,這一次李祿難得來到香港,便特意找他聚舊了。
事後,我心血來潮﹕「如果李祿入股這老闆的公司,豈不是發達?」於是,我買入了一些這個老闆的股票,結果是化為烏有。
「監察社會」天職 也要天時地利
在月前,保安局長黎棟國公布今年首季罪案數字,強姦案急升六成,指出部分案件受害人事前曾大量飲酒,因此呼籲少女「飲少杯」。結果呢?大批網民炮轟黎棟國,婦女團體更指摘黎的言論是退步,促黎棟國收回言論。但不久前,發生了一宗女子往男性朋友家中喝醉了,結果……於是,支持黎棟國的言論的大反擊,那名受害的女子還遭到網民的大肆揶揄,說她太蠢了。
這事件令我想起當日,我任職報館的頭條新聞說﹕「小心癲人出沒!」也是引來大批網民的圍剿,兼且連平機會也來信,說考慮要控告我們,歧視精神病患者,我們當然只有死狗。結果呢,不到兩個星期,果然有市民被精神病人砍傷,於是,我們發圍兼起啤,我還親自寫了公開信給平機會,指摘其偽善是罔顧社會事實,我們則是盡了傳媒的責任,做好「監察社會」的傳媒天職。
炒股無運氣 贏錢會變輸
我的說法是﹕運氣還了我們一個公道,也還給了黎棟國一個公道。但如果沒有運氣呢?喂,炒股票要贏錢,都要靠運氣啦,如果無運氣,幾都會變成錯,幾好眼光都會輸錢!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723/columnist/en30_en30.htm

劉家良師傅和普通人的炒股法

我從小就是武俠迷,從武俠小說到武俠電影,無所不看。對於劉家良師傅的電影,依稀記得的印象,是拍得很好看,但感覺不深刻。這非關導演功力,而是在男主角方面,沒有張徹導演的王羽、姜大衛、狄龍之類的型男,印象分也就差了一皮。畢竟,在武俠電影的世界,真材實料的功夫固然重要,美學觀感也是不可或缺的。
劉家良電影中,我最深刻印象的,還是《雲海玉弓緣》。是很舊很舊的片子了,我看的時候,已重映了無數遍,我是從已拆卸了的南洋戲院看的。在《雲海玉弓緣》中,劉師傅是武術指導,在世上首次使用「吊威吔」拍武俠片,從此改變了整個武俠世界。我在公映後十多年才看,也只覺其新,不覺其舊,後來吊威吔拍打鬥的技術去到了荷李活,引起了熱潮,為香港片爭光,and the rest is history了。
劉師傅學過很多派的武功,家傳功夫是洪拳,還是我的朋友冼國林在武功上的師傅。當然,冼國林也是練過很多派別的武功,洪拳只是其中之一。他專精的,還有太極拳,當然少不了葉問嫡傳的葉準的詠春。
我很奇怪,洪拳是大開大往的武功,像劉師傅這種小個子,怎可以把這武功練得好。但我常常說,如果要學武功,千萬不要跟泰臣學,要學就要跟劉家良。
泰臣的全盛時期,是我認為的世上第一高手,他就像一頭野獸,不,簡直是一台坦克車,無堅不摧,和他對打,只有自尋死路。可是,他的武功,是誰也不能學到的,因為,他有一副天賦的身形,一把天生的力氣,這是天授,普通人永遠也及不上的。如果他教你打功夫,你照着他的方法去打,打上十年,也不會有著成效,因為,你跟錯了師傅,學錯了派別。
但以劉家良師傅的身形,如果連他也能夠學到絕世武功,你、我、他,任何人,也能夠學得到。所以,冼國林跟他學功夫,絕對是聰明的選擇。
這正如我常用的比喻:如果想學追女仔,跟陳冠希去學習,一定學不到,因為他的方法,就是單刀直入,直接地問,如果沒有他的身家和容貌,結果只會是被摑兩巴,斥一句:「下流!」
學追女仔,應該跟我的一個朋友S君,這個人長期失業,樣貌OK啦,每個月都能結識到三、四個新女朋友,拍拖不用花錢,因為都是在他的蝸居裏相處。但如果要跟他學習這門「絕藝」,學費一定比我的股票課程還要貴!
以上例子,說明一個道理:無論是學甚麼東西,都一定要「夾」。最好的東西,如果沒有某些特殊才能,往往用不着。以學炒股票為例子,人們教的方法,是把巴菲特的方法,是某某基金經理發明的方法,這些方法,在這些高人的手上,是賺大錢的方法,可是,普通人能夠學得了嗎?
所以,我在我的股票課程中,也從來是苦口婆心,教導學生們,一些適合普通人的投資方法:不用太高深的技巧,不用太強的人際網絡,不必太花時間去研究,也不必很高的天份,當然也不會賺很多的錢,但是可以穩定地增長,不會太過波動,而且風險也是可以預期得到。
日本仔出版了一本《庶民的米芝蓮》,專門介紹價廉物美的餐廳,我也不時按書索驥,去尋找廉價美食。學追女仔,要跟S君去學,因為他的招數是給樣子不佳又沒錢的人也奏效的,學炒股票,要普通人的炒股方法,而學功夫,唉,可惜,劉師傅仙去了,人間損失了一個宗師。

漢江奇蹟是世界之最

人們常常說,中國的經濟奇蹟,又或者是說,日本的經濟奇蹟,但在我看來,亞洲最長時間的持續經濟發展,應該是南韓。
大家知道,中國經濟在高速發展了三十多年,但今日的中國,還是一個中等收入的國家,和泰國差不多,幾個大城市的生活水平是二十一世紀,大部分地區的生活水平是在二十世紀,在某些邊遠地區的農村,生活水平只是停留在十九世紀。
至於日本呢?人們對於日本的經濟奇蹟,經常性地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就是日本在戰前,向來就是一個強國。
一個人曾經有過一億元,一次失敗,虧蝕清光之後,再賺回一億元的機會率,是很高的,因為他有過賺一億元的經驗、知識、網絡,所以可以重新再來。
但是,如果一個人從來都是窮人,能賺到一億元的機會率,就比前者低得多了。國家的情況也是一樣﹕曾經成為過強國的,在戰後也恢復得比較快,德國就是另一個例子。
日本在戰後的1947年,人均收入是89美元,到了1955年,已經是209美元,反超前了戰時的水平,1988年達到了23,570美元,33年升了11倍,超過了美國。
2012年則是46,895美元,25年升了一倍。換言之,日本的經濟在這二十年間,發展得極其緩慢,它的高速發展期,也是只有四十年左右而已。
日本在1910年侵略韓國,在戰時壓榨韓國,在戰後不久,又打了一場韓戰,在1953年,韓國的人均收入是66美元,是日本的四成左右。
跟著的十年,南韓的經濟發展緩慢,人均收入只增加了30%,1962年是89美元,變成了只有高速發展中的日本的兩成,大落後了。
朴正熙在1961年上台,大力發展經濟,這就是「漢江奇蹟」。在這個時候,日本和南韓同時高速發展,大哥不輸給二哥,1991年的南韓人均收入是7,105美元,是日本的三成左右,三十年間,追貼了一點點。
可是,在上世紀的九十年代初,日本的經濟進入了「迷失的十年」,經濟發展陷入了停頓。
但南韓呢?照樣是快速發展,直至1997年的金融風暴,才停頓了下來。
但是,當金融風暴完結了之後,日本有小泉純一郎時代的短暫復興,南韓則繼續高速發展,2012年南韓的人均收入是22,705美元,是日本的一半。
總計起來,南韓的高速發展從1962年起計,已超過了50年,是世界之最。 

2013年7月22日

垃圾佬揀股 最緊要夠平

上星期觀察過的幾隻股票,從短炒到長、從殼股到實業股,簡列如下。
「金利通」(8256)是一直有留意的股票,但一直沒有成交。周五下午,突然出現了大量買盤,一球一球的排隊在買,急踢高了幾個巴仙,然後收市。這種情,在專業術語中,叫「突然開燈」,是一件好事。
金利通「突然開燈」值博
這公司是市值一億的殼股,有近期流行的科技概念,市值一億,低於殼價50%,希望它是第一天起炒,那就值博率很高了。
「香港資源控股」(2882)供了一次股,有點供乾待炒的象。它的股價跌了很多,似乎很抵買,但我嫌它的市值太高,如果有多餘的現金,我會考慮購入。「毅力工業」(0332)是我留意了十幾年的股票,但從來沒有買過。這一次是有線人提供線報,當時我嫌它稍貴,沒有買入。不過,在他提供了線報之後,股價跌了兩成,這就變成抵買了;但是,抵買的同時,是不是也因為線報不準,才會抵買呢?心大心細,正因為此。
我一直看好的「中海發展」(1138)現時仍在我購入價中徘徊,但我已經叫齊了哥哥和至親好友購入。概念是經濟復蘇,航運因而也復蘇。真正的原因,則是因為它夠平。
從以上的4隻股票看來,我的揀股秘密的第一個重點,就是它夠平。我是專執平貨的垃圾佬,最鍾意炒垃圾股。爾冬陞的一部電影的一個人物便說過,其生意就是買賣尿素,可見得只要價錢對,尿都可以買賣(雖然我真的不知道,尿素究竟有什麼作用)。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722/columnist/en30_en30.htm

