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1日

為甚麼要走出去?

某一篇新聞報道說,在過去的七年,中國人在全球各地房地產市場的總投資額,超逾了四百億美元。我並不知這個數字是不是真實,不過,近年來,中國政府和私人投資者在外國大買資產,尤其是在美國,買得愈來愈多、愈來愈狠,卻的確是事實。

然而,中國人的外國投資,卻是虧多賺少。好像說,在兩年前,一家上海房地產開發商在底特律用940萬美元買下了該市的地標David Stott Building,結果因為涉及了法律訴訟,輸到幾乎全軍覆沒。

這也難怪,因為投資在外國,是隔山買牛,並不容易,尤其是在政治掛帥的外國,中國資金沒有政治保護,虧多賺少,也是正常的事。然而,對於這等虧多賺少的外國投資方向,中國政府卻是大力支持,而政府鼓勵民間企業「走出去」,也已經是基本的國策,不是新聞了。

話說回來,為甚麼這些明明是虧多賺少的國外投資,卻居然可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呢?我企圖用一個簡單的經濟學模式,去解釋這個問題。

近年很多中國資金走出去,投資海外地產,當中尤以在美國買得愈來愈多,但卻是輸多贏少。

今日的中國是全世界的製造商,產品大量出口到其他國家。根據最簡單的貨幣理論,這將會導致人民幣升值。中國要想人民幣不升值,最正常的方法,當然是也購進同等數量的該國產品,但是,如果該國並沒有太多的產品可供出售,中國便只有購進該國的貨幣,或國債,以作對沖。今日美國之所以欠下中國巨筆債項,正是因為中國出口了這麼多的產品,又買不了同等數目的美國貨,只有買美債,以對沖人民幣的升值。

但是,大家都知道,美國欠下巨債,中國不停的借錢給它,終究是很不安全的。想來想去,只有另想一個對沖的方法,就是購進美國的資產……資產雖不可靠,但終究是實物,底特律的大樓,雖是垃圾資產,總比購進美債這些紙張,安全得多吧?

所以,中國資金「走出去」的正解是:反正都是買東西,以對沖人民幣,與其買債,倒不如買實質的資產,至少輸極也有一個「渣」。這好比我們這些股票投資者,很多時,都會買樓。其實,如果講到回報率,買樓幾時比得上炒股票?但是,我告訴大家,很多炒家、莊家,在股市上賺了錢,便去買樓,而他們的大部分財產,都是靠着買樓賺回來的。

一位名叫「Peter」的炒家朋友的說法是:「買股票雖然容易賺錢,但很高風險,一旦碰上股災,很容易輸光收場。所以,當在股市賺了錢之後,還是買點實物,萬一碰上了股災,也有嚿磚頭,比較有保障。」

所以,像我這樣的炒股精,也會「走出去」,把錢調離股市,去了買樓,就是因為尋求保障downside。這也是企圖向大家說明,我們作投資,就和國家作出決策,並不是用回報率去計算利弊的,有很多時候,我們追求回報率更低的投資,皆因在這個時候,我們尋求的是security。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41724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