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化橋是我一直很佩服的金融市場評論家,他在2015年3月17日,在《經濟日報》寫了一篇《日本浪費廿載?實質跑贏英美》的文章,我剪存至今,現在乘著復活節假期,終於有時間寫回應了。
在這篇文章是根據兩本書的讀書報告寫出來的,一本是《Japan: The Paradox of Harmony》,另一本則是《Bending Adversity: Japan and the Art of Survival》,張化橋說﹕「長期以來,大量的文章嘲笑日本浪費了過去20年……今天,日本的物價水平相當於1981年的水平……用1989年為基數100,日本在2013年的真實人均收入為127,美國為137,英國為144。在最近的十年(2002年至2012年),以真實的人均收入為指標,日本甚至跑贏了英美。今天,日本依然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相當於英法之和,或印度的三倍。它的國民平均還是比中國人富裕八倍。(2013年的數字)……在日本,人民健康,犯罪率低,居住環境好,這些難道不重要嗎?物價下跌有甚麼不好?難道你希望鈔票發毛嗎?日圓在過去二十年的購買力改善十分可觀。換言之,日本人生活質量的改善是很大的。(8)人口老化,人口下降沒甚麼不好。1960年以來,巴基斯坦的人口增長了四倍,幾乎達到2億,這跟生活質量正相關嗎?」
以上的說法,我大致上同意。事實上,我一直在強調,G.D.P.的計算有著極大的缺陷,它和國家的實質財富增長並不是完全對等的,因此,我才打算寫一本《國富論》去討論這課題。
以日本的不動產事業為說明﹕在這二十多年之間,它的樓價不斷的下跌,好像是財富大幅縮減了,但其實它的樓價下跌的原因,除了因為人口萎縮和經濟衰退之外,還有另一個極重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在這二十多年間,日本建造了太多的房屋,令到人民的居住環境大幅改善了,這自然會影響到它的樓價下跌。換言之,樓價下跌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人民的居住環境改善了。這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我當然也同意,因為人口增長帶動,因而造成的經濟增長是虛火,它只是犧牲了未來的天然資源,用來作為經濟增長的動力。像日本、中國、印度這些國家,本來已經是人口密集,如果再企圖用人口增長來帶動經濟,是竭澤而漁,其勢不能久,沒有可持續發展性。反而是新加坡,由於國家土地少、人口少,所以必須用大量填海、大量吸納移民的方式,去壯大國家,這就不妨用人口增長來帶動經濟。
如果乍看表面,張化橋這篇引用了兩位西方學者的文章,我是同意其觀察的﹕這二十多年來,日本人的生活水平是上升了,非但物價沒有增加,而且環境改善了,居住質素,即人均居住面積也大幅增加了。
然而,他們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日本在這二十多年的成就,是怎樣得來的呢?答案是﹕是從政府的大量借貸而得來的。在二十多年前,日本是非常富裕的政府,國庫極為富有,但現在,則已經是公債纏身,瀕臨破產邊緣,只有憑藉貨幣貶值,以圖賴債了。
現時日本的通脹已經因日圓貶值而出現了,日本人在過去二十年的好日子也不復再現了。換言之,二十多年來借債得回來的安穩日子,已經完蛋大吉了。如果用另一個說法,就是沒錯,這二十多年日本的確是過得很好的,不過,這種好生活是靠著借貸,靠著預支未來而得,並沒有可持續發展性,因此,對於以上的兩本西方人寫的書,我只能說一句,他們是只見現象,卻不知原因,水平實在是有限得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