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平安保險」(2318)受到「華夏幸福」的債務違約問題所拖累,此外,近來內地政府對房地產業務的調控,也令人懷疑「中國平安」在這方面的投資,究竟會不會遭受到挫折。
先講「華夏幸福」,它在1998年成立,2011年在上海交易所A股上市,「中國平安」在2018年入股。
以在當時的客觀環境去分析,這是一宗很不錯的投資。雖然最終輸了錢,可這只是事後孔明的看法,誰會想到政府居然用這麼大的力度去打擊房地產市場呢?這完全是非戰罪,不可抗力。
「華夏幸福」的欠債高達3,923億元人民幣,不知能不能逃過噩運。對此投資,「中國平安」的風險敞口是540億元人民幣,並且已在帳目中減值359億元人民幣。
由於這是一次過的撥備,因此,對其股價只會有短暫影響。再說,這撥備已高達66%,非常大手筆,只須「華夏幸福」的情況稍稍好轉,不排除以後有機會回撥,這就是「盈利」了。
其實,就整個房地產市場而言,「華夏幸福」的風險敞口是1,855億元人民幣,這數字看起來好像很鉅大,但查實,佔其總體投資組合,只佔了4.8%至4.9%,不到5%,完全符合規定。
這得回到保險股的特質:保險公司的投資主軸是安全、穩定,基本上,每一個大板塊,它都必須加進投資組合。以「中國平安」的規模,3.8萬億元人民幣的投資組合,必然遍及經濟板塊的每一個領域。
房地產市場是如此重要的板塊,它不可能不投資。一旦遇上政府調控,它不可能不受到影響,就像你買「盈富基金」(2800),它不可能脫離大氣候而獨自生活。
當然,也有一些內房公司,在這段期間活得不錯,但這些主要是小型發展商,財務穩健,但市值不過幾十億元,算是「細價股」。也有的是賣掉了大部分資產,老闆準備逃去西方,「平安保險」不可能買進這些。剩下的「可投」的內房股,要挑幾隻去買,幾乎沒可能不「中伏」。
在今天,除內房、科網、教育,紛紛受到整控。相對來說,保險既是必需品,其投資組合也因分散而可平均風險,反而是比較安全的板塊。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周一、三至五刊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