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金像奬黃秋生的言論,引起了關於香港電影或本土電影的爭拗,但我看,很多人也許很懂得電影,也很熟悉電影市場,但對於電影宏觀地作為一種產業,卻沒有正確的理解。
首先,幾乎全世界的地方都有電影,不說美國、印度、中國這些大國,甚至連朝鮮、阿富汗,小如新加坡,也有電影,所以分析香港究竟會不會繼續有本土電影,根本是錯誤命題。
然而,有沒有電影,跟有沒有電影產業,卻是兩回事。甚麼是電影產業呢?我曾經說過產業分兩種,一種是塘水滾塘魚的本土產業,另一種是可以大量外銷的出口產業,後者的規模自然比前者大得多。以前香港是後一種,現在則是前一種。韓國恰好調轉過來,20年前是塘出滾塘魚,現在卻可大量出口了。
記著一個基本原理:絕大部分地方的電影都是本土電影,中國的跑不出中國,印度的跑不出印度。像美國、韓國的大量出口電影,才是罕有。由於香港電影不與內地接軌,它跑不出香港,也是正常的事,反而是以前,可以跑遍整個華人世界,甚至遠至日本韓國,才是奇事。
當年香港的成功,老實說並非因為我們強,而是對手太弱。當時香港是全世界最資本主義,也是最開放的地方,財富一枝獨秀,也輸出文化。中國、台灣均對電影的題材和輸入有著嚴格限制,東南亞其他國家也不例外。由於市場大,香港電影有budget,因而有能力拍出最佳的作品,這是良性循環。
然而,這30年來,整個世界向右傾,香港的優勢不再,台灣的電影業開放了,題材任拍,外國電影任入。至於東南亞市場,以前有華人支持,但這一代的年輕華人已經本土化,星馬泰印的新一代都看其本土電影,幾十年前龐大的華人市場萎縮得很快。
不過,我認為最大的打擊並非這個,反而是因為我們以前太過成功,現在轉不過身來。本土電影,其實不外乎哪一些,大家看美國的大片,看本地的藝術片,低成本製作,本地關心的寫實片等,全世界都差不多。中國、印度、日本的本地市場很大,所以有成本拍出一些大製作的商業片,但仍然很難以出口。
由於香港以前太過成功,而且出口的成功,往往是流於單一出品,大量製作,這就是警匪片、黑社會片、笑片等,這些電影至今仍然是香港電影的主流,我們仍然能夠維持極高的質素。
然而,如果比較精緻的藝術片,正是因為我們以前在商業上太過成功,這方面變得相形見拙。你看電影金像奬的得奬電影,和台灣的《大佛普拉斯》和《血觀音》等片,實在是差了幾班。無他,台灣的本土市場發展了很多年,已經很成熟,但香港的電影產業鏈卻尚未轉型過來。
總括而言,香港電影以前的蓬勃,是因其他地方太笨,因而九星連珠產生的錯誤產物,現在其他地方變得正常了,香港再也沒有優勢,但仍錯誤地抱著以往的模式不放,這是無謂的幻想。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8/04/26/010087930.sht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