2013年7月20日

簡化文字由來已久,當年曾是全民共識

簡體字和繁體字的爭論,並不是因為藝人黃秋生的「華夏文明在內地已死」的說法而產生,而是由來已久,然而在近幾年,因為中港矛盾越化激烈,香港人對於內地的事物越來越看不順眼,因而發明了「殘體字」和「正體字」的說法,而有關「簡繁之間」的爭論,亦是越來越加尖銳。
在討論簡體字和繁體字孰優孰劣之時,我們得先去理解一些基本的事實,才能夠作出客觀的分析。
字,就像有生命的事物,隨著時間,不停的轉變著。商朝的字和周朝的字並不盡相同,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漢字,是在秦漢之間所形成的。在這之前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字型扭來扭去,寫作極不方便,尤其在那個還沒有發明墨筆,寫字需要用刀雕刻的年代,要使用象形文字,去寫出大量的文書,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於是,秦人大量簡化漢字,成為了隸書,然後隸書再演化成為楷書,一直流傳至今,也即是今人所稱的「繁體字」。
以上的故事,說明了大量簡化現有的文字,並非是新中國的首創,而且,我們所說的「繁體字」,在本質上,也不過是古時的簡體字而已。如果一定要回復古字,那麼,要人們回復到二千五百年前寫的金文,相信是沒有人會同意的。黃秋生所說的「華夏文明」因為使用簡體字而「已死」,也絕非事實,因為在二千多年前,這種事情已經發生過一次,但並沒有因而把華夏文明弄死了,因此,我們也可以得出推論,就是這幾十年來的漢字簡化,也不會例外。
今日中國的道德風氣不佳,文化水平低落,也不排除「華夏文明已死」這個事實。但是,如果純從邏輯去推論,同樣的結論,並不一定來自相同的原因,結論對了,並不因而可證明前題也是對的,華夏文明縱是死了,只怕也不是因為中國使用了簡體字。香港人向來都是使用繁體字,但是香港人的華夏文明知識,只會在使用簡體字的內地人之下。當然,黃秋生只是一個藝人,並非甚麼有關方面的權威,他所說的話,根本不能當成是甚麼真理,只能夠一笑置之,不應深究。
以上的歷史事實,是不是代表了,簡體字就是正確的道路呢?這又未必。因為繁體字雖是由古代的篆字簡化而成,但這種「簡化字」已經有效運作了二千年,也令到中國人大致上可以看懂這二千年來的文字,同古人溝通,這是西方語文所遠遠及不上的。換言之,中文在二千多年前曾經大變,但直至新中國出現之前的二千多年間,卻大體不變。中國的把繁轉簡,又是否合理呢?
事實是,最初使用把楷書簡化成字的,是太平天國,這是因為漢字太過難認難寫,相比之下,西方語言容易得多。因此,當時的人認為有必要把漢字簡化,以提高識字率。所以,太平天國首倡了簡體字,連國家文書也使用簡體,但由於推行的時間不長,只是使用了一百多個簡體字而已。當太平天國滅亡之後,中國回復使用繁體字,但是,有關簡體字的討論,在民間卻是越來越盛。到了民國年代,把繁轉簡的呼聲越來越高,大部份的知識分子都同意,廣泛推行簡體字,有助於提高識字率。換句話說,在當時,使用簡體字,已經逐漸變成了整個社會的共識,而在1937年,國民政府推出了《簡體字表》的第一版,收錄了1,700個簡體字,但後來因為抗日戰爭爆發了,國民政府才沒有推行簡體字政策。到了新中國成立,為了提高識字率,加緊推行簡體字政策,直至1964年,一共推出了2,236個簡體字,也即是現時的今日使用的簡體字表。這些簡體字之中,有一部份是中國民間流傳下來的俗字,另一部份則是全新創的新字。至於本來準備推行簡體字的國民黨,在轉進到台灣之後,因為以復興中華文化自居,那就不便推簡,反而標榜使用繁體字了。
繁體字的平均筆劃是16畫,簡體字則是10.3劃,而且由於簡體字用上了大量的「假借」,如「谷」物、手「表」、這「里」等等,所以可以有效的減少了需要學習的字數。我們見到的事實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文盲的確是大量減少了,但亦時按照邏輯去推論,這究竟是不是和簡體字有關,也是不能肯定的。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使用簡體字,令到新一代的中國人認識的字彙少了,對於古文的理解變得困難。而在辨識詞義方面,也有著一定的麻煩,例如說,「表面」和「錶面」這兩者,在簡體字是不可分的。簡體字之所以為人詬病,正因為此。
無論如何,從以上的歷史事實,可以看到,簡體字是當時人民的共識,新中國的推行,只是順應民意,人們之去責備這政策,實在是有點兒事後孔明。如果說這是錯誤,這只能夠說是中國人的共同錯誤罷了。
到了現在,是電腦時代,簡體和繁體的寫作麻煩程度的分別,已經減到了最低,在技術上,使用簡體字,已經沒有太大的必要性。只是,文字是約定俗成的事物,如果把簡再轉為繁,未免把人民折騰得太過,還是維持現狀,不變的好。至於香港在鬧的「正體字」和「殘體字」之爭,說穿了,不過是中港矛盾的另一個具體化表現,在本質上,已經脫離了文化之爭了。

2013年7月19日

股神巴菲特毋須止蝕有原因

那天和小友Leon碰面,讚揚了他的推薦泰盛實業(1159)很有水準。跟我同他說,中國白銀(0815)我在1.05元打靶了,輸了20多萬元,十分心疼。但是,現時它的股價是八毫幾,好像好抵買,很心郁想再入市呢!
但是我最害怕的,就是不明原因的下跌,很可能是市場上已經有人知道了一些壞消息,只是我不知道,因此就會中伏了。相信近期熔盛重工(1101)的慘痛例子,大家都已經深知了。
我的說法是﹕巴菲特買股票不用止蝕,因為他知道了所有的內幕,但我們買股票,一定要止蝕,因為可能會出現你不知道的內幕壞消息。
說到巴菲特,我難免想到了他的接班人。他的旗艦「巴郡」究竟找誰來接班呢?我的看法是,評論者議論紛紛,但都是廢之言,都是無知之言,完全觸不到這個故事的核心。
巴菲特難覓合適接班人
巴菲特找接班人的核心要點,不在於他怎樣去找,找到了誰人,而在於:他出多少錢人工。
大家知道,巴菲特是「巴郡」的大股東,他不收人工,也享有大把的權益。可是他的接班人呢?如果是有能力的,一定大咬,一旦賺到錢,同公司分身家都似。但如果要接班人學巴菲特一樣,打免費工呢?睬你都氣啦。
所以呢,巴郡的接班人,只能夠是一個廢柴,因為任何有能力的人,如李祿之類,都不會希罕這份工。如果他誠邀我去當CEO呢?我馬上應承,當巴菲特一死之後,我就馬上在公司偷錢,專買垃圾股,同垃圾莊家分錢,仲使客氣,唔通同你有親咩!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719/columnist/en30_en30.htm

中國的KOREA 韓國的端午節

高句麗是古代朝鮮半島的一個王朝,成立於公元前37年,和百濟、新羅合稱為「三國」。
它的國土很大,包括了中國東北的一部分,以及今天的北韓全境,以及南韓的一部分。這個名字的起源,應該是一個地理名詞,因為在它建國之前,這名字已經在《漢書》出現過了。
高句麗的統治階層是扶餘人,是中國東北部的民族的泛稱,其統治的人民則來自各地,漢人,東北人,朝鮮半島的土著,甚麼人都有。
韓國學者認為,扶餘人和朝鮮半島的語系是相同的,但證據並不充分。
在公元668年,中國的唐朝聯合了新羅國,吃掉了高句麗和百濟。
高句麗被唐人侵略了,首都平壤還設置了安東都護府,亡國了,國家一共維持了七百年。
在二百多年之後的904年,有後高句麗國成立,在918年,又有高麗國的建立,但這兩國無論在人種上、在政治上,都和高句麗王朝沒有關係。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Korea」這個名字,起源於「高麗」,而前已言之,「高麗」這名字則來自「高句麗」。
中國的官方立場,是不承認高句麗王國是朝鮮的王朝,而是認為它是一個獨立民族所成立的王國。
這個官方立場究竟有甚麼作用呢?當然同領土爭拗有關,不過這問題太過複雜,不說了。
總之,按照中國的說法,「Korea」是不屬於朝鮮的。當然,甚至有一些中國人,認為「Korea」在歷史上,是中國的一部分,原因就是高句麗給唐朝征服了,而且,在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麗壁畫可以看到炎帝的圖像,證明了朝鮮人也是炎黃子孫。
另一方面,端午節是傳統的中國節日,紀念跳江而死的屈原,相信是無人不知的事情了。
但是,在南韓的端午節,卻申請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且在2005年獲得批准。這個新聞,引起中國人的譁然,吵了好一陣子。
實則上,韓國的端午節,除了名字和中國的相同,日子也相同之外,其源流、其內涵、其慶祝的方法,在端午節吃的是車輪餅糕而不是粽子,紀念的是傳統神祇而不是屈原,和中國的是完全不同的兩碼子事。
總之,如果照以上的說法,「Korea」是屬於中國的,而端午節則是屬於韓國的。世事之奇妙,令人難明其解,莫過於此。 

