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7日

從漫畫的經驗看人才的培養 (經濟日報)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是香港漫畫的黃金時期,在當時的市場,由黃玉郎擁有的《生報》(後來改名為《金報》)壟斷了七成營業額,上官小寶的《喜報》則只佔市場的兩成左右,其餘的一成,則是由那些獨立經營的小漫畫家所控,炒埋一碟,不值一提。
當然了,在這個一報獨大的局面,黃玉郎日進斗金,財源滾滾來,自然也可以壟斷了全行最為頂尖的漫畫家去加盟。在當時,哪一個畫漫畫的年輕人,不想投入黃玉郎的麾下,當其「御林軍」呢?因此,幾乎是所有最為出色的新人,如張萬有、邱福龍等等,都是在未入行時,已被譽為天才級的漫畫人,而當他們入行時,順理成章的,也投進了黃玉郎的陣營。
當時的漫畫市場方興未艾,《喜報》雖然只佔了市場的兩成,但也賺了不少錢。然而,由於市場上稍為有點名氣的漫畫家都給黃玉郎招攬了,上官小寶手頭根本不夠漫畫家,去支撐一份漫畫報。因為,他唯有起用新人。然而,他手頭的新人,論到材料,均是二流的質素,遠遠比不上黃玉郎的御林軍。
但是,當手上沒人時,不行也得硬上,事實上,他手頭的人手,很多都是十來歲的年輕人,有的入行只不過一年,已經要披甲上陣,獨當一面,去當主筆了。
這些倉猝上馬的年輕主筆,初期的水準當然是慘不忍睹,但用不了多少時間,便上力了,畫出來的東西急速進步,其中的人物,包括了今日畫壇的第一號人物馬榮成,畫《古惑仔》的牛佬,畫《刀劍笑》的馮志明,都是在這個時期出身的,晚期一點的,也有專門畫黑社會漫畫的邱瑞新,以及畫《黑豹列傳》和《武神》的温日良。可以這樣說,在後來,漫畫界的楝樑人物,十居其七八,都是出自上官小寶的旗下。
反觀黃玉郎的御林軍,雖然囊括了最佳的新人,可是論到後來的成就,卻遠遠比不上上官小寶。我的好朋友邱福龍固然是前所未有的天才級漫畫家,可是他的真正成為獨擔大旗的主筆,也是很多年之後的事情了。
以上的故事,帶出了一個問題,就是為甚麼會有這個情況的出現呢?為甚麼一間弱勢的公司,居然可以以弱勝強,培養出更多的人才呢?
我的看法是,一個人的學習能力,是在少年的時候最強。固然,少年人初擔大旗,經驗不足,會犯上很多的錯誤,可是,他們的適應力和創作力,卻並非成年人可比,所以,以只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去培養經驗,去試錯,他們的成就,很快便會超過成年人了。
所以,我常常說,一個人如果早點創業,可能會經歷更多的挫敗,但成功的機會也會更大,我的說法是﹕「這叫練童子功。」另一方面,人口老化的城市,創意就會不足,正是因為老年人阻著位子,令到青年人無法迅速上位的緣故。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