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6日

撥款3億元給海洋公園的解說

我對於攻擊本年度的《財政預算案》不遺餘力,連寫了多篇文章,但是我向來有「給魔鬼一個公道」的習慣,對於其中的一點,即是撥款3億元給海洋公園,雖然遭人罵慘了,但我卻支持這做法。

對於香港迪士尼樂園,我曾經寫過,它是香港政府和美國迪士尼的joint venture,每年要付巨額專利費給美國迪士尼,因此,儘管香港迪士尼經常性地虧蝕,但美國迪士尼卻是穩賺不賠。所以,我建議的處理方法,是乾脆把它清盤,在寸金尺土的香港,無論把這塊珍貴地皮用來做甚麼,都穩賺不賠。除非美國方面願意改訂合約,給香港更有利的條件,方可重新考慮。

但海洋公園的情況不同,它本來是由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資助及香港政府免費撥地興建,在1977年開幕,1987年政府通過《海洋公園條例》,再由賽馬會撥款2億港元成立信託基金,成為非牟利機構,可以用商業手法去經營。換言之,這是香港人的資產,也是香港人的公園。

我舉一個例子,維多利亞公園,市民免費入場,政府的虧蝕率是100%,那為甚麼要維持下去?因為這是市民的康樂設施,帶給市民快樂,因此不能計算賺蝕。市民去公共圖書館借書,也不收費,政府也是要支出的。

有一些設施,例如公共遊泳池,由於運作要成本,因此也要酌量收費。但是,這些收費能不能收回成本呢?答案是﹕不能,不過只要這些游泳池有足夠的使用量,帶給市民快樂,虧蝕也無所謂。

海洋公園的情況,也是一樣,它的本來目的,是帶給市民快樂,所以賺蝕並非其主要目的。它的收費,只是用來收回成本,並非為了牟利,這一點,和迪士尼是不同的,反而是和維多利亞公園相似。

每年,海洋公園有750萬入場人次,其中35%是香港人。這數字當然不夠好,但是想深一層,遊客眾多,可以帶給它更多的收入,意即它有更多的成本,去提供更多的設施,去服務港人,這也是一件有利的事。或者我們可以用這種看法﹕寧願有一座比較小,設備不齊全,但純粹只有香港人光顧的海洋公園,還是有外人,但更大規模的海洋公園呢?

例如說,它每年的哈囉威,已經成為了香港人的著名遊點,我們可以看熊貓,看金絲猴,看海洋生物。如果要比較其他地方,很多水族館都是虧蝕的啦,政府也是要經常補貼,皆因這是國民的資產,最重要的是入場率,而不是賺蝕。

如果以262萬名香港人入場,年虧蝕2.4億去計算,政府是每名香港人次補貼91元。這並沒有算上﹕

第一,它有65%是遊客,因此帶來的界外利益,例如吸引遊客。這些遊客佔了一半是外地,一半是內地,換言之,其外地遊客比例比平均數多,證明它有助於吸引外地遊客。

第二,正如前言,如果把海洋公園視為特區資產,保存資產需要成本,3億元的撥款可被視為保存資產的成本。雖然,如果用這視作單一角度,保存這筆資產的成本可太高了。

第三,海洋公園也有保育和教育的作用,例如人工繁殖稀有生物,香港海洋公園學院則在2004年成立,每年為約40,000名學生舉辦課程,講解大熊貓及小熊貓、海豚和海獅等等的生物知識。

第四,海洋公園也不是絕對的虧蝕,當年盛智文掌管,曾經有過賺大錢的輝煌日子,所以3億元也不是經常性支出。不過,可能要撒換管理班子,找出一個「盛智文二世」,才可以扭轉現時虧蝕的局面。

作者簡介:

周顯,著名的炒股理論家,吃喝玩樂家,不著名的歴史學家、政治學家,過去還曾經當過社論主筆和武俠小說作者。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http://www.orangenews.hk/finance/system/2018/03/06/010084247.sht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