2013年7月18日

股票貼士「三不」政策

朋友來電,急問我對華多利集團(1139)的看法﹕「你話得,我即刻買!」

我快速看了一下資料,回電他說﹕「這公司已經跌了七成,現價已經好平好平。市場傳聞,聽番來嘅咋,幕後人好似同炒寰宇國際(1046)班人有部分重疊。值博率,有嘅,因為升一倍都有排未到高位,而且是主板,市值得兩億幾,連殼價都不到,跌極有個譜卦。但你要我寫包單,包大肚,兼包生埋仔,我梗係唔包啦,你咁講,我咪好大責任?」

台灣民進黨大老施明德對女人的態度是﹕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我對這位朋友的態度,也是一樣﹕我不主動向他提供股票,也不拒絕同他分析股票,當然了,他是贏是輸,我都不負責。

李敖對施明德這句話的回應是﹕你不主動,就追不到美女,你不拒絕,醜女就過來了。你說不負責,可以嗎?人家會找上門來!

說到華多利集團這公司,我記得,老闆叫陳進財,股壇上稱呼他為「財叔」。在十多年前,我同他鋤過幾次大弟,他寫了幾次支票給我。但是他的嗜好,是玩話事啤,鋤弟只是應酬而已。

曾游說「財叔」賣殼不果

那時,我找了他好幾次,企圖游說他賣殼,他堅決不賣。結果呢?這公司變成了長期停牌,我又找他,說﹕「停牌不要緊,我的客戶都會照買。」

結果我都拿他沒法子,誰知長期停牌之後,在年前,它竟然復牌,而且股價大升了好多倍,變成了新貴。我失望之餘,都戥財叔高興,希望他多賺點錢,有空時和我鋤弟,輸番十萬八萬給我,那就更完美了。當然,我也希望他在這一次大炒一轉,讓我的那位朋友賺一點錢,請我吃飯,那也不壞。

由於《財技密碼》寫得太長,出版社大力抗議,逼我快點交出一本書,讓它維持出版。結果,我決定再版《肉食男女》,加上了十多篇的文章。有很多人認為,這是我所出的書之中,最好看的一本,「不過就有損形象。」友說。

我的回答是﹕「死豬不怕開水燙,我還有形象可言嗎?」

友人大笑﹕「你的確是cheap到了極點,形象不能再低了!」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718/columnist/en30_en30.htm

2013年7月17日

「韓流」成功之秘訣

大家都知道,香港的女生很喜歡發明星夢,但是在這個世界上,並沒有免費的午餐,在很多時候,女孩子要被簽約、被力捧、被邀拍戲,是要付出「潛規則」的代價。
曾經,有一個女孩子傻傻的問我:「我以為,要被捧紅,不是靠實力的嗎?」
「靠實力,當然可以,有實力的新人,一定會被力捧。」我的回答是:「但,你有實力嗎?」
香港的新人們,要演技不看電影,只懂唱K歌而不懂得音樂,腳搖搖就當作是跳舞了,但是在中國,絕大部分的藝能界成員,都是唸過正式的演藝學院,才能入行,而在南韓、在日本,藝人們都是經過長時間、集訓式的訓練,才能出道。
相比之下,香港娛樂圈的藝能訓練不足,藝術水平自然也就低下,在近年來,給別人打得潰不成軍,本來是東亞領軍的娛樂事業,現在不知道落後到第幾了。
有一個流行的說法是:「日本、南韓、內地,不單表演藝術專業,而且還有潛規則,香港點同它們鬥?」
我反問一句:「香港也不時有潛規則呀!」
識者的反駁是:「香港的潛規則是換取工作,人家的潛規則只是換取一個面試機會,甚至只是一種社交上的禮貌,這兩者又怎能相比呢?」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學唱歌和學音樂,抑或是長期練跳舞和排舞,花錢花時間唸演藝學院,甚至是「潛規則」,都是一種「投入」(input),也即是一種投資。別人在這方面的投資,比香港投資更多,它們的娛樂圈,自然也會更為成功了,因為投資和回報是成正比的。
大家看見「韓流」的成功,可又知道,南韓人花了多少錢在整容、花了多少錢在培養子女的演藝才能,又有多少人才投入在這個事業之中,但是,這個事業的資金回報率,是負數!賺來的,只是國家的軟實力,和面子而已!
林鄭月娥在一個與記者會面的私人場合中,說過:「韓國以前有很多的政治示威抗議,所以這些年來,韓國政府大力發展娛樂事業,年輕人為了追星,就沒有了對政治的興趣。」她的問題是:香港政府是不是也應該也來效法呢?
我的看法是,香港要拾回昔日娛樂圈的光輝,那也是有可能的。問題在於,我們願不願意作出這些負回報的投資,而香港的民間,又願不願意把其子女去糟蹋,從小不去讀書,而去培養演藝,兼且投資於整容,再加大量的潛規則,這好不好呢? 

公司回購 非利好消息

上星期,同一大群財經記者和財經演員吃晚飯,其中有一名財經演員談起了,看好某隻股票,原因是﹕管理階層正在回購
我聽了這句話,不禁哈哈的大笑。因為公司的回購,是最壞的情之一,這名財經演員居然把它當成了好消息,其人對於股票的知識,也就可想而知了。
她奇怪地問﹕「公司回購,不是看好這股票的前景嗎?」
其中一名記者已經搶回答了﹕「如果看好股票的前景,公司老闆就自己去增持啦,為什麼要(動用公司資源)回購呢?」
我在《炒股密碼》曾經說過一段話﹕理論上,如果一家公司在股價高時,批出新股,在股價低時,則去回購,它可以藉這個行為,每年為公司賺到巨額的收入。大家只要細心想一想,就知道回購是多麼荒謬的東西,但居然有專業人士如此的讚揚回購,在金融世界上的愚妄,那就可想而知了。
蔡元培其實反對學生運動
那天看《明報》網站,看到蔡子強評論中文大學前校長李國章。話說李國章在一個私人飯局批評「佔領中環」的學生,而蔡子強則用前北大校長蔡元培來比較。蔡子強是議論時政的政治學者,我相信他對「五四運動」的歷史並不甚了解,所以作出了這個錯誤的比喻,我在這裏,順手糾正一下。
五四運動成功了之後,那些學生也就驕傲起來,很多都不去上課念書了,還用過武力去批鬥老師,嚇得老師通宵躲在辦公室裏,不敢出來。學生之間的內部,也在互相批鬥,連學生領袖傅斯年也憤而脫離了學生組織。有的學生還印名片,寫「五四功臣」四字呢!蔡子強引用蔡元培,偏偏蔡元培就是因為早預見了這些後續事件,原則上是反對學生運動的呢!他之所以不惜一切地保護學生,只是為了愛護學生,而不是同意學生的做法。
所以,李國章作為大學前校長,反對學生運動,也是合情合理的。蔡子強身為政治學者,如果在引用歷史時,得抽空多點讀書,參考多點資料才下筆,才不會出錯。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717/columnist/en30_en30.htm

窩輪市場多「水分」

昨天看某報的新聞,說有25隻窩輪涉及「頻繁出現以相同價位巨額買貨,又瞬即沽貨的可疑交易」,也就是說,這是虛假成交。這一批虛假交易,涉及交易額達到38億元,佔當日總成交的85%。

如果純從技術觀點去看,「巨額買貨,又瞬即沽貨」,這當然是做錯了,是操作人員的疏忽,才會導致出現這麼明顯的錯漏。就算是投資初哥,都應該懂得慢慢去買、慢慢去賣的道理啦。君不見有一些莊家,在早上擺出了幾十球出來沽貨,下午才慢慢買個清光。

香港的窩輪市場,是全世界最大的,但如果有85%的水分,撇除了之後,這個「最大」的名銜,還能否保得住就說不準了。但照我對金融市場的理解,香港雖假,但天下烏鴉一樣黑,其他的市場也是一樣的假,假對假之下,大家都把水分撇除了,香港也很可能仍然是全球冠軍。

應規定專業投資者買賣

對於窩輪,我不熟悉,也從來不炒。我的朋友Jason說過﹕政府應該立法,規定只有專業投資者,才准許購買窩輪。我認識的朋友之中,只有一個人是炒窩輪發達的,因為他是窩輪的駁腳莊家,專門宣傳窩輪賺錢來騙錢!

