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石讓、黃子華的黃牛票,成為了熱門議題,行政長官也介入了。有些人認為,炒黃牛票的是壞人,也有人只是簡單地指出,這是犯法的,但是,也有一些傳統的經濟學人認為,這只是價格問題啫,你願買,我願賣,用市場來決定,反而是最有效率的做法。
如果要解決黃牛票,會牽涉到很多問題,例如實名制,必然會造成浪費,贊助商的權益也難以保障,至於藝人本身,說來當然口響,但要他們收少點錢,相信也不大願意。
這裏我不想糾纏在黃牛票的爭論,因為絕大部分的觀點,都有人說過,我只是隨便講出一些聯想,旁敲側擊地用另一角度,思考這問題。
現在已經沒有人炒新樓了,因為稅太重,炒新樓根本無法支付印花稅,只有最笨的人,才會去講炒樓,也只有最笨的市民才會相信,不過我發現香港笨人實在太多。但是,講回當年,有很多炒新樓的人,這其實也是「黃牛」的一種,為甚麼發展商不去賺盡,而要給炒新樓者,去賺這筆錢呢?
從經營的角度去看,這是批發和零售的分別,批發商快點出貨,可以快點回籠成本,去入另一批貨,至於零售商,則承擔了可能是一段時間上的風險。再說,零售商有出貨渠道,這也需要「基建」去配合。
不過在這十幾年來,地產發展商則連零售商也做埋,直接聯絡地產代理,給佣金他們,價格則開到老高,寧願慢慢賣,也要賺盡每一分錢。為甚麼他們要這樣做呢?因為供應少,他們的現金多,有條件慢慢賣,但這條件在以前並不存在,因為以前的供應多,寧願貨如輪轉。
這叫做「蛇有蛇路,鼠有鼠路」,澳門有疊碼仔,反而可以做更多生意,黃牛票者會更努力地去宣傳、出售其手上票,好比AA都會在討論區唱好樓盤,如果演唱會主辦人只是被動地在固有網絡去售票,其銷量必然比不上有黃牛助銷。換言之,黃牛是一個分銷網絡。
好,現在講新股的定價,定價高,可以吃盡市場,賺最多的錢,但股價會在上市後下跌,定價低,股價就會上升。為甚麼不能定下一個剛剛好的股價呢,答案是﹕這價格並不存在,你不可能令到股價不升也不跌,也不可能造到股民不賺也不蝕。
所以說,說黃牛票的出現是因為定價錯誤,是經濟學半桶水的表現,因為要不是賣不完,又或者是有黃牛,二者必中其一。
例子太多,說不完,字數所限,寫到這裏就算。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8/04/17/010087163.sht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