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4日

緩衝不足兼逢壞事一起來釀成電荒

 內地出現的缺電荒,是有其制度上的必然性。本文的主題是先談制度,不說其他。

電力是必需品,民生所繫,缺它一天也不可以,因為所有的基建和事物,都要用電來發動,互聯網固然,甚至是食水供應,水務局也要用電來運作。所以,有電不一定有水,但要有水,則必然要有電,因此,電比水更為基本。

然而,如何可以保障穩定的電力呢?

先從邏輯看:「條件」設定中,有一項叫「必要條件」。無論任何政策,如果管理不佳,則甚麼良好政策也必然失敗,例子是在香港政府的治下,無論甚麼政策,也必然失敗,皆因官員實在太差了。

假設在優秀管理的狀態下,要想保障穩定的電力供應,有一條公式,就是:你必須要有更多的浪費、更多的緩衝,才可以保障更多的穩定的電力。像在香港,就有135%的電力供應,即是說,多出了35%的後備電力。

當然,現實是,沒有一項事件是絕對肯定的,理論上,就算是有10倍的後備電力,也不排除有可能遇上十萬年一遇的突發事件,導致電力中斷,只是,機會率太太太低,那就可以不論。

於是,從這角度來看,只要是以資本主義方式去運作,即是以利潤極大化、效率極大化的概念去運作的電力供應,固然人民可以享受到比較便宜的電力,但也幾乎也是必然會遭遇到電力中斷的可能性,今年2月美國德州因極端天氣而造成的大停電,就是一個例子。

今日內地的電荒,和包括德州大停電在內的所有意外,都是差不多的狀況:屋漏偏逢連夜雨,壞事永遠一起來,當政府要求碳中和,即每年減排3%的強力硬指標的同時,偏逢煤價上升,內地對澳洲實施煤禁運,國內生產增加而對電力需求增加,極端天氣令到天然發電減少……原本內地打算藉著減少工業電力供應來提升產業升級,如今反而弄巧成拙。

津貼電力、廉價電力,意即沒有緩衝,解決方法本應是製造更多的緩衝,但政府卻希望以「緊日子」(乘機產業升級)來解決問題。這法子是冒險的方法,在天清氣朗的好日子,就沒問題,可是壞事一起來,就釀成了大意外。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周一、三至五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7%b7%a9%e8%a1%9d%e4%b8%8d%e8%b6%b3%e5%85%bc%e9%80%a2%e5%a3%9e%e4%ba%8b%e4%b8%80%e8%b5%b7%e4%be%86%e9%87%80%e6%88%90%e9%9b%bb%e8%8d%92-287169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