至於為窩輪炒成交的人呢?在股票界有一個說法﹕以現在的法例之嚴,作這個「專業」,是一隻腳入了監房,所以正正派派的經紀,都很少幹這個了。正因為「識嘢」的經紀都不幹這些「高危工作」,剩下的都是亡命之徒,才會去為窩輪打成交,這些工作自然做得不專業,所以才會出現「技術上的錯誤」。

2013年7月16日

求學最重要,讀書不為錢

第二屆的中學文憑試在今天放榜。在這一年,一共有8.2萬名考生,其中的35%,即是28,418名考生考獲了進入大學的最低要求,但是大學學位卻只有1.25萬個,換言之,先是有65%的考生不獲合格,而考獲及格的考生之中,又有65%不能在大學聯招之中,得到進入大學的機會。
事實是,香港的大學入學率,在全世界云云先進城市當中,是位列最低。政府資助的7間大學,再加上私立大學,加起上來,也只能收到18%的中學生。這些無法進入大學的學生們,還有另一個出路,就是報讀其他的專上學院,例如說,副學士、高級文憑之類。然而,便以副學士為例子,由於學費昂貴,而且社會的認受性成疑,如果計算到成本效益,學生應不應該報讀,也還是難說得緊,事實勝於雄辯,現時副學士的學額根本已經是供應過剩,可見得社會之間,對於這個學位的看法究竟是怎樣。
每逢有關教育產業的爭拗,很多教育界的人、評論界的人,都會指出,香港的教育投資過少,專上教育發展不足,影響了經濟發展。但是,早在一年前,我們已經用堅實的證據,以及比較了多個國家的大學入學率和國民收入,證明了大學入學率和國民收入並沒有必然的關係。所謂的增加大學學額,可以增加國民收入,只是騙人的鬼話而已。
原因很簡單,社會上大部份的工種,例如司機、廚師、售貨員、待應、地盤工人等等,都不需要大學學位,便能勝任。如果政府增加大量的大學學位,只會引致到資源錯配,因為大學生會不屑於這些工種,反而會選擇不工作,這更會造成了失業率的增加。例如說,在東亞之中,以台灣的大學入學比率最高,超過了8成,但是失業率亦是以台灣最高,雖然絕對數字不高,只有4.3%,但已經比日本、香港,以及四小龍都要高,而且,在東亞諸國之中,近來來,論到經濟發展,也是以台灣的發展為最差。
所以我們一直以來,一士諤諤地指出,中學教育的普及,對於經濟發展大有幫助,但是大學學額的普及,反而無利於經濟,學生讀了「大學學位量化寬鬆」之後的學位,也不定定符合經濟效益。可是,這是不是代表了,我們反對增加大學學位的數目呢?答案是﹕不。
政府的提供大學學位,目的不是為了經濟發展,而是為了啟迪民智,知識傳承。這就像政府的設立公共圖書館,目的之一,就是讓貧苦的大眾,也能夠享受到增進知識的樂趣。我們曾經說過一句話﹕知識的傳承,文化的交流,甚至比吃飯和生命更加重要,因為這是人類之別於禽獸的意義所在。如果我們不去傳承知識,那麼,今日的人類,和一千年前、一萬年前的人類又有何異?前人遺留給我們的最大寶藏,就是知識與文化,我們期待下一代的人們可以超越這一代的人,也是因為下一代將會傳承到我們的知識,從而更進一步,把人類的文化再往前推。
現時政府的政策,以及整個社會上的風氣,都是教育政策,視為職業先修的一部份,而社會中期望增加大學學位,不過是期望增加G.D.P.。然而,我們只能指出,社會上的這種普遍想法,是思想上的墮落,政府的這種想法,則是無用兼且枉然﹕如果純從「經濟有效」的角度來看,大學學位反而應該減少才對。
我們贊成增加大學學位,但大前題是這必須是從知識、從文化的角度著眼,而不是從增加經濟的角度。如果是從這個角度去看,大學學額100%也不嫌多。同樣地,社會上、學生們,也不應該因為希望增加收入而去求學,因為,在大學裏學的東西,和在社會上賺錢,是不一定能夠掛鈎的,李嘉誠既沒有讀大學,最有名的幾個科網奇才,也是大學的輟學生。
「求學最重要,讀書不為錢」,這就是我們的結論。至於這個社會的普遍想法,和以上的這個結論並不相同,我們只能夠說,這個社會的心靈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

2013年7月15日

客戶拒付錢 律師樓蝕住做

話說那宗轟動股壇的金融案件,根據消息人士透露,那涉案仁兄光顧的律師樓,正在叫苦連天,因為他拒絕付錢。
律師的行規是,一旦受理了案件,便不可中途退出。就算客戶不付錢,也沒有辦法。照說,律師「white do」(白做),也只是蝕掉燈油火蠟而已。問題在於,律師樓還要代付大律師的費用,就算是客戶不付錢,大律師的收費也是「畸殊,無賒住」的。所以,這宗官司,律師樓真的是蝕到眼坦坦也。
我和涉案仁兄見過好幾面,不能算是朋友,甚至連acquaintance(認識的人)也不能算是,但我和他的很多朋友,均是十分相熟。友輩們對他的觀感很好,都為他的「出事」而惋惜。至於我,也在他的股票上贏過不少錢,當然不能說不喜歡他。
但是,涉事的律師樓,其「拍拿」之一,是我的老朋友,如果他在接生意之前,先問一下我的意見,我會建議他們拒接,理由是「食少多覺」。
百萬為女慶生 出糧照拖
這位仁兄出手極其豪爽,好比象棋上的「過河卒當車使」,住十億當一百億使,真正是「數百萬當係碎銀」,花幾百萬請一大班人去歐洲,全程頭等,又花幾百萬為女兒慶祝生日,夠闊佬了吧?
可是呢,他屬下的公司,員工卻每個月都被拖糧,簡直苦不堪言。有時候,先出一部分薪水,員工之間,還要發揮互助合作精神,看誰更急用,協議先發薪給誰。多偉大的情操!多無陰功的老闆!
我認識的莊家,真的不少,很多人在屠殺散戶時,真的是兇殘之極,絕不手軟。可是,他們對待員工,卻不會虧待了,拖糧的情,真的是少之又少。我因為在他的股票之上贏過錢,不想說他的壞話,可是他的人格究竟是如何,交由大家去判斷吧。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715/columnist/en30_en30.htm

求學有如金字塔,文憑試考科太偏狹

第二屆的中學文憑試將在明天放榜,這一次,一共有八萬多名學生應考,預計其中只有一萬多名學生,能夠如願以償,升讀大學。對於失敗的學生來說,這當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在社會資源不足、大學學額不足的情況之下,這也是沒有法子的事。畢竟,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這是一個資源缺乏的世界,人們在競爭之中失敗,有如交稅和死亡,是生命中無法避免的事,部份學生們也因而被迫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這不會是他們的第一次挫折,也不可能是其生命中的最後一次挫折,所以也是愛莫能助的事。
學制改革,把原來的「五二三」學制,變成了「三三四」﹕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學,這個新制是比以前更為優秀,例如說,少讀了一年中學,換來的卻是成功者多唸一年大學,但卻少了兩年的預科,少了一次考試,雖然得來的是「一戰定生死」,但至少是短少了一次的考試折騰,計算起來,倒也有賺。
最重要的還是,「三三四」學制和世界上大部份的國家的學制掛鈎,從美國到中國,以至於加拿大、澳洲、日本、台灣,都是採用「三三四」學制,香港如此一來,變成了與世界大部份的學制掛鈎,學生要留學升學,也較為簡單得多,不致於浪費了時間。唯一最為吃虧的是中文大學,在二十年前,從四年制改成了三年制,跟著又改回了四年制,還原基本步,改來改去之間,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至於樹仁大學,堅持四年制,終於修成了正果,歷史證明胡鴻烈校監和鍾期榮校長的堅持是對的。
雖然,「三三四」學制從大方向是對的,可是,其中不少的細節安排,卻是錯之又錯,而且很多還是大錯特錯。今日我們只挑出其中的一項,就是考試的科目太少。
文憑試包括了中文、英文、數學、通識等四科必修科,然後再加上一科至四的選修,最少可考五科,才能有門檻進大學,最多則是考八科,而最多考生報讀的,是六科。
在以前呢?中學會考的最低門檻是六科,最高是十科,但數學不是必修科,更加沒有通識科。換言之,當年中學會考的知識廣度,是遠比今日的文憑試更為廣博。
當年胡適說過一句名言﹕「求學有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在唸中學的時間,是需要淺嚐更多的知識,去領會學問的廣博,這才是正確的學習態度。在以往的「五二三」學制,採用的是菁英主義,學生到了大學時,便開始學習專問學問了。可是,一般來說,現時國際普遍大學所使用的四年學制,在大學中,主要也是學習通識教育,先讓學生窺探學問的大門,真正的研究學問,是從研究院、是從碩士生才開始的。這是大學普及化的必然結果。
如果用基因學去作比喻﹕一個群體,必須擁有基因的多樣性,才會能夠繁衍下去。如果全是基因相類的族群,去作近親相配,只要是一個疾病、或是一個天然變故打過來,這一種基因的人沒有抵抗力,整個種族便滅亡了。因此,從生物學來說,基因的多樣性,是保障族群存活的一個重要因素。
今日香港的文憑試學制,正是因為科目太少,扼殺了下一代在知識上的多樣性。這一個變化,將會令到下一代的知識偏狹,令到他們變成了知識廣度不足,而別忘記,「求學有如金字塔」,底部必須廣大,才能建得高昂。當香港的下一代的知識水平被文憑試弄得如此狹窄,我們的未來實在是不容樂觀的。

