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剛剛經歷了史無前例的黑色暴雨之後,馬上就擺上水資源不足和加水費的問題,這實在是一個諷刺,但卻也是鐵一般的事實。在近4年,東江水的價格累升了26.5%,非但高於本地的通貨膨脹率,也高於本地的經濟增長率,在目前,香港政府也即將和廣東省政府簽訂未來3年的供水協議,由於中國在近年經濟發展快速,內地對水的需求和價格也因而提升了,而人民幣的走勢又在看俏,因此,可以估計得到,在新協議蓋涵的未來3年,購水的費用只會大幅增加。
在香港開埠的初期,市民用水靠的是河流、打井等天然水資源,後來人口快速增加,唯有大量興建水塘,作為儲水之用。然而,香港的土地有限,能建造的水塘不多,人口也增加得太快,水塘儲水的方式已不敷應用,因而和中國政府協議,從1960年起,引入了東江水,從此之後,東江水所佔的供水比重大幅增加,雖然在上世紀的九十年代開始,因為工業北移至內地,而且人口增長的速度也放緩了,所以對於東江水的購買量也隨之減少了,但是東江水佔香港供水量仍然是佔了七成至八成,是舉足輕重的地位。
對於香港的購買東江水,很多人都會同新加坡去作出比較。新加坡是全世界倒數第二的水資源缺乏國家,所以新加坡政府用了很多措施,去鼓勵人民節約用水,也興建了很多海水化淡廠,而且還大量向馬來西亞購進食水,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曾經說過,香港向廣東省政府購買食水的價格,是馬來西亞賣食水給新加坡的260倍。很多反對香港政府和反對中國政府的人,抓住這一點來攻擊,但是他們忘記了﹕馬來西亞是水資源豐富的國家,但中國則是世界上水資源最缺乏的國家之一,更有甚者,廣東省更加是缺中之缺,水資源只佔了全國的1.6%,所以,東江水當然比馬來西亞的柔佛州的成本高得多。因此,用馬來西亞供水給新加坡的例子,來相比東江水,是不恰當的。
另一個說法,是中國內地的買水價格,遠遠低於香港的東江水買價,以2012年為例子,香港的每立方米是4.32元,東莞則是0.5元,深圳是0.96元,高出了數倍。高出數倍。我們同意香港思匯政策研究所劉素的意見﹕香港從東江獲益,飲水思源,有責任有義務「反哺」水源地,尤其是經濟欠缺發達地區,畢竟,如果連鄉鎮也賣這個水價,誰都活不了。然而,深圳和東莞都算是經濟發達地區了,現時香港的人均收入是深圳的3倍左右,但買水費用卻是4倍有多,這顯然也是不公平的。如果廣東省政府也同意香港是中國的一分子,這當然是政治不正確的做法,因為這會令到一部份香港人覺得自己是外人,激發了香港人的離心。
海水化淡一直是非常昂貴的技術,香港曾經有過海水化淡廠,建成於1975年,但是因為成本太過高昂,所以在1982年停產了。新加坡大量興建海水化淡廠,皆因它是一個獨立國家,必須盡量做到某程度的自給額,以免給馬來西亞政府牽制了,所以,新加坡有必要不惜犧牲極大代價,也要大量興建海水化淡廠。但是,由於香港只是中國政府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在政治上,並沒有「水資源自給」的必要性,因此,我們必須去計算成本效益﹕效益符合了,才去興建化淡廠。
現時的客觀情況,是內地的經濟急速上升,付得起更高的價格去搶水,可以預期的,東江水的價格只會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從國家資源的大方向去看,中國、廣東省的水資源越來越是匱乏,有必要作出某程度的休養生息,香港作為中國的一分子,能盡量少向內地買水,減少內地的供水壓力,也是一件有利於國家的好事。但最重要的還是,由於近年海水化淡的技術進步,每立方米的成本價已從上世紀七十年代的35元,降至現時的12元,再計上東江水的水價是8元,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東江水的價格將會超越海水化淡。況且,興建海水化淡廠也需要好幾年的時間,當海水化淡廠興建完成了之後,相信東江水的價格和海水化淡的成本也相差不遠了。
最後,我們說說香港的水費,根據發展局局長陳茂波的說法,水費已19年未有調整,全港現有14%用戶不用交水費,而政府希望逐步收回成本。對於陳茂波的說法,我們強烈地反對,因為水費是一種變相的「負所得稅」,對於窮人是非常重要的支出,但對於富人卻是微不足道。所以,加水費是最大的罪惡,因為這是基本的民生需要,是不能用「用者自付」的原則去解決的!如果陳茂波真的一意孤行,去加水費,我們將會對政府和陳茂波本人予以最嚴厲的責罵和譴責!
然而,政府的確是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去獲得食水,畢竟,錢不能從下丟下來,政府應該怎去收回這筆費用呢?我們的建議,是一邊加大免收水費的用戶(這反而會導致水費收入減少),但另一邊則對高用水量的用戶去徵收累進式水費,在這方面大加水費,以收回成本。在這個情況之下,富人們用大浴缸浸浴,私人游泳池游水,這些奢侈支出,就要付出高昂代價,以支付水費成本,但是中下階層淋浴,日常煮食,用省水的方法去洗衣服,就可以不用水費,這才是以民為貴、以民為本的管治之道!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