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3日

天水圍的前車之鑑

昨天說到政府興建居屋和公屋,其實是沒有法子的法子。因為,當住宅供應的缺口是如此之大,如果靠著大量私樓,來試圖改善市民的居住環境,這未免對樓價的影響太大,不是社會所能夠承受的。
如果製造出一個次級樓宇的市場,這樣子,既可以做到大規模改善市民的居住環境,也盡量減少私樓樓價的下跌。這就是居屋和公屋的基本原理,雖然居屋和公屋會造成某程度的土地資源浪費,但是在兩害取其輕之下,也只有採用這策略了。這就是當年的港英政府大量興建居屋和公屋的原因。
可是,大量的興建居屋和公屋,也會衍生出其他的問題。其中最為明顯的例子是,在天水圍,由於公屋和居屋的比例太多,所以導致了當地的居民平均太過貧困,令到天水圍變成了一個「悲情城市」,因而有了「天水圍城」的稱號。
 正是由於天水圍的引鑑,人們因而明白了,在一個社區之中,不能單單興建居屋和公屋,而必須輔以某比例的私人樓宇,甚至是一定程度的豪宅,才可以作為一個均衡的社區,才可以打造成一個宜人居住的大型社區。
這是香港人有了慘痛的教訓,才得出來的心得。可是,在梁振英政府盲搶地之時,那些反對的人,究竟常常在作出甚麼批評呢?
答案是:批評政府不把絕大部分的土地,用來興建居屋和公屋,把部分土地用來興建豪宅。莫非大家忘記了,天水圍的前車之鑑嗎?把窮人聚在一起,這就是製造出變相的貧民區,顯然更加不利於低下階層的生活。我可不明白,為甚麼這麼簡單明確、擺在眼前的事實,大家可以視而不見。
事實上,房屋政策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梁振英在上任之時,馬上進行盲搶地,但是其發展出來的土地,現在還未見到樓宇的蹤影。
董建華所鋪下的路,由曾蔭權所承受,曾蔭權所種下的惡果,則由梁振英所承受,如果香港人、香港的政客、香港的輿論界,永遠只看眼前,受到表象所蒙蔽,不以長遠的目光,去看長遠的樓宇政策,那麼,後果必將是後人亦復哀後人,大家生生世世地居住在又狹小、又昂貴的房子裏頭,怨天怨地,也沒有其他可做的了。

http://www.am730.com.hk/column-247020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