2013年7月13日

港獨蝗蟲廢青五毛均是港人撕裂的副產品

 根據《環球時報》的說法,「七一遊行」已經變成了香港的傳統節目,而內地也沒有人相信香港會變成了「港獨」。《環球時報》代表了中國官方的對外立場,對於這一番說辭,我們同意的是第一句,但也有保留之處,而對於第二句,則只能同意一半。

    是的,「七一遊行」的確是香港的傳統節目,而作為一個言論自由的社會,定期有人出來遊行,宣洩一下對政府的不滿,也是一件好事。但是,這種向政府示威的行為,也是有限度的,如果遊行是像2004年和2005年那般,參加人數不多,平和地表達市民的意見,當然沒有甚麼。可是,現在卻是至少有10萬人,這個龐大的人數,同時在風風雨雨中走出來,參加反政府的遊行,這當然不是一件好事。此外,今日的反政府示威分子,對待香港政府的立場,是勢同水火,勢不兩立,目的是把現有的制度去改變,同時亦要把現時的行政長官拉下來,這是「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強硬態度,實在是令到政府坐寢難安。換言之,在這個傳統節目之中,參與的市民所表現出來的,卻是不尋常的反抗態度,這自然是很不好的現象。

    另一方面,內地有沒有人相信香港會搞「港獨」,和香港會不會去搞「港獨」,是壓根兒不同的兩碼子事。根本用不著用內地人相信與否,事實擺在眼前,就是每一次的示威行動之中,都會有人走出來,揮動代表港獨的「龍獅旗」。我們可以認為,「港獨」直至今天,仍然沒有市場,也不可能成功,但是,就在短短的一年前,「龍獅旗」還是不見蹤影,而「港獨」的說法,根本未曾見諸文案,然而,在一年之後的今天,它已經是一個熱門的議題,甚至連代表中央政府官方的《環球時報》,也在社論之中評及了。客觀的事實是,「港獨」思想和行動的蔓延之快,實在是令人咋舌﹕問題並不在於它的絕對數值有多嚴重,而是在於它的崛起有多快!

    「港獨」可能不成氣候,明年的「佔領中環」也不一定會成功,反對派未必能夠奪權,把梁振英拉下台,捧余若薇去坐上行政長官的寶座,然而,大家有目共睹的是,香港的社會已被政治對立所撕裂,分成了兩半,一半是建制派,另一半則是反對派。如果從「七一遊行」的人數看來,反對派似乎是人多勢眾,聲勢遠遠大於建制派,這一點,觀乎前日「愛港力量」的集會只有寥寥數百人參加,已可見一斑。然而,從另一方面看,一般而言,反對政府的街頭勢力比較大,支持政府的,卻多半是沉默的一群。我們曾經作過一個比法﹕董建華的「八萬五」政策,有超過一百萬人因而受惠了,可是這些人並沒有上街支持董建華,只是由在「八萬五」政策中吃了虧的五十萬人上街,董建華便得下台了。如果我們再從去年9月的投票意向來算,建制派和反對派的得票率是45%和55%,這卻可以見得,支持政府的人,其實並不在少,只是他們沒有走上街頭,去表達其支持的心意罷了。

    以上的「撕裂族群」的情緒,在歷史上,並非沒有發生過,在蘇聯解體前,在民進黨上台執政的前後,都曾經發生過類似的局面。這種「撕裂」的情緒,令到香港人動輒不滿,蝗蟲、港奸、廢青、五毛等等充滿侮辱性的人身攻擊詞語,充斥在這個社會之上,嚴重的分化了香港人,把我們分成了互不相容的兩大陣營。

    照現時的政治形勢,香港人被撕裂、被分化的趨勢,只會隨著政治鬥爭的激化,也會越撕越裂。至於「港獨」不「港獨」,你是「港奸」還是我是「漢奸」,誰是「五毛」,誰是「廢青」,以及指責「蝗蟲」吃光香港的資源,都不過是港人遭到撕裂的副產品而已。

2013年7月12日

「蕩婦」難守寡 長揸股早沽出

這些日子以來的大跌市,直至這一秒為止,尚算托賴,我所輸的錢不多。但是,我也想趁大跌市時,買點股票,例如說,想加碼買進思捷環球(0330)中海發展(1138),但一直跌不到目標價。我也想買入一點高誠資本(8088),但因為成交太少,根本買不到貨。
那天同黃坤「鋤大弟」,他說起其上市公司東方明珠石油(0632)買進了俄羅斯的一個超筍油田,大為興奮,我也為他高興,希望他大展鴻圖。
這令我想起在2004年,他買進了大華國際(0600,現已轉手,兼改名為中國基建投資),復牌後,股價從0.17元,升至接近0.3元,後來又跌回至0.2元左右,徘徊了很久。
我在復牌後,買了幾百萬股,賺了一點點錢。後來見到坤哥,問起公司的情,他說﹕「我都好努力為股東做,要把公司做好,希望在年底,股價可以見1元吧。」
04年錯過大華國際勁升
結果呢,到了該年的12月頭,股價還是在0.2元之間游走,我的心裏當然是媽媽連聲,以為他是在倫文敘老點柳先開,誰知它突然停牌,注進了賭場業務,在2004年完結之前,股價真的見了1元。從此之後,我對坤哥敬服如神明,唯一可惜的是,那一隻大華國際,老早沽出了九年!像我這種「蕩婦」,那裏能「守寡」呢,當然早就賣掉了這一隻信誓旦旦要長的股票,改買了不少令我輸到跳樓的垃圾股!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712/columnist/en30_en30.htm

2013年7月11日

朴槿惠和美國的「家恨」(上)

南韓總統朴槿惠的爸爸叫「朴正熙」,1917年出生於日治時代朝鮮半島東南部的慶尚北道,從小受的是皇民教育,20歲時,在公立小學當教員。
在1940年,他改名「高木正雄」,如果用中國的俗語去說,是從高麗棒子變成了假東洋鬼子,考進了滿洲國新京陸軍士官學校,由於在校時成績優異,還被滿洲國皇帝溥儀接見過,被日本天皇嘉獎過,1942年時給保送到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深造,這是日本軍人的最高學府,蔣介石還冒充過是其畢業生。
高木正雄是希特拉的崇拜者,士官學校的校長南雲親一郎很看重他:「高木雖是半島出身,但卻有日本精神。像高木這樣的效忠天皇陛下,就是日本人,也是少有的。」南雲不但收了他為義子,還讓親生兒子南雲克郎和他結拜了。
1944年,高木正雄畢業,編進了關東軍635部隊第八聯隊,軍銜是陸軍少尉。他和中國軍隊戰鬥了一百多次,其中最慘烈的,是楊家鋪的一戰。楊家鋪位於河北省唐山市的東北方。日軍第八聯隊是個混成旅,有二千七百人,加上配屬其他部隊,一共三千多人,結果殺了共軍四百多人,俘虜一百七十多人,日軍只戰死2人。
1945年,高木正雄晉升為中尉。日本無條件投降後,第八聯隊死硬不降,殺了佔領軍蘇聯軍隊的聯絡員,當蘇軍要去殲滅他們時,他逃出了包圍,逃到了北京,混入了國民黨中央軍,身份被識破後,1946年遭遣返本國。
從以上的故事,可以看出,這位仁兄是多麼兇悍的人物。回國後,他的名字從「高木正雄」變回了「朴正熙」,繼續留在軍隊,從士官學校的教官開始做起,一直平步青雲,在1960年,升至釜山地區軍需基地司令、第一軍管區司令、陸軍本部作戰參謀長、第二軍副司令。
李承晚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一直為反抗日本和朝鮮獨立而奔走,1919年在上海當選為流亡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總統,1921年不當總統了,在美國設立臨時政府歐美委員部,本尊真身一直留在美國,二戰勝利後,在1948年,當起大韓民國的總統來。
這個政府當然是美國的傀儡政府,韓國相等於美國的殖民地,一方面給予美國經濟利益和軍事進駐,另一方面專行獨裁統治,大肆鎮壓共產黨,最令韓國人受不了的,是貪腐盛行,經濟凋敗。
1960年,他因為暴力鎮壓學生示威,傷亡太多,在群眾和政界的壓力下,他被迫下台,流亡到夏威夷。接著上台執政的,就是朴正熙。

