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7日

長樂老馮道

 我最尊重的歷史人物,為數不多,馮道是罕有一位。

馮道是五代時人,在梁朝出生,先後在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當官,我唸中學時,教科書指他極為無恥。薛居正監修的《舊五代史》說馮道:「事四朝,相六帝,可得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況於再三者哉!所以飾終之典,不得諡為文貞、文忠者,蓋謂此也。」歐陽修在《新五代史》說:「予讀馮道《長樂老敘》,見其自述以為榮,其可謂無廉恥者矣,則天下國家可從而知也。」

馮道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舊五代史》說他﹕「道少純厚,好學能文,不恥惡衣食,負米奉親之外,惟以披誦吟諷為事,雖大雪擁戶,凝塵滿席,湛如也。」

後唐明宗李嗣源對臣子說:「馮道性純儉,頃在德勝寨居一茅庵,與從人同器食,臥則芻槁一束,其心晏如也。及以父憂退歸鄉裡,自耕樵採,與農夫雜處,略不以素貴介懷,真士大夫也。」

有一次,李嗣源問馮道:「天下雖熟,百姓得濟否?」馮道的回答是:「穀貴餓農,穀賤傷農,此常理也。臣憶得近代有舉子聶夷中《傷田家詩》雲:『二月賣新絲,五月糶秋穀。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遍照逃亡屋。』」

後晋高祖石敬瑭派馮道出使契丹,深入虎穴,石說﹕「此行非卿不可。」「卿官崇德重,不可深入沙漠。」馮道回答說:「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何有不可!」

馮道到了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很賞識他,但他不肯留下,「契丹感其意,乃遣歸,道三上表乞留,固遣乃去,猶更住館中月餘。」聰明的他離開時,慢慢徐行,他的手下問他﹕「當北土得生還,恨無羽翼,公獨宿留,何也?」他回答說﹕「縱急還,彼以筋腳馬,一夕即追及,亦何可脫,但徐緩即不能測矣。」

至於他的人品,《新五代史》說了幾個例子:「道為人能自刻苦為儉約。當晉與梁夾河而軍,道居軍中,為一茅庵,不設牀席,臥一束芻而已。所得俸祿,與僕廝同器飲食,意恬如也。諸將有掠得人之美女者以遺道,道不能卻,寘之別室,訪其主而還之。其解學士居父喪於景城,遇歲飢,悉出所有以賙鄉裡,而退耕於野,躬自負薪。有荒其田不耕者,與力不能耕者,道夜往,潛為之耕。其人後來媿謝,道殊不以為德。」

石敬瑭的兒子出帝石重貴不肯向耶律德光稱臣,後者率軍攻入後晋首都汴梁,問百官:「天下百姓,如何可救?」馮道的回答是:「此時百姓,佛再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其後耶律德光沒有屠城,馮道佔了很大功勞。

查薛居正也公平地說:「道歷任四朝,三入中書,在相位二十餘年,以持重鎮俗為己任,未嘗以片簡擾于諸侯,平生甚廉儉。逮至末年,閨庭之內,稍徇奢靡,其子吉,尤恣狂蕩,道不能制,識者以其不終令譽,鹹嘆惜之。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風;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禮。」歐陽修也說﹕「……為人清儉寬弘,人莫測其喜慍,滑稽多智,浮沉取容,嘗著《長樂老敘》,自述累朝榮遇之狀,時人往往以德量推之。」

馮道在品德上,是完美的人物,就只是「政治不正確」,被戴帽子一千多年。我很討厭這種政治掛帥的評價人物標準。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s://www.orangenews.hk/biz/137339.jht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