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8日

中日內循環比較

 內地雲南出現新冠肺炎疫情,內地嚴陣對待:炒掉官員、封鎖關口、大規模檢測,並且封城,我把這陣勢,笑稱為「火雲鐵桶」。

事實上,全世界疫情屢創新高,內地卻是唯一獨守無恙的大國,唯一繼續保持現狀,火雲鐵桶是唯一的辦法。換言之,在貿易戰之下,內地打的「內循環」牌,也正好乘著疫情,繼續打下去。

昨天說起日本,其實日本在1985年的《廣場協議》,被美國強迫日圓升值,已知出口主導之路再行不通,因而在1986年,制定了《前川報告》,企圖把產業轉型成為內需主導,包括了基建、起樓、減稅、發展中小型城市、積極財政政策等等,其1988年至1992年的新經濟計劃,把內需增長目標定為4.5%,出口則為負0.5%,由此可見得其進取。

日本的內需計劃當時成功了一段時間,但到了近二、三十年,從小泉純一郎至安倍晉三,一直並不怎成功。

這究竟是甚麼原因,內地如要仿效,會不會也同樣地招致失敗呢?

我的看法是:日本近年的內循環之所以失敗,並非因為它失敗,反而是因為它太成功了。

以前標準,日本是大國,過億人口,在西方世界,除美國之外,規模最大,也向來是最大規模的內循環。它在明治維新時代,已然崛起,在二戰之前,已是一流大國,基建並不差,在戰後,努力內部建設,向來是那個年代的基建狂人。

日本土地面積小,很多年之前,已然基建過剩,這些年來,建造了太多很少車子經過的公路、只服務幾十個人的鐵路,在人口減少的今天,情況更加惡劣。

眾所周知,日本車最貴最高檔的版本,從不出口,從這方面看,日本也並不完全是出口導向。看手機,十幾年前,日本制式和全世界都不通,更加是擺明了的內循環。

簡單點說,日本的問題,是內循環太過成熟,已經沒有發展空間了。但內地,只是沿海城市比較發達,中西部的中小型城市,還有很多建設的餘地,因此還有很多的路可走。至於人口,內地是日本的11.5倍,內循環的規模也大得多,而要等到人口回落,那是十多年後的事了。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4%b8%ad%e6%97%a5%e5%85%a7%e5%be%aa%e7%92%b0%e6%af%94%e8%bc%83-235472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