中國好比當年日本,經濟轉型再度騰飛

中國和日本是鄰國,在政治上,這一千年來,都是競爭對手,但我們今天先不討論這個。今天我們的主題,是中國和日本的經濟政策。
在戰後,中國和日本的經濟走上了兩條截然不同的路﹕中國走的是社會主義的道路,日本則跟著其宗主國美國,走的是資本主義之路。所有人都知道,日本在戰後,經濟經歷了迅速的發展,但很少人知道,新中國成立了之後,也經歷了好幾年的高速發展,當然了,那些殘忍的三反五反等政治批鬥,這裏不去論述,因為本文的主題是只講經濟,暫不討論政治。如果單論經濟,中國在建國的初期,走勢還是蠻好的,只是到了1958年,搞大躍進之後,才變成了日本快速增長,而中國則反而大停滯、大倒退了。
現在輪到說另一個變數,就是貨幣。在這個時候,中國和日本都是採用固定匯率制,貨幣價格絕對穩定。
中國在1979年開始改革開放,經濟急速發展,至於日本呢,則一直在走中國先前三十年所走的路,以工業化、高污染、勞力密集的方式,去維持經濟方面的高增長。那時候的日本,污染比今日的中國,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由於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機,令到日本改弦易轍,開始走進了高科技之路。
日本經過了幾年的艱苦轉型,忍耐了幾年的經濟低增長,終於修成了正果,到了八十年代,經濟再度騰飛。如果以馬後炮的角度看來,其轉捩點是在1985年和美、法、德三國簽定的《廣場協議》,令到日圓匯價大幅上調。這種幣值的大升,令到日本出現了兩個現象﹕資產泡沬和出口萎縮。結果呢,到了九十年代,日本經濟挺不住了,泡沬經濟爆破,經濟開始衰退,而這個衰退一直延至今天,已經二十多年了,中間雖然經過了小泉純一郎時代的短暫經濟復興,但是大勢看來,還是持續的向下走。
再說日本的貨幣政策,在這二十年間,經濟雖然不斷的下滑,但是日圓匯價呢?卻是不停的創出新高。它的史上最高,是在兩年前,核危機之後。很明顯的,經濟不停下滑,而匯價不停上升,在貨幣史上,都算是空前絕後的了。
至於中國呢?它經濟改革,按照中國的經濟術語,叫「增量改革」,即是不改大的部份,只任由小型的民營企業自由產生。這令到它的經濟急速發展,但是到了八十年代的後期,卻發生了一個瓶頸位。那時經濟增長放緩,通脹則急升。如果說到經濟發展的理論,第一階段的發展是很容易的,但是要由第一階段轉型到第二階段,就有難度了。
說回人民幣的匯價,在這些年來,卻是持續地下跌。在改革開放的初期,人民幣兌美元,匯價是1.5元。到了1992年,已經跌至五元多了,朱鎔基總理一口氣把人民幣貶值了三次,終於在1994年,把人民幣匯價穩定在八元多,過了一段時間,通脹也給降服了。朱鎔基的改革,其實是一種「震蕩療法」,把壞的東西一下子切走了,人民忍耐了一段時期的痛苦,以後的路便容易走了。其中有一點是很多論者會忽略了的﹕當時全世界的經濟都在欣欣向榮,這個客觀形勢,也支持了中國的經濟改革。
日本的經濟差了二十多年之後,安倍晉三第二次上台當首相,把日圓大幅貶值,企圖刺激經濟,但結果卻是,經濟未見好轉了多少,但資產泡沬則先來。我們對於日本的經濟前途,實不看好,主要是因為日本的衰退實在太久了,經濟結構已經完全轉型,要想再轉回去,實在是難如登天。
中國也是企圖在2007年,開始經濟轉型,所以實行了《新勞動法》。但誰知遇上了金融海嘯,胡溫政府唯有推出「四萬億救市」,結果是釀成了資產泡沬。今日中國政府所推出的「李克強經濟學」,其實就是對於近幾年的寬鬆政策的撥亂反正,把資產泡沬戳破,讓經濟回到實業的身上,再加上中國經濟學家所稱為的「存量改革」,把經濟利益從國企轉到民企的身上,用民企來帶動經濟的復甦。
簡而言之,「李克強經濟學」,也是一種「震蕩療法」,希望藉著忍受短期間的小痛楚,換來以後的長期發展。問題在於,中國的金融業務積病深厚,李克強的收縮經濟,有人認為,將會是駱駝背上最後的一根草,把整個經濟都拉垮了。
這就是我們把今日的中國,和當年的日本拿來比較的真意﹕究竟今日的中國,會像七十年代的日本,陣痛之後,重新高速發展,抑或把積疾一下子爆發出來,從此沉屙不治?
我們的看法,是樂觀的。一來,中國的經濟發展仍是處於小康階段,和二十多年前的日本,仍然差上一大截,在這個基礎之上,中國轉型的成功機會率,反而是像四十年前、七十年代的日本,比較容易成功。第二,中國的改革是果斷的、及時的,不像日本,拖拖拉拉的等了二十年,才去改革,因而失卻了先機。第三,現時美國經濟幾乎已確定是復甦了,在可見的未來,世界經濟只會轉好,這令到中國有本錢去進行改革。第三,正如前文所述,人民幣在先前經歷了大幅貶值,至今雖然升值不少,但還未回復到九十年代初期的匯價,所以人民幣上升並未造成致命性的影響。四,經過了二十多年衰退的日本,其政府已經彈盡糧絕,在全世界大國政府之中,債務堪稱第一,遠遠在美國政府之上,所以我們認為,在日本經濟改革成功之前,它的債務很可能已拖垮了其金融和經濟。至於中國政府呢,則仍然擁有全世界最為巨額的外匯儲備。一個有錢的國家,是不容易發生金融危機的,只要口袋有錢,甚麼地方債務,甚麼結構性問題,都是在受控之內,而不可能因債務失控而拖累全局。簡而言之,一個有錢國家去進行改革,甚麼事情都會事半功倍!

女人出嫁計算和 投資的統計

有一個問題:女人找老公,究竟在幾歲時嫁出,才是最有利的呢?在這裏,我企圖用一個數學模式去解答這個問題。當然了,任何數學模式,都會牽涉到一個無法避免的缺陷,就是必須把其中的所有變數代入以假設性的任意數值,否則便無法作出任何的有效計算。
不過,儘管任意數值是難免主觀的,但是,總體的推理過程,我有信心,卻是不會錯的。另外一點就是,儘管我說明這是一個「數學模式」,但是,我卻是以文字,而不是以數學來表達,這固然一來是由於我的文字比數學好,而且好得太多,二來是因為這是一篇專欄,當然也不能來一大堆數字和符號,免得悶死讀者。
任意數值是:假設女人嫁人的黃金時期是十九歲至二十九歲,這十年之間。以上這個數值是怎來的呢?那些puppy love可能在十二、三歲便開始,但是puppy love的擇偶條件,和成年人是不同的。小女孩往往因為很荒謬的原因,便會愛上一個男孩,也不會考慮經濟實力等等未來的條件。所以我把女人開始選擇對象的下限,任意地定在十九歲。至於上限,超過了二十九歲,女人年紀大了,條件就會下降,這是人所皆知的事了,不用解釋。
女人一定會有一些追求者,而這些追求者的數量,視乎女人的質素而定。當然,一個女人不會天生就知道,究竟會有多少人追求。也即是說,她不應知道自己的「市場價值」。當然,她有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容貌,可是女人的容貌只是她被追求的原因之一,此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原因,例如內在美。很多美麗女子,追求者並不多,很多樣貌普通的女人,卻是追求者眾,就是這個道理。
於是,她便要等人追求,或者主動追求人,從這個過程中,她可以知道自己的「市場價值」,知道甚麼樣質素的男人,才會喜歡自己、追求自己。不消說的,這段時間愈長,統計數據愈多,也即是說,統計學上的「N」值最大,所得到的資訊最多,也最是有利。
我的看法是,如果是以十年來作為單位,應該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搜集統計數據,第二部分是找尋,第三部分是行動。換言之,女人應該用三點三年的時間,也即是十九歲至二十二點三歲時,去拍散拖和尋找,以搜集統計數據:目標是找尋出追求者的平均數、中位數、最高值。
當她憑此得悉了這些數據,便可以知道以自己的客觀條件,哪些男人是「筍盤」,於是,在二十二點四歲至二十五點六歲之間,一找到了一個在中位數和平均數以上的,在最高的20%至30%的,便要緊緊抓住,和他認真拍拖,準備結婚了。
到了二十五點七歲至二十九歲時,便是結婚期了。因為,我們假設二十九歲以上,女人的客觀條件便會下跌,所以必須在這一日出現之時,找到一個對象,否則以後的情況,只會愈變愈壞。為甚麼一個說財經的人,周顯大師,竟然會大談這些愛情/數學經呢?這是因為有一天,我在講課,有學生問我:「究竟有幾個%的勝算的股票,才應該去購買呢?」
我便舉了以上的比喻,來作說明:每一個人的網絡不同、知識水平不同、願意投入研究股票的時間也不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論。有的人一生遇過最好的投資機會,只有80%,有的人卻常常遇上90%的投資機會。所以,投資者應該像女人一般,用上幾年的時間去練習投資,去搜集統計數據,從而知道好的股票在你的人生出現的機會率,才能決定以後的投資策略。

內地富豪稱身家百億 其實快爆煲

和朋友吃飯時,說起內地富豪吹水充闊,個個都話自己有幾百億身家,真的是唔知一定被他們嚇死,知情的人就知他們都快要爆煲了。在大家交流意見之後,發現好幾個很有名的富豪,甚至有私人飛機,居然都是空心老倌,大家都為此哈哈大笑。
忽然有一名消息靈通的人說起﹕「那麼萬達呢?又買戲院,又買豪華遊艇公司,連我也不清楚他的底細?」
萬達收購用真金白銀 無得呃
於是,我把日前在本欄提起過的萬達發史又再說了一遍,然後補加了一句﹕「買AMC戲院和買Sunseeker遊艇公司,都是『畸殊』,真金白銀,無賒借呢,你話點呃呀!」
說起萬達這家公司,話說我提過,在它買殼恒力商業地產(0169)之後,倪震買進了恒力,贏了大錢,結果引來了廣泛報道。這些日子來,我重看了《炒股密碼》,發現我其實早就提過了這股票。
恒力在2010年供股,1供1,供股價是0.1元,結果在供股後,炒至0.9元,之後跌回至0.2元至0.3元之間,直至今年,才給萬達買了殼,股價先是升至個幾兩蚊,跟又升穿了5元,如果在2010年時,以0.1元供了這一隻股票,現在已經升了幾十倍,都咪話唔和味,好過中條冷Q!
香港仔魚市場因為結業,變成了大熱的餐廳,好彩我都唔執輸,在7月份,足足訂了4張桌子,給了一張老友D君,還有3張,可以狂食,正!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711/columnist/en30_en30.htm

2013年7月10日

研究資料的重要性

很多人都知道,我是一位愛吃的人,不少富豪朋友,到外地豪吃時,也會詢問我的意見。
然而,論到財力,論到旅行的次數,我當然遠遠及不上這些富豪朋友。那麼,我又有甚麼方法,可以令到我的「吃遊」(gourmet travel)的知識,高過這些富豪朋友呢?
答案是﹕研究,閱讀大量的資料。
當然了,很多人都會看資料,看旅遊信息,例如說,坊間有著大量的旅遊和美食的雜誌,在網上也有不少網誌,大家都在閱讀相同的東西,我又有甚麼突出之處,可以研究出更佳的結果來呢?
皆因別人看資料,用的是普通人的方法,水過鴨背,而我所用的,是歷史學家的態度,是研究股票的態度,極為注重資料的來源。
例如說,那些雜誌啦,那些網誌啦,那些電視節目啦,都不過是叫化子吃死蟹,隻隻好,好像是餓鬼投胎,成世沒吃過好嘢,甚麼吃進口中,都讚好吃,這樣的內容,又有甚麼指導作用呢?
所以呢,我的研究方法,是找那些有代表性的參考書,例如說,《米芝蓮指南》,雖然準確度只有七成,但已經是最權威的了。
《Zagat》的美國部分做得很好,歐洲就差點了,不過還是有點兒參考價值,我在巴塞隆拿時,憑著它找到了好幾家很好的餐廳。
《米芝蓮指南》的日本版初版時,是一場災難,但經過了多年的改進,現在已經很有代表性了。
《Zagat》初版時,因為找了日本地產代理商作為合作伙伴,因此水準很高,這幾年水準每況愈下,已給米芝蓮趕過了。但如果要去找地道美食,當然要參考tabelog.com。
不過,若然論到旅遊書,最佳的,還得數昭文社的系列,編排精采、印刷精美,介紹的餐廳夠地道,水準又高,如果它是第一,其他的旅遊書最高只能排第十。
日前,我買了一本《Where Chefs Eat》,是訪問了許多位著名的大廚,由他們所推薦的最佳餐廳,範圍包括了全世界。
我反覆對照了裏面的資料,覺得很有參考價值,水平要高於《米芝蓮指南》。我在Swindon買的書,售價225元,全世界的餐廳都有,乜都抵啦!
本文原意是想從美食參考書說起,從而說到餐飲業,誰知不夠篇幅,只有下期再續。

投資宜順本性 勿做作 勿勉強

星期日我多數留在家中寫稿,《財技密碼》是二十幾萬字的巨著,也已經快要完成了。寫得累了,便看10分鐘電視,那晚看的是《星夢傳奇》,好幾個藝人在比賽唱歌。
我看了不少這些歌唱比賽,發覺參賽者都有一個通病,就是唱的時候很喜歡表現自己的技巧,無論在感情上,還是在音階上,都要用盡全力表現自己,結果呢?本來他們的技巧是不錯的,但是因為拉得太盡,那就變成了很辛苦、很做作,一點都不好聽了。
我常常說,唱歌唱得好,和唱歌唱得好聽,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像鄧麗君,輕輕鬆鬆的唱出來,不是很好聽嗎?像肥媽,表現技巧是很高了,但我就不喜歡聽她唱的歌,太做作,太表演自己的歌藝了。
我教學生投資,也常常叫他們,不要太過辛苦,太過做作,只要順自己的本性去投資,就可以了。我最反感的投資者,是在上班時,開股票帳戶,目不轉睛地看股價,甚至是炒大上大落的牛熊證
上班時炒股 容易變「雙失」
以上的這種做法,投資成績多半失敗,至於,工作方面,更是100%的失敗,因為日日看股票機,事業又怎會有成呢?
彼得林治的說法是﹕他最後悔的事,是沒有把股票機扔掉,否則其投資成績一定會更佳。
當然了,要想做到扔掉股票機,基本功夫一定要很好,鄧麗君之所以能夠輕輕鬆鬆的去唱,因為她在少女時,每天凌晨,就起到海邊練氣了。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710/columnist/en30_en30.htm

2013年7月9日

買牛熊證 散戶為何毋須風險評估

這一輪的股市都是上落市,我早前的說法是,大市到了21,000點左右,便「行人止步」,在這個位置整固一下,不論是升是跌,都要先停一停下來,讓股民習慣了這個位置,有了購買力之後,才再去論以後的升跌。
我的朋友Jason的說法,叫它為「牛熊市」,即是專殺牛熊證的市,那就是大上大落,大幅波動,無論是牛證者,還是熊證者,都會被殺個清光。且看我們的看法,是準還是不準了。
一說起牛熊證,Jason就心中有氣﹕「買創業板都要簽風險披露證明書啦,21章新上市配股,都要專業投資者才可以認購啦,牛熊證風險這麼大,為什麼兩樣都不用做?創業板和21章新上市都不會令你的投資瞬間死亡、化為烏有,但牛熊證卻年年發生十幾單,這樣的高危產品,居然不用風險披露,也不用限制專業投資者才能購買,這個證監,這些法例,真的是不公道!」
政府怕限制太多 恐外資撤出
我笑笑說﹕「因為牛熊證和認股證是外資大戶和外資大行用來屠殺小股民的工具,創業板和21章則是本地小莊家用來屠殺小股民的工具,香港政府的態度,是照遠不照近,像慈禧太后的說法,寧贈友邦,不與家奴。」
Jason問﹕「為什麼呢?」
答曰﹕「這是因為香港政府害怕這些限制太多,這些外資賺不到錢,可能會跑,於是便給予他們優惠,讓他們去合法搶錢了。」
又,我的《碳六十之劍》已重新再版,換了很美麗的包裝,其中改動得最多的,是大結局的那一集,足足多出了三成以上的內容,請多多購買。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709/columnist/en30_en30.htm

2013年7月8日

日本人的農民心態

我曾經在一篇文中,說過了日本人的兩個特性,第一個是好大喜功,所以才會不自量力地發動了太平洋戰爭,先後挑釁中、蘇、美、英四國,之後又發動了一場以泡沫經濟為動力的經濟戰爭。
第二個就是死不認輸,所以他們到了戰爭的後期,還要死頂下去,不肯投降,希望能夠博到一時的反彈,好讓自己輸得不那麼慘。(按:在二戰後期,日本人已知必輸無疑,但是仍要死打下去,只因為他們希望,再打一場勝仗,才去投降,有利於爭取投降條件而已。)
其實,日本人還有第三個特性,就是孤寒。
有一個形容日本人的說法,雖然粗俗,但卻傳神,所以常常被引用,也不知道出處了:古時的日本人在急屎時,不會就地便拉,而是走回自己的農地,好讓肥「屎」不流別人田。這就是對日本人「孤寒」的民族性的最佳寫照。
其中一個有名的例子,就是當年的第一次海灣戰爭,由聯合國的名義出征,由各成員國付款籌旗。
當時,日本的國力如日中天,人口只有美國的一半,但是G.D.P.已經是美國的七成了,正在叫囂著「日本第一」。在籌旗的初期,日本答應捐出10億美元,結果舉世譁然: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日本,竟然如此孤寒!
前面說過,日本人是死要面子的國家,一直在充闊,還一心想憑著國力,成為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之一(現時只有中、英、美、俄、法五個戰勝國),但到了要為「公事」而付款時,竟然按著荷包,世界各國當然大吵大鬧。
結果呢?日本人從10億美元,一直追加,追加了好幾次,結果加了13倍,高達130億美元,成為了「第一大股東」,美國也只是出了75億美元而已,而總數則是611億美元。
不過,美國出錢又出力,那些捐款又買回了自己國家生產的武器,武器在戰爭中消耗了,等於是舊貨有人付錢買走了,自己又可以用這筆錢來製造新貨了,所以,它實際上是有賺的。
日本人之所以初時不情不願地,捐出少少錢,後來不停追加,其宗主國美國當然也施加了不少的壓力。
究其原因,只是因為兩個字:「孤寒」而已。這種孤寒的心態,一來是源自從古以來流傳的農民心態(獵人就比農民闊綽),二是來自島國,兩者都有一個相同的特色,就是小家子氣。 

擎天獲超額認講 前景不好說

發生了爭產風波的擎天科技(1297)仍然能夠順利上市,而且超額認講。有人爭奪的公司,一定是好,這是不易的定律,否則大家又怎會撕破臉皮,做這些事呢?
我常常說,買股票的難處,不在於評估公司的優劣,而是在於其價錢。公司好,但股價貴,都買不過,公司差,但股價更低,都買得過。
這種情,在新股方面,尤其明顯。因為新股一定無平貨,否則老闆又怎會肯上市呢?在沒有明顯的「筍」的大前提下,要揀出一隻抵買的新股,更是困難。我不是說那些公司不好,只是恐怕它們的定價股太貴而已。股價的貴與賤,也不是單看市盈率,也得看它的前景,而前景是最難看透的,有時連老闆本人也看錯市,搞到執笠收場,何是股民呢?
股價貴賤看前景 不單看市盈率
所以,如果你問我,對擎天科技的看法,我只能說,瓦木宰羊(閩南語諧音,意謂我不知道)。我看新股的前景,就如大部分行家一樣﹕睇圍得夠唔夠乾,一招走天涯。
上星期四晚,同一名雍澄軒事主見面,他也是不肯投降,堅決付清尾數的一名。他的說法是﹕「李嘉誠先生是一位有超人智慧的人,這只牽涉到區區幾千萬元,數目根本不大,我相信以他的智慧,可以順利地把這件事,圓滿去解決。」
我的武俠小說《碳六十之劍》再版了,這一次的包裝十分之靚,而且還改動了不少,最後一集更是增加了三成的內容,希望大家多多捧場購買。謝謝。


2013年7月6日

政府沒有權威,埃及政治死結

不過是兩年不到的事情,埃及人民對擔任了30年總統的獨裁者穆巴拉克不滿,既不滿其無能,也不滿其貪腐,結果走上街頭,示威要求穆巴拉克下台,結果穆巴拉克下台,以坐牢收場,而埃及則由軍方的最高委員會暫時執政,而人民又不滿軍方的舉辦民主選舉的速度太過緩慢,再度走上街頭,結果是軍方道歉,進行了民主選舉,最終由跨中東的伊斯蘭激進組統穆斯林兄弟會下屬的自由與正義黨取得了國會的大多數,獲得了執政權。
到了這時,很多人都為埃及的民主勝利而作出歡呼,唯獨是我們,在冷觀旁觀之中,在縱視歷史之後,不得不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埃及的國家凝聚力已經隨著一而再的街頭示威活動而散瘓了,懷疑它能否順利的過到民主而穩定的政府。畢竟,民主而穩定的政府是經由長時間的建制所造成,而不能憑著一廂情願的主觀意願,就能達到,更加不是憑著表面的一次民主選舉,就能輕易達致。換言之,民主是一件好事,但這種好事並不會從天降下,亦不會經由一次性的抗爭而得到,而是必須經過整個社會的配合,以及互相包容和忍受的態度,再經過長時間的培養,才能達致,不可能一蹴而成。
果然地,在埃及史上的第一次民主選舉之後,不到一年,一千四百萬人民上街,把無能的政府又再拉下台了,軍方把現總統穆爾西拉了下台,再度接管政府,並且聲稱將會提早舉行國會和總統大選。
從政治的基本原理去看,這一次埃及民主的失敗,有著其必然性。就像香港的政治,分為建制派和民主派,埃及的人民也分為兩派,世俗派和宗教派,兩派互不相讓,穆巴拉克就是世俗派的領袖,靠著獨裁政治,去鞏固自己的地位,可是,隨著經濟不景和貪腐問題,他丟失了其基本盤,連世俗派也來反對他,他也就不得不下台了。
當穆巴拉克下台後,世俗派沒有了領袖,不得不分裂,宗教派卻有凝聚力,所以由代表伊斯蘭勢力的穆斯林兄弟會上台執政。可是,經過這三十年來的掏空,埃及的經濟和社會已經變成了一團爛攤子,要重頭收拾,談何容易?穆斯林兄弟會根本就沒有執政經驗,只上台了幾個月,還未摸索到訣竅,人民已經忍耐不住,齊齊上街,示威遊行,迫令政府下台了。
這又衍生了另外一個問題﹕人民為甚麼要會上街呢?這是因為,上街遊行會造成一種慣性,如果第一次上了街,而且又成功了,第二次很容易就會來到,只消對政府的稍不滿意,就會再次上街,企圖再次推翻政府。第二個解答在於﹕前面不是說過了嗎?埃及的民間一共有兩股勢力,第一個是世俗派,第二個是宗教派,當穆巴拉克下台時,是世俗派分裂了,部份的力量變成了反對政府的力量,再加上宗教派的勢力,一下子便推翻了穆巴拉克。但是,既然有了第一次成功的先例,第二次再來仿效,也就更容易了,這下子是世俗派,再加上宗教派的部份不滿人士,便又順利的,把現政府位倒了。
我們曾經一而再、再而三地說過﹕當日董建華的「八萬五」政策,有超過一百萬人受惠,但這一百萬人並沒有上街支持董建華,只是五十萬名受害者上街,便已經推翻了董建華政府,迫令他在日後「腳痛」下台。這得出了一條真理﹕政策受惠者不會上街支持,反而是政策受害者卻會上街反對。同樣地,這就是埃及的情況。
有時候,民主選舉要靠著上街遊行,才能達到。可是,上街遊行也是民主政治的死敵,如果人民對政府的政策不滿,動輒便上街遊行,把政府推翻,民主政治是永遠建設不起來的。我們曾經預言過,埃及的最大可能出路,是軍方管治,問題在於,美國每年援助埃及的金額,高達13億美元,如果埃及是由軍政府去管理,這筆巨款便沒有了。所以,相信軍政府的這一次接管政府,很快就會同上一次一般,盡快舉行第二次的民主選舉,把政府再次正常化。不過,以埃及現時的社會局勢,這個新政府做不長的機會率,跟著再由軍方接管,這個可能性是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